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第六章:重要教法 四神足,第2部分,解析(108)

6.9.2欲三摩地经(相应部51相应13经/欲三摩地经(神足相应/大篇/修多罗))


"比丘们,当一位比丘依靠欲望而获得禅定,获得心一境性时,这称为欲三摩地。他为了防止尚未生起的恶不善法生起,生起欲望,精勤努力,发起精进,提起心志,坚持不懈。为了断除已经生起的恶不善法,生起欲望,精勤努力,发起精进,提起心志,坚持不懈。为了使尚未生起的善法生起,生起欲望,精勤努力,发起精进,提起心志,坚持不懈。为了使已经生起的善法持续、不忘失、增长、扩大、修习、圆满,生起欲望,精勤努力,发起精进,提起心志,坚持不懈。这些称为'正勤行'。如此这欲望、这欲三摩地和这些正勤行,比丘们,这称为'具足欲三摩地正勤神足'。"


"比丘们,当一位比丘依靠精进而获得禅定,获得心一境性时,这称为'精进三摩地'。他为了使尚未生起的......乃至......为了使已生起的善法持续、不忘失、增长、扩大、修习、圆满,生起欲望,精勤努力,发起精进,提起心志,坚持不懈。这些称为'正勤行'。如此这精进、这精进三摩地和这些正勤行,比丘们,这称为'具足精进三摩地正勤神足'。"


"比丘们,当一位比丘依靠心而获得禅定,获得心一境性时,这称为'心三摩地'。他为了使尚未生起的恶不善法......乃至......为了使已生起的善法持续、不忘失、增长、扩大、修习、圆满,生起欲望,精勤努力,发起精进,提起心志,坚持不懈。这些称为'正勤行'。如此这心、这心三摩地和这些正勤行,比丘们,这称为'具足心三摩地正勤神足'。"


"比丘们,当一位比丘依靠观察而获得禅定,获得心一境性时,这称为'观察三摩地'。他为了防止尚未生起的恶不善法生起,生起欲望,精勤努力,发起精进,提起心志,坚持不懈......乃至......为了使已生起的善法持续、不忘失、增长、扩大、修习、圆满,生起欲望,精勤努力,发起精进,提起心志,坚持不懈。这些称为'正勤行'。如此这观察、这观察三摩地和这些正勤行,比丘们,这称为'具足观察三摩地正勤神足'。"


第三经终。


这篇经文主要讲述了四神足(四如意足):欲神足、精进神足、心神足和观神足。每一种神足都包含三个要素:基础(欲、精进、心或观)、由此产生的定力(三摩地),以及为达到特定目标而付出的努力(正勤行)。


6.9.3分别经(相应部51相应20经/分别经(神足相应/大篇/修多罗))


"比丘们,这四种神足,如果修习、多修,能够带来大果报、大利益。"


"比丘们,怎样修习这四种神足,怎样多修才能带来大果报、大利益呢?在此,比丘修习具足欲定勤行之神足——'我的欲望既不会太松弛,也不会太紧绷,既不会内收,也不会外散。'他安住于前后之想——'如前如是后,如后如是前;如下如是上,如上如是下;如昼如是夜,如夜如是昼。'如是以开放、不覆蔽的心修习光明之心。精进定...心定...修习具足观定勤行之神足——'我的观察既不会太松弛,也不会太紧绷,既不会内收,也不会外散。'他安住于前后之想——'如前如是后,如后如是前;如下如是上,如上如是下;如昼如是夜,如夜如是昼。'如是以开放、不覆蔽的心修习光明之心。"


"比丘们,什么是太松弛的欲?比丘们,与懈怠相应、与懒惰相应的欲——这就叫做太松弛的欲。"


"比丘们,什么是太紧绷的欲?比丘们,与掉举相应、与散乱相应的欲——这就叫做太紧绷的欲。"


"比丘们,什么是内收的欲?比丘们,与昏沉睡眠相应、与懒惰相应的欲——这就叫做内收的欲。"


"比丘们,什么是外散的欲?比丘们,对外在五种欲乐境界追逐、散乱的欲——这就叫做外散的欲。"


"比丘们,比丘如何安住于前后之想——如前如是后,如后如是前?在此,比丘们,比丘善把握前后之想,善作意、善持守、以智慧善通达。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安住于前后之想——如前如是后,如后如是前。"


