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第八章:晚年与涅槃(长部16经/般涅槃大经(大品[第二]),第2部分,解析(132)
【比丘不退法:】
闻此,雨势婆罗门对世尊说:"乔达摩尊者,即使只具备一种不退法,跋耆人也会兴盛而不会衰落,更何况是七种!所以,乔达摩尊者,摩揭陀王阿阇世是无法用武力征服跋耆人的,除非用离间计或内部瓦解。那么现在我要告辞了,我还有许多事务要处理。"
"婆罗门,你认为时候到了就请便。"于是雨势婆罗门欢喜赞叹世尊所说,起座离去。
然后世尊在雨势婆罗门离去不久后对阿难说:"去吧,阿难,召集所有住在王舍城附近的比丘到集会堂。"
"是的,大德。"阿难应答后,就召集了所有住在王舍城附近的比丘到集会堂,然后去见世尊,顶礼后站在一旁,禀告说:"大德,比丘僧团已经集合,请世尊认为时候到了。"
于是世尊前往集会堂,坐在准备好的座位上。坐下后对比丘们说:"比丘们,我要为你们说七种不退法,要好好听,专心作意。"
"是的,大德。"比丘们回答。世尊说:
"比丘们,只要比丘们经常集会、频繁集会,他们就只会兴盛,不会衰落。
比丘们,只要比丘们和合集会、和合解散、和合处理僧团事务,他们就只会兴盛,不会衰落。
比丘们,只要比丘们不制定未经制定的戒律,不废除已制定的戒律,依循制定的学处而住,他们就只会兴盛,不会衰落。
比丘们,只要比丘们尊重、恭敬、尊崇、供养那些长老比丘、久修行者、僧团的父母、僧团的领导者,并听从他们的意见,他们就只会兴盛,不会衰落。
比丘们,只要比丘们不受后有之爱的影响,他们就只会兴盛,不会衰落。
比丘们,只要比丘们乐住阿兰若处,他们就只会兴盛,不会衰落。
比丘们,只要比丘们各自确立念住,使未来的善同梵行者能来,已来的善同梵行者能安乐住,他们就只会兴盛,不会衰落。
比丘们,只要这七种不退法在比丘们中存在,而且比丘们遵循这七种不退法,那么比丘们就只会兴盛,不会衰落。"
"比丘们,我还要为你们说另外七种不退法,要好好听,专心作意。"
"是的,大德。"比丘们回答。世尊说:
"比丘们,只要比丘们:
不贪爱作务、不喜欢作务、不专注作务
不贪爱谈话、不喜欢谈话、不专注谈话
不贪爱睡眠、不喜欢睡眠、不专注睡眠
不贪爱群聚、不喜欢群聚、不专注群聚
不生恶欲、不随恶欲转
不与恶友交往、不与恶伴来往、不与恶人结交
不因证得小小殊胜而中途停止
他们就只会兴盛,不会衰落。
比丘们,只要这七种不退法在比丘们中存在,而且比丘们遵循这七种不退法,那么比丘们就只会兴盛,不会衰落。"
"比丘们,我还要为你们说另外七种不退法...只要比丘们具有信仰...具有惭愧心...具有愧惧心...多闻...精进...具念...具慧,他们就只会兴盛,不会衰落。
只要这七种不退法在比丘们中存在,而且比丘们遵循这七种不退法,那么比丘们就只会兴盛,不会衰落。"
"比丘们,我还要为你们说另外七种不退法,要好好听,专心作意。"
"是的,大德。"比丘们回答。世尊说:
"比丘们,只要比丘们修习:
念觉支
择法觉支
精进觉支
喜觉支
轻安觉支
定觉支
舍觉支
他们就只会兴盛,不会衰落。"
"比丘们,我还要为你们说另外七种不退法,要好好听,专心作意。"
"是的,大德。"比丘们回答。世尊说:
"比丘们,只要比丘们修习:
无常想
无我想
不净想
过患想
断想
离贪想
灭想
他们就只会兴盛,不会衰落。"
"比丘们,我要为你们说六种不退法,要好好听,专心作意。"
"是的,大德。"比丘们回答。世尊说:
"比丘们:
只要比丘们在同梵行者面前或背后表现慈爱的身业
只要比丘们在同梵行者面前或背后表现慈爱的语业
只要比丘们在同梵行者面前或背后表现慈爱的意业
只要比丘们与持戒的同梵行者共享如法获得的利养,乃至钵中之食
只要比丘们与同梵行者共同持守无缺无漏、无瑕无疵、自在、智者称赞、不执著、导向定的戒律
只要比丘们与同梵行者共同持有能正确导向苦灭的圣见
