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离开王宫证悟成佛
3.1【出家前的思考】中部26经/圣求经)
佛陀说:"比丘们,有两种追求 - 圣者的追求和非圣者的追求。什么是非圣者的追求?就是一个人自己会生老病死,却去追求同样会生老病死的事物;一个人自己会悲伤污染,却去追求同样会带来悲伤污染的事物。
什么是会生的事物呢?妻子儿女、奴仆婢女、山羊羔羊、鸡猪、象马牛驴、金银这些都是会生的事物。这些都是执着的对象。一个人自己会生,却执着追求这些同样会生的事物。
什么是会衰老的事物呢?妻子儿女、奴仆婢女、山羊羔羊、鸡猪、象马牛驴、金银这些都是会衰老的事物。这些都是执着的对象。一个人自己会衰老,却执着追求这些同样会衰老的事物。
什么是会生病的事物呢?妻子儿女、奴仆婢女、山羊羔羊、鸡猪、象马牛驴这些都是会生病的事物。这些都是执着的对象。一个人自己会生病,却执着追求这些同样会生病的事物。
什么是会死亡的事物呢?妻子儿女、奴仆婢女、山羊羔羊、鸡猪、象马牛驴这些都是会死亡的事物。这些都是执着的对象。一个人自己会死亡,却执着追求这些同样会死亡的事物。
什么是会悲伤的事物呢?妻子儿女、奴仆婢女、山羊羔羊、鸡猪、象马牛驴这些都是会带来悲伤的事物。这些都是执着的对象。一个人自己会悲伤,却执着追求这些同样会带来悲伤的事物。
什么是会污染的事物呢?妻子儿女、奴仆婢女、山羊羔羊、鸡猪、象马牛驴、金银这些都是会污染的事物。这些都是执着的对象。一个人自己会被污染,却执着追求这些同样会污染的事物。这就是非圣者的追求。"
"什么是圣者的追求呢?在这里,一个人虽然自己会生,但是看到生的过患,就去追求不生的、无上的、安稳的涅槃;虽然自己会老,但是看到老的过患,就去追求不老的、无上的、安稳的涅槃;虽然自己会病,但是看到病的过患,就去追求无病的、无上的、安稳的涅槃;虽然自己会死,但是看到死的过患,就去追求不死的、无上的、安稳的涅槃;虽然自己会悲伤,但是看到悲伤的过患,就去追求无悲的、无上的、安稳的涅槃;虽然自己会被污染,但是看到污染的过患,就去追求无污染的、无上的、安稳的涅槃。这就是圣者的追求。"
"比丘们,我在成佛之前,还是菩萨时,自己会生却追求会生的事物,自己会老却追求会老的事物,自己会病却追求会病的事物,自己会死却追求会死的事物,自己会悲伤却追求会悲伤的事物,自己会被污染却追求会被污染的事物。后来我想:'为什么我自己会生却追求会生的事物呢?为什么我自己会老、会病、会死、会悲伤、会被污染,却追求这些同样会老病死、会悲伤污染的事物呢?我应该去寻求不生、不老、不病、不死、不悲伤、不污染的无上安稳涅槃。'"
"比丘们,后来我年纪还轻,头发乌黑,正值青春年少,虽然父母不愿意,痛哭流涕,但我还是剃除须发,穿上袈裟,出家修行。
3.2【向阿罗罗迦蓝学习】中部26经/圣求经)
出家后,为寻求善法和无上寂静之道,我去见了阿罗罗迦蓝,对他说:'迦蓝贤友,我想在你的法律中修行。'
迦蓝对我说:'贤者请住下吧,像你这样有智慧的人,不久就能亲身证得老师的境界。'我很快就学会了他的教法。我不仅能够说法,而且能够说:'我知道、我见到。'
我想:'阿罗罗迦蓝不是仅凭信仰就说他证得这个法,他一定是真正知道和见到了这个法。'于是我去问他:'贤友,你说你证得的法是什么程度?'他说他证得无所有处定。
我想:'不只是迦蓝有信心,我也有信心;不只是迦蓝有精进,我也有精进;不只是迦蓝有念,我也有念;不只是迦蓝有定,我也有定;不只是迦蓝有慧,我也有慧。我何不努力证得他所证得的法呢?'不久我就证得了那个境界。"
我去见迦蓝说:"贤友,你说你证得的法就是这些吗?"
