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546经到548经

杂阿含546经


我亲自听闻: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尊者大迦旃延住在跋兰那聚落的乌泥池旁边。

有一位拿着水罐和手杖的婆罗门来到大迦旃延的地方,互相问候慰劳后,坐在一旁,问大迦旃延说:

“是什么原因,什么缘故,导致国王与国王之间争斗?婆罗门与居士之间,婆罗门与居士之间互相争斗?”

大迦旃延回答婆罗门说:

“是因为贪欲和执着的缘故,所以国王与国王之间争斗,婆罗门与居士之间,婆罗门与居士之间互相争斗。”

婆罗门又问:

“是什么原因,什么缘故,出家人与出家人之间还要互相争斗?”

大迦旃延回答说:

“因为见解上的欲望和执着,所以出家人与出家人之间还要互相争斗。”

婆罗门又问大迦旃延:

“有没有人能够远离贪欲的束缚执着,以及远离这种见解上的欲望束缚执着呢?”

尊者大迦旃延回答说:

“婆罗门!有的,我的导师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能够远离这种贪欲束缚执着,以及见解上的欲望束缚执着。”

婆罗门又问:“佛世尊现在在哪里?”

回答说:

“佛、世尊现在在婆罗耆人中,拘萨罗国舍卫城的祇树林给孤独园。”

这时,婆罗门从座位起身,整理衣服,袒露右肩,右膝跪地,面向佛陀居住的地方,合掌赞叹:

“南无佛、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能够远离欲望贪爱的各种束缚执着;全部能够远离贪欲的束缚以及各种见解欲望:争斗的根本。”

这时,拿着水罐和手杖的婆罗门听了尊者大迦旃延所说的话,非常欢喜,随喜赞叹,从座位起身离开了。


杂阿含547经


我亲自听闻: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尊者大迦旃延在婆罗那乌泥池旁边,与众多比丘聚集在食堂,处理有关僧衣的事务。

那时,有一位拿着手杖的婆罗门,年纪很大,根机成熟,来到食堂所在处,在一旁拄着手杖站着。沉默片刻后,对比丘们说:

“各位长老!你们为什么看到年高德劭的人不来跟我说话问候,恭敬地请我坐下?”

当时,尊者大迦旃延也在众人中坐着。

这时,尊者大迦旃延对婆罗门说:

“按照我们的法,有年长的人来,都会一起说话问候,恭敬礼拜,请他坐下。”

婆罗门说:

“我看到这里众人中没有比我更年长的,都不恭敬礼拜、请我坐下,你为什么说:‘我们的法见到年长的人,会恭敬礼拜,请他坐下。’?”

大迦旃延说:

“婆罗门!如果有人年纪八九十岁,头发白了,牙齿掉了,却保持着年轻的心态和行为,这不算真正的长者;虽然年纪很轻,才二十五岁,皮肤白皙,头发乌黑,身体强壮健美,但他具备了长者的德行,就应该算是长者之列。”

婆罗门问道:

“什么样叫做八九十岁,头发白了牙齿掉了,却还保持着年轻的心态和行为;二十五岁,皮肤白皙头发乌黑,身体强壮容貌俊美,却能算是长者之列?”

尊者大迦旃延对婆罗门说:

“有五种欲望的享受,就是:眼睛认识色相,产生贪爱、喜乐、念念不忘,耳朵认识声音、鼻子认识香气、舌头认识味道、身体认识触感,产生贪爱、喜乐、念念不忘,对于这五种欲望的享受不能远离贪心、不能远离欲望、不能远离爱着、不能远离念念不忘、不能远离渴求,婆罗门!如果是这样的人,虽然已经八九十岁,头发白了牙齿掉了,这叫做保持着年轻的心态和行为;虽然年纪才二十五岁,皮肤白皙头发乌黑,身体强壮容貌俊美,但对于五种欲望的享受能够远离贪心、远离欲望、远离爱着、远离念念不忘、远离渴求,如果是这样的人,虽然年纪很轻才二十五岁,皮肤白皙头发乌黑,身体强壮容貌俊美,却具备了长者的德行,应该算是长者之列。”

这时,婆罗门对尊者大迦旃延说:

“按照尊者所说的道理,我自己反省观察,虽然年纪大但实际上心态年轻;你们虽然年纪轻,却具备了长者的德行。世间还有很多事情,我现在就请求告辞回去了。”

尊者大迦旃延说:

“婆罗门!你自己知道适当的时间。”

这时,婆罗门听了尊者大迦旃延所说的话,非常欢喜,随喜赞叹,回到了自己的住处。


杂阿含548经


我亲自听闻: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尊者大迦旃延住在稠密的树林中。

那时,摩偷罗国的国王是西方王子,来到尊者大迦旃延的地方,顶礼大迦旃延的双足,退坐一边,问尊者大迦旃延:

“婆罗门自己声称:‘我们是最尊贵的,其他人都是卑劣的;我们是清净的,其他人都是污秽的;婆罗门是清净的,不是非婆罗门;婆罗门子弟,是从口中出生的,是婆罗门所化生的,是婆罗门所有的。’尊者大迦旃延!这个说法是什么意思?”

尊者大迦旃延对摩偷罗王说:

“大王!这只是世间的说法而已。世间的说法说:‘婆罗门是最尊贵的,其他人都是卑劣的;婆罗门是清净的,其他人都是污秽的;婆罗门是清净的,不是非婆罗门;婆罗门,从婆罗门出生,生来就从口出生,是婆罗门所化生的,是婆罗门所有的。’大王!你应当知道:业力才是真实的,一切都是依据业力而定的。”

王对尊者大迦旃延说:

“这只是简略的说法,我还不能完全理解,希望您再详细解释。”

尊者大迦旃延说:

“现在我就问你,你随着我的问题回答我。”

于是就问道:

“大王!你作为婆罗门出身的国王,在你的国土中,所有的婆罗门、刹帝利、居士、长者,这四种人你都能召来,用财物、用权力,让他们侍奉护卫,早起晚睡,以及各种使唤命令,都能如你的意吗?”

王回答说:“都能如我的意。”

又问道:

“大王!如果刹帝利出身的人做国王,居士出身的人做国王,长者出身的人做国王,在自己的国土中所有四种姓的人,也都能召来,用财物、用权力,让他们侍奉护卫,早起晚睡,以及各种使唤命令,也都能如他的意吗?”

王回答说:“都能如他的意。”

又问道:

“大王!这样看来四种姓都是平等的,有什么差别呢?应当知道,大王!四种姓都是完全平等的,没有优胜劣败的差别。”

摩偷罗王对尊者大迦旃延说:

“确实如此,尊者!四种姓都是平等的,没有种种优胜劣败的差别。”

“所以,大王!应当知道:四种姓只是世间说法上有差别罢了……乃至依据真实的业力,是没有差别的。

再者,大王!在这个国土中如果有婆罗门偷盗,应该怎么处理?”

王对尊者大迦旃延说:

“婆罗门中如果有偷盗的人,或者鞭打,或者捆绑,或者驱逐出国,或者罚金,或者砍断手、脚、耳朵、鼻子,罪重的就处死,连同那些偷盗的人,然而婆罗门就被称为贼。”

又问大王:

“如果刹帝利、居士、长者中有偷盗的人,又应该怎么处理?”

王对尊者大迦旃延说:

“也是鞭打,也是捆绑,也是驱逐出国,也是罚金,也是砍断手、脚、耳朵、鼻子,罪重的就处死。”

“这样,大王!难道不是四种姓完全平等吗?有什么种种差别不同吗?”

王对尊者大迦旃延说:

“按照这个道理,确实没有种种优胜劣败的差别。”

尊者大迦旃延又对王说:

“应当知道,大王!四种姓只是世间的说法,说:‘婆罗门是最尊贵的,其余都是卑劣的;婆罗门是清净的,其余人都是污秽的;婆罗门是清净的,不是非婆罗门。’

应当依据业力,真实的业力依据吗?”

又问大王:

“婆罗门杀生、偷盗、邪淫、妄语、恶口、两舌、绮语、贪心、嗔恚、邪见,造作了这十种不善业之后,是会投生到恶道呢?还是善道呢?从阿罗汉那里听到了什么说法?”

