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第八章:晚年与涅槃(长部16经/般涅槃大经(大品[第二]),第4部分,解析(134)

【四圣谛之教:】


然后世尊对阿难说:"来吧,阿难,我们去科提村。"


"是的,大德。"阿难回答。于是世尊与大比丘众一起去了科提村。在那里,世尊对比丘们说:


"比丘们,正是因为没有觉悟、没有通达四圣谛,所以你我长久以来在轮回中流转。是哪四谛呢?


由于没有觉悟、没有通达苦圣谛,你我长久流转


由于没有觉悟、没有通达苦集圣谛,你我长久流转


由于没有觉悟、没有通达苦灭圣谛,你我长久流转  


由于没有觉悟、没有通达导向苦灭之道圣谛,你我长久流转


现在这苦圣谛已被觉悟通达,苦集圣谛已被觉悟通达,苦灭圣谛已被觉悟通达,导向苦灭之道圣谛已被觉悟通达,有爱已被断除,导向生存的渴爱已尽,不再有后有。"世尊说了这些后,善逝又说:


"由于未如实见


这四种圣谛理


长久于诸有中 


流转轮回苦


既已见四谛


断除生有因


拔除苦之根


不再受后有"


世尊在科提村时也常为比丘们作这样的法语:"这就是戒,这就是定,这就是慧。戒具足的定有大果报大功德。定具足的慧有大果报大功德。慧具足的心完全从诸漏解脱,即:欲漏、有漏、无明漏。"


【不还者与预流者:】


然后世尊在科提村随意住了一段时间后,对尊者阿难说:"来吧,阿难,我们到那提卡村去。"


"是的,世尊。"尊者阿难回答世尊。


然后世尊与大比丘僧团一起前往那提卡村。世尊也在那提卡村的砖屋中居住。


然后尊者阿难来到世尊那里;来到后,礼拜世尊,坐在一边。坐在一边的尊者阿难对世尊说:


"世尊,有个叫萨罗的比丘在那提卡村去世了,他的去处如何,来世如何?世尊,有个叫难陀的比丘尼在那提卡村去世了,她的去处如何,来世如何?世尊,有个叫须达多的优婆塞在那提卡村去世了,他的去处如何,来世如何?世尊,有个叫善生的优婆夷在那提卡村去世了,她的去处如何,来世如何?世尊,有个叫鸡萨的优婆塞在那提卡村去世了,他的去处如何,来世如何?世尊,有个叫迦林波的优婆塞...有个叫尼迦多的优婆塞...有个叫迦帝萨诃的优婆塞...有个叫图多的优婆塞...有个叫善图多的优婆塞...有个叫跋陀的优婆塞...有个叫善跋陀的优婆塞在那提卡村去世了,他的去处如何,来世如何?"


"阿难,萨罗比丘通过断除诸漏,在现世中以自己的智慧证得并安住于无漏的心解脱、慧解脱。阿难,难陀比丘尼通过断除五下分结,化生到那里,在那里般涅槃,不再回到这个世界。阿难,须达多优婆塞通过断除三结,贪嗔痴减薄,成为一来者,只需再来这个世界一次就能终结痛苦。阿难,善生优婆夷通过断除三结,成为须陀洹,不会堕落,必定趋向正觉。阿难,鸡萨优婆塞通过断除五下分结,化生到那里,在那里般涅槃,不再回到这个世界。阿难,迦林波优婆塞...尼迦多优婆塞...迦帝萨诃优婆塞...图多优婆塞...善图多优婆塞...跋陀优婆塞...善跋陀优婆塞通过断除五下分结,化生到那里,在那里般涅槃,不再回到这个世界。


阿难,那提卡村有五十多位优婆塞去世了,通过断除五下分结,化生到那里,在那里般涅槃,不再回到这个世界。阿难,那提卡村有九十多位优婆塞去世了,通过断除三结,贪嗔痴减薄,成为一来者,只需再来这个世界一次就能终结痛苦。阿难,那提卡村有五百多位优婆塞去世了,通过断除三结,成为须陀洹,不会堕落,必定趋向正觉。


【法镜法门:】


"阿难,人死去并不奇怪。如果每当有人死去就来问如来这样的事情,这对如来来说是个麻烦。因此,阿难,我将说一个叫做'法镜'的法门,具备这个法门的圣弟子如果愿意,可以自己为自己授记:'我已断除地狱,已断除畜生道,已断除饿鬼界,已断除恶趣、恶道、堕处,我是须陀洹,不会堕落,必定趋向正觉。'"


"阿难,什么是这个法镜法门,具备它的圣弟子如果愿意,可以自己为自己授记:'我已断除地狱,已断除畜生道,已断除饿鬼界,已断除恶趣、恶道、堕处,我是须陀洹,不会堕落,必定趋向正觉'?