他们就只会兴盛,不会衰落。只要这六种不退法在比丘们中存在,而且比丘们遵循这六种不退法,那么比丘们就只会兴盛,不会衰落。"
那时,世尊住在王舍城灵鹫山时,经常为比丘们作这样的法语:"这就是戒,这就是定,这就是慧。戒具足的定有大果报大功德。定具足的慧有大果报大功德。慧具足的心完全从诸漏解脱,即:欲漏、有漏、无明漏。"
后来,世尊在王舍城住了适当的时间后,对阿难说:"来吧,阿难,我们去安巴拉提卡。"
"是的,大德。"阿难回答。于是世尊与大比丘众一起去了安巴拉提卡,住在王家园林。在那里,世尊也常为比丘们作同样的法语。
然后世尊在安巴拉提卡住了适当时间后,对阿难说:"来吧,阿难,我们去那烂陀。"
"是的,大德。"阿难回答。于是世尊与大比丘众一起去了那烂陀,住在波婆利芒果园。
此时,舍利弗来见世尊,顶礼后坐在一旁,说:"大德,我如此深信世尊:过去、现在、未来没有任何沙门或婆罗门在正觉方面能超过世尊。"
"舍利弗,你说了很大的话,作了确定的狮子吼:'我如此深信世尊:过去、现在、未来没有任何沙门或婆罗门在正觉方面能超过世尊。'
舍利弗,你是否以心识遍知过去诸阿罗汉、正等正觉者:'这些世尊有如是戒,如是法,如是慧,如是住,如是解脱'?"
"不是的,大德。"
"那么,舍利弗,你是否以心识遍知未来诸阿罗汉、正等正觉者:'这些世尊将有如是戒,如是法,如是慧,如是住,如是解脱'?"
"不是的,大德。"
"那么,舍利弗,你是否以心识遍知现在我这阿罗汉、正等正觉者:'世尊有如是戒,如是法,如是慧,如是住,如是解脱'?"
"不是的,大德。"
"舍利弗,你既然没有以心识遍知过去、未来、现在诸阿罗汉、正等正觉者,为什么你说了这样大胆的话,作了确定的狮子吼呢?"
"大德,我虽然没有以心识遍知过去、未来、现在诸阿罗汉、正等正觉者,但我知道法的类比。大德,就像国王的边境城市,城墙坚固,城门坚固,只有一个城门。那里有一个聪明、能干、有智慧的守门人,阻挡陌生人,让熟人进入。他在城四周巡逻时看不到城墙有任何缝隙或洞口,甚至连猫能钻出的洞都没有。他想:'凡是体型较大的生物要进出这座城市,都必须从这个城门进出。'
同样的,大德,我知道法的类比:过去诸阿罗汉、正等正觉者都是断除五盖、心的随烦恼、慧的减损,善立心于四念处,如实修习七觉支而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未来诸阿罗汉、正等正觉者也将如是。现在世尊也是断除五盖、心的随烦恼、慧的减损,善立心于四念处,如实修习七觉支而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那时,世尊住在那烂陀波婆利芒果园时,也常为比丘们作这样的法语:"这就是戒,这就是定,这就是慧。戒具足的定有大果报大功德。定具足的慧有大果报大功德。慧具足的心完全从诸漏解脱,即:欲漏、有漏、无明漏。"
世尊在那烂陀住了适当时间后,对阿难说:"来吧,阿难,我们去巴陀离村。"
"是的,大德。"阿难回答。于是世尊与大比丘众一起去了巴陀离村。
巴陀离村的优婆塞们听说:"世尊来到了巴陀离村。"他们就去见世尊,顶礼后坐在一旁,说:"请世尊慈悲接受我们的休息处。"世尊以沉默表示接受。
优婆塞们知道世尊接受后,起座顶礼世尊,右绕后离去。他们去到休息处,将整个休息处铺设好座位,设置水罐,点燃油灯,然后去见世尊,说:"休息处已经全部铺设好了,请世尊认为时候到了。"
这段经文的重要佛教词语和句子解释:
比丘不退法的解释
"比丘不退法"是指能使僧团保持兴盛而不衰落的修行原则和方法。这段经文出自《大般涅槃经》,记录了佛陀在最后游化期间的重要教导,背景
经文开始描述摩揭陀国王阿阇世派雨势婆罗门前来询问佛陀关于攻打跋耆国的事宜。佛陀告诉雨势婆罗门,只要跋耆人遵循七种不退法,就不会衰落。雨势婆罗门意识到只能通过离间计或内部瓦解才能征服跋耆人。雨势婆罗门离开后,佛陀将这一原则应用于僧团,向比丘们传授不退法。