"比丘们,比丘如何安住于如下如是上,如上如是下?在此,比丘们,比丘观察此身,从脚底向上,从头发向下,被皮肤所包裹,充满种种不净物:'此身中有头发、体毛、指甲、牙齿、皮肤、肌肉、筋腱、骨骼、骨髓、肾脏、心脏、肝脏、膜、脾脏、肺、肠、肠间膜、胃中物、粪便、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油脂、唾液、鼻涕、关节滑液、小便'。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安住于如下如是上,如上如是下。"


"比丘们,比丘如何安住于如昼如是夜,如夜如是昼?在此,比丘们,比丘以白天修习欲定勤行神足时的相同行相、相同特征、相同标志,在夜晚也如是修习欲定勤行神足;以夜晚修习欲定勤行神足时的相同行相、相同特征、相同标志,在白天也如是修习欲定勤行神足。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安住于如昼如是夜,如夜如是昼。"


"比丘们,比丘如何以开放的心、不覆蔽的心修习光明之心?在此,比丘们,比丘善把握光明想,善确立昼想。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以开放的心、不覆蔽的心修习光明之心。"


"比丘们,什么是太松弛的精进?比丘们,与懈怠相应、与懒惰相应的精进——这就叫做太松弛的精进。"


"比丘们,什么是太紧绷的精进?比丘们,与掉举相应、与散乱相应的精进——这就叫做太紧绷的精进。"


"比丘们,什么是内收的精进?比丘们,与昏沉睡眠相应、与懒惰相应的精进——这就叫做内收的精进。"


"比丘们,什么是外散的精进?比丘们,对外在五种欲乐境界追逐、散乱的精进——这就叫做外散的精进。"


"比丘们,比丘如何以开放的心、不覆蔽的心修习光明之心?在此,比丘们,比丘善把握光明想,善确立昼想。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以开放的心、不覆蔽的心修习光明之心。"


"比丘们,什么是太松弛的心?比丘们,与懈怠相应、与懒惰相应的心——这就叫做太松弛的心。"


"比丘们,什么是太紧绷的心?比丘们,与掉举相应、与散乱相应的心——这就叫做太紧绷的心。"


"比丘们,什么是内收的心?比丘们,与昏沉睡眠相应、与懒惰相应的心——这就叫做内收的心。"


"比丘们,什么是外散的心?比丘们,对外在五种欲乐境界追逐、散乱的心——这就叫做外散的心...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以开放的心、不覆蔽的心修习光明之心。"


"比丘们,什么是太松弛的观?比丘们,与懈怠相应、与懒惰相应的观——这就叫做太松弛的观。"


"比丘们,什么是太紧绷的观?比丘们,与掉举相应、与散乱相应的观——这就叫做太紧绷的观。"


"比丘们,什么是内收的观?比丘们,与昏沉睡眠相应、与懒惰相应的观——这就叫做内收的观。"


"比丘们,什么是外散的观?比丘们,对外在五种欲乐境界追逐、散乱的观——这就叫做外散的观...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以开放的心、不覆蔽的心修习光明之心。比丘们,这样修习四神足、这样多修,就能带来大果报、大利益。"


"比丘们,当比丘这样修习四神足、这样多修时,能够证得种种神通——能够一身变多身,多身变一身...乃至能以身自在到达梵天界。比丘们,当比丘这样修习四神足、这样多修时,能够以自己的智慧证知、实现、成就、安住于当下灭尽诸漏的无漏心解脱、慧解脱。"


这是第十经。


这部经主要讲述了四神足的修习方法,以及如何避免修行中的各种偏差,最终达到解脱的境界。



这段经文的重要佛教词语和句子解释:


《欲三摩地经》术语解析


1. 经文标题与分类

欲三摩地经:本经以首段所讲的"欲三摩地"命名,专门讲述四神足的修行方法。

相应部51相应13经:此经位于巴利三藏中的《相应部》第51相应第13经。

神足相应:收录关于神足(神通基础)修行的经文集。

大篇:《相应部》的分类之一。

修多罗:即"经",佛陀言教的记录形式。


2. 核心概念解释


2.1 四神足的组成要素


欲:此处的"欲"不是贪欲,而是对修行的意愿、志向和热忱。是一种清净的、导向解脱的渴望。

三摩地:禅定,心的专注状态,心不散乱。

心一境性:心专注于单一对象,不散乱、不摇动的状态,是三摩地的本质特征。

正勤行:正确的努力行动,包含防止不善法生起、断除已生起的不善法、促使善法生起以及维持已生起的善法四种努力。


2.2 四神足(四如意足)