这里,阿难,圣弟子对佛具有不坏净信:'世尊确实是阿罗汉、正等正觉者、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对法具有不坏净信:'法是世尊善说的,现见的,无时的,来见的,引导的,智者各自所知的。'


对僧具有不坏净信:'世尊的弟子僧团行道正善,世尊的弟子僧团行道正直,世尊的弟子僧团行道如理,世尊的弟子僧团行道正当,即四双八辈,这世尊的弟子僧团应受供养,应受款待,应受布施,应受合掌,是世间无上福田。'


具备圣者所喜的戒,不破、不穿、无斑、无杂、自在、智者所赞、不执取、导向定。


阿难,这就是法镜法门,具备它的圣弟子如果愿意,可以自己为自己授记:'我已断除地狱,已断除畜生道,已断除饿鬼界,已断除恶趣、恶道、堕处,我是须陀洹,不会堕落,必定趋向正觉。'"


世尊住在那提卡村砖屋时,也经常为比丘们作这样的法谈:


"这是戒,这是定,这是慧。以戒修习的定有大果报、大利益。以定修习的慧有大果报、大利益。以慧修习的心正确地从诸漏中解脱,即:欲漏、有漏、无明漏。"


然后世尊在那提卡村随意住了一段时间后,对尊者阿难说:"来吧,阿难,我们到毗舍离去。""是的,世尊。"尊者阿难回答世尊。然后世尊与大比丘僧团一起前往毗舍离。世尊住在毗舍离的庵婆巴利园中。


世尊在那里对比丘们说:


"比丘们,比丘应当正念正知而住,这是我们对你们的教诫。比丘们,比丘如何正念?比丘们,这里比丘观身随观身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调伏世间的贪忧。观受随观受...观心随观心...观法随观法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调伏世间的贪忧。比丘们,比丘这样就是正念。


比丘们,比丘如何正知?比丘们,这里比丘在前进后退时正知而行,在观看环视时正知而行,在屈伸时正知而行,在持僧伽梨、钵、衣时正知而行,在饮食咀嚼品尝时正知而行,在大小便时正知而行,在行住坐卧、醒寤、言语、默然时正知而行。比丘们,比丘这样就是正知。比丘们,比丘应当正念正知而住,这是我们对你们的教诫。"



这段经文的重要佛教词语和句子解释:


佛教概念详细解释


四圣谛之教


这段经文展示了佛教最核心的教义——四圣谛,佛陀向阿难和比丘们讲解。


四圣谛是佛陀觉悟的根本内容:

1. 苦圣谛:揭示一切生命存在的本质是苦,包括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等各种不如意

2. 苦集圣谛:解释苦的起因是渴爱和执着,尤其是对生存的渴爱

3. 苦灭圣谛:指明苦可以完全止息,即涅槃的境界

4. 导向苦灭之道圣谛:指导通往苦灭的八正道修行方法


佛陀强调,正是因为不了解这四圣谛,众生才在轮回中不断流转。当这四谛被完全觉悟时,"有爱"(对存在的渴求)被断除,不再有"后有"(来世再生)。


四圣谛解释


1. 苦圣谛

简单来说:生活中有不如意。

人生充满各种不满足和痛苦 不只是身体疼痛,还包括不开心、失望、压力等。例如生病、变老、失去所爱的人,或者想要什么得不到,这些都是"苦"。


2. 苦集圣谛

简单来说:痛苦来自欲望和执着。

我们痛苦是因为总想要更多 更多财富、更多快乐、更长寿命。我们紧抓不放,无法接受变化,执着于人和物,好像它们能永远属于我们。这种不断的渴望和执着制造了我们的痛苦。


3. 苦灭圣谛

简单来说:痛苦可以结束。

好消息是,痛苦并非注定的。当我们放下执着和欲望,内心就能获得真正的平静和自由。这种内心完全解脱的状态叫"涅槃",就像熄灭了内心的烦恼之火。


4. 导向苦灭之道圣谛

简单来说:有一条摆脱痛苦的实用路径。

佛陀教导了一种修行路径(八正道),包括培养正确的观念、言语、行为和修行方法。这不是神秘的仪式,而是日常生活中可以实践的具体方法,帮助我们逐渐减少痛苦,获得内心的平静。


总结:四圣谛就像一位好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指出问题(苦)、找出原因(执着)、确认可以治愈(涅槃)、提供治疗方法(八正道)。


戒定慧三学是佛教修行的三大支柱:

戒:道德行为规范

定:心的专注训练

慧:智慧洞察力


这三者是修行的递进阶段,戒是定的基础,定是慧的基础,而慧的圆满则导向从三漏的解脱:

