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263经到264经

杂阿含263经:


我是这样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拘留国的杂色牧牛村。


那时,佛陀对比丘们说:


"我是因为知道和看见,所以才能断尽各种烦恼,而不是因为不知道和不看见。


什么是因为知道和看见而断尽各种烦恼,而不是因为不知道和不看见呢?就是知道:这是色,这是色的生起,这是色的消灭;这是受...想...行...识,这是识的生起,这是识的消灭。


如果不修习适当的方法,却心想:'让我断尽烦恼,心得解脱。'要知道那个比丘永远不能断尽烦恼得到解脱。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修习。没有修习什么?就是没有修习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


就像母鸡生了很多蛋,但不能适时地孵化,调节冷暖,却想让小鸡用嘴和爪子自己啄开蛋壳安全地出来。要知道那些小鸡没有能力用嘴和爪子安全地出壳,为什么?因为母鸡没有适时地孵化和调节冷暖来养育小鸡。同样地,比丘如果不勤奋修习,却想得到断尽烦恼的解脱,这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因为没有修习。没有修习什么?就是没有修习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


如果比丘好好修习,即使他不想断尽烦恼得到解脱,那个比丘也会自然地断尽烦恼,心得解脱。为什么?因为他修习了。修习什么?就是修习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


就像那只母鸡善于养育小鸡,适时地孵化,调节冷暖得当,即使她不想让小鸡自己啄开蛋壳出来,但那些小鸡自己能够安全地出壳。为什么?因为那只母鸡适时地孵化,调节冷暖得当。同样地,比丘如果善于修习,即使他不想断尽烦恼得到解脱,那个比丘也会自然地断尽烦恼,心得解脱。为什么?因为他勤奋修习了。修习什么?就是修习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


就像熟练的木匠或木匠的学徒手握斧柄,不断使用,斧柄会逐渐磨损,手指的痕迹会显现出来,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斧柄正在磨损,而磨损处已经显现。同样地,比丘精进修习,虽然他不知道今天断尽了多少烦恼,明天又断尽了多少烦恼,但那个比丘知道烦恼已经断尽了。为什么?因为他修习了。修习什么?就是修习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


就像大船停泊在海边,经过夏天六个月,被风吹日晒,船上的藤绳逐渐断裂。同样地,比丘精进修习,一切结缚、烦恼、纠缠都会逐渐解脱。为什么?因为他善于修习。修习什么?就是修习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


佛陀说这个法时,六十位比丘断尽了烦恼,心得解脱。


佛陀说完这个经后,比丘们听了佛陀所说的,都很欢喜并且遵行。


杂阿含264经:


我是这样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有一位比丘在禅修中思考,想到:"是否有永恒不变、常住的色?同样,是否有永恒不变、常住的受、想、行、识?"


这位比丘傍晚时分结束禅修,来到佛陀那里,向佛陀顶礼后,站在一旁,对佛陀说:


"世尊!我在禅修中思考:'是否有永恒不变、常住的色?同样,是否有永恒不变、常住的受、想、行、识?'现在我想请问世尊:'是否有永恒不变、常住的色?是否有永恒不变、常住的受、想、行、识?'"


这时,世尊手里拿着一小团泥土,对那位比丘说:


"你看到我手中的泥团吗?"


比丘回答说:"看到了,世尊!"


"比丘!像这样少量的泥土,我都无法拥有;如果我能拥有的话,那才是常、恒、不变易、正住的法。"


佛陀告诉比丘:


"我回忆起我的前世,长期修福,获得殊胜可爱的果报:


曾经有七年中修习慈心,经历七个世界成坏的周期,都不再回到这个世界。


在七个世界毁坏时,生在光音天。


在七个世界形成时,又生在梵世的空宫殿中,成为大梵天王,无人能胜,领导千个世界。


从那以后,又三十六次作为帝释天。


又数百千次作为转轮圣王,统领四大洲,以正法治理,具足七宝,即:轮宝、象宝、马宝、摩尼宝、玉女宝、主藏臣宝、主兵臣宝,有一千勇健的儿子。在四海之内,大地平坦,没有毒害,不用威吓压迫,用正法教化。


按照灌顶王法,有八万四千头龙象,都用各种珍宝装饰,宝网覆盖,竖立宝幢,布萨象王为首领,每天早晚两次自动来到殿前。我当时想:这么多大象每天来回两次,会踩死无数生命。希望四万二千头象每百年才来一次。结果如我所愿,八万四千头象中,四万二千头象每百年才来一次。


