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第八章:晚年与涅槃(长部16经/般涅槃大经(大品[第二]),第6部分,解析(136)

【八众:】


"阿难,有八种众。哪八种呢?刹帝利众、婆罗门众、居士众、沙门众、四大王天众、三十三天众、魔众、梵众。我记得曾经去过数百个刹帝利众会。在那里,我曾与他们共坐、共谈、共论。我的肤色与他们的肤色相同,我的声音与他们的声音相同。我用法语教导他们、开示、激励、使他们欢喜。当我说话时,他们不知道'这是谁在说话?是天神还是人?'我用法语教导、开示、激励、使他们欢喜后就消失不见。他们也不知道'这是谁消失了?是天神还是人?'"


"我也记得去过数百个婆罗门众...居士众...沙门众...四大王天众...三十三天众...魔众...梵众。在那里,我曾与他们共坐、共谈、共论。我的肤色与他们的肤色相同,我的声音与他们的声音相同。我用法语教导他们、开示、激励、使他们欢喜。当我说话时,他们不知道'这是谁在说话?是天神还是人?'我用法语教导、开示、激励、使他们欢喜后就消失不见。他们也不知道'这是谁消失了?是天神还是人?'阿难,这就是八众。"


【八胜处:】


"阿难,有八种胜处。哪八种呢?内有色想,外观少量的色,无论美丑。'我胜解它们,我知道它们,我见到它们',如是想。这是第一胜处。


"内有色想,外观无量的色,无论美丑。'我胜解它们,我知道它们,我见到它们',如是想。这是第二胜处。


"内无色想,外观少量的色,无论美丑。'我胜解它们,我知道它们,我见到它们',如是想。这是第三胜处。


"内无色想,外观无量的色,无论美丑。'我胜解它们,我知道它们,我见到它们',如是想。这是第四胜处。


"内无色想,外观青色、青色调、青色相、青色光的色。譬如亚麻花,青色、青色调、青色相、青色光。或者如波罗奈双面磨光的布,青色、青色调、青色相、青色光。同样地,内无色想,外观青色、青色调、青色相、青色光的色。'我胜解它们,我知道它们,我见到它们',如是想。这是第五胜处。


"内无色想,外观黄色、黄色调、黄色相、黄色光的色。譬如卡尼卡拉花,黄色、黄色调、黄色相、黄色光。或者如波罗奈双面磨光的布,黄色、黄色调、黄色相、黄色光。同样地,内无色想,外观黄色、黄色调、黄色相、黄色光的色。'我胜解它们,我知道它们,我见到它们',如是想。这是第六胜处。


"内无色想,外观赤色、赤色调、赤色相、赤色光的色。譬如班杜吉瓦卡花,赤色、赤色调、赤色相、赤色光。或者如波罗奈双面磨光的布,赤色、赤色调、赤色相、赤色光。同样地,内无色想,外观赤色、赤色调、赤色相、赤色光的色。'我胜解它们,我知道它们,我见到它们',如是想。这是第七胜处。


"内无色想,外观白色、白色调、白色相、白色光的色。譬如晨星,白色、白色调、白色相、白色光。或者如波罗奈双面磨光的布,白色、白色调、白色相、白色光。同样地,内无色想,外观白色、白色调、白色相、白色光的色。'我胜解它们,我知道它们,我见到它们',如是想。这是第八胜处。阿难,这就是八种胜处。


【八解脱:】


"阿难,有八种解脱。是哪八种呢?


