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564经到566经
杂阿含564经:
我是这样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尊者阿难也住在那里。
当时,有一位比丘尼对尊者阿难产生了爱慕之心,她派人告诉阿难说:
"我身体生病了,恳请尊者怜悯我,来看看我!"
阿难在清晨穿好衣服,拿着钵,往那位比丘尼那里去。那比丘尼远远看见阿难来了,就故意裸露身体躺在床上。
阿难远远看到这种情况,立即收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转身背对着她。比丘尼见阿难如此庄重,顿感羞愧,赶紧起身穿好衣服,铺好坐具,出来迎接阿难,请他就座,向他顶礼后退到一旁。
这时,阿难为她说法:
"姐妹!这个身体是由污秽的食物养育的,由骄慢养育的,由贪爱养育的,由淫欲养育的。
姐妹!依靠污秽食物的,应当断除对污秽食物的执着;依靠骄慢的,应当断除骄慢;依靠贪爱的,应当断除贪爱。
姐妹!什么叫做依靠污秽食物而断除污秽食物呢?就是圣弟子对于饮食,要经过思考而食用,不带着贪著享乐的想法,不带着骄慢的想法,不带着涂抹装饰的想法,不带着庄严的想法;为了维持身体,为了养活生命,为了治疗饥渴之苦,为了修持梵行,为了使旧的痛苦消失,新的痛苦不生,这样修习培养,获得力量、快乐和安稳的感受,应当这样生活。
就像商人用酥油来涂抹车轮,不带着贪著的想法,不带着骄慢的想法,不带着涂抹的想法,不带着庄严的想法,只是为了运载货物。
又像病人有疮口,涂抹酥油,不带着贪著享乐的想法,不带着骄慢的想法,不带着涂抹的想法,不带着庄严的想法,只是为了治愈疮伤。
同样地,圣弟子经过思考而食用,不带着贪著的想法,不带着骄慢的想法,不带着涂抹的想法,不带着庄严的想法;为了养活生命,治疗饥渴,修持梵行;使旧的痛苦远离,新的痛苦不生,获得力量、快乐和无过失的安稳生活。
姐妹!这就叫做依靠食物而断除食物。
什么是依慢断慢呢?就是圣弟子听说某位尊者、某位尊者的弟子已经断尽了一切烦恼,获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在现世中亲身证知:'我的生死已尽,清净行已立,该做的都做完了,自知不再受后有(不再轮回)。'
听到这些后,他就这样想:'那位圣弟子已经断尽一切烦恼......乃至自知不受后有,我现在为什么不能断尽一切烦恼?为什么不能自知不受后有?'
在那个时候,他就能断除一切烦恼......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姐妹!这就叫做依靠骄慢断除骄慢。
姐妹!什么叫做依靠爱欲断除爱欲呢?就是圣弟子听说某位尊者、某位尊者的弟子已经断尽一切烦恼......乃至自知不受后有,我们为什么不能断尽一切烦恼......乃至自知不受后有?他在那时就能断除一切烦恼,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姐妹!这就叫做依靠爱欲断除爱欲。
姐妹!无所行者就是断绝淫欲和合的桥梁。"
当尊者阿难说这个法时,那位比丘尼远离尘垢,获得清净法眼。
那位比丘尼见法、得法、觉法、入法,超越疑惑,不依靠他人,对正法律心得无畏,向尊者阿难礼拜,对尊者阿难说:
"我现在忏悔,我是多么愚痴、不善,竟做出这种不当的事情,现在在尊者阿难面前认识到自己的过错,知道自己的过错,发露忏悔,请您怜悯。"
尊者阿难对比丘尼说:
"你现在真实地看到了自己的罪过、知道自己的罪过,愚痴、不善,你自己知道做了不当的事,你现在自知自见而忏悔,在未来世必能具足戒律。
我现在接受你的忏悔,因为怜悯你,使你的善法增长,永不退减。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能够自见罪过、自知罪过,能够忏悔的人,在未来世必能具足戒律,善法增长,永不退减。"
尊者阿难为那位比丘尼用各种方式说法,开示、教导、启发、令她欢喜后,就从座位起身离去。
杂阿含565经:
我是这样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在桥池地区游行,与尊者阿难一起,来到婆头聚落国北边的身恕林中。
