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第六章:重要教法 四神足,第1部分,解析(107)

6.9.1过去经(相应部51相应11经/过去经(神足相应/大篇/修多罗))


这是在舍卫城所说。"比丘们,在我尚未证悟之前,当我还是菩萨时,我有这样的想法:'什么是修习神通力的因和缘呢?'比丘们,我想到:'在此,比丘修习欲如意足(欲神足),这样我的欲望既不会太松弛,也不会太紧张,不会内向收缩,也不会外向散乱。他安住于前后平等想:如前即后,如后即前;如下即上,如上即下;如昼即夜,如夜即昼。这样以开放、无覆盖的心修习光明想。'"


"他修习精进如意足(精进神足),这样我的精进既不会太松弛,也不会太紧张,不会内向收缩,也不会外向散乱。他安住于前后平等想:如前即后,如后即前;如下即上,如上即下;如昼即夜,如夜即昼。这样以开放、无覆盖的心修习光明想。"


"他修习心如意足(心神足),这样我的心既不会太松弛,也不会太紧张,不会内向收缩,也不会外向散乱。他安住于前后平等想:如前即后,如后即前;如下即上,如上即下;如昼即夜,如夜即昼。这样以开放、无覆盖的心修习光明想。"


"他修习观如意足(观神足),这样我的观察既不会太松弛,也不会太紧张,不会内向收缩,也不会外向散乱。他安住于前后平等想:如前即后,如后即前;如下即上,如上即下;如昼即夜,如夜即昼。这样以开放、无覆盖的心修习光明想。"


神通力的描述:


"比丘,当这四种如意足这样修习、多修习时,能证得各种神通:能由一身变多身,由多身合一身;能显现与隐匿;能穿墙越壁、穿山越岭,如行空中;能出入大地,如入出水中;能行水上而不沉没,如履平地;能结跏趺坐而飞行,如有翼之鸟;能以手触摸日月这样具大神力、大威德者;乃至能以身自在到达梵天界。"


天耳通:


"比丘,当这四种如意足这样修习、多修习时,以清净超人的天耳界,能听闻两种声音:天界的和人间的,无论远近。"


他心通:


"比丘,当这四种如意足这样修习、多修习时,能以心了知他人之心。能知有贪心为有贪心,离贪心为离贪心;有嗔心为有嗔心,离嗔心为离嗔心;有痴心为有痴心,离痴心为离痴心;收缩心为收缩心,散乱心为散乱心;广大心为广大心,不广大心为不广大心;有上心为有上心,无上心为无上心;定心为定心,不定心为不定心;解脱心为解脱心,未解脱心为未解脱心。"


宿命通:


"比丘,当这四种如意足这样修习、多修习时,能忆念种种宿命:能忆念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乃至许多成劫、坏劫。'在那里,我有如是名、如是姓、如是容貌、如是食物、如是苦乐感受、如是寿命。从那里死后,我生在那里;在那里,我又有如是名、如是姓、如是容貌、如是食物、如是苦乐感受、如是寿命。从那里死后,来生于此。'如是能忆念种种宿命的状况与细节。"


天眼通:


"比丘,当这四种如意足这样修习、多修习时,以清净超人的天眼,能见众生死时生时,看见众生随业力而往生,有贵贱、善恶、美丑、善趣、恶趣。了知众生的业报:'这些众生具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诽谤圣者,持邪见,行邪见业,身坏命终后,生于恶趣、堕处、地狱中。这些众生具身善行、语善行、意善行,不诽谤圣者,持正见,行正见业,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中。'如是以清净超人的天眼,能见众生随其业报而往生。"


漏尽通:


"比丘,当这四种如意足这样修习、多修习时,能通过诸漏的灭尽,于现法中自证无漏心解脱、慧解脱,安住其中。"


这是第一经。



这段经文的重要佛教词语和句子解释:


《过去经》佛教术语与概念详解


经文标题与出处


过去经(相应部51相应11经):这是巴利经藏中《相应部》的一部经文,位于第51相应(神足相应)的第11经。"过去"指佛陀回顾其过去修行经历。


神足相应/大篇/修多罗:

神足相应:专门讨论神通修习的经文集合

大篇:《相应部》的一个分类,收录较长的经文

修多罗:音译,指佛陀的教言,即经典


场景与背景


舍卫城:古印度拘萨罗国首都,佛陀常在此说法,祇树给孤独园位于此城。


比丘:遵循佛陀教法的男性出家修行者。


菩萨:此处指释迦牟尼佛在证悟成佛前的身份,指追求觉悟的修行者。


"菩萨"概念详解


词源与基本含义


菩萨是由两个词根组成:

菩提:意为"觉悟"、"智慧"

萨埵:意为"有情"、"众生"


合起来意为"觉悟的众生"或"追求觉悟的众生"。


经文中的具体含义


在《过去经》中,"当我还是菩萨时"特指释迦牟尼佛在成佛前、悟道前的修行阶段。这里的菩萨是指:


1. 未成佛的释迦牟尼本人:指他在菩提树下证悟成佛前的身份

2. 最后身菩萨:即最后一世将成佛的修行者

3. 已经发菩提心但尚未圆满觉悟的修行者:已经立志成佛但尚未完全证悟


在早期佛教经典中,"菩萨"主要用来描述释迦牟尼佛前世的修行历程,以及他在最后一世成佛前的修行状态。


与大乘佛教菩萨概念的区别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经》属于巴利经典,其中的"菩萨"概念与后来大乘佛教发展的菩萨概念有所不同:


1. 早期佛教:菩萨主要指释迦牟尼佛成佛前的身份,以及过去佛成佛前的修行阶段

2. 大乘佛教:菩萨成为一种修行者的类型,指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立志普度众生而不急于入涅槃的修行者


