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282经到284经
杂阿含282经:
我是这样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迦微伽罗牟真邻陀林中。
当时,有一位名叫郁多罗的年轻人,他是波罗奢那的弟子,来到佛陀所在的地方,恭敬地问候之后,退到一旁坐下。
这时,世尊对郁多罗说:"你的老师波罗奢那有没有教你们修习感官?"
郁多罗回答说:"已经教了,乔达摩!"
佛陀又问郁多罗:"你的老师波罗奢那是怎么教导修习感官的?"
郁多罗回答佛陀说:"我的老师波罗奢那说:'眼睛不看色,耳朵不听声音,这就叫做修习感官。'"
佛陀告诉郁多罗:"如果按照你的老师波罗奢那所说,那么盲人就是在修习感官了吗?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只有盲人的眼睛才看不见色。"
这时,尊者阿难站在世尊身后,为佛陀扇风。
尊者阿难对郁多罗说:"按照波罗奢那所说,聋子就是在修习感官了吗?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只有聋子的耳朵才听不见声音。"
这时,世尊对尊者阿难说:"这与圣贤法律中无上的修习感官是不同的。"
阿难对佛陀说:"恳请世尊为诸比丘讲解圣贤法律中无上的修习感官!诸比丘听后必定会奉行。"
佛陀告诉阿难:"仔细听!好好思考!我现在就为你讲解。
当眼睛看到喜欢的色时,要修习如来所教导的厌离,保持正念和正知。
当眼睛看到不喜欢的色时,要修习如来所教导的不厌离,保持正念和正知。
当眼睛看到既喜欢又不喜欢的色时,要修习如来所教导的厌离和不厌离,保持正念和正知。
当眼睛看到不喜欢但又喜欢的色时,要修习如来所教导的不厌离和厌离,保持正念和正知。
当眼睛看到喜欢、不喜欢、既喜欢又不喜欢的色时,要修习如来所教导的既不厌离也不执着,保持舍心、正念和正知。
阿难啊!如果能够在这五种情况下,很好地调伏自己的心,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心,很好地守护自己的心,很好地约束自己的心,很好地修习,这就是对于眼睛和色的无上修习感官。
对于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意识也是如此。
阿难!这就是圣贤法律中无上的修习感官。"
尊者阿难对佛陀说:"世尊!什么是圣贤法律中圣贤的修习感官?"
佛陀告诉阿难:
"当眼睛看到色时,会产生喜欢的感觉,产生不喜欢的感觉,产生既喜欢又不喜欢的感觉,圣弟子就这样如实地知道:'我因为眼睛看到色,产生了喜欢的感觉,产生了不喜欢的感觉,产生了既喜欢又不喜欢的感觉,这些都是寂静的,这些都是殊胜的,所谓的舍离。'获得这种舍离后,就能远离厌恶和执着。
就像壮士弹指间的时间那样短暂,眼睛看到色所产生的喜欢、不喜欢、既喜欢又不喜欢的感觉,都会迅速消失,获得远离厌恶和执着的舍离。
同样地,当耳朵听到声音时,会产生喜欢的感觉,产生不喜欢的感觉,产生既喜欢又不喜欢的感觉,圣弟子就这样如实地知道:'我的耳识听到声音,产生了喜欢的感觉,产生了不喜欢的感觉,产生了既喜欢又不喜欢的感觉,这些都是寂静的,这些都是殊胜的,所谓的舍离。'获得舍离后,就能远离厌恶和执着。
