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重要教法 四念处
6.8四念处 (中部·念处经 10)
第一部分 - 序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俱卢国名为剑磨瑟昙的俱卢人市镇。在那里,世尊对诸比丘说:"诸比丘。"那些比丘回应说:"尊者。"世尊如是说道:
总说:
"诸比丘,这是使众生清净、超越忧悲、灭除苦恼、得真理、证涅槃的一乘道,即四念处。
"什么是四念处?在此,诸比丘,比丘于身观身,精勤、正知、正念,远离对世间的贪欲和忧恼;于受观受,精勤、正知、正念,远离对世间的贪欲和忧恼;于心观心,精勤、正知、正念,远离对世间的贪欲和忧恼;于法观法,精勤、正知、正念,远离对世间的贪欲和忧恼。"
身念处 - 安般念部分:
"诸比丘,比丘如何于身观身?在此,比丘前往林中,或往树下,或往空闲处,结跏趺坐,端正其身,建立正念。他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
当长入息时,他了知:'我在长入息';当长出息时,他了知:'我在长出息';
当短入息时,他了知:'我在短入息';当短出息时,他了知:'我在短出息'。
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入息';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出息'。
他学:'我将平静身行而入息';他学:'我将平静身行而出息'。
就像熟练的车工或车工学徒,当拉长时知道'我在拉长',当拉短时知道'我在拉短';同样地,比丘在长入息时了知'我在长入息',在长出息时了知'我在长出息',在短入息时了知'我在短入息',在短出息时了知'我在短出息'。"
身念处 - 威仪路部分:
"再者,诸比丘,比丘行走时了知'我在行走',站立时了知'我在站立',坐着时了知'我在坐着',躺卧时了知'我在躺卧'。无论身体处于何种姿势,他都如实了知。
如此,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者,他于身观生起之法而住,于身观灭尽之法而住,于身观生起与灭尽之法而住;或者他建立起'有身'的正念,只是为了知与念的程度。他无所依而住,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事物。诸比丘,比丘就是这样于身观身而住。
身念处 - 正知部分:
"再者,诸比丘,比丘于前进、后退时保持正知;于前视、后视时保持正知;于屈伸肢体时保持正知;于着僧伽梨衣、持钵及穿着衣服时保持正知;于饮食、咀嚼、品尝时保持正知;于大小便利时保持正知;于行、住、坐、卧、醒、语、默时保持正知。
身念处 - 不净观部分:
"再者,诸比丘,比丘观察这个从脚掌以上、从头发以下、为皮肤所包裹的身体,充满种种不净:'在这个身体中有头发、体毛、指甲、牙齿、皮肤、肌肉、筋腱、骨骼、骨髓、肾脏、心脏、肝脏、肋膜、脾脏、肺脏、肠、肠间膜、胃中物、粪便、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油脂、唾液、鼻涕、关节滑液、尿。'
就像一个两端开口的袋子,装满各种谷物,如稻米、糙米、绿豆、豆类、芝麻、白米。一个具有眼力的人打开它时会检查:'这是稻米、这是糙米、这是绿豆、这是豆类、这是芝麻、这是白米。'同样地,比丘观察这个身体...
如此,他于内身观身而住...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事物。诸比丘,比丘就是这样于身观身而住。
身念处 - 界分别观部分:
"再者,诸比丘,比丘观察这个身体的界,无论其处于何种姿势:'在这个身体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
就像一个熟练的屠夫或屠夫的学徒,屠宰了一头牛,坐在四衢道口,把它分成几块。同样地,比丘观察这个身体的界,无论其处于何种姿势:'在这个身体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
身念处 - 九种墓地观部分:
"再者,诸比丘,比丘就像看见一具被丢弃在墓地里的尸体,死了一天、两天或三天,肿胀、青紫、腐烂。他这样比较自己的身体:'这个身体也具有同样的性质,将会如此,不能避免这种状况。'
再者,诸比丘,比丘就像看见一具被丢弃在墓地里的尸体,被乌鸦啄食,或被鹰啄食,或被秃鹫啄食,或被狗咬食,或被豹咬食,或被各种生物咬食。他这样比较自己的身体:'这个身体也具有同样的性质,将会如此,不能避免这种状况。'
再者,比丘就像看见一具被丢弃在墓地里的尸体,已成为带着血肉的骨链,筋腱相连...已成为无肉但染血的骨链,筋腱相连...已成为既无血肉的骨链,筋腱相连...已成为分散的骨头,这里是手骨,那里是足骨,这里是胫骨,那里是大腿骨,这里是髋骨,那里是背骨,这里是肋骨,那里是胸骨,这里是臂骨,那里是肩骨,这里是颈骨,那里是颌骨,这里是牙齿,那里是头盖骨。他这样比较自己的身体:'这个身体也具有同样的性质,将会如此,不能避免这种状况。'
再者,比丘就像看见一具被丢弃在墓地里的尸体,骨头变得像贝壳那样白...骨头堆积了一年以上...骨头腐朽成粉末。他这样比较自己的身体:'这个身体也具有同样的性质,将会如此,不能避免这种状况。'
受念处:
"诸比丘,比丘如何于受观受而住?在此,比丘感受乐受时,了知:'我感受乐受';感受苦受时,了知:'我感受苦受';感受不苦不乐受时,了知:'我感受不苦不乐受'。感受世俗的乐受时,了知:'我感受世俗的乐受';感受非世俗的乐受时,了知:'我感受非世俗的乐受'。感受世俗的苦受时,了知:'我感受世俗的苦受';感受非世俗的苦受时,了知:'我感受非世俗的苦受'。感受世俗的不苦不乐受时,了知:'我感受世俗的不苦不乐受';感受非世俗的不苦不乐受时,了知:'我感受非世俗的不苦不乐受'。
心念处:
"诸比丘,比丘如何于心观心而住?在此,比丘了知有贪的心为'有贪的心',了知离贪的心为'离贪的心';了知有嗔的心为'有嗔的心',了知离嗔的心为'离嗔的心';了知有痴的心为'有痴的心',了知离痴的心为'离痴的心';了知收缩的心为'收缩的心',了知散乱的心为'散乱的心';了知广大的心为'广大的心',了知不广大的心为'不广大的心';了知有上的心为'有上的心',了知无上的心为'无上的心';了知定的心为'定的心',了知不定的心为'不定的心';了知解脱的心为'解脱的心',了知未解脱的心为'未解脱的心'。
法念处 - 五盖:
"诸比丘,比丘如何于法观法而住?在此,比丘于五盖中观法。比丘如何于五盖中观法?
