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392经到394经

杂阿含392经


我是这样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波罗奈国仙人居住的鹿野苑中。


那时,世尊对众比丘说:


"如果沙门、婆罗门对苦圣谛不能如实了知,对苦集圣谛不能如实了知,对苦灭圣谛不能如实了知,对苦灭道迹圣谛不能如实了知,应当知道这些沙门、婆罗门是不能解脱苦的。


如果沙门、婆罗门对苦圣谛能如实了知,对苦集圣谛能如实了知,对苦灭圣谛能如实了知,对苦灭道迹圣谛能如实了知,应当知道这些沙门、婆罗门是能解脱苦的。"


佛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了佛的教导,欢喜奉行。


就像对苦不能解脱和能解脱一样,也可以说不能舍弃恶趣和能舍弃恶趣;不能舍弃戒律退减和能舍弃戒律退减;能自称获得超越常人的法而自证,不能自称获得超越常人的法而作证;能在此之外寻求良好的福田,不能在此之外寻求良好的福田;能在此之外寻求大师,不能在此之外寻求大师;不能超越苦、能超越苦;不能解脱苦、能解脱苦,如此上述诸经重复说明,都以偈颂总结:


"若不知苦的本质,以及众苦的根源,

一切诸苦的法则,寂灭永无余留。

若不知道的踪迹,能思惟一切苦,

心解脱于诸苦,智慧解脱亦然,

不能超越众苦,令苦究竟解脱。

若如实知苦的本质,也知众苦的根源,

及一切诸苦的法则,永灭尽无余留。

若复如实了知,息灭苦的道路,

意志解脱具足,智慧解脱亦然,

堪能超越众苦,究竟得到解脱。"


佛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了佛的教导,欢喜奉行。


杂阿含393经


我是这样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波罗奈国仙人居住的鹿野苑中。


那时,世尊对众比丘说:


"如果善男子正信出家学道,他们所应当知道的,就是四圣谛法,哪四种呢?就是:知道苦圣谛,知道苦集圣谛,知道苦灭圣谛,知道苦灭道迹圣谛。


因此,比丘们!对于四圣谛还没有彻底了解的,应当勤奋修习,以达到彻底了解。"


像这样的章句,所有关于四圣谛的经文都应当完整地说明。


佛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了佛的教导,欢喜奉行。


像这样了知、这样见解、这样彻底了解都应当说明。


又说,"断尽三结,得须陀洹果,一切都应当知道四圣谛,哪四种呢?就是:知道苦圣谛,知道苦集圣谛,知道苦灭圣谛,知道苦灭道迹圣谛。"


像这样应当了知、这样应当见解、这样彻底了解都应当说明。


佛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了佛的教导,欢喜奉行。


"如果断尽三结,贪嗔痴变薄,得斯陀含果,他们一切都是因为如实了知四圣谛的缘故,哪四种呢?就是:知道苦圣谛,知道苦集圣谛,知道苦灭圣谛,知道苦灭道迹圣谛。"


像这样应当了知、这样应当见解、这样彻底了解也是这样说的。


"断尽五下分结,生般涅槃,得阿那含果不再返回此世,他们一切都知道四圣谛,哪四种呢?知道苦圣谛,知道苦集圣谛,知道苦灭圣谛,知道苦灭道迹圣谛。"


像这样了知、这样见解、这样彻底了解也是这样说的。


"如果一切烦恼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见法自知作证:''我的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后有。''


他们一切都悉知四圣谛,哪四种呢?就是:知道苦圣谛,知道苦集圣谛,知道苦灭圣谛,知道苦灭道迹圣谛。"


像这样了知、这样见解、这样彻底了解也是这样说的。


"如果证得辟支佛道,他们一切都是因为知道四圣谛的缘故,哪四种呢?就是:知道苦圣谛,知道苦集圣谛,知道苦灭圣谛,知道苦灭道迹圣谛。"


像这样了知、这样见解、这样彻底了解也是这样说的。


"如果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他们一切都是因为知道四圣谛的缘故,哪四种呢?就是:知道苦圣谛,知道苦集圣谛,知道苦灭圣谛,知道苦灭道迹圣谛。"


像这样了知、这样见解、这样彻底了解也是这样说的。


佛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了佛的教导,欢喜奉行。


杂阿含394经


我是这样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波罗奈国仙人居住的鹿野苑中。


那时,世尊对众比丘说:


"就像太阳出来之前,会先出现曙光一样,正确地灭尽苦,也有前兆出现,那就是:知道四圣谛,哪四种呢?知道苦圣谛,知道苦集圣谛,知道苦灭圣谛,知道苦灭道迹圣谛。"


佛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了佛的教导,欢喜奉行。


像这样了知、这样见解、这样彻底了解也是这样说的。


文言文原文


杂阿含392经[正闻本555-562经/佛光本391经](谛相应/杂因诵/修多罗)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波罗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若沙门、婆罗门于苦圣谛不如实知,苦集圣谛不如实知,苦灭圣谛不如实知,苦灭道迹圣谛不如实知,当知是沙门、婆罗门不得脱苦。