欲漏:感官欲望的执着

有漏:对存在的执着

无明漏:对真相的无知


三漏解释


欲漏

简单来说:对感官享受的上瘾。

就像一个人不断刷手机找刺激,或总想吃更美味的食物,买更多东西。我们被眼睛看到的美丽事物、耳朵听到的悦耳声音、嘴巴尝到的美味食物等不断吸引,无法满足,像漏斗一样总是需要填满却永远不够。


有漏

简单来说:对"我"和"我的"的执着。

这是对自己存在的执着,如"我必须成功"、"我需要被认可"、"我要永远活着"。就像抓紧身份证和所有权证明不放,害怕失去"我是谁"和"什么属于我"的观念,即使这些都是变化的。


无明漏

简单来说:不了解真相的迷糊状态。

像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我们误以为变化的事物是永恒的,误以为能带来痛苦的事物会带来快乐。就像在黑暗中误把绳子当成蛇一样,因为不清楚事物的真相而产生恐惧和错误行为。


总结:这三种"漏"是流入心识的污染,如同毒素渗入清水。它们使众生陷入无尽轮回、生死相续之苦。佛教修行的核心目标就是"漏尽",即完全止息这些心灵污染,导向究竟解脱(涅槃)。正如佛陀所说,阿罗汉被称为"漏尽者",因为他们已断除一切漏,不再受制于生死轮回。


不还者与预流者


这部分经文描述了佛教修行的四个阶段成就:


1. 阿罗汉:如萨罗比丘,已断除一切烦恼(诸漏),证得"心解脱、慧解脱",完全解脱生死轮回。


2. 不还者/阿那含:如难陀比丘尼,已断除"五下分结"(身见、疑、戒禁取、欲贪、嗔恚),死后不再返回欲界,而是在色界或无色界般涅槃。


3. 一来者/斯陀含:如须达多优婆塞,已断除"三结"(身见、疑、戒禁取),且贪嗔痴大幅减弱,只需再来人间一次就能证得完全解脱。


4. 预流者/须陀洹:如善生优婆夷,已断除三结,已进入圣者之流,不会再堕入恶道,最多七次人天往返必定证悟。


经文中提到许多优婆塞(男居士)和优婆夷(女居士)都已证得不同程度的解脱果位,显示佛法不仅是出家人的修行,在家信众也能获得深刻的修证。


四种修行成就解释


1. 预流者(须陀洹)

简单来说:踏上解脱之路的第一步。

就像进入一条必定通向大海的河流,预流者已踏上必定导向解脱的道路。他们已断除三种心理障碍(三结),不会再堕入地狱、饿鬼或畜生道,最多经过七次人天往返就能完全解脱。


2. 一来者(斯陀含)

简单来说:只需再回来一次的修行者。

比预流者更进一步,不仅断除了三结,还大大减弱了贪婪、愤怒和迷惑。他们只需再出生于人间一次,就能达到完全解脱。


3. 不还者(阿那含)

简单来说:不再回到欲望世界的修行者。

已断除五种较低层次的心理障碍(五下分结),包括对自我的执着、疑惑、对仪式的迷信、感官欲望和嗔恨。死后不再返回充满欲望的人间,而是在更高的精神境界中完成最后的修行。


4. 阿罗汉

简单来说:完全觉悟的人。

已断除所有烦恼和执着,心完全自由,智慧圆满。不再受生死轮回束缚,达到佛教修行的最终目标。


重要启示

经文特别指出,不仅僧侣(比丘和比丘尼)能达到这些境界,许多普通男女居士(优婆塞和优婆夷)也证得各种解脱果位。这告诉我们:佛法修行不只限于寺院和出家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也能通过正确修行获得深刻的精神成就。


三结和五下分结解释


三结

"结"在佛教中是指捆绑我们在轮回中的心理"绳索"。断除三结是成为预流者的标志:


1. 身见:就像你坚信镜中的影像就是真实的你。这是错误地认为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对"我"和"我所有"的执着。例如:"这是我的身体"、"这是我的想法"、"我就是这样的人"。


2. 疑:像站在岔路口不确定哪条路是对的。对佛陀教导、修行方法和解脱可能性的怀疑。这种犹豫不决阻碍了坚定的修行。


3. 戒禁取:如同迷信地认为每天敲三下门就能带来好运。错误地相信特定仪式、苦行或外在规则本身就能带来解脱,而不理解其真正目的。


五下分结

五下分结包括上面的三结,再加上两个:


4. 欲贪:像饥饿的人看到美食无法抗拒。对感官愉悦的强烈渴望和执着,包括对美丽景象、悦耳声音、美味食物、愉悦触感和性欲的贪求。


5. 嗔恚:如同被火灼伤后对火的憎恨。对不喜欢的人或事的愤怒、敌意和排斥。这种负面情绪燃烧我们的内心,伤害自己也伤害他人。


预流者和一来者已断除三结,而不还者更进一步,断除了全部五下分结,因此不再受欲界的束缚。


法镜法门


"法镜"是佛陀教导的一种自我检验方法,让修行者能够确认自己是否已经证得预流果位。这包括四个方面,又称"四不坏净信":


1. 对佛的不坏净信:对佛陀的深信不疑,认识到佛陀具有十种德号(阿罗汉、正等正觉者等)


2. 对法的不坏净信:对佛法教义的坚定信心,理解法的特质("现见的,无时的,来见的")


3. 对僧的不坏净信:对僧团的坚定信心,了解僧团的德行("行道正善,行道正直")和价值("无上福田")


4. 具备圣者所喜的戒:持有完整无缺的戒律,其特质是"不破、不穿、无斑、无杂"


四双八辈解释


"四双八辈"是指佛教中八种不同阶段的圣者,他们按照修行成就分为四对(四双)、共八种人(八辈)。


第一对:初果

预流向:正在努力断除身见、疑惑和戒禁取见的修行者

预流果:已经断除这三种束缚,确保不再堕入恶道的圣者


第二对:二果

一来向:正在努力减轻贪欲和嗔恨的修行者

一来果:已经大大减轻贪欲和嗔恨,最多只需再返回人间一次的圣者


第三对:三果

不还向:正在努力完全断除对欲界的执着的修行者

不还果:已经完全断除欲界执着,死后不再返回欲界的圣者


第四对:四果

阿罗汉向:正在努力断除所有剩余烦恼的修行者

阿罗汉果:已经断除一切烦恼,完全解脱的圣者


生活比喻


想象修行是一段攀登高山的旅程:

预流者:已经走出迷雾地带,看清了正确的登山路线

一来者:已经到达高山的中途营地,只需再出发一次就能完成登顶

不还者:已经越过最陡峭的山路,不必再回到山脚下

阿罗汉:已经完全登顶,达到了终极目标


这就是佛教中所说的"世间无上福田"——值得我们恭敬和学习的榜样。


法镜:佛教的自我检测工具


"法镜"就像一面精神镜子,让你能看清自己在修行路上的位置。佛陀教导这个方法,帮助人们确认自己是否已经成为预流者(踏上不退转的解脱之路的第一步)。


四不坏净信——预流者的四个标志


1. 对佛的不坏净信

简单来说:对佛陀有坚定不动摇的信心。


就像你完全信任一位曾经治愈无数病人的医生。你认识到佛陀确实是圆满觉悟的导师,不是因为别人告诉你,而是因为你看到他的教导在你生活中产生了积极变化。


2. 对法的不坏净信

简单来说:对佛陀教导的真理有确信。


好比发现一份准确的地图,无论何时使用都能指引正确方向。你通过亲身体验,确信佛法不受时间限制,任何人只要实践就能验证其价值,不必盲目相信。


3. 对僧的不坏净信

简单来说:对修行僧团的价值有确信。


如同尊重一群已经走在正确道路上的旅行者。你确信那些认真修行的僧众是世间最值得尊敬和供养的团体,因为他们示范了解脱之道的实践。


4. 具备圣者所喜的戒

简单来说:拥有健全的道德行为准则。


像维护一件没有破洞的衣服,能完整保护你。你的道德行为不是因为害怕惩罚,而是源于内心理解,自然而然地遵循,没有例外或借口。


这四项素质就像一面镜子,让你能看清自己的修行状态。佛陀说,如果你真正具备这四点,就可以确信自己已经是预流者,不会堕入恶道,必定走向最终解脱。


最后部分详细解释了正念和正知的修行方法:


正念体现为四念处的修习:观身、观受、观心、观法

正知体现为日常生活中的持续觉知:行走、观看、饮食等一切动作都保持清醒的觉知


这两种修行方法是佛教禅修的基础,也是解脱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念与正知解释:


正念:专注觉察当下体验


正念就像心灵的摄像机,清晰记录当下发生的一切,不加评判,不带偏见。佛陀教导通过四个方面练习正念:


1. 观身:注意身体的存在和动作

例如:感觉呼吸进出,注意走路时脚触地的感觉,觉察身体姿势


2. 观受:觉察感受的生起和消失

例如:注意快乐、痛苦或中性感受,不被它们左右


3. 观心:觉察心的状态和情绪

例如:认识到"现在我感到焦虑"或"现在我的心平静"