菩萨阶段的特点


在这段经文中,佛陀回忆自己作为菩萨时:

1. 积极探索:不断探求解脱之道和修行方法

2. 自我修行:系统性地修习四神足等修行方法

3. 寻求真理:尚未完全觉悟,仍在寻求"什么是修习神通力的因和缘"

4. 前正觉期:处于即将成佛前的最后修行阶段


因此,经文中的"菩萨"特指释迦牟尼在最终证悟前的修行阶段,这是他探索并发现通向解脱之道的关键时期,之后他才在菩提树下成就正等正觉,成为佛陀。


四神足(四如意足)详解


如意足(神足):字面意为"成就意愿的基础",是修习神通的四种心理基础,也是三十七道品中"四神足"的内容。


1. 欲如意足(欲神足)


欲:此处不是世俗的欲望,而是对修行、解脱的强烈意愿与志向。


不太松弛,不太紧张:采取中道态度,既不懈怠放逸,也不过分紧绷,如同调琴弦般恰到好处。


不内向收缩,不外向散乱:心既不退缩保守,也不向外攀缘散乱,保持开放而专注的状态。


2. 精进如意足(精进神足)


精进:勤奋努力修行的能量与持续性,坚持不懈的修行态度。


3. 心如意足(心神足)


心:此处指心的专注状态,是禅定的基础,保持内在的注意力和觉知。


4. 观如意足(观神足)


观:观察、审视,通过智慧观察现象的本质,也译为"思"或"思惟"。


修习方法


前后平等想:一种观想方法,超越空间和时间的二元对立:

如前即后,如后即前:消除前后时间的固定概念

如下即上,如上即下:消除上下空间的固定概念

如昼即夜,如夜即昼:消除昼夜对立的固定概念


光明想:修习明亮、清澈的意识状态,驱散心中的昏暗、愚痴。


开放、无覆盖的心:心态不被偏见、执着或妄想所覆盖,保持纯净开放状态。


六种神通详解


1. 神足通(神变通)


由一身变多身,由多身合一身:能变化身体数量的能力。


显现与隐匿:能够使自己显现或隐藏的能力。


穿墙越壁、穿山越岭:不受物质障碍的限制,能穿透固体物质。


出入大地,如入出水中:能在地中活动如同在水中一样。


行水上而不沉没:能在水上行走而不下沉。


结跏趺坐而飞行:能够盘腿坐姿飞行在空中。


以手触摸日月:能够触及远距离的天体。


到达梵天界:能够前往高层天界,超越常人所能到达的界限。


梵天界详解


基本定义


梵天界,是佛教宇宙观中的高级天界,位于欲界之上的色界中。"梵"指清净、神圣,"天"指天神,"界"指世界、境界。


在佛教宇宙层次中的位置


佛教宇宙观将世界分为三大层次:


1. 欲界:有强烈感官欲望的世界,包括人间、六欲天等

2. 色界:超越感官欲望但仍有色身的世界,梵天界就属于此类

3. 无色界:超越物质形态的纯精神境界


梵天界具体位于色界,又可分为多个层次:


色界天的层次(与禅定相对应)

初禅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狭义的梵天界常指这三层)

二禅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

三禅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

四禅天: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等(包括五净居天)


梵天居民的特征


梵天界的众生有以下特点:


1. 寿命极长:梵天众生寿命以劫计算,远超人间

2. 身体光明:体发光明,不需外在光源

3. 飞行自在:能够自由飞行移动

4. 心灵清净:已脱离粗重的欲望

5. 禅悦为食:不需实质食物,以禅定喜悦为滋养

6. 无男女之分:超越性别区分,多以中性或男性形象示现


修行层次与达到方法


根据《过去经》所述,达到梵天界的方法是:


1. 修习四神足(欲、精进、心、观)

2. 成就禅定:特别是初禅以上的禅定成就

3. 心性清净:净化心灵,降伏强烈的感官欲望


梵天与印度教的关联与区别


关联:

名称源自印度教的创造神梵天

沿用了印度宗教传统中对高层天界的概念


区别:

佛教不视梵天为创造主,而是轮回中的高级众生

梵天在佛教中不是永恒的,仍受无常法则支配

佛陀教导梵天仍在生死轮回中,非最终解脱境界


梵天界在佛教教义中的意义


1. 修行成就的标志:能够到达梵天界表明修行者已达到高深的禅定境界


2. 神通的范围:经文详述了神通能力的广泛表现形式,从物质操控到跨越空间的神变,展示了修行者通过神足通能够实现的各种超常能力及其广大作用范围。


3. 仍非究竟:佛教强调,尽管梵天界境界高远,但仍属于轮回范畴,不等同于涅槃解脱


4. 教化对象:佛经中常描述佛陀前往梵天界教化梵天众生


5. 宇宙观的组成部分:构成佛教完整宇宙观的重要部分,展现了佛陀对宇宙层次的深入认识


2. 天耳通


天耳界:超越人类常规听觉的能力。


两种声音:天界的和人间的:能听到天界和人间的声音,不受距离限制。


无论远近:天耳通能超越空间限制,听闻远处的声音,就像近在咫尺。


3. 他心通


以心了知他人之心:直接感知他人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无需通过言语或表情。


能知有贪心为有贪心,离贪心为离贪心:能准确辨别他人是否有贪欲。


有嗔心为有嗔心,离嗔心为离嗔心:能准确辨别他人是否有愤怒情绪。


有痴心为有痴心,离痴心为离痴心:能如实知见他人心中是否存在无明迷惑,精确辨别其心是处于被"痴"(愚痴、无明)所覆盖的状态,还是已经远离愚痴、具有明晰智慧的状态。


收缩心为收缩心,散乱心为散乱心:能够如实辨识他人的心是处于内向收敛的状态(如昏沉、怯弱、退缩的心),还是处于向外分散的状态(如掉举、妄想、注意力不集中的心),从而了知其心是否适合禅修以及需要何种对治方法。