那时,婆头聚落的众多童子听说尊者阿难在桥池地区游行,住在婆头聚落国北边的身恕林中。
听到这个消息后,他们相互召唤聚集,一起去拜访尊者阿难,向尊者阿难顶礼后,退坐一旁。
这时,尊者阿难对这些童子说:
"帝种!如来、应供、等正觉说了四种清净:戒清净、心清净、见清净、解脱清净。
什么是戒清净呢?就是圣弟子安住于戒律:遵守波罗提木叉(戒律),戒行增长,威仪具足,对于微小的过错也能生起恐惧心,受持学习戒律,戒身不圆满的能令其圆满;已经圆满的,随顺坚持,要有欲望、精进、方便、超出、精勤勇猛,能够承担身心法,常常摄受,这就叫做戒净断。
帝种!什么叫做心净断呢?就是圣弟子远离欲望、远离邪恶不善法......乃至证得第四禅具足安住,定力不圆满的令其圆满,已经圆满的随顺受持,要有欲望、精进,乃至常常受持,这就叫做心净断。
帝种!什么叫做见净断呢?就是圣弟子听闻大师说法,如是如是说法,就如是如是进入如实正观,如是如是获得欢喜、随喜,对佛陀生起信心。
其次,圣弟子虽然没有直接听闻大师说法,但从其他明智的尊重梵行者那里听法,听到尊重梵行者如是如是说,就如是如是进入如实观察,如是如是观察,对那个法获得欢喜、随喜,信受正法。
其次,圣弟子既没有听闻大师说法,也没有听闻明智尊重梵行者说法,但能依照先前所听闻受持的重复诵习,依照先前所听闻受持的如是如是重复诵习后,如是如是能够理解那个法,乃至信受正法。
其次,圣弟子没有听闻大师说法,没有听闻明智尊重梵行者说法,也不能重复诵习先前所受持的,但能将先前所听闻的法为他人广泛宣说;将先前所听闻的法如是如是为人广说,如是如是能够理解那个法,以正智观察,乃至信受正法。
其次,圣弟子没有听闻大师说法,也没有听闻明智尊重梵行者说法,又不能重复诵习先前所受持的,也不能将先前所听闻的法为人广说,但能独自在寂静处思维观察先前所听闻的法;如是如是思维观察,如是如是能够理解正法,乃至信受正法。
像这样,从他人听闻,内心正确思维,这就叫做使未生起的正见生起,已生起的正见得以增广;这就叫做使未圆满的慧身得以圆满,已圆满的随顺摄受,要有欲望、精进、方便,乃至常常摄受,这就叫做见净断。
帝种!什么叫做解脱清净断呢?就是圣弟子的贪心得到无欲解脱,瞋心、痴心得到无欲解脱;这样的解脱,未圆满的令其圆满,已圆满的随顺摄受,要有欲望、精进,乃至常常摄受,这就叫做解脱净断,帝种!"
当尊者阿难说完这个法时,婆头聚落的诸童子听了尊者阿难所说,欢喜、随喜,行礼后离去。
杂阿含566经:
我是这样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菴罗聚落的菴罗林中,与众多上座比丘一起。
这时,有位质多罗长者来拜访诸位上座比丘,向他们顶礼后,退坐一旁。
那时,诸位上座比丘为质多罗长者用各种方式说法,开示、教导、启发、令他欢喜,用各种方式说法;开示、教导、启发、令他欢喜后,默然而住。
这时,质多罗长者向诸位上座比丘顶礼后,前往那伽达多比丘的住处,向那伽达多比丘顶礼后,退坐一旁。
那时,那伽达多比丘问质多罗长者:
"如这首偈所说:'枝青以白覆,一辐转之车,离结观察来,断流不复缚。'长者!这首偈的含义是什么?"
质多罗长者说:
"尊者那伽达多!这是世尊说的偈吗?"
答道:"是的。"
质多罗长者对尊者那伽达多说:
"尊者!请稍等片刻,让我思考这个含义。"
片刻沉默思考后,对尊者那伽达多说:
"青色,指的是戒律。白色覆盖,指的是解脱。一个车辐,指的是身念。转,指的是转出。车,指的是止观。离结,是指三种结缚,即贪、瞋、痴。
那阿罗汉的一切烦恼已尽,已灭、已知、已断其根本,如同砍断多罗树的树头,永不再生,未来世成为不起法。
观察,指的是见。来,指的是人。断流,指的是断除生死的爱流。
那阿罗汉比丘,一切烦恼已尽,已知,断其根本,如同砍断多罗树的树头,不再生长,于未来世成为不起法。
不缚,指的是三种束缚:贪欲缚,瞋恚缚,愚痴缚。
那阿罗汉比丘,一切烦恼已尽,已断、已知,断其根本,如同砍断多罗树的树头,永不再生,于未来世成为不起法。
因此,尊者那伽达多!世尊说这首偈:'枝青以白覆,一辐转之车,离结观察来,断流不复缚。'这首世尊所说的偈,我已经解释了。"
尊者那伽达多问质多罗长者说:
"这个道理你以前听说过吗?"
