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重要教法,四圣谛,八正道,缘起法,五蕴无我,三法印,七觉支,慈悲喜舍
6.1四圣谛 (相应部·谛相应 56.11)
有一时,世尊住在波罗奈城的仙人坠处鹿野苑中。那时,世尊对五比丘说道:"比丘们,有两种极端是出家人不应该追随的。哪两种呢?一种是在欲乐中追求感官享受,这是低劣的、世俗的、凡夫的、非圣者的、无益的;另一种是自我折磨,这是痛苦的、非圣者的、无益的。比丘们,避开这两个极端,如来已经觉悟了中道,它能开启眼目,产生智慧,导向寂静、证悟、菩提、涅槃。"
"比丘们,什么是如来所觉悟的这条中道,能开启眼目,产生智慧,导向寂静、证悟、菩提、涅槃呢?就是这八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比丘们,这就是如来所觉悟的中道,能开启眼目,产生智慧,导向寂静、证悟、菩提、涅槃。"
"比丘们,这是苦圣谛: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与不喜欢的人在一起是苦,与喜欢的人分离是苦,想要得到却得不到也是苦 - 简单来说,五取蕴是苦。比丘们,这是苦集圣谛:就是导致再生的渴爱,伴随着喜与贪,在在处处寻求欢乐,即:对感官欲望的渴爱,对存在的渴爱,对断灭的渴爱。比丘们,这是苦灭圣谛:就是对这渴爱的完全离贪、灭除、放弃、舍离、解脱、不执着。比丘们,这是导向苦灭的道圣谛:就是这八正道,即:正见...乃至正定。"
("比丘们,这是苦圣谛: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怨憎会是苦,爱别离是苦,所求不得也是苦,简单来说,五取蕴是苦。比丘们,这是苦集圣谛:是这渴爱导致再生,伴随着喜与贪,处处贪求,即:欲爱、有爱、无有爱。比丘们,这是苦灭圣谛:就是完全离贪、灭除、放弃、舍离、解脱、不执着于这渴爱。比丘们,这是趣向苦灭的道圣谛:就是这八正道,即:正见等乃至正定。")
"比丘们,关于'这是苦圣谛'这前所未闻的法,我生起了眼、生起了智、生起了慧、生起了明、生起了光。'这苦圣谛应该被遍知'...乃至生起了光明。'这苦圣谛已被遍知',我生起了眼、生起了智、生起了慧、生起了明、生起了光。"
"比丘们,关于'这是苦集圣谛'这前所未闻的法,我生起了眼、生起了智、生起了慧、生起了明、生起了光。'这苦集圣谛应该被断除'...乃至生起了光明。'这苦集圣谛已被断除',我生起了眼、生起了智、生起了慧、生起了明、生起了光。"
"比丘们,关于'这是苦灭圣谛'这前所未闻的法,我生起了眼、生起了智、生起了慧、生起了明、生起了光。'这苦灭圣谛应该被证悟'...乃至生起了光明。'这苦灭圣谛已被证悟',我生起了眼、生起了智、生起了慧、生起了明、生起了光。"
"比丘们,关于'这是导向苦灭之道圣谛'这前所未闻的法,我生起了眼、生起了智、生起了慧、生起了明、生起了光。'这导向苦灭之道圣谛应该被修习'...乃至生起了光明。'这导向苦灭之道圣谛已被修习',我生起了眼、生起了智、生起了慧、生起了明、生起了光。"
"比丘们,只要我对这四圣谛的三转十二行相的如实智见还没有完全清净之前,我就不会在这有天神、魔罗、梵天的世界,在这有沙门、婆罗门、天人、人类的众生中,宣称我已经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但是比丘们,当我对这四圣谛的三转十二行相的如实智见完全清净之后,我就在这有天神、魔罗、梵天的世界,在这有沙门、婆罗门、天人、人类的众生中,宣称我已经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智见在我心中生起:我的解脱不动摇,这是最后一生,不再有未来的轮回。"这是世尊所说。五比丘满意欢喜世尊所说的话。
