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280经到281经
杂阿含280经
我是这样听说的:
有一次,世尊在拘萨罗国游行,来到频头城北边的申恕林中。
当时,频头城中的婆罗门和长者们听说世尊在拘萨罗国游行,住在频头城的申恕林中。
他们听说后,都一起出城来到申恕林,拜见世尊,向他行礼后退坐一旁。
这时,世尊对频头城的婆罗门和长者们说:
"如果有人问你们:'什么样的沙门和婆罗门不应该受到恭敬、尊重、礼拜和供养?'你们应该回答:'如果沙门和婆罗门用眼睛看到色法时,还没有离开贪欲,没有离开爱恋,没有离开渴求,没有离开思念,内心不平静,行为不如法,行为粗暴;用耳朵听声音、鼻子闻气味、舌头尝味道、身体接触、意识感知法时也是这样。这样的沙门和婆罗门不应该受到恭敬、尊重、礼拜和供养。'"
"说完这些后,如果他们再问:'为什么这样的沙门和婆罗门不应该受到恭敬、尊重、礼拜和供养?'你们应该回答:'我们用眼睛看到色法时也没有离开贪欲、爱恋、渴求和思念,内心不平静;用耳朵听声音、鼻子闻气味、舌头尝味道、身体接触、意识感知法时也是这样。那些沙门和婆罗门用眼睛看到色法时,也没有离开贪欲、爱恋、渴求和思念,内心不平静,行为不如法,行为粗暴;用耳朵听声音、鼻子闻气味、舌头尝味道、身体接触、意识感知法时也是这样。我们看不出他们和我们有什么不同,所以我们不应该恭敬、尊重、礼拜和供养这样的沙门和婆罗门。'"
"如果他们再问:'什么样的沙门和婆罗门应该受到恭敬、尊重、礼拜和供养?'你们应该回答:'如果他们用眼睛看到色法时,已经离开了贪欲、爱恋、渴求和思念,内心平静,不做不如法的行为,行为平等不粗暴;用耳朵听声音、鼻子闻气味、舌头尝味道、身体接触、意识感知法时也是这样。这样的沙门和婆罗门应该受到恭敬、尊重、礼拜和供养。'"
"如果他们再问:'为什么要对这样的沙门和婆罗门恭敬、尊重、礼拜和供养?'你们应该回答:'我们用眼睛看到色法时没有离开贪欲、爱恋、渴求和思念,内心不平静,行为不如法,行为粗暴;用耳朵听声音、鼻子闻气味、舌头尝味道、身体接触、意识感知法时也是这样。但是这些沙门和婆罗门已经离开了贪欲、爱恋、渴求和思念,内心平静,行为如法,不粗暴;用耳朵听声音、鼻子闻气味、舌头尝味道、身体接触、意识感知法时也是这样。我们看出他们和我们有很大不同,因此应该对这样的沙门和婆罗门恭敬、尊重、礼拜和供养。'"
"说完这些后,如果他们再问:'这些沙门和婆罗门有什么行为、什么形象、什么特征,让你们知道他们已经离开贪欲、正在调伏贪欲;离开嗔恚、正在调伏嗔恚;离开愚痴、正在调伏愚痴?'你们应该回答:'我们看到这些沙门和婆罗门有这样的形象:他们住在空旷寂静的地方,在树林中、树下,睡在低矮的床上或草席上,远离人群,远离女人,喜欢独处或与志同道合的禅修者在一起。在那些地方,没有会引起贪爱的色法让他们看到,没有会引起贪爱的声音让他们听到,没有会引起贪爱的气味让他们闻到,没有会引起贪爱的味道让他们尝到,没有会引起贪爱的触觉让他们接触。如果沙门和婆罗门有这样的行为、这样的形象、这样的特征,就让我们知道他们已经离开贪欲、正在调伏贪欲;离开嗔恚、正在调伏嗔恚;离开愚痴、正在调伏愚痴。'"
这时,那些婆罗门和长者对佛说:
"太奇妙了!世尊!您不自夸,也不贬低他人,只是如实地说明道理,分别解释每个感官对象的染污和清净,广泛地解释因缘生起的道理,就像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所说的那样。
就像有人能救起溺水的人,能打开关闭的门,能为迷路的人指路,能在黑暗中点灯,世尊您也是这样,不自夸,不贬低他人,只是如实地说明道理......一直到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所说的那样。"
这时,频头城的婆罗门和长者们听完佛的开示,欢喜地向佛行礼后离去。
杂阿含281经
我是这样听说的:
有一次,佛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
当时,有一位名叫结发目犍连的出家人来到佛的住处,与佛相互问候后,退坐一旁。
这时,世尊问结发目犍连:"你从哪里来?"
