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321经到322经

杂阿含321经:


我是这样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有一位名叫生闻的婆罗门来到佛陀那里,互相问候后,退到一旁坐下,对佛陀说:


"沙门瞿昙!所谓的'一切法',到底是指什么呢?"


佛陀回答婆罗门说:


"眼睛及色、眼识、眼触、由眼触而产生的感受:无论是苦、是乐还是不苦不乐,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意识、法、意识、意触、由意触而产生的感受:无论是苦、是乐还是不苦不乐,这些就是所谓的'一切法'。


如果有人说这不是'一切法',沙门瞿昙所说的'一切法'我要舍弃,另立'一切法',这只是空谈而已,问了也不明白,反而增加疑惑。为什么呢?因为那不是他们所能理解的境界。"


佛陀说完这番话后,生闻婆罗门听了佛陀的教导,心生欢喜,从座位上起身离去。


就像生闻婆罗门所问的这三篇经文,还有其他比丘所问的三篇经文,尊者阿难所问的三篇经文,以及世尊讲述法眼、法根、法依的三篇经文,也都如上所说。


杂阿含322经:


我是这样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有一位比丘来到佛陀那里,向佛陀礼拜后,退到一旁坐下,对佛陀说:


"世尊!如世尊所说的眼睛是内入处,世尊只是简略地说了,没有详细解释,什么是眼睛作为内入处呢?"


佛陀告诉那位比丘:


"眼睛是内入处,是由四大所造成的清净色,不可见,但有对碰;耳朵、鼻子、舌头、身体作为内入处也是如此解释。"


比丘又问:


"世尊!如世尊所说的意识是内入处,没有详细解释,什么是意识作为内入处呢?"


佛陀告诉比丘:


"意识作为内入处,是指心、意、识,它们是非色法,不可见,无对碰,这就是意识作为内入处。"


比丘又问:


"如世尊所说的色是外入处,世尊只是简略地说了,没有详细解释,什么是色作为外入处呢?"


佛陀告诉比丘:


"色作为外入处,是指由四大所造成的,可见,有对碰的色法,这就是色作为外入处。"


比丘又问:


"世尊说声音是外入处,没有详细解释,什么是声音作为外入处呢?"


佛陀告诉比丘:


"如果声音是由四大所造成的,不可见,有对碰。香和味也是如此。"


比丘又问:


"世尊说触是外入处,没有详细解释,什么是触作为外入处呢?"


佛陀告诉比丘:


"触作为外入处,是指四大及四大所造成的色法,不可见,有对碰,这就是触作为外入处。"


比丘又问:


"世尊说法是外入处,没有详细解释,什么是法作为外入处呢?"


佛陀告诉比丘:


"法作为外入处,是指不包括在其他十一入处中的,不可见,无对碰的法,这就是法作为外入处。"


佛陀说完这番话后,众比丘听了佛陀的教导,欢喜奉行。


杂阿含323经:


我是这样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对众比丘说:


"有六种内入处,是哪六种呢?就是眼内入处,耳、鼻、舌、身、意内入处。"


佛陀说完这番话后,众比丘听了佛陀的教导,欢喜奉行。


文言文原文


杂阿含321经[正闻本426-435经/佛光本299经](入处相应/六入处诵/修多罗)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生闻婆罗门往诣佛所,共相问讯已,退坐一面,白佛言:

  「沙门瞿昙!所谓一切法,云何为一切法?」

  佛告婆罗门:

  「眼及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耳……鼻……舌……身……意、法、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是名为一切法。

  若复有言此非一切法,沙门瞿昙所说一切法,我今舍更立一切法者,此但有言数,问已不知,增其{癡}[疑]惑,所以者何?非其境界故。」

  佛说此经已,生闻婆罗门闻佛说已,欢喜、随喜,从坐起去。

  如生闻婆罗门所问三经,有异比丘所问三经,尊者阿难所问三经,世尊法眼、法根、法依三经,亦如上说。


杂阿含322经[正闻本436经/佛光本300经](入处相应/六入处诵/修多罗)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异比丘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

  「世尊!如世尊说眼是内入处,世尊略说不广分别,云何眼是内入处?」

  佛告彼比丘:

  「眼是内入处,四大所造净色,不可见,有对;耳、鼻、舌、身内入处亦如是说。」

  复白佛言:

  「世尊!如世尊说意是内入处,不广分别,云何意是内入处?」

  佛告比丘:

  「意内入处者,若心、意、识,非色,不可见,无对,是名意内入处。」

  复问:

  「如世尊说色外入处,世尊略说不广分别,云何世尊色外入处?」

  佛告比丘:

  「色外入处,若色四大造,可见,有对,是名色是外入处。」

  复白佛言:

  「世尊说声是外入处,不广分别,云何声是外入处?」

  佛告比丘:

  「若声四大造,不可见,有对。如声,香、味亦如是。」

  复问:

  「世尊说触外入处,不广分别,云何触外入处?」

  佛告比丘:

  「触外入处者,谓:四大及四大造色,不可见,有对,是名触外入处。」

  复问:

  「世尊说法外入处,不广分别[,云何法外入处]?」

  佛告比丘:

  「法外入处者,十一入所不摄,不可见,无对,是名法外入处。」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323经[正闻本437经/佛光本301经](入处相应/六入处诵/修多罗)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有六内入处,[云何为六?]谓:眼内入处,耳、鼻、舌、身、意内入处。」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321经到322经” 的相关文章

杂阿含2经

杂阿含2经[正闻本5经/佛光本2经](阴相应/五阴诵/修多罗)这是我亲耳听到的: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林给孤独园。那时,世尊(佛陀的尊称)对众多比丘(佛教僧侣)说:"对于色(物质形态),你们应当正确地思考,如实地认识到色是无常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比丘如果能正确思考色,如实地认识...

杂阿含4经

杂阿含4经[正闻本7经/佛光本4经](阴相应/五阴诵/修多罗)这是我亲耳听到的: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林给孤独园。那时,世尊(佛陀的尊称)对众多比丘(佛教僧侣)说:"对于色(物质形态),如果不了解它,不明白它的本质,不能断除对它的执着,不能远离对它的欲望,心灵就无法获得解脱。这样的人...

杂阿含8经

杂阿含8经[正闻本11-14经/佛光本8经](阴相应/五阴诵/修多罗)这是我亲耳听到的: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那时,世尊(佛陀的尊称)对众多比丘(佛教僧侣)说:"过去的色(物质形态)是无常的(无常解释: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化,没有永恒不变的存在),未来的色也是无常的,更何况现...

杂阿含9经

杂阿含9经[正闻本15经/佛光本9经](阴相应/五阴诵/修多罗)这是我亲耳听到的: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那时,世尊(佛陀的尊称)对众多比丘(佛教僧侣)说:"色(物质形态)是无常的,无常就是苦,苦就不是我,不是我的东西也不属于我。能这样观察的人,就是在进行真实正确的观察。同样...

杂阿含10经

杂阿含10经[正闻本16经/佛光本10经](阴相应/五阴诵/修多罗)这是我亲耳听到的: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那时,世尊(佛陀的尊称)对众多比丘(佛教僧侣)说:"色(物质形态)是无常的(无常解释: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化,没有永恒不变的存在),无常就是苦,苦就不是我,不是我的也就...

杂阿含11经

杂阿含11经[正闻本17经/佛光本11经](阴相应/五阴诵/修多罗)这是我亲耳听到的: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那时,世尊(佛陀的尊称)对众多比丘说:"物质形态是无常的。如果有任何原因或条件产生了各种物质形态,那么这些原因和条件也是无常的(无常解释:随时在变化,无法永恒存在,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