当这个解说被诵说时,尊者憍陈如生起了远尘离垢的法眼:"凡是有生起的性质的,都有灭尽的性质。"
当世尊转动法轮时,地居天发出声音宣告:"在波罗奈城仙人坠处的鹿野苑中,世尊已经转动了无上法轮,这是沙门、婆罗门、天神、魔罗、梵天或世间任何众生都不能逆转的。"听到地居天的声音后,四大天王天也发出声音宣告...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梵众天也发出声音宣告:"在波罗奈城仙人坠处的鹿野苑中,世尊已经转动了无上法轮,这是沙门、婆罗门、天神、魔罗、梵天或世间任何众生都不能逆转的。"
就这样,在那一刻、那一瞬间,声音传到了梵天界。这个一万个世界系统震动、摇动、战栗,有无量殊胜的光明出现在世间,超越了诸天的威神力。
这时,世尊说出这个感兴语:"朋友,憍陈如确实已经了解了!朋友,憍陈如确实已经了解了!"因此,尊者憍陈如就有了"阿若憍陈如"(已经了解的憍陈如)这个名号。第一经完。
6.2八正道 (相应部·道相应 45.8)
[在舍卫城]
佛陀说:"比丘们,我将为你们讲解和分别说明八支圣道。你们要仔细聆听,好好思维,我现在就要开始讲说。"
比丘们回答说:"是的,世尊。"
然后佛陀开始宣说:
"比丘们,什么是八支圣道?就是:正见、[乃至]正定。
什么是正见?比丘们,对苦的了知,对苦之集的了知,对苦之灭的了知,对趣向苦灭之道的了知 - 这就是正见。
什么是正思维?出离的思维、无嗔的思维、无害的思维 - 这就是正思维。
什么是正语?远离妄语、远离离间语、远离粗恶语、远离绮语 - 这就是正语。
什么是正业?远离杀生、远离不与取、远离非梵行 - 这就是正业。
什么是正命?在此,比丘们,圣弟子断除邪命,以正当的方式谋生 - 这就是正命。
什么是正精进?在此,比丘为了令未生起的恶不善法不生起,生起意愿,精进,发起勇猛,策励其心,努力;为了断除已生起的恶不善法[而精进];为了令未生起的善法生起[而精进];为了令已生起的善法住立、不忘失、增长、广大、修习、圆满,生起意愿,精进,发起勇猛,策励其心,努力 - 这就是正精进。
什么是正念?在此,比丘们,比丘以热诚、正知、正念观察身,除去对世间的贪忧;以热诚、正知、正念观察受,除去对世间的贪忧;以热诚、正知、正念观察心,除去对世间的贪忧;以热诚、正知、正念观察法,除去对世间的贪忧 - 这就是正念。
什么是正定?在此,比丘离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成就并住于初禅。寻伺寂止,内心清净,心一境性,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成就并住于第二禅。离喜住舍,具念正知,以身受乐,如圣者所说的'舍念乐住',成就并住于第三禅。断乐断苦,先前的喜忧已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成就并住于第四禅 - 这就是正定。"
第八经终。
6.3缘起法 (相应部·因缘相应 12.2)
[世尊]住在舍卫城......"诸比丘,我将为你们说明、分别缘起。请仔细听,好好作意,我将开示。""是的,尊者。"那些比丘回答世尊。世尊如是说:
"诸比丘,什么是缘起?诸比丘,以无明为缘生诸行;以行为缘生识;以识为缘生名色;以名色为缘生六处;以六处为缘生触;以触为缘生受;以受为缘生爱;以爱为缘生取;以取为缘生有;以有为缘生生;以生为缘而有老死、忧悲苦恼愁的产生。如是这整个苦蕴的集起。