就像大力士弹指发出的声音立即消失那样,耳朵听到声音所产生的喜欢、不喜欢、既喜欢又不喜欢的感觉,都会迅速消失,这就是舍离,获得这种舍离后,就能远离厌恶和执着。
当鼻子闻到气味时,会产生喜欢的感觉,产生不喜欢的感觉,产生既喜欢又不喜欢的感觉,圣弟子就这样如实地知道:'鼻子闻到气味,产生了喜欢的感觉,产生了不喜欢的感觉,产生了既喜欢又不喜欢的感觉,这些都是寂静的,这些都是殊胜的,所谓的舍离。'获得舍离后,就能远离厌恶和执着。
就像莲花不被水沾染那样,鼻子闻到气味所产生的喜欢、不喜欢、既喜欢又不喜欢的感觉,都会迅速消失,这就是舍离,获得这种舍离后,就能远离厌恶和执着。
当舌头尝到味道时,会产生喜欢的感觉,产生不喜欢的感觉,产生既喜欢又不喜欢的感觉,圣弟子就这样如实地知道:'舌头尝到味道,产生了喜欢的感觉,产生了不喜欢的感觉,产生了既喜欢又不喜欢的感觉,这些都会迅速消失,都是寂静的,都是殊胜的,所谓的舍离。'获得舍离后,就能远离厌恶和执着。
就像力士舌尖的唾沫很快就吐尽消失那样,舌头尝到味道所产生的喜欢、不喜欢、既喜欢又不喜欢的感觉,都会迅速消失,这就是舍离,获得这种舍离后,就能远离厌恶和执着。
当身体接触到物体时,会产生喜欢的感觉,产生不喜欢的感觉,产生既喜欢又不喜欢的感觉,这些感觉很快就会消失,圣弟子就这样如实地知道:'身体接触到物体,产生了喜欢的感觉,产生了不喜欢的感觉,产生了既喜欢又不喜欢的感觉,这些都会迅速消失,都是寂静的,都是殊胜的,所谓的舍离。'获得舍离后,就能远离厌恶和执着。
就像烧得通红的铁丸,滴上一滴水就立即蒸发那样,身体接触到物体所产生的喜欢、不喜欢、既喜欢又不喜欢的感觉,都会迅速消失,这就是舍离,获得这种舍离后,就能远离厌恶和执着。
当意识接触到法时,会产生喜欢的感觉,产生不喜欢的感觉,产生既喜欢又不喜欢的感觉,这些感觉很快就会消失,圣弟子就这样如实地知道:'意识接触到法,产生了喜欢的感觉,产生了不喜欢的感觉,产生了既喜欢又不喜欢的感觉,这些都会迅速消失,都是寂静的,都是殊胜的,所谓的舍离。'获得舍离后,就能远离厌恶和执着。
就像力士砍断多罗树头那样迅速,意识接触到法所产生的喜欢、不喜欢、既喜欢又不喜欢的感觉,都会迅速消失,这就是舍离。获得这种舍离后,就能远离厌恶和执着。
阿难!这就是圣贤法律中圣弟子修习感官的方法。"
"什么是圣法律中学习见解的方法?"
佛陀告诉阿难:
"当眼睛看到色时,会产生喜欢的感觉,产生不喜欢的感觉,产生既喜欢又不喜欢的感觉,圣弟子会感到惭愧、羞耻、厌恶。
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意识也是如此,当它们接触到相应的对象时,会产生喜欢的感觉,产生不喜欢的感觉,产生既喜欢又不喜欢的感觉,圣弟子会感到惭愧、羞耻、厌恶。
阿难!这就是圣贤法律中学习见解的方法。
阿难!这就是圣贤法律中无上的修习感官,我已经讲解了圣贤修习感官的方法,也讲解了学习见解的方法。
阿难!我为声闻弟子们所做的事情已经做完了,你们现在应该努力实践。这就像之前讲过的装毒蛇的箱子的比喻那样。"
佛陀讲完这篇经后,尊者阿难听了佛陀的教导,欢喜奉行。
杂阿含283经:
我是这样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世尊告诉众比丘:
"如果对于能够束缚我们的法产生贪爱、眷恋、执着,那么就会生起爱欲;因爱欲而有执取,因执取而有存在,因存在而有出生,因出生而有衰老、疾病、死亡、忧愁、悲伤、烦恼、痛苦,就这样形成了纯粹的大苦聚。
就像一个人种树,刚开始树苗很小很脆弱,他会细心照料,保护它的安全,施肥浇水,调节冷热,因为这些原因,这棵树才能茁壮成长。同样的,比丘们!对于能够束缚我们的法产生贪爱,精心呵护,就会生起恩爱;因恩爱而有执取,因执取而有存在,因存在而有出生,因出生而有衰老、疾病、死亡、忧愁、悲伤、烦恼、痛苦,就这样形成了纯粹的大苦聚。
如果对于能够束缚我们的法观察其无常性,观察其生灭、无欲、灭尽、舍离,不产生贪爱,心不执着,那么爱欲就会消灭;因爱欲灭而执取灭,因执取灭而存在灭,因存在灭而出生灭,因出生灭而衰老、疾病、死亡、忧愁、悲伤、烦恼、痛苦灭,就这样纯粹的大苦聚得以消灭。
就像种树,刚开始树苗很小很脆弱,不加以照料,不保护它的安全,不施肥浇水,不调节冷热,就不会茁壮成长,如果再把它的根砍断,把枝条剪掉,把树干砍成一段段,再把这些段子劈开,让风吹日晒,用火烧成灰,或者把灰撒到风中,或者扔到流水里,比丘们!你们觉得怎么样?这样做不就是把这棵树彻底毁掉,让它在未来永远不会再生长了吗?"
比丘们回答说:"是的,世尊!"
"同样的,比丘们!对于能够束缚我们的法观察其无常性,观察其生灭、无欲、灭尽、舍离,不产生贪爱,心不执着,那么爱欲就会消灭;因爱欲灭而执取灭,因执取灭而存在灭,因存在灭而出生灭,因出生灭而衰老、疾病、死亡、忧愁、悲伤、烦恼、痛苦灭,就这样纯粹的大苦聚得以消灭。"
佛陀讲完这篇经后,众比丘听了佛陀的教导,欢喜奉行。
杂阿含284经:
我是这样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世尊告诉众比丘:
"如果对于我们所执取的法产生贪爱、眷恋、执着,那么心就会驰骋追逐名色;因名色而有六入处,因六入处而有接触,因接触而有感受,因感受而有爱欲,因爱欲而有执取,因执取而有存在,因存在而有出生,因出生而有衰老、疾病、死亡、忧愁、悲伤、烦恼、痛苦,就这样形成了纯粹的大苦聚。
就像一棵大树,它的根茎、枝条、树叶、花果都很茂盛,根深深地扎在地里,施以肥料,浇灌水分,这样的树就会坚固耐久,永远不会枯萎。同样的,比丘们!如果对于所执取的法产生贪爱、眷恋、执着,那么心就会驰骋追逐名色;因名色而有六入处,因六入处而有接触,因接触而有感受,因感受而有爱欲,因爱欲而有执取,因执取而有存在,因存在而有出生,因出生而有衰老、疾病、死亡、忧愁、悲伤、烦恼、痛苦,就这样形成了纯粹的大苦聚。
如果对于所执取的法观察其无常性,观察其生灭、无欲、灭尽、厌离,心不眷恋,不执着,那么意识就不会驰骋追逐名色,名色就会消灭;因名色灭而六入处灭,因六入处灭而接触灭,因接触灭而感受灭,因感受灭而爱欲灭,因爱欲灭而执取灭,因执取灭而存在灭,因存在灭而出生灭,因出生灭而衰老、疾病、死亡、忧愁、悲伤、烦恼、痛苦灭,就这样纯粹的大苦聚得以消灭。
就像种树,不加以照料,不保护它的安全,不施肥浇水,不调节冷热,就不会茁壮成长,如果再把它的根砍断,把枝条剪掉,把树干砍成一段段,再把这些段子劈开,让风吹日晒,用火烧成灰,或者把灰撒到风中,或者扔到流水里,比丘们!你们觉得怎么样?这样做不就是把这棵树彻底毁掉,让它在未来永远不会再生长了吗?"
