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367经到372经
杂阿含367经:
我是这样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对比丘们说:
"你们应当勤奋努力修习禅定,使内心平静。为什么呢?比丘们!如果勤奋努力修习禅定,使内心平静,就能如实地看清事物的本质。
什么是如实地看清事物的本质呢?就是能如实地看清老死的本质,老死的起因、老死的消灭以及消灭老死的方法;同样地,也能如实地看清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的本质,以及它们的起因、消灭和消灭的方法。
这些法都是无常的、有为的、有漏的,这些都能如实地看清。"
佛陀说完这番话后,比丘们听了都很欢喜,并且遵照奉行。
杂阿含368经:
我是这样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对比丘们说:
"你们应当修习无量三摩地(即禅定),专心致志地集中注意力。修习无量三摩地,专心致志地集中注意力后,就能如实地看清事物的本质。
什么是如实地看清事物的本质呢?就是能如实地看清老死的本质,乃至能如实地看清行的本质。
这些法都是无常的、有为的、有漏的,这些都能如实地看清。"
佛陀说完这番话后,比丘们听了都很欢喜,并且遵照奉行。
杂阿含369经:
我是这样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对比丘们说:
"从前,毗婆尸佛在还没有成佛时,住在菩提树下不久就要成佛了。他来到菩提树下,铺上草坐垫,结跏趺坐,端正身体,集中精神。他一坐就是七天,在这七天里,他反复观察十二因缘的顺序和逆序。也就是说:有这个就有那个,这个生起就导致那个生起。从无明缘行开始,一直到缘生有老死,以及纯粹的大苦聚集......再到纯粹的大苦聚灭。
毗婆尸佛正坐七天后,从禅定中醒来,说了这样的偈颂:
''像这样诸法生起,修行者勤修禅定,永远远离各种疑惑,了知因缘所生之法。
若知苦因而生起,知诸受都会灭尽,知因缘法也会灭尽,则知有漏也会灭尽。
像这样诸法生起,修行者勤修禅定,永远远离各种疑惑,知有因而生起苦。
像这样诸法生起,修行者勤修禅定,永远远离各种疑惑,知诸受都会灭尽。
像这样诸法生起,修行者勤修禅定,永远远离各种疑惑,知因缘法也会灭尽。
像这样诸法生起,修行者勤修禅定,永远远离各种疑惑,知一切有漏都会灭尽。
像这样诸法生起,修行者勤修禅定,普照一切世间,如同太阳住在虚空,摧毁一切魔军,觉悟诸结得解脱。''"
佛陀说完这番话后,比丘们听了都很欢喜,并且遵照奉行。
就像毗婆尸佛一样,尸弃佛、毗湿婆浮佛、迦罗迦孙提佛、迦那迦牟尼佛、迦叶佛也是这样说的。
杂阿含370经:
我是这样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郁毗罗尼连禅河边的大菩提处,不久就要成正觉了。他来到菩提树下,铺上草坐垫,结跏趺坐,端正身体,集中精神,如前面所说的那样广泛地修行。
杂阿含371经:
我是这样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对比丘们说:
"有四种食物,能滋养众生,使他们得以生存,获得成长。这四种是什么呢?一是粗糙的段食,二是细微的触食,三是意思食,四是识食。
这四种食物是由什么原因产生的?是由什么集聚而成的?是从什么而生的?是由什么触发的?这些食物都是以爱为因,以爱为集,从爱而生,由爱触发。
那么这个爱又是由什么原因产生的?是由什么集聚而成的?是从什么而生的?是由什么触发的?爱是以受为因,以受为集,从受而生,由受触发。
那么这个受又是由什么原因产生的?是由什么集聚而成的?是从什么而生的?是由什么触发的?受是以触为因,以触为集,从触而生,由触触发。
那么这个触又是由什么原因产生的?是由什么集聚而成的?是从什么而生的?是由什么触发的?触是以六入处为因,以六入处为集,从六入处而生,由六入处触发。
六入处的集聚就是触的集聚,触的集聚就是受的集聚,受的集聚就是爱的集聚,爱的集聚就是食的集聚,食的集聚就导致未来世的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的集聚,这就是纯粹的大苦聚集。
同样地,六入处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食灭,食灭则未来世的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这就是纯粹的大苦聚灭。"
佛陀说完这番话后,比丘们听了都很欢喜,并且遵照奉行。
杂阿含372经:
我是这样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对比丘们说:
"有四种食物,能滋养众生,使他们得以生存,获得成长。这四种是什么呢?一是粗糙的段食,二是细微的触食,三是意思食,四是识食。"
这时,有一位名叫颇求那的比丘站在佛陀身后为佛陀扇风,他问佛陀说:
"世尊!谁在食用这个识呢?"
