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第八章:晚年与涅槃(长部16经/般涅槃大经(大品[第二]),第3部分,解析(133)
【破戒过患与持戒功德:】
当时正是傍晚时分,世尊整理衣服,拿着衣钵与比丘众一起去到休息处。到了之后,洗足进入休息处,靠着中柱面向东方坐下。比丘众也洗足进入休息处,靠着西墙面向东方坐下,以世尊为首。优婆塞们也洗足进入休息处,靠着东墙面向西方坐下,以世尊为首。
然后世尊对巴陀离村的优婆塞们说:"居士们,破戒失德有这五种过患。哪五种呢?
因为放逸而失去大财富
恶名声四处传播
无论走进任何集会——刹帝利集会、婆罗门集会、居士集会、沙门集会,都会不自在、羞愧
死时迷乱而死
身坏命终后生于恶趣、恶道、堕处、地狱
居士们,这就是破戒失德的五种过患。
居士们,持戒具德有这五种功德。哪五种呢?
因为不放逸而获得大财富
善名声四处传播
无论走进任何集会,都会自信、无愧
死时不迷乱而死
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
居士们,这就是持戒具德的五种功德。"
世尊用法语教导、激励、鼓舞、令巴陀离村的优婆塞们欢喜后,说:"居士们,夜已深了,你们认为时候到了就请便。"
"是的,大德。"优婆塞们回答后,起座顶礼世尊,右绕而去。于是世尊进入空闲处。
那时,摩揭陀大臣雨势和孙陀罗正在巴陀离村建城,为了抵御跋耆人。当时有成千上万的神祇占据着巴陀离村的地方。在有大能力的神祇占据的地方,有大能力的王公大臣的心倾向于在那里建造住所。在有中等能力的神祇占据的地方,有中等能力的王公大臣的心倾向于在那里建造住所。在有微小能力的神祇占据的地方,有微小能力的王公大臣的心倾向于在那里建造住所。
世尊以清净超人的天眼看见这些神祇占据着巴陀离村的地方。于是世尊在深夜起来,对阿难说:"阿难,谁在巴陀离村建城?"
"大德,摩揭陀大臣雨势和孙陀罗在建城,为了抵御跋耆人。"
"阿难,雨势和孙陀罗建城,就像与三十三天的天神商量过一样。我刚才以清净超人的天眼看见成千上万的神祇占据着巴陀離村的地方...在有大能力的神祇占据的地方,有大能力的王公大臣的心倾向于在那里建造住所。在有中等能力的神祇占据的地方,有中等能力的王公大臣的心倾向于在那里建造住所。在有微小能力的神祇占据的地方,有微小能力的王公大臣的心倾向于在那里建造住所。
"阿难,只要有圣所在处,只要有商业往来,这将成为最主要的城市,名叫巴达利弗(华氏城)。但是阿难,巴达利弗将面临三种危险:火灾,水灾,或者内部分裂。"
当时,雨势和孙陀罗去见世尊。见面后互相问候,坐在一旁说:"请乔达摩尊者明天与比丘僧团一起接受我们的供养。"世尊以沉默表示接受。他们知道世尊接受后,回去准备精美的饮食,然后派人通知世尊:"时候到了,饭已备好。"
当时,世尊在上午时分,整理衣服,持钵与比丘僧团一起去雨势和孙陀罗的住处。到了后,坐在准备好的座位上。雨势和孙陀罗亲手以精美的饮食供养佛陀和比丘僧团,使他们满意。当世尊用完餐,放下钵后,他们取一低座坐在一旁。世尊用以下偈颂随喜他们:
"智者住在何处,
应以饮食供养,
持戒修梵行者。
此处若有诸天,
当以此施回向,
受敬重者回报,
如母护爱子女。
为天神护佑者,
常得见吉祥事。"