他说:"是的,这就是我证得的法。"
我说:"我也证得了这些法。"
迦蓝说:"真是太好了!我们能遇见像您这样的同修真是幸运。我所证得的法,您也证得了;您所证得的法,我也证得了。我知道的,您也知道;您知道的,我也知道。我是什么样,您也是什么样;您是什么样,我也是什么样。来吧,我们一起带领这个团体吧。"这样,阿罗罗迦蓝虽是我的老师,却把我和他平等对待,给予我最高的尊敬。
但我想:"这个法不能导向厌离、离欲、寂灭、宁静、证悟、正觉、涅槃,只能导向无所有处的投生。"于是我对这个法不满意,就离开了。
3.3【向乌达迦·罗摩子学习 】中部26经/圣求经)
我继续寻求无上寂静之道,去见了乌达迦·罗摩子。来到后,我对他说:"贤友,我想在你的法律中修行。"他说:"贤者请住下吧,像你这样有智慧的人,不久就能亲身证得老师的境界。"我很快就学会了他的教法。我不仅能够说法,而且能说:"我知道、我见到。"
我想:"罗摩不是仅凭信仰就说他证得这个法,他一定是真正知道和见到了这个法。"于是我去问乌达迦:"罗摩说他证得的法是什么程度?"乌达迦说他证得非想非非想处定。
我想:"不只是罗摩有信心,我也有信心;不只是罗摩有精进,我也有精进;不只是罗摩有念,我也有念;不只是罗摩有定,我也有定;不只是罗摩有慧,我也有慧。我何不努力证得他所证得的法呢?"不久我就证得了那个境界。
我去见乌达迦说:"贤友,罗摩说他证得的法就是这些吗?"
乌达迦说:"是的,这就是罗摩证得的法。"
我说:"我也证得了这些法。"
乌达迦说:"真是太好了!我们能遇见像您这样的同修真是幸运。罗摩所证得的法,您也证得了;您所证得的法,罗摩也证得了。罗摩知道的,您也知道;您知道的,罗摩也知道。罗摩是什么样,您也是什么样;您是什么样,罗摩也是什么样。来吧,请您来带领这个团体吧。"这样,乌达迦虽是我的同修,却把我放在老师的地位,给予我最高的尊敬。
但我想:"这个法不能导向厌离、离欲、寂灭、宁静、证悟、正觉、涅槃,只能导向非想非非想处的投生。"于是我对这个法不满意,就离开了。
3.4【苦行与觉悟】 (中部36经/大萨遮经)
我继续寻求无上寂静之道,进行了极端的苦行修行……”
"我在摩揭陀国游行时,来到了优楼频螺的西那尼村。在那里,我看到一处令人愉悦的土地,有美丽的林园,有清澈流淌的河水,岸边平坦宜人,周围有村落可以托钵。我想:'这地方适合精进用功。'于是我就在那里坐下修行。
那时,我想到三个前所未有的譬喻:
第一个譬喻是:假如有人拿着一块潮湿的木头,浸在水中,想要用它生火。无论他如何努力,都不可能生起火来,只会徒劳无功。同样地,那些沙门婆罗门虽然身在此处,但心还沉溺在欲乐中,他们的贪欲、执着、渴望没有止息,即使他们经历剧烈的苦行,也无法证得殊胜的智见。
第二个譬喻是:假如有人拿着一块潮湿的木头,虽然放在岸上但还是湿润的,想要用它生火。无论他如何努力,也是不可能生起火来。同样地,那些沙门婆罗门虽然身体远离欲乐,但心中的贪欲还未完全止息,即使他们经历剧烈的苦行,也无法证得殊胜的智见。
第三个譬喻是:假如有人拿着一块干燥的木头,放在远离水的地方,想要用它生火。他就能够生起火来。同样地,那些沙门婆罗门身心都已远离欲乐,内心的贪欲、执着、渴望都已止息,他们即使经历剧烈的苦行,也能证得殊胜的智见。
