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252经到254经
杂阿含252经
我是这样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当时,有一位名叫优波先那的比丘住在王舍城寒林中的坟墓间,蛇头岩下迦陵伽人行走的地方。
那时,尊者优波先那独自在屋内打坐。
突然,有一条长约一尺的毒蛇从上方的石头间掉落在优波先那身上。
优波先那叫来舍利弗,对其他比丘说:
"有条毒蛇掉在我身上,我身体中了毒,你们快来,扶着我的身体出去放在外面,不要让我的身体在里面坏掉,碎成像糠秕堆一样。"
这时,尊者舍利弗正在附近一棵树下,听到优波先那的话,就来到优波先那那里,对优波先那说:
"我现在看你的容貌、各种感官都和平常没什么两样,为什么说中毒了,要我们抬你的身体出去,不要让它散坏得像糠秕堆一样呢?到底是怎么回事?"
优波先那对舍利弗说:
"如果有人说:'我的眼睛是我,是我所有的;耳、鼻、舌、身、意,耳、鼻、舌、身、意是我,是我所有的;色、声、香、味、触、法,色、声、香、味、触、法是我,是我所有的;地界,地界是我,是我所有的;水、火、风、空、识界,水、火、风、空、识界是我,是我所有的;色蕴,色蕴是我,是我所有的;受、想、行、识蕴,受、想、行、识蕴是我,是我所有的。'那么,脸色和各种感官就应该有变化。我现在不是这样,眼睛不是我,不是我所有的......乃至识蕴不是我,不是我所有的,所以脸色和各种感官没有什么变化。"
舍利弗说:
"是这样的,优波先那!如果你长久以来远离我、我所、我慢的系缚,斩断它的根本,就像砍断多罗树的树头一样,在未来世永远不会再生起,那么脸色和各种感官怎么会有变化呢?"
这时,舍利弗立即四处扶起优波先那的身体,把他抬到洞外。
优波先那的身体因中毒而碎裂,像堆积的糠秕一样。
这时,舍利弗就说了这样的偈颂:
"长期修习梵行,善修八正道,欢喜地舍弃生命,就像丢掉装毒的容器。
长期修习梵行,善修八正道,欢喜地舍弃生命,如同重病痊愈。
长期修习梵行,善修八正道,如同从燃烧的房子里出来,临终时没有忧悔。
长期修习梵行,善修八正道,用智慧观察世间,就像看待污秽的草木,不再追求其他,其他也不相续。"
这时,尊者舍利弗供养了优波先那的遗体后,就去拜见佛陀,向佛陀顶礼,退到一旁坐下,对佛陀说:
"世尊!尊者优波先那被一条像治眼睛的小棒那么小的毒蛇掉在身上,他的身体立即坏掉了,像堆积的糠秕一样。"
佛陀告诉舍利弗:
"如果优波先那诵念这个偈颂,就不会中毒,身体也不会像堆积的糠秕那样坏掉。"
舍利弗问佛陀说:
"世尊!诵念什么样的偈颂,什么样的词句呢?"
佛陀就为舍利弗说了这个偈颂:
"常常慈爱地想着那些,坚固的赖吒罗,慈爱伊罗槃那,尸婆弗多罗。
钦婆罗上马,也慈爱迦拘吒,以及那黑瞿昙,难陀跋难陀。
慈悲于无足的,以及两足的,四足与多足的,也都生起慈悲。
慈悲于诸龙,依水和陆地而生的,慈爱一切众生,有畏惧的及无畏惧的。
安乐于一切,也离开烦恼而生,愿一切贤者,都不要生起恶念。
常住在蛇头岩,众恶不来集聚,凶恶有毒的蛇,能害众生的性命。
如此真实的言语,无上的大师所说,我现在诵习这个,大师真实的语言。
一切诸恶毒,不能伤害我的身体,贪欲瞋恚痴,世间的三毒。
如此三种恶毒,永远除去名为佛宝,法宝灭除众毒,僧宝也没有余毒。
破坏凶恶的毒,摄受保护善人,佛破一切毒,你蛇的毒现在破除。"
所以说这个咒术章句,就是:
