杂阿含567经到569经
第567经:
我是这样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芒果村的芒果林精舍里,和许多德高望重的比丘在一起。
当时,质多罗长者来到这些德高望重的比丘那里,恭敬地向他们行礼,然后退到一旁坐下。这些比丘们用各种方式为质多罗长者讲解佛法,教导他、启发他、让他欢喜。讲完之后,他们就安静地坐着。
接着,质多罗长者来到尊者那伽达多比丘面前,恭敬行礼后退坐一旁。
那伽达多比丘对质多罗长者说:
"有无量心三昧、无相心三昧、无所有心三昧和空心三昧。长者,这些法是因为有不同的含义所以有不同的名称呢?还是说它们表达同一个意思只是用了不同的名称?"
质多罗长者问那伽达多:
"这些三昧是佛陀说的,还是您自己的见解?"
那伽达多回答说:"这是佛陀所说的。"
质多罗长者对那伽达多说:
"请让我稍微思考一下这个问题,然后再回答。"
思考片刻后,他对那伽达多说:
"有些法是有不同的含义、不同的句子和不同的意味的,有些法则是同一个含义但有不同的意味。"
那伽达多又问:"什么是有不同含义、不同句子、不同意味的法?"
长者回答说:
"所谓无量三昧,是指圣弟子的心与慈悲相应,没有怨恨、没有憎恶、没有愤怒,心胸宽广,修习无量心,普遍缘念一切。先充满一个方向,然后是二方、三方、四方、上下,遍及整个世界,心与慈悲相应,没有怨恨、憎恶、愤怒,心胸宽广,修习无量心,充满所有方向,遍及整个世界,这就叫做无量三昧。
什么是无相三昧?是指圣弟子对一切相都不执着,亲身证得无相心三昧,这就叫做无相心三昧。
什么是无所有心三昧?是指圣弟子超越一切无量识处,住于无所有的境界,这就叫做无所有心三昧。
什么是空三昧?是指圣弟子如实观察世间的空性,明白一切都是常住不变的,没有我,也没有我所,这就叫做空心三昧。
这就是所谓的法有不同的含义、不同的句子、不同的意味。"
那伽达多又问:"什么是法一义而有种种味?"
长者回答说:
"尊者,贪欲是有限量的,无争是第一无量;贪欲是有相的,瞋恚、愚痴也是有相的,而无争是无相的;贪欲是所有,瞋恚、愚痴也是所有,而无争是无所有的。
此外,无争是空的:对贪欲是空的,对瞋恚、愚痴也是空的,这种空性是常住不变的,没有我,也没有我所,这就是所谓的法一义而有种种味。"
那伽达多问道:
"长者,这些见解是你以前听说过的吗?"
长者回答:"尊者,没有听说过。"
那伽达多又对长者说:
"你获得了大利益,对于深奥的佛法,已经现前获得了圣者的智慧眼。"
质多罗长者听了那伽达多的话,非常欢喜,随喜赞叹,行礼后离去。
第568经:
我是这样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芒果村的芒果林中,和许多德高望重的比丘在一起。
当时,质多罗长者来到这些德高望重的比丘那里,向他们行礼后,又来到尊者伽摩比丘面前,恭敬行礼,退到一旁坐下,对尊者伽摩比丘说:
"所谓的'行'是什么意思?什么叫做'行'?"
伽摩比丘说:
"所谓的'行'有三种:身行、口行、意行。"
长者又问:
"什么是身行?什么是口行?什么是意行?"
比丘回答:
"长者,呼吸出入叫做身行,有觉有观叫做口行,想和思叫做意行。"
长者又问:
"为什么呼吸出入叫做身行?为什么有觉有观叫做口行?为什么想和思叫做意行?"