第一组七不退法
1. 经常集会:比丘们应定期聚集,共同修行讨论法义,保持团体凝聚力
2. 和合处理事务:和谐一致地集会、解散、处理僧团事务
3. 尊重戒律:不随意更改已制定的戒律,依循佛陀所制定的学处
4. 尊敬长老:尊重有经验的僧人,听从他们的指导
5. 不受后有之爱影响:不受导致轮回的渴爱支配
6. 乐住阿兰若处:喜欢安居在远离人群的安静地方,如森林或山中等僻静处进行修行。简单说,就是乐于在清净无扰的环境中静心修行。喜爱在寂静处修行,远离世俗干扰
7. 确立念住:建立正念,创造良好修行环境
第二组七不退法
关于避免不良习惯:
不贪爱日常琐事、闲谈、睡眠、群聚
不生恶欲、不随恶欲转
不与恶友交往
不因小成就而停止修行
第三组七不退法:修行者的七种重要品质
1. 信仰
简单说就是对佛法的信心,相信修行的道路和果实。
就像相信医生的处方能治好病一样
没有这种信心,就不会开始修行
2. 惭愧心
自己做错事时会感到不安和羞愧。
这是良心的体现
例如:说谎后会感到内心不安
3. 愧惧心
担心自己的不良行为会伤害他人或带来负面影响。
这是对社会责任的认识
例如:不敢酒后开车,怕伤害他人
4. 多闻
广泛学习佛法知识,不断增长见闻。
就像储备食物过冬一样,积累知识应对人生
例如:阅读经典,听闻开示
5. 精进
持续不懈地努力修行,不放弃。
就像坚持每天锻炼身体一样
遇到困难不退缩,保持前进
6. 正念
时刻保持清晰的觉知,活在当下。
就像驾驶时全神贯注一样
例如:吃饭时专注于吃饭,不走神
7. 智慧
能够明辨事物真相的能力。
就像拥有明亮的灯光,能看清道路
能分辨什么对自己和他人有益或有害
这七种品质就像成功修行的七根支柱,缺一不可。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支持修行者在道路上稳步前进。
第四组七不退法(七觉支)
1. 念觉支:保持清晰的觉知
2. 择法觉支:辨别善恶真假
3. 精进觉支:持续不懈地修行
4. 喜觉支:体验修行带来的喜悦
5. 轻安觉支:身心轻松安稳
6. 定觉支:心专注不散乱
7. 舍觉支:平等不偏不倚的心态
第五组七不退法(七种禅观)解释
1. 无常想:观察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化。就像四季更替、花开花落,我们的身体、情绪和生活环境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培养这种观想帮助我们减少对事物的执著。
2. 无我想:观察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自我"。我们所认为的"我"只是身体和心理过程的组合,没有固定不变的核心。这就像河流,看似相同但水一直在流动变化。
3. 不净想:观察身体的真实构成。身体不像外表看起来那么美好,它由各种不净物质组成。这种观想帮助减少对身体的贪恋和自我执著。
4. 过患想:思考贪欲带来的危害。就像吃太多甜食虽然暂时美味但最终有害健康,追求感官享乐也会带来痛苦和问题。
5. 断想:培养放下的心态。就像整理杂乱的房间需要扔掉不需要的物品,我们也需要断除对世间事物的执著和贪爱。
6. 离贪想:培养内心的满足和不贪恋。就像一个已经喝足水的人不会再渴求更多水一样,通过修习使心不再被外在事物所吸引。
7. 灭想:体验内心完全平静的状态。就像平静的湖面没有一丝波纹,当所有烦恼、欲望和执著都消失时,心灵达到完全宁静和自由的状态。
这七种禅观是佛陀教导的帮助比丘们培养智慧、减少执著、最终达到解脱的重要修行方法。
六种不退法
1. 表现慈爱的身业:以慈爱的身体行为对待同修
2. 表现慈爱的语业:以慈爱的言语对待同修
3. 表现慈爱的意业:以慈爱的心意对待同修
4. 共享利养:与持戒的同修分享合法获得的资源