"塢躭婆隸 躭婆隸 躭陸 波婆躭陸 㮈渧 肅㮈渧 抧跋渧 文那移 三摩移 檀諦尼羅抧施 婆羅拘閇塢隸 塢娛隸 悉波呵"
舍利弗!如果优波先那善男子当时说这个偈颂,说这个章句,蛇毒就不能进入他的身体,身体也不会像糠秕堆那样坏掉。"
舍利弗对佛陀说:
"世尊!优波先那从未听过这个偈颂,从未听过这个咒术章句,世尊今天说这个,正是为了未来世啊。"
尊者舍利弗听了佛陀所说的,欢喜地礼拜而去。
杂阿含253经
我是这样听说的:
有一次,尊者优陀夷到拘萨罗国游行,来到拘磐茶村落,住在毘纽迦旃延氏婆罗门尼的庵罗园中。
那时,毘纽迦旃延氏婆罗门尼有一些年轻的弟子,到处游玩采集柴火,来到庵罗园中,看见尊者优陀夷坐在一棵树下,容貌端正,各种感官寂静,心意安定,成就第一调伏。
看见后,就走到他那里,互相问候后,退到一旁坐下。
这时,优陀夷为这些年轻人讲解各种法,鼓励他们后,默然不语。
那些年轻人听了尊者优陀夷所说的,非常欢喜,从座位上起来离开。
这时,那些年轻人背着柴火束,回到毘纽迦旃延氏婆罗门尼那里,把柴火束放在地上,走到毘纽迦旃延氏婆罗门尼那里,对她说:
"我们的老师!请知道庵罗园中有一位沙门优陀夷,姓瞿昙,住在那里,他非常善于说法。"
毘纽迦旃延氏婆罗门尼对那些年轻人说:
"你们可以去请沙门优陀夷瞿昙氏明天来这里吃饭。"
那些年轻弟子接受了毘纽迦旃延氏婆罗门尼的指示后,就去到尊者优陀夷那里,对优陀夷说:
"尊者!请知道我们的老师毘纽迦旃延氏婆罗门尼邀请尊者优陀夷明天来吃饭。"
这时,优陀夷默默地接受了邀请。
那些年轻人知道优陀夷接受邀请后,就回到老师毘纽迦旃延氏婆罗门尼那里,对她说:
"老师!我们已经按照老师的话邀请了尊者优陀夷,尊者优陀夷默默地接受了邀请,老师自己知道时间。"
到了第二天早晨,尊者优陀夷穿好衣服,拿着钵,来到毘纽迦旃延氏婆罗门尼的住处。
这时,毘纽迦旃延氏婆罗门尼远远地看见尊者优陀夷来了,赶快铺好床座,请他坐下,准备了各种饮食,亲自供养,丰富美味充足。
吃完后,洗漱、洗钵完毕,又回到原来的座位。
这时,毘纽迦旃延氏婆罗门尼知道吃完了,穿上好的皮鞋,用衣服遮住头,另外设置高座,表现出轻慢骄傲的样子坐下,对优陀夷说:
"我想问一些问题,不知道你有空回答吗?"
优陀夷回答说:"姐妹!现在不是时候。"
说完这话后,就从座位上起来离开了。
就这样,第二天那些弟子又到庵罗园采柴,听法,回来又告诉老师,老师又派他们去请吃饭。
如前面一样三次......直到请法,回答说:"不是时候。"不为她说法。
那些年轻弟子又对老师说:
"庵罗园中的沙门优陀夷非常善于说法。"
老师回答说:
"我也知道他非常善于说法,三次请他来,准备食物、请教法,他总是说'不是时候'就离开了。"
弟子们说:
"老师穿着好的皮鞋,用衣服遮住头,不恭敬地坐着,他怎么会说法呢?为什么呢?因为那位尊者优陀夷是出于对法的尊敬,所以不说而离开。"
老师回答说:
"如果是这样的话,再帮我请他来。"
那些弟子接受指示后又去请他,供养如前。
这时,老师知道吃完了,脱下皮鞋,整理衣服,坐在低矮的座位上,恭敬地说:
"我想问一些问题,不知道你有空回答吗?"
优陀夷回答说:
"你现在可以问了,我会为你解说。"
她就问道:
"有一些沙门、婆罗门说苦乐是自己造成的;又有人说苦乐是他人造成的;还有人说苦乐是自己和他人共同造成的;还有人说苦乐不是自己造成也不是他人造成的,尊者!你怎么看?"
尊者优陀夷回答说:
"姐妹!阿罗汉说苦乐是从因缘而生的,不是像你说的那样。"
婆罗门尼又问:"这是什么意思呢?"