"诸比丘,什么是老死?在种种众生、种种众生群中的衰老、老朽、牙齿损坏、头发变白、皮肤皱褶、寿命损减、诸根衰败,这称为老。在种种众生、种种众生群中的死亡、逝去、破坏、消失、命终、死亡、寿终、诸蕴分离、身体弃舍,这称为死。这就是老与死。诸比丘,这称为老死。
"诸比丘,什么是生?在种种众生、种种众生群中的出生、产生、降生、诞生、显现、诸蕴出现、诸处获得。诸比丘,这称为生。
"诸比丘,什么是有?诸比丘,有三种有:欲有、色有、无色有。诸比丘,这称为有。
"诸比丘,什么是取?诸比丘,有四种取: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诸比丘,这称为取。
"诸比丘,什么是爱?诸比丘,有六种爱: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诸比丘,这称为爱。
"诸比丘,什么是受?诸比丘,有六种受:眼触所生受、耳触所生受、鼻触所生受、舌触所生受、身触所生受、意触所生受。诸比丘,这称为受。
"诸比丘,什么是触?诸比丘,有六种触: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诸比丘,这称为触。
"诸比丘,什么是六处?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诸比丘,这称为六处。
"诸比丘,什么是名色?受、想、思、触、作意,这称为名。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色,这称为色。如是此名与此色。诸比丘,这称为名色。
"诸比丘,什么是识?诸比丘,有六种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诸比丘,这称为识。
"诸比丘,什么是诸行?诸比丘,有三种行:身行、语行、心行。诸比丘,这些称为诸行。
"诸比丘,什么是无明?诸比丘,于苦不知、于苦集不知、于苦灭不知、于趣向苦灭之道不知。诸比丘,这称为无明。
"如是,诸比丘,以无明为缘生诸行;以行为缘生识...如是这整个苦蕴的集起。但当无明完全离贪灭尽时,诸行灭;诸行灭则识灭...如是这整个苦蕴的灭尽。"
第二经终。
6.4五蕴无我 (相应部·蕴相应 22.79)
[缘起]于舍卫城。
"诸比丘,任何沙门或婆罗门,当忆念种种前世住处时,他们全都是在忆念五取蕴或其中之一。是哪五种?诸比丘,当忆念'我在过去是如此色'时,实际上只是在忆念色。当忆念'我在过去是如此受'时,实际上只是在忆念受。当忆念'我在过去是如此想'时...当忆念'我在过去是如此行'时...当忆念'我在过去是如此识'时,实际上只是在忆念识。"
"诸比丘,什么是色?诸比丘,因为会被破坏,所以称为'色'。被什么破坏?被寒破坏,被热破坏,被饥破坏,被渴破坏,被虫蚊风日蛇触所破坏。诸比丘,因为会被破坏,所以称为'色'。"
"诸比丘,什么是受?诸比丘,因为感受,所以称为'受'。感受什么?感受乐,感受苦,感受不苦不乐。因为感受,所以称为'受'。"
"诸比丘,什么是想?诸比丘,因为能识别,所以称为'想'。识别什么?识别青色,识别黄色,识别红色,识别白色。因为能识别,所以称为'想'。"
"诸比丘,什么是行?诸比丘,因为能造作有为法,所以称为'行'。造作什么有为法?为了成为色而造作色的有为法,为了成为受而造作受的有为法,为了成为想而造作想的有为法,为了成为行而造作行的有为法,为了成为识而造作识的有为法。因为能造作有为法,所以称为'行'。"
"诸比丘,什么是识?诸比丘,因为能了别,所以称为'识'。了别什么?了别酸,了别苦,了别辣,了别甜,了别涩,了别不涩,了别咸,了别不咸。因为能了别,所以称为'识'。"
