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345经到346经

杂阿含345经


我是这样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


那时,世尊对尊者舍利弗说:


"就像我在《波罗延》中回答阿逸多的问题所说的:'如果获得各种法数,又学习各种学问,具备威仪和行为,请为我详细解释。'


舍利弗,什么是学?什么是法数?"


这时,尊者舍利弗沉默不答,第二次,第三次问,他仍然保持沉默。


佛说:"真实,舍利弗!"


舍利弗对佛说:"真实,世尊!


世尊!比丘真实者,会厌离、远离欲望、趋向灭尽。


食物聚集而生,那比丘因为食物,生起厌离、远离欲望、趋向灭尽。


那食物灭尽是真实的灭尽,了知这点后,那比丘就会厌离、远离欲望、趋向灭尽,这就叫做学。"


"再说一遍,真实,舍利弗!"


舍利弗对佛说:"真实,世尊!


世尊!如果比丘是真实者,他会厌离、远离欲望、灭尽,不再生起各种烦恼,心得到很好的解脱。


他从食物聚集而生,如果真实就是灭尽,了知这点后,比丘对灭尽生起厌离、远离欲望、灭尽,不再生起各种烦恼,心得到很好的解脱,这就是法数。"


佛告诉舍利弗:"就是这样!就是这样!正如你所说,比丘对真实生起厌离、远离欲望、灭尽,这就叫做法数。"


说完这些,世尊就起身进入房间坐禅。


这时,尊者舍利弗知道世尊离开后不久,就对其他比丘说:


"诸位!我一开始无法回答世尊的问题,所以我保持沉默。世尊很快又问了一个让我高兴的问题,我就解释了这个意思。


即使世尊用一天一夜,乃至七天七夜,用不同的句子、不同的含义来问这个道理,我也能用七天七夜的时间,用不同的句子、不同的含义来解释。"


这时,有一位比丘去到佛那里,向佛礼拜后退到一旁,对佛说:


"世尊!尊者舍利弗说了一番奇特的、前所未有的话,在大众中勇敢地宣称:'我对世尊最初的问题完全无法回答,直到第三次问我都保持沉默,世尊接着又问了一个让我高兴的问题,我就解释了。即使世尊用一天一夜,乃至七天七夜,用不同的句子、不同的含义来问这个道理,我也能用七天七夜的时间,用不同的句子、不同的含义来解释。'"


佛告诉那位比丘:


"那位舍利弗比丘确实能够对我一天一夜乃至七天七夜,用不同句子、不同含义所问的道理,都能用七天七夜的时间,用不同的句子、不同的含义来解释,为什么呢?因为舍利弗比丘很好地理解了法界。"


佛说完这部经后,那位比丘听了佛的教导,欢喜地奉行。


杂阿含346经


我是这样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


那时,世尊对众比丘说:


"有三种法,是世间所不喜爱、不想要、不如意的,是哪三种呢?就是:衰老、疾病、死亡。


如果世间没有这三种不可爱、不可念、不如意的法,如来、应供、正等正觉就不会出现在世间,世间也不会知道有如来、应供、正等正觉的知见,说正法律;因为世间有衰老、疾病、死亡这三种不可爱、不可念、不如意的法,所以如来、应供、正等正觉出现在世间,世间知道有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所知所见说的正法律。