1. 欲神足:

以"欲"(意愿)为基础获得的定力,配合正勤行,成为成就的基础。

特点:通过强烈的希求心驱动修行。


2. 精进神足:

以"精进"(努力)为基础获得的定力,配合正勤行,成为成就的基础。

特点:通过不懈的精进和努力推动修行。


3. 心神足:

以"心"(专注心)为基础获得的定力,配合正勤行,成为成就的基础。

特点:通过心的专注品质推动修行。


4. 观神足:

以"观察"(思择)为基础获得的定力,配合正勤行,成为成就的基础。

特点:通过智慧的观察和判断推动修行。


2.3 正勤行的四个方面


1. 防止未生恶法生起:预防性修行,避免不善心所产生。

2. 断除已生恶法:净化性修行,去除已产生的不善心。

3. 使未生善法生起:培养性修行,发展尚未具备的善心。

4. 使已生善法增长:持续性修行,保持并增强已有的善心,包括六个方面:

   持续:使善法稳固存在

   不忘失:不遗忘善法

   增长:使善法增加

   扩大:使善法扩展

   修习:持续培育善法

   圆满:使善法达到完满


3. 经文整体意义


《欲三摩地经》阐述了四神足的修行体系,这是佛教中成就神通和精神力量的基础。每种神足都包含三个要素:基础(欲、精进、心、观)、定力(三摩地)和努力(正勤行)。这四种神足提供了不同性格倾向的修行者可以选择的不同入手点:有的人适合通过热忱意愿修行,有的人适合通过精进努力修行,有的人适合通过心的专注修行,有的人则适合通过智慧观察修行。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最终目标都是通过正确的努力,使不善法减少,善法增长,最终获得解脱。


《分别经》佛教术语详解


1. 经文标题与分类解释


分别经:此经名为"分别",因为详细分析和区分了四神足修行的各个方面。

相应部51相应20经:位于巴利三藏《相应部》第51相应(神足相应)第20经。

神足相应:专门收集关于四神足修行的经文集。

大篇:《相应部》的一个分类单元。

修多罗:即"经",佛陀言教的记录。


2. 四神足的基本概念


四神足:

成就神通与解脱的四种修行基础

包括:欲神足、精进神足、心神足、观神足

"神足"字面意为"成功之足",指成就的基础


欲定勤行之神足:以欲求为基础,结合禅定与正确努力的修行

精进定勤行之神足:以精进为基础,结合禅定与正确努力的修行  

心定勤行之神足:以心专注为基础,结合禅定与正确努力的修行

观定勤行之神足:以观察智慧为基础,结合禅定与正确努力的修行


3. 修习方法的平衡原则


3.1 避免四种偏差


太松弛:

定义:与懈怠、懒惰相应的状态

特点:缺乏活力,心态消极,修行无力


太紧绷:

定义:与掉举、散乱相应的状态

特点:过度努力,精神紧张,心不能安住


内收:

定义:与昏沉睡眠、懒惰相应的状态

特点:心向内收缩,缺乏警觉,意识模糊


外散:

定义:对外在五种欲乐境界追逐、散乱的状态

特点:心向外追求感官享受,不能专注于修行对象


3.2 三种平衡修习法


前后之想:

定义:善把握前后之想,善作意、善持守、以智慧通达

作用:保持修行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上下之想:

定义:观察身体从脚底到头顶,从头发到脚底

方法:观察身体三十二部分的不净性

作用:培养对身体真实性质的了解,减少对身体的执着


昼夜之想:

定义:白天与夜晚以相同的行相、特征、标志修习神足

作用:保持修行的持续性,不因时间变化而中断


3.3 光明心的修习


光明之心:

定义:开放、不覆蔽的心态

修习方法:善把握光明想,善确立昼想

作用:驱除心的暗昧、昏沉,保持心的清醒和明亮


4. 修习成果


大果报、大利益:指修行四神足所能获得的重大成就


神通:

定义:超常的精神能力

例子:一身变多身,多身变一身等神变通


灭尽诸漏:

  诸漏:心中的烦恼,主要指欲漏、有漏、无明漏

  灭尽:完全消除这些烦恼


"诸漏"是佛教中的重要概念,指那些从心中"漏出"或"流出"的烦恼,它们会污染我们的心灵,并使我们继续在生死轮回中受苦。"漏"的形象就像是容器中的液体不断渗漏,比喻这些烦恼如何不断从我们的心中流出并导致痛苦。