佛陀告诉颇求那:
"我并没有说有人在食用识。如果我说有人在食用识,你就应该这样问。我说识是食物,你应该问:''为什么说识是食物?''我会这样回答:''因为识能招引未来的存在,使生命相续,有了存在就有六入处;六入处引发触。''"
颇求那又问:"是谁在触?"
佛陀告诉颇求那:
"我并没有说有人在触。如果我说有人在触,你就应该这样问:''是谁在触?''你应该这样问:''什么原因导致触的产生?''我会这样回答:''六入处引发触;触引发受。''"
颇求那又问:"是谁在受?"
佛陀告诉颇求那:
"我并没有说有人在受。如果我说有人在受,你就应该问:''是谁在受?''你应该问:''什么原因导致受的产生?''我会这样回答:''因为有触,所以有受;受引发爱。''"
颇求那又问:"世尊!是谁在爱?"
佛陀告诉颇求那:
"我并没有说有人在爱。如果我说有人在爱,你就应该这样问:''是谁在爱?''你应该问:''什么原因导致爱的产生?''我会这样回答:''因为有受,所以有爱;爱引发取。''"
颇求那又问:"世尊!是谁在取?"
佛陀告诉颇求那:
"我并没有说有人在取。如果我说有人在取,你就应该问:''是谁在取?''你应该问:''什么原因导致取的产生?''我会这样回答:''因为有爱,所以有取;取引发有。''"
颇求那又问:"世尊!是谁在有?"
佛陀告诉颇求那:
"我并没有说有人在有。如果我说有人在有,你就应该问:''是谁在有?''你现在应该问:''什么原因导致有的产生?''我会这样回答:''因为有取,所以有有;能招引未来的触的生起,这就叫做有。''
有了六入处,六入处引发触;触引发受;受引发爱;爱引发取;取引发有;有引发生;生引发老、病、死、忧、悲、恼、苦,这就是纯粹的大苦聚集。
同样地,六入处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病、死、忧、悲、恼、苦灭,这就是纯粹的大苦聚灭。"
佛陀说完这番话后,比丘们听了都很欢喜,并且遵照奉行。
文言文原文
杂阿含367经[正闻本525经/佛光本366经](因缘相应/杂因诵/修多罗)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当勤方便修习禅思,内寂其心,所以者何?比丘!禅思、内寂其心,精勤方便者,如是,如实显现。
云何如实显现?老死如实显现,老死集、老死灭、老死灭道迹如实显现;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如实显现,行集、行灭、行灭道迹如实显现。
此诸法无常、有为、有漏,如实显现。」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368经[正闻本526经/佛光本367经](因缘相应/杂因诵/修多罗)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当修无量三摩提,专精系念;修无量三摩提,专精系念已,如是,如实显现。
云何如实显现?谓:老死如实显现……乃至行如实显现。
此诸法,无常、有为、有漏,如是,如实显现。」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369经[正闻本527-532经/佛光本368经](因缘相应/杂因诵/修多罗)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昔者毘婆尸佛未成正觉时,住菩提所,不久成佛,诣菩提树下,敷草为座,结跏趺坐,端坐正念。一坐七日,于十二缘起逆顺观察,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缘无明,行……乃至缘生,有老死,及纯大苦聚集……纯大苦聚灭。
彼毘婆尸佛正坐七日已,从三昧觉,说此偈言:
『如此诸法生,梵志勤思禅,永离诸疑惑,知因缘生法。
若知因生苦,知诸受灭尽,知因缘法尽,则知有漏尽。
如此诸法生,梵志勤思禅,永离诸疑惑,知有因生苦。
如此诸法生,梵志勤思禅,永离诸疑惑,知诸受灭尽。
如此诸法生,梵志勤思禅,永离诸疑惑,知因缘法尽。
如此诸法生,梵志勤思禅,永离诸疑惑,知尽诸有漏。
