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第八章:晚年与涅槃(长部16经/般涅槃大经(大品[第二]),第5部分,解析(135)

【庵婆婆利女:】


后来,世尊从那提卡来到毗舍离城,住在庵婆婆利园中。当时庵婆婆利妓女听闻:"世尊来到毗舍离,住在我的芒果园中。"她就准备好华丽的车驾,登上车离开毗舍离前往她的园林。车能行驶的地方就坐车,不能行驶时就步行到世尊那里。到了之后顶礼世尊,坐在一旁。


世尊用法语教导、开示、激励、使她欢喜。庵婆婆利妓女听闻法后对世尊说:"请世尊明天与比丘僧团接受我的供养。"世尊以沉默表示接受。她知道世尊接受后,起座顶礼、右绕而去。


利差维族人们听说世尊来到毗舍离,就准备好华丽的车驾,登上车离开毗舍离。有的利差维族人身着蓝衣、蓝饰,有的身着黄衣、黄饰,有的身着红衣、红饰,有的身着白衣、白饰。


庵婆婆利在途中遇到这些年轻的利差维族人,她的车轮对着他们的车轮,车轴对着他们的车轴,车轭对着他们的车轭。利差维族人对她说:"喂,庵婆婆利!你为什么让你的车轮对着我们年轻利差维族人的车轮?"


"因为我已经邀请了世尊明天与比丘僧团接受供养。"


"庵婆婆利,以十万金钱让给我们这次供养机会吧!"


"贵族们,即使你们给我整个毗舍离城和它的收入,我也不会让给你们这次供养机会。"


利差维族人就打了一个响指说:"我们被这芒果女击败了!我们被这芒果女胜过了!"


他们继续前往庵婆婆利园。世尊远远看见他们来,就对比丘们说:"比丘们,那些还没见过三十三天的比丘,你们看看利差维族的队伍吧!看看利差维族的队伍吧!观察利差维族的队伍吧!这利差维族的队伍就像三十三天一样。"


那些利差维族人乘车到能行驶的地方,然后下车步行到世尊那里。到了之后顶礼世尊,坐在一旁。世尊用法语教导、开示、激励、使他们欢喜。他们听闻法后对世尊说:"请世尊明天与比丘僧团接受我们的供养。"


世尊回答说:"我已经答应明天接受庵婆婆利的供养了。"


利差维族人又打了一个响指说:"我们被这芒果女击败了!我们被这芒果女胜过了!"然后他们欢喜随喜世尊所说,起座顶礼、右绕而去。


【在竹林村安居】


庵婆婆利在那天夜里在自己的园林准备了精美的饮食,然后派人通知世尊:"时候到了,饭已备好。"


世尊在上午时分,整理衣服,持钵与比丘僧团一起去庵婆婆利的住处。到了后坐在准备好的座位上。庵婆婆利亲手以精美的饮食供养佛陀和比丘僧团。当世尊用完餐,放下钵后,她取一低座坐在一旁,说:"世尊,我把这个园林供养给以佛陀为首的比丘僧团。"世尊接受了这个园林。


世尊教导她、开示她、激励她、使她欢喜后起座离去。世尊在毗舍离住时也常为比丘们作这样的法语:"这就是戒,这就是定,这就是慧。戒具足的定有大果报大功德。定具足的慧有大果报大功德。慧具足的心完全从诸漏解脱。"


后来,世尊在庵婆婆利园住了适当时间后,对阿难说:"来吧,阿难,我们去竹林村。"


"是的,大德。"阿难回答。于是世尊与大比丘众一起去了竹林村。在那里,世尊对比丘们说:"比丘们,你们可以在毗舍离周围,依照友谊、熟识、亲近关系去安居。我要在这竹林村安居。"


"是的,大德。"比丘们回答后,就依照友谊、熟识、亲近关系在毗舍离周围安居。世尊则在竹林村安居。


【世尊生病:】


在安居期间,世尊患了重病,生起剧烈的痛苦,濒临死亡。世尊正念正知地忍受这些痛苦,不受困扰。世尊想:"如果我不告知侍者,不通知比丘僧团就入涅槃,这对我来说是不适当的。我应当以精进克服这个病,住持生命力。"于是世尊以精进克服病苦,住持生命力。世尊的病因此好转。


世尊康复后不久,从精舍出来,坐在精舍外准备好的座位上。阿难来见世尊,说:"大德,我看到世尊安康,我看到世尊恢复。但是因为世尊生病,我的身体像醉酒一样,方向感都失去了,法也不能清晰明了。不过我还有一点安慰,就是世尊不会在没有对比丘僧团交代之前就入涅槃。"


世尊说:"阿难,比丘僧团还能从我期待什么呢?我已经完全地、毫无保留地教导了法。如来对法没有'秘密教授'。若有人认为'我要领导比丘僧团'或'比丘僧团依止于我',他才需要对比丘僧团有所交代。但如来没有这样的想法。我现在已经年老、衰迈,年龄已达八十。就像破旧的车子靠修补来维持一样,如来的身体也是靠修补来维持。阿难,只有当如来不作意一切相,以达到某些感受的止息,进入无相心定时,这时如来的身体才最安适。


因此,阿难,你们要以自己为洲,以自己为依归,不以他人为依归;以法为洲,以法为依归,不以他人为依归。阿难,比丘如何以自己为洲,以自己为依归,不以他人为依归;以法为洲,以法为依归,不以他人为依归呢?在此,比丘对身观身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调伏世间的贪忧。对受...对心...对法观法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调伏世间的贪忧。