广大心为广大心,不广大心为不广大心:能够清晰辨别他人心量的广狭程度,了知其心是处于超越自我、宽广包容的状态(如禅定境界、四无量心等广大心),还是局限于个人范围、狭隘自我中心的状态(如欲界心、执着私利等不广大心),从而给予适合其心量的教导与引导。


有上心、无上心:能辨别他人心是否有更高境界可追求(有上)或已达最高境界(无上)。


定心、不定心:能辨别他人心是否处于禅定状态。


解脱心、未解脱心:能辨别他人心是否已从烦恼中解脱。


4. 宿命通


宿命:过去世的生命历程。


能忆念一生、二生...百千生:能回忆起过去世的经历,从一世到无数世。


成劫、坏劫:宇宙周期的形成期和毁灭期,据说一劫极其漫长。


如是名、如是姓、如是容貌、如是食物、如是苦乐感受、如是寿命:能回忆过去世的具体细节,包括姓名、外貌、饮食习惯、生活体验及寿命长短。


5. 天眼通


清净超人的天眼:超越普通人眼界的视觉能力,能见常人不能见的事物。


见众生死时生时:能看到众生死亡和出生的过程。


随业力而往生为随业力而往生:能够清晰地观察到众生死后依照自己所造的业力而投生到不同去处的现象。这里的"业力"指的是众生过去所做的善恶行为所产生的力量,好比种下的种子会决定将来结出的果实。能够看到行善的众生往生到人间、天界等善处,作恶的众生往生到地狱、饿鬼、畜生等苦处。能明了众生临终时的心念如何影响往生方向,看清楚死亡与再生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理解生死轮回的真实运作方式。


贵贱、善恶、美丑、善趣、恶趣:能看到众生投生的不同品类和去处。


善趣:指天界、人间等良好的投生去处。


恶趣:指地狱、饿鬼、畜生等痛苦的投生去处。


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分别指身体、言语和思想层面的不善行为。


身善行、语善行、意善行:分别指身体、言语和思想层面的善良行为。


诽谤圣者:诋毁或不尊重已证悟的修行者。


邪见、正见:错误的见解与正确的见解,特指对因果、轮回等核心教义的认知。


6. 漏尽通


漏:烦恼的别称,指从心中流出的染污,主要有欲漏(感官欲望)、有漏(对存在的执著)、无明漏(对真相的无知)。


诸漏的灭尽:完全断除一切烦恼。


现法中:此生之中,不须等待来世。


自证:亲身体验证实,而非理论上的了解。


无漏心解脱:心从烦恼束缚中得到解放。


慧解脱:通过智慧的觉悟而获得的解脱。


安住其中:稳定地保持在解脱状态。


修行原则与哲学思想


中道修行原则


不太松弛,不太紧张:体现佛陀的中道思想,避免苦行主义与享乐主义两个极端,如同佛陀早期修行经历的总结。


内向收缩与外向散乱:这是描述修行中两种常见的心理偏差状态。


"内向收缩"指心念过度内敛、紧缩的状态,表现为心理封闭、僵硬、昏沉、缺乏活力,像乌龟缩进壳中一样。这种状态使人无法清晰觉察,容易落入昏沉、迷糊中,心智变得迟钝,观察力减弱。


"外向散乱"指心念过度向外扩散的状态,表现为心猿意马、念头纷飞、追逐外境,像猴子跳来跳去抓不住一样。这种状态使人注意力不集中,无法专注于修行对象,心随外境而转。


这两种状态都妨碍修行,因为正确的修行需要心既不过度收缩也不过度散乱,而是保持警醒、放松、平衡的中道状态,才能如实观照。


超越二元对立


前后平等想、上下平等想、昼夜平等想:这三种"平等想"是指修行者在禅修中培养的一种平等、不分别的心态:


"前后平等想"是指对前方和后方空间的平等观照,不偏向任何方向,心中无前后之分别。


"上下平等想"是指对上方和下方空间的平等观照,不执著于高低位置的差异。


"昼夜平等想"是指对白天和黑夜保持同样的清明觉知,不随外在明暗变化而改变心的质量。


这些修习在巴利经典中是培养心的平等性和稳定性的方法,尤其用于遍处禅和无量心的修习中。通过这些平等想的培养,修行者能超越常见的二元对立,使心保持宁静、平衡,不受外在环境变化的影响,有助于达到更深层次的定境。


修持进阶


经文展示了完整的修持进阶:从基础的四神足修习,到获得各种神通能力,最终达到漏尽通(解脱)。这体现了佛教修行的渐进性和系统性。


佛教世界观与宇宙论


梵天界:印度传统宇宙观中的高层天界,在佛教宇宙论中属于色界天。


成劫、坏劫:佛教宇宙观中的时间单位,指宇宙形成和毁灭的周期,暗示佛教对宇宙循环变化的认识。


善趣、恶趣:佛教六道轮回中的分类,善趣包括天、人、阿修罗,恶趣包括地狱、饿鬼、畜生。


经文的教义意义


神通与解脱的关系


虽然经文详述了神通,但最终强调的是漏尽通——唯一直接导向解脱的神通。这表明佛教虽然承认神通的存在,但视其为修行的副产品,而非最终目的。解脱才是修行的真正目标。


业力法则


随业力而往生、业报:强调因果报应的普遍法则,一切众生都受自己行为(业)的影响而投生不同界域。


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与身善行、语善行、意善行:表明佛教的伦理体系涵盖身、口、意三个层面的行为。


