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551经到553经
第551经
这是我所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尊者摩诃迦旃延住在释迦族的诃梨村的精舍里。
诃梨村的长者来到尊者摩诃迦旃延那里,向他行礼后,坐在一旁,对尊者说:
"就像世尊在义品中回答摩揵提的偈颂:
'断绝一切欲流,堵塞欲望之源,对于村里的亲近交往,智者并不称赞。
于五欲如虚空,永远不再充满;对于世间的争论,最终不再参与。'
尊者摩诃迦旃延,这首偈颂是什么意思?"
尊者摩诃迦旃延回答长者说:
"眼流,是指眼识产生贪欲,依靠眼界而产生贪欲之流,所以称为流。
耳、鼻、舌、身、意流也是如此,是指意识产生贪欲,依靠意界而产生贪欲之流,所以称为流。"
长者又问:"什么是不流?"
尊者回答说:
"就是对眼、眼识、眼识所识别的色,若能断除爱欲,使之灭尽、无欲、消失,这就是不流。
对耳、鼻、舌、身、意识及其所识别的法也是如此,若能断除贪欲,使之灭尽、无欲、消失,这就是不流。"
长者又问:"什么是流源?"
尊者回答说:
"由眼和色而生眼识,这三者和合产生触,由触产生感受:快乐的感受、痛苦的感受、不苦不乐的感受,依此而产生染著之流。
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此,三者和合产生触,由触产生各种感受,依此而生爱喜之流,这就是流源。"
"如何堵塞流源?"
"就是对眼界所取的心法境界的执著,若能使之灭尽、无欲、消失,这就是堵塞流源。
对耳、鼻、舌、身、意的执著也是如此,若能使之灭尽、无欲、消失,这就是堵塞流源。"
"什么是习近相赞叹?"
"在家人和出家人互相亲近,同喜同忧,同乐同苦,所做的事情都一起参与,这就是习近相赞叹。"
"什么是不赞叹?"
"在家人和出家人不相亲近,不同喜、不同忧、不同苦、不同乐,所做的事情都互不认同,这就是不相赞叹。"
"什么是不空欲?"
"就是对五种欲望功德:眼识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都深深贪爱执著,对这五欲不能离开贪爱、思念、渴求,这就是不空欲。"
"什么是空欲?"
"就是对这五种欲望功德能够离开贪欲、爱念、渴求,这就是空欲。
说到我的执著,这就是心法又重新充满。而阿罗汉比丘已经断尽一切烦恼,如同砍断多罗树的树头,永远不会再生长,怎么会再与人争论呢?因此,世尊在义品中回答摩揵提的偈颂:
'若断一切流,也堵塞其流源,对于村里的亲近,智者不称赞。
于欲望如虚空,永远不再充满;不再与世间人,一起争论纷争。'
这就是如来所说偈颂的详细解释。"
这时,诃梨村的长者听了尊者摩诃迦旃延的解释,非常欢喜,向他行礼后离去。
第552经
这是我所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尊者摩诃迦旃延住在释迦族的诃梨村的精舍里。
诃梨村的村主长者来到尊者摩诃迦旃延那里,向他行礼后,坐在一旁,对尊者说:
"就像世尊在界隔山天帝释石窟中所说:'憍尸迦(帝释天的别称)!如果沙门、婆罗门能够达到无上的爱欲断尽解脫,心得到真正的善解脫,就能达到究竟边际、究竟无垢、究竟梵行、毕竟清净。'请问在这个法律中,如何才能达到究竟边际、究竟无垢、究竟梵行、毕竟清净?"
尊者摩诃迦旃延回答长者说:
"就是对眼、眼识、眼识所识别的色相所产生的喜爱,如果能够使之灭尽、无欲、消失,就能在这个法律中达到究竟边际、究竟无垢、究竟梵行、毕竟清净。
对耳、鼻、舌、身、意、意识及其所识别的法相所产生的喜爱也是如此,如果能够使之灭尽、无欲、消失,比丘就能在这个法律中达到究竟边际、究竟无垢、究竟梵行、毕竟清净。"
这时,诃梨村的村主长者听了尊者摩诃迦旃延的解释,非常欢喜,向他行礼后离去。
第553经
这是我所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尊者摩诃迦旃延住在释迦族的诃梨村。
村主长者来到尊者摩诃迦旃延那里,向他行礼后,坐在一旁,问尊者:
"就像世尊在界隔山石窟中对天帝释说:'憍尸迦!如果沙门、婆罗门能够达到无上的爱欲断尽解脫,心得到善解脫,就能达到究竟边际、究竟无垢、究竟梵行、毕竟清净。'
请问在这个法律中,如何才能达到究竟边际、究竟无垢、究竟梵行、毕竟清净?"