有色观色,这是第一解脱。


内无色想而观外色,这是第二解脱。


专注于'净',这是第三解脱。


完全超越色想,灭除有对想,不作意种种想,达到'空无边处',这是第四解脱。


完全超越空无边处,达到'识无边处',这是第五解脱。


完全超越识无边处,达到'无所有处',这是第六解脱。


完全超越无所有处,达到'非想非非想处',这是第七解脱。


完全超越非想非非想处,达到'想受灭',这是第八解脱。


这就是八种解脱。"



这段经文的重要佛教词语和句子解释:


佛教概念解释,八众


"八众"指佛陀教化的八种不同类型的集会:


1. 刹帝利众:古印度王族或统治阶级的集会

2. 婆罗门众:祭司或学者阶级的集会

3. 居士众:在家修行者的集会

4. 沙门众:出家修行者的集会

5. 四大王天众:四大天王及其随从的集会

6. 三十三天众:忉利天诸神的集会

7. 魔众:魔王及其眷属的集会

8. 梵众:梵天及其眷属的集会


这段经文展示了佛陀具有神通力,能够自在地调整自己的形象与声音,使自己与不同层次的众生相似,从而更有效地传授佛法。佛陀不仅能教化人间的四众(刹帝利、婆罗门、居士、沙门),还能教化天界的四众,体现了佛法的普遍适用性和佛陀的方便善巧。


八胜处


"八胜处"是禅修中关于心对色法(物质形态)的控制和超越的八种观想境界:


1. 内有色想,外观少量色:修行者仍有自身色法的概念,同时观想有限的外在色法

2. 内有色想,外观无量色:同上,但观想范围扩大到无量色法

3. 内无色想,外观少量色:已超越自身色法概念,但仍观想有限的外在色法

4. 内无色想,外观无量色:同上,但观想范围扩大到无量色法

5. 内无色想,专注观青色:超越自身色法概念,专注观想青色

6. 内无色想,专注观黄色:超越自身色法概念,专注观想黄色

7. 内无色想,专注观赤色:超越自身色法概念,专注观想赤色

8. 内无色想,专注观白色:超越自身色法概念,专注观想白色


"胜处"意为心对色法的完全掌握和胜解,这八种境界展示了修行者如何逐步超越对色法的束缚,达到心的自主和自在。


八胜处解释


八胜处是佛教禅修中的一种心灵训练方法,目的是让修行者学会控制自己的心,不被外界物质世界(色法)所干扰。


想象这样一个过程:


1. 第一阶段:你意识到自己有身体(内有色想),同时观察少量外界物体(比如一朵花)

2. 第二阶段:你仍意识到自己有身体,但能够扩展观察范围到更多外界物体(比如整个花园)

3. 第三阶段:你已经不太关注自己的身体(内无色想),只专注于观察少量外界物体

4. 第四阶段:你不关注自己的身体,能够观察无数外界物体

5到8. 色彩专注阶段:你完全忘记自己的身体,只专注于观想不同颜色:

第五:专注观想青色(如青翠的竹子或春天的嫩叶)

第六:专注观想黄色(如金色的稻穗)

第七:专注观想赤色(如红色火焰)

第八:专注观想白色(如洁白的雪)


简单来说,这是一种训练心灵的方法,让你逐步摆脱对自身和外界物质的执着,最终达到心灵自由的状态。就像一个人先学会控制自己看什么,然后能够决定怎么看,最后甚至能够超越所看到的东西,完全掌握自己的心。


这种练习让修行者最终能够做到"我掌控我的心,而不是被外界事物掌控"。


八解脱


"八解脱"是修行者渐次解脱的八种境界:


1. 有色观色:仍有色身,观想色法

2. 内无色想而观外色:超越自身色法概念,但仍观想外在色法

3. 专注于"净":专注于清净相的禅修

4. 空无边处:超越色法,进入无色界定,感知空间无限

5. 识无边处:超越空无边处,感知意识无限

6. 无所有处:超越识无边处,达到"无任何所有"的境界

7. 非想非非想处:达到既非有想也非无想的微妙境界

8. 想受灭:所有心理活动暂时停止的境界


这八种解脱展示了修行者从对物质世界的执着,到心灵的层层超越,最终达到接近涅槃的境界,是佛教修行体系中的重要阶段。


完全超越色想,灭除有对想,不作意种种想,达到'空无边处',这是第四解脱。


"有对想"解释


"有对想"是指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感官器官与色、声、香、味、触、法这六种外界对象接触时产生的感知和概念。比如:

眼睛看到颜色和形状

耳朵听到声音

鼻子闻到气味

舌头尝到味道

身体感受触碰产生触觉

意识产生各种想法


在第四解脱境界中,修行者不仅超越了对物质形态的执着(色想),还灭除了这些感官与外界对象接触产生的知觉(有对想),不再被各种杂念分散注意力(不作意种种想),最终体验到无边无际的空间感受(空无边处)。


这是修行者超越物质世界感官束缚的重要阶段,为进入更高层次的心灵解脱做准备。


八解脱解释


八解脱是佛教修行中逐步获得心灵自由的八个阶段,就像一个人一步步解开束缚自己的绳索:


1. 有色观色:这是起点,就像你站在画廊里,知道自己有身体,同时在观赏画作。你仍然完全处于物质世界中。


2. 内无色想而观外色:你开始不太关注自己的身体,但仍在观察外界物体,就像你沉浸在电影中,暂时忘记了自己坐在电影院的事实。


3. 专注于"净":你的心专注于纯净美好的事物,就像凝视一朵洁白无瑕的莲花浮在清澈的水面上,其他杂念全都消失了。


4. 空无边处:你超越了对物体的关注,开始感受无限的空间,就像夜晚仰望星空,感受宇宙的无边无际。


5. 识无边处:你不再关注空间,而是体验意识的无限,就像你意识到自己的思想可以无限延伸,没有边界。


6. 无所有处:在这个禅修境界中,修行者专注于"无"的概念,超越了之前对意识无限的体验。这不是简单的"不执着",而是积极地体验"没有任何事物存在"的状态。就像你站在一个空旷的房间,不是关注房间的空间,而是专注于"这里什么都没有"的体验本身。


7. 非想非非想处:这是一种极其微妙的意识状态,其中心灵活动变得如此细微,以至于不能说它有明确的思想,但也不能说它完全没有思想。就像当你几乎要入睡时的那一刻,你不能说自己在思考,但也不能说自己完全没有意识。这是所有有意识状态中最精细的一种。


8. 想受灭:这是一种所有心理活动(包括想和受)完全暂时停止的特殊状态。身体机能继续运作,但没有任何形式的意识活动。就像宁静深湖的水面,所有波浪和涟漪都完全平息,水依然存在但不再有任何动荡。只有高度修行的人才能进入这种状态,入这种定时会直接体验到涅槃的宁静。


简单来说,八解脱是一个从关注外界物质,到关注内在意识,最后达到完全宁静的旅程。这就像一个人先从噪音中寻找安静,然后在安静中找到平静,最后在平静中找到内心的自由。



这段经文的简明翻译:


【八众】


"阿难,有八种人群。是哪八种呢?贵族人群、祭司人群、普通百姓人群、修行者人群、四大天王的天神人群、三十三天的天神人群、魔王及其随从人群、梵天及其随从人群。我记得曾经去过几百个贵族的聚会。在那里,我和他们一起坐着,一起交谈,一起讨论。我的皮肤颜色变得和他们一样,我的声音也变得和他们一样。我用佛法教导他们,为他们讲解,鼓励他们,让他们感到快乐。当我说话时,他们不知道'这是谁在说话?是天神还是人类?'我用佛法教导他们,为他们讲解,鼓励他们,让他们感到快乐后,我就消失了。他们也不知道'这是谁消失了?是天神还是人类?'"