5. 共同持戒:共同遵守清净的戒律
6. 共同持有圣见:共同持有能导向苦灭的正见
舍利弗与佛陀对话的解释
关键词语解释
1. 世尊:佛陀的尊称之一,意为"世间尊贵者",表示佛陀受世间尊敬。
2. 顶礼:一种最高敬意的礼节,通常是将头低至对方足下,表示完全的恭敬与归依。
3. 大德:对佛陀或有德行者的尊称,意为"具大德行者"。
4. 沙门:出家修行的人,离开世俗生活专心修道者。
5. 婆罗门:印度传统的宗教祭司阶层,在古印度属于最高种姓。
6. 正觉:完全的、正确的觉悟,指对宇宙真理的彻底觉醒和理解。
7. 狮子吼:形容确定无疑、自信勇敢的宣言,如同狮子吼声震慑百兽。在佛教中特指坚定不移的法义宣说。
8. 以心识遍知:通过心的力量(如禅定或神通)完全了解或认知。这里佛陀质疑舍利弗是否有能力直接了解所有佛陀的情况。
9. 阿罗汉:已断尽一切烦恼、不再轮回的圣者,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成就之一。
10. 正等正觉者:指完全、平等、正确觉悟的人,特指佛陀。"正等正觉"是佛陀十号之一。
11. 如是戒,如是法,如是慧,如是住,如是解脱:指佛陀在戒律、教法、智慧、生活方式和解脱境界等方面的特质。
12. 法的类比:通过比喻来理解和说明佛法深义的方法。
"城市和守门人"比喻的解释
舍利弗使用的比喻包含深刻寓意:
边境城市:象征佛法的整体体系或解脱之道的完整架构
坚固城墙:象征修行的保护和边界
单一城门:象征成佛的唯一道路
守门人:象征智慧的辨别能力
巡逻检查:象征确认没有其他捷径可走
修行术语解释
1. 五盖:影响禅修的五种心理障碍
五盖是佛教中指阻碍我们心灵平静和智慧生长的五种心理状态,就像乌云遮蔽阳光,或盖子盖住清水:
1. 贪欲:对想要的东西的强烈渴望
例如:禅修时总想着美食、新手机或约会
2. 嗔恨:生气、厌恶和不满的情绪
例如:因为邻居的噪音而无法静下心来修行
3. 昏沉睡眠:精神不振和想睡觉的状态
例如:打坐时昏昏欲睡,思维迟钝,无法保持警觉
4. 掉举恶作:心烦意乱和后悔不安
掉举:像猴子一样心思跳来跳去,坐立不安
恶作:对过去的事情不停懊悔,担心未来
5. 疑惑:对修行方法、老师或自己能力的怀疑
例如:"这样做真的有用吗?""我能成功吗?"
这五种心理状态会阻碍我们的禅修,就像脏水无法清晰映照月亮一样,受五盖影响的心无法看清真相。
2. 心的随烦恼:污染心灵的各种负面情绪和思想。
心的随烦恼解释
心的随烦恼是跟着主要情绪问题(贪、嗔、痴)一起出现的小情绪问题。就像主要污染物会带来一系列其他污染一样。
简单来说:
是让心不清净的次要情绪,比如嫉妒、傲慢、吝啬、怀恨等
就像感冒(主要烦恼)会带来咳嗽、流鼻涕、头痛(随烦恼)
例如:因为生气(主要烦恼),接着产生怨恨、报复心、挑剔(随烦恼)
3. 慧的减损:因无明和执着导致智慧的缺失。
慧的减损解释
慧的减损是指智慧被蒙蔽或削弱的状态。
简单来说:
就像戴着有色眼镜,看不清事物的真相
就像阳光明明照耀,但房间窗帘拉上了,屋内仍然黑暗
例如:明明知道吸烟有害健康(有智慧),但因为烟瘾和习惯(执着)仍然继续吸烟(智慧被减弱)
这种智慧的减弱主要是由于我们对事物的错误认识(无明)和强烈执着造成的,就像云层遮住了本来清晰的视野。
4. 四念处:四种建立正念的修习法门:
身念处:观察身体
受念处:观察感受
心念处:观察心念
法念处:观察法(现象本质)
5. 七觉支:通向觉悟的七种心理要素:
念觉支:保持觉知
择法觉支:辨别善恶真伪
精进觉支:持续努力
喜觉支:修行的喜悦
轻安觉支:身心轻松宁静
定觉支:心的专注
舍觉支:平等不偏的心态
6. 无上正等正觉:最高的、无与伦比的完全觉悟。
对话的深意
这段对话展示了舍利弗深刻的智慧。尽管他承认无法直接了解所有佛陀的具体情况,但他通过理解成佛的普遍法则,确信所有觉悟者都必须经过相同的修行道路。舍利弗的信心不是盲目的崇拜,而是基于对佛法本质的深刻理解。