优陀夷回答说:
"阿罗汉说,从其因缘而生诸苦、乐。"
优陀夷又对婆罗门尼说:"我现在问你,你随意回答我。你觉得怎么样?有眼睛吗?"
回答说:"有。"
"有色吗?"
回答说:"有。"
"有眼识,眼触,眼触为缘所生的受:内心感受到苦、乐、不苦不乐吗?"
回答说:"是这样的,尊者优陀夷!"
优陀夷又问:
"有耳......鼻......舌......身......意[,意识],意触[,意触]为缘所生的受:内心感受到苦、乐,不苦不乐吗?"
回答说:"是这样的,尊者优陀夷!"
优陀夷说:
"这就是阿罗汉所说的,从其因缘而生苦、乐。"
婆罗门尼说:
"尊者优陀夷!阿罗汉是这样说从因缘生苦、乐的吗?"
优陀夷回答说:"是这样的,婆罗门尼!"
婆罗门尼又问:
"沙门!阿罗汉怎么说因缘生苦、乐、不苦不乐灭呢?"
优陀夷回答说:"我现在问你,你随意回答我。
婆罗门尼!如果一切眼一直灭尽无余,还会有眼触为缘所生的受:内心感受到苦、乐、不苦不乐吗?"
回答说:"没有,沙门!"
"同样地,耳......鼻......舌......身......意,如果一切时都灭尽无余,还会有意触为缘所生的受:内心感受到苦、乐、不苦不乐吗?"
回答说:"没有,沙门!"
"就是这样,婆罗门尼!这就是阿罗汉所说的因缘生苦、乐、不苦不乐灭。"
尊者优陀夷说这法时,毘纽迦旃延氏婆罗门尼远离尘垢,得法眼净。
这时,毘纽迦旃延氏婆罗门尼见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过疑惑,不靠他人,进入佛教法,对法获得无所畏惧,从座位上起来,整理衣服,恭敬合掌,对尊者优陀夷说:
"我今天超越进入决定,我从今天起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我从今天起终生归依三宝!"
这时,优陀夷为婆罗门尼说法,开示、教导、照亮、令她欢喜后,从座位上起来离开。
杂阿含254经
我是这样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那时,尊者二十亿耳住在耆阇崛山,一直精进修习菩提分法。
有一天,尊者二十亿耳独自静坐禅思,心里这样想:
"在世尊的弟子中精进修行的声闻中,我也在其列,然而我今天还没有断尽诸漏。我是名门望族的子弟,拥有很多财富,我现在不如还俗享受五欲之乐,广行布施修福。"
这时,世尊知道二十亿耳心里的想法,就告诉一位比丘:
"你现在去二十亿耳那里,告诉他说:'世尊叫你。'"
那位比丘接受佛陀的指示后,就去到二十亿耳那里,对他说:"世尊叫你。"
二十亿耳听到那位比丘传达大师的命令,就去拜见世尊,向世尊顶礼,退到一旁站着。
这时,世尊对二十亿耳说:
"你是不是独自静坐禅思时,心里这样想:'在世尊精进修学的声闻中,我也在其列,而现在还没有得到漏尽解脱。我是名门望族的子弟,又有很多钱财,我不如还俗享受五欲之乐,广行布施修福。'呢?"
这时,二十亿耳心想:
"世尊已经知道我的心思了。"感到惊恐,毛发竖立,对佛陀说:"确实如此,世尊!"
佛陀告诉二十亿耳:"我现在问你,你随意回答我。
二十亿耳!你在世俗时,善于弹琴吗?"
回答说:"是的,世尊!"
又问:
"你怎么看?你弹琴时,如果把琴弦调得太紧,能发出美妙和谐的音乐吗?"
回答说:"不能,世尊!"
又问:
"那么,如果把琴弦调得太松,能发出美妙和谐的音乐吗?"
回答说:"不能,世尊!"
又问:
"如果把琴弦调得恰到好处,不松不紧,然后能发出美妙和谐的音乐吗?"
回答说:"是这样的,世尊!"