"我也记得去过几百个祭司人群...普通百姓人群...修行者人群...四大天王的天神人群...三十三天的天神人群...魔王及其随从人群...梵天及其随从人群。在那里,我和他们一起坐着,一起交谈,一起讨论。我的皮肤颜色变得和他们一样,我的声音也变得和他们一样。我用佛法教导他们,为他们讲解,鼓励他们,让他们感到快乐。当我说话时,他们不知道'这是谁在说话?是天神还是人类?'我用佛法教导他们,为他们讲解,鼓励他们,让他们感到快乐后,我就消失了。他们也不知道'这是谁消失了?是天神还是人类?'阿难,这就是八种人群。"


【八胜处】


"阿难,有八种控制心的方法。是哪八种呢?第一种是:自己仍然感觉有身体,同时观想少数外界物体,不管这些物体美丽还是丑陋。心里想着'我已经掌握了它们,我了解它们,我清楚地看到它们'。这是第一种控制心的方法。


"第二种是:自己仍然感觉有身体,同时观想无数外界物体,不管这些物体美丽还是丑陋。心里想着'我已经掌握了它们,我了解它们,我清楚地看到它们'。这是第二种控制心的方法。


"第三种是:自己不再感觉有身体,同时观想少数外界物体,不管这些物体美丽还是丑陋。心里想着'我已经掌握了它们,我了解它们,我清楚地看到它们'。这是第三种控制心的方法。


"第四种是:自己不再感觉有身体,同时观想无数外界物体,不管这些物体美丽还是丑陋。心里想着'我已经掌握了它们,我了解它们,我清楚地看到它们'。这是第四种控制心的方法。


"第五种是:自己不再感觉有身体,专心观想青色、青色的色调、青色的形状、青色的光芒。就像亚麻花那样青色、青色的色调、青色的形状、青色的光芒。或者像波罗奈城产的双面磨光的布那样青色、青色的色调、青色的形状、青色的光芒。同样地,自己不再感觉有身体,专心观想青色、青色的色调、青色的形状、青色的光芒。心里想着'我已经掌握了它们,我了解它们,我清楚地看到它们'。这是第五种控制心的方法。


"第六种是:自己不再感觉有身体,专心观想黄色、黄色的色调、黄色的形状、黄色的光芒。就像卡尼卡拉花那样黄色、黄色的色调、黄色的形状、黄色的光芒。或者像波罗奈城产的双面磨光的布那样黄色、黄色的色调、黄色的形状、黄色的光芒。同样地,自己不再感觉有身体,专心观想黄色、黄色的色调、黄色的形状、黄色的光芒。心里想着'我已经掌握了它们,我了解它们,我清楚地看到它们'。这是第六种控制心的方法。


"第七种是:自己不再感觉有身体,专心观想红色、红色的色调、红色的形状、红色的光芒。就像班杜吉瓦卡花那样红色、红色的色调、红色的形状、红色的光芒。或者像波罗奈城产的双面磨光的布那样红色、红色的色调、红色的形状、红色的光芒。同样地,自己不再感觉有身体,专心观想红色、红色的色调、红色的形状、红色的光芒。心里想着'我已经掌握了它们,我了解它们,我清楚地看到它们'。这是第七种控制心的方法。


"第八种是:自己不再感觉有身体,专心观想白色、白色的色调、白色的形状、白色的光芒。就像晨星那样白色、白色的色调、白色的形状、白色的光芒。或者像波罗奈城产的双面磨光的布那样白色、白色的色调、白色的形状、白色的光芒。同样地,自己不再感觉有身体,专心观想白色、白色的色调、白色的形状、白色的光芒。心里想着'我已经掌握了它们,我了解它们,我清楚地看到它们'。这是第八种控制心的方法。阿难,这就是八种控制心的方法。


【八解脱】


"阿难,有八种心灵的解脱方法。是哪八种呢?


