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352经到358经
杂阿含352经
我是这样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对众比丘说:
"如果那些沙门、婆罗门对法不能如实了知,对法的生起、法的灭尽、法的灭尽之道不能如实了知,他们就不是真正的沙门、婆罗门,也不配被称为沙门、婆罗门。他们也无法实现沙门和婆罗门的目标,无法亲身证悟法义并宣称:'我的生命已经结束,清净的修行已经完成,该做的都已经做了,我知道自己不会再有来世了。'
什么是对法不能如实了知?什么是对法的生起不能如实了知?什么是对法的灭尽不能如实了知?什么是对法的灭尽之道不能如实了知?就是对老死的本质不能如实了知,对老死的生起、老死的灭尽、老死灭尽之道不能如实了知。同样地,对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的本质不能如实了知,对它们的生起、灭尽、灭尽之道也不能如实了知。这就是对诸法不能如实了知,对法的生起、法的灭尽、法的灭尽之道不能如实了知。
如果那些沙门、婆罗门对法能如实了知,对法的生起、法的灭尽、法的灭尽之道能如实了知,他们就是真正的沙门、婆罗门,配得上被称为沙门、婆罗门。他们能实现沙门和婆罗门的目标,能亲身证悟法义并宣称:'我的生命已经结束,清净的修行已经完成,该做的都已经做了,我知道自己不会再有来世了。'
什么是对法能如实了知?什么是对法的生起、法的灭尽、法的灭尽之道能如实了知?就是对老死的本质能如实了知,对老死的生起、老死的灭尽、老死灭尽之道能如实了知。同样地,对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的本质能如实了知,对它们的生起、灭尽、灭尽之道也能如实了知。这就是对诸法能如实了知,对法的生起、法的灭尽、法的灭尽之道能如实了知。"
佛陀说完这番话后,众比丘听了佛陀的教导,都欢喜地遵行。
杂阿含353经
我是这样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对众比丘说:
"如果沙门、婆罗门对法不能如实了知,对法的生起、法的灭尽、法的灭尽之道不能如实了知,就应当知道这些沙门、婆罗门不配被称为沙门、婆罗门。他们也无法实现沙门和婆罗门的目标,无法亲身证悟法义并宣称:'我的生命已经结束,清净的修行已经完成,该做的都已经做了,我知道自己不会再有来世了。'
什么是对法不能如实了知?什么是对法的生起、法的灭尽、法的灭尽之道不能如实了知?就是对六入处的本质不能如实了知,对六入处的生起、六入处的灭尽、六入处灭尽之道不能如实了知。而想要对触能如实了知,这是不可能的;想要对触的生起、触的灭尽、触灭尽之道能如实了知,这也是不可能的。同样地,想要对受、爱、取、有、生、老死能如实了知,这都是不可能的。
如果沙门、婆罗门对六入处能如实了知,对六入处的生起、六入处的灭尽、六入处灭尽之道能如实了知,那么他们就能对触如实了知,这是可能的。同样地,他们也能对受、爱、取、有、生、老死如实了知,这都是可能的。"
佛陀说完这番话后,众比丘听了佛陀的教导,都欢喜地遵行。
杂阿含354经
我是这样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对众比丘说了与上面相似的话,不同之处在于:
"如果那些沙门、婆罗门对六入处不能如实了知,却想要超越触,这是不可能的;想要超越触的生起、触的灭尽、触灭尽之道,这也是不可能的。同样地,想要超越受、爱、取、有、生、老死,这都是不可能的;想要超越老死的生起、老死的灭尽、老死灭尽之道,这也是不可能的。
如果沙门、婆罗门对六入处能如实了知,对六入处的生起、六入处的灭尽、六入处灭尽之道能如实了知,那么他们就能超越触,这是可能的。同样地,他们也能超越受、爱、取、有、生、老死,这都是可能的...直到能超越老死灭尽之道,这也是可能的。"
佛陀说完这番话后,众比丘听了佛陀的教导,都欢喜地遵行。
就像讲述老死...乃至六入处的三经一样,关于老死...乃至行的三经也是这样说的。
杂阿含355经
我是这样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对众比丘说:
"应当觉知老死,觉知老死的生起、老死的灭尽、老死灭尽之道,如此...乃至应当觉知行、行的生起、行的灭尽、行灭尽之道。
怎样觉知老死?觉知因为有生,所以有老死,这就是对老死的觉知。
怎样觉知老死的生起?生的生起就是老死的生起,这就是对老死生起的觉知。
怎样觉知老死的灭尽?生的灭尽就是老死的灭尽,这就是对老死灭尽的觉知。
怎样觉知老死灭尽之道?八正道就是老死灭尽之道,这就是对老死灭尽之道的觉知。
乃至怎样觉知行?有三种行:身行、口行、意行,这就是对行的觉知。
怎样觉知行的生起?无明的生起就是行的生起,这就是对行生起的觉知。
怎样觉知行的灭尽?无明的灭尽就是行的灭尽,这就是对行灭尽的觉知。
怎样觉知行灭尽之道?八正道就是行灭尽之道,这就是对行灭尽之道的觉知。"
佛陀说完这番话后,众比丘听了佛陀的教导,都欢喜地遵行。
杂阿含356经