佛陀告诉二十亿耳:
"精进用功太急切,会增加掉举和后悔;精进用功太松懈,会让人懈怠。所以,你应当平衡调和地修习,不要执著,不要放逸,不要取相。"
这时,尊者二十亿耳听了佛陀所说的,欢喜随喜,礼拜后离开。
尊者二十亿耳一直记着世尊说的弹琴的比喻,独自静坐禅思,如上所说......直到断尽烦恼,心得解脱,成为阿罗汉。
这时,尊者二十亿耳成为阿罗汉后,内心感受到解脱的喜乐,心想:
"我现在应该去拜见世尊。"
于是,尊者二十亿耳来到佛陀那里,向佛陀顶礼,退到一旁坐下,对佛陀说:
"世尊!在世尊的教法中成为阿罗汉,断尽诸有漏,所作已办,放下重担,达到自己的目标,断尽诸有结,以正智得心解脱,在那时,解脱六处。
什么是六处呢?离欲解脱、离恚解脱、远离解脫、爱尽解脱、诸取解脱、心不忘念解脱。
世尊!如果有人依靠少许信心,就说:'我得离欲解脱。'这是不对的,只有贪、瞋、痴尽,才是真正的离欲解脱。
如果有人依靠少许持戒,就说:'我得离恚解脱。'这也是不对的,贪、瞋、痴尽,才是真正的离恚解脱。
如果有人依靠修习利养远离,就说:'我得远离解脱。'这也是不对的,贪、瞋、痴尽,才是真正的远离解脱。
贪、瞋、痴尽,也叫做离爱,也叫做离取,也叫做离忘念解脱。
就是这样,世尊!如果那些比丘还没有成为阿罗汉,还没有断尽诸漏,就不能在这六处得到解脱。
如果有比丘还处在学地,还没有得到增上乐涅槃,心向往、住于修习,这时,成就学戒,成就学根,以后会断尽诸漏,得无漏心解脱......乃至自知不再受后有,在那时,会得到无学戒,得到无学诸根。就像婴儿幼童仰卧,那时具备孩童的诸根,之后慢慢长大,诸根成熟,到那时,就具备成年人的诸根。处在学地的人也是如此,还没有得到增上安乐,乃至成就无学戒,无学诸根。
如果眼睛一直识别色,也永远不能妨碍心解脱、慧解脱,因为意志坚定,内心修习、无量、善解脱,观察生灭......乃至无常。耳识别声音,鼻识别香,舌识别味,身识别触,意识别法,都不能妨碍心解脱、慧解脫,因为意志坚定,内心修习、无量、善解脱,观察生灭。就像村庄附近的大石山,完整、坚固、没有裂缝,一体厚实,即使四面八方起风,也不能动摇它,不能穿透它。那无学的人也是如此,眼睛一直识别色,乃至意一直识别法,都不能妨碍心解脱、慧解脱,因为意志坚定,内心修习、无量、善解脱,观察生灭。"
这时,二十亿耳又说了这样的偈颂:
"离欲心解脱,无恚脱也是,远离心解脱,贪爱永无余,诸取心解脱,及意不忘念。
了解入处生,于彼心解脱,那心解脱者,比丘意止息,所作已经做,不再做其他。
就像大石山,四面风不能动,色声香味触,以及法的好坏,六入处常对,不能动摇其心。
心常住坚固,审视法生灭。"
尊者二十亿耳说这法时,大师心里欢喜,其他多闻的修行者听了尊者二十亿耳所说的,都非常欢喜。
这时,尊者二十亿耳听了佛陀说法,欢喜随喜,礼拜后离开。
这时,世尊知道二十亿耳离开不久,就告诉众比丘:
"善心解脱的人,应该像这样记说,如二十亿耳,以智慧记说,不自我抬高,也不贬低他人,正确地说其义理,不像增上慢的人,不明白其义理却自称赞叹得到超人法,反而自取损减。"
文言文原文
杂阿含252经[正闻本378经/佛光本254经](入处相应/六入处诵/修多罗)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有比丘名优波先那住王舍城寒林中冢间,蛇头巖下迦陵伽行处。
时,尊者优波先那独一于内坐禅。
时,有恶毒蛇长尺许,于上石间堕优波先那身上。
优波先那唤舍利弗,语诸比丘:
「毒蛇堕我身上,我身中毒,汝等驶来,扶持我身出置于外,莫令于内身坏,碎如糠糟聚。」
时,尊者舍利弗于近处住一树下,闻优波先那语,即诣优波先那所,语优波先那言:
「我今观汝色貌、诸根不异于常,而言中毒,持我身出,莫令散坏,如糠糟聚,竟为云何?」
优波先那语舍利弗言:
「若当有言:『我眼是我、我所;耳、鼻、舌、身、意,耳、鼻、舌、身、意是我、我所;色、声、香、味、触、法,色、声、香、味、触、法是我、我所;地界,地界是我、我所;水、火、风、空、识界,水、火、风、空、识界是我、我所;色阴,色阴是我、我所;受、想、行、识阴,受、想、行、识阴是我、我所。』者,面色诸根应有变异。我今不尔,眼非我、我所……乃至识阴非我、我所,是故面色,诸根无有变异。」
舍利弗言:
「如是,优波先那!汝若长夜离我、我所、我慢系著使,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世永不复起,云何面色、诸根当有变异?」
时,舍利弗即周匝扶持优波先那身,出于窟外。
优波先那身中毒碎坏,如聚糠糟。
时,舍利弗即说偈言:
「久殖诸梵行,善修八圣道,欢喜而舍寿,犹如弃毒鉢。
久殖诸梵行,善修八圣道,欢喜而舍寿,如人重病愈。
久殖诸梵行,善修八圣道,如出火烧宅,临死无忧悔。
久殖诸梵行,善修八圣道,以慧观世间,犹如秽草木,不复更求余,余亦不相续」。
时,尊者舍利弗供养优波先那尸已,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
「世尊!尊者优波先那有小恶毒蛇如治眼筹,堕其身上,其身即坏,如聚糠糟。」
佛告舍利弗:
「若优波先那诵此偈者,则不中毒,身亦不坏如聚糠糟。」
舍利弗白佛言:
「世尊!诵何等偈,何等辞句?」
佛即为舍利弗而说偈言:
「常慈念于彼,坚固赖吒罗,慈伊罗槃那,尸婆弗多罗。
钦婆罗上马,亦慈迦拘吒,及彼黑瞿昙,难{徒}[陀]跋难陀。
慈悲于无足,及以二足者,四足与多足,亦悉起慈悲。
慈悲于诸龙,依于水陆者,慈一切众生,有{量}[畏]及无{量}[畏]。
安乐于一切,亦离烦恼生,欲令一切贤,一切莫生恶。
常住蛇头巖,众恶不来集,凶害恶毒蛇,能害众生命。
如此真谛言,无上大师说,我今诵习此,大师真实语。
一切诸恶毒,无能害我身,贪欲瞋恚癡,世间之三毒。
如此三毒恶,永除名佛宝,法宝灭众毒,僧宝亦无余。
破坏凶恶毒,摄受护善人,佛破一切毒,汝蛇毒今破。
故说是咒术章句,所谓:
『坞躭婆隶 躭婆隶 躭陆 波婆躭陆 㮈渧 肃㮈渧 抧跋渧 文那移 三摩移 檀谛尼罗抧施 婆罗拘閇坞隶 坞娱隶 悉波呵』
舍利弗!优波先那善男子尔时说此偈、说此章句者,蛇毒不能中其身,身亦不坏如糠糟聚。」
舍利弗白佛言:
「世尊!优{婆}[波]先那未曾闻此偈,未曾闻此咒术章句,世尊今日说此,正为当来世耳。」
尊者舍利弗闻佛所说,欢喜作礼而去。
杂阿含253经[正闻本379经/佛光本255经](入处相应/六入处诵/修多罗)
如是我闻:
一时,尊者优陀夷往拘萨罗国人间游行,至拘磐茶聚落,到毘纽迦旃延氏婆罗门尼菴罗园中住。
时,毘纽迦旃延氏婆罗门尼有诸年少弟子,游行采樵,至菴罗园中,见尊者优陀夷坐一树下,容貌端正,诸根寂静,心意安谛,成就第一调伏。
见已,往诣其所,共相问讯已,退坐一面。
时,优陀夷为诸年少种种说法,劝励已,默然而住。
彼诸年少闻尊者优陀夷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去。
时,诸年少担持束薪,还至毘纽迦旃延氏婆罗门尼所,置薪束于地,诣毘纽迦旃延氏婆罗门尼所,白言:
「我和上尼!当知菴罗园中有沙门优陀夷,姓瞿昙氏,依于彼住,极善说法。」
毘纽迦旃延氏婆罗门尼语诸年少言:
「汝可往请沙门优陀夷瞿昙氏明日于此饭食。」
时诸年少弟子受毘纽迦旃延氏婆罗门尼教已,往诣尊者优陀夷所,白优陀夷言:
「尊者!当知我和上毘纽迦旃延氏婆罗门尼请尊者优陀夷明旦饭食。」
时,优陀夷默然受请。
时,彼诸年少知优陀夷受请已,还归和上毘纽迦旃延氏婆罗门尼所,白言:
「和上尼!我以和上尼语请尊者优陀夷,尊者优陀夷默然受请,和上尼自知时。」
尔时,尊者优陀夷夜过晨朝,著衣持鉢,往诣毘纽迦旃延氏婆罗门尼舍。
时,毘纽迦旃延氏婆罗门尼遥见尊者优陀夷来,疾敷床座,请令就坐,设种种饮食,自手供养,丰美满足。