结发目犍连回答说:
"我从那些众多不同教派的沙门、婆罗门、遮罗迦出家人聚集的讲堂听法回来。"
佛问结发目犍连:
"你为什么要去那些众多不同教派的沙门、婆罗门、遮罗迦出家人那里听法?"
结发目犍连说:
"我是去试听他们相互争论的言论,听他们互相反驳的论辩。"
佛对目犍连说:
"长久以来,那些不同教派的沙门、婆罗门、遮罗迦出家人一直在相互争论,互相反驳,彼此攻击。"
结发目犍连问佛:
"瞿昙,您为弟子们讲什么样的法,让他们去向别人传播,不会诽谤如来,不会增加或减少,而是如实地说,合乎正法地说,让别人无法比较、质疑、责难?"
佛告诉目犍连:
"我为弟子们讲解明和解脱的果报,让他们去向别人传播,这样就不会诽谤如来,不会违背道理,会如法地说,没有人能够比较、质疑、责难。"
结发目犍连又问:
"瞿昙,弟子们有什么修行方法,多加修习,能使明和解脱的果报圆满吗?"
佛告诉结发目犍连:
"有七觉支,如果多加修习,就能使明和解脱的果报圆满。"
结发目犍连又问:
"有什么修行方法,能使七觉支圆满吗?"
佛告诉结发目犍连:
"有四念处,如果多加修习,就能使七觉支圆满。"
结发目犍连又问:
"还有什么修行方法,能使四念处圆满吗?"
佛告诉结发目犍连:
"有三妙行,如果多加修习,就能使四念处圆满。"
结发目犍连又问:
"还有什么修行方法,能使三妙行圆满吗?"
佛告诉目犍连:
"有六触入处的律仪,如果多加修习,就能使三妙行圆满。"
结发目犍连问:
"怎样修习六触入处的律仪,才能使三妙行圆满?"
佛告诉目犍连:
"如果眼睛看到令人喜欢、可爱、能引发欲望和贪著的色法,比丘看到后不欢喜、不赞叹、不执著、不贪恋、不停留;如果眼睛看到令人不喜欢、不可爱、会引发痛苦感受的色法,比丘看到后不恐惧、不厌恶、不嫌弃、不生气,对于好的色法,眼睛看到后永远不会执著;对于不好的色法,眼睛看到后也永远不会执著,内心安住不动,很好地修习解脱,心不懈怠;耳朵听声音、鼻子闻气味、舌头尝味道、身体接触、意识感知法也是这样。这样修习六触入处,就能圆满三妙行。
怎样修习三妙行,才能圆满四念处?
多闻圣弟子在空旷寂静的地方、树林中、树下这样学习、这样思考:'如果我做身体的恶行,现世和来世必定会得到恶报。如果我做身体的恶行,必定会自己感到惭愧后悔,别人也会讨厌我,老师也会责备我,其他修行者也会用正法来责备我,恶名会传遍各方,死后会堕入地狱。'他看到身体恶行在现世和来世会有这样的果报,所以他会摒弃身体恶行,修习身体的善行;口和意的恶行也是这样对待。这就是修习三妙行,能使四念处清净圆满。
怎样修习四念处,才能使七觉支圆满?
目犍连,比丘如果这样如实观察身体,在观察身体时,集中注意力安住不忘,这时就是在修习念觉支;修习念觉支后,就能使念觉支圆满。
在此基础上,他用心选择、觉察、思考法,这时就是在修习择法觉支;修习择法觉支后,就能使择法觉支圆满。
选择、觉察、思考法时,就是在修习精进觉支;修习精进觉支后,就能使精进觉支圆满。
精进用功后,生起欢喜心,这时就是在修习喜觉支;修习喜觉支后,就能使喜觉支圆满。
心生欢喜后,身心都会平静下来,这时就是在修习轻安觉支;修习轻安觉支后,就能使轻安觉支圆满。
身心平静后,就能得到禅定,这时就是在修习定觉支;修习定觉支后,就能使定觉支圆满。
心专一后,贪欲和忧愁都消除了,内心保持平等,这时就是在修习舍觉支;修习舍觉支后,就能使舍觉支清净圆满。观察感受、心和法的念处也是这样修习。这样修习四念处,就能使七觉支圆满。
怎样修习七觉支,才能使明和解脫圆满?