世尊以这些偈颂随喜雨势和孙陀罗后,起座离去。
当时,雨势和孙陀罗紧随世尊其后,想:"今天世尊从哪个门出去,那个门就叫做乔达摩门;从哪个渡口渡过恒河,那个渡口就叫做乔达摩渡口。"于是世尊出去的门就被命名为乔达摩门。
然后世尊来到恒河。那时恒河水涨满,水平与岸齐,乌鸦能饮到水。有些人在找船,有些人在找筏,有些人在扎竹筏,想要渡过恒河。世尊就像强壮的人伸直弯曲的手臂或弯曲伸直的手臂那样,在恒河此岸消失,出现在彼岸,与比丘僧团一起。
世尊看见那些人有的在找船,有的在找筏,有的在扎竹筏,想要渡过恒河。于是世尊知道这件事的意义,当时说出这个感兴偈:
"有人造桥渡水,
为避池泽泥沼;
众人结筏渡河,
智者已度彼岸。"
这是第一诵品。
这段经文的重要佛教词语和句子解释:
佛教经文与词语详解
关键人物与称谓
世尊:佛陀的尊称,意为"世间所尊敬者"
比丘众:跟随佛陀的出家男性修行者团体
优婆塞:在家男性佛教信徒,受持五戒的居士
阿难:佛陀的侍者,也是佛陀的堂弟
雨势和孙陀罗:摩揭陀国的大臣,负责建造巴达利弗城
乔达摩:佛陀的姓氏,这里作为对佛陀的称呼
重要地点
巴陀离村:一个村庄,后来发展为巴达利弗(华氏城)
巴达利弗(华氏城):摩揭陀国重要城市,后来成为阿育王时期的首都
恒河:印度神圣河流,在佛教和印度教中具有重要意义
乔达摩门/乔达摩渡口:为纪念佛陀而命名的城门和渡口
佛教修行与礼仪概念
衣钵:比丘的三衣一钵,出家人的必备物品
破戒失德:违反佛教戒律,丧失道德品质
持戒具德:严格遵守佛教戒律,具备道德品质
放逸:不自律、放纵的生活态度,是破戒的根源
天眼通:佛陀的六神通之一,能见远距离、微小或隐蔽之物,能透视物质障碍,能见常人不可见的众生(如神祇),能观察众生死后的去向和因业力投生的过程。修习禅定达到一定层次后可获得此能力,属于世间神通而非解脱的必要条件。
梵行:清净的修行生活,特指持戒和禁欲
顶礼:最高级别的礼节,头面触地
右绕:表示尊敬的礼仪,绕佛顺时针而行
回向:指将自己所做善行的功德与他人分享的行为。在巴利经典中,主要指将布施、持戒等善行的功德与已故亲人或护法诸天分享,通过简单祈愿使他们能得到利益。如本经中,佛陀教导将供养的功德回向给守护地方的诸天神,以获得他们的护佑。这是一种慈悲分享的表现。
社会阶层与集会
刹帝利集会:古印度武士/统治阶级的集会
婆罗门集会:古印度祭司/学者阶级的集会
居士集会:在家信徒(通常是商人、地主)的集会
沙门集会:各种修行者、出家人的集会
破戒的五种过患
1. 财富损失:因放逸而失去大财富
2. 名誉受损:恶名声广泛传播
3. 社交障碍:在各种集会中不自在、羞愧
4. 临终迷乱:死时意识混乱
5. 恶道转生:死后投生到痛苦境界(恶趣、恶道、堕处、地狱)
持戒的五种功德
1. 财富积累:因不放逸而获得大财富
2. 声誉良好:善名声广泛传播
3. 社交自信:在各种集会中自信无愧
4. 临终安详:死时心不迷乱
5. 善道转生:死后投生到善好境界(善趣、天界)
神灵与神通
神祇:居住在特定地方的神灵
三十三天:佛教宇宙观中欲界六天的第二层,又称忉利天,位于须弥山顶。名称源于其布局:帝释天居中央统治,四方各有八天城,共三十三天城而得名,并不是指天的层数。这些天神寿命长达人间3600万年,享受极大福乐。在巴利经典中经常出现,与人间互动频繁。本经提到雨势和孙陀罗建城"就像与三十三天的天神商量过一样",表示其选址得到天界认可。
