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重要教法 四神足,业分别
6.9.1生前经(相应部51相应11经/生前经(神足相应/大篇/修多罗))
【欲神足:】
[起因于]舍卫城。"诸比丘,在我尚未证悟之前,当我还是菩萨时,我有这样的想法:'什么是修习神足的因,什么是条件呢?'诸比丘,我想到:'在此,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具备之神足 - 我的欲不会太弱,也不会太强,不会内敛,也不会外散。他安住于前后想:如前亦后,如后亦前;如下亦上,如上亦下;如昼亦夜,如夜亦昼。如是以开放、无覆盖的心修习光明之心。'"
【精进神足:】
"他修习精进三摩地勤行具备之神足 - 我的精进不会太弱,也不会太强,不会内敛,也不会外散。他安住于前后想:如前亦后,如后亦前;如下亦上,如上亦下;如昼亦夜,如夜亦昼。如是以开放、无覆盖的心修习光明之心。"
【心神足:】
"他修习心三摩地勤行具备之神足 - 我的心不会太弱,也不会太强,不会内敛,也不会外散。他安住于前后想:如前亦后,如后亦前;如下亦上,如上亦下;如昼亦夜,如夜亦昼。如是以开放、无覆盖的心修习光明之心。"
【观神足:】
"他修习观三摩地勤行具备之神足 - 我的观察不会太弱,也不会太强,不会内敛,也不会外散。他安住于前后想:如前亦后,如后亦前;如下亦上,如上亦下;如昼亦夜,如夜亦昼。如是以开放、无覆盖的心修习光明之心。"
【神通功德:】
"比丘,当这四神足如是修习、多修习时,能证得种种神通:一身能成多身,多身能成一身;能显能隐;穿墙越壁、穿山无碍,如行空中;能出入大地,如入出水中;能行水上不沉,如履平地;能结跏趺坐行空,如鸟飞翔;能以手触摸日月这样具大神力、大威德者;乃至能以身自在行至梵天界。"
【天耳通述:】
"比丘,当这四神足如是修习、多修习时,以清净超人的天耳界,能听闻两种声音:天界的和人间的,远处和近处的。"
【他心通:】
[接下来是详细描述他心通的能力,能知他人心念是否有贪、离贪,有瞋、离瞋,有痴、离痴等状态]
【宿命通:】
[描述能忆念过去世的能力,包括各种细节如姓名、种姓、容貌、饮食等]
【天眼通:】
[描述能见众生死生善恶业报的能力]
【漏尽通:】
"比丘,当这四神足如是修习、多修习时,能以现法自证知、作证,具足住于漏尽、无漏的心解脱、慧解脱。"
这部经详细阐述了四神足的修习方法及其成就的各种神通。每种神足都强调要保持平衡:不过强也不过弱,不内敛也不外散,并且要保持昼夜一如的修习态度。
6.9.2欲三摩地经(相应部51相应13经/欲三摩地经(神足相应/大篇/修多罗))
"比丘们,如果比丘依靠欲(意愿)而获得定,获得心一境性 - 这就被称为'欲三摩地'。他为了使未生起的恶不善法不生起而生起欲求、精进、发起精进、策励其心、努力。为了断除已生起的恶不善法而生起欲求、精进、发起精进、策励其心、努力。为了令未生起的善法生起而生起欲求、精进、发起精进、策励其心、努力。为了使已生起的善法住立、不忘失、增长、广大、修习、圆满而生起欲求、精进、发起精进、策励其心、努力。这些被称为'正勤行'。如是,这欲、这欲三摩地及这些正勤行 - 比丘们,这被称为'具足欲三摩地正勤行之神足'。"
"比丘们,如果比丘依靠精进而获得定,获得心一境性 - 这就被称为'精进三摩地'。他为了[上述同样的目的]而生起欲求、精进、发起精进、策励其心、努力。这些被称为'正勤行'。如是,这精进、这精进三摩地及这些正勤行 - 比丘们,这被称为'具足精进三摩地正勤行之神足'。"
"比丘们,如果比丘依靠心而获得定,获得心一境性 - 这就被称为'心三摩地'。他为了[上述同样的目的]而生起欲求、精进、发起精进、策励其心、努力。这些被称为'正勤行'。如是,这心、这心三摩地及这些正勤行 - 比丘们,这被称为'具足心三摩地正勤行之神足'。"
"比丘们,如果比丘依靠观(思择)而获得定,获得心一境性 - 这就被称为'观三摩地'。他为了使未生起的恶不善法不生起...乃至...为了使已生起的善法住立、不忘失、增长、广大、修习、圆满而生起欲求、精进、发起精进、策励其心、努力。这些被称为'正勤行'。如是,这观、这观三摩地及这些正勤行 - 比丘们,这被称为'具足观三摩地正勤行之神足'。"