我是这样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对众比丘说:
"有四十四种智慧,仔细听!好好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
什么是四十四种智慧?就是:对老死的智慧、对老死生起的智慧、对老死灭尽的智慧、对老死灭尽之道的智慧,如此,对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的智慧,对它们生起的智慧、灭尽的智慧、灭尽之道的智慧,这就是所谓的四十四种智慧。"
佛陀说完这番话后,众比丘听了佛陀的教导,都欢喜地遵行。
杂阿含357经
我是这样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对众比丘说:
"有七十七种智慧,仔细听!好好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
什么是七十七种智慧?对'生导致老死'的智慧,对'非其他因素导致老死'的智慧;对'过去的生导致老死'的智慧,对'非其他过去因素导致老死'的智慧;对'未来的生将导致老死'的智慧,对'非其他未来因素将导致老死'的智慧;以及对法住的智慧,即了知其无常、有为、心所缘生、必尽之法、变易之法、离欲之法、灭尽之法:这是断知智。
如此,对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无明导致行的智慧,对'非其他因素导致行'的智慧;对'过去的无明导致行'的智慧,对'非其他过去因素导致行'的智慧;对'未来的无明将导致行'的智慧,对'非其他未来因素将导致行'的智慧;以及对法住的智慧,即了知其无常、有为、心所缘生、必尽之法、变易之法、无欲之法、灭尽之法:这是断智。这就是所谓的七十七种智慧。"
佛陀说完这番话后,众比丘听了佛陀的教导,都欢喜地遵行。
杂阿含358经
我是这样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对众比丘说:
"有增长之法和减少之法,仔细听!好好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
什么是增长之法?就是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即:因为有无明,所以有行;因为有行,所以有识...乃至导致纯粹的大苦聚集,这就是增长之法。
什么是减少之法?就是说,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即:无明灭尽,则行灭尽...乃至纯粹的大苦聚灭尽,这就是减少之法。"
佛陀说完这番话后,众比丘听了佛陀的教导,都欢喜地遵行。
就像讲述增长之法和减少之法一样,生法和变易法、集法和灭法也如上所说。
就像应当说的三经一样,有、应当知的三经也如上所说。
文言文原文
杂阿含352经[正闻本494经/佛光本351经](因缘相应/杂因诵/修多罗)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若诸沙门、婆罗门于法不如实知,法集、法灭、法灭道迹不如实知,彼非沙门、沙门数,非婆罗门、婆罗门数,彼亦非沙门义、婆罗门义,见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云何法不如实知?云何法集不如实知?云何法灭不如实知?云何法灭道迹不如实知?谓:于老死法不如实知,老死集,老死灭,老死灭道迹不如实知,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不如实知,六入处集、六入处灭、六入处灭道迹不如实知。如是,诸法不如实知,法集、法灭、法灭道迹不如实知。
若诸沙门、婆罗门于法如实知,法集、法灭、法灭道迹如实知,当知是沙门、婆罗门,沙门之沙门数,婆罗门之婆罗门数,彼以沙门义、婆罗门义,见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何等法如实知?何等法集、法灭、法灭道迹如实知?谓:老死法如实知,老死集、老死灭、老死灭道迹如实知,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如实知,六入处集、六入处灭、六入处灭道迹如实知。如是,诸法如实知,法集、法灭、法灭道迹如实知。」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353经[正闻本495经/佛光本352经](因缘相应/杂因诵/修多罗)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若沙门、婆罗门于法不如实知,法集、法灭、法灭道迹不如实知,当知是沙门、婆罗门非沙门之沙门数,非婆罗门之婆罗门数;彼亦非沙门义,非婆罗门义,见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何等法不如实知?何等法集、法灭、法灭道迹不如实知?谓:六入处法不如实知,六入处集、六入处灭、六入处灭道迹不如实知,而于触如实知者,无有是处;触集、触灭、触灭道迹如实知者,无有是处,如是,受……爱……取……有……生……老死如实知者,无有是处。