第一种是:自己有身体的感觉,同时观想外界的形体。这是第一种解脱方法。


第二种是:自己没有身体的感觉,但观想外界的形体。这是第二种解脱方法。


第三种是:专注于'清净'的感觉。这是第三种解脱方法。


第四种是:完全超越对物质形态的概念,灭除感官与外境接触所生的知觉,不再关注各种分别念,达到'空间无限'的境界。这是第四种解脱方法。


第五种是:完全超越'空间无限'的境界,达到'意识无限'的境界。这是第五种解脱方法。


第六种是:完全超越'意识无限'的境界,达到'无任何东西存在'的境界。这是第六种解脱方法。


第七种是:完全超越'无任何东西存在'的境界,达到'既不是有想也不是无想'的境界。这是第七种解脱方法。


第八种是:完全超越'既不是有想也不是无想'的境界,达到'想和感受都停止'的境界。这是第八种解脱方法。


这就是八种心灵的解脱方法。"



这段经文的深入解析:


佛陀的宇宙观与心灵解脱之道——《八众·八胜处·八解脱》解析


一、八众:打破界限的智慧


佛陀向阿难描述的"八众"不仅仅是简单的人群分类,而是揭示了一个跨越人天界限的宏大宇宙观。从人间的刹帝利(王族)、婆罗门(祭司)、居士(在家修行者)、沙门(出家修行者),到天界的四大王天、三十三天、魔界、梵天,佛陀无所不至。


当我们深入思考这段经文,发现佛陀展现了超越凡俗的能力——他能够调整自己的形态与声音,与任何众生无缝融合。"我的肤色与他们的肤色相同,我的声音与他们的声音相同",这绝非普通的伪装,而是一种深刻的共鸣与理解。


这启示我们:真正的智慧不是居高临下的教导,而是能够进入对方的世界,了解他们的语言、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从而传递真理。佛陀的方法告诉我们,有效的沟通不是强制对方接受我们的观点,而是先与对方建立共鸣,然后引导他们看到更广阔的视野。


思考:在我们的日常交流中,是否常常固守自己的视角,而忽略了真正理解他人的心境?如何才能像佛陀一样,超越表面的差异,触及人心的深处?


二、八胜处:心灵主宰物质的奥秘


"八胜处"揭示了心与物质世界之间微妙而深刻的关系。这八种禅修方法展示了一个渐进的过程:从认识到自己有身体感并观察外界有限的物体,到最终超越身体感,能够自在地观想和控制各种色彩。


"胜处"的"胜"字意味着超越和主宰,表明这是心对物质世界的一种超越与掌控。当修行者能够说"我胜解它们,我知道它们,我见到它们"时,已经实现了心对物质的主导地位。


这种修行启示我们:物质世界并非像我们通常认为的那样固定不变、独立于我们的意识之外。我们的心对物质世界的体验有着深刻的影响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外界的物质世界所主宰——被财富、美色、声誉所吸引或困扰。而八胜处修行则教导我们如何反转这种关系,让心成为主导者。


思考: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时刻是被外界物质所支配的?如何才能像佛陀教导的那样,建立心对物质的主导地位,而不是相反?


三、八解脱:心灵自由的至高境界


"八解脱"是佛教修行体系中最为精深的部分,它描绘了心灵从有限走向无限、从束缚走向自由的全部历程。


这个过程始于对物质世界的观察,逐步深入到对空间无限、意识无限的体验,再到体验"无所有"的空寂,然后是超微妙的"非想非非想"境界,最终达到"想受灭"——所有心理活动暂时停止的究竟宁静。


这八种解脱展示了佛教对意识层次的精细观察和系统探索,远超现代心理学的范畴。它告诉我们,人类意识的潜能远比我们通常所体验的更为广阔。大多数人一生都被困在感官世界和概念思维中,而没有探索意识的更深层次。


八解脱修行不仅仅是理论,更是一种实践方法,指引修行者如何逐步超越各种心理束缚,最终达到完全的自由。


思考:在这个充满干扰和压力的世界中,我们的心真正自由吗?我们是否曾体验过超越常规思维的宁静与空灵?八解脱的修行道路对现代人有何启示?