自证精神


自证无漏心解脱、慧解脱:强调佛教是一种亲身体验的宗教,而非仅靠信仰或理论知识,真正的解脱必须通过实修实证才能达到。


经文历史与传承背景


"这是第一经":表明此经在相关经文集中的排序位置,可能是编纂者添加的注释。


神足相应:是巴利经藏《相应部》中专门讨论神足、神通相关内容的一组经文。


修多罗:指佛陀亲口所说的教法,这表明《过去经》被认为是记录佛陀原始教言的经典。


修行实践的当代意义


虽然经文中描述的神通能力对现代人而言可能显得神秘,但其核心教导仍有实用价值:


1. 心灵平衡:不过紧不过松的中道修行,适用于各种现代禅修实践。


2. 专注力培养:四神足的修习方法本质上是一种高度发展专注力的系统训练。


3. 心性的开放态度:保持"开放、无覆盖的心",避免执着和偏见,有助于面对现代生活的各种挑战。


4. 自知之明:通过观察自己的欲望、精进、心态和思维模式,发展自我觉察能力。


5. 智慧解脱:最终目标是通过智慧的观照,解除内心的烦恼束缚,获得心灵的自由与平静,这一点在当今充满压力和焦虑的社会中尤为重要。


6. 系统性修行:经文展示了佛教修行的系统性和次第性,提醒现代修行者不要急于求成,而应按部就班地培养心灵品质。


四神足的现代应用


虽然经文以神通为背景,但四神足的修习原则可转化为现代心理训练:


1. 欲神足:培养正确的动机和意愿,既不过分渴求结果,也不缺乏前进动力,保持平衡的志向和热情。


2. 精进神足:在工作、学习和人际关系中保持恰当的努力程度,避免疲惫和懈怠两种极端。


3. 心神足:培养稳定而平衡的心态,既不过度抑制情绪(内向收缩),也不让情绪无节制地外显(外向散乱)。


4. 观神足:发展客观、清晰的观察力和洞察力,既不陷入过度分析的疲惫,也不缺乏应有的审视和反思。


神通描述的象征意义


经文中描述的神通能力也可以从象征意义角度理解:


1. 身体变化(一身变多身等):象征心灵的灵活性和适应能力。


2. 穿墙越壁:象征打破心理障碍和局限的能力。


3. 水上行走:象征不被环境困难所沉没的能力。


4. 天耳通:象征超越表面倾听他人内心的同理心能力。


5. 他心通:象征深度理解他人心理状态的人际智慧。


6. 宿命通:象征对个人历史和集体历史的深刻理解。


7. 天眼通:象征看清行为后果的远见卓识。


8. 漏尽通:象征通过自我觉察完全解决内在心理问题的能力。


经文教义的核心


这部经文虽然讨论神通,但其核心教义可归纳为:


1. 中道原则:在一切修行中避免极端,保持平衡。


2. 心的可塑性:通过系统训练,心可以发展出超越常规的能力。


3. 实证精神:佛教强调亲身体验(自证),而非仅靠信仰或理论。


4. 解脱为目:一切修行,包括神通的开发,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解脱。


5. 业力法则:个人的行为会决定未来的命运,强调道德责任。


总结


《过去经》虽然形式上讲述神通修习,但实质上展示了佛教修行的完整体系:从平衡的态度开始,通过系统的心智训练,最终达到烦恼的止息和解脱。经文强调,无论修行者的能力发展到何种程度,只有断除贪、嗔、痴等烦恼,才能获得真正的解脱。对现代人而言,这部经文提供了一个培养心灵平衡、专注力和智慧的实用框架,即使不追求神通,其中的原则仍然适用于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完善。


佛陀通过回忆自己菩萨时期的探索,展示了一种系统的修行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对古代修行者有效,对今天寻求内心平静与智慧的人们同样具有指导价值。



这段经文的简明翻译:


6.9.1 过去经(相应部51相应11经)


这段经文是佛陀在舍卫城讲述的。


"比丘们,在我还没有成佛之前,当我还是寻求真理的修行者时,我心里想:'什么是修习神通力量的原因和条件呢?'比丘们,我想到:'在这教法中,比丘修习以愿望为基础的神通力,这样他的愿望既不会太松散,也不会太紧绷,不会内向封闭,也不会向外分散。他保持前后一样的心态:前面和后面是一样的,后面和前面是一样的;下面和上面是一样的,上面和下面是一样的;白天和黑夜是一样的,黑夜和白天是一样的。这样,他用开放、不受遮蔽的心修习明亮的觉知。'"


"他修习以精进为基础的神通力,这样他的精进既不会太松散,也不会太紧绷,不会内向封闭,也不会向外分散。他保持前后一样的心态:前面和后面是一样的,后面和前面是一样的;下面和上面是一样的,上面和下面是一样的;白天和黑夜是一样的,黑夜和白天是一样的。这样,他用开放、不受遮蔽的心修习明亮的觉知。"


"他修习以心念为基础的神通力,这样他的心既不会太松散,也不会太紧绷,不会内向封闭,也不会向外分散。他保持前后一样的心态:前面和后面是一样的,后面和前面是一样的;下面和上面是一样的,上面和下面是一样的;白天和黑夜是一样的,黑夜和白天是一样的。这样,他用开放、不受遮蔽的心修习明亮的觉知。"