三种主要的漏


1. 欲漏:与感官欲望相关的烦恼。指对色、声、香、味、触等感官享受的贪求和执着。人们对愉悦体验的不断追求会导致痛苦,因为感官享受本质上是无常的。


2. 有漏:与"存在"或"生命"相关的烦恼。指对自身存在的执着,包括对生命的贪爱、对永恒的渴望,以及对某种形式继续存在的欲望(如来世想要投生天界等)。


3. 无明漏:与无知或迷惑相关的烦恼。指对真相的无知,特别是对四圣谛(苦、集、灭、道)的不了解,对缘起法则和无我本质的迷惑。无明被认为是最根本的烦恼,它导致其他烦恼的产生。


在佛教修行中,断除这些漏是通往解脱的关键。通过戒定慧的修习,特别是通过培养正念和智慧,修行者能够逐渐净化心灵,最终达到"漏尽"的解脱境界。


无漏心解脱、慧解脱:

  心解脱:心从烦恼中解脱出来

  慧解脱:通过智慧获得的解脱

  无漏:没有烦恼污染的状态

这是最高修行成就,即阿罗汉果


5. 经文的核心教导


《分别经》的核心教导是四神足的平衡修习方法。修行者需要避免太松弛、太紧绷、内收、外散四种偏差,保持前后一致、上下观察、昼夜精进的修习态度,培养光明的心,最终能够成就神通和证得解脱。这种修行方法强调的是中道平衡的重要性,不落入任何极端,这是佛教修行的基本原则。


整部经文提供了一个系统、全面的修行框架,对于任何想要在精神修行上取得进展的人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这段经文的简明翻译:


欲三摩地经


6.9.2 欲三摩地经

(出自相应部第51相应第13经,也称为神足相应/大篇/修多罗)


"各位修行者们,当一位修行者借助强烈的意愿(欲望)达到禅定状态,使心完全专注于一点时,这就叫做'欲三摩地'(由意愿产生的专注状态)。


这位修行者会为了四个目的而努力:


1. 为了阻止那些还没有出现的坏念头和不良行为出现,他会产生强烈的意愿,努力用功,激发精力,振作精神,坚持不放弃。


2. 为了去除那些已经出现的坏念头和不良行为,他也会产生强烈的意愿,努力用功,激发精力,振作精神,坚持不放弃。


3. 为了让那些还没有生起的好品质能够生起,他会产生强烈的意愿,努力用功,激发精力,振作精神,坚持不放弃。


4. 为了让已经生起的好品质能够保持、不消失、继续增长、扩展、得到充分发展并最终圆满,他会产生强烈的意愿,努力用功,激发精力,振作精神,坚持不放弃。


这些努力我们称为'正勤行'(正确的努力方式)。因此,这种强烈的意愿、通过意愿产生的专注状态,再加上这些正确的努力,修行者们,这整体就叫做'具足欲三摩地正勤神足'(以强烈意愿为基础的完整修行力量)。"


"修行者们,当一位修行者借助精进(坚持不懈的努力)达到禅定状态,使心完全专注于一点时,这就叫做'精进三摩地'。他为了那些相同的目的——从阻止不好的念头出现,直到让好的品质圆满发展——同样会产生强烈的意愿,努力用功,激发精力,振作精神,坚持不放弃。这些叫做'正勤行'。因此,这种精进、通过精进产生的专注状态,再加上这些正确的努力,修行者们,这整体就叫做'具足精进三摩地正勤神足'(以坚持不懈的努力为基础的完整修行力量)。"


"修行者们,当一位修行者借助心志(专注的心)达到禅定状态,使心完全专注于一点时,这就叫做'心三摩地'。他为了阻止不好的念头出现……直到让好的品质圆满发展,同样会产生强烈的意愿,努力用功,激发精力,振作精神,坚持不放弃。这些叫做'正勤行'。因此,这种专注的心、通过心志产生的专注状态,再加上这些正确的努力,修行者们,这整体就叫做'具足心三摩地正勤神足'(以专注心志为基础的完整修行力量)。"


"修行者们,当一位修行者借助观察(思考分析)达到禅定状态,使心完全专注于一点时,这就叫做'观察三摩地'。他为了阻止不好的念头出现……直到让好的品质圆满发展,同样会产生强烈的意愿,努力用功,激发精力,振作精神,坚持不放弃。这些叫做'正勤行'。因此,这种观察、通过观察产生的专注状态,再加上这些正确的努力,修行者们,这整体就叫做'具足观察三摩地正勤神足'(以观察思考为基础的完整修行力量)。"