按照灌顶王法,又有八万四千匹马,也都用纯金做装饰,金网覆盖,婆罗马王为首领。


按照灌顶王法,有八万四千辆四种宝车,即:金车、银车、琉璃车、水晶车,用狮子、虎、豹皮和各色毛毯作为垫子,跋求毘闍耶难提音声之车为首领。


按照灌顶王法,统领八万四千座城市,安全富足,人口繁盛,以拘舍婆提王城为首。


按照灌顶王法,有八万四千座四种宫殿,即:金、银、琉璃、水晶、摩尼琉璃,由訶宫为首。


比丘!按照灌顶王法,有八万四千张四种宝床,即:金、银、琉璃、水晶,铺上各种锦缎、毛毯、地毯、迦陵伽卧具,放置红枕头。


再者,比丘!按照灌顶王法,又有八万四千套四种衣服,即:迦尸细衣、芻摩衣、头鳩罗衣、拘沾婆衣。


再者,比丘!按照灌顶王法,有八万四千名玉女,即:刹帝利女,类似刹帝利女,更不用说其他女子。


再者,比丘!按照灌顶王法,有八万四千釜食物,具足各种美味。


比丘!在八万四千名玉女中,只选一人侍奉;在八万四千套宝衣中,只穿一套;在八万四千张宝床中,只睡一张;在八万四千座宫殿中,只住一座;在八万四千座城市中,只居住拘舍婆提城;在八万四千辆宝车中,只乘坐一辆名为毘闍耶难提瞿沙的车出城游览;在八万四千匹宝马中,只骑一匹名为婆罗訶的马,它的尾毛是深蓝色的;在八万四千头龙象中,只乘一头名为布萨陀的象出城游览。


比丘!这是什么样的业报,能得到如此威德自在呢?


这是三种业报,哪三种呢?一是布施,二是调伏,三是修道。


比丘!应当知道:凡夫沉迷五欲,永不满足,而圣人智慧圆满却常知足。


比丘!一切有为法都会过去、消灭、改变,那些自然的众多资具以及名声,都会磨灭。


因此,比丘!应当永远止息有为法,厌离、断除欲望、获得解脱。


比丘!色是常还是无常?"


比丘回答说:"无常,世尊!"


"如果是无常的,是苦还是乐?"


比丘回答说:"是苦,世尊!"


"比丘!如果是无常、苦,是会变化的法,圣弟子还会在其中认为有我、异我、相在吗?"


比丘回答说:"不会,世尊!"


"同样,受...想...行...识是常还是无常?"


比丘回答说:"无常,世尊!"


"如果是无常的,是苦还是乐?"


比丘回答说:"是苦,世尊!"


"比丘!如果是无常、苦,是会变化的法,圣弟子还会在其中认为有我、异我、相在吗?"


比丘回答说:"不会,世尊!"


佛陀告诉比丘:


"所有的色,无论是过去、未来还是现在的,无论是内在还是外在的,无论是粗大还是细微的,无论是美好还是丑陋的,无论是远还是近的,那一切都不是我、不异于我、不在我中。


同样,受...想...行...识,无论是过去、未来还是现在的,无论是内在还是外在的,无论是粗大还是细微的,无论是美好还是丑陋的,无论是远还是近的,那一切都不是我、不异于我、不在我中。


比丘!对于色应当生起厌离,远离欲望,获得解脱。


同样,对于受...想...行...识也应当生起厌离,远离欲望,获得解脱,获得解脱的知见:'我的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后有。'"


那时,那位比丘听了佛陀所说,欢喜踊跃,向佛陀礼拜后离去,常常忆念泥团的比喻教导,独自在安静处精进思惟,不放逸地修行;不放逸地修行后,就像善男子剃除须发,正信出家学道一样,为了追求无上的梵行,亲身证得法,自知:"我的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后有。"


那时,那位尊者也自知法,心得解脱,成为阿罗汉。


文言文原文


杂阿含263经[正闻本46经/佛光本40经](阴相应/五阴诵/修多罗)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拘留国杂色牧牛聚落。

  尔时,佛告诸比丘:

  「我以知、见故,得诸漏尽,非不知见。

  云何以知、见故,得诸漏尽,非不知见?谓:此色,此色集,此色灭;此受……想……行……识,此识集,此识灭。

  不修方便随顺成就,而用心求:『令我诸漏尽,心得解脱。』当知彼比丘终不能得漏尽解脱,所以者何?不修习故。不修习何等?谓:不修习念处、正勤、如意足、根、力、觉、道。

  譬如:伏鸡生子众多,不能随时荫馏,消息冷暖,而欲令子以觜、以爪啄卵自生,安隐出㲉,当知彼子无有自力,堪能方便以觜、以爪安隐出㲉,所以者何?以彼鸡母不能随时荫馏冷暖,长养子故,如是,比丘不勤修习,随顺成就,而欲令得漏尽解脱,无有是处,所以者何?不修习故。不修何等?谓:不修念处、正勤、如意足、根、力、觉、道。