"他修习以观察为基础的神通力,这样他的观察既不会太松散,也不会太紧绷,不会内向封闭,也不会向外分散。他保持前后一样的心态:前面和后面是一样的,后面和前面是一样的;下面和上面是一样的,上面和下面是一样的;白天和黑夜是一样的,黑夜和白天是一样的。这样,他用开放、不受遮蔽的心修习明亮的觉知。"


神通力的表现:


"比丘,当这四种神通力量这样修习、多加练习时,能获得各种神通能力:能从一个身体变成多个身体,又能从多个身体合为一个;能显现自己或隐藏自己;能穿过墙壁、穿越山岭,就像在空中行走一样;能钻入地下又钻出来,就像在水中一样;能在水面上行走而不下沉,就像走在平地上;能盘腿坐着飞行,就像有翅膀的鸟儿;能用手触摸日月这样有巨大力量的天体;甚至能够身体自由到达最高的梵天界。"


天耳通:


"比丘,当这四种神通力量这样修习、多加练习时,能以超越常人的清净耳朵,听见两种声音:天界的和人间的,无论远近都能听到。"


他心通:


"比丘,当这四种神通力量这样修习、多加练习时,能用自己的心了解他人的心。能知道有贪欲的心是有贪欲的,没有贪欲的心是没有贪欲的;有愤怒的心是有愤怒的,没有愤怒的心是没有愤怒的;有迷惑的心是有迷惑的,没有迷惑的心是没有迷惑的;收缩的心是收缩的,散乱的心是散乱的;广大的心是广大的,不广大的心是不广大的;有更高境界的心是有更高境界的,无上的心是无上的;专注的心是专注的,不专注的心是不专注的;已解脱的心是已解脱的,未解脱的心是未解脱的。"


宿命通:


"比丘,当这四种神通力量这样修习、多加练习时,能回忆起许多前世的生活:能回忆一世、两世、三世、四世、五世、十世、二十世、三十世、四十世、五十世、一百世、一千世、十万世,甚至许多宇宙形成和毁灭的周期。'在那个地方,我有这样的名字、这样的家族、这样的长相、吃这样的食物、经历这样的快乐和痛苦、活了这么长时间。从那里死后,我又生在另一个地方;在那里,我又有这样的名字、这样的家族、这样的长相、吃这样的食物、经历这样的快乐和痛苦、活了这么长时间。从那里死后,我又投生到这里来。'就这样能清楚回忆许多前世的各种细节。"


天眼通:


"比丘,当这四种神通力量这样修习、多加练习时,能用超越常人的清净眼睛,看见众生死时和生时的情形,看见众生根据他们的行为而投生到不同的去处,有高贵的、低贱的、美丽的、丑陋的、幸福的、痛苦的。能了解众生的业报:'这些众生做了不好的身体行为、言语行为、心意行为,诽谤贤圣者,持有错误的见解,按照错误的见解行事,所以他们死后投生到痛苦的地方、堕落的境界、地狱中。而这些众生做了良好的身体行为、言语行为、心意行为,不诽谤贤圣者,持有正确的见解,按照正确的见解行事,所以他们死后投生到幸福的地方、天界中。'就这样,他用超越常人的清净眼睛,看见众生根据自己的行为而往生到不同的去处。"


漏尽通:


"比丘,当这四种神通力量这样修习、多加练习时,能通过彻底消除一切烦恼,在今生中亲身证得无烦恼的心解脱、智慧解脱,并安住其中。"


这是第一经。



简单易懂的神通禅修实践指南


前言

神通能力虽然听起来很神奇,但在佛教传统中,它们被视为深度禅修的副产品,而非目标本身。以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指南,帮助你从零开始建立禅修基础,最终朝向经文中提到的深度修行。


第一阶段:基础准备(1-3个月)


1. 建立日常练习

坐姿训练:每天早晚各找10-15分钟,坐在舒适但挺直的姿势上(可以用坐垫或椅子)

呼吸观察:简单地注意你的呼吸,不需要控制它,只是观察

身体扫描:从头到脚慢慢感受身体各部位,放松紧张区域


2. 培养正确态度

不求速成:禅修是长期练习,不要期待快速结果

保持平衡:不要太努力也不要太松懈(如经文所说)

定时练习:建立固定时间,养成习惯


第二阶段:四种如意足的基础修习(3-6个月)


1. 欲如意足(愿望的力量)

明确动机:每次禅修前,花1分钟思考"我为什么要修行?"

平衡练习:观察自己的欲望是否太强(造成紧张)或太弱(导致懈怠)

实际操作:设定合理目标,比如"今天专注呼吸15分钟"


2. 精进如意足(努力的力量)

适度努力:用七分力,不疲劳也不懈怠

每日坚持:即使只有5分钟,也要保持每日练习

正念行走:在日常步行时保持觉知,感受每一步


3. 心如意足(心念的力量)

简单专注练习:选择一个简单对象(如呼吸),保持注意力在上面

温和回归:当心走神时,温和地将它带回来,不责备自己

扩展时间:逐渐将专注时间从10分钟延长到30分钟


4. 观如意足(思考观察的力量)

觉察练习:注意身体感受、情绪和想法的生起和消失

不评判观察:观察但不评判这些体验

身心连接:注意情绪如何影响身体,想法如何影响情绪


第三阶段:深化修行(6个月到2年)


1. 培养平等想

日常对立练习: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对立(如好坏、喜欢不喜欢)

前后平等想练习:禅修时,试着平等看待过去与未来,不偏好也不排斥

上下平等想:观察自己对"高"与"低"的概念执着,如成功/失败、优越/劣等

昼夜平等想:培养对白天黑夜的平等态度,晚上也保持清醒的觉知


2. 光明想修习

内在光明观想:闭眼禅修时,想象内心中有温和的光

外在光明练习:选择光线充足的地方禅修,睁眼保持柔和的专注

心的开放练习:想象心像天空一样开阔无限,没有障碍


3. 延长禅修时间

逐渐将每次禅修延长到45-60分钟

每月安排1-2次3-4小时的加长禅修

条件允许时,参加为期数天的禅修静修


第四阶段:深度定境的培养(2到5年)