这篇经文主要讲述了四神足(四如意足):欲神足、精进神足、心神足和观神足。每一种神足都包含三个要素:基础(欲、精进、心或观)、由此产生的定力(三摩地),以及为达到特定目标而付出的努力(正勤行)。
6.9.3分别经(相应部51相应20经/分别经(神足相应/大篇/修多罗))
"比丘们,这四种神足,如果修习、多修,能够带来大果报、大利益。"
"比丘们,怎样修习这四种神足,怎样多修才能带来大果报、大利益呢?在此,比丘修习具足欲定勤行之神足——'我的欲望既不会太松弛,也不会太紧绷,既不会内收,也不会外散。'他安住于前后之想——'如前如是后,如后如是前;如下如是上,如上如是下;如昼如是夜,如夜如是昼。'如是以开放、不覆蔽的心修习光明之心。精进定...心定...修习具足观定勤行之神足——'我的观察既不会太松弛,也不会太紧绷,既不会内收,也不会外散。'他安住于前后之想——'如前如是后,如后如是前;如下如是上,如上如是下;如昼如是夜,如夜如是昼。'如是以开放、不覆蔽的心修习光明之心。"
"比丘们,什么是太松弛的欲?比丘们,与懈怠相应、与懒惰相应的欲——这就叫做太松弛的欲。"
"比丘们,什么是太紧绷的欲?比丘们,与掉举相应、与散乱相应的欲——这就叫做太紧绷的欲。"
"比丘们,什么是内收的欲?比丘们,与昏沉睡眠相应、与懒惰相应的欲——这就叫做内收的欲。"
"比丘们,什么是外散的欲?比丘们,对外在五种欲乐境界追逐、散乱的欲——这就叫做外散的欲。"
"比丘们,比丘如何安住于前后之想——如前如是后,如后如是前?在此,比丘们,比丘善把握前后之想,善作意、善持守、以智慧善通达。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安住于前后之想——如前如是后,如后如是前。"
"比丘们,比丘如何安住于如下如是上,如上如是下?在此,比丘们,比丘观察此身,从脚底向上,从头发向下,被皮肤所包裹,充满种种不净物:'此身中有头发、体毛、指甲、牙齿、皮肤、肌肉、筋腱、骨骼、骨髓、肾脏、心脏、肝脏、膜、脾脏、肺、肠、肠间膜、胃中物、粪便、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油脂、唾液、鼻涕、关节滑液、小便'。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安住于如下如是上,如上如是下。"
"比丘们,比丘如何安住于如昼如是夜,如夜如是昼?在此,比丘们,比丘以白天修习欲定勤行神足时的相同行相、相同特征、相同标志,在夜晚也如是修习欲定勤行神足;以夜晚修习欲定勤行神足时的相同行相、相同特征、相同标志,在白天也如是修习欲定勤行神足。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安住于如昼如是夜,如夜如是昼。"
"比丘们,比丘如何以开放的心、不覆蔽的心修习光明之心?在此,比丘们,比丘善把握光明想,善确立昼想。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以开放的心、不覆蔽的心修习光明之心。"
"比丘们,什么是太松弛的精进?比丘们,与懈怠相应、与懒惰相应的精进——这就叫做太松弛的精进。"
"比丘们,什么是太紧绷的精进?比丘们,与掉举相应、与散乱相应的精进——这就叫做太紧绷的精进。"
"比丘们,什么是内收的精进?比丘们,与昏沉睡眠相应、与懒惰相应的精进——这就叫做内收的精进。"
"比丘们,什么是外散的精进?比丘们,对外在五种欲乐境界追逐、散乱的精进——这就叫做外散的精进。"
"比丘们,比丘如何以开放的心、不覆蔽的心修习光明之心?在此,比丘们,比丘善把握光明想,善确立昼想。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以开放的心、不覆蔽的心修习光明之心。"
"比丘们,什么是太松弛的心?比丘们,与懈怠相应、与懒惰相应的心——这就叫做太松弛的心。"
"比丘们,什么是太紧绷的心?比丘们,与掉举相应、与散乱相应的心——这就叫做太紧绷的心。"