比丘回答:
"长者,呼吸出入是身体的活动,依靠身体,属于身体,依身体而转,所以呼吸出入叫做身行。
因为有觉有观才能说话,所以有觉有观是口行。
想和思是意识的活动,依靠心识,属于心识,依心识而转,所以想和思是意行。"
长者又问:
"尊者,当一个人舍弃身体时,有几种法会离开,使得尸体躺在地上,被丢弃在坟场中,像木头和石头一样没有意识?"
比丘回答:
"长者,寿命、体温和意识,在舍弃身体时一起离开,那时尸体被丢在坟场中,就像木头和石头一样没有意识。"
长者又问:
"尊者,死亡和入灭尽定有什么区别?"
比丘回答:
"舍弃寿命和体温,诸根全部坏灭,身命分离,这就是死亡。而灭尽定是身行、口行、意行都停止,但不舍弃寿命,不失去体温,诸根不坏,身命仍然相属。这就是死亡和入灭尽定的区别。"
长者又问:
"尊者,怎样才能入灭尽定?"
比丘回答:
"长者,入灭尽定时,不会想着'我要入灭尽定'或'我将要入灭尽定'。而是先做好渐进的准备工作,像之前准备好的那样自然进入正定。"
长者又问:
"尊者,入灭尽定时,是先灭什么法?是身行?口行?还是意行?"
比丘回答:
"长者,入灭尽定时,先灭口行,其次是身行,最后是意行。"
长者又问:
"尊者,怎样出灭尽定?"
比丘回答:
"长者,出灭尽定时,也不会想着'我现在要出定'或'我将要出定'。而是依照先前准备好的心念自然而起。"
长者又问:
"尊者,从灭尽定出来时,是什么法先起?是身行?口行?还是意行?"
比丘回答:
"长者,从灭尽定出来时,意行先起,其次是身行,最后是口行。"
长者又问:
"尊者,入灭尽定的人,会趣向、流注、倾向于什么?"
比丘回答:
"长者,入灭尽定的人,会趣向于离欲、流注于离欲、倾向于离欲;趣向于出离、流注于出离、倾向于出离;趣向涅槃、流注于涅槃、倾向于涅槃。"
长者又问:
"尊者,住于灭尽定时,会触几种触?"
比丘回答:
"长者,会触不动触、无相触、无所有触。"
长者又问:
"尊者,入灭尽定时,要修几种法?"
比丘回答:
"长者,这个问题应该先问的,为什么现在才问?不过,我还是告诉你。比丘入灭尽定时,要修两种法:止与观。"
这时,质多罗长者听了尊者迦摩的开示,欢喜随喜,行礼而去。
第569经:
我是这样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芒果村的芒果林中,和许多德高望重的比丘在一起。
当时,质多罗长者来到这些德高望重的比丘那里,恭敬行礼后,坐在一旁。
这些德高望重的比丘为质多罗长者用各种方式讲解佛法,教导他、启发他、使他欢喜。讲完之后,他们就安静地坐着。
这时,质多罗长者从座位上起来,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双手合十,请求这些德高望重的比丘说:
"恳请诸位尊者接受我的简单供养。"
这些德高望重的比丘默然接受了邀请。
长者见诸位尊者默然接受邀请后,行礼而去。
回到家后,他准备了各种饮食,铺设好座位。
清晨时分派人通知说:"时间到了。"
这时,诸位德高望重的比丘穿好衣服,拿着钵,来到长者家,就座而坐。
长者恭敬地向诸位德高望重的比丘行礼,坐在一旁,对他们说:
"所谓的种种界,是指什么样的种种界?"
这时,诸位德高望重的比丘都保持沉默,如此三次。
这时,尊者梨师达多是众中最年轻的,对诸位德高望重的比丘说:
"诸位尊者,我想回答长者的问题。"
诸位德高望重的比丘说:"可以。"
质多罗长者就问道:
"尊者所说的种种界,是指什么种种界?"
