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296经到298经

杂阿含296经:

我是这样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

那时,世尊对众比丘说:

"我现在要讲解因缘法和缘生法。

什么是因缘法呢?就是说:有这个就有那个;有这个生起,那个就生起。具体来说:由于无明,就有行;由于行,就有识......如此这般,就形成了纯粹的大苦聚集。

什么是缘生法呢?就是无明、行等等。

无论佛陀出世与否,这个法则是永恒存在的,是法住、法界。如来自己觉悟了这个道理,成就了正等正觉,然后为人们演说、开示、显发,说明由无明而有行......乃至由生而有老死。

无论佛陀出世与否,这个法则是永恒存在的,是法住、法界。如来自己觉悟了这个道理,成就了正等正觉,然后为人们演说、开示、显发,说明由于生的缘故,就有老、病、死、忧、悲、恼、苦。

这些法则都是恒常的、空性的、如实的、本然的,不离真如,不异真如,是真实不虚、不颠倒的。

这样顺着因缘而生起的就叫做缘生法,包括:无明、行、识、名色、六入处、触、受、爱、取、有、生、老、病、死、忧、悲、恼、苦,这些就是缘生法。

多闻圣弟子对这因缘法和缘生法有正确的认识和善巧的见解,不会去追究过去:'我过去世是否存在?我过去世是什么样子?我过去世是怎么样的?'也不会推测未来:'我未来世是否会存在?我未来世会是什么样子?我未来世会怎么样?'内心也不会疑惑:'这是什么?这是怎么存在的?这是从哪里来的?最后会怎么样?这些众生是从哪里来的?死后会去哪里?'

如果有沙门、婆罗门被世俗见解所束缚,比如执著于我见、众生见、寿命见、吉凶禁忌见,那么圣弟子会彻底断除这些见解,断除它们的根本,就像砍断多罗树的树头一样,使它们在未来不再生长。这就是多闻圣弟子对因缘法和缘生法的如实正知、善见、善觉、善修、善入。"

佛陀说完这部经后,比丘们听了佛陀的教导,都欢喜奉行。

杂阿含297经:

我是这样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拘留搜的调牛聚落。

那时,世尊对众比丘说:

"我现在要为你们讲解一种法,它的开头、中间、结尾都很好,意义美好,内容美妙,纯一清净,是清白的梵行。这就是大空法经,你们要仔细听,好好思考,我现在就为你们讲解。

什么是大空法经呢?就是说:有这个就有那个,这个生起就那个生起。具体来说:由于无明,就有行;由于行,就有识......如此这般,就形成了纯粹的大苦聚集。

关于生、老、死,如果有人问:'谁在老死?老死属于谁?'

他们可能会回答说:'我就是在老死,老死属于我,老死是我所拥有的。'

有人说:'生命就是身体。'也有人说:'生命和身体是不同的。'这其实是同一个意思,只是表达方式不同。

如果认为'生命就是身体',那么修行梵行就没有意义了。

如果认为'生命和身体是不同的',那么修行梵行也没有意义。

对于这两种极端观点,心不应该追随。应该走向中道,这是圣贤出世的如实不颠倒的正见,即:缘生而有老死。同样的,由生而有、由有而取、由取而爱、由爱而受、由受而触、由触而六入处、由六入处而名色、由名色而识、由识而行、由行而无明。

如果再有人问:'谁在造作行为?行为属于谁?'

他们可能会回答说:'行为就是我,行为是我所拥有的。'

这就像前面说的:'生命就是身体'或者'生命和身体是不同的'。

认为'生命就是身体'的观点,修行梵行的人是不会有的。

认为'生命和身体是不同'的观点,修行梵行的人也是不会有的。

应该远离这两种极端,走向中道,这是圣贤出世的如实不颠倒的正见所知道的,即:由无明而有行。

比丘们!如果无明消除而生起了智慧,那么'谁在老死?老死属于谁?'这样的问题就会断除、就会了知,就像砍断多罗树的树头一样,在未来不会再生长。

如果比丘无明消除而生起了智慧,'谁在出生?出生属于谁?......乃至谁在造作行为?行为属于谁?'这样的问题就会断除、就会了知,就像砍断多罗树的树头一样,在未来不会再生长。

如果比丘无明消除而生起了智慧,那么无明灭就行灭......乃至纯粹的大苦聚也会灭除,这就是大空法经。"

佛陀说完这部经后,比丘们听了佛陀的教导,都欢喜奉行。

杂阿含298经:

我是这样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拘留搜的调牛聚落。

那时,世尊对众比丘说:

