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第六章:重要教法:四正勤,五根,五力,解析(106)

6.16四正勤(相应部49相应1到12经/东方等十二经(正勤相应/大篇/修多罗))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城。在那里,世尊对比丘们说道:'诸比丘,有四种正勤。是哪四种呢?


在此,比丘为了防止尚未生起的恶不善法生起,生起欲望,精进努力,激发精进,策励其心,精勤修习。


为了断除已经生起的恶不善法,生起欲望,精进努力,激发精进,策励其心,精勤修习。


为了令尚未生起的善法生起,生起欲望,精进努力,激发精进,策励其心,精勤修习。


为了令已生起的善法安住、不忘失、增长、广大、修习圆满,生起欲望,精进努力,激发精进,策励其心,精勤修习。


诸比丘,这就是四种正勤。'"


"诸比丘,就像恒河向东流、倾向东方、趣向东方;同样地,比丘们,比丘修习四正勤、多修四正勤者,必定向涅槃流、倾向涅槃、趣向涅槃。诸比丘,比丘如何修习四正勤、多修四正勤而向涅槃流、倾向涅槃、趣向涅槃呢?诸比丘,在这里,比丘为了使未生起的恶不善法不生起,生起意欲,努力精进,发起精进力,策励其心,勤修不懈。为了断除已生起的恶不善法,生起意欲,努力精进,发起精进力,策励其心,勤修不懈。为了使未生起的善法生起,生起意欲,努力精进,发起精进力,策励其心,勤修不懈。为了使已生起的善法住立不失、不退失、增长、广大、修习、圆满,生起意欲,努力精进,发起精进力,策励其心,勤修不懈。诸比丘,比丘如此修习四正勤、多修四正勤而向涅槃流、倾向涅槃、趣向涅槃。"


第十二经


6.17正勤经(增支部4集13经/勤奋经)


"诸比丘,有四种正勤。是哪四种呢?


在此,比丘:


为防止未生起的恶不善法生起,生起欲望,精进努力,激发精进,策励其心,精勤修习;


为断除已生起的恶不善法,生起欲望,精进努力,激发精进,策励其心,精勤修习;


为令未生起的善法生起,生起欲望,精进努力,激发精进,策励其心,精勤修习;


为令已生起的善法住立、不忘失、增长、广大、修习、圆满,生起欲望,精进努力,激发精进,策励其心,精勤修习。


诸比丘,这就是四种正勤。"


偈颂:


"正勤能克服魔境,


已度脱生死怖畏。


欢喜战胜魔军已,无动摇,


超越一切魔军力,得安乐。"


第三经。


6.18五根(相应部48相应10经/第二分别经(根相应/大篇/修多罗))


"诸比丘,有这五根。是哪五根呢?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诸比丘,什么是信根?在此,诸比丘,圣弟子具足信心,信仰如来的觉悟——'世尊确实是阿罗汉、正等正觉者、明行具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诸比丘,这称为信根。


诸比丘,什么是精进根?在此,诸比丘,圣弟子为断除不善法、成就善法而住于精进,具足力量、坚固精进、于善法中不舍责任。他为防止未生起的恶不善法生起,生起欲望,精进努力,发起精进,策励其心,精勤;为断除已生起的恶不善法...为令未生起的善法生起...为令已生起的善法住立、不忘失、增长、广大、修习、圆满,生起欲望,精进努力,发起精进,策励其心,精勤——诸比丘,这称为精进根。


诸比丘,什么是念根?在此,诸比丘,圣弟子具足最上的念和觉知,能忆念、随忆久远之事与言说。他以热诚、正知、正念住于身随观身,于世间舍离贪忧;于受...于心...于法随观法而住,以热诚、正知、正念,于世间舍离贪忧——诸比丘,这称为念根。


诸比丘,什么是定根?在此,诸比丘,圣弟子以舍为所缘,获得定,获得心一境性。他离诸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成就初禅而住。寻伺寂灭,内心清净,心专一性,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成就第二禅而住。离喜而住,具念正知,以身感受乐,如圣者所说的'舍念乐住',成就第三禅而住。舍乐及苦,先前已灭喜忧,不苦不乐,具足舍念清净,成就第四禅而住——诸比丘,这称为定根。


诸比丘,什么是慧根?在此,诸比丘,圣弟子具足通达生灭的智慧,具备圣者的洞察力,能正确导向苦的灭尽。他如实了知'这是苦',如实了知'这是苦集',如实了知'这是苦灭',如实了知'这是趣向苦灭之道'——诸比丘,这称为慧根。诸比丘,这就是五根。"


第十经。


6.19五力(广说经(增支部5集14经/广说经))


"诸比丘,有这五种力。是哪五种呢?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诸比丘,什么是信力?在此,诸比丘,圣弟子具足信心,信仰如来的觉悟——'世尊确实是阿罗汉、正等正觉者、明行具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诸比丘,这称为信力。


诸比丘,什么是精进力?在此,诸比丘,圣弟子为断除不善法、成就善法而住于精进,具足力量、坚固精进、于善法中不舍责任。诸比丘,这称为精进力。


诸比丘,什么是念力?在此,诸比丘,圣弟子具足念,成就最上的念和觉知,能忆念、随忆久远之事与言说。诸比丘,这称为念力。


诸比丘,什么是定力?在此,诸比丘,圣弟子离诸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成就初禅而住。寻伺寂灭,内心清净,心专一性,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成就第二禅而住。离喜而住,具念正知,以身感受乐,如圣者所说的'舍念乐住',成就第三禅而住。舍乐及苦,先前已灭喜忧,不苦不乐,具足舍念清净,成就第四禅而住。诸比丘,这称为定力。