4. 观法:觉察思想和现象的本质

例如:注意念头如何生起又消失,观察事物的无常性


正知:日常生活中的清醒觉知


正知就像生活中的全天候警觉,时刻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和为什么做。


在经文中,佛陀详细描述了正知的实践:

走路时知道自己在走

看东西时保持觉知

吃饭时完全专注于吃饭

甚至上厕所时也保持觉知

说话或保持沉默时都有清晰的意识


简单理解这两种修行


想象正念是你坐在河边,清晰地看着河水(你的体验)流过。


而正知是你在游泳时,完全知道自己的每个动作和周围的水流。


这两种觉知方法合在一起,就像为你的心安装了明亮的灯光,让你能在混乱的世界中看清前方的路,最终导向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这段经文的简明翻译:


【四圣谛之教:】


然后佛陀对阿难说:"阿难,我们一起去科提村吧。"


"好的,尊敬的老师。"阿难回答道。于是佛陀带着许多出家修行人一起去了科提村。在那里,佛陀对修行人们说:


"修行人们,正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明白、没有完全理解四个重要真理,所以你我才在生死轮回中这么长时间不断流转。这四个真理是什么呢?


因为没有明白、没有理解'生活本质是苦'这个真理,所以我们长久轮回


因为没有明白、没有理解'苦的原因是渴望'这个真理,所以我们长久轮回


因为没有明白、没有理解'苦可以结束'这个真理,所以我们长久轮回


因为没有明白、没有理解'有一条消除苦的道路'这个真理,所以我们长久轮回


现在,'生活本质是苦'这个真理已经被我明白和理解了,'苦的原因是渴望'这个真理已经被明白和理解了,'苦可以结束'这个真理已经被明白和理解了,'有一条消除苦的道路'这个真理已经被明白和理解了,对存在的渴爱已经被断除,导向再生的欲望已经消失,不会再有来世了。"佛陀说完这些后,这位伟大的导师又说:


"因为没有真正看清


这四个重要真理


所以长久在各种存在中


不断经历轮回之苦


既然已经看清这四个真理


断除了导致再生的原因


拔除了痛苦的根源


就不会再有来世"


佛陀在科提村时也经常这样教导修行人们:"这是道德行为(戒律),这是心的专注,这是智慧。完善的道德行为(戒律)能带来很好的心的专注,有很大的好处。完善的心的专注能带来很好的智慧,有很大的好处。完善的智慧能让心完全从各种烦恼中解脱出来,这些烦恼包括:感官欲望的烦恼、对存在的执着烦恼、对真相无知的烦恼。"


【不还者与预流者:】


之后佛陀在科提村住了一段时间,对阿难说:"阿难,我们去那提卡村吧。"


"好的,世尊。"阿难回答佛陀。


然后佛陀带着众多修行人一起前往那提卡村。佛陀住在那提卡村的一座砖房里。


之后阿难来到佛陀那里;到了以后,向佛陀行礼,然后坐在一旁。坐好后,阿难对佛陀说:


"世尊,有个叫萨罗的修行人在那提卡村去世了,


他去了哪里,来世会怎样?


世尊,有个叫难陀的女修行人在那提卡村去世了,她去了哪里,来世会怎样?世尊,有个叫须达多的男居士在那提卡村去世了,他去了哪里,来世会怎样?世尊,有个叫善生的女居士在那提卡村去世了,她去了哪里,来世会怎样?世尊,有个叫鸡萨的男居士在那提卡村去世了,他去了哪里,来世会怎样?世尊,还有迦林波居士...尼迦多居士...迦帝萨诃居士...图多居士...善图多居士...跋陀居士...善跋陀居士在那提卡村去世了,他们去了哪里,来世会怎样?"


"阿难,萨罗修行人已经断除了所有烦恼,在现世通过自己的智慧证得了彻底的心灵解脱和智慧解脱。阿难,难陀女修行人已经断除了五种较低层次的心理束缚,已经往生到更高的境界,会在那里完全解脱,不会再回到这个世界。阿难,须达多居士已经断除了三种心理束缚,大大减少了贪欲、愤怒和愚痴,成为一个'一来者',只需再来这个世界一次就能彻底结束痛苦。阿难,善生女居士已经断除了三种心理束缚,成为一个'入流者',不会再堕落,肯定会走向完全觉醒。阿难,鸡萨居士已经断除了五种较低层次的心理束缚,已经往生到更高的境界,会在那里完全解脱,不会再回到这个世界。阿难,迦林波居士...尼迦多居士...迦帝萨诃居士...图多居士...善图多居士...跋陀居士...善跋陀居士已经断除了五种较低层次的心理束缚,已经往生到更高的境界,会在那里完全解脱,不会再回到这个世界。