"我现在要讲解缘起法,包括法说和义说,你们要仔细听,好好思考,我现在就为你们讲解。

什么是缘起法的法说呢?就是说:有这个就有那个,这个生起就那个生起。具体来说:由于无明,就有行......如此这般,就形成了纯粹的大苦聚集,这就是缘起法的法说。

什么是义说呢?比如说'由无明而有行',那么什么是无明呢?如果不知道过去,不知道未来,不知道过去和未来;不知道内在,不知道外在,不知道内外;不知道业,不知道报,不知道业报;不知道佛,不知道法,不知道僧;不知道苦,不知道集,不知道灭,不知道道;不知道因,不知道因所生的法;不知道善恶,不知道有罪无罪,不知道应该修习和不应该修习,不知道低劣和殊胜,不知道污染和清净,不能分别缘起,对这些都不了解,对六触入处不能如实觉知,对各种事物不知不见,没有智慧,愚痴无明,处于大黑暗中,这就是无明。

'由无明而有行',那么什么是行呢?行有三种:身行、口行、意行。

'由行而有识',那么什么是识呢?就是六识身: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

'由识而有名色',那么什么是名?就是四种无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什么是色?就是四大和四大所造的色,这就是色。这个色加上前面所说的名,就是名色。

'由名色而有六入处',那么什么是六入处?就是六种内入处:眼入处、耳入处、鼻入处、舌入处、身入处、意入处。

'由六入处而有触',那么什么是触?就是六触身:眼触身、耳触身、鼻触身、舌触身、身触身、意触身。

'由触而有受',那么什么是受?就是三种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由受而有爱',那么什么是爱?就是三种爱:欲爱、色爱、无色爱。

'由爱而有取',那么什么是取?就是四取:欲取、见取、戒取、我取。

'由取而有有',那么什么是有?就是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

'由有而有生',那么什么是生?就是各种众生在各种身体类别中出生、超越、和合、出现,获得五蕴、获得界、获得入处、获得命根,这就是生。

'由生而有老死',那么什么是老?就是头发变白、露出头顶、皮肤松弛、根器衰退、身体虚弱、背部弯曲、头低垂、呻吟、气短、行动需要拄拐、身体发黑、四肢斑驳、意识昏暗、行动艰难衰弱,这就是老。什么是死?就是各种众生从各种类别中消失、迁移、身体毁坏、寿命终尽、火离、命终、舍弃五蕴、到达死亡时刻,这就是死。这个死加上前面所说的老,就是老死。

这就是缘起法的义说。"

佛陀说完这部经后,比丘们听了佛陀的教导,都欢喜奉行。

文言文原文

杂阿含296经[正闻本477经/佛光本334经](因缘相应/杂因诵/修多罗)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我今当说因缘法及缘生法。

  云何为因缘法?谓:此有故,彼有;谓:缘无明,行;缘行,识……乃至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

  云何缘生法?谓:无明、行……。

  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来自所觉知,成等正觉,为人演说、开示、显发,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缘生,有老死。

  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来自觉知,成等正觉,为人演说、开示、显发,谓:缘生故,有老、病、死、忧、悲、恼、苦。

  此等诸法,法住,法空,法如,法尔,法不离如,法不异如,审谛、真实、不颠倒。

  如是,随顺缘起是名缘生法,谓:无明、行、识、名色、六入处、触、受、爱、取、有、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是名缘生法。

  多闻圣弟子于此因缘法、缘生法,正{知}[智]善见,不求前际,言:『我过去世若有?若无?我过去世何等类?我过去世何如?』不求后际:『我于当来世为有?为无?云何类?何如?』内不犹豫:『此是何等?云何有?此为前谁?终当云何之?此众生从何来?于此没当何之?』

  若沙门、婆罗门起凡俗见所系,谓:说我见所系、说众生见所系、说寿命见所系、忌讳吉庆见所系,尔时,悉断、悉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世成不生法,是名多闻圣弟子于因缘法、缘生法,如实正知,善见,善觉,善修,善入。」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297经[正闻本478经/佛光本335经](因缘相应/杂因诵/修多罗)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拘留搜调牛聚落。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我当为汝等说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清净梵行清白,所谓大空法经,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云何为大空法经?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缘行,识……乃至纯大苦聚集。

  缘生、老、死者,若有问言:『彼谁老死?老死属谁?』

  彼则答言:『我即老死,今老死属我,老死是我所。』

  言:『命即是身。』或言:『命异身异。』此则一义,而说有种种。

  若见言:『命即是身。』彼梵行者所无有。

  若复见言:『命异身异。』梵行者所无有。

  于此二边心所不随,正向中道、贤圣出世、如实、不颠倒、正见,谓:缘生、老、死。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缘无明故,有行。