食已,澡{嗽}[漱]、洗鉢讫,还就本座。
时,毘纽迦旃延氏婆罗门尼知食已讫,著好革屣,以衣覆头,别施高床,现起轻相慠慢而坐,语优陀夷言:
「欲有所问,宁有閑暇见答与不?」
优陀夷答言:「姊妹!今是非时。」
作此语已,从座起去。
如是,明日诸弟子复至菴罗园采樵,听法,还复白和上尼,和上尼复遣诣请食。
如前三返……乃至请法,答言:「非时。」不为说法。
诸年少弟子复白和上尼:
「菴罗园中沙门优陀夷极善说法。」
和上尼答言:
「我亦知彼极善说法,再三请来,设食、问法,常言:『非时。』不说而去。」
诸弟子言:
「和上尼著好革屣,以衣覆头,不恭敬坐,彼云何说?所以者何?彼尊者优陀夷以敬法故,不说而去。」
和上尼答言:
「若如是者,更为我请。」
彼诸弟子受教更请,供养如前。
时,和上尼知食讫已,脱革屣,整衣服,更坐卑床,恭敬白言:
「欲有所问,宁有閑暇见答与不?」
优陀夷答言:
「汝今宜问,当为汝说。」
彼即问言:
「有沙门、婆罗门说苦、乐自作;复有说言苦、乐他作;复有说言苦、乐自他作;复有说言苦、乐非自非他作,尊者!复云何?」
尊者优陀夷答言:
「姊妹!阿罗诃说苦乐异生,非如是说。」
婆罗门尼复问:「其义云何?」
优陀夷答言:
「阿罗诃说,从其因缘生诸苦、乐。」
优陀夷复语婆罗门尼言:「我今问汝,随意答我。于意云何?有眼不?」
答言:「有。」
「有色不?」
答言:「有。」
「有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不?」
答言:「如是,尊者优陀夷!」
优陀夷复问:
「有耳……鼻……舌……身……意[,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不?」
答言:「如是,尊者优陀夷!」
优陀夷言:
「此是阿罗诃说,从其因缘生于苦、乐。」
婆罗门尼言:
「尊者优陀夷!如是阿罗诃说,从其因缘生苦、乐耶?」
优陀夷答言:「如是,婆罗门尼!」
婆罗门尼复问:
「沙门!云何阿罗诃说因缘生苦、乐、不苦不乐灭?」
优陀夷答言:「我今问汝,随意答我。
婆罗门尼!一切眼一切时灭无余,犹有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耶?」
答言:「无也,沙门!」
「如是耳……鼻……舌……身……意,一切时灭永尽无余,犹有意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耶?」
答言:「无也,沙门!」
「如是,婆罗门尼!是为阿罗诃说因缘生苦、乐、不苦不乐灭。」
尊者优陀夷说是法时,毘纽迦旃延氏婆罗门尼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尔时,毘纽迦旃延氏婆罗门尼见法、得法、知法、入法,度疑惑,不由于他,入佛教法,于法得无所畏,从坐起,整衣服,恭敬合掌,白尊者优陀夷:
「我今日超入决定,我从今日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我从今日尽寿归依三宝!」
尔时,优陀夷为婆罗门尼说法,示、教、照、喜已,从坐起去。
杂阿含254经[正闻本380经/佛光本256经](入处相应/六入处诵/修多罗)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尊者二十亿耳住耆闍崛山,常精勤修习菩提分法。
时,尊者二十亿耳独静禅思,而作是念:
「于世尊弟子精勤声闻中,我在其数,然我今日未尽诸漏。我是名族姓子,多饶财宝,我今宁可还受五欲,广行施作福。」
尔时,世尊知二十亿耳心之所念,告一比丘:
「汝等今往二十亿耳所,告言:『世尊呼汝。』」
是一比丘受佛教已,往诣二十亿耳所,语言:「世尊呼汝。」