1. 四禅修习

初禅:培养专注与喜乐,减少外部干扰

  练习:找一个安静地方,专注呼吸直到身心愉悦感生起

二禅:减少思考,增强内在喜乐

  练习:当专注稳定后,放下对呼吸的刻意关注,感受内在喜乐

三禅:平静与遍满全身的舒适感

  练习:从喜乐转向更深层的平静与满足

四禅:超越愉悦与不愉悦,达到深度平等与清明

  练习:保持完全的平等心与觉知

2. 统一心境练习

练习将注意力无缝地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培养觉知的连续性,即使在不同活动之间切换


第五阶段:神通基础修习(5年以上)


1. 身心柔软性训练

身体柔软练习:适度的伸展运动,增强身体能量流动

心的柔软练习:培养对各种心境的平等接纳能力


2. 前行神通修习

内在能量感知:静坐时感受身体内部的能量流动

光明遍处:想象光明充满全身,然后扩展到周围空间

边界拓展:逐渐模糊自己与环境之间的界限感


3. 具体神通基础练习

天耳通基础:练习专注聆听非常细微的声音

他心通基础:在与人互动时,提高对微表情和情绪的敏感度

宿命通基础:深度放松后,尝试回忆当天、当周、当月乃至更久远的记忆


实用建议


日常应用

将正念带入日常活动:吃饭、走路、工作时保持觉知

练习"停顿片刻":每天随机暂停数次,觉察当下的身心状态

建立支持系统: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或加入禅修团体


避免常见障碍

期待神通:不要以获得神通为目标,将它们视为深度修行的副产品

进度比较:每个人的修行进度不同,避免与他人比较

过度紧张:记住经文中强调的"不太松弛,也不太紧张"


重要提醒

1. 禅修是逐渐深化的过程,需要耐心和持续

2. 如果出现任何不适或异常体验,应暂停加深练习,回到基础禅修

3. 神通能力不是修行的目的,而是清净心、解脱苦的副产品


每日实践计划(从零开始)


第1-4周:入门

早晨:5分钟呼吸觉知

中午:5分钟身体扫描

晚上:10分钟结合呼吸觉知和身体感受


第2-3个月:建立基础

早晨:15分钟欲如意足修习(动机培养+呼吸专注)

晚上:15分钟精进如意足修习(适度努力的专注)

日常:饭前暂停30秒,觉察当下


第4-6个月:深化练习

早晨:20分钟心如意足修习(心的专注与平衡)

晚上:20分钟观如意足修习(清晰观察身心现象)

周末:一次45分钟的综合练习


第7-12个月:整合四种如意足

每日:30-45分钟的综合修习,轮流强调四种如意足

每周:一次2小时的延长禅修

每月:一天的密集练习(如可能)


处理常见困难


昏沉与睡意

睁开眼睛,增加光线

站立禅修几分钟

洗把冷水脸再继续


妄想纷飞

不要抗拒,只是观察想法

轻轻标记:"思考中",然后回到呼吸

尝试数息法:从1数到10,再从头开始


身体不适

缓慢调整姿势,保持觉知

使用更舒适的坐具(如靠背椅)

尝试行禅(正念步行)作为替代


缺乏动力

回顾自己为何开始修行

设定小目标,庆祝小成就

与修行团体或朋友一起练习


如何评估进展


短期指标(几周到几个月)

能更长时间保持专注

日常生活中更加觉知

情绪反应变得更平和


中期指标(几个月到一年)

减少对外在刺激的反应性

增强内在平静感

更能接受不确定性和变化


长期指标(数年)

四种如意足的平衡发展

心的柔软性和稳定性

对他人的深度慈悲和理解


结语


禅修修行,特别是神通能力的发展,是一条漫长且需要耐心的道路。在佛陀的教导中,这些能力从来不是目的本身,而是深度心灵净化的自然结果。最重要的是保持简单、稳定的日常练习,培养平衡的心态,既不贪求神通,也不排斥它们可能的出现。


记住经文中反复强调的中道原则:"既不太松弛,也不太紧张"。就像调琴弦一样,太松不能发声,太紧容易断裂。在修行中找到这种平衡点,是开启深度禅修之门的钥匙。


从今天开始,哪怕只用5分钟静坐观察呼吸,你已经踏上了这条古老而宝贵的修行道路。重要的不是速度,而是方向和持续的步伐。



这段经文的深入解析:


《过去经》的智慧密码:穿越二千五百年的心灵科学


灵魂的地图:佛陀修行探索的珍贵记录


在这部珍贵的经文中,佛陀罕见地揭示了他在成道前的内心旅程。这不是神话传说,而是一位伟大的心灵科学家分享他对人类潜能极限的探索。当他以"在我尚未证悟之前"开篇,我们得以窥见这位后来的觉者如何系统性地探索意识的奥秘。


这篇经文如同一部古老的心智导航图,不仅描绘了目的地(神通能力),更珍贵的是,它详细记录了通往彼岸的完整路径。


四种如意足:解码人类潜能的密钥


佛陀的发现揭示了心灵力量的四大支柱,被称为"四神足"或"四如意足":


1. 欲如意足:平衡的渴望

当佛陀说"既不会太松弛,也不会太紧张"时,他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心理学原理:适度的欲望是强大的动力。过强的欲望会造成紧张和执着,而过弱的欲望则无法维持修行。这犹如弹琴时的琴弦,既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才能奏出和谐的音乐。