回答说:"没有听说过。"
尊者那伽达多说:
"长者!你获得了善利,对于这甚深的佛法,你已经具备贤圣的智慧眼得以通达。"
这时,质多罗长者听了尊者那伽达多所说,欢喜、随喜,行礼后离去。
文言文原文
杂阿含564经[正闻本1640经/佛光本563经](阿难相应/杂因诵/弟子记说)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尊者阿难亦在彼住。
时,有异比丘尼于尊者阿难所起染著心,遣使白尊者阿难:
「我身遇病苦,唯愿尊者哀愍见看!」
尊者阿难晨朝著衣持鉢,往彼比丘尼所。
彼比丘尼遥见尊者阿难来,露身体,卧床上。
尊者阿难遥见彼比丘尼身,即自摄敛诸根,迴身背住。
彼比丘尼见尊者阿难摄敛诸根,迴身背住,即自惭愧,起著衣服,敷坐具,出迎尊者阿难,请令就座,稽首礼足,退住一面。
时,尊者阿难为说法言:
「姊妹!如此身者,秽食长养、憍慢长养、爱所长养、婬欲长养。
姊妹!依秽食者,当断秽食;依于慢者,当断憍慢;依于爱者,当断爱欲。
姊妹!云何名依于秽食当断秽食?谓:圣弟子于食,计数思惟而食,无著乐想,无憍慢想,无摩拭想,无庄严想;为持身故,为养活故,治饥渴病故,摄受梵行故,宿诸受令灭,新诸受不生,崇习长养,若力、若乐、若触,当如是住。
譬如:商客以酥油膏以膏其车,无染著想,无憍慢想,无摩拭想,无庄严想,为运载故。
如:病疮者涂以酥油,无著乐想,无憍慢想,无摩拭想,无庄严想,为疮愈故。
如是,圣弟子计数而食,无染著想,无憍慢想,无摩拭想,无庄严想;为养活故,治饥渴故,摄受梵行故;宿诸受离,新诸受不起,若力、若乐、若无罪触安隐住。
姊妹!是名依食断食。
依慢断慢者,云何依慢断慢?谓:[圣]弟子闻某尊者、某尊者弟子尽诸有漏,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闻已,作是念:『彼圣弟子尽诸有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我今何故不尽诸有漏?何故不自知不受后有?』
当于尔时,则能断诸有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姊妹!是名依慢断慢。
姊妹!云何依爱断爱?谓:圣弟子闻某尊者、某尊者弟子尽诸有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我等何不尽诸有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彼于尔时,能断诸有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姊妹!是名依爱断爱。
姊妹!无所行者断截婬欲和合桥梁。」
尊者阿难说是法时,彼比丘尼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彼比丘尼见法、得法、觉法、入法,度狐疑,不由于他,于正法律心得无畏,礼尊者阿难足,白尊者阿难:
「我今发露悔过,愚癡、不善脱作如是不流类事,今于尊者阿难所自见过、自知过,发露忏悔,哀愍故。」
尊者阿难语比丘尼:
「汝今真实自见罪、自知罪,愚癡、不善,汝自知作不类之罪,汝今自知、自见而悔过,于未来世得具足戒。
我今受汝悔过,哀愍故,令汝善法增加,终不退{灭}[减],所以者何?若有自见罪、自知罪,能悔过者,于未来世得具足戒,善法增加,终不退{灭}[减]。」
尊者阿难为彼比丘尼种种说法,示、教、照、喜已,从座起去。
杂阿含565经[正闻本1641经/佛光本564经](阿难相应/杂因诵/弟子记说)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桥池人间游行,与尊者阿难俱,至婆头聚落国北身恕林中。
尔时,婆头聚落诸童子闻尊者阿难桥池人间游行,住婆头聚落国北身恕林中。
闻已,相呼聚集,往诣尊者阿难所,稽首礼尊者阿难足,退坐一面。