度彼岸:象征超越生死轮回达到解脱的境界
感兴偈的寓意
佛陀的最后偈语揭示了修行的本质:
普通人需要方法(桥、筏)来克服生命中的障碍
而觉悟者(智者)已经超越了这些世间困难
这也是佛法中著名的"筏喻"——法如筏,用于渡河,到岸后应舍弃而不执着
这段经文不仅教导了持戒的现世与来世利益,也通过佛陀渡河的神通示现,象征了修行的最终目标是超越生死轮回的苦海。
感兴偈的寓意解释
度彼岸:在佛教中,"度"意为渡过、超越;"彼岸"象征解脱的境界,而"此岸"代表充满痛苦的世间。"度彼岸"就是从痛苦的世间超越到解脱的境界,就像从河的这边渡到河的那边。
感兴偈的寓意
佛陀看到人们用船筏渡河后说的这首偈子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
现实层面:普通人需要船、筏等工具渡河,而佛陀用神通直接到达对岸
修行象征:
河水象征生死轮回的苦海
船筏象征各种修行方法和佛法教义
普通人需要依靠修行方法渡过生死苦海
而觉悟者(智者)已经超越了这些方法,直接到达解脱的彼岸
实用教导:佛法如同渡河的船筏,是帮助我们到达目的地的工具,一旦到达目的地,就不需要再背着船筏走路(不执着于方法本身)
这个简单的渡河故事通过日常生活场景,生动地表达了佛教修行的核心理念。
这段经文的简明翻译:
【破戒坏处与持戒好处:】
那天傍晚时分,佛陀整理好衣服,拿着他的衣服和钵,和僧侣们一起去休息的地方。到了以后,佛陀洗了脚进入休息处,靠着中间的柱子面向东方坐下。僧侣们也洗脚后进入,靠着西墙面向东方坐下,佛陀坐在最前面。在家信徒们也洗脚进入,靠着东墙面向西方坐下,也以佛陀为首。
接着佛陀对巴陀离村的在家信徒们说:"各位居士,不守戒律、失去道德会有五种坏处。哪五种呢?
因为放纵不检点而损失大量财产
坏名声会到处传开
无论参加什么聚会——无论是贵族聚会、祭司聚会、普通人聚会,还是修行人聚会,都会感到不自在、羞愧
死亡时会神志不清地死去
身体坏灭命终后会投生到痛苦的地方、不好的去处、堕落之处、地狱
居士们,这就是不守戒律、失去道德的五种坏处。
居士们,遵守戒律、具有道德有这五种好处。哪五种呢?
因为谨慎自律而获得大量财富
好名声会到处传播
无论参加什么聚会,都会感到自信、无愧
死亡时会神志清醒地死去
身体坏灭命终后会投生到幸福的地方、天界
居士们,这就是遵守戒律、具有道德的五种好处。"
佛陀用佛法教导、鼓励、使巴陀离村的在家信徒们高兴后,说:"居士们,夜已经很深了,你们认为是时候离开就请便吧。"
"是的,尊敬的大德。"在家信徒们回答后,起身向佛陀顶礼,右绕一周后离开。于是佛陀进入他的住处休息。
那时,摩揭陀国的大臣雨势和孙陀罗正在巴陀离村建造城市,目的是抵挡跋耆国人。当时有成千上万的神灵占据着巴陀离村的各个地方。在那些有强大神灵占据的地方,有权势的王公大臣自然会想在那里建造住所。在有中等能力神灵占据的地方,有中等权势的王公大臣自然会想在那里建造住所。在有微弱神灵占据的地方,地位较低的王公大臣自然会想在那里建造住所。
佛陀用他超凡清净的天眼看见这些神灵占据着巴陀离村的各个地方。于是佛陀在深夜起来,对阿难说:"阿难,谁在巴陀离村建造城市?"