在此,内心有贪欲时,比丘了知'我内心有贪欲';内心没有贪欲时,了知'我内心没有贪欲';他了知未生起的贪欲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的贪欲如何断除,了知已断除的贪欲如何在未来不再生起。
内心有瞋恚时,了知'我内心有瞋恚';内心没有瞋恚时,了知'我内心没有瞋恚';他了知未生起的瞋恚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的瞋恚如何断除,了知已断除的瞋恚如何在未来不再生起。
内心有昏沉睡眠时,了知'我内心有昏沉睡眠';内心没有昏沉睡眠时,了知'我内心没有昏沉睡眠';他了知未生起的昏沉睡眠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的昏沉睡眠如何断除,了知已断除的昏沉睡眠如何在未来不再生起。
内心有掉举恶作时,了知'我内心有掉举恶作';内心没有掉举恶作时,了知'我内心没有掉举恶作';他了知未生起的掉举恶作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的掉举恶作如何断除,了知已断除的掉举恶作如何在未来不再生起。
内心有疑时,了知'我内心有疑';内心没有疑时,了知'我内心没有疑';他了知未生起的疑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的疑如何断除,了知已断除的疑如何在未来不再生起。
法念处 - 五取蕴:
"再者,诸比丘,比丘于五取蕴中观法。比丘如何于五取蕴中观法?在此,比丘了知:'这是色,这是色的生起,这是色的灭尽;这是受,这是受的生起,这是受的灭尽;这是想,这是想的生起,这是想的灭尽;这是行,这是行的生起,这是行的灭尽;这是识,这是识的生起,这是识的灭尽。'
法念处 - 六内外处:
"再者,诸比丘,比丘于六内外处中观法。比丘如何于六内外处中观法?
在此,比丘了知眼、了知色,了知缘此二者生起的结,也了知未生的结如何生起,已生的结如何断除,已断的结如何在未来不再生起。
了知耳、了知声,了知缘此二者生起的结,也了知未生的结如何生起,已生的结如何断除,已断的结如何在未来不再生起。
了知鼻、了知香,了知缘此二者生起的结,也了知未生的结如何生起,已生的结如何断除,已断的结如何在未来不再生起。
了知舌、了知味,了知缘此二者生起的结,也了知未生的结如何生起,已生的结如何断除,已断的结如何在未来不再生起。
了知身、了知触,了知缘此二者生起的结,也了知未生的结如何生起,已生的结如何断除,已断的结如何在未来不再生起。
了知意、了知法,了知缘此二者生起的结,也了知未生的结如何生起,已生的结如何断除,已断的结如何在未来不再生起。
法念处 - 七觉支:
"再者,诸比丘,比丘于七觉支中观法。比丘如何于七觉支中观法?
在此,内心有念觉支时,比丘了知'我内心有念觉支';内心没有念觉支时,了知'我内心没有念觉支';他了知未生起的念觉支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的念觉支如何修习圆满。
内心有择法觉支时,了知'我内心有择法觉支';内心没有择法觉支时,了知'我内心没有择法觉支';他了知未生起的择法觉支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的择法觉支如何修习圆满。
内心有精进觉支时,了知'我内心有精进觉支';内心没有精进觉支时,了知'我内心没有精进觉支';他了知未生起的精进觉支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的精进觉支如何修习圆满。
内心有喜觉支时,了知'我内心有喜觉支';内心没有喜觉支时,了知'我内心没有喜觉支';他了知未生起的喜觉支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的喜觉支如何修习圆满。
内心有轻安觉支时,了知'我内心有轻安觉支';内心没有轻安觉支时,了知'我内心没有轻安觉支';他了知未生起的轻安觉支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的轻安觉支如何修习圆满。
内心有定觉支时,了知'我内心有定觉支';内心没有定觉支时,了知'我内心没有定觉支';他了知未生起的定觉支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的定觉支如何修习圆满。
内心有舍觉支时,了知'我内心有舍觉支';内心没有舍觉支时,了知'我内心没有舍觉支';他了知未生起的舍觉支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的舍觉支如何修习圆满。
法念处 - 四圣谛:
"再者,诸比丘,比丘于四圣谛中观法。比丘如何于四圣谛中观法?在此,比丘如实了知'这是苦',如实了知'这是苦集',如实了知'这是苦灭',如实了知'这是趣向苦灭之道'。
第一诵品完
苦圣谛的详述:
"诸比丘,什么是苦圣谛?生是苦,老是苦,死是苦,愁、悲、苦、忧、恼是苦,怨憎会是苦,爱别离是苦,所求不得是苦,简而言之,五取蕴是苦。
什么是生?就是各类众生在各种生命形态中的出生、产生、出现、生起、诸蕴的显现、诸处的获得,这称为生。