"在此,诸比丘,多闻圣弟子如是思维:'我现在被色所吞噬。过去我也同样被色所吞噬,就像现在被现在的色所吞噬一样。如果我喜欢未来的色,未来我也会同样被色所吞噬,就像现在被现在的色所吞噬一样。'他如是思维后,对过去的色不顾恋,不喜欢未来的色,为了对现在的色生厌、离欲、灭尽而修行。"
"'我现在被受所吞噬。过去我也同样被受所吞噬,就像现在被现在的受所吞噬一样。如果我喜欢未来的受,未来我也会同样被受所吞噬,就像现在被现在的受所吞噬一样。'他如是思维后,对过去的受不顾恋,不喜欢未来的受,为了对现在的受生厌、离欲、灭尽而修行。"
"'我现在被想所吞噬...我现在被行所吞噬。过去我也同样被行所吞噬,就像现在被现在的行所吞噬一样。如果我喜欢未来的行,未来我也会同样被行所吞噬,就像现在被现在的行所吞噬一样。'他如是思维后,对过去的行不顾恋,不喜欢未来的行,为了对现在的行生厌、离欲、灭尽而修行。"
"'我现在被识所吞噬。过去我也同样被识所吞噬,就像现在被现在的识所吞噬一样。如果我喜欢未来的识,未来我也会同样被识所吞噬,就像现在被现在的识所吞噬一样。'他如是思维后,对过去的识不顾恋,不喜欢未来的识,为了对现在的识生厌、离欲、灭尽而修行。"
"你们认为如何,诸比丘,色是常还是无常?" "无常,世尊。" "无常者是苦还是乐?" "是苦,世尊。" "对于无常、苦、变异之法,是否适合视之为'这是我的,这是我,这是我的自我'?" "不适合,世尊。" "受...想...行...识是常还是无常?" "无常,世尊。" "无常者是苦还是乐?" "是苦,世尊。" "对于无常、苦、变异之法,是否适合视之为'这是我的,这是我,这是我的自我'?" "不适合,世尊。"
"因此,诸比丘,任何色,无论是过去、未来、现在,内在或外在,粗或细,劣或胜,远或近,应当以正慧如实见'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这不是我的自我'。任何受...任何想...任何行...任何识,无论是过去、未来、现在,内在或外在,粗或细,劣或胜,远或近,应当以正慧如实见'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这不是我的自我'。"
"诸比丘,这称为圣弟子在减少而不增加,在舍弃而不执取,在散开而不集聚,在吹散而不凝聚。减少什么而不增加?减少色而不增加;减少受而不增加;减少想而不增加;减少行而不增加;减少识而不增加。舍弃什么而不执取?舍弃色而不执取;舍弃受...想...行...识而不执取。散开什么而不集聚?散开色而不集聚;散开受...想...行...识而不集聚。吹散什么而不凝聚?吹散色而不凝聚;吹散受...想...行...识而不凝聚。"
"如是见时,诸比丘,多闻圣弟子厌离色,厌离受,厌离想,厌离行,厌离识。因厌离而离欲,因离欲而解脱。在解脱时,有'已解脱'的智。他了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诸比丘,这称为比丘既不增加也不减少,已减少后而住,既不舍弃也不执取,已舍弃后而住,既不散开也不集聚,已散开后而住,既不吹散也不凝聚。已住后既不增加也不减少什么?已住后不增加也不减少色;已住后不增加也不减少受...想...行...识。已住后既不舍弃也不执取什么?已住后不舍弃也不执取色;已住后不舍弃也不执取受...想...行...识。已住后既不散开也不集聚什么?已住后不散开也不集聚色;已住后不散开也不集聚受...想...行...识。已住后既不吹散也不凝聚什么?已住后不吹散也不凝聚色;已住后不吹散也不凝聚受...想...行...识。诸比丘,如是心解脱的比丘,帝释天、梵天、生主天从远处礼敬说:"