阿难,现在或我般涅槃后,谁以自己为洲,以自己为依归,不以他人为依归;以法为洲,以法为依归,不以他人为依归,这些比丘将是我的最上弟子。"


【示相开悟:】


那时,世尊在上午时分,整理衣服,持钵入毗舍离托钵。托钵回来,用完餐后,对阿难说:"阿难,拿坐具,我们去遮波罗塔,在那里度过下午。"


"是的,大德。"阿难拿着坐具跟随世尊。世尊到达遮波罗塔后,坐在准备好的座位上。阿难顶礼世尊后坐在一旁。


世尊对坐在一旁的阿难说:"阿难,毗舍离很宜人,优提尼塔很宜人,瞿昙塔很宜人,七芒果塔很宜人,多子塔很宜人,娑罗塔很宜人,遮波罗塔很宜人。阿难,任何人修习、多修习四神足,使之成为车乘,作为基础,精勤修习,善自成就,他若愿意可以活一劫或更多。阿难,如来已修习、多修习四神足,使之成为车乘,作为基础,精勤修习,善自成就。因此如来若愿意,可以活一劫或更多。"


即使世尊给出如此明显的暗示和明显的指示,阿难还是没能理解。他没有请求世尊:"请世尊住世一劫,请善逝住世一劫,为了众多人的利益,为了众多人的安乐,出于对世间的悲愍,为了人天的福利、利益、安乐。"这是因为他的心被魔罗所蒙蔽。


第二次...第三次,世尊给出同样的提示,但阿难仍然没有理解和请求。


【魔罗请求入灭:】


阿难离开不久后,魔罗来见世尊,说:"世尊,请般涅槃吧!善逝,请般涅槃吧!现在正是世尊般涅槃的时候。世尊曾经说过:'恶者,我不会般涅槃,直到我的比丘弟子们善巧、受教、勇猛、多闻、持法、如法而行、正当而行、随法而行,学习了自己的师承后能够宣说、教导、建立、开显、分别、解释,能够以法降伏起来的异论。'现在世尊的比丘弟子们都已经具备这些条件...请世尊般涅槃吧!"


【魔罗继续说:】


"世尊,您也曾说过:'恶者,我不会般涅槃,直到我的比丘尼弟子们...优婆塞弟子们...优婆夷弟子们都善巧、受教、勇猛、多闻、持法、如法而行...能够以法降伏起来的异论。'现在世尊的所有弟子都已经具备这些条件。


世尊,您还说过:'恶者,我不会般涅槃,直到我的梵行在这里兴盛、广大、普及、广传、善说、为人天所知。'现在世尊的梵行已经兴盛、广大、普及、广传、善说、为人天所知。请般涅槃吧!现在正是世尊般涅槃的时候。"


【舍寿:】


世尊回答说:"恶者,你放心吧。如来的般涅槃不会太久了。从今天起三个月后,如来将要般涅槃。"


于是世尊在遮波罗塔,正念正知地舍弃了寿命。当世尊舍寿时,发生了大地震,令人恐惧、令人毛骨悚然,天鼓也自鸣。世尊知道这个意义后,说出这个感兴偈:


"有为无为及生命,


牟尼舍弃诸行聚;


内心安乐入三昧,


如破甲胄断自有。"


【地震因缘:】


这时阿难想:"真是稀有!真是未曾有!这是一次大地震,一次非常大的地震,令人恐惧、令人毛骨悚然,天鼓也自鸣。是什么原因、什么因缘,导致这次大地震呢?"


于是阿难来见世尊,请问地震的原因。


世尊回答说:"阿难,有八种原因、八种因缘会导致大地震。是哪八种呢?


阿难,这大地安住在水上,水安住在风上,风依于虚空。有时大风吹动,水随之动摇,水动摇则地随之动摇。这是第一个导致大地震的原因和因缘。


阿难,当有沙门、婆罗门具有神通力、心得自在,或有大神力、大威德的天神,他们修习少地想而广修水想时,能使大地震动、摇动、剧烈震动。这是第二个原因。


当菩萨从兜率天下降,正念正知地入母胎时,大地震动。这是第三个原因。


当菩萨正念正知地从母胎出生时,大地震动。这是第四个原因。


当如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时,大地震动。这是第五个原因。


当如来转无上法轮时,大地震动。这是第六个原因。


当如来正念正知地舍寿时,大地震动。这是第七个原因。


当如来入无余涅槃时,大地震动。这是第八个原因。


阿难,这就是导致大地震的八种原因和八种因缘。"



这段经文的重要佛教词语和句子解释:


佛教经文解释


庵婆婆利女


"庵婆婆利"是毗舍离城一位著名的妓女(高级青楼女子),拥有一座芒果园,因此也被称为"芒果女"。这段经文记载了她与佛陀及利差维族人的互动:


庵婆婆利的虔诚:听闻佛陀到来,她立即前往拜见,并邀请佛陀及僧团接受供养,表现出对佛法的恭敬与渴求

身份与地位的对比:庵婆婆利虽为妓女(低社会地位),却与高贵的利差维族人在路上相遇并发生车轮相对(象征平等对峙)