梨师达多回答说:
"长者!眼界是一种,色界是一种,眼识界又是一种;耳界是一种,声界是一种,耳识界又是一种;鼻界是一种,香界是一种,鼻识界又是一种;舌界是一种,味界是一种,舌识界又是一种;身界是一种,触界是一种,身识界又是一种;意界是一种,法界是一种,意识界又是一种。长者,这就是所谓的种种界。"
这时,质多罗长者供养众僧各种清净美味的饮食。
用餐完毕,漱口洗钵后,质多罗长者在上座前放了一个低矮的座位,坐下听法。
这时,上座为长者用各种方式讲解佛法,教导他、启发他、使他欢喜后,就起座离去。
在路上时,诸位德高望重的比丘对梨师达多说:
"善哉!善哉!梨师达多比丘!你真是机智敏捷,知道在适当的时候说适当的话。以后你也应该经常这样。"
诸位德高望重的比丘听了梨师达多所说的话,欢喜奉行。
文言文原文
杂阿含567经[正闻本1643经/佛光本566经](质多罗相应/杂因诵/弟子记说)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菴罗聚落菴罗林精舍,与众多上座比丘俱。
时,有质多罗长者诣诸上座比丘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
时,诸上座比丘为质多罗长者种种说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默然住。
时,质多罗长者诣尊者那伽达多比丘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
尊者那伽达多告质多罗长者:
「有无量心三昧,无相心三昧,无所有心三昧,空心三昧。云何,长者!此法为种种义故种种名?为一义有种种名?」
质多罗长者问尊者那伽达多:
「此诸三昧被世尊说,为尊者自意说耶?」
尊者那伽达多答言:「此世尊所说。」
质多罗长者语尊者那伽达多:
「听我小思惟此义,然后当答。」
须臾思惟已,语尊者那伽达多:
「有法种种义、种种句、种种味,有法一义、种种味。」
复问长者:
「云何有法种种义、种种句、种种味?」
长者答言:
「无量三昧者,谓:圣弟子心与慈俱,无怨、无憎、无恚,宽弘重心,无量修习普缘,一方充满,如是,二方、三方、四方、上下,一切世间心与慈俱,无怨、无憎、无恚,宽弘重心,无量修习,充满诸方一切世间普缘住,是名无量三昧。
云何为无相三昧?谓:圣弟子于一切相不念,无相心三昧身作证,是名无相心三昧。
云何无所有心三昧?谓:圣弟子度一切无量识入处,无所有,无所有心住,是名无所有心三昧。
云何空三昧?谓:圣弟子世间空;世间空如实观察,常住、不变易,非我、非我所,是名空心三昧。
是名为法种种义、种种句、种种味。」
复问长者:「云何法一义、种种味?」
答言:
「尊者!谓:贪有量,若无诤者第一无量;谓:贪者是有相,恚、癡者是有相,无诤者是无相;贪者是所有,恚、癡者是所有,无诤者是无所有。
复次,无诤者空:于贪空;于恚、癡空;常住、不变易空;非我、非我所,是名法一义、种种味。」
尊者那伽达多问言:
「云何长者!此义汝先所闻耶?」
答言:「尊者!不闻。」
复告长者:
「汝得大利,于甚深佛法,现{贤}圣慧眼得入。」
质多罗长者闻尊者那伽达多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杂阿含568经[正闻本1644经/佛光本567经](质多罗相应/杂因诵/弟子记说)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菴罗聚落菴罗林中,与诸上座比丘俱。
时,有质多罗长者诣诸上座比丘所,礼诸上座已,诣尊者伽摩比丘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尊者伽摩比丘:
「所谓行者,云何名行?」
伽摩比丘言:
「行者,谓三行:身行,口行,意行。」
复问:
「云何身行?云何口行?云何意行?」
答言:
「长者!出息入息名为身行,有觉、有观名为口行,想、思名为意行。」
