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291经到292经

杂阿含291经


我是这样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


那时,世尊对众比丘说:"我讲解内触法,你们理解了吗?"


这时,有一位比丘从座位上站起来,整理衣服,向佛陀行礼,双手合十对佛陀说:"世尊所讲的内触法,我已经理解了。"


那位比丘在佛陀面前如此这般地自我表述,但佛陀对此并不满意。


这时,尊者阿难在佛陀身后为他扇扇子。佛陀对阿难说:"圣法中的内触法,与这位比丘所说的不同。"


阿难对佛陀说:"现在正是时候,请世尊为众比丘解释圣法中的内触法,众比丘听后一定会遵循奉行。"


佛陀告诉阿难:"很好!仔细听着!我现在为你们讲解。


这些比丘理解内触法时,应该这样思考:'众生所遭受的各种苦难,这些苦难是因何而起?由何而生?从何而来?'


当这样思考时,就会明白:这些苦难是由贪欲而起,因贪欲而生,从贪欲而来。


接着,比丘们还应思考:贪欲又是因何而起?由何而生?从何而来?


这样思考时,就会明白:贪欲是由爱欲而起,因爱欲而生,从爱欲而来。


再者,比丘们应该进一步思考:爱欲又是因何而起?由何而生?从何而来?


这样思考时,就会明白:对世间美好事物的爱恋,会让爱欲生长、固着、停留。如果沙门、婆罗门对世间美好的事物产生永恒、安稳、健康、自我的想法,就会让爱欲增长;爱欲增长,贪欲就会增长;贪欲增长,痛苦就会增长;痛苦增长,就无法摆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我说他们无法摆脱痛苦。


比如说:路边有一个清凉的水池,水质香甜可口,但有人在里面投了毒。


炎热的夏日,行路的人们被风热和口渴折磨,纷纷想要喝水。


有人警告说:'这位先生!这虽然是清凉的水池,水质看起来很好,但里面有毒,你们不要喝,如果喝了可能会死亡或遭受巨大痛苦。'但那些口渴的人不相信,仍然喝了水,虽然一时尝到了美味,但很快就会死亡或遭受巨大痛苦。


同样地,如果沙门、婆罗门对世间美好的事物产生永恒、安稳、健康、自我的想法,就无法摆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如果沙门、婆罗门能够把世间美好的事物看作是病痛、疮疡、荆棘、杀机,是无常的、痛苦的、空虚的、非我的,那么爱欲就会离去;爱欲离去,贪欲就会离去;贪欲离去,痛苦就会离去;痛苦离去,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就会离去。


再举个例子:路边有一个清凉的水池,水质香甜可口,但有人在里面投了毒。


炎热的夏日,行路的人们被风热和口渴折磨,纷纷想要喝水。


有人警告说:'这水有毒,你们不要喝,如果喝了可能会死亡或遭受巨大痛苦。'他们就会想:'这水有毒,如果喝了可能会死亡或遭受巨大痛苦,我宁可忍受口渴,吃些干粮,也不喝这水。'


同样地,如果沙门、婆罗门能够把世间美好的事物看作是病痛、疮疡、荆棘、杀机,是无常的、痛苦的、空虚的、非我的,就能够摆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因此,阿难!对于这个道理,要这样看,这样听,这样感受,这样理解,对于过去和未来的事物也要用这种方法来观察。"


佛陀讲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了佛陀的教导,都欢喜奉行。


杂阿含292经


我是这样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


那时,世尊对众比丘说:


"如何思考观察才能彻底消除痛苦,达到痛苦的尽头呢?首先要思考众生所遭受的各种痛苦。这些痛苦是因何而起?由何而生?从何而来?


思考后就会明白,痛苦是由执着而起,因执着而生,从执着而来。如果执着完全消除,痛苦就会消除。


如果能如实了知消除执着的方法,并按照正确的顺序修行,这就是比丘走向彻底消除痛苦、达到痛苦尽头的道路,也就是消除执着。


接着,比丘们还要思考:执着又是因何而起?由何而生?从何而来?


思考后就会明白,执着是由爱欲而起,因爱欲而生,从爱欲而来。如果爱欲完全消除,执着也会随之消除。


如果能如实了知消除爱欲的方法,并按照正确的顺序修行,这就是比丘走向彻底消除痛苦、达到痛苦尽头的道路,也就是消除爱欲。


再者,比丘们要思考:爱欲又是因何而起?由何而生?从何而来?