什么是老?就是各类众生在各种生命形态中的衰老、老朽、牙齿损坏、头发苍白、皮肤皱褶、寿命损减、诸根衰退,这称为老。
什么是死?就是各类众生从各种生命形态中的逝去、消失、破坏、消亡、死亡、命终、诸蕴的分散、身体的舍弃、命根的断绝,这称为死。
什么是愁?就是任何时候遭遇不幸、遇到令人苦恼的法而生起的忧愁、悲伤、内心的忧苦、内心的悲痛,这称为愁。
什么是悲?就是任何时候遭遇不幸、遇到令人苦恼的法而生起的哭泣、悲叹、诉苦、悲伤、悲叹的状态,这称为悲。
什么是苦?就是身体的痛苦、身体的不适、由身触所生的苦受、不适感受,这称为苦。
什么是忧?就是心理的痛苦、心理的不适、由意触所生的苦受、不适感受,这称为忧。
什么是恼?就是任何时候遭遇不幸、遇到令人苦恼的法而生起的苦恼、极度苦恼、苦恼的状态、极度苦恼的状态,这称为恼。
什么是怨憎会苦?在此,一个人不想遇到的色、声、香、味、触、法,或者那些想要伤害他、不利于他、使他不安、威胁他安全的人,若与这些接触、会合、结合、混杂,这称为怨憎会苦。
什么是爱别离苦?在此,一个人想要遇到的色、声、香、味、触、法,或者那些希望他好、对他有利、使他安乐、关心他安全的母亲、父亲、兄弟、姐妹、朋友、同事或亲戚,若不能与这些接触、会合、结合、混杂,这称为爱别离苦。
什么是所求不得苦?对于会生的众生生起这样的愿望:"啊,愿我们不要受生的支配,愿生不要来到我们这里!"但这不是通过愿望就能获得的,这就是所求不得苦。对于会老的众生生起这样的愿望:"啊,愿我们不要受老的支配,愿老不要来到我们这里!"但这不是通过愿望就能获得的,这就是所求不得苦。对于会病的众生...对于会死的众生...对于会遭受忧、悲、苦、忧、恼的众生生起这样的愿望:"啊,愿我们不要遭受忧、悲、苦、忧、恼,愿忧、悲、苦、忧、恼不要来到我们这里!"但这不是通过愿望就能获得的,这就是所求不得苦。
什么是简而言之五取蕴是苦?即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这称为简而言之五取蕴是苦。这称为苦圣谛。
集谛的详述:
"什么是苦集圣谛?就是这渴爱,它会导致再生,伴随着喜与贪,在这里那里追求快乐。这渴爱即:欲爱、有爱、无有爱。
这渴爱在何处生起?在何处建立?在世间有可爱可喜之处,渴爱就在那里生起,在那里建立。
什么在世间是可爱可喜的?在世间眼根是可爱可喜的,渴爱就在那里生起,在那里建立。耳根在世间...鼻根在世间...舌根在世间...身根在世间...意根在世间是可爱可喜的,渴爱就在那里生起,在那里建立。
色在世间...声在世间...香在世间...味在世间...触在世间...法在世间是可爱可喜的,渴爱就在那里生起,在那里建立。
眼识在世间...耳识在世间...鼻识在世间...舌识在世间...身识在世间...意识在世间是可爱可喜的,渴爱就在那里生起,在那里建立。
眼触在世间...耳触在世间...鼻触在世间...舌触在世间...身触在世间...意触在世间是可爱可喜的,渴爱就在那里生起,在那里建立。
眼触生受在世间...耳触生受在世间...鼻触生受在世间...舌触生受在世间...身触生受在世间...意触生受在世间是可爱可喜的,渴爱就在那里生起,在那里建立。
色想在世间...声想在世间...香想在世间...味想在世间...触想在世间...法想在世间是可爱可喜的,渴爱就在那里生起,在那里建立。
色思在世间...声思在世间...香思在世间...味思在世间...触思在世间...法思在世间是可爱可喜的,渴爱就在那里生起,在那里建立。
色爱在世间...声爱在世间...香爱在世间...味爱在世间...触爱在世间...法爱在世间是可爱可喜的,渴爱就在那里生起,在那里建立。
色寻在世间...声寻在世间...香寻在世间...味寻在世间...触寻在世间...法寻在世间是可爱可喜的,渴爱就在那里生起,在那里建立。
色伺在世间...声伺在世间...香伺在世间...味伺在世间...触伺在世间...法伺在世间是可爱可喜的,渴爱就在那里生起,在那里建立。这称为苦集圣谛。
灭谛的详述:
"什么是苦灭圣谛?就是那渴爱的无余离欲、灭尽、舍离、解脱、无执著。
这渴爱在何处被断除?在何处灭尽?在世间有可爱可喜之处,渴爱就在那里被断除,在那里灭尽。
什么在世间是可爱可喜的?眼根在世间是可爱可喜的,渴爱就在那里被断除,在那里灭尽。耳根在世间...鼻根在世间...舌根在世间...身根在世间...意根在世间是可爱可喜的,渴爱就在那里被断除,在那里灭尽。
色在世间...声在世间...香在世间...味在世间...触在世间...法在世间是可爱可喜的,渴爱就在那里被断除,在那里灭尽。
眼识在世间...耳识在世间...鼻识在世间...舌识在世间...身识在世间...意识在世间是可爱可喜的,渴爱就在那里被断除,在那里灭尽。
眼触在世间...耳触在世间...鼻触在世间...舌触在世间...身触在世间...意触在世间是可爱可喜的,渴爱就在那里被断除,在那里灭尽。
眼触生受在世间...耳触生受在世间...鼻触生受在世间...舌触生受在世间...身触生受在世间...意触生受在世间是可爱可喜的,渴爱就在那里被断除,在那里灭尽。
[色想、声想等的部分与前面相似,一直到法伺都是相同的模式]
这称为苦灭圣谛。
道谛的详述:
"什么是导向苦灭的道圣谛?就是这八支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什么是正见?如实知苦、如实知苦集、如实知苦灭、如实知导向苦灭之道,这称为正见。