如此诸法生,梵志勤思禅,普照诸世间,如日住虚空,破坏诸魔军,觉诸结解脱。』」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毘婆尸佛,如是,尸弃佛、毘湿波浮佛、迦罗迦孙提佛、迦那迦牟尼佛、迦叶佛亦如是说。
杂阿含370经[正闻本533经/佛光本369经](因缘相应/杂因诵/修多罗)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郁毘罗尼连禅河侧大菩提所,不久当成正觉,往诣菩提树下,敷草为座,结跏趺坐,正身正念,如前广说。
杂阿含371经[正闻本534经/佛光本370经](食相应/杂因诵/修多罗)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有四食,资益众生,令得住世,摄受长养,何等为四?谓:一、麁抟食、二、细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
此四食何因?何集?何生?何触?谓:此诸食,爱因、爱集、爱生、爱触。
此爱何因?何集?何生?何触?谓:爱,受因、受集、受生、受触。
此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触?谓:受,触因、触集、触生、触触。
此触何因?何集?何生?何触?谓:触,六入处因、六入处集、六入处生、六入处触。
六入处集是触集,触集是受集,受集是爱集,爱集是食集,食集故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如是,纯大苦聚集。
如是,六入处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食灭,食灭故于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纯大苦聚灭。」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372经[正闻本535经/佛光本371经](食相应/杂因诵/修多罗)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有四食,资益众生,令得住世,摄受长养,何等为四?一、麁抟食,二、细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
时,有比丘名曰颇求那,住佛后扇佛,白佛言:
「世尊!谁食此识?」
佛告颇求那:
「我不言有食识者,我若言有食识者,汝应作是问。我说识是食,汝应问言:『何因缘故,有识食?』我则答言:『能招未来有令相续生,有有故,有六入处;六入处缘触。』」
颇求那复问:「为谁触?」
佛告颇求那:
「我不言有触者,我若言有触者,汝应作是问:『为谁触?』汝应如是问:『何因缘故生触?』我应如是答:『六入处缘触;触缘受。』」
复问:「为谁受?」
佛告颇求那:
「我不说有受者,我若言有受者,汝应问:『为谁受?』汝应问言:『何因缘故有受?』我应如是答:『触缘故,有受;受缘爱。』」
复问:「世尊!为谁爱?」
佛告颇求那:
「我不说有爱者,我若说言有爱者,汝应作是问:『为谁爱?』汝应问言:『何缘故有爱?』我应如是答:『缘受故,有爱;爱缘取。』」
复问:「世尊!为谁取?」
佛告颇求那:
「我不说言有取者,我若说言有取者,汝应问言:『为谁取?』汝应问言:『何缘故有取?』我应答言:『爱缘故,有取;取缘有。』」
复问:「世尊!为谁有?」
佛告颇求那:
「我不说有有者,我若说有有者,汝应问言:『为谁有?』汝今应问:『何缘故有有?』我应答言:『缘取故,有有;能招当来有触生,是名有。』
有六入处,六入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纯大苦聚集。
谓:六入处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纯大苦聚{集}灭。」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