第三经终。


简明解释


这篇经文主要讲述了四种强大的修行力量(四神足或四如意足),它们是:


1. 欲神足:以强烈的意愿为基础的修行力量

2. 精进神足:以坚持不懈的努力为基础的修行力量

3. 心神足:以专注的心志为基础的修行力量

4. 观神足:以思考观察为基础的修行力量


每一种修行力量都由三个部分组成:


基础:欲(强烈意愿)、精进(持续努力)、心(专注心志)或观(思考观察)

三摩地:由这些基础产生的深度专注状态

正勤行:为达到四个具体目标而付出的努力(即防止坏的生起、去除已有的坏的、培养新的好的、发展已有的好的)


佛陀教导我们,这四种修行力量能帮助修行者达到心灵的纯净和解脱,它们是通向觉悟的重要途径。无论是以哪一种为基础,关键是要将它与正确的努力方向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形成完整有效的修行力量。


《相应部·分别经》


6.9.3 分别经


四神足的修习与成果


"比丘们,这四种神通力量(四神足),如果好好修习、多加练习,能够带来巨大的收获和益处。"


"比丘们,怎样修习这四种神通力量,怎样多加练习才能带来巨大的收获和益处呢?在这里,比丘修习以'欲望'为基础的专注力——'我的欲望不会太懈怠,也不会太紧张,不会向内萎缩,也不会向外分散。'他保持前后一致的观想——'前面怎样后面也怎样,后面怎样前面也怎样;下方怎样上方也怎样,上方怎样下方也怎样;白天怎样晚上也怎样,晚上怎样白天也怎样。'就这样,他以开放、不遮蔽的心培养明亮的心。同样地,他修习以'精进'为基础的专注...以'心'为基础的专注...修习以'观察'为基础的专注——'我的观察不会太懈怠,也不会太紧张,不会向内萎缩,也不会向外分散。'他保持前后一致的观想——'前面怎样后面也怎样,后面怎样前面也怎样;下方怎样上方也怎样,上方怎样下方也怎样;白天怎样晚上也怎样,晚上怎样白天也怎样。'就这样,他以开放、不遮蔽的心培养明亮的心。"


关于欲望的偏差


"比丘们,什么是太懈怠的欲望?就是与懒惰、怠慢相关的欲望——这就是太懈怠的欲望。"


"比丘们,什么是太紧张的欲望?就是与焦虑、散乱相关的欲望——这就是太紧张的欲望。"


"比丘们,什么是向内萎缩的欲望?就是与昏沉、睡意、懒惰相关的欲望——这就是向内萎缩的欲望。"


"比丘们,什么是向外分散的欲望?就是追逐外在五种感官享乐、思绪散乱的欲望——这就是向外分散的欲望。"


如何保持前后一致的观想


"比丘们,比丘如何保持'前面怎样后面也怎样,后面怎样前面也怎样'的观想?在这里,比丘善于把握前后的观想,认真注意、牢牢记住,并用智慧深入理解。这就是比丘如何保持'前面怎样后面也怎样,后面怎样前面也怎样'的观想。"


"比丘们,比丘如何保持'下方怎样上方也怎样,上方怎样下方也怎样'的观想?在这里,比丘观察自己的身体,从脚底向上,从头发向下,被皮肤包裹,充满各种不干净的物质:'这身体中有头发、体毛、指甲、牙齿、皮肤、肌肉、筋腱、骨骼、骨髓、肾脏、心脏、肝脏、膜、脾脏、肺、肠、肠间膜、胃中物、粪便、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油脂、唾液、鼻涕、关节滑液、小便'。这就是比丘如何保持'下方怎样上方也怎样,上方怎样下方也怎样'的观想。"


"比丘们,比丘如何保持'白天怎样晚上也怎样,晚上怎样白天也怎样'的观想?在这里,比丘在白天修习欲望为基础的专注力时所用的相同方法、相同特征、相同标志,在晚上也同样应用;在晚上修习时所用的相同方法、相同特征、相同标志,在白天也同样应用。这就是比丘如何保持'白天怎样晚上也怎样,晚上怎样白天也怎样'的观想。"


如何培养明亮的心


"比丘们,比丘如何以开放的心、不遮蔽的心培养明亮的心?在这里,比丘善于把握光明的想法,牢固确立白昼的观念。这就是比丘如何以开放的心、不遮蔽的心培养明亮的心。"