什么是正思惟?出离思惟、无恨思惟、无害思惟,这称为正思惟。
什么是正语?离妄语、离两舌、离恶口、离绮语,这称为正语。
什么是正业?离杀生、离不与取、离欲邪行,这称为正业。
什么是正命?在此,圣弟子舍离邪命而以正当的方式谋生,这称为正命。
什么是正精进?在此,比丘生起意愿、努力、发起精进、策励心、精勤,以防止未生起的恶不善法生起;生起意愿、努力、发起精进、策励心、精勤,以断除已生起的恶不善法;生起意愿、努力、发起精进、策励心、精勤,以令未生起的善法生起;生起意愿、努力、发起精进、策励心、精勤,以令已生起的善法住立、不忘失、增长、广大、修习、圆满。这称为正精进。
什么是正念?在此,比丘于身观身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远离对世间的贪欲和忧恼;于受观受而住...于心观心而住...于法观法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远离对世间的贪欲和忧恼。这称为正念。
什么是正定?在此,比丘离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成就初禅而住。寻伺寂灭,内心安静,心专一境性,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成就第二禅而住。离喜住舍,正念正知,以身受乐,正如圣者们所说的'舍念乐住',成就第三禅而住。断乐断苦,先前的喜忧已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成就第四禅而住。这称为正定。这称为导向苦灭的道圣谛。
"如此,他于内观法而住,于外观法而住,于内外观法而住;或者于法观生起之法而住,于法观灭尽之法而住,于法观生起与灭尽之法而住。或者他建立起'有法'的正念,只是为了知与念的程度。他无所依而住,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事物。诸比丘,这就是比丘如何于四圣谛中观法而住。
"诸比丘,若有人如此修习此四念处七年,可期待得到两种果位中的一种:或者现法中证得究竟智,或者若还有余依,则证得不还果。
"且不说七年,诸比丘,若有人如此修习此四念处六年...五年...四年...三年...两年...一年...七个月...六个月...五个月...四个月...三个月...两个月...一个月...半月...七天,可期待得到两种果位中的一种:或者现法中证得究竟智,或者若还有余依,则证得不还果。
"正如我说:'诸比丘,这是使众生清净、超越忧悲、灭除苦恼、得真理、证涅槃的一乘道,即四念处。'就是基于这个原因而说的。"
世尊说了这些话。那些比丘对世尊的话都欢喜奉行。
大念处经终
根本品第一终
其摄颂:
根本、一切漏、法嗣、怖畏、无过、愿、分别、正见、念处等,
此品殊胜无等伦。
这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详细阐述了修习正念的方法。]
6.8.1大念处经(长部22经/大念处经(大品[第二])
【序分:】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俱卢国,在俱卢人的市镇名叫剑磨瑟昙。在那里,世尊对比丘们说:"诸比丘。"那些比丘回答世尊说:"大德。"世尊如是说:
【总说:】
"诸比丘,这是使众生清净、超越忧悲、灭除苦恼、得真理、证涅槃的一乘道,即四念处。
"什么是四念处?在此,诸比丘,比丘于身观身,精勤、正知、正念,除世间贪忧;于受观受,精勤、正知、正念,除世间贪忧;于心观心,精勤、正知、正念,除世间贪忧;于法观法,精勤、正知、正念,除世间贪忧。
【身念处-入出息念:】
"诸比丘,比丘如何于身观身而住?在此,比丘往诣森林、树下或空闲处,结跏趺坐,端正其身,置念在前。他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入息长时,了知'我入息长';出息长时,了知'我出息长'。入息短时,了知'我入息短';出息短时,了知'我出息短'。他学'我觉知全身而入息',学'我觉知全身而出息'。他学'我平静身行而入息',学'我平静身行而出息'。
"诸比丘,譬如熟练的车轮匠或其学徒,当他拉长时,了知'我拉长';当他拉短时,了知'我拉短'。同样地,诸比丘,比丘入息长时,了知'我入息长';出息长时,了知'我出息长'。入息短时,了知'我入息短';出息短时,了知'我出息短'。他学'我觉知全身而入息',学'我觉知全身而出息'。他学'我平静身行而入息',学'我平静身行而出息'。
这样,他于内身观身而住,或于外身观身而住,或于内外身观身而住。他于身观生起之法而住,或于身观灭尽之法而住,或于身观生起-灭尽之法而住。或者他的念只是确立于'有身'的程度,够作正智与忆念的所依。他无所依而住,不执取世间的任何事物。诸比丘,比丘就是这样于身观身而住。"
【身念处-威仪路:】
"再者,诸比丘,比丘行走时,了知'我在行走';站立时,了知'我在站立';坐着时,了知'我在坐着';躺卧时,了知'我在躺卧'。无论身体处于什么姿势,他都如实了知。