供养之争:利差维族人愿出十万金钱购买供养佛陀的机会,显示他们对佛陀的尊敬,而庵婆婆利拒绝让出这个机会,甚至说"即使给我整个毗舍离城和它的收入"也不让

佛陀的平等心:佛陀先答应了庵婆婆利的邀请而婉拒利差维族人,体现了佛法不分贵贱的精神

三十三天的比喻:佛陀形容利差维族人的队伍像"三十三天"(忉利天),因其衣着华丽多彩(蓝、黄、红、白),庄严气派


在竹林村安居


"安居"是佛教传统,指雨季期间(约三个月)比丘停止游方,固定在某处修行:


庵婆婆利的大布施:她不仅供养精美饮食,还将整个芒果园捐献给僧团,表现出她对佛法的深信与慷慨

戒定慧三学:佛陀教导的核心修行体系——"戒具足的定有大果报大功德。定具足的慧有大果报大功德。慧具足的心完全从诸漏解脱"

诸漏解脱:"漏"指污染心灵的烦恼(欲漏、有漏、无明漏),解脱诸漏意味着断除一切烦恼,达到究竟解脱

安居安排:比丘们依友谊关系在毗舍离周围安居,佛陀则在竹林村安居


戒定慧三学解释


简单来说: 戒定慧是佛教修行的三步走战略,就像盖房子需要打地基、建框架、装修完善一样。


戒(道德规范):就像交通规则,帮你避免做错事,保持行为清净

定(心的专注):就像给混浊的水静置,让杂质沉淀,使心变得平静、集中

慧(智慧洞察):用平静的心看清事物真相,就像用沉淀后清澈的水能看清水底


这三步是递进关系:遵守戒律让心容易平静(戒生定),心平静后才能看清真相(定生慧)。就像先学会不乱动,才能稳定拿镜子,才能看清自己的脸。


诸漏解脱解释


简单来说: "漏"就像心灵的漏洞,让烦恼不断流入。


想象你的心是一个水桶:

欲漏:对感官享受的渴望(想吃好吃的、看好看的等)

有漏:对生存和永恒的执着(怕死亡、想永远存在)

无明漏:对真相的无知(看不清事物本质)


这些"漏洞"让你的心不断被烦恼填满。"解脱诸漏"就是修补这些漏洞,让心变得完整无缺,不再被烦恼污染,达到永久的平静和自由——这就是佛教所说的最终目标。


安居安排解释


简单来说: 安居就是僧人们在雨季三个月暂停云游,安定在一处集中修行。


就像现代人的闭关修行或短期集训:

比丘们根据彼此的友谊和熟悉程度,在毗舍离城附近找地方安居

佛陀则选择在竹林村安居


这样安排既方便修行又能保持师徒联系,类似于现代大学生暑假各自回家,但保持在同一个城市不同区域,便于聚会交流。


世尊生病


记载佛陀在安居期间患重病的经历:


正念面对病苦:佛陀以正念正知忍受痛苦,不受困扰

自主的生死观:决定以精进力量克服病苦,延续寿命以便对僧团有所交代

身体无常的认知:佛陀自述已八十高龄,身体如"破旧的车子靠修补维持"

无相心定:佛陀提到只有在"不作意一切相"进入无相心定时,身体才最安适

"自洲法洲"的教导:佛陀教导阿难等弟子要"以自己为洲,以法为洲",依靠自己和佛法,不依赖外力

四念处修行:对身、受、心、法的观察修行方法,是通往解脱的核心道路


佛陀生病解释


正念面对病苦


简单说: 佛陀生病时很痛苦,但他像观察天气一样观察自己的痛苦,不被痛苦控制。这就像你痛了,但不因痛苦而焦虑、恐惧或抱怨,只是平静地知道"现在有痛"。


自主的生死观


简单说: 佛陀知道自己可能快死了,但他决定用意志力暂时战胜病痛,多活一段时间,为的是有机会对弟子们交代后事。这像是明知电池快没电,但为了完成重要任务而设法延长使用时间。


身体无常的认知


简单说: 佛陀坦然承认自己已经80岁高龄,身体像旧车一样不断需要修理。就像我们知道老旧手机随时可能坏,他也知道并接受身体的脆弱性,没有否认或恐惧。


无相心定


简单说: 佛陀说只有在完全不关注外界特征、进入特殊禅定状态时,他的身体才最舒适。想象你完全沉浸在平静的状态中,不再注意任何感官信息,仿佛暂时"离线",此时身体的不适感也会消失。


"自洲法洲"的教导


简单说: 佛陀告诉阿难:别依赖我,要像孤岛一样靠自己,以佛法为指南。就像父母教孩子:"不要总依赖我,学会自立,用我教你的原则生活。"这是佛陀告别前的重要忠告。


四念处修行


简单说: 佛陀教导观察自己的身体、感受、心念和一切现象本质的方法。就像安装四个监控摄像头,时刻观察自己的身心状态,保持清醒觉知,不被贪爱和忧愁控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佛陀也会生病衰老,但他面对苦痛和死亡的方式值得我们学习——保持清醒的意识,不恐惧,坦然接受身体的无常,同时教导弟子们学会独立自主。


示相开悟


佛陀在遮波罗塔暗示可以延长寿命的情景:


四神足:指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观神足,是获得神通的四种修行基础

延寿暗示:佛陀三次提及修习四神足可以"活一劫或更多",暗示自己可以选择延长寿命

阿难的未领悟:阿难因被魔罗蒙蔽,没有把握机会请求佛陀住世,这成为佛教史上著名的遗憾


示相开悟解释:


佛陀的暗示与阿难的错过


四神足


简单说: 四神足就像修行的"超能力训练包",包含四个部分:


欲神足:强烈的愿望和热情,就像你特别想学会一项技能

勤神足:坚持不懈的努力,就像每天练习不间断

心神足:高度集中的心力,就像全神贯注不受干扰

观神足:深入观察思考,就像分析问题找到最佳方法


这四种力量结合起来,就像运动员的完整训练:有热情、勤奋练习、专注投入、正确训练方法,最终能获得超常成就。


延寿暗示


简单说: 佛陀三次暗示自己可以活很久,就像在说"我其实可以续命"。


想象一个场景:一位老师拿着钥匙说"谁有这把钥匙,就能打开那扇门",同时暗示自己有这把钥匙。佛陀说"修习四神足的人可以活一劫",同时暗示自己已修成四神足,是在等人请他活久一点。


这就像在等人说:"老师,既然您能活很久,请您多住世一段时间吧!"


阿难的未领悟


简单说: 阿难没听懂佛陀的暗示,错过了挽留佛陀的机会。


这就像你的好朋友暗示"我要搬家了,除非有人挽留我",而你没听懂这个提示。等朋友真的搬走了,你才恍然大悟:"原来那天他是在等我挽留他啊!"


阿难因为被魔罗(可以理解为负面影响)蒙蔽了心智,没能理解佛陀的暗示,没有请求佛陀多住世一段时间。这成为佛教史上最著名的遗憾之一,就像错过了挽留至亲的最后机会。


魔罗请求入灭


魔罗(代表死亡和障碍力量)前来请求佛陀入灭:


成熟条件:魔罗提醒佛陀之前说过的条件已满足——四众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已善巧、梵行已广传

魔罗的策略:利用佛陀过去的承诺来请求他入灭,表现出魔罗急于让佛陀离世的意图


魔罗请求入灭解释


魔罗请佛陀"退休"的简单解释


魔罗是谁?


简单说: 魔罗就像佛陀的"对手",代表想要阻碍人们修行解脱的力量。可以想象他就像故事里的反派角色,不希望人们获得自由和智慧。


成熟条件


简单说: 佛陀早年曾经"打过包票"说:"我要等到我的教法站稳脚跟,弟子们都成熟能独立传法时,才会离世。"


就像公司创始人说:"等公司运转良好,员工都能独立工作时,我才会退休。"


现在魔罗来告诉佛陀:"看,你的条件都满足了!"

比丘和比丘尼(男女出家弟子)已经成熟

优婆塞和优婆夷(男女在家弟子)也已经成熟

你的教法已经广泛传播开来


魔罗的策略


简单说: 魔罗很聪明地使用佛陀自己的承诺来"逼宫"。


这就像:

你答应孩子"考试及格就可以玩游戏"

孩子拿着及格成绩单来找你:"看,我及格了,现在可以玩游戏了吧?"


魔罗急于让佛陀离世,因为佛陀在世一天,就会有更多人听闻佛法、获得解脱,这对想要控制众生的魔罗来说是不利的。


简而言之,魔罗就是来"催"佛陀兑现诺言、赶紧"退休"的,而且他很狡猾地用佛陀自己的话来做要求。


舍寿


佛陀决定三个月后般涅槃:


正式舍寿:佛陀以正念正知舍弃延长寿命的可能性

地震与天鼓:舍寿时发生大地震和天鼓自鸣,象征此事的重大意义

感兴偈:佛陀所说偈颂表达了放下有为法、无为法及生命,如同破除自我执着的甲胄,安住于禅定中


地震因缘


佛陀解释导致大地震的八种原因:


1. 自然现象:地依水,水依风,风依空的宇宙结构

2. 神通力:具神通者修习水想时能引起地震

3. 菩萨入胎:菩萨从兜率天降生人间时

4. 菩萨出生:菩萨诞生时

5. 佛陀成道: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时

6. 初转法轮:首次宣说佛法时

7. 舍寿:正式放弃延长寿命时

8. 入灭:完全涅槃时


这八因缘显示了佛陀生命历程中关键事件的宇宙意义,以及佛教对自然现象的独特解释。


佛陀决定三个月后般涅槃解释


佛陀决定离世的解释


舍寿


简单说: 佛陀答应魔罗将在三个月后离世,并正式"取消"了延长生命的选项。


想象一个场景:

佛陀本来像持有"生命延长卡",可以选择多活很久

但在这一刻,他决定放弃使用这张卡,确定了"退休日期"


地震与天鼓: 当佛陀做出这个重大决定时,大地震动,天空中响起鼓声。


这就像自然界为一位伟大领袖的退休敲响了警钟,就好比:

重要新闻发布时电视台会插播特别节目

自然界在神圣时刻展现的壮观现象,如同天体运行至特定时刻形成壮观天象,恒星、行星与星云交相辉映,共同谱写宇宙的神圣篇章,令万物仰望天穹时心生敬畏与觉悟


这种现象体现了佛教宇宙观中的深刻理念——觉者的精神决定与自然界存在某种神秘的共振关系,暗示着个体生命与宇宙整体的深层连接。这不是巧合,而是宇宙万物对一个转折性时刻的见证与致敬。


佛陀的诗偈: 佛陀说了一首诗,表达他已经放下一切,心中平静。


用现代话说就是:"我已经放下了所有责任和生存的执着,像卸下重甲一样轻松,心中平静安详。"