四、心灵解脱的终极意义


当我们将"八众"、"八胜处"和"八解脱"这三个概念综合起来思考时,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完整的心灵解脱图景:


从"八众"中,我们看到佛陀如何超越各种界限,自在地与不同层次的众生交流;

从"八胜处"中,我们学习如何让心对物质世界建立主导地位;

从"八解脱"中,我们领略了心灵究竟解脱的境界。


这三者共同指向一个核心理念:真正的自由不在外界,而在心灵。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无论我们面对何种众生,真正的自由来自于对自心的认识与掌控。


在现代社会,我们追求各种形式的自由——言论自由、行动自由、经济自由——但佛陀教导我们的是更为根本的心灵自由。当我们的心能够不被外界所束缚,能够自在地理解不同众生,能够主导而非被主导地感知物质世界,能够体验从有限到无限的心灵境界,那么我们就真正拥有了最珍贵的自由。


这种自由不依赖于外在条件,不会随着环境变化而消失,它是我们内在的永恒财富。


或许,这正是佛陀两千五百多年前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礼物——一条通向真正自由的道路。


五、修行进阶:从理解到实践


佛陀的教导不仅是深奥的理论,更是指向实践的明灯。"八众"、"八胜处"和"八解脱"这三个概念如同一座心灵修炼的三层宝塔,层层递进,引领修行者从初识佛法到最终解脱。


在实践层面,这三者可以这样理解:首先,我们学习像佛陀那样理解和融入不同的人群(八众),这是与世界和谐相处的基础;其次,我们修习心对物质世界的超越(八胜处),这是摆脱物质束缚的方法;最后,我们追求心灵的完全自由(八解脱),这是修行的终极目标。


每一个修行者都可以从自己的起点出发,逐步深入。即使无法立刻体验最高境界,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初级的修行方法。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共情能力来实践"八众"的精神,通过简单的禅修来体验"八胜处"的心灵主导,通过寂静中的自我观察来触碰"八解脱"的边缘。


思考:在日常生活的繁忙中,我们如何找到时间和空间来修行?哪怕是最简单的方法,只要持之以恒,是否也能带来心灵的转变?


六、现代视角下的古老智慧


从现代科学和心理学的视角来看,这些古老的佛教概念呈现出惊人的前瞻性。


"八众"的理念与现代社会学和跨文化沟通理论相呼应。在全球化的今天,能够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并与之有效沟通,已成为重要的能力。佛陀调整自己以适应不同群体的方法,正是跨文化沟通的精髓。


"八胜处"的修行与现代心理学中关于感知控制和注意力训练的研究有着惊人相似之处。现代研究表明,通过训练,人们确实能够改变对外界刺激的感知方式,而这正是八胜处修行的核心。


"八解脱"则涉及意识的最深层次,这一领域仍是现代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前沿。近年来关于冥想和意识状态的研究,正在逐步证实佛教修行中描述的各种深度意识状态的存在。


思考:古老的佛教智慧与现代科学如何对话?两者是否能够互相补充,共同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人类心智的奥秘?


七、生活中的解脱之道


这些看似深奥的修行方法,其实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在追求某种形式的自由和快乐,而佛陀的教导恰恰指明了最根本的路径。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可以学习"八众"的精神,放下自我中心,真正理解不同背景的人。这种理解不是表面的迎合,而是发自内心的共鸣。


在面对物质世界时,我们可以修习"八胜处"的智慧,不再被广告和消费主义牵着鼻子走,而是有意识地选择自己真正需要的,不被物质所奴役。


在内心烦恼时,我们可以借鉴"八解脱"的方法,通过静坐冥想,逐步平息内心的波澜,体验宁静与自由。


思考:我们常常在外部世界寻求解决方案——更好的工作、更大的房子、更多的财富——但这些是否真能带来持久的满足?佛陀的教导是否为我们指明了另一条路径?