接着,我开始了严酷的修行。我紧咬牙关,舌抵上颚,以心制心,压制、降伏我的心。这样做时,我的腋下流出大量汗水。就像强壮的人抓住弱者的头或肩,用力压制、降伏一样,我也是这样用心压制自己的心。我精进不懈,正念现前,但身体因这样的苦行而疲惫不堪。然而,即使这样的苦受也不能动摇我的心。"
"然后我想:'让我修习无呼吸的禅定。'于是我停止了口鼻的呼吸。当我这样做时,耳中传来巨大的风声,就像铁匠的风箱发出的声音一样。虽然如此,我的精进不退,念力保持清明,但身体因为这种苦行而极度紧绷。然而,这样的苦受仍然不能动摇我的心。
接着,我继续停止所有的呼吸。这时,剧烈的疼痛袭击我的头部,就像有人用利斧劈开头部一样。虽然如此,我的精进不退,念力保持清明,但身体因为这种苦行而极度紧绷。然而,这样的苦受仍然不能动摇我的心。
我继续保持无呼吸的修行。这时,我感到极度的头痛,就像有人用皮带紧紧勒住头部一样。虽然如此,我的精进不退,念力保持清明,但身体因为这种苦行而极度紧绷。然而,这样的苦受仍然不能动摇我的心。
继续修行时,我感到腹部剧烈的疼痛,就像熟练的屠夫用利刀剖开腹部一样。虽然如此,我的精进不退,念力保持清明,但身体因为这种苦行而极度紧绷。然而,这样的苦受仍然不能动摇我的心。
接着,我全身感到剧烈的灼热,就像两个力士抓住一个弱者,将他放在炭火上烤一样。虽然如此,我的精进不退,念力保持清明,但身体因为这种苦行而极度紧绷。然而,这样的苦受仍然不能动摇我的心。
那时,有些天神看见我这样说:'沙门乔达摩已经死了。'另一些天神说:'沙门乔达摩还没有死,但快要死了。'还有些天神说:'沙门乔达摩既没有死,也不会死,他是阿罗汉,这就是阿罗汉的境界。'"
"然后我想:'让我完全断绝食物吧。'这时,有些天神来对我说:'请不要完全断绝食物。如果你这样做,我们会通过你的毛孔输送天界的精华,使你能够维持生命。'我心想:'如果我声称完全禁食,而这些天神又通过毛孔输送营养,那就是虚妄了。'所以我拒绝了天神们的建议。
于是我决定只吃极少量的食物,每次只吃一点点豆汤、豌豆汤、绿豆汤或扁豆汤。由于这样极少的饮食,我的身体变得极度消瘦。我的四肢就像节节相连的藤条一样,臀部就像骆驼的蹄印,脊椎骨突出如串珠,肋骨凸显如破屋的椽子,眼睛深陷入眼窝中如深井中的水光,头皮干缩皱裂如晒裂的苦瓜。
如果我触摸腹部,就能摸到脊椎;如果我触摸脊椎,就能摸到腹部,腹部已经贴到了脊椎。如果我想大小便,就会跌倒在那里,这都是因为极少的饮食。如果我用手抚摸身体,腐烂的毛发就会脱落,这也是因为极少的饮食。
人们看见我这样就说:'沙门乔达摩是黑色的。'有些人说:'沙门乔达摩不是黑色的,是褐色的。'还有人说:'沙门乔达摩既不是黑色也不是褐色,而是金色的。'我清净的肤色已经因为极端的苦行而完全改变了。
我心想:'过去的沙门婆罗门所经历的剧烈痛苦,最多也就是这样,不会超过这个程度。未来的沙门婆罗门所要经历的剧烈痛苦,最多也就是这样,不会超过这个程度。现在的沙门婆罗门所经历的剧烈痛苦,最多也就是这样,不会超过这个程度。但是通过这种激烈的苦行,我仍然没有证得超越凡夫的殊胜智见。是否有另一条通向觉悟的道路呢?'"