比丘们回答说:"是的,世尊!"
"同样的,比丘们!对于所执取的法观察其无常性,观察其生灭、无欲、灭尽、舍离,不产生贪爱,心不执着,意识就不会驰骋追逐名色,那么名色就会消灭;因名色灭而六入处灭,因六入处灭而接触灭,因接触灭而感受灭,因感受灭而爱欲灭,因爱欲灭而执取灭,因执取灭而存在灭,因存在灭而出生灭,因出生灭而衰老、疾病、死亡、忧愁、悲伤、烦恼、痛苦灭,就这样纯粹的大苦聚得以消灭。"
佛陀讲完这篇经后,众比丘听了佛陀的教导,欢喜奉行。
文言文原文
杂阿含282经[正闻本405经/佛光本281经](入处相应/六入处诵/修多罗)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迦{微}[征]伽罗牟真邻陀林中。
时,有年少名欝多罗,是波罗奢那弟子,来诣佛所,恭敬问讯已,退坐一面。
尔时,世尊告欝多罗:
「汝师波罗奢那为汝等说修诸根不?」
欝多罗言:「说已,瞿昙!」
佛告欝多罗:
「汝师波罗奢那云何说修诸根?」
欝多罗白佛言:
「我师波罗奢那说:『眼不见色,耳不听声,是名修根。』」
佛告欝多罗:
「若如汝波罗奢那说,盲者是修根不?所以者何?如唯盲者眼不见色。」
尔时,尊者阿难在世尊后,执扇扇佛。
尊者阿难语郁多[罗]言:
「如波罗奢那所说,聋者是修根不?所以者何?如唯聋者耳不闻声。」
尔时,世尊告尊者阿难:
「异于贤圣法律无上修诸根。」
阿难白佛言:
「唯愿世尊为诸比丘说贤圣法律无上修根!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
佛告阿难:「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缘眼、色生眼识,见可意色,欲修如来厌离,正念、正智。
眼、色缘,生眼识,不可意,{故}[欲]修如来不厌离,正念、正智。
眼、色缘,生眼识,可意、不可意,欲修如来厌离、不厌离,正念、正智。
眼、色缘,生眼识,不可意、可意,欲修如来不厌离、厌离,正念、正智。
眼、色缘,生眼识,可意、不可意、可不可意,欲修如来厌、不厌俱离,舍心住、正念、正智。
如是,阿难!若有于此五句,心善调伏、善关闭、善守护、善摄持、善修习,是则于眼、色无上修根。
耳……鼻……舌……身……意、法亦如是说。
阿难!是名贤圣法律无上修根。」
尊者阿难白佛言:
「世尊!云何贤圣法律为贤圣修根?」
佛告阿难:
「眼、色缘,生眼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彼圣弟子如是如实知:『我眼、色缘,生眼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此则寂灭,此则胜妙,所谓俱舍。』得彼舍已,离厌、不厌。
譬如:力士[弹指]顷[灭],如是,眼、色缘,生眼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俄尔尽灭,得离厌、不厌,舍。
如是,耳、声缘,生耳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圣弟子如是如实知:『我耳识闻声,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此则寂灭、胜妙,所谓为舍。』得舍已,离厌、不厌。
譬如:大力士夫弹指,发声即灭,如是,耳、声缘,生耳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尽灭,是则为舍,得彼舍已,离厌、不厌。
鼻、香缘,生鼻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圣弟子如是如实知:『鼻、香缘,生鼻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此则寂灭,此则胜妙,所谓为舍。』得彼舍已,离厌、不厌。
譬如:莲{荷}[华]水所不染,如是,鼻、香缘,生鼻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尽灭,所谓为舍,得彼舍已,离厌、不厌。
舌、味缘,生舌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彼圣弟子如是如实知:『舌、味缘,生舌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尽灭,寂灭、胜妙,所谓为舍。』得彼舍已,离厌、不厌。
譬如:力士舌端唾沫,尽唾令灭,如是,舌、味缘,生舌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尽灭,所谓为舍,得彼舍已,离厌、不厌。
身、触缘,生身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尽灭,圣弟子如是如实知:『身、触缘,生身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尽灭,寂灭、胜妙,所谓为舍。』得彼舍已,离厌、不厌。