现代心理学中的"最佳唤醒区"理论,与此不谋而合。我们的动机需要保持在一个平衡点,既有动力又不过度紧张,才能达到最佳表现。


2. 精进如意足:持续的努力

精进如意足讲的是持续不断、适度平衡的努力。这种努力不是日常意义上的拼命或强迫,而是一种稳定、持久的能量投入。佛陀的描述显示,真正的精进既不是激烈地推动自己,也不是懒散地松懈,而是在二者之间找到完美平衡点。


3. 心如意足:稳定的专注

心如意足关乎心的品质和状态。当心既不松懈(导致昏沉)也不紧张(导致焦虑),既不内向收缩(导致沉闷)也不外向散乱(导致分心)时,它达到了一种完美的平衡状态,能够产生非凡的力量。


4. 观如意足:深度的洞察

观如意足指的是深入观察和分析的能力,它不仅是智力活动,更是一种透视实相的能力。这种观察力同样需要保持在不过度分析也不过于粗略的平衡点上。


超越二元对立的平等想


佛陀在经文中反复强调"前后平等想"、"上下平等想"、"昼夜平等想",这不仅是一种修行技巧,更是对二元思维的彻底超越。当我们真正理解"如前即后,如后即前"时,时间的线性幻象开始溶解;当体验"如上即下,如下即上"时,空间的固定参照消失;当领悟"如昼即夜,如夜即昼"时,我们打破了光明与黑暗的对立。


这种平等想不是概念上的理解,而是通过深度禅修获得的。


光明想的修习:心灵之光的培育


当佛陀提到"以开放、无覆盖的心修习光明想"时,他指向了一种特殊的心灵状态。这种光明并非仅指物理上的光亮,而是心的清明与通透。在深度禅修中,修行者会体验到心灵逐渐明亮,如同云雾散去,阳光普照。


这种光明想的修习有着深刻的心理和生理基础。现代研究发现,长期禅修者的大脑活动确实会产生变化,包括增强前额叶皮质的活动(与清晰思考相关)以及减少杏仁核的过度反应(与恐惧和焦虑相关)。佛陀两千多年前的指导,现在正在神经科学实验室中得到验证。


神通力的形成:心灵潜能的科学


经文中描述的六种神通能力——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和漏尽通——代表了人类潜能的不同维度。从现代视角看,这些能力可以理解为意识在不同层面的拓展:


1. 神足通:对物质世界规则的超越,暗示意识可能对物质有着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影响力。


2. 天耳通:感知能力的扩展,超越普通感官的限制。这反映了感知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可以通过训练而扩展的。


3. 他心通:深度的共情和情绪感知能力,现代研究已证实某些人确实具有非凡的读取他人情绪状态的能力。


4. 宿命通:记忆和时间感知的扩展,暗示意识对时间的体验可能比我们通常认为的更加复杂。


5. 天眼通:洞察因果关系的能力,看见行为与后果之间的连接。


6. 漏尽通:最终的解脱,心灵完全净化和自由的状态。这是所有修行的最高目标。


现代意义:从神通到心灵科学


这部经文的现代意义并不在于它描述的超自然能力,而在于它揭示的心智训练系统。佛陀的方法本质上是一种精密的心灵科学,强调:


1. 平衡原则:无论是欲望、努力、专注还是观察,最佳状态总是在两个极端之间的平衡点。这一原则适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


2. 超越二元思维:平等想的训练教导我们超越习惯性的二元对立,看见事物的整体性和相互联系。这种思维方式对解决当今复杂问题至关重要。


3. 系统方法论:佛陀提供的不是零散技巧,而是一个完整、渐进的系统,每一步都建立在前一步的基础上。


从古老智慧到现代生活:深刻启示


这部经文对现代人的启示深远而实用:


1. 成就的真正路径:任何重大成就都需要四种元素的结合——真诚的渴望、持续的努力、专注的心智和深刻的洞察。无论是事业、艺术还是个人成长,缺一不可。


2. 关注过程而非结果:佛陀强调的是如何培养心的品质,而非执着于神通能力本身。这提醒我们,真正的成功来自于过程中的成长,而非最终的结果。


3. 心灵的无限可能:经文揭示了人类心灵潜能的广阔维度,提醒我们不要被当前的局限所困。每个人心中都蕴含着远超想象的可能性,等待被适当的修行和训练唤醒。


4. 整体的生活方式:四如意足不仅是禅修技巧,更是生活哲学。它教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动机、努力、专注和洞察的平衡,以获得内在的和谐与力量。


心灵整合:从碎片到整体的旅程


佛陀所揭示的修行路径并非简单的线性进程,而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整合之旅。在这个旅程中,心灵的碎片逐渐融合为一个和谐的整体。


当欲、精进、心、观四种如意足平衡发展时,我们的内在冲突开始化解。我们不再被矛盾的欲望撕扯,不再在懒惰与过度努力之间摇摆,不再被分散的注意力困扰,不再被偏见的观点局限。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整合的意识状态,其特点是:


1. 意向的统一:所有行动都源自同一个深层意图,不再有内在冲突。


2. 能量的流动:精力不再被内在阻碍和冲突消耗,而是自由流动并有效应用。


3. 意识的连贯:注意力变得连续而稳定,不再碎片化或跳跃。


4. 视野的完整:能够同时看见事物的多个层面,不再局限于单一视角。


神通与伦理:力量与责任的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佛陀将神通能力的获得与道德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佛教修行体系中,戒律(行为自律)是修行的基础,先于定力和智慧的培养。这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力量必须以伦理为基础。