"礼敬胜丈夫,礼敬最上人,
我等实不知,汝依何而修。"
第七经终。
这篇经文主要阐述了五蕴的本质特征,以及通过如实观察五蕴无常、苦、无我的性质而获得解脱的修行方法。
6.5三法印的开示(相应部·蕴相应 22.59)
有一时,世尊住在波罗奈城仙人坠处的鹿野苑。在那里,世尊对五比丘说道:"诸比丘。"那些比丘回答说:"尊者。"世尊如是说:
"诸比丘,色是无我。诸比丘,假如这色是我,则此色不应导致苦恼,且应该能随心所欲地支配色:'愿我的色这样,愿我的色不这样。'然而,诸比丘,正因为色是无我,所以色会导致苦恼,且不能随心所欲地支配色:'愿我的色这样,愿我的色不这样。'"
"受是无我。诸比丘,假如这受是我,则此受不应导致苦恼,且应该能随心所欲地支配受:'愿我的受这样,愿我的受不这样。'然而,诸比丘,正因为受是无我,所以受会导致苦恼,且不能随心所欲地支配受:'愿我的受这样,愿我的受不这样。'"
"想是无我...行是无我。诸比丘,假如这些行是我,则此行不应导致苦恼,且应该能随心所欲地支配行:'愿我的行这样,愿我的行不这样。'然而,诸比丘,正因为行是无我,所以行会导致苦恼,且不能随心所欲地支配行:'愿我的行这样,愿我的行不这样。'"
"识是无我。诸比丘,假如这识是我,则此识不应导致苦恼,且应该能随心所欲地支配识:'愿我的识这样,愿我的识不这样。'然而,诸比丘,正因为识是无我,所以识会导致苦恼,且不能随心所欲地支配识:'愿我的识这样,愿我的识不这样。'"
"诸比丘,你们认为如何,色是常还是无常?""无常,尊者。""若是无常者,是苦还是乐?""是苦,尊者。""若是无常、苦、变易之法,那么认为'这是我的,这是我,这是我的我',这样观察是否适当?""不适当,尊者。""受...想...行...识是常还是无常?""无常,尊者。""若是无常者,是苦还是乐?""是苦,尊者。""若是无常、苦、变易之法,那么认为'这是我的,这是我,这是我的我',这样观察是否适当?""不适当,尊者。"
"因此,诸比丘,凡是过去、未来、现在,内或外,粗或细,劣或胜,远或近的任何色,皆应以正慧如实观察:'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这不是我的我。'凡是过去、未来、现在,内或外...远或近的任何受,皆应以正慧如实观察:'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这不是我的我。'"
"凡是任何想...任何行,过去、未来、现在,内或外...远或近的任何行,皆应以正慧如实观察:'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这不是我的我。'"
"凡是过去、未来、现在,内或外,粗或细,劣或胜,远或近的任何识,皆应以正慧如实观察:'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这不是我的我。'"
"诸比丘,如是观察的多闻圣弟子,于色厌离,于受厌离,于想厌离,于行厌离,于识厌离。因厌离而离欲,因离欲而解脱。解脱时生起解脱智:'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世尊如是说。五比丘对世尊所说欢喜随喜。
当此解说被说时,五比丘的心无取著而从诸漏解脱。第七经终。
6.6七觉支(相应部46相应51经/食经(觉支相应/大篇/修多罗)
[缘起于]舍卫城。"比丘们,我将为你们说明五盖和七觉支的食与非食,请谛听。