因为三法不断,所以无法摆脱衰老、疾病、死亡,是哪三种呢?就是:贪欲、嗔恚、愚痴。


又有三法不断,所以无法摆脱贪欲、嗔恚、愚痴,是哪三种呢?就是:身见、戒禁取、疑惑。


又有三法不断,所以无法摆脱身见、戒禁取、疑惑,是哪三种呢?就是:不正确的思考、亲近邪道,以及懈怠的心。


又有三法不断,所以无法摆脱不正确的思考、亲近邪道及懈怠的心,是哪三种呢?就是:失去正念、不正知、心乱。


又有三法不断,所以无法摆脱失去正念、不正知、心乱,是哪三种呢?就是:掉举、不守规矩、不学戒律。


又有三法不断,所以无法摆脱掉举、不守规矩、不学戒律,是哪三种呢?就是:不信、难以教导、懈怠。


又有三法不断,所以无法摆脱不信、难以教导、懒惰,是哪三种呢?就是:不想见圣人、不想听法、总是寻找他人的过失。


又有三法不断,所以无法摆脱不想见圣人、不想听法、总是寻找他人的过失,是哪三种呢?就是:不恭敬、说违逆的话、亲近恶知识。


又有三法不断,所以无法摆脱不恭敬、说违逆的话、亲近恶知识,是哪三种呢?就是:无惭、无愧、放逸;这三法不断,所以无法摆脱不恭敬、说违逆的话、亲近恶知识,为什么呢?因为无惭、无愧所以放逸;放逸所以不恭敬;不恭敬所以亲近恶知识;亲近恶知识所以不想见圣人、不想听法、总是寻找他人的过失;寻找他人过失所以不信、难以教导、说违逆的话、懒惰;懒惰所以掉举、不守规矩、不学戒律;不学戒律所以失去正念、不正知、心乱;心乱所以不正确思考、亲近邪道、心生懈怠;心生懈怠所以有身见、戒禁取、疑惑;疑惑所以不离贪欲、嗔恚、愚痴;不离贪欲、嗔恚、愚痴所以无法摆脱衰老、疾病、死亡。


断除三法,就能摆脱衰老、疾病、死亡,是哪三种呢?就是:贪欲、嗔恚、愚痴,这三法断除后,就能摆脱衰老、疾病、死亡。


又断除三法,就能摆脱贪欲、嗔恚、愚痴,是哪三种呢?就是:身见、戒禁取、疑惑,这三法断除后,就能摆脱贪欲、嗔恚、愚痴。


又断除三法,就能摆脱身见、戒禁取、疑惑,是哪三种呢?就是:不正确的思考、亲近邪道、生起懈怠心,这三法断除后,就能摆脱身见、戒禁取、疑惑。


又断除三法,就能摆脱不正确的思考、亲近邪道及懈怠心,是哪三种呢?就是:失去正念、心不正知、心乱,这三法断除后,就能摆脱不正确的思考、亲近邪道及心懈怠。


又断除三法,就能摆脱失去正念、不正知、心乱,是哪三种呢?就是:掉举、不守规矩、违犯戒律,这三法断除后,就能摆脱失去正念、不正知、心乱。


又有三法断除,就能摆脱掉举、不守规矩、违犯戒律,是哪三种呢?就是:不信、难以教导、懒惰,这三法断除后,就能摆脱掉举、不守规矩、违犯戒律。


又有三法断除,就能摆脱不信、难以教导、懒惰,是哪三种呢?就是:不想见圣人、不乐于听法、喜欢寻找他人过失,这三法断除后,就能摆脱不信、难以教导、懒惰。


又断除三法,就能摆脱不想见圣人、不想听法、喜欢寻找他人过失,是哪三种呢?就是:不恭敬、说违逆的话、亲近恶知识,这三法断除后,就能摆脱不想见圣人、不想听法、喜欢寻找他人过失。


又有三法断除,就能摆脱不恭敬、说违逆的话、亲近恶知识,是哪三种呢?就是:无惭、无愧、放逸,为什么呢?因为有惭愧所以不放逸;不放逸所以恭敬、说顺从的话、成为善知识;成为善知识所以乐于见贤圣、乐于听正法、不寻找他人过失;不寻找他人过失所以生起信心、说顺从的话、精进;精进所以不掉举、守规矩、学习戒律;学习戒律所以不失正念、正知、心不散乱;心不散乱所以正确思考、亲近正道、心不懈怠;心不懈怠所以不执著身见、不执著戒禁取、超越疑惑;不疑惑所以不生起贪欲、嗔恚、愚痴;离开贪欲、嗔恚、愚痴所以能够断除衰老、疾病、死亡。"


佛说完这部经后,众比丘听了佛的教导,欢喜地奉行。


文言文原文


杂阿含345经[正闻本487经/佛光本344经](因缘相应/杂因诵/修多罗)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尊者舍利弗:

  「如我所说〈波罗延耶阿逸多所问〉:『若得诸法{教}[数],若复种种学,具威仪及行,为我分别说。』

  舍利弗!何等为学?何等为法数?」

  时,尊者舍利弗默然不答,第二,第三,亦复默然。

  佛言:「真实,舍利弗!」

  舍利弗白佛言:「真实,世尊!

