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246经到248经

《杂阿含246经》:

我是这样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王舍城的灵鹫山。

那时,世尊在清晨穿好衣服,拿着钵,进入王舍城去乞食。

这时,天魔波旬心想:

"沙门乔达摩清晨穿好衣服,拿着钵进城乞食,我现在要去扰乱他的道心。"

于是,魔波旬变化成一个赶车人的模样,手拿着棍子在找牛,穿着破烂衣服,头发蓬乱,手脚开裂,手中拿着牛棍,来到世尊面前问道:

"乔达摩!你看见我的牛了吗?"

世尊心想:"这是恶魔,想来扰乱我。"

就对魔说:

"恶魔!哪里有牛?要牛做什么?"

魔心想:

"沙门乔达摩知道我是魔。"就对佛说:

"乔达摩!眼触入处是我所控制的,耳、鼻、舌、身、意触入处都是我所控制的。"

又问乔达摩:"你想去哪里?"

佛告诉恶魔:

"你有眼触入处,有耳、鼻、舌、身、意触入处,但如果那里没有眼触入处,没有耳、鼻、舌、身、意触入处,那是你去不到的地方,我要去那里。"


这时,天魔波旬就说了一首偈:

"若常有我存在,一切都是我所有,

万物都属于我,乔达摩你要去哪里?"


这时,世尊用偈颂回答说:

"若说有我存在,那说的我就不是真我,

由此可知波旬,你已落入失败之处。"


魔又说偈:

"若说你知道正道,安稳趋向涅槃,

你自己独自前往就好,何必费心教导他人?"


世尊又用偈颂回答:

"若有人想离开魔道,问我到达彼岸的方法,

我为他们平等宣说,真实无余的教法,

时常修习不放逸,永远摆脱魔的控制。"


魔又说偈:

"有块石头像肉块,饥饿的乌鸦来想吃,

以为是柔软美味,想要填补饥饿,

最终得不到味道,反而折断了嘴飞走。

我今天就像那乌鸦,乔达摩如同顽石,

无功而返感到羞愧,如同乌鸦空飞而去。"

心怀愁苦毒害,就这样消失不见了。


《杂阿含247经》:

我是这样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王舍城的灵鹫山。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

"如果沙门、婆罗门眼贪著于色,就会受魔的控制⋯⋯乃至不能解脱魔的束缚;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此。

如果沙门、婆罗门眼不贪著于色,就不受魔的控制⋯⋯乃至能解脱魔的束缚;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此。"

佛说完这经后,比丘们听了佛的教导,欢喜奉行。

关于贪著、系缚、执着、味着、亲近、聚集、使役、受持、执著、我所、追求、欲望、专注、浓厚、不舍等情况也都如上所说。


《杂阿含248经》:

我是这样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波吒利弗多罗国的鸡林园。

那时,尊者阿难去拜访尊者大纯陀,互相问候后,坐在一旁。

这时,尊者阿难对尊者纯陀说:

"我想问些问题,不知您是否有空回答?"

尊者纯陀对尊者阿难说:

"请随意发问,知道的我会回答。"

尊者阿难问尊者纯陀:

"如来、应供、等正觉以其智见说四大所造色不是我,同样地,如来也说识不是我吗?"

尊者纯陀对尊者阿难说:

"您是最多闻的,我从远处来拜访您就是为了请教这个法义,今天请您为我解说这个道理。"

尊者阿难对纯陀说:

"那我现在问您,请随意回答。

尊者纯陀!是否有眼、有色、有眼识呢?"

回答说:"有。"

尊者阿难又问:

"是否因眼和色而生眼识呢?"

回答说:"是的。"

尊者阿难又问:

"因眼和色而生眼识,这个因、这个缘,是常还是无常?"

回答说:"无常。"

尊者阿难又问:

"那个因那个缘生的眼识,当它的因缘无常变化时,这识能常住吗?"

回答说:"不能,尊者阿难!"

尊者阿难又问:

"您认为如何?对于这些生灭可知的法,多闻圣弟子会在其中见到我、异我、相在吗?"

回答说:"不会,尊者阿难!"

"耳⋯⋯鼻⋯⋯舌⋯⋯身⋯⋯意法又如何?有意、有法、有意识吗?"