地震的八个原因


佛陀解释地震发生的八种情况,简单来说:


1. 自然原因:就像地球板块运动一样,佛陀描述了宇宙中地、水、风、空的相互关系


2. 强大修行者的影响:像是某些修行高深的人能影响自然环境,类似科幻电影中能控制元素的超能力者


佛陀生命中的重大时刻:

3. 来到人间时(入胎)

4.出生时

5.成道时(获得彻底觉悟)

6.初次教导真理时

7.决定离世时

8.最终离世时


这就像是说,宇宙会为真正伟大的事件"鼓掌"或"致敬",就好比国家为重要人物举行仪式时会鸣放礼炮一样。


佛陀用这八种原因说明:地震不只是自然现象,也是宇宙对重大精神事件的回应,就像大自然也能感知到真正重要的时刻。



这段经文的简明翻译:


【庵婆婆利女:】


后来,佛陀从那提卡来到毗舍离城,住在庵婆婆利的芒果园里。这时庵婆婆利妓女听说:"佛陀来到毗舍离,住在我的芒果园中。"她就准备好漂亮的车子,坐上车从毗舍离出发去她的园林。能坐车的路段就坐车,不能坐车时就下车步行到佛陀那里。到了后她向佛陀磕头行礼,然后坐在一边。


佛陀用佛法教导她、开示她、激励她,使她心生欢喜。庵婆婆利妓女听完佛法后对佛陀说:"请佛陀明天带着僧团来接受我的供养。"佛陀保持沉默表示同意。她知道佛陀接受了邀请,就站起来,向佛陀磕头,绕着佛陀右转一圈后离开。


利差维族的人们听说佛陀来到毗舍离,也准备好漂亮的车子,坐上车离开毗舍离。有些利差维族人穿着蓝色衣服、戴着蓝色饰品,有些穿黄色衣服、戴黄色饰品,有些穿红色衣服、戴红色饰品,有些穿白色衣服、戴白色饰品。


庵婆婆利在路上遇到这些年轻的利差维族人,她的车轮对着他们的车轮,车轴对着他们的车轴,车轭对着他们的车轭。利差维族人对她说:"喂,庵婆婆利!你为什么让你的车轮对着我们年轻利差维族人的车轮?"


"因为我已经邀请了佛陀明天带着僧团来接受我的供养。"


"庵婆婆利,我们给你十万金钱,你把这次供养的机会让给我们吧!"


"贵族们,即使你们给我整个毗舍离城和它所有的收入,我也不会把这次供养的机会让给你们。"


利差维族人就打了个响指说:"我们被这芒果女打败了!我们被这芒果女赢过了!"


他们继续前往庵婆婆利园。佛陀远远看见他们来,就对僧人们说:"僧人们,那些还没见过三十三天的僧人,你们看看利差维族的队伍吧!看看利差维族的队伍吧!观察利差维族的队伍吧!这利差维族的队伍就像三十三天的队伍一样庄严气派。"


那些利差维族人坐车到能行驶的地方,然后下车步行到佛陀那里。到了后向佛陀磕头行礼,坐在一边。佛陀用佛法教导他们、开示他们、激励他们,使他们心生欢喜。他们听完佛法后对佛陀说:"请佛陀明天带着僧团来接受我们的供养。"


佛陀回答说:"我已经答应明天接受庵婆婆利的供养了。"


利差维族人又打了个响指说:"我们被这芒果女打败了!我们被这芒果女赢过了!"然后他们欢喜地随顺佛陀所说的,站起来,向佛陀磕头,绕佛陀右转一圈后离开。


【在竹林村安居】


庵婆婆利那天晚上在自己的园林准备了精美的食物,然后派人通知佛陀:"时间到了,饭已经准备好了。"


佛陀在上午时分,整理好衣服,拿着钵和僧团一起去庵婆婆利的住处。到了后坐在准备好的座位上。庵婆婆利亲手用精美的食物供养佛陀和僧团。当佛陀吃完饭,放下钵后,她搬了一个矮凳子坐在旁边,说:"佛陀,我把这个园林供养给以佛陀为首的僧团。"佛陀接受了这个园林。


佛陀教导她、开示她、激励她、使她心生欢喜后站起来离开。佛陀在毗舍离住的时候也常常对僧人们这样讲法:"这就是戒律,这就是禅定,这就是智慧。持守戒律圆满的禅定有大果报大功德。禅定圆满的智慧有大果报大功德。智慧圆满的心完全从各种烦恼中解脱出来。"


后来,佛陀在庵婆婆利园住了一段时间后,对阿难说:"来吧,阿难,我们去竹林村。"


"是的,尊者。"阿难回答。于是佛陀和众多僧人一起去了竹林村。在那里,佛陀对僧人们说:"僧人们,你们可以在毗舍离周围,根据朋友关系、熟人关系、亲近关系去安居。我要在这竹林村安居。"


"是的,尊者。"僧人们回答后,就根据朋友关系、熟人关系、亲近关系在毗舍离周围安居。佛陀则在竹林村安居。


【佛陀生病:】


在安居期间,佛陀患了重病,感到剧烈的痛苦,濒临死亡。佛陀保持清醒意识地忍受这些痛苦,内心不受干扰。佛陀想:"如果我不告诉侍者,不通知僧团就涅槃,这对我来说不合适。我应该用意志力克服这个病,保持生命力。"于是佛陀用意志力克服病痛,维持住生命力。佛陀的病因此好转。