比丘们,什么是能使未生起的欲贪生起,已生起的欲贪增长广大的食?有所谓的净相(美好的对象)。对此多作不如理作意——这就是能使未生起的欲贪生起,已生起的欲贪增长广大的食。
比丘们,什么是能使未生起的嗔恚生起,已生起的嗔恚增长广大的食?有所谓的违逆相。对此多作不如理作意——这就是能使未生起的嗔恚生起,已生起的嗔恚增长广大的食。
比丘们,什么是能使未生起的昏沉睡眠生起,已生起的昏沉睡眠增长广大的食?有不悦、疲倦、伸欠、食后昏沉、心的退缩。对此多作不如理作意——这就是能使未生起的昏沉睡眠生起,已生起的昏沉睡眠增长广大的食。
比丘们,什么是能使未生起的掉举恶作生起,已生起的掉举恶作增长广大的食?有心的不寂静。对此多作不如理作意——这就是能使未生起的掉举恶作生起,已生起的掉举恶作增长广大的食。
比丘们,什么是能使未生起的疑惑生起,已生起的疑惑增长广大的食?有引生疑惑的诸法。对此多作不如理作意——这就是能使未生起的疑惑生起,已生起的疑惑增长广大的食。
比丘们,什么是能使未生起的念觉支生起,已生起的念觉支修习圆满的食?有念觉支所缘的诸法。对此多作如理作意——这就是能使未生起的念觉支生起,已生起的念觉支修习圆满的食。
比丘们,什么是能使未生起的择法觉支生起,已生起的择法觉支修习圆满的食?有善法与不善法、有罪与无罪法、卑劣与殊胜法、黑与白相对的诸法。对此多作如理作意——这就是能使未生起的择法觉支生起,已生起的择法觉支修习圆满的食。
比丘们,什么是能使未生起的精进觉支生起,已生起的精进觉支修习圆满的食?有发起界、出离界、精进界。对此多作如理作意——这就是能使未生起的精进觉支生起,已生起的精进觉支修习圆满的食。
比丘们,什么是能使未生起的喜觉支生起,已生起的喜觉支修习圆满的食?有喜觉支所缘的诸法。对此多作如理作意——这就是能使未生起的喜觉支生起,已生起的喜觉支修习圆满的食。
比丘们,什么是能使未生起的轻安觉支生起,已生起的轻安觉支修习圆满的食?有身轻安、心轻安。对此多作如理作意——这就是能使未生起的轻安觉支生起,已生起的轻安觉支修习圆满的食。
比丘们,什么是能使未生起的定觉支生起,已生起的定觉支修习圆满的食?有止相、不散乱相。对此多作如理作意——这就是能使未生起的定觉支生起,已生起的定觉支修习圆满的食。
比丘们,什么是能使未生起的舍觉支生起,已生起的舍觉支修习圆满的食?有舍觉支所缘的诸法。对此多作如理作意——这就是能使未生起的舍觉支生起,已生起的舍觉支修习圆满的食。
[以下是非食部分:]
比丘们,什么是能使未生起的欲贪不生起,已生起的欲贪不增长广大的非食?有不净相。对此多作如理作意——这就是能使未生起的欲贪不生起,已生起的欲贪不增长广大的非食。
比丘们,什么是能使未生起的嗔恚不生起,已生起的嗔恚不增长广大的非食?有慈心解脱。对此多作如理作意——这就是能使未生起的嗔恚不生起,已生起的嗔恚不增长广大的非食。
比丘们,什么是能使未生起的昏沉睡眠不生起,已生起的昏沉睡眠不增长广大的非食?有发起界、出离界、精进界。对此多作如理作意——这就是能使未生起的昏沉睡眠不生起,已生起的昏沉睡眠不增长广大的非食。
比丘们,什么是能使未生起的掉举恶作不生起,已生起的掉举恶作不增长广大的非食?有心的寂静。对此多作如理作意——这就是能使未生起的掉举恶作不生起,已生起的掉举恶作不增长广大的非食。
比丘们,什么是能使未生起的疑惑不生起,已生起的疑惑不增长广大的非食?有善法与不善法、有罪与无罪法、卑劣与殊胜法、黑与白相对的诸法。对此多作如理作意——这就是能使未生起的疑惑不生起,已生起的疑惑不增长广大的非食。
比丘们,什么是能使未生起的念觉支不生起,已生起的念觉支不修习圆满的非食?有念觉支所缘的诸法。对此不作意——这就是能使未生起的念觉支不生起,已生起的念觉支不修习圆满的非食。