回答说:"有。"

尊者阿难又问:

"是否因意和法而生意识呢?"

回答说:"是的。"

尊者阿难又问:

"如果因意缘法而生意识,这个因、这个缘,是常还是无常?"

回答说:"无常。"

尊者阿难又问:

"若因若缘生意识,当这因缘无常变化时,意识能常住吗?"

回答说:"不能。"

尊者阿难又问:

"您认为如何?对于这些生灭可知的法,多闻圣弟子会在其中见到我、异我、相在吗?"

回答说:"不会,尊者阿难!"

尊者阿难对纯陀说:

"因此,如来、应供、等正觉以其智见说识也是无常的。

就像一个人拿着斧头入山,看见芭蕉树,认为可以用作材料,于是砍断根、剪掉叶子、砍掉枝条、剥掉树皮,寻找坚实的部分,剥到最后,发现根本没有坚实的地方。同样地,多闻圣弟子正确观察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当正确观察时,发现没有可执取的;因为没有可执取,就不会执著;因为不执著,就能自证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后有。'"

这两位正直的修行人说完这些法义时,互相随喜,各自回去了。


文言文原文


杂阿含246经[正闻本358经/佛光本248经](入处相应/六入处诵/修多罗)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

  尔时,世尊晨朝著衣持鉢,入王舍城乞食。

  尔时,天魔波旬作是念:

  「沙门瞿昙晨朝著衣持鉢,入王舍城乞食,我今当往乱其道意。」

  时,魔波旬化作御车象(像)类,执杖觅牛,著弊衣,蓬头乱发,手脚剥裂,手执牛杖,至世尊前,问言:

  「瞿昙!见我牛不?」

  世尊作是念:「此是恶魔,欲来乱我。」

  即告魔言:

  「恶魔!何处有牛?何用牛为?」

  魔作是念:

  「沙门瞿昙知我是魔。」而白佛言:

  「瞿昙!眼触入处是我所乘,耳、鼻、舌、身、意触入处是我所乘。」

  复问瞿昙:「欲何所之?」

  佛告恶魔:

  「汝有眼触入处,耳、鼻、舌、身、意触入处,若彼无眼触入处,无耳、鼻、舌、身、意触入处,汝所不到,我往到彼。」

  尔时,天魔波旬即说偈言:

  「若常有我者,彼悉是我所,一切悉属我,瞿昙何所之?」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若言有我者,彼说我则非,是故知波旬,即自堕负处。」

  魔复说偈言:

  「若说言知道,安隐向涅槃,汝自独游往,何烦教他为?」

  世尊复说偈答言:

  「若有离魔者,问度彼岸道,为彼平等说,真实永无余,时习不放逸,永离魔自在。」

  魔复说偈言:

  「有石似段肉,饿乌来欲食,彼作软美想,欲以补饥虚,竟不得其味,折觜而腾虚。

   我今犹如乌,瞿昙如石生,不入愧而去,犹乌陵虚逝。」

  内心怀愁毒,即彼没不现。


杂阿含247经[正闻本359-373经/佛光本249经](入处相应/六入处诵/修多罗)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若沙门、婆罗门眼习近于色,则随魔所自在……乃至不得解脱魔系;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若沙门、婆罗门眼不习近于色,不随魔自在……乃至得解脱魔系;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习近,如是,系、著、{如是?}味、{如是?}邻、聚、{若?}使、受持、系著、我所、求、欲、淳、浓、不舍亦如上说。


杂阿含248经[正闻本374经/佛光本250经](入处相应/六入处诵/修多罗)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波吒利弗多罗国鸡林园。

  尔时,尊者阿难往诣尊者大纯陀所,共相问讯已,于一面坐。

  尔时,尊者阿难语尊者纯陀言:

  「欲有所问,宁有閑暇见答与不?」

  尊者纯陀语尊者阿难言:

  「随仁所问,知者当答。」

  尊者阿难问尊者纯陀:

  「如世尊、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说四大造色,施设、显露此四大色非我,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亦复说识非我耶?」

  尊者纯陀语尊者阿难言:

  「仁者最为多闻,我从远来诣尊者所,为问此法故,今日尊者唯愿为说此义。」

  尊者阿难语纯陀言:

  「我今问尊者,随意见答。

  尊者纯陀!为有眼、有色、有眼识不?」

  答言:「有。」

  尊者阿难复问:

  「为缘眼及色生眼识不?」

  答言:「如是。」

  尊者阿难复问:

  「{若}[缘]眼及色生眼识,彼因、彼缘,为常?为无常?」

  答言:「无常。」

  尊者阿难又问:

  「彼因彼缘生眼识,彼因彼缘无常变易时,彼识住耶?」

  答曰:「不也,尊者阿难!」

  尊者阿难复问:

  「于意云何?彼法若生、若灭可知,多闻圣弟子于中宁见是我、异我、相在不?」

  答曰:「不也,尊者阿难!」

  「耳……鼻……舌……身……{意法}于意云何?有意、有法、有意识不?」

  答曰:「有。」

  尊者阿难复问:

  「为缘意及法生意识不?」

  答曰:「如是。」

  尊者阿难复问:

  「若意缘法生意识,彼因、彼缘,为常?为无常?」

  答曰:「无常。」

  尊者阿难复问:

  「若因、若缘生意识,彼因彼缘无常变易时,意识住耶?」

  答曰:「不也。」

  尊者阿难复问:

  「于意云何?彼法若生、若灭可知,多闻圣弟子宁于中见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阿难!」

  尊者阿难语纯陀言:

  「是故,尊者!而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说识亦无常。

  譬如,士夫持斧入山,见芭蕉树,谓堪材用,断根截{斫叶}叶、[斫枝]、剥皮,求其坚实,剥至于尽,都无坚处,如是,多闻圣弟子正观眼识,耳、鼻、舌、身、意识。当正观时,都无可取;无可取故,无所著;无所著故,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彼{一}[二?]正士说是法时,展转随喜,各还其所。


“杂阿含246经到248经” 的相关文章

杂阿含1经

杂阿含1经[正闻本1-4经/佛光本1经](阴相应/五阴诵/修多罗)这是我亲耳听到的: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林给孤独园。那时,世尊(佛陀的尊称)对众多比丘(佛教僧侣)说:"你们应当观察色(物质形态)是无常的,这样观察就是正确的观察;正确观察就会产生厌离之心;有了厌离之心,就能消除喜爱和...

杂阿含2经

杂阿含2经[正闻本5经/佛光本2经](阴相应/五阴诵/修多罗)这是我亲耳听到的: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林给孤独园。那时,世尊(佛陀的尊称)对众多比丘(佛教僧侣)说:"对于色(物质形态),你们应当正确地思考,如实地认识到色是无常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比丘如果能正确思考色,如实地认识...

杂阿含3经

杂阿含3经[正闻本6经/佛光本3经](阴相应/五阴诵/修多罗)这是我亲耳听到的: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林给孤独园。那时,世尊(佛陀的尊称)对众多比丘(佛教僧侣)说:"对于色(物质形态),如果不了解它,不明白它的本质,不能断除对它的执着,不能远离对它的欲望,那么就无法断除痛苦。同样地,...

杂阿含5经

杂阿含5经[正闻本8经/佛光本5经](阴相应/五阴诵/修多罗)这是我亲耳听到的: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林给孤独园。那时,世尊(佛陀的尊称)对众多比丘(佛教僧侣)说:"对色(物质形态)有爱好和喜悦的人,实际上是在爱好和喜悦苦;对苦有爱好和喜悦的人,就无法从苦中解脱出来,也无法明白苦的本...

杂阿含6经

杂阿含6经[正闻本9经/佛光本6经](阴相应/五阴诵/修多罗)这是我亲耳听到的: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那时,世尊(佛陀的尊称)对众多比丘(佛教僧侣)说:"对于色(物质形态),如果不了解它,不明白它的本质,不能远离对它的欲望和贪恋,心灵就无法获得解脱。这样的人就无法超越对生、...

杂阿含7经

杂阿含7经[正闻本10经/佛光本7经](阴相应/五阴诵/修多罗)这是我亲耳听到的: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那时,世尊(佛陀的尊称)对众多比丘(佛教僧侣)说:"对色(物质形态)有爱好和喜悦的人,实际上是在爱好和喜悦苦;对苦有爱好和喜悦的人,就无法从苦中解脱出来。同样地,对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