就会明白,爱欲是由感受而起,因感受而生,从感受而来。如果感受完全消除,爱欲就会消除。


如果能如实了知消除感受的方法,并按照正确的顺序修行,这就是比丘走向彻底消除痛苦、达到痛苦尽头的道路,也就是消除感受。


接下来,比丘们要思考:感受又是因何而起?由何而生?从何而来?


就会明白,感受是由触而起,因触而生,从触而来。如果触完全消除,感受就会消除。


如果能如实了知消除触的方法,并按照正确的顺序修行,这就是比丘走向彻底消除痛苦、达到痛苦尽头的道路。


再者,比丘们要思考:触又是因何而起?由何而生?从何而来?


就会明白,触是由六入处(眼耳鼻舌身意)而起,因六入处而生,从六入处而来。如果六入处完全消除,触就会消除。


如果能如实了知消除六入处的方法,并按照正确的顺序修行,这就是比丘走向彻底消除痛苦、达到痛苦尽头的道路。


接着,比丘们要思考:六入处又是因何而起?由何而生?从何而来?


就会明白,六入处是由名色(精神和物质)而起,因名色而生,从名色而来。如果名色完全消除,六入处就会消除。


如果能如实了知消除名色的方法,并按照正确的顺序修行,这就是比丘走向彻底消除痛苦、达到痛苦尽头的道路,也就是消除名色。


再者,比丘们要思考:名色又是因何而起?由何而生?从何而来?


就会明白,名色是由意识而起,因意识而生,从意识而来。如果意识完全消除,名色就会消除。


如果能如实了知消除意识的方法,并按照正确的顺序修行,这就是比丘走向彻底消除痛苦、达到痛苦尽头的道路,也就是消除意识。


接着,比丘们要思考:意识又是因何而起?由何而生?从何而来?


就会明白,意识是由行为而起,因行为而生,从行为而来:做善行,会产生善的意识;做恶行,会产生不善的意识;做无所有行,会产生无所有的意识。这就是意识由行为而起,因行为而生,从行为而来。如果行为完全消除,意识就会消除。


如果能如实了知消除行为的方法,并按照正确的顺序修行,这就是比丘走向彻底消除痛苦、达到痛苦尽头的道路,也就是消除行为。


再者,比丘们要思考:行为又是因何而起?由何而生?从何而来?


就会明白,行为是由无明而起,因无明而生,从无明而来:善行是由无明而起,恶行也是由无明而起,无所有行也是由无明而起。因此,要知道行为是由无明而起,因无明而生,从无明而来。如果无明完全消除,行为就会消除。


如果能如实了知消除无明的方法,并按照正确的顺序修行,这就是比丘走向彻底消除痛苦、达到痛苦尽头的道路,也就是消除无明。"


佛陀问比丘们:"你们怎么看?如果不喜欢无明而产生智慧,还会因无明而做善行、恶行、无所有行吗?"


比丘们回答佛陀:"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多闻圣弟子不喜欢无明而产生智慧,无明消除则行为消除,行为消除则意识消除......如此一直到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消除;这样,巨大的痛苦就完全消除了。"


佛陀说:"很好!很好!比丘们!我也是这样说的,你们也是这样理解的:在这个法则中,这个现象出现,那个现象就会出现;这个现象消失,那个现象就会消失,最终达到止息、清凉、平静、消逝的状态。


如果多闻圣弟子摆脱了无明的欲望而产生智慧,他就能如实了知身体所能感受的范围,也能如实了知寿命所能感受的范围;当身体毁坏、寿命将尽时,所有的感受都会完全消失,无一残留。


就像一个力士拿着一个刚烧好的陶器,趁热放在地上,陶器很快就会破碎,热气也会完全消散。同样地,比丘们!如果摆脱了无明的欲望而产生智慧,就能如实了知身体所能感受的范围,也能如实了知寿命所能感受的范围;当身体毁坏、寿命终结时,所有的感受都会完全消失,无一残留。"


佛陀讲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了佛陀的教导,都欢喜奉行。


文言文原文


杂阿含291经[正闻本472经/佛光本329经](因缘相应/杂因诵/修多罗)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我说内触法,汝等为取不?」

  时,有异比丘从座起,整衣服,稽首礼足,合掌白佛言:

  「世尊所说内触法,我已取也。」

  时,彼比丘于佛前如是、如是自记说,如是、如是世尊不悦。

  尔时,尊者阿难在佛后执扇扇佛,佛告阿难:

  「如圣法律内触法,异于此比丘所说。」

  阿难白佛:

  「今正是时,唯愿世尊为诸比丘说贤圣法律内触法,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

  佛告阿难:

  「善哉!谛听!当为汝说。

  此诸比丘取内触法,应如是思惟:『若众生所有种种众苦生,此苦何因?何集?何生?何触?』

  作如是取时,当知:此苦亿波提因,亿波提集,亿波提生,亿波提转。

  复次,比丘![取?]内触法,又亿波提何因?何集?何生?何触?