佛陀康复后不久,从住所出来,坐在住所外准备好的座位上。阿难来见佛陀,说:"尊者,我看到您身体好了,我看到您恢复了。但是因为您生病,我的身体像喝醉酒一样,感觉迷糊,连佛法也不能清楚理解。不过我还有一点安慰,就是我相信您不会在没有对僧团交代之前就涅槃。"


佛陀说:"阿难,僧团还能从我这里期待什么呢?我已经完全地、毫无保留地教导了佛法。我对佛法没有'秘密教导'。如果有人认为'我要领导僧团'或'僧团依靠我',他才需要对僧团有所交代。但我没有这样的想法。我现在已经年老、衰弱,年龄已经八十岁了。就像破旧的车子靠修补来维持一样,我的身体也是靠修补来维持。阿难,只有当我不去注意一切外相,达到某些感受的止息,进入无相禅定时,这时我的身体才最舒适。


因此,阿难,你们要以自己为岛屿,以自己为依靠,不要依靠他人;以佛法为岛屿,以佛法为依靠,不要依靠他人。阿难,僧人如何以自己为岛屿,以自己为依靠,不依靠他人;以佛法为岛屿,以佛法为依靠,不依靠他人呢?在这里,僧人观察身体上的身体,努力、清醒、保持觉知,去除对世间的贪爱和忧愁。对感受...对心念...对各种现象观察它们的本质,努力、清醒、保持觉知,去除对世间的贪爱和忧愁。


阿难,现在或我涅槃后,谁以自己为岛屿,以自己为依靠,不依靠他人;以佛法为岛屿,以佛法为依靠,不依靠他人,这些僧人将是我最优秀的弟子。"


【示相开悟:】


那时,佛陀在上午时分,整理好衣服,拿着钵进入毗舍离城乞食。乞食回来,吃完饭后,对阿难说:"阿难,拿坐垫,我们去遮波罗塔,在那里度过下午。"


"是的,尊者。"阿难拿着坐垫跟随佛陀。佛陀到达遮波罗塔后,坐在准备好的座位上。阿难向佛陀磕头行礼后坐在一边。


佛陀对坐在一边的阿难说:"阿难,毗舍离很美好,优提尼塔很美好,瞿昙塔很美好,七芒果塔很美好,多子塔很美好,娑罗塔很美好,遮波罗塔很美好。阿难,任何人修习、多修习四种神通力量,让它们成为自己的交通工具,作为基础,努力修习,善于成就,他如果愿意可以活一个宇宙周期或更长时间。阿难,我已经修习、多修习这四种神通力量,让它们成为我的交通工具,作为基础,努力修习,善于成就。因此我如果愿意,可以活一个宇宙周期或更长时间。"


即使佛陀给出如此明显的暗示和指示,阿难还是没能明白。他没有请求佛陀:"请佛陀住世一个宇宙周期,请善逝住世一个宇宙周期,为了许多人的利益,为了许多人的幸福,出于对世间的慈悲,为了天神和人类的福利、利益、幸福。"这是因为他的心被魔罗蒙蔽了。


第二次...第三次,佛陀给出同样的提示,但阿难仍然没有明白和请求。


【魔罗请求入灭:】


阿难离开不久后,魔罗来见佛陀,说:"佛陀,请入灭吧!善逝,请入灭吧!现在正是佛陀入灭的时候。佛陀曾经说过:'恶魔,我不会入灭,直到我的僧人弟子们聪明、受过教导、勇敢、多闻、持守佛法、按照佛法行动、正当地行动、依照佛法行动,学习了自己的传承后能够讲解、教导、建立、阐明、分析、解释,能够用佛法驳倒他人的错误论点。'现在佛陀的僧人弟子们都已经具备这些条件...请佛陀入灭吧!"


【魔罗继续说:】


"佛陀,您也曾说过:'恶魔,我不会入灭,直到我的比丘尼弟子们...男居士弟子们...女居士弟子们都聪明、受过教导、勇敢、多闻、持守佛法、按照佛法行动...能够用佛法驳倒他人的错误论点。'现在佛陀的所有弟子都已经具备这些条件。


佛陀,您还说过:'恶魔,我不会入灭,直到我的修行在这里兴盛、广大、普及、广泛传播、善于讲解、为天神和人类所知晓。'现在佛陀的修行已经兴盛、广大、普及、广泛传播、善于讲解、为天神和人类所知晓。请入灭吧!现在正是佛陀入灭的时候。"


【舍寿:】


佛陀回答说:"恶魔,你放心吧。我的入灭不会太久了。从今天起三个月后,我将要入灭。"


于是佛陀在遮波罗塔,保持清醒意识地放弃了自己的寿命。当佛陀放弃寿命时,发生了大地震,令人恐惧、令人毛骨悚然,天空中的鼓声也自己响起。佛陀知道这个意义后,说出这首感慨的诗:


"有条件的存在、无条件的存在及生命,


智者放弃了各种生命活动的组合;


内心安乐进入禅定,


如同打破盔甲断绝了自我存在。"


【地震因缘:】


这时阿难想:"真是罕见!真是前所未有!这是一次大地震,一次非常大的地震,令人恐惧、令人毛骨悚然,天空中的鼓声也自己响起。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次大地震呢?"


于是阿难来见佛陀,询问地震的原因。


佛陀回答说:"阿难,有八种原因会导致大地震。是哪八种呢?