诸比丘,什么是慧力?在此,诸比丘,圣弟子具足通达生灭的智慧,具备圣者的洞察力,能正确导向苦的灭尽。诸比丘,这称为慧力。诸比丘,这就是五力。"


第四经。



这段经文的重要佛教词语和句子解释:


四正勤的详细解释


经文出处与背景


这里的经文来自两个来源:

1. 相应部49相应1到12经(正勤相应):属于南传巴利文献《相应部》,收录佛陀关于修行方法的系统教导。

2. 增支部4集13经(勤奋经):属于南传巴利文献《增支部》,按数目编排的经典集成。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城"是佛经的标准开头,表明这是阿难尊者在第一次结集时所诵出的佛陀教言。舍卫城是佛陀常驻说法的重要地点。


四正勤的内容解析


四正勤是佛陀教导的重要修行方法,也是三十七道品之一。它们是:


1. 未生恶令不生:

预防性的精进,通过正念和警觉防止不善念头和行为的产生

如同医生预防疾病的发生


2. 已生恶令断:

对治性的精进,消除已经生起的烦恼和不善念头

如同医生治疗已发的疾病


3. 未生善令生:

培育性的精进,主动培养慈悲、智慧等积极心态

如同农夫播种耕耘


4. 已生善令增长:

保持性的精进,巩固和发展已有的善法

如同浇灌和培育已长出的幼苗


修习方法与精进内涵


经文中反复强调的"生起欲望,精进努力,激发精进,策励其心,精勤修习"揭示了修习四正勤的具体方法:


1. 生起欲望:指向善法的强烈意愿,是修行的动力

2. 精进努力:付出实际的努力

3. 激发精进:保持热忱与勇猛精神

4. 策励其心:调整和引导心念

5. 精勤修习:持之以恒的实践


恒河譬喻的意义


经文使用恒河向东流的比喻表明:

恒河必定向东流动,这是自然规律

同样地,修习四正勤的人必然趋向涅槃,这是修行的必然趋势

这个比喻强调了四正勤在佛教修行中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偈颂的深层含义


偈颂描述了修习四正勤的功德:

"克服魔境":战胜五魔(死魔、烦恼魔、蕴魔、天魔、自在天魔)


克服五魔:修行者必须面对的挑战


在佛教传统中,"克服魔境"特指战胜阻碍修行的五种魔障:


1. 死魔

简义:死亡带来的恐惧和生命无常的威胁。

克服方法:通过修行正念,深刻理解无常本质,使心不再被死亡恐惧所控制。


2. 烦恼魔

简义:内心的贪嗔痴等负面情绪和习气。

克服方法:通过四正勤净化心灵,特别是"断已生恶"和"长已生善",逐步减弱情绪对我们的控制。


3. 蕴魔

简义:执着于五蕴(色受想行识)所构成的"自我"错觉。

克服方法:通过发展慧根慧力,看清五蕴的无常无我本质,不再执着于虚假的自我认同。


4. 天魔

简义:外在的诱惑和障碍,扰乱修行者的注意力。

克服方法:通过修习定力和正念,保持心的稳定与专注,不被外境所动摇。


5. 自在天魔(魔罗)

简义:最强大的障碍力量,代表对解脱的最终阻碍,也象征着我们内心最深层的无明。

克服方法:需要五根五力全面发展,特别是最高层次的智慧洞见,完全觉醒到实相的本质。


当经文提到"欢喜战胜魔军已,无动摇,超越一切魔军力"时,正是指通过四正勤和五根五力的修行,彻底超越这些内外障碍,达到不再被任何"魔"所影响的解脱状态。这是修行的终极目标:内心获得完全的自由与平静。


"度脱生死怖畏":超越轮回的恐惧

"欢喜战胜魔军已,无动摇":通过精进修行战胜内外障碍后的喜悦与稳定

"超越一切魔军力,得安乐":彻底战胜一切内外障碍后获得的究竟解脱与安乐,即涅槃的境界。这象征着修行的最终成就。


偈颂使用战争隐喻来描述修行过程,将烦恼、障碍比作"魔军",将修行者比作战士,通过四正勤的修习最终赢得精神上的决定性胜利。


四正勤的修行意义


1. 系统性的修行框架:

   四正勤提供了全面的心灵净化和发展体系,覆盖了防止、断除、培养和发展四个维度,确保修行的完整性。


2. 积极主动的态度:

   四正勤强调修行者需主动采取行动,而非被动等待。"生起欲望"表明修行需要强烈的意愿作为基础。


3. 心理学层面的意义:

   四正勤实际上是一种系统的心理调整方法,教导人们如何处理负面心态和培养正面心态。


4. 渐进式的修行路径:

   四正勤展示了修行的递进关系:先防止新的不善生起,再断除已有的不善,然后培养新的善法,最后巩固和发展善法。


四正勤在佛教修行体系中的位置


1. 与八正道的关系:

   四正勤是八正道中"正精进"的具体实践方法,详细阐述了如何正确地精进用功。


2. 在三十七道品中的角色:

   四正勤是三十七道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四念处、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共同构成完整的修行体系。


3. 与禅修的关系:

   四正勤为禅修提供了明确的心理调整方法,是有效禅修的基础。在止观修习中,四正勤帮助修行者克服昏沉、掉举等障碍。


实践应用


在日常修行中,四正勤可以这样应用:


1. 未生恶令不生:

远离诱惑环境

保持正念观察念头的生起

预先思考行动可能的负面后果


2. 已生恶令断:

认出不善念头时立即觉察

运用对治法门(如慈心对治瞋心)

深入观察不善念的空性和无常


3. 未生善令生:

有意识地培养爱心、慈悲和利他心

接触善知识和善法

创造有利于善法生起的环境


4. 已生善令增长:

持续练习已开始的善法修行

回顾善行带来的益处以强化动机

系统地将善行转化为稳定的习惯


通过四正勤的全面实践,修行者能够逐渐净化心灵、增长智慧,最终如恒河向东流一般,自然而然地趋向解脱的彼岸。


佛教"五根"与"五力"解释


五根


"根"在佛教中意为"主导功能"或"控制力",如同植物的根部支撑整株植物。五根是修行者精神发展的五种基本能力,属于三十七道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1. 信根

定义:对佛法的坚定信心,尤其是对佛陀觉悟的信仰

内涵:不是盲目信仰,而是基于理性思考的确信

特征:表现为对佛陀的九种德号的信仰,如"阿罗汉"(应供)、"正等正觉者"(完全觉悟)等

作用:是修行的入门,如种子,能生长其他善法


2. 精进根

定义:为断不善法、成就善法而付出的勤奋努力

内涵:体现为四正勤——防止未生恶法生起、断已生恶法、令未生善法生起、增长已生善法

特征:"具足力量、坚固精进、于善法中不舍责任"

作用:驱动修行前进,如同车轮的推动力


3. 念根

定义:保持清醒的觉知和记忆力

内涵:"具足最上的念和觉知"指对当下的高度觉察力;"能忆念、随忆久远之事与言说"指能够牢记并运用佛法教义,在修行中保持正念不失

特征:体现为四念处(身、受、心、法)的修习,以"热诚、正知、正念"为特质

作用:守护心灵,防止善法退失,如同守门人


4. 定根

定义:"以舍为所缘,获得定,获得心一境性",即心的专注稳定状态

内涵:体现为四禅的次第修习

  初禅:离欲离恶,有寻有伺,离生喜乐

  第二禅:寻伺寂灭,内心清净,心专一性

  第三禅:离喜,具念正知,身受乐

  第四禅:舍乐及苦,不苦不乐,具足舍念清净

作用:使心专注、沉稳,是开发智慧的基础


定根简要解释: 心的专注力量


定义

定根指"以舍为所缘,获得定,获得心一境性"——心专注于单一对象而不散乱的能力。这是一种深度的心理集中状态,超越普通注意力。


四禅次第

佛陀描述定力通过四个递进层次发展:


初禅: 通过远离感官欲望和不善念头,心进入有寻有伺(仍有思考)的喜乐状态。这是由离开五欲而生的喜乐。


第二禅: 更加深入,寻伺(思考和推理)寂灭,内心达到更纯净的专注。喜乐变得更细腻,来自定本身而非离欲。


第三禅: 离开喜的欢喜感,进入更平静、稳定的状态。此时虽无喜的激动,但仍有身心的舒适感(乐),同时保持清晰的觉知。


第四禅: 定的最纯净状态,超越了乐苦感受,心处于完全平衡。具足"舍念清净"——既不追求快乐也不排斥痛苦,心保持完美的平静与清明。


作用

定根为智慧提供稳定平台,就像稳固的手持放大镜才能清晰观察。当心从散乱、波动状态安定下来,才能深入观察实相,洞见事物本质,最终导向解脱智慧的生起。


5. 慧根

定义:"具足通达生灭的智慧",如实了知真相的能力

内涵:核心是对四圣谛(苦、集、灭、道)的如实了知


四圣谛:佛法的核心智慧


苦谛:生命的真相

含义:一切存在都带有不圆满、不永恒的特质

内容:不仅包括明显的痛苦,还包括无常带来的隐性苦(喜乐无法持久)及存在本身的不满足性

智慧:直面生命真相,而非逃避


集谛:苦的根源

含义:苦的产生有其原因,不是偶然或命定

核心:贪爱与无明是苦的根本原因

运作:我们因渴爱而执着,因无明而看不清实相,从而陷入苦的循环


灭谛:苦的止息

含义:苦是可以完全止息的

状态:涅槃 - 贪嗔痴熄灭的状态

特质:不是虚无,而是最高自由与平静


道谛:通往解脱之道


含义:道谛指的是一条系统化的方法,通过修行可以实现解脱,摆脱痛苦和轮回。


内容:道谛的核心是八正道,具体包括:

1. 正见:理解四圣谛和因果法则。

2. 正思维:培养慈悲和无我之心,远离贪嗔痴。

3. 正语:说真话,避免谎言、恶语和闲话。

4. 正业:行为正当,避免杀生、偷盗、邪淫(不正当的性行为)和其他不当行为。

5. 正命:选择正当的职业,避免伤害他人。

6. 正精进:努力修行,克服不善法,培养善法。

7. 正念:保持对身心状态的觉知,活在当下。

8. 正定:通过禅修培养深度的专注和内心的宁静。


特点:道谛强调修行的平衡,既不追求极端的享乐,也不走向极端的苦行。它提倡中道,帮助修行者在生活中找到和谐与稳定,从而实现内心的解脱。


如实了知四圣谛不仅是理解它们,更是亲身体验与实证,这种智慧能根本转化我们的心识,带来真正的解脱。


特征:"通达生灭"指观察诸法无常;"具备圣者的洞察力"指能穿透表象见实相

作用:照破无明,是解脱的直接因素


五力


"力"表示力量,五力与五根内容相同,但代表这些能力发展到更强大、更稳固的阶段,能够克服对立面的障碍。


1. 信力

与信根区别:信力更坚固,能抵抗不信的侵扰

特点:信心已发展到能对抗怀疑和外界干扰的程度


2. 精进力

与精进根区别:精进力更持久,能战胜懈怠

特点:努力已成为持续不断的力量,不易疲倦,遇困难不退缩


3. 念力

与念根区别:念力更稳固,能对抗失念

特点:"具足念,成就最上的念和觉知",指正念已成为持续的警觉状态,不易被外境干扰

作用:能在各种情况下保持清明觉知,维持心灵的稳定性


4. 定力

与定根区别:定力更深厚,能抵抗散乱

特点:心的专注力已发展到即使面对诱惑和干扰也不动摇

作用:能长时间安住于禅定中,为智慧的深度开展提供坚实基础


5. 慧力

与慧根区别:慧力更锐利,能摧毁无明

特点:智慧已发展到能洞察最深层次的实相

作用:能断除根本无明,是解脱的直接动力


经文语义解析


重要术语解释


1. 圣弟子:

指已获得圣道的弟子,或追随圣者教导的弟子

与"凡夫"相对,表示已入圣道或坚定朝向圣道的修行者


圣弟子:踏上解脱之道的修行者


定义

"圣弟子"指已经真实体证佛法、获得出世间智慧的修行者,他们已经"见法"—亲证四圣谛的真理,超越了普通人的世俗认知。


圣弟子:四向四果的修行阶段


完整圣位体系

佛教中的圣弟子实际包括"四向四果"共八个阶段:


四果(已证悟者):

须陀洹果(入流果):已断三结(身见、戒禁取、疑)

斯陀含果(一来果):已减弱贪嗔痴

阿那含果(不还果):已断五下分结

阿罗汉果:已断尽一切烦恼


四向(正走向证果者):

须陀洹向:正在努力断除三结

斯陀含向:已入流,正在减弱贪嗔痴

阿那含向:已一来,正在断除五下分结

阿罗汉向:已不还,正在断除剩余烦恼


入圣前阶段

还包括两类趋向圣道的修行者:

随信行者:依信心修行,向入流圣位迈进

随法行者:依智慧理解修行,向入流圣位迈进


每一个"向"代表正在修行的过程,每一个"果"代表已成就该阶段的果证。这构成了完整的修行阶梯,从初学到最终解脱。


与"凡夫"的根本区别

凡夫以概念和信仰理解佛法,圣弟子则亲身体证。这就像凡夫只听说过大海,而圣弟子已亲自品尝到海水的咸味—这是质的飞跃。


特质

圣弟子具有"不坏净信"—对佛法僧三宝的确信不再依靠外在证明,因为已经亲自验证了教法的真实性。他们的修行不再是摸索和努力,而是顺流而下的必然趋向。


成为圣弟子标志着修行的决定性转折点—从此不再退转,必定走向完全解脱。


2. 如来:

佛陀自称,意为"如实知、如实说、如实行"的人


如实知:如实了知一切法的真相

如实说:所说完全符合实相,不曲解不偏离

如实行:行为与所说完全一致


指言行如一的觉者,所知、所说、所行完全符合真实,体现终极真理


3. 阿罗汉等九种德号:

阿罗汉:应供,值得供养的人

正等正觉者:无师自通的圆满觉者,依靠自力彻底觉悟一切真理,并能引导他人觉醒

明行具足:三明(宿命、天眼、漏尽)与三行(戒、定、慧)皆圆满,是佛陀智慧与行为完美统一的体现

善逝:以圆满方式超越生死轮回、抵达涅槃且永不退转者

世间解:了知世间的人

无上士:无人能超越

调御丈夫:能调伏应被调伏者

天人师:天神与人类的导师

佛:自觉觉他、彻悟宇宙真相、断尽一切烦恼、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圆满觉者

世尊:被三界十方一切众生尊敬崇仰、德行智慧至高无上者


4. 生起欲望:

指善法欲,而非贪欲

是为修行而生起的积极意愿


5. 热诚:

修行的热忱与精进

与懈怠相对的积极态度


6. 正知:

明确的了知

对身心活动的清晰理解


7. 世间舍离贪忧:

"贪"指对世间的执着

"忧"指对世间的厌恶或担忧

"舍离"表示超越这两种对立的反应


8. 舍为所缘:

"舍"指心的平衡状态

"所缘"指心的对象

整体表示以平等心作为禅修对象


9. 心一境性:

心专注于单一对象

是定的核心特征


五根与五力的比较


共同点

1. 内容相同:五根与五力指的是同样的五种修行能力

2. 修行次第相似:都遵循信、进、念、定、慧的发展次第

3. 圣道组成:都是三十七道品的组成部分,指向解脱


差异点

1. 成熟程度不同:五力代表五根发展到更成熟、更强大的阶段

2. 对治能力不同:五力能够有效对治对立面,如信力对治不信,而五根尚不足以完全战胜对立面

3. 经文篇幅差异:五根经中对精进根的解释更为详细,包含四正勤的完整内容;五力经的描述则较简略

4. 功能定位不同:五根侧重"建立"和"发展"的特性,五力侧重"坚固"和"克服障碍"的能力


经文细节对比


精进根/力的描述差异

五根经:详细阐述四正勤的内容,包括"防止未生恶法"、"断已生恶法"、"令未生善法生起"、"增长已生善法"四个方面

五力经:仅简述为"为断除不善法、成就善法而住于精进,具足力量、坚固精进、于善法中不舍责任"


念根/力的描述差异

五根经:强调四念处修习,详述"于身随观身...于受...于心...于法随观法"