这样,他于内身观身而住,或于外身观身而住,或于内外身观身而住。他于身观生起之法而住,或于身观灭尽之法而住,或于身观生起-灭尽之法而住。或者他的念只是确立于'有身'的程度,够作正智与忆念的所依。他无所依而住,不执取世间的任何事物。诸比丘,比丘就是这样于身观身而住。
【身念处-正知:】
"再者,诸比丘,比丘在前进、返回时保持正知;在前视、顾盼时保持正知;在屈伸肢体时保持正知;在穿着僧伽梨衣、持钵和衣时保持正知;在吃、喝、咀嚼、尝味时保持正知;在大小便利时保持正知;在行、住、坐、睡、醒、语、默时保持正知。这样,他于内身...等等[如上述段落的重复]。
【身念处-不净观:】
"再者,诸比丘,比丘观察这个身体,从脚底向上,从头发向下,被皮包裹着,充满种种不净:"此身中有头发、体毛、指甲、牙齿、皮肤、肌肉、筋腱、骨骼、骨髓、肾脏、心脏、肝脏、膜、脾、肺、肠、肠间膜、胃中物、粪便、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油脂、唾液、鼻涕、关节滑液、尿。"
"诸比丘,就像一个两端开口的粮袋,装满各种谷物,如稻米、粳米、绿豆、豆类、芝麻、白米。有眼睛的人打开它时会检查:'这是稻米、这是粳米、这是绿豆、这是豆类、这是芝麻、这是白米。'同样地,诸比丘,比丘观察这个身体...等等。
这样,他于内身观身而住...等等[如上述段落的重复]。
【身念处-界分别观:】
"再者,诸比丘,比丘观察这个身体的任何姿势、任何状态中的诸界:'在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
"诸比丘,就像一个熟练的屠牛者或其学徒,杀牛后,将牛肉分成几块,坐在四衢道口。同样地,比丘观察这个身体的任何姿势、任何状态中的诸界:'在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
这样,他于内身观身而住...等等[如上述段落的重复]。
【身念处-九种尸观:】
"再者,诸比丘,比丘如果看见被丢弃在尸陀林的尸体,死后一天、两天或三天,肿胀、青瘀、腐烂。他就拿来对比自己的身体:'这个身体也具有同样的性质,将会如此,不能超越这样的状态。'
这样,他于内身观身而住...等等。
"再者,诸比丘,比丘如果看见被丢弃在尸陀林的尸体,被乌鸦啄食,或被鹰隼啄食,或被秃鹫啄食,或被鸟啄食,或被狗噬食,或被豺狼噬食,或被各种生物噬食。他就拿来对比自己的身体:'这个身体也具有同样的性质,将会如此,不能超越这样的状态。'
这样,他于内身观身而住...等等。
"再者,比丘看见被丢弃的尸体,只剩下带着血肉的骨链,筋腱相连...只剩下无肉但沾着血的骨链,筋腱相连...只剩下无血无肉的骨链,筋腱相连...骨节分散,散落各处–这里是手骨,那里是足骨,这里是踝骨,那里是小腿骨,这里是大腿骨,那里是髋骨,这里是肋骨,那里是脊骨,这里是肩骨,那里是颈骨,这里是颌骨,那里是齿骨,这里是头盖骨。他就拿来对比自己的身体:'这个身体也具有同样的性质,将会如此,不能超越这样的状态。'
这样,他于内身观身而住...等等。
"再者,比丘看见被丢弃的尸体,骨头变得洁白如贝壳的颜色...骨头堆积已经过一年...骨头腐朽成粉末。他就拿来对比自己的身体:'这个身体也具有同样的性质,将会如此,不能超越这样的状态。'
这样,他于内身观身而住,或于外身观身而住,或于内外身观身而住。他于身观生起之法而住,或于身观灭尽之法而住,或于身观生起-灭尽之法而住。或者他的念只是确立于'有身'的程度,够作正智与忆念的所依。他无所依而住,不执取世间的任何事物。诸比丘,比丘就是这样于身观身而住。
【受念处:】
"诸比丘,比丘如何于受观受而住?在此,比丘感受乐受时,了知'我感受乐受';感受苦受时,了知'我感受苦受';感受不苦不乐受时,了知'我感受不苦不乐受'。感受有味乐受时,了知'我感受有味乐受';感受离味乐受时,了知'我感受离味乐受'。感受有味苦受时,了知'我感受有味苦受';感受离味苦受时,了知'我感受离味苦受'。感受有味不苦不乐受时,了知'我感受有味不苦不乐受';感受离味不苦不乐受时,了知'我感受离味不苦不乐受'。
这样,他于内受观受而住,或于外受观受而住,或于内外受观受而住。他于受观生起之法而住,或于受观灭尽之法而住,或于受观生起-灭尽之法而住。或者他的念只是确立于'有受'的程度,够作正智与忆念的所依。他无所依而住,不执取世间的任何事物。诸比丘,比丘就是这样于受观受而住。
【心念处:】
"诸比丘,比丘如何于心观心而住?在此,比丘了知有贪的心为'有贪的心',了知离贪的心为'离贪的心'。了知有嗔的心为'有嗔的心',了知离嗔的心为'离嗔的心'。了知有痴的心为'有痴的心',了知离痴的心为'离痴的心'。了知收缩的心为'收缩的心',了知散乱的心为'散乱的心'。了知广大的心为'广大的心',了知不广大的心为'不广大的心'。了知有上的心为'有上的心',了知无上的心为'无上的心'。了知专注的心为'专注的心',了知不专注的心为'不专注的心'。了知解脱的心为'解脱的心',了知未解脱的心为'未解脱的心'。
这样,他于内心观心而住,或于外心观心而住,或于内外心观心而住。他于心观生起之法而住,或于心观灭尽之法而住,或于心观生起-灭尽之法而住。或者他的念只是确立于'有心'的程度,够作正智与忆念的所依。他无所依而住,不执取世间的任何事物。诸比丘,比丘就是这样于心观心而住。
【法念处-五盖:】
"诸比丘,比丘如何于法观法而住?在此,比丘于五盖中观察诸法。比丘如何于五盖中观察诸法?