八、心灵探索的无尽旅程


佛陀的教导揭示了一个重要真理:心灵的可能性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广阔。大多数人一生都被困在感官体验和概念思维的狭小世界中,而没有探索意识的更深层次。


"八众"告诉我们,我们可以超越社会身份的限制;"八胜处"展示了我们可以超越感官体验的局限;"八解脱"则指明了意识可以达到的最高境界。


这一切都指向一个核心信息:我们并非我们以为的那样有限。通过适当的修行,我们可以一步步扩展自己的心灵疆界,最终达到完全的自由。


在这个信息爆炸、外在刺激不断的时代,佛陀的教导或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宁静和满足不在外界,而在于内心的觉醒和解脱。


思考:在一生有限的时间里,我们是否愿意投入一些精力来探索自己心灵的更深层面?如果能够体验哪怕一小部分佛陀所描述的心灵自由,是否值得我们付出努力?


当我们站在生命的十字路口,前方是无尽的物质追求和感官享乐,还是向内探索心灵的无限可能,这个选择将决定我们生命的质量和深度。而佛陀的智慧,正如一盏明灯,照亮了这条向内探索的道路。


无论我们选择何种道路,佛陀的教导都提醒我们:真正的自由不在他处,就在我们自己的心中。


“补充:第八章:晚年与涅槃(长部16经/般涅槃大经(大品[第二]),第6部分,解析(136)” 的相关文章

第一章,世界的起源【长部27经/世界起源经(波梨品[第三])】解析(1)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舍卫城东园鹿母讲堂。当时,婆舍咤和婆罗堕阇两位婆罗门青年正在僧团中修行,希望成为比丘。这时,傍晚时分,世尊从禅思中起身,下得讲堂,在讲堂阴影处露地经行。婆舍咤见到世尊从禅思中起身,下得讲堂,在讲堂阴影处露地经行。看见后,他对婆罗堕阇说:"贤友婆罗堕阇,世尊现在从禅思...

【地味的出现】......第一章,世界的起源【长部27经/世界起源经(波梨品[第三])】解析(2)

【地味的出现】"婆舍咤,那时世界是一片水域,黑暗无光。没有日月,没有星辰,没有昼夜,没有月份季节,没有年岁,没有男女之分,众生只以'众生'来称呼。经过很长时间后,地味出现在水面上,就像热牛奶冷却时表面会结一层膜一样。这地味具有色、香、味,就像精纯的酥油或上等的奶油那样的颜色...

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3)

向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致敬。【关于前生的讨论】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迦梨园中。当时,众多比丘在午餐后从托钵返回,集聚在迦梨圆形讲堂中,谈论关于前生的法义:"如是前生,如是前生。"世尊以清净超人的天耳闻知了这些比丘的谈话。于是世尊从座起,往迦梨圆形讲堂走去。到...

【老年人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4)

【老年人品】"比丘们,过了许多年、许多百年、许多千年后,毗婆尸王子召唤车夫说:'善友车夫啊,准备好最好的车辆,我们要去花园游玩,观赏美景。'车夫回答说:'是的,殿下。'于是准备好最好的车辆后,通知毗婆尸王子说:'殿下,最好的车辆已准备好,请您决定是否...

【梵天请法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5)

【梵天请法品】"比丘们,这时毗婆尸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想到:'我应该说法。'比丘们,这时毗婆尸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又想:'我所证得的这法甚深、难见、难悟,寂静、殊胜、超越寻思、微妙、为智者所能知。但是这众生乐着执著,喜欢执著,安住于执著。对于乐着执著、喜欢执著、...

【大众出家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6)

【大众出家品】"比丘们,班都马蒂王城的八万四千人听说:'毗婆尸世尊已到达班都马蒂王城,住在鹿野苑,正在说法。'康达王子和提沙祭司子已在毗婆尸世尊座下剃除须发,披上袈裟,从家出家。听到这些后他们想:'这一定不是平凡的法与律,这一定不是平凡的出家,因为康达王子和提沙祭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