若沙门、婆罗门于六入处如实知,六入处集、六入处灭、六入处灭道迹如实知者,于触如实知,斯有是处,如是,受……爱……取……有……生……老死如实知者,斯有是处。」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354经[正闻本496-499经/佛光本353经](因缘相应/杂因诵/修多罗)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
「若诸沙门、婆罗门于六入处不如实知,而欲超度触者,无有是处;触集、触灭、触灭道迹超度者,无有是处,如是,超度受……爱……取……有……生……老死者,无有是处;超度老死集、老死灭、老死灭道迹者,无有是处。
若沙门、婆罗门于六入处如实知,六入处集、六入处灭、六入处灭道迹如实知而超度触者,斯有是处,如是,超度受……爱……取……有……生……老死者,斯有是处……乃至超度老死灭道迹者,斯有是处。」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老死……乃至六入处三经,如是,老死……乃至行三经亦如是说。
杂阿含355经[正闻本500经/佛光本354经](因缘相应/杂因诵/修多罗)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当觉知老死,觉知老死集、老死灭、老死灭道迹,如是……乃至当觉知行、行集、行灭、行灭道迹。
云何当觉知老死?觉知缘生故,有老死,如是,老死觉知。
云何老死集[觉知]?生集是老死集,如是,老死集觉知。
云何老死灭觉知?谓:生灭是老死灭,如是,老死灭觉知。
云何老死灭道迹觉知?谓:八圣道是老死灭道迹,如是,老死灭道迹觉知。
乃至云何行觉知?谓三行:身行,口行,意行,如是,行觉知。
云何行集觉知?谓:无明集是行集,如是,行集觉知。
云何行灭觉知?无明灭是行灭,如是,行灭觉知。
云何行灭道迹觉知?谓:八圣道是行灭道迹,如是,行灭道迹觉知。」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356经[正闻本501经/佛光本355经](因缘相应/杂因诵/修多罗)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有四十四种智,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何等为四十四种智?谓:老死智、老死集智、老死灭智、老死灭道迹智,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智、行集智、行灭智、行灭道迹智,是名四十四种智。」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357经[正闻本502经/佛光本356经](因缘相应/杂因诵/修多罗)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有七十七种智,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云何七十七种智?生缘老死智,非余生缘老死智;过去生缘老死智,非余过去生缘老死智;未来生缘老死智,非余未来生缘老死智;及法住智无常、有为、心所缘生、尽法、变易法、离欲法、灭法:断知智。
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无明缘行智,非余无明缘行智;过去无明缘行智,非余过去无明缘行智;未来无明缘行智,非余未来无明缘行智;及法住智无常、有为、心所缘生、尽法、变易法、无欲法、灭法:断智。是名七十七种智。」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358经[正闻本503-511经/佛光本357经](因缘相应/杂因诵/修多罗)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有增法、减法,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云何增法?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缘行,识……乃至纯大苦聚集,是名增法。
云何{灭}[减?]法?谓: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所谓: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是名减法。」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增法、减法,如是,生法、变易法;集法、灭法如上说。
如当说三经,有、应当知三经如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