"尊敬的大德,摩揭陀国大臣雨势和孙陀罗在建城,为了抵挡跋耆国人。"
"阿难,雨势和孙陀罗建城,就好像他们和三十三天的天神商量过一样。我刚才用超凡清净的天眼看见成千上万的神灵占据着巴陀离村的地方...在有强大神灵占据的地方,有权势的王公大臣自然会想在那里建造住所。在有中等能力神灵占据的地方,有中等权势的王公大臣自然会想在那里建造住所。在有微弱神灵占据的地方,地位较低的王公大臣自然会想在那里建造住所。
"阿难,只要这里有圣人居住,只要这里有商业活动,这将成为最重要的城市,名叫巴达利弗(华氏城)。但是阿难,巴达利弗将面临三种危险:火灾,水灾,或者内部不和分裂。"
那时,雨势和孙陀罗去拜见佛陀。见面后互相问候,坐在一旁说:"请乔达摩尊者明天带领僧团一起接受我们的供养。"佛陀保持沉默表示接受。他们知道佛陀接受邀请后,回去准备美味的食物,然后派人通知佛陀:"时间到了,饭已经准备好了。"
第二天上午,佛陀整理好衣服,拿着钵和僧团一起去雨势和孙陀罗的住处。到了后,坐在准备好的座位上。雨势和孙陀罗亲自用美味的食物供养佛陀和僧团,使他们满意。当佛陀用完餐,放下钵后,他们取了一个低矮的座位坐在一旁。佛陀用这些诗句祝福他们:
"智者住在哪里,
应该用食物供养,
那些持戒修清净行的人。
如果这地方有神灵,
应该把这供养的功德回向给他们,
被人尊敬的神灵会回报,
就像母亲保护疼爱自己的孩子。
被神灵保护的人,
总是能遇到好事。"
佛陀用这些诗句祝福雨势和孙陀罗后,起身离开。
那时,雨势和孙陀罗紧跟在佛陀后面,心想:"今天佛陀从哪个城门出去,那个门就叫做乔达摩门;从哪个渡口过恒河,那个渡口就叫做乔达摩渡口。"于是佛陀走出的门就被命名为乔达摩门。
然后佛陀来到恒河边。那时恒河水位很高,水面与岸边齐平,乌鸦站在岸边就能喝到水。有些人在找船,有些人在找木筏,有些人在扎竹筏,想要渡过恒河。佛陀就像强壮的人轻松伸直弯曲的手臂或弯曲伸直的手臂那样简单,在恒河这边消失,立刻出现在对岸,和僧团一起。
佛陀看见那些人有的在找船,有的在找木筏,有的在扎竹筏,想要渡过恒河。于是佛陀理解了这件事的意义,当时说出这首富有感悟的诗:
"有人建桥过水,
为了避开沼泽和泥潭;
普通人需要搭筏子渡河,
而智者已经到达彼岸。"
这是第一部分。
这段经文的深入解析:
《破戒过患与持戒功德》——生命之河的两岸
一、场景的庄严与象征
经文开篇描绘了一幅庄严而具象征意义的画面:傍晚时分,佛陀居中而坐,比丘众与在家信徒分列两侧,形成了一个以法为中心的神圣空间。这种座次安排绝非偶然,而是象征着法的流传需要僧俗两众的共同参与,也暗示了佛法如同璀璨明灯,普照众生心灵,引导人们从迷茫走向清明觉悟。在这样的氛围中,佛陀开始了关于持戒与破戒的教诲,一场关乎生命品质的重要开示。
二、人生的两种轨迹:破戒与持戒
佛陀以其无上智慧,用五组对比鲜明的因果关系,揭示了持戒与破戒导致的截然不同人生轨迹:
破戒者的五重深渊:
财富流失——放逸如同钱财的隐形窃贼
恶名远播——毁誉如影随形,不请自来
社交羞愧——无论身处何种场合,内心始终不安
临终迷乱——生命终点时的混沌与恐惧
恶趣转生——死后沉沦痛苦境界
持戒者的五重阶梯:
财富积累——自律是最好的理财大师
善名传扬——品行如同无声的音乐,自然悦人
社交自信——内心无愧,外在从容
临终清明——生命最后一刻的澄澈与平静
善趣转生——死后升入喜乐境界
这组对比并非简单的道德说教,而是揭示了生活的深刻真相:持戒与破戒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在现实生活中产生实际影响的行为模式,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从今生到来世,无一不受其影响。持戒不仅是宗教行为,更是生活的智慧选择。