"这时我想起:'我记得在父亲释迦王耕田时,我坐在凉爽的阎浮树荫下,远离欲望,远离不善法,进入了具有寻、伺,由离生喜、乐的初禅。这会不会是通向觉悟的道路呢?'
随着这个记忆的浮现,我意识到:'这就是觉悟之道!'我又想:'我为什么要害怕这种离欲而生的快乐呢?这种快乐与欲乐和不善法无关。'我进一步想:'现在这样极度消瘦的身体,我已无法证得那种快乐。我应该食用一些粗食,吃些饭和粥。'
3.5【菩提树下的证悟】(中部36经/大萨遮经)
当时有五位比丘一直跟随我,心想:'沙门乔达摩若有所证,必定会告诉我们。'但当我开始食用粗食时,这五位比丘对我失望,离开了,说:'沙门乔达摩已放逸,已放弃精进,转向奢侈的生活。'
在恢复体力后,我远离欲望,远离不善法,进入了具有寻、伺,由离生喜、乐的初禅。这种快乐的感受生起时,并不能占据我的心。
寻伺平息后,我进入了内心宁静,心一境性,无寻无伺,定生喜、乐的第二禅。这种快乐的感受生起时,也不能占据我的心。
离喜之后,我安住于舍,具念正知,身受乐,如圣者所说的'舍念乐住',进入第三禅。这种快乐的感受生起时,也不能占据我的心。
舍断苦乐,先前的忧喜已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我进入第四禅。这种感受生起时,也不能占据我的心。
当我的心如此专注、清净、明亮、无垢、离随烦恼、柔软、适业、安住、不动时,我引导心转向宿命随念智。我能忆念种种前世,如一生、二生...乃至百千生。这是我在夜初分所得的第一明,无明灭而明生,黑暗灭而光明生,这是精进、不放逸、专注的成果。这种快乐的感受生起时,也不能占据我的心。"
"当我的心如此专注、清净、明亮、无垢、离随烦恼、柔软、适业、安住、不动时,我引导心转向了解有情死生的智慧。以清净超人的天眼,我看见众生随业力而死生,有贵贱、美丑、善趣、恶趣,了知众生随其所造的业而受报。这是我在夜中分所得的第二明,无明灭而明生,黑暗灭而光明生,这是精进、不放逸、专注的成果。这种快乐的感受生起时,也不能占据我的心。
当我的心如此专注、清净、明亮、无垢、离随烦恼、柔软、适业、安住、不动时,我引导心转向漏尽智。我如实了知:'这是苦',如实了知:'这是苦的生起',如实了知:'这是苦的灭尽',如实了知:'这是导向苦灭的道路'。我如实了知:'这些是漏',如实了知:'这是漏的生起',如实了知:'这是漏的灭尽',如实了知:'这是导向漏灭的道路'。
当我如此知见时,我的心从欲漏、有漏、无明漏中解脱。在解脱时,生起了解脱智:'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这是我在夜后分所得的第三明,无明灭而明生,黑暗灭而光明生,这是精进、不放逸、专注的成果。这种快乐的感受生起时,也不能占据我的心。
3.6【菩提树下的启示】(律藏/大品)
那时候,佛陀在乌鲁韦拉的尼连禅河畔,菩提树下,刚刚成佛。佛陀在菩提树下坐了七天,享受着解脱的快乐。
在这七天的第一个夜晚,佛陀思考因缘起灭(缘起法):无明是因,产生行;行是因,产生识;识是因,产生名色;名色是因,产生六入;六入是因,产生触;触是因,产生受;受是因,产生爱;爱是因,产生取;取是因,产生有;有是因,产生生;生是因,产生老死、忧悲苦恼,这样一切苦集就有了。反过来,无明完全灭尽,行就灭;行灭,识就灭;识灭,名色就灭;名色灭,六入就灭;六入灭,触就灭;触灭,受就灭;受灭,爱就灭;爱灭,取就灭;取灭,有就灭;有灭,生就灭;生灭,老死、忧悲苦恼就灭,这样一切苦集就灭了。