二十亿耳闻彼比丘称大师命,即诣世尊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
尔时,世尊告二十亿耳:
「汝实独静禅思,作是念:『世尊精勤修学声闻中,我在其数,而今未得漏尽解脱。我是名族姓子,又多钱财,我宁可还俗受五欲乐,广施作福。』耶?」
时,二十亿耳作是念:
「世尊已知我心。」惊怖毛竪,白佛言:「实尔,世尊!」
佛告二十亿耳:「我今问汝,随意答我。
二十亿耳!汝在俗时,善弹琴不?」
答言:「如是,世尊!」
复问:
「于意云何?汝弹琴时,若急其弦,得作微妙和雅音不?」
答言:「不也,世尊!」
复问:
「云何?若缓其弦,宁发微妙和雅音不?」
答言:「不也,世尊!」
复问:
「云何?善调琴弦,不缓、不急,然后发妙和雅音不?」
答言:「如是,世尊!」
佛告二十亿耳:
「精进太急,增其掉悔;精进太缓,令人懈怠。是故,汝当平等修习摄受,莫著、莫放逸、莫取相。」
时,尊者二十亿耳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时,尊者二十亿耳,常念世尊说弹琴譬,独静禅思,如上所说……乃至漏尽,心得解脱,成阿罗汉。
尔时,尊者二十亿耳得阿罗汉,内觉解脱喜、乐,作是念:
「我今应往问讯世尊。」
尔时,尊者二十亿耳,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
「世尊!于世尊法中得阿罗汉,尽诸有漏,所作已作,舍离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智心解脱,当于尔时,解脱六处。
云何为六?离欲解脱、离恚解脱、远离解脱、爱尽解脱、诸取解脱、心不忘念解脱。
世尊!若有依少信心,而言:『离欲解脱。』此非所应,贪、恚、癡尽,是名真实离欲解脱。
若复有人依少持戒,而言:『我得离恚解脱。』此亦不应,贪、恚、癡尽,是名真实[离恚]解脱。
若复有人依于修习利养远离,而言:『远离解脱。』是亦不应,贪、恚、癡尽,是真实远离解脱。
贪、恚、癡尽,亦名离爱,亦名离取,亦名离忘念解脱。
如是,世尊!若诸比丘未得罗汉,未尽诸漏,于此六处不得解脱。
若复比丘在于学地,未得增上乐涅槃,习向心住,尔时,成就学戒,成就学根,后时当得漏尽,无漏心解脱……乃至自知不受后有,当于尔时,得无学戒,得无学诸根。譬如:婴童愚小仰卧,尔时,成就童子诸根,彼于后时渐渐增长,诸根成就,当于尔时,成就长者诸根。在学地者,亦复如是,未得增上安乐,乃至成就无学戒,无学诸根。
若眼常识色,终不能妨心解脱、慧解脱,意坚住故,内修、无量、善解脱,观察生灭……乃至无常。耳识声,鼻识香,舌识味,身识触,意识法,不能妨心解脱、慧解脱,意坚住故,内修、无量、善解脱,观察生灭。譬如:村邑近大石山,不断、不坏、不穿,一向厚密,假使四方风吹,不能动摇,不能穿过。彼无学者亦复如是,眼常识色,乃至意常识法,不能妨心解脱、慧解脱,意坚住故,内修、无量、善解脱,观察生灭。」
尔时,二十亿耳重说偈言:
「离欲心解脱,无恚脱亦然,远离心解脱,贪爱永无余,诸取心解脱,及意不忘念。
晓了入处生,于彼心解脱,彼心解脱者,比丘意止息,诸所作已作,更不作所作。
犹如大石山,四风不能动,色声香味触,及法之好恶,六入处常对,不能动其心。
心常住坚固,谛观法生灭。」
尊者二十亿耳说是法时,大师心悦,诸多闻梵行者闻尊者二十亿耳所说,皆大欢喜。
尔时,尊者二十亿耳闻佛说法,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尔时,世尊知二十亿耳去,不久,告诸比丘:
「善心解脱者,应如是记说,如二十亿耳,以智记说,亦不自举,亦不下他,正说其义,非如增上慢者,不得其义而自称歎得过人法,自取损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