三、看不见的力量:神祇与城市的共舞
经文中关于神祇与城市建设的描述,揭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真相:我们所见的物质世界背后,存在着看不见的力量场。大能力的神祇与大能力的王公大臣自然相吸,这不仅是一种神秘现象,更揭示了宇宙中"同频共振"的原理。
这段描述超越了单纯的宗教信仰,揭示了一个更深层的哲理:我们的选择和吸引力往往源于我们看不见的内在品质。人类社会表面上由理性选择主导,实际上却受到许多无形力量的影响。这是对"万物相连"的深刻洞察。
四、华氏城的兴衰预言:繁荣背后的无常
佛陀对未来华氏城的预言令人惊叹。他看到了这座城市的辉煌前景,同时也预见了它将面临的三重危机。这一预言不仅证明了佛陀的智慧,更是对人类文明本质的深刻洞察:任何繁荣都蕴含着衰落的种子,最强大的城市也无法逃脱无常的法则。
这一预言邀请我们反思:在追求繁荣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应预见并准备好面对可能的危机?世间万物皆如华氏城,表面的辉煌下隐藏着脆弱的本质。
五、供养与回向:建立宇宙间的和谐关系
佛陀教导雨势和孙陀罗将供养的功德回向给诸天,揭示了一个宇宙和谐的秘密:善行不仅利益行为者本人,还可以通过"回向"这一神圣行为,扩展其影响力。这种回向建立了人与神祇之间的桥梁,形成了一种精神生态系统中的互惠关系。
佛陀的偈颂告诉我们:我们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宇宙网络中相互联系的节点。当我们学会将功德回向,便是在建立一种超越物质的关系网络,这种网络将为我们带来无形的保护与祝福。
六、渡河的神迹:超越的智慧
经文最后的渡河场景,是整部经文的高潮。当普通人忙于寻找船筏渡河时,佛陀却凭借神通力直接到达彼岸。这一场景不仅展示了佛陀的神通,更通过随后的偈颂揭示了修行的终极真谛:
普通人需要各种工具(船、筏、桥)来应对生活的障碍,而真正的智者已经超越了这些外在依赖,直达解脱的彼岸。这正是佛教中著名的"筏喻"——法如同渡河的船筏,用于帮助渡过生死轮回的苦海,但一旦到达彼岸,就不应再执著于法本身。
七、启发与思考:走向生命的彼岸
这段经文如同一条精心编织的锦缎,将生活的各个层面——道德、社会、精神、神秘与超越——融为一体,展现了佛法的全方位智慧。它告诉我们:
持戒不仅是宗教行为,而是提升生命品质的实用之道;我们的世界远比眼见的复杂,有形与无形的力量相互交织;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寻找更好的工具,而在于超越对工具的依赖;而最终,所有修行的目的,都是为了让我们能够像佛陀那样,从容地渡过生命之河,到达安宁与解脱的彼岸。
在当今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这段古老经文的智慧依然闪耀着永恒的光芒。它邀请我们反思:我们是在放逸中随波逐流,还是通过持戒自律掌握生命的方向?我们是忙于寻找渡河的工具,还是努力成为已度彼岸的智者?
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河岸,面对滔滔不绝的生命之河。佛陀的教导,如同远方的灯塔,为我们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