佛陀了解到这些道理后,就在那个时候,高兴地吟诵了这些偈颂:
“当圣人热诚地冥想,真理逐渐显现,疑惑全部消散,因为他理解了因果。”
在第二个夜晚,佛陀同样思考了因缘起灭,以及凡夫因果的颠倒,反复地思索:
“当圣人热诚地冥想,真理逐渐显现,疑惑全部消散,因为他理解了因缘的消亡。”
在第三个夜晚,佛陀再次思考了因缘起灭,以及从中解脱的道理:
“当圣人热诚地冥想,真理逐渐显现,魔军被驱散,就像太阳照耀天空。”
3.6.1乔达摩经(相应部12相应10经/乔达摩经)
[佛陀说:]"诸比丘,在我尚未成佛时,还是菩萨的时候,我有这样的想法:'这个世间确实充满痛苦,众生在其中经历生、老、死、离别和投生。然而人们却不知道如何从这老死之苦中解脱出来。究竟什么时候才能了知从这老死之苦中解脱的方法呢?'
诸比丘,我又想到:'是什么导致了老死的存在?老死是由什么条件而产生的?'通过如理思维,我以智慧证知:'有生就有老死,老死是由生而产生的。'
诸比丘,我继续思考:'是什么导致了生的存在?......有......取......爱......受......触......六入......名色......识......行的存在?行是由什么条件而产生的?'通过如理思维,我以智慧证知:'有无明就有诸行,诸行是由无明而产生的。'
如是,这就是:由无明而有行,由行而有识......如此这整个苦蕴的集起。诸比丘,对于这'集起,集起'的道理,在我之前从未听闻过的法中,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明生起。
诸比丘,我又想到:'什么不存在时老死就不存在?什么灭除时老死就灭除?'通过如理思维,我以智慧证知:'当生不存在时老死就不存在,由生的灭除而有老死的灭除。'
诸比丘,我继续思考:'什么不存在时生就不存在?......有......取......爱......受......触......六入......名色......识......诸行就不存在?什么灭除时诸行就灭除?'通过如理思维,我以智慧证知:'当无明不存在时诸行就不存在,由无明的灭除而有诸行的灭除。'
如是,这就是:由无明灭而行灭,由行灭而识灭......如此这整个苦蕴得以灭除。诸比丘,对于这'灭除,灭除'的道理,在我之前从未听闻过的法中,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明生起。"
3.7【魔王波旬出现障碍佛陀】
相应部4相应1经/苦行经(魔相应/有偈篇/祇夜)
我是这样听说的:有一次,世尊在优楼频螺地方,尼连禅河岸边的牧羊人尼拘律树下住,那时他刚刚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那时,世尊独处静坐时,心中生起这样的想法:"我确实已经从那些苦行中解脱了。真好,我已经从那些无益的苦行中解脱了。真好,我已经解脱并证得菩提。"
这时,恶魔波旬知道了世尊心中的想法,就来到世尊所在之处。到达后,用偈颂对世尊说:
"你已经放弃了苦行,
这苦行原是人们得清净之道,
不清净却自以为清净,
你已经偏离了清净之道。"
这时,世尊知道"这是恶魔波旬",就用偈颂回答恶魔波旬说:
"我已经知道一切苦行都是无益的,
就像船上的桨橹一样毫无用处。
通过修习戒定慧,
走上觉悟之道,
我已经达到最高的清净,
死魔啊,你已经被打败了!"