"比丘们,什么是内收的心?比丘们,与昏沉睡眠相应、与懒惰相应的心——这就叫做内收的心。"
"比丘们,什么是外散的心?比丘们,对外在五种欲乐境界追逐、散乱的心——这就叫做外散的心...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以开放的心、不覆蔽的心修习光明之心。"
"比丘们,什么是太松弛的观?比丘们,与懈怠相应、与懒惰相应的观——这就叫做太松弛的观。"
"比丘们,什么是太紧绷的观?比丘们,与掉举相应、与散乱相应的观——这就叫做太紧绷的观。"
"比丘们,什么是内收的观?比丘们,与昏沉睡眠相应、与懒惰相应的观——这就叫做内收的观。"
"比丘们,什么是外散的观?比丘们,对外在五种欲乐境界追逐、散乱的观——这就叫做外散的观...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以开放的心、不覆蔽的心修习光明之心。比丘们,这样修习四神足、这样多修,就能带来大果报、大利益。"
"比丘们,当比丘这样修习四神足、这样多修时,能够证得种种神通——能够一身变多身,多身变一身...乃至能以身自在到达梵天界。比丘们,当比丘这样修习四神足、这样多修时,能够以自己的智慧证知、实现、成就、安住于当下灭尽诸漏的无漏心解脱、慧解脱。"
这是第十经。
这部经主要讲述了四神足的修习方法,以及如何避免修行中的各种偏差,最终达到解脱的境界。
6.9.4铁丸经(相应部51相应22经/铁丸经(神足相应/大篇/修多罗))
起源于舍卫城。当时,尊者阿难前往世尊所在处,到达后,向世尊礼敬,然后坐在一旁。坐在一旁的尊者阿难对世尊如此说道:"尊者,世尊是否记得曾用意生身神通去过梵天界?""阿难,我确实记得用意生身神通去过梵天界。"
"那么尊者,世尊是否记得用这个由四大组成的色身以神通去过梵天界?""阿难,我确实记得用这个由四大组成的色身以神通去过梵天界。"
"尊者,世尊能够用意生身神通去梵天界,也能用这个由四大组成的色身以神通去梵天界,这真是世尊的稀有未曾有之法啊!""阿难,如来确实具足稀有之法,如来确实具足未曾有之法。"
"阿难,当如来将身融入心中,将心融入身中,使身体进入轻安与快乐之想而安住时,在那时,如来的身体变得更加轻盈、柔软、适业且光明。"
"阿难,就像被整日加热的铁丸变得更加轻盈、柔软、适业且光明一样。同样地,阿难,当如来将身融入心中,将心融入身中,使身体进入轻安与快乐之想而安住时,在那时,如来的身体变得更加轻盈、柔软、适业且光明。"
"阿难,当如来将身融入心中,将心融入身中,使身体进入轻安与快乐之想而安住时,在那时,如来的身体能轻易地从地面升至空中,他能体验各种神通:能由一身变多身,由多身合一身......乃至能以身自在到达梵天界。"
"阿难,就像轻柔的棉絮或木棉,随风轻易地从地面升至空中。同样地,阿难,当如来将身融入心中,将心融入身中,使身体进入轻安与快乐之想而安住时,在那时,如来的身体能轻易地从地面升至空中,他能体验各种神通:能由一身变多身......乃至能以身自在到达梵天界。"
第二经终。
这部经主要讲述了佛陀具有的特殊神通力量,特别是他能够通过意生身(精神所化的身体)和物质身体两种方式到达梵天界,以及他如何通过将身心统一来获得各种神通能力的过程。
6.10大业分别经(中部136经/大业分别经(分别品[14])
这是我亲身听闻到的:一时,世尊住在王舍城竹林中迦兰陀竹园。那时,尊者三弥提住在一座林中的小屋里。游方者波多利子在散步时来到尊者三弥提处。来到后,与尊者三弥提互相问候。问候之后,坐在一旁。坐在一旁的波多利子对尊者三弥提说:"朋友三弥提,我亲耳听到,亲自从沙门乔达摩那里接受了这个教导:'身业是虚妄的,语业是虚妄的,只有意业才是真实的。'还有一种定,入了那种定后什么也不感受。"
"朋友波多利子,请不要这样说,请不要这样说。请不要诽谤世尊。诽谤世尊是不好的。世尊不会这样说:'身业是虚妄的,语业是虚妄的,只有意业才是真实的。'但是,朋友,确实有一种定,入了那种定后什么也不感受。"
"朋友三弥提,你出家多久了?""朋友,不长,三年。"
"那么现在我们怎么能对长老比丘们说什么呢?当一个如此年轻的比丘认为应该维护他的老师时。朋友三弥提,一个人故意以身、口、意造作业,他会感受到什么?"