[以下依此类推,说明其余六觉支的非食,形式相同,只是将"多作如理作意"改为"不作意",内容与前文相应部分相同。]
第一经终。
6.7慈悲喜舍(四梵住/四无量心)中部7经/衣服经(根本法门品[1])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在那里,世尊对比丘们说:"比丘们!""尊者!"那些比丘回答世尊。世尊说:
"比丘们,就像一块污秽、沾满污垢的布,染工将它染上任何颜色——蓝色、黄色、红色或深红色——都会显得暗淡,颜色不纯。为什么?比丘们,因为布不清净。同样地,比丘们,当心不清净时,可以预期恶趣。比丘们,就像一块清净、洁白的布,染工将它染上任何颜色——蓝色、黄色、红色或深红色——都会显得鲜艳,颜色纯净。为什么?比丘们,因为布清净。同样地,比丘们,当心清净时,可以预期善趣。
"比丘们,什么是心的污垢?贪欲与不正当的贪婪是心的污垢,嗔恚是心的污垢,忿怒是心的污垢,怨恨是心的污垢,覆藏[他人功德]是心的污垢,对抗是心的污垢,嫉妒是心的污垢,悭吝是心的污垢,欺诈是心的污垢,狡猾是心的污垢,顽固是心的污垢,激动是心的污垢,我慢是心的污垢,过慢是心的污垢,憍傲是心的污垢,放逸是心的污垢。
"当一位比丘认识到'贪欲与不正当的贪婪是心的污垢'时,他就舍弃贪欲与不正当的贪婪这心的污垢;当他认识到'嗔恚是心的污垢'时,他就舍弃嗔恚这心的污垢;当他认识到'忿怒是心的污垢'时,他就舍弃忿怒这心的污垢;当他认识到'怨恨是心的污垢'时,他就舍弃怨恨这心的污垢;当他认识到'覆藏是心的污垢'时,他就舍弃覆藏这心的污垢;当他认识到'对抗是心的污垢'时,他就舍弃对抗这心的污垢;当他认识到'嫉妒是心的污垢'时,他就舍弃嫉妒这心的污垢;当他认识到'悭吝是心的污垢'时,他就舍弃悭吝这心的污垢;当他认识到'欺诈是心的污垢'时,他就舍弃欺诈这心的污垢;当他认识到'狡猾是心的污垢'时,他就舍弃狡猾这心的污垢;当他认识到'顽固是心的污垢'时,他就舍弃顽固这心的污垢;当他认识到'激动是心的污垢'时,他就舍弃激动这心的污垢;当他认识到'我慢是心的污垢'时,他就舍弃我慢这心的污垢;当他认识到'过慢是心的污垢'时,他就舍弃过慢这心的污垢;当他认识到'憍傲是心的污垢'时,他就舍弃憍傲这心的污垢;当他认识到'放逸是心的污垢'时,他就舍弃放逸这心的污垢。
"比丘们,当比丘认识到'贪欲与不正当的贪婪是心的污垢'并舍弃了贪欲与不正当的贪婪这心的污垢;当他认识到'嗔恚是心的污垢'并舍弃了嗔恚这心的污垢;当他认识到'忿怒是心的污垢'并舍弃了忿怒这心的污垢;当他认识到'怨恨是心的污垢'并舍弃了怨恨这心的污垢;当他认识到'覆藏是心的污垢'并舍弃了覆藏这心的污垢;当他认识到'对抗是心的污垢'并舍弃了对抗这心的污垢;当他认识到'嫉妒是心的污垢'并舍弃了嫉妒这心的污垢;当他认识到'悭吝是心的污垢'并舍弃了悭吝这心的污垢;当他认识到'欺诈是心的污垢'并舍弃了欺诈这心的污垢;当他认识到'狡猾是心的污垢'并舍弃了狡猾这心的污垢;当他认识到'顽固是心的污垢'并舍弃了顽固这心的污垢;当他认识到'激动是心的污垢'并舍弃了激动这心的污垢;当他认识到'我慢是心的污垢'并舍弃了我慢这心的污垢;当他认识到'过慢是心的污垢'并舍弃了过慢这心的污垢;当他认识到'憍傲是心的污垢'并舍弃了憍傲这心的污垢;当他认识到'放逸是心的污垢'并舍弃了放逸这心的污垢。
"他对佛具有不动的净信:'这位世尊是阿罗汉、正等正觉、明行具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他对法具有不动的净信:'法由世尊善说,现见、无时、邀请观察、导向[涅槃]、智者自知。'他对僧具有不动的净信:'世尊的声闻僧众具足善行,世尊的声闻僧众具足正直行,世尊的声闻僧众具足如理行,世尊的声闻僧众具足正当行,即是四双八辈。这世尊的声闻僧众值得供养、值得供奉、值得布施、值得合掌,是世间无上的福田。'