这时,恶魔波旬心想:"世尊已经认出我来了,善逝已经认出我来了",就心怀忧愁和不悦,当下消失不见了。
3.7.1象王经(相应部4相应2经/象王经(魔相应/有偈篇/祇夜)
我是这样听说的:有一次,世尊在优楼频螺地方,尼连禅河岸边的牧羊人尼拘律树下住,那时他刚刚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当时,世尊在漆黑的夜晚坐在露天处,天空正在飘着零星小雨。这时,恶魔波旬想要让世尊生起恐惧、战栗、身毛竖立,就化现出一个巨大的象王形象,向世尊走来。它的头像巨大的水晶宝石,牙齿像纯净的白银,象鼻像巨大的犁杆。
这时,世尊知道"这是恶魔波旬",就用偈颂对恶魔波旬说:
"你在漫长的轮回中,
变化各种美丑形相,
恶魔啊,这些对我来说已经足够了,
死魔啊,你已经被打败了!"
这时,恶魔波旬心想:"世尊已经认出我来了,善逝已经认出我来了",就心怀忧愁和不悦,当下消失不见了。
3.7.2净妙经(相应部4相应3经/净妙经(魔相应/有偈篇/祇夜)
我是这样听说的:有一次,世尊在优楼频螺地方,尼连禅河岸边的牧羊人尼拘律树下住,那时他刚刚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当时,世尊在漆黑的夜晚坐在露天处,天空正在飘着零星小雨。这时,恶魔波旬想要让世尊生起恐惧、战栗、身毛竖立,就来到世尊所在之处。到达后,在世尊不远处显现出各种不同的色相,有美好的,也有丑陋的。
这时,世尊知道"这是恶魔波旬",就用偈颂对恶魔波旬说:
"你在漫长的轮回中,
变化各种美丑形相,
恶魔啊,这些对我来说已经足够了,
死魔啊,你已经被打败了!
那些在身、口、意上
都能很好地自我约束的人,
他们不会随魔力而转,
不会成为魔的随从。"
这时,恶魔波旬(如前所述)就在那里消失不见了。
3.7.3七年追随经(相应部4相应24经/七年追随经(魔相应/有偈篇/祇夜)
我是这样听说的:有一次,世尊在优楼频螺地方,尼连禅河岸边的牧羊人尼拘律树下住。那时,恶魔波旬已经追随世尊七年了,一直在寻找机会(让世尊犯过失),但始终找不到机会。
这时,恶魔波旬来到世尊所在之处,到达后用偈颂对世尊说:
"你是否陷入忧愁而在林中禅修?
是失去财富还是在追求什么?
你是否在村中犯了什么过错?
为何不与人们交往?
没有人能成为你的朋友?"
世尊回答说:
"我已经连根拔除一切忧愁的根源,
无过无愁地在此禅修。
已经斩断一切对有的贪欲妄想,
无漏地禅修,哦,放逸者的亲友啊!"
魔王又说:
"凡是他们说'这是我的',
或说'这属于我'的,
如果你的心还执著于此,
沙门啊,你就逃不出我的手掌!"
世尊回答:
"他们所说的不是我的,
说这些话的人也不是我。
恶魔啊,你要这样知道,
你连我的道路都看不见!"
魔王又说:
"如果你已经觉悟了
通往不死的安稳道路,
你就独自离去吧,
为什么还要教导别人呢?"
世尊回答:
"那些想要到达彼岸的人
向我询问不死的境界,
我为他们如实宣说,
那无所依附的真理。"
(接下来魔王说了一个比喻):
"尊者,就像在村落或市镇附近有一个池塘,里面有只螃蟹。那里的许多男孩女孩们从村里或镇上出来,来到池塘边,把螃蟹从水里拿出来放在地上。每当螃蟹伸出一只螯,这些孩子们就用棍子或石块把它打断。这样,当螃蟹的所有螯都被打断后,就再也不能回到池塘里去了。同样地,世尊已经打断了我所有的诡计、伎俩和挣扎,我现在不可能再找到机会接近世尊了。"
然后,恶魔波旬在世尊面前说出这些表示失望的偈颂:
"乌鸦绕着看似油脂般的石头飞翔,
想要在这里找到柔软的东西,也许能得到一些美味。
但在那里找不到美味,
乌鸦就失望地离开了,
就像乌鸦撞上岩石一样,
我们对乔达摩(佛陀)感到失望而离开。"
3.7.4魔女经(相应部4相应25经/魔女经(魔相应/有偈篇/祇夜)
此时,恶魔波旬在世尊面前说完这些表示失望的偈颂后,离开那个地方,在离世尊不远处的地面上结跏趺坐下来,保持沉默,垂头丧气,耷拉着肩膀,低着头,陷入沮丧,无话可说,用木棍在地上划来划去。
这时,魔王的三个女儿——渴爱、不悦和贪欲来到恶魔波旬那里,用偈颂对他说:
"父亲啊,你为什么如此忧愁?