五力经:简要提到"具足念,成就最上的念和觉知",省略了四念处的详细内容


定根/力的相似性

两经对四禅的描述几乎完全一致,表明禅定修习有严格的次第,不因根或力的阶段而改变其内容


慧根/力的微妙差异

五根经:更强调四圣谛的如实了知

五力经:更侧重通达生灭的智慧能力


两部经文的教学意义


教学方法

1. 系统呈现:佛陀以系统化方式呈现修行次第

2. 由浅入深:先教授五根,再教授五力,体现递进式教学

3. 重复强化:重要概念的重复出现,加深理解


修行指导

1. 明确目标:清晰阐述每种修行能力的特征和发展目标

2. 实践方法:提供具体实践方法,如四念处、四禅修习等

3. 进阶路径:从根到力的发展,提示修行的成熟标志


教义整合

1. 与三十七道品的连接:五根五力与四正勤、四念处、禅那等修行法门的内在联系

2. 与四圣谛的关联:尤其在慧根/慧力的解释中,强调对四圣谛的如实了知

3. 修证次第的展示:显示从信心到智慧的完整修行路径


总结


五根和五力代表佛教修行中的五种关键能力,它们在名称和基本内容上相同,但代表修行的两个不同阶段。五根是这些能力的初步发展阶段,为修行打下基础;五力则是这些能力发展到能够克服对立面障碍的成熟阶段。


这两部经文以系统、清晰的方式阐述了这些修行能力的内容、特征和发展次第,为修行者提供了明确的指导。从信心的建立,到精进的努力,到正念的培养,到禅定的修习,最后到智慧的开发——这一完整的修行路径,指向最终的解脱目标。


五根五力不仅是理论概念,更是实修指南,它们与三十七道品中的其他部分紧密联系,共同构成了佛教修行的整体框架。理解和修习五根五力,能帮助修行者有条不紊地发展内在能力,逐步迈向觉悟解脱的境界。



这段经文的简明翻译:


四正勤经


6.16 四正勤(相应部49相应1到12经)


"我是这样听说的,有一次佛陀在舍卫城。在那里,佛陀对僧侣们说:'各位僧侣,有四种正确的精进努力。是哪四种呢?


第一,僧侣为了防止那些尚未产生的坏念头和不良行为出现,他生起愿望,努力用功,激发自己的精进,控制自己的心,勤奋修行。


第二,为了断除已经产生的坏念头和不良行为,他生起愿望,努力用功,激发自己的精进,控制自己的心,勤奋修行。


第三,为了让那些尚未产生的好的品质生起,他生起愿望,努力用功,激发自己的精进,控制自己的心,勤奋修行。


第四,为了让已经产生的好的品质稳固、不忘失、增长、扩大、修习成熟,他生起愿望,努力用功,激发自己的精进,控制自己的心,勤奋修行。


各位僧侣,这就是四种正确的精进努力。'"


"各位僧侣,就像恒河向东流动、倾向东方、奔向东方;同样地,僧侣们,一位修习这四种正确精进、多修这四种正确精进的僧侣,必定向着解脱之境流动、倾向解脱、奔向解脱。各位僧侣,僧侣如何修习四种正确精进、多修四种正确精进而向着解脱流动、倾向解脱、奔向解脱呢?各位僧侣,在这里,僧侣为了使未产生的坏念头和不良行为不产生,生起决心,努力精进,发起精进力,控制自己的心,勤奋不懈。为了断除已产生的坏念头和不良行为,生起决心,努力精进,发起精进力,控制自己的心,勤奋不懈。为了使未产生的好的品质产生,生起决心,努力精进,发起精进力,控制自己的心,勤奋不懈。为了使已产生的好的品质稳固不失、不退步、增长、扩大、修习、圆满,生起决心,努力精进,发起精进力,控制自己的心,勤奋不懈。各位僧侣,僧侣就是这样修习四种正确精进、多修四种正确精进而向着解脱流动、倾向解脱、奔向解脱。"


第十二经


6.17 正勤经(增支部4集13经)


"各位僧人,有四种正确的努力方式。是哪四种呢?


在这里,一位僧人:


为了防止那些还没出现的坏念头和不良行为出现,他生起意愿,积极努力,激发自己的精进心,管理好自己的心,认真修行;


为了断除那些已经出现的坏念头和不良行为,他生起意愿,积极努力,激发自己的精进心,管理好自己的心,认真修行;


为了让那些还没出现的好品质能够生起,他生起意愿,积极努力,激发自己的精进心,管理好自己的心,认真修行;


为了让那些已经生起的好品质能够保持、不会忘失、能够增长、扩大、得到充分修习和圆满,他生起意愿,积极努力,激发自己的精进心,管理好自己的心,认真修行。


各位僧人,这就是四种正确的努力方式。"


偈颂:


"正确的努力能够战胜魔王的境界,

已经超越了生死轮回的恐惧。

欢喜地战胜了魔军后,心不再动摇,

超越了一切魔的力量,获得了安乐。"


第三经。


五根五力经


6.18 五根经文(相应部48相应10经)


"各位僧人,有五种根本能力。哪五种呢?信心的能力,努力的能力,觉察的能力,专注的能力,智慧的能力。


各位僧人,什么是信心的能力?在这里,一位优秀的弟子充满信心,相信佛陀的觉悟——'佛陀确实是一位完美的人、完全觉醒的人、知识和行为都完美的人、达到美好境界的人、理解世界的人、无人能超越的人、能调服人心的导师、天神和人类的老师、觉者、受人尊敬的人'——各位僧人,这就叫做信心的能力。


各位僧人,什么是努力的能力?在这里,一位优秀的弟子为了断除不好的念头、培养好的品质而保持努力,他有力量、坚定不移,在培养好品质上从不放弃。他为了防止那些还没出现的坏念头出现,产生愿望,努力奋斗,激发精神,控制好自己的心,认真修行;为了断除已经出现的坏念头...为了让还没出现的好品质能够出现...为了让已经出现的好品质能够保持、不会丢失、能够增长、扩大、充分发展、达到完美,他产生愿望,努力奋斗,激发精神,控制好自己的心,认真修行——各位僧人,这就叫做努力的能力。


