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288经到290经
杂阿含288经
我是这样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
那时,尊者舍利弗和尊者摩诃拘絺罗在耆阇崛山。
尊者舍利弗在傍晚时分结束禅修后,来到尊者摩诃拘絺罗那里。他们相互问候寒暄后,舍利弗坐在一旁,对摩诃拘絺罗说:
"我想请教几个问题,不知道您是否有空回答?"
摩诃拘絺罗回答说:"尊者请问吧,我知道的就会回答。"
舍利弗问道:"尊者摩诃拘絺罗,世间有老吗?"
答:"有,尊者舍利弗。"
又问:"有死吗?"
答:"有。"
接着问:
"那么,老死是自己造成的吗?还是他人造成的?是自己和他人共同造成的?还是无因而生的?"
摩诃拘絺罗回答说:
"尊者舍利弗,老死既不是自作,也不是他作,不是自他共作,也不是无因而生,而是因为有生的缘故才有老死。"
"同样的,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是自作吗?是他作吗?是自他共作吗?还是无因而生?"
答道:
"尊者舍利弗,名色既不是自作,也不是他作,不是自他共作,也不是无因而生,而是因为有识的缘故才有名色。"
又问:
"那么,识是自作吗?是他作吗?是自他共作吗?还是无因而生?"
答道:
"尊者舍利弗,识既不是自作,也不是他作,不是自他共作,也不是无因而生,而是因为有名色的缘故才有识。"
舍利弗又问摩诃拘絺罗:
"你先前说名色不是自作、不是他作、不是自他共作、也不是无因而生,而是因识而生。现在又说识缘名色,这是什么意思?"
摩诃拘絺罗回答说:
"我现在用比喻来说明,智者通过比喻就能理解。
比如说:三根芦苇立在空地上,相互依靠才能直立。如果拿走其中一根,另外两根也无法立住;如果拿走两根,剩下的一根也无法立住,它们是相互依靠才能直立的。识和名色的关系也是如此,相互依存才能生长。"
舍利弗说:
"太好了!太好了!尊者摩诃拘絺罗!在世尊的声闻弟子中,智慧明达,善于调伏自心,无所畏惧,亲证甘露法,以甘露法充满全身的,就是尊者摩诃拘絺罗这样能够解释如此深奥的道理,回答各种难题。就像世间珍贵的宝珠为人们所顶戴一样,我也要顶戴尊者摩诃拘絺罗。我今天从你这里获得了很大的利益,其他修行人经常来拜访你,也能获得很大的利益,因为尊者能够善说佛法。我现在因为听了尊者摩诃拘絺罗所说的法,要用三十种方式来赞叹、称扬、随喜。
尊者摩诃拘絺罗说老死的厌离、远离贪欲、灭尽,这就是法师;说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的厌离、远离贪欲、灭尽,这就是法师。
如果比丘对老死生起厌离、远离贪欲、灭尽的倾向,这就是法师...乃至对识生起厌离、远离贪欲、灭尽的倾向,这就是法师。
如果比丘对老死生起厌离、远离贪欲、灭尽,不再生起各种烦恼,心得到善解脱,这就是法师...乃至对识生起厌离、远离贪欲、灭尽,不再生起各种烦恼,心得到善解脱,这就是法师。"
摩诃拘絺罗对舍利弗说:
"太好了!太好了!在世尊的声闻弟子中,智慧明达,善于调伏自心,无所畏惧,亲证甘露法,以甘露法充满全身的,就是尊者舍利弗能够提出如此各种深奥正确的问题。就像世间无价的宝珠为人们所顶戴一样,你现在也是所有修行者所顶戴、恭敬、奉事的对象。我今天获得了很大的利益,能和尊者一起讨论如此美妙的道理。"
这时,两位圣者互相随喜,各自回到住处。
杂阿含289经
我是这样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
"愚昧无知的凡夫对由四大组成的色身会生起厌离、远离贪欲、舍弃,但却不会对识生起厌离。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看到四大色身有增有减,有取有舍。而对于心、意、识,愚昧无知的凡夫不能生起厌离、远离贪欲、解脱,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长久以来对此爱惜执著,若有所得、若有所取,就说'这是我,这是我所,我就是这个样子'。所以,愚昧无知的凡夫不能对识生起厌离、远离贪欲、舍弃。
愚昧无知的凡夫宁可将我、我所执著于四大色身,也不愿将我、我所执著于识。为什么呢?四大色身或许能存在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乃至百年,如果保养得好,或许能稍微超过百年。而那心、意、识却是日夜、时刻、刹那不停地变化,生灭不已。