阿难,那提卡村有五十多位男居士去世了,他们都已经断除了五种较低层次的心理束缚,已经往生到更高的境界,会在那里完全解脱,不会再回到这个世界。阿难,那提卡村有九十多位男居士去世了,他们都已经断除了三种心理束缚,大大减少了贪欲、愤怒和愚痴,成为'一来者',只需再来这个世界一次就能彻底结束痛苦。阿难,那提卡村有五百多位男居士去世了,他们都已经断除了三种心理束缚,成为'入流者',不会再堕落,肯定会走向完全觉醒。


【法镜法门:】


"阿难,人死去是很平常的事。如果每次有人死去你都来问我这样的问题,这对我来说是个麻烦。因此,阿难,我要教你一个叫做'法镜'的方法,有了这个方法的圣弟子如果愿意,可以自己给自己做出判断:'我已经不会再堕入地狱,不会再变成动物,不会再成为饿鬼,不会再去任何不好的地方,我已经是入流者,不会再堕落,肯定会走向完全觉醒。'"


"阿难,什么是这个法镜方法,有了这个方法的圣弟子如果愿意,可以自己给自己做出判断:'我已经不会再堕入地狱,不会再变成动物,不会再成为饿鬼,不会再去任何不好的地方,我已经是入流者,不会再堕落,肯定会走向完全觉醒'?


就是说,阿难,圣弟子对佛陀有不可动摇的信心:'佛陀确实是圆满觉悟者、具足智慧和德行者、善于教导者、了解世界者、无上的调教人的老师、天神和人类的导师、觉者、受人尊敬的导师。'


对佛法有不可动摇的信心:'佛法是佛陀很好地教导的,是自己能亲自体验到的,不受时间限制的,是欢迎人们来亲自检验的,是能引导人们的,是有智慧的人能亲自理解的。'


对修行团体有不可动摇的信心:'佛陀的弟子团体行为很好,佛陀的弟子团体行为正直,佛陀的弟子团体行为合理,佛陀的弟子团体行为恰当,这些人按照四对八种类型分,佛陀的这些弟子团体应该受到供养,应该受到款待,应该受到布施,应该受到尊敬的合掌,是世界上最好的福田。'


具备圣者喜欢的道德规范(戒律),这种道德规范(戒律)是没有破损的、没有漏洞的、没有污点的、没有混杂的、能带来自由的、智者称赞的、不是为了得到什么而遵守的、能帮助心专注的。


阿难,这就是法镜方法,有了这个方法的圣弟子如果愿意,可以自己给自己做出判断:'我已经不会再堕入地狱,不会再变成动物,不会再成为饿鬼,不会再去任何不好的地方,我已经是入流者,不会再堕落,肯定会走向完全觉醒。'"


佛陀住在那提卡村砖屋时,也经常这样教导修行人们:


"这是道德行为(戒律),这是心的专注,这是智慧。通过道德行为(戒律)培养出的心专注有很大的好处。通过心专注培养出的智慧有很大的好处。通过智慧培养出来的心能正确地从各种烦恼中解脱出来,这些烦恼包括:感官欲望的烦恼、对存在的执着烦恼、对真相无知的烦恼。"


然后佛陀在那提卡村住了一段时间后,对阿难说:"阿难,我们去毗舍离城吧。""好的,世尊。"阿难回答佛陀。然后佛陀带着众多修行人一起前往毗舍离城。佛陀住在毗舍离城的庵婆巴利花园中。


佛陀在那里对修行人们说:


"修行人们,修行人应该保持正确的觉知和清醒的意识,这是我们给你们的教导。修行人们,修行人怎样才能有正确的觉知呢?修行人们,修行人应该观察自己的身体,专心、清醒、有觉知地观察身体,克服对世界的贪欲和忧虑。观察感受...观察心念...观察各种现象,专心、清醒、有觉知地观察这些现象,克服对世界的贪欲和忧虑。修行人们,修行人这样做就是有正确的觉知了。


修行人们,修行人怎样才能有清醒的意识呢?修行人们,修行人在前进和后退时要有清醒的意识,在看东西和环顾四周时要有清醒的意识,在弯曲和伸展身体时要有清醒的意识,在穿袈裟、拿钵和穿衣服时要有清醒的意识,在吃喝咀嚼和品尝食物时要有清醒的意识,在大小便时要有清醒的意识,在走路、站立、坐下、躺下、醒来、说话和保持安静时都要有清醒的意识。修行人们,修行人这样做就是有清醒的意识了。修行人们,修行人应该保持正确的觉知和清醒的意识,这是我们给你们的教导。"



这段经文的深入解析:


《四圣谛与法镜》:解脱之道的明灯


一、四圣谛:轮回与解脱的根本奥秘


佛陀带领众弟子到科提村时,宣说了一个震撼人心的真相——我们之所以在生死轮回中漫长流转,根本原因只有一个:未能觉悟和通达四圣谛。这简单而深刻的宣示,直指人类苦难的核心,也揭示了终结苦难的关键。


四圣谛是佛法的根本,犹如医学的诊断与治疗流程:

苦谛:确认生命存在的各种不圆满与痛苦

集谛:找出痛苦的根源——渴爱与执着

灭谛:确认痛苦可以被彻底止息的可能性

道谛:提出通往苦灭的具体方法


佛陀的开示意义深远:正是因为我们未能如实了知这四个真相,才导致我们在轮回中辗转难出。而他已经完全觉悟了这四谛,因此"有爱已被断除,导向生存的渴爱已尽,不再有后有"——这意味着彻底的解脱。


这段教导通过诗偈得到强化:未见四谛,长久轮回;见到四谛,断除生因,拔除苦根,不再受生。这简短有力的偈颂,将深奥的哲理浓缩为几句易记的格言,展现了佛陀教导的艺术性与实用性。


二、戒定慧:修行的三个维度


紧接着四圣谛的教导,佛陀阐述了"戒定慧"三学的关系:

戒是基础,为定创造条件

定是中间环节,为慧创造条件

慧是终极目标,通过慧心得以解脱


这三者形成了一个递进的修行系统,各自相辅相成。"戒具足的定有大果报",意味着道德行为是内心平静的基础;"定具足的慧有大果报",意味着集中的心才能产生真正的智慧;而最终,慧的完善导致彻底的解脱,断除三种根本烦恼:欲漏(感官欲望)、有漏(对存在的执着)和无明漏(对真相的无知)。


三、圣者的境界:解脱道上的里程碑


在那提卡村,阿难向佛陀询问许多往生者的去处,这段对话揭示了佛教解脱道上的不同成就境界:


1. 阿罗汉(如萨罗比丘):已断除一切烦恼,证得"无漏的心解脱、慧解脱",即完全的觉悟。


2. 不还者(如难陀比丘尼):已断除五下分结(身见、戒禁取、疑、贪欲、嗔恚),死后不再返回欲界。


3. 一来者(如须达多优婆塞):已断除三结(身见、戒禁取、疑),且贪嗔痴大为减轻,只需再来人间一次便可完全解脱。


4. 预流者(如善生优婆夷):已断除三结,不再堕入恶道,确定走在觉悟之路上。


这种层次分明的解脱境界,为修行者提供了清晰的目标和进程标记,显示了佛教修行的系统性和渐进性。更重要的是,这些解脱境界不仅适用于出家僧众,在家居士同样可以达到,证明解脱之道向所有真诚修行者开放。


四、法镜法门:自我确认的智慧工具


面对阿难频繁询问往生者去处,佛陀介绍了"法镜法门"——一种让修行者能自我确认解脱状态的方法。这体现了佛陀教法的实用性和自主性,不希望弟子永远依赖他的判断。


法镜法门包含四个关键要素:

1. 对佛的不坏净信:对佛陀的觉悟和品质有深刻理解和信心

2. 对法的不坏净信:对佛法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有深刻理解和信心

3. 对僧的不坏净信:对修行僧团的价值有深刻理解和信心

4. 具备圣者所喜的戒:持守完整、纯净、不被执着所污染的道德行为


这四个要素实际上是预流果(初果)的标志。具备这四点的人,可以确定自己已经断除了堕入恶道的可能,踏上了不退转的解脱之路。


法镜法门之所以称为"镜",是因为它如同一面镜子,让修行者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修行状态,不需要外在权威的确认。这体现了佛教鼓励自我检验、自我负责的精神。


五、正念正知:觉醒生活的实践方法


在毗舍离的教导中,佛陀强调了正念正知的修行,提供了将觉醒带入日常生活的具体方法:


正念通过四念处实践:

观身随观身而住:对身体的觉知

观受随观受而住:对感受的觉知

观心随观心而住:对心念的觉知

观法随观法而住:对世间真相本质的觉知


正知则应用于日常行为:

行走时保持觉知

观看时保持觉知

日常活动时保持觉知

生活起居各方面都保持觉知


这种修行方法将静态的冥想与动态的生活完美结合,使觉醒成为全天候的实践,而非仅限于特定时段的活动。


六、深刻启示:从经文到现代生活


这段经文虽然源自2500多年前,却包含着对现代人同样珍贵的智慧:


苦难的根源在于无知


四圣谛的教导揭示,我们的痛苦不是来自外在环境,而是来自对生命真相的无知。现代人虽然科技发达,物质丰富,却依然面临心理痛苦和存在焦虑,原因正是未能真正理解苦的本质和根源。