目犍连,如果比丘修习念觉支时,依靠远离、依靠离欲、依靠灭尽、放下执著来修习念觉支,就能使明和解脱清净圆满。...一直到修习舍觉支也是这样说,这就是修习七觉支后,能使明和解脱清净圆满。
目犍连,这样法法相依,就能从此岸到达彼岸。"
佛说完这些法,结发目犍连远离尘垢,获得法眼清净。
这时,结发目犍连见法、得法、知法、入法,超越了一切疑惑,不再依赖他人,对佛法僧无所畏惧,他从座位上起身,整理衣服,向佛行礼,合掌对佛说:
"我现在能否在正法中出家,成为具足戒的比丘?"
佛告诉目犍连:
"你现在已经在正法中出家,成为具足戒的比丘了。"
目犍连出家后,专心思维,不放逸地修行...最后成为阿罗汉。
文言文原文
杂阿含280经[正闻本403经/佛光本279经](入处相应/六入处诵/修多罗)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在拘萨罗国人间游行,到频头城北申恕林中。
尔时,频头城中婆罗门、长者,皆闻世尊于拘萨罗国人间游行,住频头城申恕林中。
闻已,悉共出城,至申恕林,诣世尊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
尔时,世尊告频头城婆罗门、长者:
「若人问汝言:『何等像类沙门、婆罗门不应恭敬、尊重、礼事、供养?』汝当答言:『若沙门、婆罗门眼见色,未离贪、未离欲、未离爱、未离渴、未离念,内心不寂静,所行非法,所行踈澁行;耳……鼻……舌……身……意、法亦复如是。如是像类比丘,不应恭敬、尊重、礼事、供养。』
作是说已,当复问言:『何故如此像类沙门、婆罗门不应恭敬、尊重、礼事、供养?』汝应答言:『我等眼见色不离欲、不离爱、不离渴、不离念,内心不寂静;耳……鼻……舌……身……意、法亦复如是,彼沙门、婆罗门眼见色,亦不离贪、不离欲、不离爱、不离渴、不离念,内心不寂静,行非法行、踈澁行;耳……鼻……舌……身……意、法亦复如是,我于斯等求其差别,不见差别之行,是故,我于斯等像类沙门、婆罗门不应恭敬、尊重、礼事、供养。』
若复问言:『何等像类沙门、婆罗门所应恭敬、尊重、礼事、供养?』汝应答言:『若彼眼见色,离贪、离欲、离爱、离渴、离念,内心寂静,不行非法行,行等行、不[行]踈澁行;耳……鼻……舌……身……意、法亦复如是,如是像类沙门、婆罗门所应恭敬、尊重、礼事、供养。』
若复问言:『何故于此像类沙门、婆罗门恭敬、尊重、礼事、供养?』汝应答言:『我等眼见色不离贪、不离欲、不离爱、不离渴、不离念,内心不寂静,行非法行,行踈澁行;耳……鼻……舌……身……意、法亦复如是,斯等像类沙门、婆罗门离贪、离欲、离渴、离念,内心寂静,行如法行,不行踈澁行;耳……鼻……舌……身……意、法亦复如是,我等于彼求其差别,见差别故,于彼像类沙门、婆罗门所应恭敬、尊重、礼事、供养。』
如是说已,若复问言:『彼沙门、婆罗门有何{门}[行]、有何形貌、有何相,汝等知是沙门、婆罗门离贪、向调伏贪;离恚、向调伏恚;离癡、向调伏癡?』汝应答言:『我见彼沙门、婆罗门有如是像类:在空閑处,林中、树下,卑床、草蓐,修行远离,离诸女人,近乐独人同禅思者,若于彼处无眼见色可生乐著,无耳、声,鼻、香,舌、味,身、触可生乐著,若彼沙门、婆罗门,有如是行,如是形貌,如是相,令我等知是沙门、婆罗门离贪、向调伏贪;离恚、向调伏恚;离癡、向调伏癡。』」
时,诸沙门、婆罗门、长者白佛言:
「奇哉!世尊!不自誉,不毁他,正说其义,各各自于诸入处,分别染污、清净,广说缘起,如如来、应、等正觉说。
譬如:士夫溺者能救,闭者能开,迷者示路,闇处然灯,世尊亦复如是,不自誉,不毁他,正说其义……乃至如如来、应、等正觉说。」
尔时,频头城婆罗门、长者闻佛所说,欢喜作礼而去。
杂阿含281经[正闻本404经/佛光本280经](入处相应/六入处诵/修多罗)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有萦发目揵连出家来诣佛所,共相问讯,问讯已,退坐一面。
尔时,世尊告萦发目犍连:「汝从何来?」