  世尊!比丘真实者,厌、离欲、灭尽向。

  食集生,彼比丘以食故,生厌、离欲、灭尽向。

  彼食灭是真实灭,觉知已,彼比丘厌,离欲,灭尽向,是名为学。」

  「复次,真实,舍利弗!」

  舍利弗白佛言:「真实,世尊!

  世尊!若比丘真实者,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善解脱。

  彼从食集生,若真实即是灭尽,觉知此已,比丘于灭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善解脱,是{数法}[法数]。」

  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如汝所说,比丘于真实生厌、离欲、灭尽,是名法数。」

  如是说已,世尊即起入室坐禅。

  尔时,尊者舍利弗知世尊去已,不久,语诸比丘:

  「诸尊!我不能辩世尊初问,是故我默念住,世尊须臾复为作发喜问,我即开解如此之义。

  正使世尊一日一夜,乃至七夜,异句、异味问斯义者,我亦悉能乃至七夜,以异句、异味而解说之。」

  时,有异比丘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

  「世尊!尊者舍利弗作奇特未曾有说,于大众中一向师子吼,言:『我于世尊初问,都不能辩,乃至三问,默然无答,世尊寻复作发喜问,我即开解。正使世尊一日一夜,乃至七夜,异句、异味问斯义者,我亦悉能乃至七夜,异句、异味而解说之。』」

  佛告比丘:

  「彼舍利弗比丘实能于我一日一夜,乃至{异句、异味}七夜,[异句、异味]所问义中,悉能乃至七夜,异句、异味而解说之,所以者何?舍利弗比丘善入法界故。」

  佛说此经已,彼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346经[正闻本488经/佛光本345经](因缘相应/杂因诵/修多罗)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有三法,世间所不爱、不念、不可意,何等为三?谓:老、病、死。

  世间若无此三法不可爱、不可念、不可意者,如来、应、等正觉不出于世间,世间亦不知有如来、应、等正觉知见,说正法律;以世间有老、病、死三法不可爱、不可念、不可意故,是故如来、应、等正觉出于世间,世间知有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说正法律。

  以三法不断故,不堪能离老、病、死,何等为三?谓:贪、恚、癡。

  复有三法不断故,不堪能离贪、恚、癡,何等为三?谓:身见、戒取、疑。

  复有三法不断故,不堪能离身见、戒取、疑,何等为三?谓:不正思惟、习近邪道,及懈怠心。

  复有三法不断故,不堪能离不正思惟、习近邪道及懈怠心,何等为三?谓:失念、不正知、乱心。

  复有三法不断故,不堪能离失念、不正知、乱心,何等为三?谓:掉、不律仪、不学戒。

  复有三法不断故,不堪能离掉、不律仪、不学戒,何等为三?谓:不信、难教、懈怠。

  复有三法不断故,不堪能离不信、难教、嬾墯,何等为三?谓:不欲见圣、不欲闻法、常求人短。

  复有三法不断故,不堪能离不欲见圣、不欲闻法、常求人短,何等为三?谓:不恭敬、戾语、习恶知识。

  复有三法不断故,不堪能离不恭敬、戾语、习恶知识,何等为三?谓:无惭、无愧、放逸;此三法不断故,不堪能离不恭敬、戾语、习恶知识,所以者何?以无惭、无愧故,放逸;放逸故,不恭敬;不恭敬故,习恶知识;习恶知识故,不欲见圣、不欲闻法、常求人短;求人短故,不信、难教、戾语、嬾墯;嬾墯故,掉、不律仪、不学戒;不学戒故,失念、不正知、乱心;乱心故,不正思惟、习近邪道、懈怠心;懈怠心故,身见、戒取、疑;疑故不离贪、恚、癡;不离贪、恚、癡故,不堪能离老、病、死。