在此,比丘内心有欲贪时,了知'我内心有欲贪';内心无欲贪时,了知'我内心无欲贪'。他了知尚未生起的欲贪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的欲贪如何断除,也了知已断除的欲贪将来如何不再生起。
内心有嗔恚时,了知'我内心有嗔恚';内心无嗔恚时,了知'我内心无嗔恚'。他了知尚未生起的嗔恚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的嗔恚如何断除,也了知已断除的嗔恚将来如何不再生起。
内心有昏沉睡眠时,了知'我内心有昏沉睡眠';内心无昏沉睡眠时,了知'我内心无昏沉睡眠'。他了知尚未生起的昏沉睡眠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的昏沉睡眠如何断除,也了知已断除的昏沉睡眠将来如何不再生起。
内心有掉举恶作时,了知'我内心有掉举恶作';内心无掉举恶作时,了知'我内心无掉举恶作'。他了知尚未生起的掉举恶作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的掉举恶作如何断除,也了知已断除的掉举恶作将来如何不再生起。
内心有疑时,了知'我内心有疑';内心无疑时,了知'我内心无疑'。他了知尚未生起的疑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的疑如何断除,也了知已断除的疑将来如何不再生起。
这样,他于内法观法而住,或于外法观法而住,或于内外法观法而住。他于法观生起之法而住,或于法观灭尽之法而住,或于法观生起-灭尽之法而住。或者他的念只是确立于'有法'的程度,够作正智与忆念的所依。他无所依而住,不执取世间的任何事物。诸比丘,比丘就是这样于五盖中观察诸法。
【法念处-五取蕴:】
"再者,诸比丘,比丘于五取蕴中观察诸法。比丘如何于五取蕴中观察诸法?在此,比丘了知:'这是色,这是色的生起,这是色的灭尽;这是受,这是受的生起,这是受的灭尽;这是想,这是想的生起,这是想的灭尽;这是行,这是行的生起,这是行的灭尽;这是识,这是识的生起,这是识的灭尽。'
这样,他于内法观法而住,或于外法观法而住,或于内外法观法而住。他于法观生起之法而住,或于法观灭尽之法而住,或于法观生起-灭尽之法而住。或者他的念只是确立于'有法'的程度,够作正智与忆念的所依。他无所依而住,不执取世间的任何事物。诸比丘,比丘就是这样于五取蕴中观察诸法。
【法念处-六内外处:】
"再者,诸比丘,比丘于六内外处中观察诸法。比丘如何于六内外处中观察诸法?
在此,比丘了知眼,了知色,也了知缘此二者生起的结,了知尚未生起的结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的结如何断除,也了知已断除的结将来如何不再生起。
了知耳,了知声,也了知缘此二者生起的结,了知尚未生起的结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的结如何断除,也了知已断除的结将来如何不再生起。
了知鼻,了知香,也了知缘此二者生起的结,了知尚未生起的结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的结如何断除,也了知已断除的结将来如何不再生起。
了知舌,了知味,也了知缘此二者生起的结,了知尚未生起的结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的结如何断除,也了知已断除的结将来如何不再生起。
了知身,了知触,也了知缘此二者生起的结,了知尚未生起的结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的结如何断除,也了知已断除的结将来如何不再生起。
了知意,了知法,也了知缘此二者生起的结,了知尚未生起的结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的结如何断除,也了知已断除的结将来如何不再生起。
这样,他于内法观法而住,或于外法观法而住,或于内外法观法而住。他于法观生起之法而住,或于法观灭尽之法而住,或于法观生起-灭尽之法而住。或者他的念只是确立于'有法'的程度,够作正智与忆念的所依。他无所依而住,不执取世间的任何事物。诸比丘,比丘就是这样于六内外处中观察诸法。
【法念处-七觉支:】
"再者,诸比丘,比丘于七觉支中观察诸法。比丘如何于七觉支中观察诸法?在此,比丘内心有念觉支时,了知'我内心有念觉支';内心无念觉支时,了知'我内心无念觉支'。他了知尚未生起的念觉支如何生起,也了知已生起的念觉支如何修习圆满。
内心有择法觉支时,了知'我内心有择法觉支';内心无择法觉支时,了知'我内心无择法觉支'。他了知尚未生起的择法觉支如何生起,也了知已生起的择法觉支如何修习圆满。
内心有精进觉支时,了知'我内心有精进觉支';内心无精进觉支时,了知'我内心无精进觉支'。他了知尚未生起的精进觉支如何生起,也了知已生起的精进觉支如何修习圆满。
内心有喜觉支时,了知'我内心有喜觉支';内心无喜觉支时,了知'我内心无喜觉支'。他了知尚未生起的喜觉支如何生起,也了知已生起的喜觉支如何修习圆满。
内心有轻安觉支时,了知'我内心有轻安觉支';内心无轻安觉支时,了知'我内心无轻安觉支'。他了知尚未生起的轻安觉支如何生起,也了知已生起的轻安觉支如何修习圆满。
