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306经到308经
杂阿含306经
我是这样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有一位比丘独自在安静的地方,专心思考,想到:
"比丘应该如何知道、如何看待才能见到法?"
他这样思考后,从禅定中起身,来到佛陀所在的地方,向佛陀礼拜后,退到一边坐下,对佛陀说:
"世尊!我独自在安静的地方,专心思考,想到:'比丘应该如何知道、如何看待才能见到法?'"
这时,世尊对那位比丘说:"仔细听!好好思考!我要为你解说。
有两种法,哪两种呢?眼睛和色是两种...如此广泛地说...直到不是他们的境界。为什么呢?因为眼睛和色作为条件,产生眼识,三者和合产生触,触同时产生受、想、思,这四种是无色蕴,眼睛和色是色蕴,这些法称为人。对这些法产生人的想法、众生、男人、人类、男子、个人、生命、灵魂。
又这样说:'我用眼睛看到色,我用耳朵听到声音,我用鼻子闻到香,我用舌头尝到味道,我用身体感觉触,我用意识了解法。'他们又这样说:'这位尊者叫什么名字,出生如何,姓氏如何,吃什么,如何经历苦乐,寿命多长,住世多久,寿命的界限是多少。'比丘!这就是想,这就是记忆,这就是言说,这些法都是无常的、有为的、由思愿而缘生的;如果是无常的、有为的、由思愿而缘生的,那就是苦。
再者,那苦的生也是苦,住也是苦,灭也是苦,不断地出生,一切都是苦。如果那苦完全断除、吐出、耗尽、离欲、灭尽、平息、消失,其他的苦不再相续、不再出生,这就是寂灭,这就是殊胜美妙,也就是:舍弃一切有余,一切爱欲耗尽,无欲、灭尽、涅槃。
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和触作为条件,产生身识,三者和合产生触,触同时产生受、想、思,这四种是无色蕴,身根是色蕴,这称为人,如上所说...直到灭尽、涅槃。以意和法为缘,产生意识,三者和合产生触,触同时产生受、想、思,这四种是无色蕴,四大是人所依,这些法称为人...如上广说...直到灭尽、涅槃。
如果对这些法心能随顺进入安住,解脱而不退转,对那些所产生的执著就没有我的观念。
比丘!这样知道、这样看待,就是见到法。"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比丘们听了佛陀所说的,欢喜奉行。
杂阿含307经
我是这样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有一位比丘独自在安静的地方,专心思考,想到:
"怎样知道、怎样看待,才能称为见到法?"
思考后,从禅定中起身,来到佛陀所在的地方,向佛陀礼拜后,退到一边坐下,对佛陀说:
"世尊!我独自在安静的地方,专心思考,想到:'比丘怎样知道、怎样看待,才能称为见到法?'现在请问世尊,希望能解释。"
佛陀告诉比丘:"仔细听!好好思考!我要为你解说。有两种法:眼睛和色作为条件,产生眼识...如上广说。"
尊者如此说偈:
"眼睛和色两种缘,产生心和心法,
识、触及同时生起的,受、想等有因。
不是我也不是我所,也不是个人,
也不是人类,也不是男子。
这就是生灭,苦蕴变易之法,
对此等产生想法,施设为众生。
男人、人类,以及男子,
还有其他众多想法,都因苦蕴而生。
各种业、爱、无明,因积累而生他世蕴,
其他沙门外道,对二法有不同说法。
他们只是有言说,听后增加疑惑,
贪爱息灭无余,无明永远消失,
爱尽众苦止息,无上佛陀所说。"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比丘们听了佛陀所说的,欢喜奉行。
杂阿含308经
我是这样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世尊对比丘们说:
"诸天、世人对色染著、爱乐安住,那色如果无常、变化、灭尽,那些天人就会生大苦;对声音...香...味...触...法染著、爱乐安住,那法变化、无常、灭尽,那些天人就会生大苦。
如来对色、色的生起、色的灭尽、色的味、色的过患、色的离开如实知道;如实知道后,就不再对色染著、爱乐安住,那色变化、无常、灭尽,就生起快乐;对声音...香...味...触...法的生起、灭尽、味、过患、离开如实知道;如实知道后,不再染著、爱乐安住,那法变化、无常、灭尽,就生起快乐。
为什么呢?眼睛和色作为缘生眼识,三者和合产生触,触缘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对这受的生起、这受的灭尽、[这受的味、]这受的过患、这受的离开如实知道,对那色因缘生障碍;障碍尽了,称为无上安稳涅槃;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意和法作为缘生意识,三者和合产生触,触缘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对那受的生起、受的灭尽、受的味、受的过患、受的离开如实知道;如实知道后,那法因缘生障碍;障碍尽了,称为无上安稳涅槃。"
这时,世尊说了一首偈:
"对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境界,
一味生欢喜、爱染、深深喜爱。
诸天及世人,只以此为乐,
变化灭尽时,他们就生大苦。
只有诸贤圣,见其灭为乐,
世间所喜乐,观察都是怨。
贤圣见苦者,世间以为乐;
世间所苦的,于圣则为乐。
甚深难解之法,世间生疑惑,
大暗所笼罩,盲目无所见。
只有智慧者,揭开大光明,
如此甚深句,非圣谁能知,
不再受身者,深达真实明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比丘们听了佛陀所说的,欢喜奉行。
文言文原文