各位僧人,什么是觉察的能力?在这里,一位优秀的弟子具备最高水平的警觉和觉知,能记得并回想起很久以前做过的事情和说过的话。他热心地、清醒地、保持觉知地观察自己的身体,放下对世间的贪爱和忧虑;同样地观察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心念...各种现象,热心地、清醒地、保持觉知,放下对世间的贪爱和忧虑——各位僧人,这就叫做觉察的能力。


各位僧人,什么是专注的能力?在这里,一位优秀的弟子以平静的心为基础,获得专注,获得心的统一。他远离感官欲望、远离不良念头,仍有思考和观察,体验因远离而生的喜乐,进入第一禅定。当思考和观察平静下来,内心变得清净,心变得专一,没有思考和观察,体验由专注而生的喜乐,进入第二禅定。离开喜的感觉后,他保持觉知和理解,身体感受到快乐,就像圣人们所说的'平静而觉知的快乐状态',进入第三禅定。舍弃快乐和痛苦,先前的喜悦和忧愁都已消失,不苦不乐,保持完全的平静和清净的觉知,进入第四禅定——各位僧人,这就叫做专注的能力。


各位僧人,什么是智慧的能力?在这里,一位优秀的弟子具备能看透事物生灭的智慧,具有圣者的洞察力,能正确地走向苦的终结。他如实了解'这是苦',如实了解'这是苦的原因',如实了解'这是苦的消失',如实了解'这是走向苦消失的道路'——各位僧人,这就叫做智慧的能力。各位僧人,以上就是五种根本能力。"


第十经。


6.19 五力经文(增支部5集14经)


"各位僧人,有这五种力量。哪五种呢?信心的力量、努力的力量、觉察的力量、专注的力量、智慧的力量。


各位僧人,什么是信心的力量?在这里,一位优秀的弟子充满信心,相信佛陀的觉悟——'佛陀确实是一位完美的人、完全觉醒的人、知识和行为都完美的人、达到美好境界的人、理解世界的人、无人能超越的人、能调服人心的导师、天神和人类的老师、觉者、受人尊敬的人'。各位僧人,这就叫做信心的力量。


各位僧人,什么是努力的力量?在这里,一位优秀的弟子为了断除不好的念头、培养好的品质而保持努力,他有力量、坚定不移,在培养好品质上从不放弃。各位僧人,这就叫做努力的力量。


各位僧人,什么是觉察的力量?在这里,一位优秀的弟子具备觉察力,达到最高水平的警觉和觉知,能记得并回想起很久以前做过的事情和说过的话。各位僧人,这就叫做觉察的力量。


各位僧人,什么是专注的力量?在这里,一位优秀的弟子远离感官欲望、远离不良念头,仍有思考和观察,体验因远离而生的喜乐,进入第一禅定。当思考和观察平静下来,内心变得清净,心变得专一,没有思考和观察,体验由专注而生的喜乐,进入第二禅定。离开喜的感觉后,他保持觉知和理解,身体感受到快乐,就像圣人们所说的'平静而觉知的快乐状态',进入第三禅定。舍弃快乐和痛苦,先前的喜悦和忧愁都已消失,不苦不乐,保持完全的平静和清净的觉知,进入第四禅定。各位僧人,这就叫做专注的力量。


各位僧人,什么是智慧的力量?在这里,一位优秀的弟子具备能看透事物生灭的智慧,具有圣者的洞察力,能正确地走向苦的终结。各位僧人,这就叫做智慧的力量。各位僧人,以上就是五种力量。"


第四经。



这段经文的深入解析:


心灵的四种正勤与五种力量:通往内在自由的地图


一、四正勤:心灵努力的修行方法


本质解析


佛陀在舍卫城为众比丘开示的四正勤,实际上揭示了一套完整的心灵训练系统。这不仅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教导,更是对人类心灵运作的深刻洞察,至今仍具有惊人的现代意义。四正勤可以被视为一种"心灵的预防医学"和"心灵的治疗系统"的完美结合。


四正勤的精妙结构


四正勤展现出佛陀对人类心智的全方位理解,其结构呈现出完美的对称性:


1. 预防不善念头:心灵的"免疫系统"

"为了防止尚未生起的恶不善法生起"强调的是预见潜在问题并提前应对

这需要自我觉知和警觉性,类似于现代心理学中的"元认知"能力


2. 治疗已生不善念头:心灵的"疗愈系统"

"为了断除已经生起的恶不善法"指的是心灵的净化过程

这与现代认知行为疗法(CBT)的核心理念相似,关注识别和改变负面思维模式


3. 培育善良品质:心灵的"营养系统"

"为了令尚未生起的善法生起"强调积极心态的主动培养

这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相符,关注培养优势而不只是解决问题


4. 维护和发展善良品质:心灵的"成长系统"

"为了令已生起的善法安住、不忘失、增长、广大、修习圆满"

这种持续培育的方法反映了现代成长心态(成长型思维)的理念


正勤的动力机制


每一种正勤都包含五个关键要素:

生起欲望:善法欲,强调发自内心的动机

精进努力:付诸实际行动

激发精进:保持持续的能量和热忱

策励其心:心灵的自我鼓励和指导

精勤修习:系统性的训练和实践


这五个步骤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心理转化过程,从意愿到行动,从起始到坚持。


二、恒河与涅槃:自然法则的隐喻


佛陀以恒河向东流的自然现象作为隐喻,揭示了修行的自然性质。恒河不需要刻意决定向哪个方向流动,它只是顺应地理条件自然而行。同样,当四正勤被正确修习时,心灵自然而然地向涅槃流动—向着内在平静、解脱和自由的状态移动。