系统性思维的重要性


佛陀的教导展现了系统性思维——识别问题(苦),分析原因(集),设定目标(灭),制定方法(道)。这种思维方式对解决现代复杂问题同样适用。同样,戒定慧三学的递进关系,也体现了系统化发展的智慧。


自我觉知的力量


法镜法门强调自我检验,而非依赖外在权威,这一点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尤为重要。培养独立思考和自我觉知的能力,是面对复杂世界的关键技能。


全时觉醒的生活方式


正念正知的修行提醒我们,觉醒不应仅存在于特定场所或时间,而应融入日常生活的每一刻。在信息过载、注意力分散的现代社会,这种全时觉知的修行方式更显珍贵。


七、结语:超越时空的解脱之道


《四圣谛与法镜》这段经文,犹如一面穿越时空的智慧明镜,照见我们内心深处的困惑与可能性。它不仅提供了对苦难本质的深刻洞察,还描绘了一条系统、渐进的解脱之路。


无论是对苦难根源的分析,还是对修行次第的阐述;无论是对解脱境界的描述,还是对日常修行的指导,这段经文都展现了佛陀教导的全面性与实用性。更重要的是,它鼓励我们不要依赖外在权威,而是通过自我觉察和实践,亲自验证真理。


在这个充满变化与挑战的时代,这些古老的智慧之语仍然闪耀着永恒的光芒,为寻求内心平静与觉醒的现代人,提供了一条清晰而实用的道路。从四圣谛的理解到正念正知的实践,每一步都是向内探索的旅程,引导我们从混乱走向清明,从束缚走向自由。


正如佛陀所言,长久轮回的根本原因是未能觉悟四圣谛。而今天,这扇智慧之门已经为我们打开,剩下的只是我们是否愿意踏上这条觉醒之路,亲自体验那份内心的解脱与自由。


“补充:第八章:晚年与涅槃(长部16经/般涅槃大经(大品[第二]),第4部分,解析(134)” 的相关文章

第一章,世界的起源【长部27经/世界起源经(波梨品[第三])】解析(1)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舍卫城东园鹿母讲堂。当时,婆舍咤和婆罗堕阇两位婆罗门青年正在僧团中修行,希望成为比丘。这时,傍晚时分,世尊从禅思中起身,下得讲堂,在讲堂阴影处露地经行。婆舍咤见到世尊从禅思中起身,下得讲堂,在讲堂阴影处露地经行。看见后,他对婆罗堕阇说:"贤友婆罗堕阇,世尊现在从禅思...

【地味的出现】......第一章,世界的起源【长部27经/世界起源经(波梨品[第三])】解析(2)

【地味的出现】"婆舍咤,那时世界是一片水域,黑暗无光。没有日月,没有星辰,没有昼夜,没有月份季节,没有年岁,没有男女之分,众生只以'众生'来称呼。经过很长时间后,地味出现在水面上,就像热牛奶冷却时表面会结一层膜一样。这地味具有色、香、味,就像精纯的酥油或上等的奶油那样的颜色...

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3)

向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致敬。【关于前生的讨论】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迦梨园中。当时,众多比丘在午餐后从托钵返回,集聚在迦梨圆形讲堂中,谈论关于前生的法义:"如是前生,如是前生。"世尊以清净超人的天耳闻知了这些比丘的谈话。于是世尊从座起,往迦梨圆形讲堂走去。到...

【老年人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4)

【老年人品】"比丘们,过了许多年、许多百年、许多千年后,毗婆尸王子召唤车夫说:'善友车夫啊,准备好最好的车辆,我们要去花园游玩,观赏美景。'车夫回答说:'是的,殿下。'于是准备好最好的车辆后,通知毗婆尸王子说:'殿下,最好的车辆已准备好,请您决定是否...

【梵天请法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5)

【梵天请法品】"比丘们,这时毗婆尸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想到:'我应该说法。'比丘们,这时毗婆尸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又想:'我所证得的这法甚深、难见、难悟,寂静、殊胜、超越寻思、微妙、为智者所能知。但是这众生乐着执著,喜欢执著,安住于执著。对于乐着执著、喜欢执著、...

【大众出家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6)

【大众出家品】"比丘们,班都马蒂王城的八万四千人听说:'毗婆尸世尊已到达班都马蒂王城,住在鹿野苑,正在说法。'康达王子和提沙祭司子已在毗婆尸世尊座下剃除须发,披上袈裟,从家出家。听到这些后他们想:'这一定不是平凡的法与律,这一定不是平凡的出家,因为康达王子和提沙祭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