复问:
「何故出息入息名为身行?有觉、有观名为口行?想、思名为意行?」
答:
「长者!出息入息是身法,依于身,属于身,依身转,是故出息、入息名为身行。
有觉、有观故,则口语,是故,有觉、有观是口行。
想、思是意行,依于心,属于心,依心转,是故,想、思是意行。」{复问:
「尊者!觉、观已,发口语,是觉、观名为口行。想、思是心数法,依于心,属于心想转,是故想、思名为意行。」}
复问:
「尊者!有几法若人舍身时,彼身尸卧地,弃于丘冢间,无心如木石。」
答言:
「长者!寿、暖及与识,舍身时俱舍,彼身弃冢间,无心如木石。」
复问:
「尊者!若死、若入灭尽正受有差别不?」
答:
「舍于寿、暖,诸根悉坏,身命分离,是名为死。灭尽定者,身、口、意行灭,不舍寿命,不离于暖,诸根不坏,身命相属。此则命终、入灭正受差别之相。」
复问:
「尊者!云何入灭正受?」
答言:
「长者!入灭正受,不言:『我入灭正受,我当入灭正受。』然先作如是渐息方便,如先方便向入正受。」
复问:
「尊者!入灭正受时,先灭何法?为身行?为口行?为意行耶?」
答言:
「长者!入灭正受者,先灭口行,次身行,次意行。」
复问:
「尊者!云何为出灭正受?」
答言:
「长者!出灭正受者,亦不念言:『我今出正受,我当出正受。』然先已作方便心,如其先心而起。」
复问:
「尊者!起灭正受者,何法先起?为身行?为口行?为意行耶?」
答言:
「长者!从灭正受起者,意行先起,次身行,后口行。」
复问:
「尊者!入灭正受者,云何顺趣、流注、浚输?」
答言:
「长者!入灭正受者,顺趣于离、流注于离、浚输于离;顺趣于出、流注于出、浚输于出;顺趣涅槃、流注涅槃、浚输涅槃。」
复问:
「尊者!住灭正受时,为触几触?」
答言:
「长者!触不动,触无相,触无所有。」
复问:
「尊者!入灭正受时,为作几法?」
答言:
「长者!此应先问,何故今问?然,当为汝说。比丘入灭正受者,作于二法,止{以}[与]观。」
时质多罗长者闻尊者迦摩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杂阿含569经[正闻本1645经/佛光本568经](质多罗相应/杂因诵/弟子记说)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菴罗聚落菴罗林中,与众多上座比丘俱。
时,质多罗长者诣诸上座比丘所,稽首礼足,于一面坐。
诸上座比丘为质多罗长者种种说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默然住。
时,质多罗长者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十指掌,请诸上座言:
「唯愿诸尊受我薄食。」
时,诸上座默然受请。
时,彼长者知诸上座默然受请已,礼足而去。
还归自家,办种种饮食,敷床座。
晨朝遣使白:「时到。」
时,诸上座著衣持鉢,至长者舍,就座而坐。
长者稽首礼诸上座足,于一面坐,白诸上座:
「所谓种种界,云何为种种界?」
时,诸上座默然而住,如是再三。
尔时,尊者梨师达多众中下坐,白诸上座比丘言:
「诸尊!我欲答彼长者所问。」
诸上座答言:「可。」
长者质多罗即问言:
「尊者所谓种种界,何等种种界?」
梨师达多答言:
「长者!眼界异,色界异,眼识界异;耳界异,声界异,耳识界异;鼻界异,香界异,鼻识界异;舌界异,味界异,舌识界异;身界异,触界异,身识界异;意界异,法界异,意识界异,如是,长者!是名种种界。」
尔时,质多罗长者下种种净美饮食,供养众僧。
食已,澡嗽(漱),洗鉢讫,质多罗长者敷一卑床,于上座前坐听法。
尔时,上座为长者种种说法,示、教、照、喜已,从座起去。
时,诸上座于路中语梨师达多:
「善哉!善哉!梨师达多比丘!汝真辩捷,知{事}[时]而说。若于余时,汝应常如此应。」
时,诸上座闻梨师达多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