这个隐喻传达了一个深刻的真理:正确的修行不是对抗自然,而是与我们的更深层次的本性和谐一致。当我们系统性地训练心灵,心自然会找到回家的路。


三、五根五力:内在能力的成长与成熟


五根:修行的基础能力


佛陀进一步阐述了五种根本能力(五根),它们形成了修行的基础:


1. 信根:对佛法的初步信心,是入门的必要条件

2. 精进根:包含四正勤的全部内容

3. 念根:清醒的觉知,包含对身、受、心、法的持续观察

念根练习帮助我们从走神和不自觉的状态中清醒过来,让我们能够真正关注并体验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事情。

它是一种特殊的注意力训练,使我们能够观察而不立即反应

4. 定根:心的收摄与专注,通过四禅境界的递进体验

从初禅的"有寻有伺"到第四禅的"不苦不乐,具足舍念清净"

这不仅是禅修状态,也代表了心灵从粗糙到精细、从动荡到安宁的转变过程


5. 慧根:智慧的初步生起,能看透现象的本质

"具足通达生灭的智慧"——看见事物的无常本质

能如实了知四圣谛,直接面对生命的核心真相


五力:修行的成熟力量


五根发展成熟后,转化为五力——更加稳定、有力量的心灵品质:


1. 信力:从初步的信心发展为坚定不移的信念,不被怀疑动摇

2. 精进力:努力转化为持久的能量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3. 念力:觉知变得自然、稳定,能在各种情境中保持正念

4. 定力:专注成为心的自然状态,不被外境轻易干扰

5. 慧力:智慧深化为穿透生命本质的洞察力,能彻底转化我们的存在方式


四、修行智慧的现代启示


系统性的心灵训练


这些经文展现出佛陀对心灵训练的系统性思考。四正勤和五根五力不是孤立的概念,而是一套完整的心理发展系统,通过它们的互相支持和平衡发展,引导人走向内心的解脱。


在当今充满焦虑和分心的世界,这种系统性的心灵训练方法尤为珍贵。它不是片面追求某一方面的发展,而是全面平衡地培育我们的内在素质。


心灵转化的螺旋上升


经文中描述的修行过程不是线性的,而更像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每一级的努力都建立在之前的基础上,同时为更高层次的发展创造条件。从防止不善法到培养善法,从基本的信心到深刻的智慧,这是一个持续深化的旅程。


这提醒我们,真正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简单重复同样的练习,而是在每一次实践中带着新的深度和理解。


"正勤"的平衡之道


四正勤的教导给现代人提供了一个平衡的努力方式:既不是强迫自己的苦行主义,也不是放任自流的享乐主义。正勤意味着适当的、有智慧的努力——既有方向又有灵活性。


在当今许多人要么过度努力导致倦怠,要么缺乏动力的环境下,这种平衡的努力观念显得尤为重要。


五、终极自由之路


经文最后的偈颂揭示了这些修行的最终目标:


"正勤能克服魔境,已度脱生死怖畏。

欢喜战胜魔军已,无动摇,超越一切魔军力,得安乐。"


这些修行不仅是为了短期的心灵平静,更是为了解决生命最根本的困境——我们对生死的恐惧,对无常的焦虑,对失控的无力感。在这个意义上,"魔境"和"魔军"可以理解为内心的各种障碍和束缚:我们的贪婪、愤怒、恐惧、自我中心和无明。


当四正勤和五根五力充分发展时,我们不再被这些内在的"魔军"所控制,而是获得了真正的内在自由。这种自由不依赖于外在条件,而是源于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和对自己心灵的完全掌握。


从努力到自然:修行的最高境界


值得注意的是,经文中提到修行者最终"欢喜"地战胜内心障碍,获得"无动摇"的心灵状态。这表明真正成熟的修行不是痛苦的自我压制,而是一种喜悦的解放过程。就像熟练的音乐家不再需要刻意思考每个音符,高级修行者的正念和智慧最终变成自然而然的状态。


这种"无动摇"的心灵状态不是冷漠或麻木,而是一种深刻的内在稳定性,使我们能够在生活的风暴中保持清醒和平静,不再被外在事件或内在情绪所左右。


六、四正勤与五根五力的内在关联


深入考察这两组教法,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


1. 精进根/力直接包含了四正勤的全部内容,显示四正勤是五根五力系统中的核心动力元素


2. 念根/力为四正勤提供了清晰的觉知和方向,没有正念,努力可能会偏离正道


3. 定根/力为持续的正勤提供稳定性和能量,防止精进变成疲惫和倦怠


4. 信根/力为正勤提供动力和意义,使我们相信努力是值得的


5. 慧根/力引导正勤朝向真正有益的方向,确保我们不是盲目努力


这种内在关联揭示了佛法修行系统的整体性和协同性——每一部分都支持并强化其他部分,形成一个完整的转化系统。


七、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启示


应对数字时代的分心


在信息过载和持续分心的时代,四正勤和五根五力的教导显得尤为重要。它们提供了培养专注力和内在定向的系统方法,帮助我们从数字噪音中找回自己的心灵。


正念(念根)的培养尤其关键,它教导我们如何有意识地使用科技,而不是被科技使用;如何在信息海洋中保持清晰的辨别能力,分清什么是真正重要的。


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智慧


"精进不懈"的观念常被现代社会误解为不停歇的努力,导致倦怠文化。而佛陀教导的"正勤"提供了更微妙、更平衡的努力方式——既有方向性又有智慧的调节。


这种平衡的努力观念可以帮助我们在追求目标的同时,保持内在的平静和身心的健康,避免落入现代社会的倦怠陷阱。


面对不确定性的内在稳定


在充满变化和不确定性的世界中,五力的培养尤其重要。它们代表了一种不依赖外在条件的内在稳定性和力量,使我们能够在变动的环境中保持方向和平衡。


特别是"慧力"的发展,帮助我们直面生活的无常本质,不再试图通过控制外在世界来寻求安全感,而是通过深刻理解变化的规律来找到内在的平静。这种智慧使我们能够优雅地舞动于变化之中,而不是徒劳地抗拒它。