  若复问言:『谁是行?行属谁?』

  彼则答言:『行则是我,行是我所。』

  彼如是:『命即是身。』或言:『命异身异。』

  彼见命即是身者,梵行者[所]无有。

  或言:『命异身异。』者,梵行者亦无有。

  离此二边,正向中道、贤圣出世、如实、不颠倒、正见{所知},所谓:缘无明,行。

  诸比丘!若无明离欲而生明,彼『谁老死?老死属谁?』者,老死则断、则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世成不生法。

  若比丘无明离欲而生明,『彼谁生?生属谁?……乃至谁是行?行属谁?』者,行则断、则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世成不生法。

  若比丘无明离欲而生明,彼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是名大空法经。」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298经[正闻本479经/佛光本336经](因缘相应/杂因诵/修多罗)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拘留搜调牛聚落。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我今当说缘起法,法说、义说,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云何缘起法法说?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是名缘起法法说。

  云何义说?谓:缘无明行者,彼云何无明?若不知前际,不知后际,不知前后际;不知于内,不知于外,不知内外;不知业,不知报,不知业报;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灭,不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无罪,习、不习,若劣、若胜,染污、清净,分别缘起,皆悉不知,于六触入处不如实觉知,于彼彼不知、不见、无无间等、癡闇、无明、大冥,是名无明。

  缘无明行者,云何为行?行有三种:身行、口行、意行。

  缘行识者,云何为识?谓六识身: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

  缘识名色者,云何名?谓四无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云何色?谓:四大、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此色及前所说名,是为名色。

  缘名色六入处者,云何为六入处?谓六内入处:眼入处、耳入处、鼻入处、舌入处、身入处、意入处。

  缘六入处触者,云何为触?谓六触身:眼触身、耳触身、鼻触身、舌触身、身触身、意触身。

  缘触受者,云何为受?谓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缘受爱者,彼云何为爱?谓三爱:欲爱、色爱、无色爱。

  缘爱取者,云何为取?四取:欲取、见取、戒取、我取。

  缘取有者,云何为有?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

  缘有生者,云何为生?若彼彼众生,彼彼身种类{一}生、超越、和合、出生,得阴、得界、得入处、得命根,是名为生。

  缘生、老、死者,云何为老?若发白露顶、皮缓根熟、支弱背偻、垂头呻吟、短气前输、柱杖而行、身体黧黑、四体班駮、闇钝垂熟、造行艰难羸劣,是名为老,云何为死?彼彼众生,彼彼种类没、迁移、身坏、寿尽、火离、命灭、舍阴时到,是名为死。此死及前说老,是名老死。

  是名缘起义说。」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296经到298经” 的相关文章

杂阿含1经

杂阿含1经[正闻本1-4经/佛光本1经](阴相应/五阴诵/修多罗)这是我亲耳听到的: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林给孤独园。那时,世尊(佛陀的尊称)对众多比丘(佛教僧侣)说:"你们应当观察色(物质形态)是无常的,这样观察就是正确的观察;正确观察就会产生厌离之心;有了厌离之心,就能消除喜爱和...

杂阿含3经

杂阿含3经[正闻本6经/佛光本3经](阴相应/五阴诵/修多罗)这是我亲耳听到的: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林给孤独园。那时,世尊(佛陀的尊称)对众多比丘(佛教僧侣)说:"对于色(物质形态),如果不了解它,不明白它的本质,不能断除对它的执着,不能远离对它的欲望,那么就无法断除痛苦。同样地,...

杂阿含7经

杂阿含7经[正闻本10经/佛光本7经](阴相应/五阴诵/修多罗)这是我亲耳听到的: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那时,世尊(佛陀的尊称)对众多比丘(佛教僧侣)说:"对色(物质形态)有爱好和喜悦的人,实际上是在爱好和喜悦苦;对苦有爱好和喜悦的人,就无法从苦中解脱出来。同样地,对受(感...

杂阿含10经

杂阿含10经[正闻本16经/佛光本10经](阴相应/五阴诵/修多罗)这是我亲耳听到的: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那时,世尊(佛陀的尊称)对众多比丘(佛教僧侣)说:"色(物质形态)是无常的(无常解释: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化,没有永恒不变的存在),无常就是苦,苦就不是我,不是我的也就...

杂阿含12经

杂阿含12经[正闻本18经/佛光本12经](阴相应/五阴诵/修多罗)我是这样听说的: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那时,世尊对众多比丘说:"色(物质)是无常的,如果有任何因素或条件能产生各种色,那些因素和条件也是无常的(无常:随时在变化,无法永恒存在,无法永远保持不变)。由无常的因...

杂阿含13经

杂阿含13经[正闻本19经/佛光本13经](阴相应/五阴诵/修多罗)我是这样听说的: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那时,世尊对众比丘说:"如果众生不贪恋色身(色身:物质身体),就不会被色身所迷惑;正是因为众生贪恋色身,所以才会被色身所迷惑。同样地,如果众生不贪恋感受、想法、行为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