时,尊者阿难语诸童子言:
「帝种!如来、应、等正觉说四种清净:戒清净、心清净、见清净、解脱清净。
云何为戒清净?谓:圣弟子住于戒:波罗提木叉,戒增长,威仪具足,于微细罪能生恐怖,受持学戒,戒身不满者,能令满足;已满者,随顺执持,欲,精进,方便,超出,精勤勇猛,堪能诸身心法,常能摄受,是名戒净断。
帝种!云何名为心净断?谓:圣弟子离欲、恶不善法……乃至第四禅具足住,定身未满者令满,已满者随顺执受,欲,精进,乃至常执受,是名心净断。
帝种!云何名为见净断?谓:圣弟子闻大师说法,如是如是说法,则如是如是入如实正观,如是如是得欢喜、得随喜、得从于佛。
复次,圣弟子不闻大师说法,然从余明智尊重梵行者说,闻尊重梵行者如是如是说,则如是如是入如实观察,如是如是观察,于彼法得欢喜、随喜,信于正法。
复次,圣弟子不闻大师说法,亦复不闻明智尊重梵行者说,随先所闻受持者重诵习,随先所闻受持者如是如是重诵已,如是如是得入彼法,乃至信于正法。
复次,圣弟子不闻大师说法,不闻明智尊重梵行者说,又复不能先所受持重诵习,然先所闻法为人广说;先所闻法如是如是为人广说,如是如是得入于法,正智观察,乃至信于正法。
复次,圣弟子不闻大师说法,复不闻明智尊重梵行者说,又复不能先所受持重诵习,亦复不以先所闻法为人广说,然于先所闻法独一静处思惟观察;如是如是思惟观察,如是如是得入正法,乃至信于正法。
如是,从他闻,内正思惟,是名未起正见令起,已起正见令增广;是名未满{戒}[慧?]身令满,已满者随顺摄受,欲,精进,方便,乃至常摄受,是名见净断。
帝种!云何为解脱清净断?谓:圣弟子贪心无欲解脱,恚、癡心无欲解脱;如是解脱,未满者令满,已满者随顺摄受,欲,精进,乃至常摄受,是名解脱净断,帝种!」
尊者阿难说是法时,婆头聚落诸童子闻尊者阿难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杂阿含566经[正闻本1642经/佛光本565经](质多罗相应/杂因诵/弟子记说)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菴罗聚落菴罗林中,与众上座比丘俱。
时,有质多罗长者诣诸上座比丘,稽首礼足,退坐一面。
时,诸上座比丘为质多罗长者种种说法,示、教、照、喜,种种说法;示、教、照、喜已,默然住。
时,质多罗长者稽首礼诸上座比丘足,往诣那伽达多比丘房,稽首礼那伽达多比丘足,退坐一面。
时,那伽达多比丘问质多罗长者:
「如所说:『枝青以白覆,一辐转之车,离结观察来,断流不复缚。』长者!此偈有何义?」
质多罗长者言:
「尊者那伽达多!世尊说此偈耶?」
答言:「如是。」
质多罗长者语尊者那伽达多言:
「尊者!须臾默然,我当思惟此义。」
须臾默然思惟已,语尊者那伽达多言:
「青者,谓戒也。白覆,谓解脱也。一辐者,身念也。转者,转出也。车者,止观也。离结者,有三种结,谓贪、恚、癡。
彼阿罗汉诸漏已尽,已灭、已知,已断根本,如截多罗树头,更不复生,未来世{灭}[成]不起法。
观察者,谓见也。来者,人也。断流者,爱流于生死。
彼[阿]罗汉比丘,诸漏已尽,已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不复生,于未来世成不起法。
不缚者,谓三缚:贪欲缚,瞋恚缚,愚癡缚。
彼阿罗汉比丘,诸漏已尽,已断、已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更不复生,于未来世成不起法。
是故,尊者那伽达多!世尊说此偈:『枝青以白覆,一辐转之车,离结观察来,断流不复缚。』此世尊所说偈,我已分别也。」
尊者那伽达多问质多罗长者言:
「此义汝先闻耶?」
答言:「不闻。」
尊者那伽达多言:
「长者!汝得善利,于此甚深佛法,贤圣慧眼得入。」
时,质多罗长者闻尊者那伽达多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