人际关系中的应用


四正勤和五根五力的训练不仅影响个人内在状态,也深刻改变我们与他人的互动方式:


防止不善念头生起帮助我们不轻易被触发进入消极的互动模式

正念的培养使我们能够真正倾听他人,而不是沉浸在自己的反应中

定力的发展让我们能在冲突中保持冷静和清晰

慧力的增长帮助我们看见人际冲突背后的更深层次原因


这些品质的培养让我们能够建立更加真实、深入和滋养的人际关系,不再被自动化的反应模式所束缚。


八、修行的循环与螺旋:永无止境的深化


佛陀教导的四正勤和五根五力不是一次性完成的任务,而是一个持续深化的螺旋过程。每一次我们通过这些实践净化内心,就能以更细微的觉知再次经历整个过程,发现更深层次的模式和可能性。


就像一位艺术家不断精进技艺,或科学家逐步深化对自然规律的理解,修行者的旅程是一个无尽的探索和发现过程。每一层次都揭示出心灵更微妙的运作方式,每一次突破都打开通往更深层自由的大门。


这种永无止境的深化之旅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喜悦和充实——不是为了达到某个终点,而是为了每一刻都更加完整地活着,更加清晰地看见,更加自由地存在。


九、结语:内在革命的指南


四正勤和五根五力的教导本质上是一场内在革命的详细指南。它们不是抽象的哲学概念,而是实用的心灵工具,引导我们从被习惯、反应和无意识模式控制的状态,转变为清醒、自由和充满智慧的存在方式。


在一个经常寻求外在解决方案的世界里,这些古老教导提醒我们:真正的转变始于内在。当我们系统地培养这些内在品质时,不仅自己的生活会发生深刻变化,我们与世界的互动方式也会随之转变,创造出更多的理解、和平与和谐。


这些教导的真正价值不在于理论上的理解,而在于实践中的体验。正如佛陀所说,就像恒河必然向东流一样,坚持这些修行必然导向内心的解脱与平静。在嘈杂纷扰的现代生活中,这份内在的清明与自由,或许正是我们最需要、也最值得追求的财富。


最终,四正勤与五根五力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真相:内在的修行道路并非要将我们改变成另一个人,而是揭示出我们本来就具有的清明、善良与智慧。它们不是添加什么新东西,而是帮助我们认出并活出已经存在于我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本性。


“补充:第六章:重要教法:四正勤,五根,五力,解析(106)” 的相关文章

第一章,世界的起源【长部27经/世界起源经(波梨品[第三])】解析(1)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舍卫城东园鹿母讲堂。当时,婆舍咤和婆罗堕阇两位婆罗门青年正在僧团中修行,希望成为比丘。这时,傍晚时分,世尊从禅思中起身,下得讲堂,在讲堂阴影处露地经行。婆舍咤见到世尊从禅思中起身,下得讲堂,在讲堂阴影处露地经行。看见后,他对婆罗堕阇说:"贤友婆罗堕阇,世尊现在从禅思...

【地味的出现】......第一章,世界的起源【长部27经/世界起源经(波梨品[第三])】解析(2)

【地味的出现】"婆舍咤,那时世界是一片水域,黑暗无光。没有日月,没有星辰,没有昼夜,没有月份季节,没有年岁,没有男女之分,众生只以'众生'来称呼。经过很长时间后,地味出现在水面上,就像热牛奶冷却时表面会结一层膜一样。这地味具有色、香、味,就像精纯的酥油或上等的奶油那样的颜色...

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3)

向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致敬。【关于前生的讨论】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迦梨园中。当时,众多比丘在午餐后从托钵返回,集聚在迦梨圆形讲堂中,谈论关于前生的法义:"如是前生,如是前生。"世尊以清净超人的天耳闻知了这些比丘的谈话。于是世尊从座起,往迦梨圆形讲堂走去。到...

【老年人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4)

【老年人品】"比丘们,过了许多年、许多百年、许多千年后,毗婆尸王子召唤车夫说:'善友车夫啊,准备好最好的车辆,我们要去花园游玩,观赏美景。'车夫回答说:'是的,殿下。'于是准备好最好的车辆后,通知毗婆尸王子说:'殿下,最好的车辆已准备好,请您决定是否...

【梵天请法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5)

【梵天请法品】"比丘们,这时毗婆尸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想到:'我应该说法。'比丘们,这时毗婆尸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又想:'我所证得的这法甚深、难见、难悟,寂静、殊胜、超越寻思、微妙、为智者所能知。但是这众生乐着执著,喜欢执著,安住于执著。对于乐着执著、喜欢执著、...

【大众出家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6)

【大众出家品】"比丘们,班都马蒂王城的八万四千人听说:'毗婆尸世尊已到达班都马蒂王城,住在鹿野苑,正在说法。'康达王子和提沙祭司子已在毗婆尸世尊座下剃除须发,披上袈裟,从家出家。听到这些后他们想:'这一定不是平凡的法与律,这一定不是平凡的出家,因为康达王子和提沙祭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