"朋友波多利子,一个人故意以身、口、意造作业,他会感受到苦。"
于是波多利子游方者既不赞同也不反对尊者三弥提的话。不赞同也不反对后,他从座位上起身离去。
波多利子游方者离去后不久,尊者三弥提来到尊者阿难处。来到后,与尊者阿难互相问候。问候之后,坐在一旁。坐在一旁的尊者三弥提将与波多利子游方者的全部谈话告诉了尊者阿难。
听了这些,尊者阿难对尊者三弥提说:"朋友三弥提,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拜见世尊的话题。朋友三弥提,我们来吧,让我们去见世尊。去到那里,我们会将此事告诉世尊。世尊会如何解释,我们就如何记住。""好的,朋友。"尊者三弥提回答道。
于是尊者阿难和尊者三弥提来到世尊处。来到后,礼敬世尊,然后坐在一旁。坐在一旁后,尊者阿难将尊者三弥提与波多利子游方者的全部谈话告诉了世尊。
听了这些,世尊对尊者阿难说:"阿难,我甚至不记得见过波多利子游方者,更别说这样的谈话了。这个愚蠢的三弥提以一厢情愿的方式回答了波多利子游方者应该以分析方式回答的问题。"
听到这话,尊者优陀夷对世尊说:"世尊,如果尊者三弥提是这个意思:'无论感受到什么,都属于苦'。"
于是世尊对尊者阿难说:"阿难,你看到这个愚蠢的优陀夷的无知了吗?阿难,我知道这个愚蠢的优陀夷正在冒出来,他会不适当地冒出来。阿难,波多利子游方者一开始就问了三种感受。阿难,如果这个愚蠢的三弥提被波多利子游方者这样问时这样回答:'朋友波多利子,一个人故意以身、口、意造作能感受快乐的业,他会感受到快乐;朋友波多利子,一个人故意以身、口、意造作能感受痛苦的业,他会感受到痛苦;朋友波多利子,一个人故意以身、口、意造作能感受既非苦也非乐的业,他会感受到既非苦也非乐。'阿难,如果这个愚蠢的三弥提这样回答,他就会正确地回答波多利子游方者的问题。
"然而,阿难,这些愚蠢的异教游方者怎么能理解如来的大业分别呢?阿难,如果你们听我解释大业分别,那就好了。"
"世尊,现在是时候了,善逝,现在是时候了,请世尊解释大业分别。听了世尊的话,比丘们会记住的。"
"那么,阿难,你要听,要好好注意,我要说了。""是的,尊者。"尊者阿难回答道。世尊说:
"阿难,有这四种人存在于世间。哪四种?
阿难,这里有一类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婪、怀有恶意、持有邪见。他在身坏命终之后,投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
"然而,阿难,这里有一类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婪、怀有恶意、持有邪见。他在身坏命终之后,投生到善趣、天界。
"阿难,这里有一类人远离杀生、远离偷盗、远离邪淫、远离妄语、远离两舌、远离恶口、远离绮语、不贪婪、不怀恶意、持有正见。他在身坏命终之后,投生到善趣、天界。
"然而,阿难,这里有一类人远离杀生、远离偷盗、远离邪淫、远离妄语、远离两舌、远离恶口、远离绮语、不贪婪、不怀恶意、持有正见。他在身坏命终之后,投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
"阿难,这里有一些沙门或婆罗门通过热忱、精进、专注、不放逸、正思维,达到这样的心定:当他们的心入定时,以清净超人的天眼,他们看到那个人——在此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婪、怀有恶意、持邪见,看到他在身坏命终后投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他们说:'确实有恶业,确实有恶行的果报。我看到这个人在此杀生、偷盗......持邪见,现在看到他在身坏命终后投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他们说:'凡是杀生、偷盗......持邪见的人,他们所有人在身坏命终后都投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那些这样知道的人,他们知道得对;那些知道其他的人,他们的知识是错误的。'因此,他们固执地坚持、执著、宣称他们自己所知道、所看到、所理解的:'只有这是真实的,其他都是虚妄的。'"