关于精进的偏差


"比丘们,什么是太懈怠的精进?就是与懒惰、怠慢相关的精进——这就是太懈怠的精进。"


"比丘们,什么是太紧张的精进?就是与焦虑、散乱相关的精进——这就是太紧张的精进。"


"比丘们,什么是向内萎缩的精进?就是与昏沉、睡意、懒惰相关的精进——这就是向内萎缩的精进。"


"比丘们,什么是向外分散的精进?就是追逐外在五种感官享乐、思绪散乱的精进——这就是向外分散的精进。"


"比丘们,比丘如何以开放的心、不遮蔽的心培养明亮的心?在这里,比丘善于把握光明的想法,牢固确立白昼的观念。这就是比丘如何以开放的心、不遮蔽的心培养明亮的心。"


关于心的偏差


"比丘们,什么是太懈怠的心?就是与懒惰、怠慢相关的心——这就是太懈怠的心。"


"比丘们,什么是太紧张的心?就是与焦虑、散乱相关的心——这就是太紧张的心。"


"比丘们,什么是向内萎缩的心?就是与昏沉、睡意、懒惰相关的心——这就是向内萎缩的心。"


"比丘们,什么是向外分散的心?就是追逐外在五种感官享乐、思绪散乱的心——这就是向外分散的心...这就是比丘如何以开放的心、不遮蔽的心培养明亮的心。"


关于观察的偏差


"比丘们,什么是太懈怠的观察?就是与懒惰、怠慢相关的观察——这就是太懈怠的观察。"


"比丘们,什么是太紧张的观察?就是与焦虑、散乱相关的观察——这就是太紧张的观察。"


"比丘们,什么是向内萎缩的观察?就是与昏沉、睡意、懒惰相关的观察——这就是向内萎缩的观察。"


"比丘们,什么是向外分散的观察?就是追逐外在五种感官享乐、思绪散乱的观察——这就是向外分散的观察...这就是比丘如何以开放的心、不遮蔽的心培养明亮的心。比丘们,这样修习四种神通力量、这样多加练习,就能带来巨大的收获和益处。"


四神足修习的成果


"比丘们,当比丘这样修习四种神通力量、这样多加练习时,能够获得各种神通能力——能够一个身体变成多个,多个身体变成一个...甚至能够用自己的身体自由到达梵天界。比丘们,当比丘这样修习四种神通力量、这样多加练习时,能够通过自己的智慧,在当下就证知、实现、成就并安住于完全灭除烦恼的无漏心解脱和慧解脱。"


这是第十经。


简要说明:


这部经文主要讲解了四神足(欲、精进、心、观)的修习方法。四神足是佛教修行中获得神通力和最终解脱的重要基础。经文详细解释了如何避免修行中的各种偏差:


1. 不要太懈怠或太紧张

2. 不要向内萎缩或向外分散

3. 要保持前后一致、上下一致、昼夜一致的观想

4. 要培养开放、明亮的心


经文指出,正确修习四神足不仅能获得神通能力,最终还能达到完全的解脱,彻底消除一切烦恼。这种修行方法强调平衡与一致性,避免各种极端,培养清醒而明亮的心态。



这段经文的深入解析:


《神足之道》:从愿望到成就的智慧蓝图


一、四神足的智慧光芒


佛教经典中的《欲三摩地经》和《分别经》如同两颗明珠,照亮了从心灵愿望到终极成就的完整路径。这两部经典深入探讨了"四神足"(四如意足)——一套系统化的成功法则,不仅适用于修行者追求禅定与解脱,也为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实现目标提供了深刻启示。


四神足代表了人类成就任何事业的四种核心动力——欲(热忱)、精进(努力)、心(专注)和观(智慧)。这四种力量,当被正确引导和平衡时,能够产生超乎寻常的结果,从而将看似不可能的事情转化为可能。


欲神足:理想的种子


欲三摩地,即"欲望禅定",指的不是对世俗享乐的渴求,而是一种纯净的热忱和志向。这种清净的欲望像种子一样,蕴含着未来成就的全部潜能。当我们怀着真诚的热忱面对生活和修行时,内心自然产生一种专注的力量。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成就,往往始于这样一个简单而纯粹的愿望。


经文指出:"为了防止尚未生起的恶不善法生起...为了使已经生起的善法持续、不忘失、增长、扩大、修习、圆满,生起欲望..."这揭示了愿望的方向决定其结果——指向善法的欲望创造善果,指向不善的欲望则生出恶果。