萦发目揵连白佛言:
「我从彼众多种种异道沙门、婆罗门、遮罗迦出家集会未曾讲堂听法,从彼林来。」
佛告萦发目揵连:
「汝为何等福力故,从彼众多种种异道沙门、婆罗门、遮罗迦出家所听其说法?」
萦发目揵连言:
「我试听其竞胜论义福利,听其相违反论议福利故。」
佛告目揵连:
「长夜久远,种种异道沙门、婆罗门、遮罗迦出家,竞胜论议,相违反论议福利,迭相破坏。」
萦发目揵连白佛言:
「瞿昙!为诸弟子说何等法福利,令彼转为人说,不谤如来,不增不减,诚说、法说,法、次法说,无有余人能来比挍、难诘、诃责?」
佛告目[揵]连:
「明、解脱果报福利,为人转说者,不谤如来,不乖其理,法、次法说,无有能来比挍、难诘、嫌责。」
萦发目揵连白佛言:
「瞿昙!诸弟子有法修习、多修习,令明、解脱福利满足者不?」
佛告萦发目揵连:
「有七觉分修习、多修习,明、解脱福利满足。」
萦发目揵连白佛言:
「有法修习,能令七觉分满足不?」
佛告萦发目揵连:
「有四念处修习、多修习,能令七觉分满足。」
萦发目揵连白佛:
「复有法修习、多修习,令四念处满足不?」
佛告萦发目揵连:
「有三妙行修习、多修习,能令四念处满足。」
萦发目揵连白佛言:
「复有法修习、多修习,令三妙行满足不?」
佛告目揵连:
「有六触入处律仪修习、多修习,令三妙行满足。」
萦发目揵连白佛言:
「云何六触入处律仪修习、多修习,令三妙行满足?」
佛告目揵连:
「若眼见适意、可爱念、能长养欲乐、令人缘著之色,彼比丘见已,不喜、不赞歎、不缘、不著、不住;若眼见不适意、不可爱念、顺于苦觉之色,诸比丘见已,不畏、不恶、不嫌、不恚,于彼好色起,眼见已,永不缘著;不好色起,眼见已,永不缘著,内心安住不动,善修解脱,心不懈倦;耳……鼻……舌……身……意识法亦复如是,如是,于六触入修习、多修习,满足三妙行。
云何修三妙行,满足四念处?
多闻圣弟子于空閑处、林中、树下作如是学、如是思惟:『此身恶行现世、后世必得恶报,我若行身恶行者,必当自生厌悔,他亦嫌薄,大师亦责,诸梵行者亦复以法而嫌我,恶名流布遍于诸方,身坏命终当堕地狱。』于身恶行,见现世、后世如是果报,是故,除身恶行,修身妙行;口、意恶行亦复如是,是名修习三妙行已,得四念处清净满足。
云何修四念处得七觉分满足?
目揵连!比丘如是顺身身观住,彼顺身身观住时,摄念安住不忘,尔时,方便修习念觉分;方便修习念觉分已,得念觉分满足。
于彼,心念选择于法,觉想思量,尔时,方便修习择法觉分;方便修习择法觉分已,逮得择法觉分满足。
选择彼法,觉想思量,方便修习精进觉分;方便修习精进觉分已,逮得精进觉分满足。
勤精进已,生欢喜心,尔时,修习方便欢喜觉分;修习欢喜觉分已,逮得欢喜觉分满足。
心欢喜已,身心止息,尔时,修习猗息觉分;修习猗息觉分已,逮得猗息觉分满足。
身心息已,得三摩提,尔时,修习定觉分;修习定觉分已,定觉分满足。
谓一其心,贪忧灭息,内心行舍,方便修习舍觉分;方便修习舍觉分已,逮得舍觉分清净满足。受、心、法念处亦如是说,如是,修习四念处,七觉分满足。
云何修习七觉分,明、解脱满足?
目揵连!若比丘修念觉分,依远离、依离欲、依灭、舍于进趣修念觉分,逮得明、解脱清净满足。……乃至修习舍觉分,亦如是说,是名修习七觉分已,明、解脱清净满足。
如是,目揵连!法法相{律}[依],从此岸而到彼岸。」
说是法时,萦发目揵连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时,萦发目揵连见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诸疑惑,不由于他,于诸法律得无所畏,从座起,整衣服,为佛作礼,合掌白佛言:
「我今宁得于正法律出家,得具足比丘分不?」
佛告目揵连:
「汝今已得于正法律出家,具足得比丘分。」
得出家已,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成阿罗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