就像猴子在树林中游玩,片刻间到处攀爬,放开一根树枝又抓住另一根,那心、意、识也是如此,不断变化,生灭不已。
多闻圣弟子善于思惟观察诸缘起,也就是:因为乐触而生起乐受,在感受乐受时,如实地知道正在感受乐受;当那乐触消失时,因乐触而生起的乐受也随之止息、冷却、平息、消失。
如同乐受,苦触...喜触...忧触...舍触因缘生起舍受,在感受舍受时,如实地知道正在感受舍受;当那舍触消失时,因舍触而生起的舍受也随之止息、冷却、平息、消失。
他这样思惟:这些感受是因触而生、以触为乐、为触所束缚,因为有这样那样的触为乐,所以有这样那样的受为乐;当这样那样的触为乐消失时,这样那样的受为乐也随之止息、冷却、平息、消失。
如此,多闻圣弟子对色生起厌离,对受、想、行、识生起厌离,因厌离而不再贪著,因不贪著而解脱,解脱后生起智慧:'我的生已尽,梵行已立,应做的已做完,自知不再受后有。'"
佛说完这部经后,众比丘听闻佛陀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290经
我是这样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
"愚昧无知的凡夫对四大色身会生起厌离、远离贪欲、舍弃,但却不会对识生起厌离。为什么呢?因为四大色身明显有增有减,有取有舍,而对于心、意、识,那愚昧无知的凡夫不能生起厌离、远离贪欲、舍弃,长久以来爱惜执著,若有所得、若有所取,就说'这是我,这是我所,我就是这个样子'。所以,愚昧无知的凡夫不能对识生起厌离、远离贪欲、舍弃。
愚昧无知的凡夫宁可将我、我所执著于四大色身,也不愿将我、我所执著于识。为什么呢?四大色身或许能存在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乃至百年,如果保养得好,或许能稍微超过百年。而那心、意、识却是日夜、时刻、刹那不停,各种变化,生灭不已。
就像猴子在树林中游玩,片刻间到处攀爬,放开一根树枝又抓住另一根,那心、意、识也是如此,各种变化,生灭不已。
多闻圣弟子对诸缘起善于思惟观察,也就是:因为乐触而生起乐受,在感受乐受时,如实地知道正在感受乐受;当那乐触消失时,因乐触而生起的乐受也随之止息、冷却、平息、消失。
如同乐受,苦触...喜触...忧触...舍触因缘生起舍受,在感受舍受时,如实地知道正在感受舍受;当那舍触消失时,因舍触而生起的舍受也随之止息、冷却、平息、消失。
就像两根木头相互摩擦产生火,如果两根木头分开,火也随之熄灭。同样的,诸受因触而集起;触生触集,如果这样那样的触集起,这样那样的受也集起;这样那样的触集灭时,这样那样的受集也随之止息、冷却、平息、消失。
多闻圣弟子如此观察,就能从色解脱,从受、想、行、识解脱,从生、老、病、死、忧、悲、恼、苦解脱,我说他从苦中得到解脱。"
佛说完这部经后,众比丘听闻佛陀所说,欢喜奉行。
文言文原文
杂阿含288经[正闻本469经/佛光本326经](因缘相应/杂因诵/修多罗)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诃拘絺罗在耆闍崛山。
尔时,尊者舍利弗晡时从禅觉,诣尊者摩诃拘絺罗,共相问讯庆慰已,于一面坐,语尊者摩诃拘絺罗:
「欲有所问,宁有閑暇见答与不?」
尊者摩诃拘絺罗语尊者舍利弗言:
「仁者且问,知者当答。」
尊者舍利弗问尊者摩诃拘絺罗:
「云何,尊者摩诃拘絺罗!有老不?」
答言:「有,尊者舍利弗!」
复问:「有死不?」
答言:「有。」
复问:
「云何老死自作耶?为他作耶?为自他作耶?为非自非他无因作耶?」
答言:
「尊者舍利弗!老死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亦非非自他作无因作,然彼生缘故有老死。」
「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为自作?为他作?为自他作?为非自他无因作?」
答言:
「尊者舍利弗!名色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无因作,然彼名色缘识生。」
复问:
「彼识为自作?为他作?为自他作?为非自非他无因作?」
答言:
「尊者舍利弗!彼识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无因作,然彼识{增}[缘]名色生。」
尊者舍利弗复问尊者摩诃拘絺罗:
「先言名色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无因作,然彼名色缘识生,而今复言名色缘识,此义云何?」
尊者摩诃拘絺罗答言:
「今当说譬,如智者因譬得解。
譬如:三芦立于空地,展转相依而得竪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转相依而得竪立。识缘名色,亦复如是,展转相依而得生长。」
尊者舍利弗言:
「善哉!善哉!尊者摩诃拘絺罗!世尊声闻中,智慧明达,善调无畏,见甘露法,以甘露法具足身作证者,谓:尊者摩诃拘絺罗乃有如是甚深义辩,种种难问,皆悉能答,如无价宝珠,世所顶戴,我今顶戴尊者摩诃拘絺罗,亦复如是。我今于汝所,快得善利,诸余梵行数诣其所,亦得善利,以彼尊者善说法故,我今以此尊者摩诃拘絺罗所说法故,当以三十种赞歎、称扬、随喜。
尊者摩诃拘絺罗说老死厌患、离欲、灭尽,是名法师;说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厌患、离欲、灭尽,是名法师。
若比丘于老死厌患、离欲、灭尽向,是名法师……乃至识厌患、离欲、灭尽向,是名法师。
若比丘于老死厌患、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善解脱,是名法师……乃至识厌患、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善解脱,是名法师。」
尊者摩诃拘絺罗语尊者舍利弗言:
「善哉!善哉!于世尊声闻中,智慧、明达,善调、无畏,见甘露法,以甘露法具足身作证者,谓:尊者舍利弗能作如是种种甚深正智之问,犹如世间无价宝珠,人皆顶戴,汝今如是,普为一切诸梵行者之所顶戴,恭敬、奉事。我于今日,快得善利,得与尊者共论妙义。」
时,二正士更相随喜,各还所住。
杂阿含289经[正闻本470经/佛光本327经](因缘相应/杂因诵/修多罗)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愚癡无闻凡夫于四大身厌患、离欲、背舍而非识,所以者何?见四大身有增、有减,有取、有舍。而于心、意、识,愚癡无闻凡夫不能生厌、离欲、解脱,所以者何?彼长夜于此保惜系我,若得、若取,言:『是我、我所、相在。』是故,愚癡无闻凡夫不能于彼生厌,离欲,背舍。
愚癡无闻凡夫宁于四大身系我、我所,不可于识系我、我所,所以者何?四大色身,或见十年住,二十、三十……乃至百年,若善消息,或复{小}[少]过,彼心、意、识,日夜、时刻须臾转变,异生,异灭。
犹如猕猴游林树间,须臾处处,攀捉枝条,放一取一,彼心、意、识亦复如是,异生,异灭。
多闻圣弟子于诸缘起善思惟观察,所谓:乐触缘生乐受,乐受觉时,如实知乐受觉;彼乐触灭,乐触因缘生受亦灭止、清凉、息、没。
如乐受,苦触……喜触……忧触……舍触因缘生舍受,舍受觉时,如实知舍受觉;彼舍触灭,彼舍触因缘生舍受亦灭止、清凉、息、没。
彼如是思惟:此受,触生、触乐、触缚,彼彼触乐故,彼彼受乐;彼彼触乐灭,彼彼受乐亦灭止、清凉、息、没。
如是,多闻圣弟子于色生厌,于受、想、行、识生厌,厌故不乐,不乐故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290经[正闻本471经/佛光本328经](因缘相应/杂因诵/修多罗)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愚癡无闻凡夫于四大色身生厌、离欲、背舍,但非识,所以者何?四大色身现有增、减,有取、有舍,若心、若意、若识,彼愚癡无闻凡夫不能于识生厌、离欲、{习}[背]舍,长夜保惜系我,若得、若取,言:『是我、我所、相在。』是故,愚癡无闻凡夫不能于彼生厌、离欲、{习}[背]舍。
愚癡无闻凡夫宁于四大色身系我、我所,不可于识系我、我所,所以者何?四大色身或见十年住,二十、三十……乃至百年,若善消息,或复少过,彼心、意、识日夜、时刻须臾不停,种种转变,异生、异灭。
譬如:猕猴游林树间,须臾处处,攀捉枝条,放一取一,彼心、意、识亦复如是,种种变易,异生、异灭。
多闻圣弟子于诸缘起思惟观察,所谓:乐触缘生乐受,乐受觉时,如实知乐受觉;彼乐触灭,乐因缘生乐受亦灭止、清凉、息、没。
如乐受,苦触……喜触……忧触……舍触因缘生舍受,舍受觉时,如实知舍受觉;彼舍触灭,舍触因缘生舍受亦灭止、清凉、息、没。
譬如:两木相磨和合生火,若两木离散,火亦随灭,如是,诸受缘触集;触生触集,若彼彼触集故,彼彼受亦集;彼彼触集灭故,彼彼受集亦灭止、清凉、息、没。
多闻圣弟子如是观者,于色解脱,于受、想、行、识解脱,于生、老、病、死、忧、悲、恼、苦解脱,我说彼于苦得解脱。」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