精进神足:成功的引擎


精进神足代表了持续不懈的努力,是将愿望转化为现实的动力引擎。无论多么崇高的理想,没有精进的配合,都只能是空中楼阁。精进包含了不屈不挠的毅力、面对挫折时的勇气,以及每天起床后再次投入的决心。


心神足:专注的智慧


心神足涉及到心的专注品质,是成功的隐藏秘诀。在当今分心充斥的世界中,能够将心完全投入一处的能力变得尤为珍贵。当心达到"一境性"时,我们的潜能被完全激活,效率和洞察力达到峰值。


观神足:智慧的指南针


观神足是关于智慧观察的能力,是确保我们走在正确道路上的指南针。它代表了分析、判断和领悟的能力,帮助我们看清事物的本质,做出明智的决定。观察不只是被动地看,而是主动地思考、理解和洞察。


二、修行的平衡智慧


《分别经》特别强调了修行中的平衡原则——这是现代生活中极为缺乏却又极为需要的智慧。


四种偏差的警示


经文警示我们四种偏差:太松弛、太紧绷、内收和外散。这四种状态不仅是修行中的障碍,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状态:


1. 太松弛:"与懈怠相应、与懒惰相应"——这是动力不足、缺乏活力的状态。在现代生活中表现为缺乏热情、拖延症、对目标缺乏明确感。


2. 太紧绷:"与掉举相应、与散乱相应"——这是过度紧张、焦虑和压力过大的状态。在现代生活中表现为工作狂、倦怠症和无法放松的心理状态。


3. 内收:"与昏沉睡眠相应"——这是心灵退缩、封闭和迷糊的状态。在现代生活中表现为逃避现实、退缩到舒适区或精神上的迷失。


4. 外散:"对外在五种欲乐境界追逐"——这是心灵向外追逐、散乱不定的状态。在现代生活中表现为对社交媒体的沉迷、消费主义和对外在刺激的依赖。


三种平衡的智慧


经文提出了三种平衡方法,这些方法蕴含着深刻的智慧:


1. 前后之想:"如前如是后,如后如是前"——这是时间维度上的一致性,教导我们保持修行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它提醒我们不要因情绪波动而改变原则,不要因环境变化而失去方向。


2. 上下之想:"如下如是上,如上如是下"——这种对身体从头到脚、从脚到头的观察,实际上是培养全面、无偏的观察能力。它教导我们看待事物时不要只看表面,而要深入本质;不要只关注局部,而要把握整体。


3. 昼夜之想:"如昼如是夜,如夜如是昼"——这是教导我们在不同环境和条件下保持一致的修行品质。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成就来自于持续的努力,而不是偶然的闪光。


光明之心的培养


"以开放、不覆蔽的心修习光明之心"——这句话包含了深远的智慧。光明之心代表着清晰、觉知、没有阴暗面的心理状态。培养这样的心态需要真诚面对自己,不隐藏、不躲避、不自欺。这种内在的诚实和透明是精神成长的关键。


三、从日常修行到超凡成就


《分别经》结尾处揭示了修习四神足的两种成果:神通能力和解脱成就。这两种成果代表了世俗层面和终极层面的成功。


神通能力:潜能的极致展现


"能够一身变多身,多身变一身...乃至能以身自在到达梵天界"——这些神通能力代表了人类潜能的极致展现。无论我们是否相信超自然能力,它们象征着当人类的心灵达到极高纯度和专注度时所能实现的不可思议成就。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可以将这理解为:当一个人充分掌握四神足的原则并付诸实践时,他能够实现常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无论是在艺术、科学、商业还是任何其他领域。


解脱成就:终极的自由


"能够以自己的智慧证知、实现、成就、安住于当下灭尽诸漏的无漏心解脱、慧解脱"——这代表了终极的精神成就,即从所有烦恼和束缚中解脱出来,获得完全的自由和平静。


在现代语境中,这可以理解为达到心灵的完全自由状态——不受贪婪、仇恨、恐惧所控制,不被社会压力和期望所束缚,能够真正按照自己的本性和价值观生活,同时保持对他人和环境的深刻关怀。


四、现代生活中的四神足实践


这两部经典的教导,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对现代人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


1. 理想与行动的融合:现代社会常常将理想和行动割裂开来——要么空谈理想,要么盲目行动。四神足教导我们将愿望、努力、专注和智慧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完整的成功系统。