内心有定觉支时,了知'我内心有定觉支';内心无定觉支时,了知'我内心无定觉支'。他了知尚未生起的定觉支如何生起,也了知已生起的定觉支如何修习圆满。
内心有舍觉支时,了知'我内心有舍觉支';内心无舍觉支时,了知'我内心无舍觉支'。他了知尚未生起的舍觉支如何生起,也了知已生起的舍觉支如何修习圆满。
这样,他于内法观法而住,或于外法观法而住,或于内外法观法而住。他于法观生起之法而住,或于法观灭尽之法而住,或于法观生起-灭尽之法而住。或者他的念只是确立于'有法'的程度,够作正智与忆念的所依。他无所依而住,不执取世间的任何事物。诸比丘,比丘就是这样于七觉支中观察诸法。
【法念处-四圣谛:】
"比丘们,再者,比丘对于四圣谛,住于观察诸法。比丘们,比丘如何对于四圣谛,住于观察诸法呢?在此,比丘如实了知'这是苦',如实了知'这是苦集',如实了知'这是苦灭',如实了知'这是趣向苦灭之道'。
【第一诵品终】
【苦谛详解】
"比丘们,什么是苦圣谛?生是苦,老是苦,死是苦,忧悲苦恼是苦,与不爱合会是苦,与所爱别离是苦,所求不得也是苦,简而言之,五取蕴是苦。
"比丘们,什么是生?无论是何种有情,在何种有情群中,其出生、产生、降生、诞生、蕴的显现、诸处的获得,比丘们,这称为生。
"比丘们,什么是老?无论是何种有情,在何种有情群中,其衰老、老朽、齿落、发白、皮皱、寿命损减、诸根衰退,比丘们,这称为老。
"比丘们,什么是死?无论是何种有情,从何种有情群中,其死亡、逝世、破坏、消失、命终、诸蕴分离、身体舍弃、命根断绝,比丘们,这称为死。
"比丘们,什么是忧?任何人遭遇某种不幸,为某种苦法所触时,忧愁、忧虑、忧郁、内忧、极度忧伤,比丘们,这称为忧。
"比丘们,什么是悲?任何人遭遇某种不幸,为某种苦法所触时,哀叹、悲叹、哀恸、悲恸、哀伤、悲伤,比丘们,这称为悲。
"比丘们,什么是苦?任何身体的苦痛、身体的不适、由身触所生的苦痛、不适的感受,比丘们,这称为苦。
"比丘们,什么是忧恼?任何心理的苦痛、心理的不适、由意触所生的苦痛、不适的感受,比丘们,这称为忧恼。
"比丘们,什么是恼?任何人遭遇某种不幸,为某种苦法所触时,苦恼、忧恼、苦恼状态、忧恼状态,比丘们,这称为恼。
"比丘们,什么是与不爱合会之苦?在此,对于那些不可意、不可爱、不可乐的色、声、香、味、触、法,或者那些想要加害、想要伤害、想要不安、想要危害的人,与他们相遇、会合、结合、混合,比丘们,这称为与不爱合会之苦。
"比丘们,什么是与所爱别离之苦?在此,对于那些可意、可爱、可乐的色、声、香、味、触、法,或者那些想要利益、想要帮助、想要安乐、想要安稳的母亲、父亲、兄弟、姊妹、朋友、同事或亲戚,与他们不相遇、不会合、不结合、不混合,比丘们,这称为与所爱别离之苦。
"比丘们,什么是求不得苦?比丘们,对于生法的众生会生起这样的愿望:'啊!愿我们不要有生法,愿生不要来到我们身上'。但这不能仅凭愿望而得到,这就是求不得苦。对于老法的众生...病法的众生...死法的众生...忧悲苦恼法的众生会生起这样的愿望:'啊!愿我们不要有忧悲苦恼法,愿忧悲苦恼法不要来到我们身上'。但这不能仅凭愿望而得到,这也是求不得苦。
"比丘们,什么是简而言之五取蕴苦?即是: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比丘们,这些称为简而言之五取蕴苦。比丘们,这称为苦圣谛。
【集谛详解】
"比丘们,什么是苦集圣谛?就是这渴爱,能导致再生,伴随喜贪,处处欢喜,即:欲爱、有爱、无有爱。
"比丘们,这渴爱在何处生起,在何处安住?在世间有可爱、可乐之处,这渴爱即在此处生起,在此处安住。
"什么是世间可爱、可乐之处?眼在世间是可爱、可乐的,这渴爱即在此处生起,在此处安住。耳在世间...鼻在世间...舌在世间...身在世间...意在世间是可爱、可乐的,这渴爱即在此处生起,在此处安住。
"色在世间...声在世间...香在世间...味在世间...触在世间...法在世间是可爱、可乐的,这渴爱即在此处生起,在此处安住。
"眼识在世间...耳识在世间...鼻识在世间...舌识在世间...身识在世间...意识在世间是可爱、可乐的,这渴爱即在此处生起,在此处安住。
"眼触在世间...耳触在世间...鼻触在世间...舌触在世间...身触在世间...意触在世间是可爱、可乐的,这渴爱即在此处生起,在此处安住。
"眼触所生之受在世间...耳触所生之受在世间...鼻触所生之受在世间...舌触所生之受在世间...身触所生之受在世间...意触所生之受在世间是可爱、可乐的,这渴爱即在此处生起,在此处安住。
"色想在世间...声想在世间...香想在世间...味想在世间...触想在世间...法想在世间是可爱、可乐的,这渴爱即在此处生起,在此处安住。
"色思在世间...声思在世间...香思在世间...味思在世间...触思在世间...法思在世间是可爱、可乐的,这渴爱即在此处生起,在此处安住。
"色爱在世间...声爱在世间...香爱在世间...味爱在世间...触爱在世间...法爱在世间是可爱、可乐的,这渴爱即在此处生起,在此处安住。
"色寻在世间...声寻在世间...香寻在世间...味寻在世间...触寻在世间...法寻在世间是可爱、可乐的,这渴爱即在此处生起,在此处安住。
"色伺在世间...声伺在世间...香伺在世间...味伺在世间...触伺在世间...法伺在世间是可爱、可乐的,这渴爱即在此处生起,在此处安住。比丘们,这称为苦集圣谛。
【灭谛详解】
"比丘们,什么是苦灭圣谛?就是对于该渴爱的无余离贪、灭尽、舍离、解脱、无着。
"比丘们,这渴爱在何处断灭,在何处止息?在世间有可爱、可乐之处,这渴爱即在此处断灭,在此处止息。