杂阿含306经[正闻本408经/佛光本284经](入处相应/六入处诵/修多罗)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异比丘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作是念:
「比丘云何知、云何见而得见法?」
作是思惟已,从禅起,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
「世尊!我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作是念:『比丘云何知、云何见而得见法?』」
尔时,世尊告彼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有二法,何等为二?眼、色为二……如是广说……乃至非其境界故,所以者何?眼、色缘,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此四无色阴、眼、色,此等法名为人,于斯等法作人想、众生、那罗、摩㝹([少/兔])闍、摩那婆、士{其}[夫] 、福伽罗、耆婆、禅头。
又如是说:『我眼见色,我耳闻声,我鼻嗅香,我舌尝味,我身觉触,我意识法。』彼施设又如是言说:『是尊者如是名,如是生,如是姓,如是食,如是受苦乐,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寿分齐。』比丘!是则为想,是则为志,是则言说,此诸法皆悉无常、有为、思愿缘生;若无常、有为、思愿缘生者,彼则是苦。
又复,彼苦生亦苦,住亦苦,灭亦苦,数数出生,一切皆苦。若复彼苦无余断、吐、尽、离欲、灭、息、没,余苦更不相续、不出生,是则寂灭,是则胜妙,所谓:舍一切有余,一切爱尽,无欲、灭尽、涅槃。
耳……鼻……舌……身、触缘,生身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此四是无色阴,身根是色阴,此名为人,如上说……乃至灭尽、涅槃。缘意、法,生意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此四无色阴、四大,士夫所依,此等法名为人……如上广说……乃至灭尽、涅槃。
若有于此诸法心随入住,解脱不退转,于彼所起系著无有我。
比丘!如是知、如是见,则为见法。」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307经[正闻本409经/佛光本285经](入处相应/六入处诵/修多罗)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异比丘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作是念:
「云何知、云何见,名为见法?」
思惟已,从禅起,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
「世尊!我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作是念:『比丘云何知、云何见,名为见法?』今问世尊,唯愿解说。」
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有二法:眼、色缘,生眼识……如上广说。」
尊者如所说偈:
「眼色二种缘,生于心心法,识触及俱生,受想等有因。
非我非我所,亦非福伽罗,亦非摩㝹([少/兔])闍,亦非摩那婆。
是则为生灭,苦阴变易法,于斯等作想,施设于众生。
那罗摩㝹闍,及与摩那婆,亦余众多想,皆因苦阴生。
诸业爱无明,因积他世阴,余沙门异道,异说二法者。
彼但有言说,闻已增{癡}[疑]惑,贪爱息无余,无明没永灭,爱尽众苦息,无上佛{眼}[明]说。」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308经[正闻本410经/佛光本286经](入处相应/六入处诵/修多罗)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诸天、世人于色染著、爱乐住,彼色若无常、变易、灭尽,彼诸天、人则生大苦;于声……香……味……触……法染著、爱乐住,彼法变易、无常、灭尽,彼诸天、人得大苦住。
如来于色、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如实知已,于色不复染著、爱乐住,彼色变易、无常、灭尽,则生乐住;于声……香……味……触……法集、灭、味、患、离如实知;如实知已,不复染著、爱乐住,彼{色}[法]变易、无常、灭尽,则生乐住。
所以者何?眼、色缘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缘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此{三}受集、此受灭、[此受味、]此受患、此受离如实知,于彼色因缘生阨碍;阨碍尽已,名无上安隐涅槃;耳……鼻……舌……身……意、法缘生意识,三事和合触,触缘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受集、受灭、受味、受患、受离如实知;如实知已,彼法因缘生阨碍;阨碍尽已,名无上安隐涅槃。」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于色、声、香、味、触、法六境界,一向生喜悦、爱染、深乐著。
诸天及世人,唯以此为乐,变易灭尽时,彼则生大苦。
唯有诸贤圣,见其灭为乐,世间之所乐,观察悉为怨。
贤圣见苦者,世间以为乐;世间之所苦,于圣则为乐。
甚深难解法,世间疑惑生,大闇所昏没,盲冥无所见。
唯有智慧者,发朦开大明,如是甚深句,非圣孰能知,不还受身者,深达谛明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