2. 平衡的生活态度: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容易陷入过度努力或彻底放弃的极端。四神足的平衡原则提醒我们:既不太松弛,也不太紧绷;既不内收封闭,也不外散迷失。


3. 全方位的自我发展:四神足涵盖了人类成功所需的所有核心品质——从愿望到执行,从专注到智慧,这是一个全面发展的框架。


4. 从世俗成功到内心平静:四神足不仅引导我们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更指向了内心的平静和自由。这提醒我们,真正的成功不只是外在成就,还包括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五、深思与启迪


佛陀在这两部经中所揭示的四神足原则,堪称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不仅是一套修行方法,更是一种生活哲学,一种看待成功和失败、努力和放松的智慧视角。


当我们深入思考这些教导时,会发现一个惊人的真相:我们所有的成就或失败,几乎都可以从四神足的平衡或失衡中找到解释。我们人生中的每一次成功,都是欲望、努力、专注和智慧相互配合的结果;而每一次失败,往往是这四种力量的某一方面出现了问题。


四神足的教导告诉我们:

热忱而不执着

努力而不紧绷

专注而不封闭

智慧而不偏执


当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些原则时,我们将发现:成功不再是偶然的幸运,而是必然的结果;平静不再是暂时的状态,而是持续的体验;智慧不再是外在的知识,而是内在的光芒。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让我们重新审视这古老而永恒的智慧,将四神足的原则融入生活的每一个层面,开启一段从愿望到成就、从努力到自在、从混乱到清明的非凡旅程。


通过这样的实践,我们不仅能够实现外在的成功,还能够获得内在的平静;不仅能够改变自己的生活,还能够影响周围的世界。这才是四神足教导的真正目的和最高价值。


“补充:第六章:重要教法 四神足,第2部分,解析(108)” 的相关文章

第一章,世界的起源【长部27经/世界起源经(波梨品[第三])】解析(1)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舍卫城东园鹿母讲堂。当时,婆舍咤和婆罗堕阇两位婆罗门青年正在僧团中修行,希望成为比丘。这时,傍晚时分,世尊从禅思中起身,下得讲堂,在讲堂阴影处露地经行。婆舍咤见到世尊从禅思中起身,下得讲堂,在讲堂阴影处露地经行。看见后,他对婆罗堕阇说:"贤友婆罗堕阇,世尊现在从禅思...

【地味的出现】......第一章,世界的起源【长部27经/世界起源经(波梨品[第三])】解析(2)

【地味的出现】"婆舍咤,那时世界是一片水域,黑暗无光。没有日月,没有星辰,没有昼夜,没有月份季节,没有年岁,没有男女之分,众生只以'众生'来称呼。经过很长时间后,地味出现在水面上,就像热牛奶冷却时表面会结一层膜一样。这地味具有色、香、味,就像精纯的酥油或上等的奶油那样的颜色...

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3)

向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致敬。【关于前生的讨论】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迦梨园中。当时,众多比丘在午餐后从托钵返回,集聚在迦梨圆形讲堂中,谈论关于前生的法义:"如是前生,如是前生。"世尊以清净超人的天耳闻知了这些比丘的谈话。于是世尊从座起,往迦梨圆形讲堂走去。到...

【梵天请法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5)

【梵天请法品】"比丘们,这时毗婆尸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想到:'我应该说法。'比丘们,这时毗婆尸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又想:'我所证得的这法甚深、难见、难悟,寂静、殊胜、超越寻思、微妙、为智者所能知。但是这众生乐着执著,喜欢执著,安住于执著。对于乐着执著、喜欢执著、...

【大众出家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6)

【大众出家品】"比丘们,班都马蒂王城的八万四千人听说:'毗婆尸世尊已到达班都马蒂王城,住在鹿野苑,正在说法。'康达王子和提沙祭司子已在毗婆尸世尊座下剃除须发,披上袈裟,从家出家。听到这些后他们想:'这一定不是平凡的法与律,这一定不是平凡的出家,因为康达王子和提沙祭司...

第三章 离开王宫证悟成佛,解析(7)

3.1【出家前的思考】中部26经/圣求经)佛陀说:"比丘们,有两种追求 圣者的追求和非圣者的追求。什么是非圣者的追求?就是一个人自己会生老病死,却去追求同样会生老病死的事物;一个人自己会悲伤污染,却去追求同样会带来悲伤污染的事物。什么是会生的事物呢?妻子儿女、奴仆婢女、山羊羔羊、鸡猪、象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