  若比丘修习随顺成就者,虽不欲令漏尽解脱,而彼比丘自然漏尽,心得解脱,所以者何?以修习故。何所修习?谓:修念处、正勤、如意足、根、力、觉、道。

  如:彼伏鸡善养其子,随时荫馏,冷暖得所,正复不欲令子方便自啄卵出,然其诸子自能方便安隐出㲉,所以者何? 以彼伏鸡随时荫馏,冷暖得所故,如是,比丘善修方便,正复不欲漏尽解脱,而彼比丘自然漏尽,心得解脱,所以者何?以勤修习故。何所修习?谓:修念处、正勤、如意足、根、力、觉、道。

  譬如:巧师、巧师弟子手执斧柯,捉之不已,渐渐微尽,手指处现,然彼不觉斧柯微尽,而尽处现,如是,比丘精勤修习随顺成就,不自知、见今日尔所漏尽,明日尔所漏尽,然彼比丘知有漏尽,所以者何?以修习故。何所修习?谓修习念处、正勤、如意足、根、力、觉、道。

  譬如:大舶在于海边,经夏六月,风飘、日暴,藤缀渐断,如是,比丘精勤修习,随顺成就,一切结、缚、使、烦恼、缠,渐得解脱,所以者何?善修习故。何所修习?谓修习念处、正勤、如意足、根、力、觉、道。」

  说是法时,六十比丘不起诸漏,心得解脱。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264经[正闻本47经/佛光本41经](阴相应/五阴诵/修多罗)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异比丘于禅中思惟,作是念:

  「颇有色常、恒、不变易、正住耶?如是,受、想、行、识常、恒、不变易、正住耶?」

  是比丘晡时从禅起,往诣佛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白佛言:

  「世尊!我于禅中思惟作是念:『颇有色常、恒、不变易、正住耶?如是,受、想、行、识常、恒、不变易、正住耶?』今{日}[白]世尊:『颇有色常、恒、不变易、正住耶?颇有受、想、行、识常、恒、不变易、正住耶?』」

  尔时,世尊手执小土抟,告彼比丘言:

  「汝见我手中土抟不?」

  比丘白佛:「已见,世尊!」

  「比丘!如是少土,我不可得;若我可得者,则是常、恒、不变易、正住法。」

  佛告比丘:

  「我自忆宿命,长夜修福,得诸胜妙可爱果报之事:

  曾于七年中修习慈心,经七劫成坏,不还此世。

  七劫坏时,生光音天。

  七劫成时,还生梵世空宫殿中,作大梵王,无胜、无上,领千世界。

  从是已(以)后,复三十六反作天帝释。

  复百千反作转轮圣王,领四天下,正法治化,七宝具足,所谓:轮宝、象宝、马宝、摩尼宝、玉女宝、主藏臣宝、主兵臣宝,千子具足,皆悉勇健。于四海内,其地平正,无诸毒刺。不威、不迫,以法调伏。

  灌顶王法,有八万四千龙象,皆以众宝庄严而挍餝之,宝网覆上,建立宝幢,布萨象王最为导首,朝、晡二时自会殿前。我时念言:是大群象,日日再反往来,蹈杀众生无数。愿令四万二千象,百年一来。即如所愿,八万四千象中,四万二千象百年一至。