  彼取时,当复知:亿波提爱因,爱集,爱生,爱触。

  复次,比丘!取内触法,当复知:爱何因?何集?何生?何触?

  如是取时,当知:世间所念{谛正}[端政]之色,于彼爱生而生、系而系、住而住,若诸沙门、婆罗门于世间所念{谛正}[端政]之色,作常想、恒想、安隐想、无病想、我想、我所想而见,则于此色爱增长;爱增长已,亿波提增长;亿波提增长已,苦增长;苦增长已,则不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我说彼不解脱苦。

  譬如:路侧清凉池水,香味具足,有人以毒著中。

  阳春之月,诸行路者风热渴逼,竞来欲饮。

  有人语言:『士夫!此是清凉[池],色香味具足,然中有毒,汝等勿饮,若当饮者,或令汝死,或近死苦。』而彼渴者,不信而饮,虽得美味,须臾或死,或近死苦。

  如是,沙门、婆罗门见世间可念端政之色,作常见、恒见、安隐见、无病见、我、我所见……乃至不得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若诸沙门、婆罗门于世间可念端政之色,观察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彼爱则离;爱离故,亿波提离;亿波提离故,则苦离;苦离故,则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离。

  譬如:路侧清凉池水,香味具足,有人以毒著中。

  阳春之月,诸行路者风热渴逼,竞来欲饮。

  有人语言:『此水有毒,汝等勿饮,若当饮者,或令汝死,或近死苦。』彼则念言:『此水有毒,若当饮者,或令我死,或近死苦,我且忍渴,食乾麨饭,不取水饮。』

  如是,沙门、婆罗门于世间可念之色,观察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乃至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是故,阿难!于此法如是见,如是闻,如是觉,如是知,于过去、未来亦如此道如是观察。」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292经[正闻本473经/佛光本330经](因缘相应/杂因诵/修多罗)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云何思量观察正尽苦,究竟苦边时,思量众生所有众苦种种差别?此诸苦何因?何集?何生?何触?

  思量取因,取集,取生,取触,若彼取灭无余,众苦则灭。

  彼所乘苦灭道迹如实知,修行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尽苦,究竟苦边,所谓取灭。

  复次,比丘!思量观察正尽苦,究竟苦边时,思量彼取何因?何集?何生?何触?

  思量彼取爱因,爱集,爱生,爱触,彼爱永灭无余,取亦随灭。

  彼所乘取灭道迹如实知,修习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尽苦,究竟苦边,所谓爱灭。

  复次,比丘!思量观察正尽苦,究竟苦边[时?],则思量彼爱何因?何集?何生?何触?

  知彼爱受因,受集,受生,受触,彼受永灭无余,则爱灭。

  彼所乘爱灭道迹如实知,修习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尽苦,究竟苦边,所谓受灭。

  复次,比丘!思量观察正尽苦,究竟苦边时,思量彼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触?

  知彼受触因,触集,触生,触缘,彼触永灭无余,则受灭。

  彼所乘触灭道迹如实知,修习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尽苦,究竟苦边。

  复次,比丘!思量观察正尽苦,究竟苦边时,思量彼触何因?何集?何生?何触?

  当知彼触六入处因,六入处集,六入处生,六入处触,彼六入处{欲}[永]灭无余,则触灭。

  彼所乘六入处灭道迹如实知,修习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尽苦,究竟苦边。

  复次,比丘!思量观察正尽苦,究竟苦边时,思量彼六入处何因?何集?何生?何触?

  知彼六入处名色因,名色集,名色生,名色触,名色永灭无余,则六入处灭。

  彼所乘名色灭道迹如实知,修习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尽苦,究竟苦边,所谓名色灭。

  复次,比丘!思量正尽苦,究竟苦边时,思量名色何因?何集?何生?何触?