"然而,阿难,这里有一些沙门或婆罗门通过热忱、精进、专注、不放逸、正思维,达到这样的心定:当他们的心入定时,以清净超人的天眼,他们看到那个人——在此杀生、偷盗......持邪见,看到他在身坏命终后投生到善趣、天界。他们说:'确实没有恶业,确实没有恶行的果报。我看到这个人在此杀生、偷盗......持邪见,现在看到他在身坏命终后投生到善趣、天界。'他们说:'凡是杀生、偷盗......持邪见的人,他们所有人在身坏命终后都投生到善趣、天界。那些这样知道的人,他们知道得对;那些知道其他的人,他们的知识是错误的。'因此,他们固执地坚持、执著、宣称他们自己所知道、所看到、所理解的:'只有这是真实的,其他都是虚妄的。'"
"阿难,这里有一些沙门或婆罗门通过热忱、精进、专注、不放逸、正思维,达到这样的心定:当他们的心入定时,以清净超人的天眼,他们看到那个人——在此远离杀生、远离偷盗、远离邪淫、远离妄语、远离两舌、远离恶口、远离绮语、不贪婪、不怀恶意、持有正见,看到他在身坏命终后投生到善趣、天界。他们说:'确实有善业,确实有善行的果报。我看到这个人在此远离杀生、远离偷盗......持正见,现在看到他在身坏命终后投生到善趣、天界。'他们说:'凡是远离杀生、远离偷盗......持正见的人,他们所有人在身坏命终后都投生到善趣、天界。那些这样知道的人,他们知道得对;那些知道其他的人,他们的知识是错误的。'因此,他们固执地坚持、执著、宣称他们自己所知道、所看到、所理解的:'只有这是真实的,其他都是虚妄的。'"
"然而,阿难,这里有一些沙门或婆罗门通过热忱、精进、专注、不放逸、正思维,达到这样的心定:当他们的心入定时,以清净超人的天眼,他们看到那个人——在此远离杀生、远离偷盗......持正见,看到他在身坏命终后投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他们说:'确实没有善业,确实没有善行的果报。我看到这个人在此远离杀生、远离偷盗......持正见,现在看到他在身坏命终后投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他们说:'凡是远离杀生、远离偷盗......持正见的人,他们所有人在身坏命终后都投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那些这样知道的人,他们知道得对;那些知道其他的人,他们的知识是错误的。'因此,他们固执地坚持、执著、宣称他们自己所知道、所看到、所理解的:'只有这是真实的,其他都是虚妄的。'"
"在这里,阿难,对于那个说'确实有恶业,确实有恶行的果报'的沙门或婆罗门,我同意他这一点;对于他说'我看到这个人在此杀生、偷盗......持邪见,现在看到他在身坏命终后投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我也同意他这一点;但是对于他说'凡是杀生、偷盗......持邪见的人,他们所有人在身坏命终后都投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我不同意他这一点;对于他说'那些这样知道的人,他们知道得对;那些知道其他的人,他们的知识是错误的',我也不同意他这一点;对于他固执地坚持、执著、宣称他自己所知道、所看到、所理解的:'只有这是真实的,其他都是虚妄的',我也不同意他这一点。为什么?因为,阿难,如来对大业分别有不同的知见。
"在这里,阿难,对于那个说'确实没有恶业,确实没有恶行的果报'的沙门或婆罗门,我不同意他这一点;但是对于他说'我看到这个人在此杀生、偷盗......持邪见,现在看到他在身坏命终后投生到善趣、天界',我同意他这一点;对于他说'凡是杀生、偷盗......持邪见的人,他们所有人在身坏命终后都投生到善趣、天界',我不同意他这一点;对于他说'那些这样知道的人,他们知道得对;那些知道其他的人,他们的知识是错误的',我也不同意他这一点;对于他固执地坚持、执著、宣称他自己所知道、所看到、所理解的:'只有这是真实的,其他都是虚妄的',我也不同意他这一点。为什么?因为,阿难,如来对大业分别有不同的知见。