  若沙门、婆罗门于苦圣谛如实知,于苦集圣谛如实知,于苦灭圣谛如实知,于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当知是沙门、婆罗门解脱于苦。」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于苦不解脱、解脱,如是,舍恶趣不解脱、解脱;堪能舍戒退减、不舍戒退减;能自说得过人法自证,不能自说得过人法作证;能于此外求良福田,不能于此外求良福田;能于此外求大师,不能于此外求大师;不能越苦、堪能越苦;不堪能脱苦、堪能脱苦,如是上诸经重说,悉继以偈:

  「若不知苦者,及彼众苦因,一切诸苦法,寂灭永无余。

   若不知道迹,能思一切苦,心解脱于苦,慧解脱亦然,不能越众苦,令苦究竟脱。

   若如实知苦,亦知众苦因,及一切诸苦,永灭尽无余。

   若复如实知,息苦之道迹,意解脱具足,慧解脱亦然,堪能越众苦,究竟得解脱。」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393经[正闻本563-583经/佛光本392经](谛相应/杂因诵/修多罗)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波罗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若善男子正信非家出家学道,彼一切所应,当知四圣谛法,何等为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

  是故,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修无间等。」

  如此章句,一切四圣谛经应当具说。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悉应当说。

  又,「三结尽,得须陀洹,一切当知四圣谛,何等为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

  如是当知、如是当见、[如是?]无间等[悉应当说?]。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若三结尽,贪恚癡薄,得斯陀含,彼一切皆于四圣谛如实知故,何等为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

  如是当知、如是当见、如是无间等亦如是说。

  「五下分结尽,生般涅槃,阿那含不还此世,彼一切知四圣谛,何等为四?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

  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亦如是说。

  「若一切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见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彼一切悉知四圣谛,何等为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

  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亦如是说。

  「若得辟支佛道证,彼一切知四圣谛故,何等为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

  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亦如是说。

  「若得无上等正觉,彼一切知四圣谛故,何等为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

  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亦如是说。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394经[正闻本584-586经/佛光本393经](谛相应/杂因诵/修多罗)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波罗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譬如:日出,明相先起,如是,正尽苦,亦有前相起,谓:知四圣谛,何等为四?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亦如是说。


返回列表

上一篇:杂阿含389经到391经

没有最新的文章了...

“杂阿含392经到394经” 的相关文章

杂阿含1经

杂阿含1经[正闻本1-4经/佛光本1经](阴相应/五阴诵/修多罗)这是我亲耳听到的: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林给孤独园。那时,世尊(佛陀的尊称)对众多比丘(佛教僧侣)说:"你们应当观察色(物质形态)是无常的,这样观察就是正确的观察;正确观察就会产生厌离之心;有了厌离之心,就能消除喜爱和...

杂阿含3经

杂阿含3经[正闻本6经/佛光本3经](阴相应/五阴诵/修多罗)这是我亲耳听到的: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林给孤独园。那时,世尊(佛陀的尊称)对众多比丘(佛教僧侣)说:"对于色(物质形态),如果不了解它,不明白它的本质,不能断除对它的执着,不能远离对它的欲望,那么就无法断除痛苦。同样地,...

杂阿含5经

杂阿含5经[正闻本8经/佛光本5经](阴相应/五阴诵/修多罗)这是我亲耳听到的: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林给孤独园。那时,世尊(佛陀的尊称)对众多比丘(佛教僧侣)说:"对色(物质形态)有爱好和喜悦的人,实际上是在爱好和喜悦苦;对苦有爱好和喜悦的人,就无法从苦中解脱出来,也无法明白苦的本...

杂阿含6经

杂阿含6经[正闻本9经/佛光本6经](阴相应/五阴诵/修多罗)这是我亲耳听到的: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那时,世尊(佛陀的尊称)对众多比丘(佛教僧侣)说:"对于色(物质形态),如果不了解它,不明白它的本质,不能远离对它的欲望和贪恋,心灵就无法获得解脱。这样的人就无法超越对生、...

杂阿含7经

杂阿含7经[正闻本10经/佛光本7经](阴相应/五阴诵/修多罗)这是我亲耳听到的: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那时,世尊(佛陀的尊称)对众多比丘(佛教僧侣)说:"对色(物质形态)有爱好和喜悦的人,实际上是在爱好和喜悦苦;对苦有爱好和喜悦的人,就无法从苦中解脱出来。同样地,对受(感...

杂阿含8经

杂阿含8经[正闻本11-14经/佛光本8经](阴相应/五阴诵/修多罗)这是我亲耳听到的: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那时,世尊(佛陀的尊称)对众多比丘(佛教僧侣)说:"过去的色(物质形态)是无常的(无常解释: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化,没有永恒不变的存在),未来的色也是无常的,更何况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