  知彼名色识因,识集,识生,识触,彼识{欲}[永?]灭无余,则名色灭。

  彼所乘识灭道迹如实知,修习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尽苦,究竟苦边,所谓识灭。

  复次,比丘!思量观察正尽苦,究竟苦边时,思量彼识何因?何集?何生?何触?

  知彼识行因,行集,行生,行触:作诸福行,善识生;作诸不福不善行,不善识生;作无所有行,无所有识生,是为彼识行因,行集,行生,行触,彼行{欲}[永?]灭无余,则识灭。

  彼所乘行灭道迹如实知,修习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尽苦,究竟苦边,所谓行灭。

  复次,比丘!思量观察正尽苦,究竟苦边时,思量彼行何因?何集?何生?何触?

  知彼行无明因,无明集,无明生,无明触:彼福行无明缘,非福行亦无明缘,非福不福行亦无明缘,是故,当知彼行无明因,无明集,无明生,无明触,彼无明永灭无余,则行灭。

  彼所乘无明灭道迹如实知,修习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尽苦,究竟苦边,所谓无明灭。」

  佛告比丘:

  「于意云何?若不乐无明而生明,复缘彼无明作福行、非福行、无所有行不?」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所以者何?多闻圣弟子,不乐无明而生明,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如是,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如是纯大苦聚灭。」

  佛言:

  「善哉!善哉!比丘!我亦如是说,汝亦知此:于彼彼法起,彼彼法生;彼彼法灭,彼彼法灭止、清凉、息、没。

  若多闻圣弟子无明离欲而生明,身分齐受所觉,身分齐受所觉时如实知;若寿分齐受所觉,寿分齐受所觉时如实知;身坏时寿命欲尽,于此诸受一切所觉灭尽无余。

  譬如:力士取新熟瓦器,乘热置地,须臾散坏,热势悉灭,如是,比丘!无明离欲而生明,身分齐受所觉如实知;寿分齐受所觉如实知;身坏命终,一切受所觉悉灭无余。」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291经到292经” 的相关文章

杂阿含1经

杂阿含1经[正闻本1-4经/佛光本1经](阴相应/五阴诵/修多罗)这是我亲耳听到的: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林给孤独园。那时,世尊(佛陀的尊称)对众多比丘(佛教僧侣)说:"你们应当观察色(物质形态)是无常的,这样观察就是正确的观察;正确观察就会产生厌离之心;有了厌离之心,就能消除喜爱和...

杂阿含2经

杂阿含2经[正闻本5经/佛光本2经](阴相应/五阴诵/修多罗)这是我亲耳听到的: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林给孤独园。那时,世尊(佛陀的尊称)对众多比丘(佛教僧侣)说:"对于色(物质形态),你们应当正确地思考,如实地认识到色是无常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比丘如果能正确思考色,如实地认识...

杂阿含4经

杂阿含4经[正闻本7经/佛光本4经](阴相应/五阴诵/修多罗)这是我亲耳听到的: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林给孤独园。那时,世尊(佛陀的尊称)对众多比丘(佛教僧侣)说:"对于色(物质形态),如果不了解它,不明白它的本质,不能断除对它的执着,不能远离对它的欲望,心灵就无法获得解脱。这样的人...

杂阿含5经

杂阿含5经[正闻本8经/佛光本5经](阴相应/五阴诵/修多罗)这是我亲耳听到的: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林给孤独园。那时,世尊(佛陀的尊称)对众多比丘(佛教僧侣)说:"对色(物质形态)有爱好和喜悦的人,实际上是在爱好和喜悦苦;对苦有爱好和喜悦的人,就无法从苦中解脱出来,也无法明白苦的本...

杂阿含6经

杂阿含6经[正闻本9经/佛光本6经](阴相应/五阴诵/修多罗)这是我亲耳听到的: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那时,世尊(佛陀的尊称)对众多比丘(佛教僧侣)说:"对于色(物质形态),如果不了解它,不明白它的本质,不能远离对它的欲望和贪恋,心灵就无法获得解脱。这样的人就无法超越对生、...

杂阿含7经

杂阿含7经[正闻本10经/佛光本7经](阴相应/五阴诵/修多罗)这是我亲耳听到的: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那时,世尊(佛陀的尊称)对众多比丘(佛教僧侣)说:"对色(物质形态)有爱好和喜悦的人,实际上是在爱好和喜悦苦;对苦有爱好和喜悦的人,就无法从苦中解脱出来。同样地,对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