"在这里,阿难,对于那个说'确实有善业,确实有善行的果报'的沙门或婆罗门,我同意他这一点;对于他说'我看到这个人在此远离杀生、远离偷盗......持正见,现在看到他在身坏命终后投生到善趣、天界',我也同意他这一点;但是对于他说'凡是远离杀生、远离偷盗......持正见的人,他们所有人在身坏命终后都投生到善趣、天界',我不同意他这一点;对于他说'那些这样知道的人,他们知道得对;那些知道其他的人,他们的知识是错误的',我也不同意他这一点;对于他固执地坚持、执著、宣称他自己所知道、所看到、所理解的:'只有这是真实的,其他都是虚妄的',我也不同意他这一点。为什么?因为,阿难,如来对大业分别有不同的知见。
"在这里,阿难,对于那个说'确实没有善业,确实没有善行的果报'的沙门或婆罗门,我不同意他这一点;但是对于他说'我看到这个人在此远离杀生、远离偷盗......持正见,现在看到他在身坏命终后投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我同意他这一点;对于他说'凡是远离杀生、远离偷盗......持正见的人,他们所有人在身坏命终后都投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我不同意他这一点;对于他说'那些这样知道的人,他们知道得对;那些知道其他的人,他们的知识是错误的',我也不同意他这一点;对于他固执地坚持、执著、宣称他自己所知道、所看到、所理解的:'只有这是真实的,其他都是虚妄的',我也不同意他这一点。为什么?因为,阿难,如来对大业分别有不同的知见。
"在这里,阿难,对于那个在此杀生、偷盗......持邪见,在身坏命终后投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的人,他或者先前造作了应感受痛苦的恶业,或者后来造作了应感受痛苦的恶业,或者在临死时具有并坚持邪见。因此,他在身坏命终后投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而他在此杀生、偷盗......持邪见,其果报他或者在现世感受,或者在来世感受,或者在随后的生中感受。
"在这里,阿难,对于那个在此杀生、偷盗......持邪见,在身坏命终后投生到善趣、天界的人,他或者先前造作了应感受快乐的善业,或者后来造作了应感受快乐的善业,或者在临死时具有并坚持正见。因此,他在身坏命终后投生到善趣、天界。而他在此杀生、偷盗......持邪见,其果报他或者在现世感受,或者在来世感受,或者在随后的生中感受。
"在这里,阿难,对于那个在此远离杀生、远离偷盗......持正见,在身坏命终后投生到善趣、天界的人,他或者先前造作了应感受快乐的善业,或者后来造作了应感受快乐的善业,或者在临死时具有并坚持正见。因此,他在身坏命终后投生到善趣、天界。而他在此远离杀生、远离偷盗......持正见,其果报他或者在现世感受,或者在来世感受,或者在随后的生中感受。
"在这里,阿难,对于那个在此远离杀生、远离偷盗......持正见,在身坏命终后投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的人,他或者先前造作了应感受痛苦的恶业,或者后来造作了应感受痛苦的恶业,或者在临死时具有并坚持邪见。因此,他在身坏命终后投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而他在此远离杀生、远离偷盗......持正见,其果报他或者在现世感受,或者在来世感受,或者在随后的生中感受。
"因此,阿难,有无能却表现为无能的业,有无能却表现为有能的业,有有能也表现为有能的业,有有能却表现为无能的业。"
这就是世尊所说。尊者阿难满怀欢喜,欣然接受世尊的教导。
《大业分别经》结束。
6.11业的分别小经(中部135经/业的分别小经(分别品[14]))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当时,托提耶之子苏婆青年来到世尊处。来到后,与世尊互相问候。互相寒暄愉快的谈话后,坐在一旁。坐在一旁的托提耶之子苏婆青年对世尊如是说:
"尊敬的乔达摩先生,是什么原因、什么条件,使得同为人类的众生之间会有高下贵贱之分?我们看到,尊敬的乔达摩先生,有人短命,有人长寿;有人多病,有人少病;有人丑陋,有人端正;有人势力小,有人势力大;有人贫穷,有人富有;有人出身低贱,有人出身高贵;有人愚笨,有人聪明。尊敬的乔达摩先生,是什么原因、什么条件,使得同为人类的众生之间会有这些高下贵贱之分呢?"