  断三法故,堪能离老、病、死,云何三?谓:贪、恚、癡,此三法断已,堪能离老、病、死。

  复三法断故,堪能离贪、恚、癡,云何三?谓:身见、戒取、疑,此三法断故,堪能离贪、恚、癡。

  复三法断故,堪能离身见、戒取、疑,云何为三?谓:不正思惟、习近邪道、起懈怠心,此三法断故,堪能离身见、戒取、疑。

  复三法断故,堪能离不正思惟、习近邪道及懈怠心,云何为三?谓:失念心、心不正知、乱心,此三法断故,堪能离不正思惟、习近邪道及心懈怠。

  复三法断故,堪能离失念心、不正知、乱心,何等为三?谓:掉、不律仪、犯戒,此三法断故,堪能离失念、不正知、乱心。

  复有三法断故,堪能离掉、不律仪、犯戒,云何三?谓:不信、难教、嬾墯,此三法断故,堪能离掉、不律仪、犯戒。

  复有三法断故,堪能离不信、难教、嬾墯,云何为三?谓:不欲见圣、不乐闻法、好求人短,此三法断故,堪能离不信、难教、嬾墯。

  复三法断故,堪能离不欲见圣、不欲闻法、好求人短,云何为三?谓:不恭敬、戾语、习恶知识,此三法断故,离不欲见圣、不欲闻法、好求人短。

  复有三法断故,堪能离不恭敬、戾语、习恶知识,云何三?谓:无惭、无愧、放逸,所以者何?以惭愧故,不放逸;不放逸故,恭敬顺语、为善知识;为善知识故,乐见贤圣、乐闻正法、不求人短;不求人短故,生信、顺语、精进;精进故,不掉、住律仪、学戒;学戒故,不失念、正知、住不乱心;不乱心故,正思惟、习近正道、心不懈怠;心不懈怠故,不著身见、不著戒取、度疑惑;不疑故,不起贪、恚、癡;离贪、恚、癡故,堪能断老、病、死。」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返回列表

上一篇:杂阿含344经

下一篇:杂阿含347经

“杂阿含345经到346经” 的相关文章

杂阿含1经

杂阿含1经[正闻本1-4经/佛光本1经](阴相应/五阴诵/修多罗)这是我亲耳听到的: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林给孤独园。那时,世尊(佛陀的尊称)对众多比丘(佛教僧侣)说:"你们应当观察色(物质形态)是无常的,这样观察就是正确的观察;正确观察就会产生厌离之心;有了厌离之心,就能消除喜爱和...

杂阿含2经

杂阿含2经[正闻本5经/佛光本2经](阴相应/五阴诵/修多罗)这是我亲耳听到的: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林给孤独园。那时,世尊(佛陀的尊称)对众多比丘(佛教僧侣)说:"对于色(物质形态),你们应当正确地思考,如实地认识到色是无常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比丘如果能正确思考色,如实地认识...

杂阿含3经

杂阿含3经[正闻本6经/佛光本3经](阴相应/五阴诵/修多罗)这是我亲耳听到的: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林给孤独园。那时,世尊(佛陀的尊称)对众多比丘(佛教僧侣)说:"对于色(物质形态),如果不了解它,不明白它的本质,不能断除对它的执着,不能远离对它的欲望,那么就无法断除痛苦。同样地,...

杂阿含4经

杂阿含4经[正闻本7经/佛光本4经](阴相应/五阴诵/修多罗)这是我亲耳听到的: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林给孤独园。那时,世尊(佛陀的尊称)对众多比丘(佛教僧侣)说:"对于色(物质形态),如果不了解它,不明白它的本质,不能断除对它的执着,不能远离对它的欲望,心灵就无法获得解脱。这样的人...

杂阿含7经

杂阿含7经[正闻本10经/佛光本7经](阴相应/五阴诵/修多罗)这是我亲耳听到的: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那时,世尊(佛陀的尊称)对众多比丘(佛教僧侣)说:"对色(物质形态)有爱好和喜悦的人,实际上是在爱好和喜悦苦;对苦有爱好和喜悦的人,就无法从苦中解脱出来。同样地,对受(感...

杂阿含8经

杂阿含8经[正闻本11-14经/佛光本8经](阴相应/五阴诵/修多罗)这是我亲耳听到的: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那时,世尊(佛陀的尊称)对众多比丘(佛教僧侣)说:"过去的色(物质形态)是无常的(无常解释: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化,没有永恒不变的存在),未来的色也是无常的,更何况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