王对尊者大迦旃延说:

“婆罗门造作十种不善业,应当堕入恶道,从阿罗汉那里听到是这样的说法。”

刹帝利、居士、长者也是这样说的。

又问大王:

“如果婆罗门修行十种善业,远离杀生……乃至正见,会投生到哪里,是善道呢?还是恶道呢?从阿罗汉那里听到了什么说法?”

王对尊者大迦旃延说:

“如果婆罗门修行十种善业的话,应当投生善道,从阿罗汉那里听到是这样的说法。”

同样,刹帝利、居士、长者也是这样说的。

又问:

“怎么样?大王!这样的四种姓是平等的吗?有什么种种优胜劣败的差别吗?”

王对尊者大迦旃延说:

“按照这个道理,就是平等的,没有种种优胜劣败的差别。”

“所以,大王!应当知道:四种姓都是完全平等的,没有种种优胜劣败的差别,只是因为世间的说法,才有婆罗门最尊贵[,其余人卑劣];婆罗门是清净的,其余都是污秽的;婆罗门是清净的,不是非婆罗门;婆罗门出生,生来就从口出生;婆罗门所造,婆罗门所化,婆罗门所有。应当知道:业力才是真实的,一切都是依据业力而定的。”

王对尊者大迦旃延说:

“确实如您所说,都是世间的说法,所以有:‘婆罗门优胜,其余人卑劣;婆罗门清净,其余人都是污秽的;婆罗门清净,不是非婆罗门;婆罗门出生,生来就从口出生,婆罗门所化,婆罗门所有。’都是业力真实,依据业力而定的。”

这时,摩偷罗王听了尊者大迦旃延所说的话,非常欢喜,随喜赞叹,顶礼后离开了。


这三篇经文主要讨论了贪欲执着是争斗的根源、真正的长者不在于年龄而在于心境修为、以及四种姓平等的佛法观点,体现了佛教的平等观和业力思想。


文言文原文


杂阿含546经[正闻本1621经/佛光本545经](大迦旃延相应/杂因诵/弟子记说)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摩诃迦旃延在跋兰那聚落乌泥池侧。

  时,有执澡灌杖梵志诣摩诃迦旃延所,共相问讯,慰劳已,于一面坐,问摩诃迦旃延言:

  「何因、何缘王、王共诤?婆罗门、居士,婆罗门、居士共诤?」

  摩诃迦旃延答梵志言:

  「贪欲系著因缘故,王、王共诤,婆罗门、居士,婆罗门、居士共诤。」

  梵志复问:

  「何因、何缘出家、出家而复共诤?」

  摩诃迦旃延答言:

  「以见欲系著故,出家、出家而复共诤。」

  梵志复问摩诃迦旃延:

  「颇有能离贪欲系著,及离此见欲系著不?」

  尊者摩诃迦旃延答言:

  「梵志!有,我大师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能离此贪欲系著,及见欲系著。」

  梵志复问:「佛世尊今在何所?」

  答言:

  「佛、世尊今在婆罗耆人中,拘萨罗国舍卫城祇树林给孤独园。」

  尔时,梵志从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向佛所住处,合掌赞歎:

  「{南无?}南无佛、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能离欲贪诸系著;悉能远离贪欲缚及诸见欲:{净}[诤]根本。」

  时,持澡灌杖梵志闻尊者摩诃迦旃延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去。


杂阿含547经[正闻本1622经/佛光本546经](大迦旃延相应/杂因诵/弟子记说)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尊者摩诃迦旃延在婆罗那乌泥池侧,与众多比丘集于食堂,为持衣事。

  时,有执杖梵志年耆根熟,诣食堂所,于一面{柱}[拄]杖而住。须臾默然已,语诸比丘:

  「诸长老!汝等何故见老宿士不共语问讯,恭敬命坐?」

  时,尊者摩诃迦旃延亦在众中坐。

  时,尊者摩诃迦旃延语梵志言:

  「我法有宿老来,皆共语问讯,恭敬礼拜,命之令坐。」

  梵志言:

  「我见此众中无有老于我者,不恭敬礼拜、命坐,汝云何言:『我法见有宿老,恭敬礼拜,命其令坐。』?」

  摩诃迦旃延言:

  「梵志!若有耆年八十、九十,发白齿落,成就年少法者,此非宿士;虽复年少年二十五,色白发黑,盛壮美满,而彼成就耆年法者,为宿士数。」

  梵志问言:

  「云何名为八十、九十,发白齿落,而复成就年少之法;年二十五,肤白发黑,盛壮美色,为宿士数?」

  尊者摩诃迦旃延语梵志言:

  「有五欲功德,谓:眼识色,爱、乐、念,耳识声、鼻识香、舌识味、身识触,爱、乐、念,于此五欲功德不离贪、不离欲、不离爱、不离念、不离{浊}[渴],梵志!若如是者,虽复八十、九十,发白齿落,是名成就年少之法;虽年二十五,肤白发黑,盛壮美色,于五欲功德离贪、离欲、离爱、离念、离{浊}[渴],若如是者,虽复年少年二十五,肤白发黑,盛壮美色,成就老人法,为宿士数。」

  尔时,梵志语尊者摩诃迦旃延:

  「如尊者所说义,我自省察,虽老则少;汝等虽少,成耆年法。世间多事,令便请还。」

  尊者摩诃迦旃延言:

  「梵志!汝自知时。」

  尔时,梵志闻尊者摩诃迦旃延所说,欢喜、随喜,还其本处。


杂阿含548经[正闻本1623经/佛光本547经](大迦旃延相应/杂因诵/弟子记说)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尊者摩诃迦旃延在稠林中住。

  时,摩偷罗国王是西方王子,诣尊者摩诃迦旃延所,礼摩诃迦旃延足,退坐一面,问尊者摩诃迦旃延:

  「婆罗门自言:『我第一,他人卑劣;我白,余人黑;婆罗门清净,非非婆罗门;是婆罗门子,从口生,婆罗门所化,是婆罗门所有。』尊者摩诃迦旃延!此义云何?」

  尊者摩诃迦旃延语摩偷罗王言:

  「大王!此是世间言说耳。世间言说,言:『婆罗门第一,余人卑劣;婆罗门白,余人黑;婆罗门清净,非非婆罗门;[是]婆罗门,从婆罗门生,生从口生,婆罗门所化,是婆罗门所有。』大王!当知:业真实者,是依业者。」

  王语尊者摩诃迦旃延:

  「此则略说,我所不解,愿重分别。」

  尊者摩诃迦旃延言:

  「今当问汝,随问答我。」

  即问言:

  「大王!汝为婆罗门王,于自国土诸婆罗门、刹利、居士、长者,此四种人悉皆召来,以财、以力,使其侍卫,先起后卧,及诸使令,悉如意不?」

  答言:「如意。」

  复问:

  「大王!刹利为王,居士为王,长者为王,于自国土所有四姓,悉皆召来,以财、以力,令其侍卫,先起后卧,及诸使令,皆如意不?」

  答言:「如意。」

  复问:

  「大王!如是四姓悉皆平等,有何差别?当知,大王!四种姓者,皆悉平等,无有胜如差别之异。」

  摩偷罗王白尊者摩诃迦旃延:

  「实尔,尊者!四姓皆等,无有种种胜如差别。」

  「是故,大王!当知:四姓世间言说为差别耳……乃至依业真实,无差别也。

  复次,大王!此国土中有婆罗门有偷盗者,当如之何?」

  王白尊者摩诃迦旃延:

  「婆罗门中有偷盗者,或鞭,或缚,或驱出国,或罚其金,或截手、足、耳、鼻,罪重则杀,及其盗者,然婆罗门则名为贼。」

  复问大王:

  「若刹利、居士、长者中有偷盗者,当复如何?」

  王白尊者摩诃迦旃延:

  「亦鞭,亦缚,亦驱出国,亦罚其金,亦复断截手、足、耳、鼻、罪重则杀。」

  「如是,大王!岂非四姓悉平等耶?为有种种差别异不?」

  王白尊者摩诃迦旃延:

  「如是义者,实无种种胜如差别。」

  尊者摩诃迦旃延复语王言:

  「当知,大王!四种姓者,世间言说,言:『婆罗门第一,余悉卑劣;婆罗门白,余人悉黑;婆罗门清净,非非婆罗门。』

  当依业,真实业依耶?」

  复问大王:

  「婆罗门杀生、偷盗、邪婬、妄言、恶口、两舌、绮语、贪、恚、邪见,作十不善业迹已,为生恶趣耶?善趣耶?于阿罗呵所为何所闻?」

  王白尊者摩诃迦旃延:

  「婆罗门作十不善业迹,当堕恶趣,阿罗呵所作如是闻。」

  刹利、居士、长者亦如是说。

  复问大王:

  「若婆罗门行十善业迹,离杀生……乃至正见,当生何所,为善趣耶?为恶趣耶?于阿罗呵所为何所闻?」

  王白尊者摩诃迦旃延:

  「若婆罗门行十善业迹者,当生善趣,阿罗呵所作如是闻。」

  如是,刹利、居士、长者亦如是说。

  复问:

  「云何?大王!如是四姓为平等不?为有种种胜如差别?」

  王白尊者摩诃迦旃延:

  「如是义者,则为平等,无有种种胜如差别。」

  「是故,大王!当知:四姓悉平等耳,无有种种胜如差别,世间言说故,有婆罗门第一[,余人卑劣?];婆罗门白,余者悉黑;婆罗门清净,非非婆罗门;婆罗门生,生从口生;婆罗门作,婆罗门化,婆罗门所有。当知:业真实业依。」

  王白尊者摩诃迦旃延:

  「实如所说,皆是世间言说,故有:『婆罗门胜,余者卑劣;婆罗门白,余者悉黑;婆罗门清净,非非婆罗门;婆罗门生,生从口生,婆罗门化,婆罗门所有。』皆是业真实依于业。」

  尔时,摩偷罗王闻尊者摩诃迦旃延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杂阿含546经到548经” 的相关文章

杂阿含1经

杂阿含1经[正闻本1-4经/佛光本1经](阴相应/五阴诵/修多罗)这是我亲耳听到的: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林给孤独园。那时,世尊(佛陀的尊称)对众多比丘(佛教僧侣)说:"你们应当观察色(物质形态)是无常的,这样观察就是正确的观察;正确观察就会产生厌离之心;有了厌离之心,就能消除喜爱和...

杂阿含3经

杂阿含3经[正闻本6经/佛光本3经](阴相应/五阴诵/修多罗)这是我亲耳听到的: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林给孤独园。那时,世尊(佛陀的尊称)对众多比丘(佛教僧侣)说:"对于色(物质形态),如果不了解它,不明白它的本质,不能断除对它的执着,不能远离对它的欲望,那么就无法断除痛苦。同样地,...

杂阿含5经

杂阿含5经[正闻本8经/佛光本5经](阴相应/五阴诵/修多罗)这是我亲耳听到的: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林给孤独园。那时,世尊(佛陀的尊称)对众多比丘(佛教僧侣)说:"对色(物质形态)有爱好和喜悦的人,实际上是在爱好和喜悦苦;对苦有爱好和喜悦的人,就无法从苦中解脱出来,也无法明白苦的本...

杂阿含6经

杂阿含6经[正闻本9经/佛光本6经](阴相应/五阴诵/修多罗)这是我亲耳听到的: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那时,世尊(佛陀的尊称)对众多比丘(佛教僧侣)说:"对于色(物质形态),如果不了解它,不明白它的本质,不能远离对它的欲望和贪恋,心灵就无法获得解脱。这样的人就无法超越对生、...

杂阿含7经

杂阿含7经[正闻本10经/佛光本7经](阴相应/五阴诵/修多罗)这是我亲耳听到的: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那时,世尊(佛陀的尊称)对众多比丘(佛教僧侣)说:"对色(物质形态)有爱好和喜悦的人,实际上是在爱好和喜悦苦;对苦有爱好和喜悦的人,就无法从苦中解脱出来。同样地,对受(感...

杂阿含8经

杂阿含8经[正闻本11-14经/佛光本8经](阴相应/五阴诵/修多罗)这是我亲耳听到的: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那时,世尊(佛陀的尊称)对众多比丘(佛教僧侣)说:"过去的色(物质形态)是无常的(无常解释: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化,没有永恒不变的存在),未来的色也是无常的,更何况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