譬如:铁丸烧令极热,小渧水洒,寻即消灭,如是,身、触缘,生身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尽灭,所谓为舍,得彼舍已,离厌、不厌。
意、法缘,生意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速灭,圣弟子如是如实知:『意、法缘,生意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尽灭,是则寂灭,是则胜妙,所谓为舍。』得彼舍已,离厌、不厌。
譬如:力士断多罗树头,如是,意、法缘,生意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尽灭,所谓为舍。得彼舍已,离厌、不厌。
阿难!是为贤圣法律,为圣弟子修诸根。」
「云何为圣法律,{觉}[学]见迹?」
佛告阿难:
「眼、色缘,生眼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彼圣弟子惭、耻、厌恶。
耳……鼻……舌……身……意、法缘,生意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彼圣弟子惭、耻、厌恶。
阿难!是名贤圣法律,{觉}[学]见迹。
阿难!是名贤圣法律无上修诸根,已说贤圣修诸根,已说{觉}[学]见迹。
阿难!我为诸声闻所作,所作已作,汝等当作所作,广说如箧毒蛇经。」
佛说此经已,尊者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283经[正闻本464经/佛光本321经](因缘相应/杂因诵/修多罗)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若于结所系法随生味著、顾念、心缚,则爱生;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
如人种树,初小软弱,爱护令安,壅以粪土,随时溉灌,冷暖调适,以是因缘,然后彼树得增长大,如是,比丘!结所系法,味著将养,则生恩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
若于结所系法随顺无常观,住生灭观、无欲观、灭观、舍观,不生顾念,心不缚著,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如是,纯大苦聚灭。
犹如种树,初小软弱,不爱护,不令安隐,不壅粪土,不随时溉灌,冷暖不适,不得增长,若复断根截枝,段段斩截,分分解析,风飘日炙,以火焚烧,烧以成粪,或飏以疾风,或投之流水,比丘!于意云何?非为彼树断截其根,乃至焚烧,令其磨灭,于未来世成不生法耶?」
答言:「如是,世尊!」
「如是,比丘!于结所系法随顺无常观,住生灭观、无欲观、灭观、舍观,不生顾念,心不缚著,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如是,纯大苦聚灭。」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284经[正闻本465经/佛光本322经](因缘相应/杂因诵/修多罗)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若于所取法随生味著、顾念、{缚心}[心缚],其心驱驰,追逐名色;名色缘六入处,六入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
譬大树,根干、枝条、柯叶、华果,下根深固,壅以粪土,溉灌以水,彼树坚固,永世不朽,如是,比丘!于所取法随生味著、顾念、心缚,其心驱驰,追逐名色;名色缘六入处,六入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
若于所取法随顺无常观,住生灭观、无欲观、灭观、厌观,心不顾念,无所缚著,识则不驱驰追逐名色,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处灭,六入处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如是,则纯大苦聚灭。
犹如种树,不随时爱护,令其安隐,不壅粪土,不随时溉灌,冷暖不适,不得增长,若复断根截枝,段段斩截,分分解析,风飘日炙,以火焚烧,烧以成粪,或飏以疾风,或投之流水,比丘!于意云何?非为彼树断截其根,乃至焚烧,令其磨灭,于未来世成不生法耶?」
答言:「如是,世尊!」
「如是,比丘!于所取法随顺无常观,住生灭观、无欲观、灭观、舍观,不生顾念,心不缚著,识不驱驰追逐名色,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处灭,六入处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如是,]纯大苦聚灭。」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