阿难,这大地安立在水上,水安立在风上,风依靠虚空。有时大风吹动,水随之晃动,水晃动则地随之晃动。这是第一个导致大地震的原因。


阿难,当有修行人、婆罗门拥有神通力量、心得自在,或有大神力、大威德的天神,他们修习少想地多想水时,能使大地震动、摇晃、剧烈震动。这是第二个原因。


当菩萨从兜率天下降,保持清醒意识地进入母亲腹中时,大地震动。这是第三个原因。


当菩萨保持清醒意识地从母亲腹中出生时,大地震动。这是第四个原因。


当佛陀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时,大地震动。这是第五个原因。


当佛陀第一次传授无上佛法时,大地震动。这是第六个原因。


当佛陀保持清醒意识地放弃寿命时,大地震动。这是第七个原因。


当佛陀完全入灭时,大地震动。这是第八个原因。


阿难,这就是导致大地震的八种原因。"



这段经文的深入解析:


《生命的智慧与无常》:佛陀最后岁月的深刻启示


一、平等与布施的大爱:庵婆婆利女的故事


这段经文记载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场景:社会地位卑微的妓女庵婆婆利与高贵的利差维族人同时邀请佛陀应供的情景。表面上看,这是一个简单的供养故事,但其深层含义值得我们深思。


身份与价值的超越:庵婆婆利虽为妓女,社会地位低下,却获得了与贵族同等的尊重。佛陀接受她的邀请而非利差维族的邀请,打破了当时严格的阶级观念。这不仅体现了佛陀对一切众生平等的智慧,更展示了在法眼中,心灵的纯净与信仰的诚挚远胜于外在的身份与地位。


布施精神的展现:庵婆婆利拒绝十万金钱的诱惑,坚持亲自供养佛陀,最终甚至将整个园林捐献给僧团。她的行为揭示了真正的布施不是源于富余,而是发自内心的恭敬与无私。在物质至上的现代社会,这种纯粹的布施精神尤为珍贵。


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否常常以外在标准评判他人的价值?我们能否像佛陀一样,穿透表象,看见每个生命内在的光芒?当我们付出时,是否带着真正的无私和恭敬,而非潜在的功利与期待?


二、修行的次第:竹林安居与戒定慧三学


佛陀在竹林村安居期间教导弟子们"戒定慧"三学,揭示了修行的核心次第与内在逻辑。


修行的系统工程:佛陀指出"戒具足的定有大果报,定具足的慧有大果报,慧具足的心完全从诸漏解脱"。这简短的教导包含了整个修行体系:持戒是基础,禅定是桥梁,智慧是目标,最终达到心的彻底解脱。这如同建造高楼,戒律是地基,禅定是框架,智慧是完成的建筑,而解脱则是建筑的终极功能。


次第的必然性:这个教导揭示了修行不可逾越的次第性。没有戒律的约束,心无法平静;没有禅定的专注,无法产生真正的智慧;没有智慧的洞察,不能真正解脱。这种次第性不是佛陀的随意设计,而是符合心灵发展的自然规律。


思考:在追求精神成长的道路上,我们是否尊重这种内在次第?现代人往往急于求成,希望不经过基础训练就获得高深智慧,这是否可能?我们的生活中,是否也存在类似的次第性原则?


三、面对苦难与无常:佛陀生病的智慧


佛陀在安居期间患重病的经历,展现了觉者面对痛苦与无常的态度,也留下了"自洲法洲"的重要教导。


正念面对苦痛:佛陀以正念正知忍受剧烈的痛苦,不被困扰。这不是冷漠或压抑,而是一种超然的觉知状态,清晰地觉察痛苦而不被痛苦所控制。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证实,这种觉知状态能有效减轻痛苦的主观体验。


生命无常的坦然:佛陀坦承自己已八十高龄,身体如"破旧的车子靠修补维持"。这种对生命无常的清醒认知与坦然接受,为我们面对衰老、疾病与死亡提供了典范。在否认死亡、追求永生的现代文化中,这种智慧尤为珍贵。


自立与传承的平衡:"以自己为洲,以法为洲"的教导,揭示了佛陀对弟子独立性的期待。佛陀不希望弟子依赖他的存在,而是希望他们依靠自己,以法为指南。这体现了佛陀教育思想的高明之处:既强调独立自主,又提供明确指引(佛法)。


思考:面对痛苦时,我们能否培养这种觉知而不陷入的能力?面对生命无常,我们如何才能像佛陀一样坦然接受?在依赖与自立之间,我们如何找到平衡?


四、错失与觉悟:阿难的人性弱点


佛陀三次暗示可以延长寿命,而阿难未能领悟请求的情节,揭示了深刻的人性局限。


觉察的失败:阿难作为佛陀最亲近的侍者,竟然三次未能领会佛陀的暗示。这并非偶然,而是被"魔罗所蒙蔽"——即被无明和习气所遮蔽。这提醒我们,即使在最重要的时刻,我们的觉察力也可能因内在障碍而失效。


机会的转瞬即逝:佛陀给予阿难三次机会,但每次都错过了。这象征着生命中重要机会的稍纵即逝。后来阿难的悔恨成为佛教史上著名的遗憾,提醒我们珍惜当下每一个可能改变命运的时刻。


思考:我们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被蒙蔽而未能察觉的重要信号?我们是否错过了一些可能改变生命轨迹的关键时刻?如何培养更敏锐的觉察力,不让重要的机会从指间溜走?