"当他在其范围内舍弃、吐出、解脱、断除、远离[这些污垢]时,因为'我对佛具有不动的净信'而获得义的喜悦,获得法的喜悦,获得与法相应的欢喜。对欢喜者生起喜,有喜者身体轻安,身轻安者感受乐,有乐者心得定。同样地,因为'我对法具有不动的净信......对僧具有不动的净信'而获得义的喜悦,获得法的喜悦,获得与法相应的欢喜。对欢喜者生起喜,有喜者身体轻安,身轻安者感受乐,有乐者心得定。因为'我在其范围内已舍弃、吐出、解脱、断除、远离[这些污垢]'而获得义的喜悦,获得法的喜悦,获得与法相应的欢喜;对欢喜者生起喜,有喜者身体轻安,身轻安者感受乐,有乐者心得定。
"比丘们,如此戒行、如此法行、如此智慧的比丘,即使食用最精致的米饭,去除了黑粒,配以各种汤汁和咖喱,也不会成为他的障碍。比丘们,就像污秽、沾满污垢的布用清水洗就变得清净洁白,或者像金子经过冶炼就变得清净明亮一样;同样地,比丘们,如此戒行、如此法行、如此智慧的比丘,即使食用最精致的米饭,去除了黑粒,配以各种汤汁和咖喱,也不会成为他的障碍。
"他以慈心遍满一方而住,如是第二方,如是第三方,如是第四方。如是上下四维,普遍一切处,以广大、无量、无怨、无害的慈心遍满整个世界而住。以悲心......以喜心......以舍心遍满一方而住,如是第二方,如是第三方,如是第四方。如是上下四维,普遍一切处,以广大、无量、无怨、无害的舍心遍满整个世界而住。
"他了知:'有此,有劣,有胜,有超越这想的出离。'当他如是知、如是见时,他的心从欲漏解脱,从有漏解脱,从无明漏解脱。在解脱时,有'已解脱'的智。他了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比丘们,这称为'比丘已以内在沐浴而得清净。'"
当时,孙陀利迦·婆罗堕阇婆罗门坐在世尊不远处。于是孙陀利迦·婆罗堕阇婆罗门对世尊说:"尊者乔达摩是否也去婆呼迦河沐浴?""婆罗门,婆呼迦河有什么用?婆呼迦河能做什么?""尊者乔达摩,许多人认为婆呼迦河能带来解脱,许多人认为婆呼迦河能带来功德,许多人在婆呼迦河中洗去恶业。"于是世尊以偈颂对孙陀利迦·婆罗堕阇婆罗门说:
"婆呼迦和阿提卡卡,
伽耶和孙陀利迦,
萨拉斯瓦蒂和巴雅伽,
还有婆呼马蒂河。
愚者即使常常跳入,
作黑业者不能净化。
孙陀利迦能做什么?巴雅伽和婆呼迦河又能做什么?
不能净化有罪、作恶的人。
对清净者,[每月]十五日都是吉祥;
对清净者,[每月]布萨日都是吉祥;
对清净者,行为洁净者,
他的誓愿总是成就。
就在此地沐浴吧,婆罗门,
对一切众生修习安稳。
若你不说谎,不伤害生命,
不偷盗,有信心且无悭吝,
去伽耶圣地朝圣又有什么用?
你的水井就是纯净的伽耶圣地。"
当这么说时,孙陀利迦·婆罗堕阇婆罗门对世尊说:"殊胜啊,乔达摩尊者!殊胜啊,乔达摩尊者!就像扶起倒下的,揭示被隐藏的,为迷路者指明道路,在黑暗中举着油灯,使有眼者能见色一样,乔达摩尊者以种种方便开示法。我皈依乔达摩尊者、法和比丘僧团。愿我能在乔达摩尊者座下出家,受具足戒。"
孙陀利迦·婆罗堕阇婆罗门获得了在世尊座下出家,获得了具足戒。受具足戒不久,尊者婆罗堕阇独处、远离、不放逸、热诚、专注而住,不久便自证知并实现了善男子正确地从在家到无家的目的——那无上梵行的终极。他了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这样,尊者婆罗堕阇成为阿罗汉之一。
《布喻经》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