你在为哪个人而悲伤?
我们会用爱欲的绳索,
像捕捉森林中的大象一样捕捉他,
把他带回来,他会听命于你。"
魔王回答说:
"他是世间的阿罗汉、善逝,
不会被爱欲所引诱,
他已经超越了魔的领域,
所以我深感忧愁。"
然后,三个魔女来到世尊面前说:"沙门啊,让我们来服侍您的双足吧。"世尊没有理会她们,因为他已经在无上的灭尽依著中获得解脱。
于是三个魔女退到一边商量说:"男人有各种不同的爱好,我们不如各自化现出一百种少女的形象。"于是她们各自化现出一百种少女形象,来到世尊面前说:"沙门啊,让我们来服侍您的双足吧。"世尊仍然没有理会。
(接下来她们又尝试变化为各种不同年龄和状态的女性形象,包括未生育的、一胎的、二胎的、中年的、年长的女性,但世尊始终不为所动。)
最后,三个魔女退到一边说:"我们的父亲说得对:
'他是世间的阿罗汉、善逝,
不会被爱欲所引诱,
他已经超越了魔的领域。'
如果我们用这种方法去接近任何未离贪欲的沙门或婆罗门,他们的心就会碎裂,口吐热血,或者发疯失心。就像新鲜的芦苇被割断后会枯萎干涸一样,他们也会这样枯萎干涸。"
然后,渴爱、不悦和贪欲三个魔女再次来到世尊面前,站在一旁。站在一旁的渴爱对世尊用偈颂说:
"你是否陷入忧愁而在林中禅修?
是失去财富还是在追求什么?
你是否在村中犯了什么过错?
为何不与人们交往?
没有人能成为你的朋友?"
世尊回答说:
"我已经达到了目标,内心获得了平安,
战胜了可爱可意的军队,
我独自禅修,证得安乐,
因此我不与人们交往,
我不需要任何人做朋友。"
然后不悦魔女用偈颂对世尊说:
"比丘在此如何安住,
才能超越五暴流,渡过第六暴流?
如何修习禅定,
使得欲想无法接近他?"
世尊回答说:
"身体轻安,心得解脱,
无造作,具念,无所住,
通达法义,无寻思而禅修,
不瞋怒,不忧虑,不昏沉。
比丘就是这样安住,
超越五暴流,渡过第六暴流,
这样修习禅定,
欲想就无法接近他。"
然后贪欲魔女在世尊面前用偈颂说:
"他已经断除渴爱,与众同行,
必定会有许多信众追随他。
这位无家者必定会带领
众多的人们到达死魔的彼岸。"
世尊回答说:
"大雄者、如来们以正法引导,
当以法引导时,
智者有何嫉妒之理?"
然后渴爱、不悦和贪欲三个魔女回到恶魔波旬那里。恶魔波旬远远地看见她们走来,看见后用偈颂说:
"你们这些愚人用莲茎去磨山,
用指甲去挖山,用牙齿去咬铁。
就像用头撞岩石,
在深渊中寻找立足之地,
像用胸膛去撞树桩,
你们对乔达摩(佛陀)已经失望了。"
"她们光彩照人地来到这里,
渴爱、不悦和贪欲,
但是导师把她们驱散了,
就像风吹散棉絮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