尊者迦旃延对长者说:
"如果比丘对眼界所取的心法境界的执著,能够使之灭尽、无欲、消失,就能在这个法律中达到究竟边际、究竟无垢、究竟梵行、毕竟清净。
对耳、鼻、舌、身、意界所取的心法境界的执著也是如此,如果能够使之灭尽、离欲、消失,就能在这个法律中达到究竟边际、究竟无垢、究竟梵行、毕竟清净。"
这时,诃梨村的村主长者听了尊者摩诃迦旃延的解释,非常欢喜,向他行礼后离去。
这三篇经文主要讲述了如何断除欲望、达到清净解脱的修行方法。其中特别强调了对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产生的贪欲和执著的断除。这些教导都是通过尊者摩诃迦旃延对村长的解答来阐述的,体现了佛教对解脱道的深刻见解。
文言文原文
杂阿含551经[正闻本1626经/佛光本550经](大迦旃延相应/杂因诵/弟子记说)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摩诃迦旃延住释氏诃梨聚落精舍。
时,诃梨聚落长者诣尊者摩诃迦旃延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尊者摩诃迦旃延:
「如世尊义品答摩揵提所问偈:
『断一切诸流,亦塞其流源,聚落相习近,牟尼不称歎。
虚空于五欲,永以不还满;世间诤言讼,毕竟不复为。』
尊者摩诃迦旃延!此偈有何义?」
尊者摩诃迦旃延答长者言:
「眼流者,眼识起贪,依眼界贪欲流出,故名为流。
耳……鼻……舌……身……意流者,谓:意识起贪,依意界贪识流出,故名为流。」
长者复问尊者摩诃迦旃延:
「云何名为不流?」
尊者迦旃延语长者言:
「谓:[眼、]眼识、眼识所识色,依生爱喜,彼若尽、无欲、灭、息、没,是名不流。
耳……鼻……舌……身……意、意识、意识所识法,依生贪欲,彼若尽、无欲、灭、息、没,是名不流。」
复问:「云何[流源]?」
尊者摩诃迦旃延答言:
「谓:缘于眼及色生眼识,三事和合生触,缘触生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依此染著流。
耳……鼻……舌……身……意、意识、意识[所识]法三事和合生触,缘触生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依此受生爱喜流,是名流源。」
「云何亦塞其流源?」
「谓:眼界取心法境界系著使,彼若尽、无欲、灭、息、没,是名塞流源。
耳……鼻……舌……身……意取心法境界系著使,彼若尽、无欲、灭、息、没,是名亦塞其流源。」
复问:「云何名习近相赞歎?」
尊者摩诃迦旃延答言:
「在家、出家共相习近,同喜、同忧,同乐、同苦,凡所为作悉皆共同,是名习近相赞歎。」
复问:「云何不赞歎?」
「在家、出家不相习近,不同喜、不同忧、不同苦、不同乐,凡所为作,悉不相悦可,是名不相赞歎。」
「云何不空欲?」
「谓五欲功德:眼识色,爱乐念长养,爱欲深染著;耳声、鼻香、舌味、身触,爱乐念长养,爱欲深染著,于此五欲不离贪、不离爱、不离念、不离渴,是名不空欲。」
「云何名空欲?」
「谓:于此五欲功德离贪、离欲、离爱、离念、离渴,是名空欲。
说我系著使,是名心法还复满。彼阿罗汉比丘诸漏已尽,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世更不复生,云何当复与他诤讼?是故,世尊说义品答摩犍提所问偈:
『若断一切流,亦塞其流源,聚落相习近,牟尼不称歎。
虚空于诸欲,永已不还满;不复与世间,共言语诤讼。』
是名如来所说偈义分别也。」
尔时,诃梨聚落长者闻尊者摩诃迦旃延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杂阿含552经[正闻本1627经/佛光本551经](大迦旃延相应/杂因诵/弟子记说)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摩诃迦旃延住释氏诃梨聚落精舍。
时,诃梨聚落主长者诣尊者摩诃迦旃延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尊者摩诃迦旃延:
「如世尊于界隔山天帝释石窟说言:『憍尸迦!若沙门、婆罗门无上爱尽解脱,心正善解脱,究竟边际、究竟无垢、究竟梵行、毕竟清净。』云何于此法律究竟边际、究竟无垢、究竟梵行、毕竟清净?」
尊者摩诃迦旃延语长者言:
「谓:眼、眼识、眼识所识色相依生喜,彼若尽、无欲、灭、息、没,于此法律究竟边际、究竟无垢、究竟梵行、毕竟清净。
耳……鼻……舌……身……意、意识、意识所识法相依生喜,彼若尽、[无欲、]灭、息、没,比丘于此法律[究竟边际、]究竟无垢、究竟梵行、毕竟清净。」
时,诃梨聚落主长者,闻尊者摩诃迦旃延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杂阿含553经[正闻本1628经/佛光本552经](大迦旃延相应/杂因诵/弟子记说)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摩诃迦旃延在释氏诃梨聚落。
[时,]聚落主长者诣尊者摩诃迦旃延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问尊者摩诃迦旃延:
「如世尊界隔山石窟中为天帝释说言:『憍尸迦!若沙门、婆罗门无上爱尽解脱,心善解脱,边际究竟、究竟无垢、究竟梵行、毕竟清净。』
云何于此法律究竟边际、究竟无垢、究竟梵行、毕竟清净?」
尊者迦旃延语长者言:
「若比丘眼界取心法境界系著使,彼若尽、无欲、[灭]、息、没,于此法律究竟边际、究竟无垢、究竟梵行、{究}[毕]竟清净。
耳……鼻……舌……身……{意}意界取心法境界系著使,若尽、离[欲]、灭、息、没,于此法律究竟边际、究竟无垢、究竟梵行、毕竟清净。」
时,诃梨聚落主长者闻尊者摩诃迦旃延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