五、生死抉择:魔罗的请求与佛陀的决定


魔罗请求佛陀入灭,佛陀决定三个月后涅槃的情节,包含了深刻的生死哲学。


承诺的兑现:佛陀曾承诺在弟子们成熟、教法广传后才会涅槃。当魔罗提醒这些条件已满足时,佛陀并未推辞,而是决定三个月后涅槃。这体现了佛陀言行一致的品格,也暗示了生命中"适时放下"的智慧。


舍离的艺术:佛陀"舍寿"的行为,体现了对生命的自主掌控。与其被动等待死亡,佛陀选择主动决定离去的时间。这种自主性不是对生命的傲慢,而是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顺应。


思考:在我们的生命中,什么是该坚持的,什么是该放下的?如何知道适当的时机?我们能否像佛陀一样,在生命的重大抉择面前保持清醒与自主?


六、宇宙的共鸣:地震因缘与生命的宏大维度


佛陀解释大地震的八种原因,揭示了佛教宇宙观中生命与自然的深层联系。


物质与精神的交融:佛陀既解释了地震的物理原因(地依水,水依风,风依空),也指出精神事件(如菩萨入胎、佛陀成道等)可引起地震。这暗示在佛教宇宙观中,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并非截然分离,而是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宇宙的整体。


个体与宇宙的联系:佛陀生命历程的关键事件能引起地震,暗示个体生命(尤其是觉者的生命)与宇宙整体存在某种共振关系。这种观念挑战了现代科学将人视为宇宙中孤立存在的假设,提示我们重新思考个体与整体的关系。


思考:我们的内在状态是否真能影响外在世界?现代科学渐渐发现意识对物质的影响,这与佛陀的教导有何异同?如果我们的存在真与宇宙整体相连,这对我们的生活方式有何启示?


结语:无常中的永恒智慧


佛陀最后岁月的记载,既是一部生死智慧的教科书,也是对人性最深刻的洞察。在这些看似简单的故事中,蕴含着关于平等、布施、修行次第、面对痛苦、把握当下、生死抉择以及宇宙联结的永恒智慧。


这些智慧之所以历经两千多年仍然闪耀光芒,正是因为它们触及了人类存在的核心问题:我们如何面对苦难?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理解生死?如何寻找生命的意义?


佛陀以其生命实践给出了答案:以平等心尊重每个生命,以无私心修习布施,以系统性培养戒定慧,以正念面对痛苦,以觉察把握当下,以智慧决定生死,以宏观视角理解自己与宇宙的联系。


在无常变化的世间,这些智慧如灯塔般指引我们前行。当我们深入思考并实践这些教导时,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佛陀,更能更深刻地理解自己,从而在这短暂而珍贵的生命中,活出更有深度与意义的存在。


“补充:第八章:晚年与涅槃(长部16经/般涅槃大经(大品[第二]),第5部分,解析(135)” 的相关文章

第一章,世界的起源【长部27经/世界起源经(波梨品[第三])】解析(1)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舍卫城东园鹿母讲堂。当时,婆舍咤和婆罗堕阇两位婆罗门青年正在僧团中修行,希望成为比丘。这时,傍晚时分,世尊从禅思中起身,下得讲堂,在讲堂阴影处露地经行。婆舍咤见到世尊从禅思中起身,下得讲堂,在讲堂阴影处露地经行。看见后,他对婆罗堕阇说:"贤友婆罗堕阇,世尊现在从禅思...

【地味的出现】......第一章,世界的起源【长部27经/世界起源经(波梨品[第三])】解析(2)

【地味的出现】"婆舍咤,那时世界是一片水域,黑暗无光。没有日月,没有星辰,没有昼夜,没有月份季节,没有年岁,没有男女之分,众生只以'众生'来称呼。经过很长时间后,地味出现在水面上,就像热牛奶冷却时表面会结一层膜一样。这地味具有色、香、味,就像精纯的酥油或上等的奶油那样的颜色...

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3)

向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致敬。【关于前生的讨论】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迦梨园中。当时,众多比丘在午餐后从托钵返回,集聚在迦梨圆形讲堂中,谈论关于前生的法义:"如是前生,如是前生。"世尊以清净超人的天耳闻知了这些比丘的谈话。于是世尊从座起,往迦梨圆形讲堂走去。到...

【老年人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4)

【老年人品】"比丘们,过了许多年、许多百年、许多千年后,毗婆尸王子召唤车夫说:'善友车夫啊,准备好最好的车辆,我们要去花园游玩,观赏美景。'车夫回答说:'是的,殿下。'于是准备好最好的车辆后,通知毗婆尸王子说:'殿下,最好的车辆已准备好,请您决定是否...

【梵天请法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5)

【梵天请法品】"比丘们,这时毗婆尸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想到:'我应该说法。'比丘们,这时毗婆尸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又想:'我所证得的这法甚深、难见、难悟,寂静、殊胜、超越寻思、微妙、为智者所能知。但是这众生乐着执著,喜欢执著,安住于执著。对于乐着执著、喜欢执著、...

【大众出家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6)

【大众出家品】"比丘们,班都马蒂王城的八万四千人听说:'毗婆尸世尊已到达班都马蒂王城,住在鹿野苑,正在说法。'康达王子和提沙祭司子已在毗婆尸世尊座下剃除须发,披上袈裟,从家出家。听到这些后他们想:'这一定不是平凡的法与律,这一定不是平凡的出家,因为康达王子和提沙祭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