"什么是世间可爱、可乐之处?眼在世间是可爱、可乐的,这渴爱即在此处断灭,在此处止息。耳在世间...鼻在世间...舌在世间...身在世间...意在世间是可爱、可乐的,这渴爱即在此处断灭,在此处止息。
"色在世间...声在世间...香在世间...味在世间...触在世间...法在世间是可爱、可乐的,这渴爱即在此处断灭,在此处止息。
"眼识在世间...耳识在世间...鼻识在世间...舌识在世间...身识在世间...意识在世间是可爱、可乐的,这渴爱即在此处断灭,在此处止息。
"眼触在世间...耳触在世间...鼻触在世间...舌触在世间...身触在世间...意触在世间是可爱、可乐的,这渴爱即在此处断灭,在此处止息。
"眼触所生之受在世间...耳触所生之受在世间...鼻触所生之受在世间...舌触所生之受在世间...身触所生之受在世间...意触所生之受在世间是可爱、可乐的,这渴爱即在此处断灭,在此处止息。
"色想在世间...声想在世间...香想在世间...味想在世间...触想在世间...法想在世间是可爱、可乐的,这渴爱即在此处断灭,在此处止息。
"色思在世间...声思在世间...香思在世间...味思在世间...触思在世间...法思在世间是可爱、可乐的,这渴爱即在此处断灭,在此处止息。
"色爱在世间...声爱在世间...香爱在世间...味爱在世间...触爱在世间...法爱在世间是可爱、可乐的,这渴爱即在此处断灭,在此处止息。
"色寻在世间...声寻在世间...香寻在世间...味寻在世间...触寻在世间...法寻在世间是可爱、可乐的,这渴爱即在此处断灭,在此处止息。
"色伺在世间...声伺在世间...香伺在世间...味伺在世间...触伺在世间...法伺在世间是可爱、可乐的,这渴爱即在此处断灭,在此处止息。比丘们,这称为苦灭圣谛。
【道谛详解】
"比丘们,什么是趣向苦灭之道圣谛?就是这八支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比丘们,什么是正见?比丘们,凡是对苦的智,对苦集的智,对苦灭的智,对趣向苦灭之道的智,比丘们,这称为正见。
"比丘们,什么是正思维?出离思维、无恶意思维、无害思维,比丘们,这称为正思维。
"比丘们,什么是正语?离虚妄语、离离间语、离粗恶语、离绮语,比丘们,这称为正语。
"比丘们,什么是正业?离杀生、离不与取、离欲邪行,比丘们,这称为正业。
"比丘们,什么是正命?在此,比丘们,圣弟子舍离邪命,以正命维持生活,比丘们,这称为正命。
"比丘们,什么是正精进?在此,比丘们,比丘对未生起的恶不善法,为使其不生起而生意欲、精进、发勤、策励心、努力;对已生起的恶不善法,为令断除而生意欲、精进、发勤、策励心、努力;对未生起的善法,为令生起而生意欲、精进、发勤、策励心、努力;对已生起的善法,为令住立、不忘失、增长、广大、修习、圆满而生意欲、精进、发勤、策励心、努力。比丘们,这称为正精进。
"比丘们,什么是正念?在此,比丘们,比丘对身,住于随观身,精勤、正知、正念,除去世间的贪忧;对受,住于随观受,精勤、正知、正念,除去世间的贪忧;对心,住于随观心,精勤、正知、正念,除去世间的贪忧;对法,住于随观法,精勤、正知、正念,除去世间的贪忧。比丘们,这称为正念。
"比丘们,什么是正定?在此,比丘们,比丘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成就初禅而住。由寻伺止息,内心安静,心专一境,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成就第二禅而住。离喜住舍,对身正知正念,感受快乐,圣者说'这是舍念乐住',成就第三禅而住。由断乐、断苦,及先前的喜忧已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成就第四禅而住。比丘们,这称为正定。比丘们,这称为趣向苦灭之道圣谛。
"如此,或于内法,住于观法;或于外法,住于观法;或于内外法,住于观法。或于法,住于观生起法;或于法,住于观灭去法;或于法,住于观生起灭去法。或'有法'的念现前,这只是为了智的程度、念的程度,而住于无所依,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事物。比丘们,比丘如是对于四圣谛,住于观察诸法。
【圣谛品终】
【法随观终】
"比丘们,若有人如是修习此四念处七年,他可期待二果中的一果:或现法中证得究竟智,或有余依而证得不还果。
"且置七年。比丘们,若有人如是修习此四念处六年...五年...四年...三年...二年...一年...且置一年。比丘们,若有人如是修习此四念处七个月,他可期待二果中的一果:或现法中证得究竟智,或有余依而证得不还果。
"且置七个月。比丘们,若有人如是修习此四念处六个月...五个月...四个月...三个月...二个月...一个月...半个月...且置半个月。比丘们,若有人如是修习此四念处七天,他可期待二果中的一果:或现法中证得究竟智,或有余依而证得不还果。"
"比丘们,此一行道,能清净有情,超越忧悲,灭除苦忧,得达圣道,证悟涅槃,此即是四念处。所以说:'此即是因此而说。'"
这是世尊所说。那些比丘听了世尊的开示,欢喜信受。
大念处经终
这部经详细阐述了四念处修行的方法和四圣谛的内容,是佛教修行的重要经典。它强调通过对身、受、心、法的如实观察,能够导向解脱、证悟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