  灌顶王法,复有八万四千匹马,亦以纯金为诸乘具,金网覆上,婆罗马王为其导首。

  灌顶王法,有八万四千四种宝车,所谓:金车、银车、琉璃车、颇梨车,师子、虎、豹皮、杂色钦婆罗以为覆衬,跋求毘闍耶难提音声之车为其导首。

  灌顶王法,领八万四千城,安隐丰乐,人民炽盛,拘舍婆提王[城]而为上首。

  灌顶王法,有八万四千四种宫殿,所谓:金、银、琉璃、颇梨、摩尼琉璃,由诃而为上首。

  比丘!灌顶王法,有八万四千四种宝床,所谓:金、银、琉璃、颇梨,种种缯褥、氍氀、毾㲪、迦陵伽卧具以敷其上,安置丹枕。

  复次,比丘!灌顶王法,复有八万四千四种衣服,所谓:迦尸细衣,刍摩衣,头鸠罗衣,拘沾婆衣。

  复次,比丘!灌顶王法,有八万四千玉女,所谓:刹利女,似刹利女,况复余女。

  复次,比丘!灌顶王法,有八万四千{饮}[釜]食,众味具足。

  比丘!八万四千玉女中,唯以一人以为给侍;八万四千宝衣,唯著一衣;八万四千宝床,唯卧一床;八万四千宫殿,唯处一殿;八万四千城,唯居一城,名拘舍婆提;八万四千宝车,唯乘一车,名毘闍耶难提瞿沙,出城游观;八万四千宝马,唯乘一马,名婆罗诃,毛尾绀色;八万四千龙象,唯乘一象,名布萨陀,出城游观。

  比丘!此是何等业报,得如是威德自在耶?

  此是三种业报,云何为三?一者、布施,二者、调伏,三者、修道。

  比丘!当知:凡夫染习五欲,无有厌足,圣人智慧成满而常知足。

  比丘!一切诸行过去尽灭、过去变易,彼自然众具及以名称,皆悉磨灭。

  是故,比丘!永息诸行,厌离、断欲、解脱。

  比丘!色为常?[为]无常?」

  比丘白佛言:「无常,世尊!」

  「若无常者是苦耶?」

  比丘白佛言:「是苦,世尊!」

  「比丘!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圣弟子宁复于中计我、异我、相在不?」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

  「如是,受……想……行……识为常?为无常?」

  比丘白佛言:「无常,世尊!」

  「若无常者是苦耶?」

  比丘白佛言:「是苦,世尊!」

  「比丘!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圣弟子宁复于中计我、异我、相在不?」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

  「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麁、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

  如是,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麁、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

  比丘!于色当生厌{离,厌}、离欲、解脱。

  如是,于受……想……行……识当生厌、离欲、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踊跃欢喜,作礼而去,常念土抟譬教授,独一静处,精勤思惟,不放逸住;不放逸住已,所以善男子剃除鬚发正信非家出家学道,为究竟无上梵行,见法,自知身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时,彼尊者亦自知法,心得解脱,成阿罗汉。


“杂阿含263经到264经” 的相关文章

杂阿含1经

杂阿含1经[正闻本1-4经/佛光本1经](阴相应/五阴诵/修多罗)这是我亲耳听到的: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林给孤独园。那时,世尊(佛陀的尊称)对众多比丘(佛教僧侣)说:"你们应当观察色(物质形态)是无常的,这样观察就是正确的观察;正确观察就会产生厌离之心;有了厌离之心,就能消除喜爱和...

杂阿含3经

杂阿含3经[正闻本6经/佛光本3经](阴相应/五阴诵/修多罗)这是我亲耳听到的: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林给孤独园。那时,世尊(佛陀的尊称)对众多比丘(佛教僧侣)说:"对于色(物质形态),如果不了解它,不明白它的本质,不能断除对它的执着,不能远离对它的欲望,那么就无法断除痛苦。同样地,...

杂阿含4经

杂阿含4经[正闻本7经/佛光本4经](阴相应/五阴诵/修多罗)这是我亲耳听到的: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林给孤独园。那时,世尊(佛陀的尊称)对众多比丘(佛教僧侣)说:"对于色(物质形态),如果不了解它,不明白它的本质,不能断除对它的执着,不能远离对它的欲望,心灵就无法获得解脱。这样的人...

杂阿含5经

杂阿含5经[正闻本8经/佛光本5经](阴相应/五阴诵/修多罗)这是我亲耳听到的: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林给孤独园。那时,世尊(佛陀的尊称)对众多比丘(佛教僧侣)说:"对色(物质形态)有爱好和喜悦的人,实际上是在爱好和喜悦苦;对苦有爱好和喜悦的人,就无法从苦中解脱出来,也无法明白苦的本...

杂阿含9经

杂阿含9经[正闻本15经/佛光本9经](阴相应/五阴诵/修多罗)这是我亲耳听到的: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那时,世尊(佛陀的尊称)对众多比丘(佛教僧侣)说:"色(物质形态)是无常的,无常就是苦,苦就不是我,不是我的东西也不属于我。能这样观察的人,就是在进行真实正确的观察。同样...

杂阿含10经

杂阿含10经[正闻本16经/佛光本10经](阴相应/五阴诵/修多罗)这是我亲耳听到的: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那时,世尊(佛陀的尊称)对众多比丘(佛教僧侣)说:"色(物质形态)是无常的(无常解释: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化,没有永恒不变的存在),无常就是苦,苦就不是我,不是我的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