"青年,众生是业的所有者,业的继承者,以业为生源,以业为亲属,以业为归依。业使众生有高下贵贱之分。"
"我不能完全理解尊敬的乔达摩先生简略说明而未详细解释的意思。请尊敬的乔达摩先生为我说法,使我能够理解这简略说明而未详细解释的意思。"
"那么,青年,你要好好听,好好思考,我要说了。""是的,先生。"托提耶之子苏婆青年回答世尊。世尊如是说:
"在此,青年,某些男人或女人是杀生者,残忍、手染鲜血、专事杀戮、对众生毫无慈悲心。由于这样圆满、受持此业,身坏命终后,他会堕入恶趣、恶道、堕处、地狱。如果身坏命终后没有堕入恶趣、恶道、堕处、地狱,而得生为人,无论生在何处,都会短命。青年,这就是导致短命的行为,即:杀生、残忍、手染鲜血、专事杀戮、对众生毫无慈悲心。
而在此,青年,某些男人或女人离杀生,断除杀生,放下刀杖,有惭愧心,具慈悲心,对一切众生怀有利益和同情心而住。由于这样圆满、受持此业,身坏命终后,他会生于善趣、天界。如果身坏命终后没有生于善趣、天界,而得生为人,无论生在何处,都会长寿。青年,这就是导致长寿的行为,即:离杀生,断除杀生,放下刀杖,有惭愧心,具慈悲心,对一切众生怀有利益和同情心而住。
在此,青年,某些男人或女人习惯伤害众生,用手、石块、棍棒或刀剑伤害他人。由于这样圆满、受持此业,身坏命终后,他会堕入恶趣、恶道、堕处、地狱。如果身坏命终后没有堕入恶趣、恶道、堕处、地狱,而得生为人,无论生在何处,都会多病。青年,这就是导致多病的行为,即:习惯伤害众生,用手、石块、棍棒或刀剑伤害他人。
而在此,青年,某些男人或女人不习惯伤害众生,不用手、石块、棍棒或刀剑伤害他人。由于这样圆满、受持此业,身坏命终后,他会生于善趣、天界。如果身坏命终后没有生于善趣、天界,而得生为人,无论生在何处,都会少病。青年,这就是导致少病的行为,即:不习惯伤害众生,不用手、石块、棍棒或刀剑伤害他人。
在此,青年,某些男人或女人易怒且多忧恼。即使受到轻微的批评也会生气、发怒、显示愤怒、憎恨,表现出愤怒、嗔恨和不满。由于这样圆满、受持此业,身坏命终后,他会堕入恶趣、恶道、堕处、地狱。如果身坏命终后没有堕入恶趣、恶道、堕处、地狱,而得生为人,无论生在何处,都会丑陋。青年,这就是导致丑陋的行为,即:易怒且多忧恼,即使受到轻微的批评也会生气、发怒、显示愤怒、憎恨,表现出愤怒、嗔恨和不满。
而在此,青年,某些男人或女人不易怒且少忧恼。即使受到很多批评也不会生气、发怒、显示愤怒、憎恨,不会表现出愤怒、嗔恨和不满。由于这样圆满、受持此业,身坏命终后,他会生于善趣、天界。如果身坏命终后没有生于善趣、天界,而得生为人,无论生在何处,都会端正。青年,这就是导致端正的行为,即:不易怒且少忧恼,即使受到很多批评也不会生气、发怒、显示愤怒、憎恨,不会表现出愤怒、嗔恨和不满。
在此,青年,某些男人或女人心怀嫉妒,对他人获得的利养、恭敬、尊重、礼遇、顶礼和供养感到妒忌、厌恶和怨恨。由于这样圆满、受持此业,身坏命终后,他会堕入恶趣、恶道、堕处、地狱。如果身坏命终后没有堕入恶趣、恶道、堕处、地狱,而得生为人,无论生在何处,都会势力小。青年,这就是导致势力小的行为,即:心怀嫉妒,对他人获得的利养、恭敬、尊重、礼遇、顶礼和供养感到妒忌、厌恶和怨恨。
而在此,青年,某些男人或女人不心怀嫉妒,对他人获得的利养、恭敬、尊重、礼遇、顶礼和供养不会感到妒忌、厌恶和怨恨。由于这样圆满、受持此业,身坏命终后,他会生于善趣、天界。如果身坏命终后没有生于善趣、天界,而得生为人,无论生在何处,都会势力大。青年,这就是导致势力大的行为,即:不心怀嫉妒,对他人获得的利养、恭敬、尊重、礼遇、顶礼和供养不会感到妒忌、厌恶和怨恨。
在此,青年,某些男人或女人不布施食物、饮料、衣服、车乘、花鬘、香料、涂油、卧具、住所和灯具给沙门或婆罗门。由于这样圆满、受持此业,身坏命终后,他会堕入恶趣、恶道、堕处、地狱。如果身坏命终后没有堕入恶趣、恶道、堕处、地狱,而得生为人,无论生在何处,都会贫穷。青年,这就是导致贫穷的行为,即:不布施食物、饮料、衣服、车乘、花鬘、香料、涂油、卧具、住所和灯具给沙门或婆罗门。