这种将能力与伦理结合的观念对现代社会尤为重要。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力量,但如果缺乏相应的伦理基础,这些力量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佛陀的教导提醒我们,任何形式的力量——无论是科技、财富、影响力还是心灵能力——都需要与相应的道德责任相平衡。


修行的终极目标:漏尽通的解脱智慧


经文最后提到的"漏尽通"是所有神通中最重要的一种,也是修行的最终目标。"漏"指的是心中的不健康倾向,如贪、嗔、痴等。漏尽通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存在状态——完全解脱的状态。


这提醒我们,所有修行的真正目的不是获得超能力,而是实现内在的自由与和平。佛陀将这种状态描述为"于现法中自证无漏心解脱、慧解脱",意味着在此生中就能体验到完全的自由和智慧。


总结:古老智慧的现代回响


《过去经》虽然诞生于两千五百年前的印度,却包含着对人类心灵本质的深刻洞察,这些洞察穿越时空,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它不仅是一部关于超常能力的指南,更是一部关于心灵平衡、整合与自由的完整哲学。


在这部经文中,我们看到佛陀以系统、平衡的方式探索人类意识的极限。他的方法既不神秘也不迷信,而是基于对心灵运作规律的深刻理解,以及对这些规律的实际应用。


现代社会虽然在物质科技上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在心灵科学领域,我们或许还有很多向古代智者学习的地方。佛陀描述的四如意足修行系统,提供了一种培养内在力量和和谐的完整路径,这对于在快节奏、分散注意力的现代社会中寻求内在平衡的人们尤为珍贵。


当我们将这些古老教导与现代科学的发现相对照时,我们发现惊人的共鸣与互补。神经科学关于大脑可塑性的研究,量子物理学对物质本质的探索,以及心理学对意识状态的研究,都以不同方式与佛陀的教导形成对话。这种对话不是要证明或反驳超常能力的存在,而是扩展我们对人类潜能和宇宙本质的理解。


最重要的是,《过去经》提醒我们,真正的神通不是超自然的能力,而是从内在束缚中解脱出来的能力。在追求外在成就和物质满足的同时,我们常常忽视了内在发展的重要性。但正如佛陀所示,真正的满足和力量来自内心的平和与自由,而非外在的控制与获取。


在技术日益发达但人类内心却越来越不安的时代,这种古老智慧提供了一种替代性视角——一种重新连接我们内在资源、培养内在平衡和发现深层满足的途径。它提醒我们,无论外部世界如何变化,我们与这个世界关系的品质最终取决于我们心灵的状态。


《过去经》的教导,以其对平衡、整合和自我超越的强调,不仅属于过去,也属于未来。它是一座跨越时空的桥梁,连接着古老智慧与现代生活,提醒我们在追求外在进步的同时,不要忽视内在旅程的重要性和变革潜能。


在这个意义上,《过去经》不仅是一部佛教经典,也是一部永恒的人类心灵探索指南——一盏穿越时代,指引我们发现内在宝藏的明灯。


“补充:第六章:重要教法 四神足,第1部分,解析(107)” 的相关文章

第一章,世界的起源【长部27经/世界起源经(波梨品[第三])】解析(1)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舍卫城东园鹿母讲堂。当时,婆舍咤和婆罗堕阇两位婆罗门青年正在僧团中修行,希望成为比丘。这时,傍晚时分,世尊从禅思中起身,下得讲堂,在讲堂阴影处露地经行。婆舍咤见到世尊从禅思中起身,下得讲堂,在讲堂阴影处露地经行。看见后,他对婆罗堕阇说:"贤友婆罗堕阇,世尊现在从禅思...

【地味的出现】......第一章,世界的起源【长部27经/世界起源经(波梨品[第三])】解析(2)

【地味的出现】"婆舍咤,那时世界是一片水域,黑暗无光。没有日月,没有星辰,没有昼夜,没有月份季节,没有年岁,没有男女之分,众生只以'众生'来称呼。经过很长时间后,地味出现在水面上,就像热牛奶冷却时表面会结一层膜一样。这地味具有色、香、味,就像精纯的酥油或上等的奶油那样的颜色...

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3)

向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致敬。【关于前生的讨论】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迦梨园中。当时,众多比丘在午餐后从托钵返回,集聚在迦梨圆形讲堂中,谈论关于前生的法义:"如是前生,如是前生。"世尊以清净超人的天耳闻知了这些比丘的谈话。于是世尊从座起,往迦梨圆形讲堂走去。到...

【老年人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4)

【老年人品】"比丘们,过了许多年、许多百年、许多千年后,毗婆尸王子召唤车夫说:'善友车夫啊,准备好最好的车辆,我们要去花园游玩,观赏美景。'车夫回答说:'是的,殿下。'于是准备好最好的车辆后,通知毗婆尸王子说:'殿下,最好的车辆已准备好,请您决定是否...

【大众出家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6)

【大众出家品】"比丘们,班都马蒂王城的八万四千人听说:'毗婆尸世尊已到达班都马蒂王城,住在鹿野苑,正在说法。'康达王子和提沙祭司子已在毗婆尸世尊座下剃除须发,披上袈裟,从家出家。听到这些后他们想:'这一定不是平凡的法与律,这一定不是平凡的出家,因为康达王子和提沙祭司...

第三章 离开王宫证悟成佛,解析(7)

3.1【出家前的思考】中部26经/圣求经)佛陀说:"比丘们,有两种追求 圣者的追求和非圣者的追求。什么是非圣者的追求?就是一个人自己会生老病死,却去追求同样会生老病死的事物;一个人自己会悲伤污染,却去追求同样会带来悲伤污染的事物。什么是会生的事物呢?妻子儿女、奴仆婢女、山羊羔羊、鸡猪、象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