而在此,青年,某些男人或女人布施食物、饮料、衣服、车乘、花鬘、香料、涂油、卧具、住所和灯具给沙门或婆罗门。由于这样圆满、受持此业,身坏命终后,他会生于善趣、天界。如果身坏命终后没有生于善趣、天界,而得生为人,无论生在何处,都会富有。青年,这就是导致富有的行为,即:布施食物、饮料、衣服、车乘、花鬘、香料、涂油、卧具、住所和灯具给沙门或婆罗门。
在此,青年,某些男人或女人傲慢自大,对应该礼敬的不礼敬,对应该起立的不起立,对应该让座的不让座,对应该让路的不让路,对应该恭敬的不恭敬,对应该尊重的不尊重,对应该尊敬的不尊敬,对应该供养的不供养。由于这样圆满、受持此业,身坏命终后,他会堕入恶趣、恶道、堕处、地狱。如果身坏命终后没有堕入恶趣、恶道、堕处、地狱,而得生为人,无论生在何处,都会出身低贱。青年,这就是导致出身低贱的行为,即:傲慢自大,对应该礼敬的不礼敬,对应该起立的不起立,对应该让座的不让座,对应该让路的不让路,对应该恭敬的不恭敬,对应该尊重的不尊重,对应该尊敬的不尊敬,对应该供养的不供养。
而在此,青年,某些男人或女人不傲慢自大,对应该礼敬的礼敬,对应该起立的起立,对应该让座的让座,对应该让路的让路,对应该恭敬的恭敬,对应该尊重的尊重,对应该尊敬的尊敬,对应该供养的供养。由于这样圆满、受持此业,身坏命终后,他会生于善趣、天界。如果身坏命终后没有生于善趣、天界,而得生为人,无论生在何处,都会出身高贵。青年,这就是导致出身高贵的行为,即:不傲慢自大,对应该礼敬的礼敬,对应该起立的起立,对应该让座的让座,对应该让路的让路,对应该恭敬的恭敬,对应该尊重的尊重,对应该尊敬的尊敬,对应该供养的供养。
在此,青年,某些男人或女人不去拜访沙门或婆罗门来请教:"尊者,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什么是有罪?什么是无罪?什么应该修习?什么不应该修习?我做什么会长期导致不利与痛苦?我做什么会长期导致利益与快乐?"由于这样圆满、受持此业,身坏命终后,他会堕入恶趣、恶道、堕处、地狱。如果身坏命终后没有堕入恶趣、恶道、堕处、地狱,而得生为人,无论生在何处,都会愚笨。青年,这就是导致愚笨的行为,即:不去拜访沙门或婆罗门来请教这些问题。
而在此,青年,某些男人或女人去拜访沙门或婆罗门来请教:"尊者,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什么是有罪?什么是无罪?什么应该修习?什么不应该修习?我做什么会长期导致不利与痛苦?我做什么会长期导致利益与快乐?"由于这样圆满、受持此业,身坏命终后,他会生于善趣、天界。如果身坏命终后没有生于善趣、天界,而得生为人,无论生在何处,都会聪明。青年,这就是导致聪明的行为,即:去拜访沙门或婆罗门来请教这些问题。
因此,青年,导致短命的行为会带来短命,导致长寿的行为会带来长寿;导致多病的行为会带来多病,导致少病的行为会带来少病;导致丑陋的行为会带来丑陋,导致端正的行为会带来端正;导致势力小的行为会带来势力小,导致势力大的行为会带来势力大;导致贫穷的行为会带来贫穷,导致富有的行为会带来富有;导致出身低贱的行为会带来出身低贱,导致出身高贵的行为会带来出身高贵;导致愚笨的行为会带来愚笨,导致聪明的行为会带来聪明。众生是业的所有者,业的继承者,以业为生源,以业为亲属,以业为归依。业使众生有高下贵贱之分。"
如是说已,托提耶之子苏婆青年对世尊说:"太奇妙了,乔达摩先生!太奇妙了,乔达摩先生!就像有人扶起倒下的东西,揭开遮蔽的东西,为迷路者指路,在黑暗中举起油灯,使有眼者能见色。同样地,乔达摩先生以种种方便说明了法。我今皈依乔达摩先生、法和比丘僧团。愿乔达摩先生接受我为优婆塞,从今日起直到命终皈依。"
第五《小业分别经》完。
这部经主要讲述了业力如何影响人的命运,以及各种行为与其果报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