这也揭示了佛教修行的普遍性原则:觉悟之道有其客观规律,不论何时何地,真正的觉悟者都必须经过断除烦恼、培养正念、发展觉支的相同过程。就像城市只有一个正门一样,成佛也只有一条道路。
经文还强调了"戒定慧"三学的关系:戒行圆满成就禅定,禅定圆满成就智慧,智慧圆满则从一切烦恼(欲漏、有漏、无明漏)中解脱。
"戒定慧"三学的关系解释
佛教修行的三大核心是戒、定、慧,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像建造一座高楼的过程:
戒行圆满成就禅定
戒是基础,就像建筑的地基。它指遵守道德规范,不做伤害自己和他人的事。当我们遵守道德规范时,内心会感到平静无愧,没有后悔和担忧,这种平静是禅定的前提条件。
比如:如果你说了谎,心里会不安,难以集中注意力。守戒让你心安理得,为禅修创造条件。
禅定圆满成就智慧
定是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就像聚光灯。有了良好的戒行基础,心不再受到懊悔和散乱的干扰,能够保持专注和平静。这种专注的心能够看清事物的本质,产生真正的智慧。
比如:平静的湖面才能清晰地映照月亮,只有专注的心才能洞察真相。
智慧圆满则从烦恼中解脱
慧是对事物本质的透彻理解,就像明亮的灯光。通过禅定培养的清晰心智,我们能够看穿生活的假象,理解真相。这种智慧能够切断我们与烦恼的联系,带来真正的自由。
三种烦恼(三漏)简释
1. 欲漏:对感官享乐的渴求,如对美食、财富、名誉的贪恋
2. 有漏:对生存和继续存在的执著,害怕死亡,渴望永生
3. 无明漏:对真相的无知,不了解苦的本质和解脱之道
就像一艘船漏水会沉没,这些"漏"会让我们沉浸在痛苦中。通过戒定慧的修行,我们能堵住这些漏洞,达到彻底的解脱。
这段经文的简明翻译:
【比丘不退法:】
听到这些话,雨势婆罗门对佛陀说:"尊敬的乔达摩,即使只有一条不退步的原则,跋耆国的人民也会繁荣而不会衰落,更不用说全部七条了!所以,尊敬的乔达摩,摩揭陀国的阿阇世王是不可能用武力征服跋耆人的,除非使用离间计策或让他们内部分裂。现在我要告辞了,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处理。"
"婆罗门,你认为是时候离开就请便吧。"于是雨势婆罗门高兴地赞美佛陀所说的话,起身离开了。
不久后,佛陀对阿难说:"去吧,阿难,把所有住在王舍城附近的僧人都叫到集会堂来。"
"好的,尊者。"阿难答应后,就把所有住在王舍城附近的僧人都召集到集会堂,然后去见佛陀,恭敬地行礼后站在一旁,报告说:"尊者,僧团已经集合了,请您认为合适时就过来。"
于是佛陀前往集会堂,坐在准备好的座位上。坐下后对僧人们说:"僧人们,我要给你们讲七种不会退步的方法,请认真听,集中注意力。"
"好的,尊者。"僧人们回答。佛陀说:
"僧人们,只要你们经常聚会、频繁集合,你们就只会兴盛,不会衰落。
僧人们,只要你们和睦地集会、和睦地解散、和睦地处理僧团事务,你们就只会兴盛,不会衰落。
僧人们,只要你们不制定没有被制定过的戒律,不废除已经制定的戒律,按照已制定的修行准则生活,你们就只会兴盛,不会衰落。
僧人们,只要你们尊重、恭敬、尊崇、供养那些资深僧人、长期修行的人、僧团的长辈、僧团的领导者,并听从他们的意见,你们就只会兴盛,不会衰落。
僧人们,只要你们不受导致来世轮回的渴爱影响,你们就只会兴盛,不会衰落。
僧人们,只要你们喜欢住在安静的地方修行,你们就只会兴盛,不会衰落。
僧人们,只要你们各自建立正念,使未来的好修行伙伴能来加入,已经来的好修行伙伴能快乐地生活,你们就只会兴盛,不会衰落。
僧人们,只要这七种不退步的方法在你们中间存在,而且你们遵循这七种方法,那么你们就只会兴盛,不会衰落。"
"僧人们,我还要给你们讲另外七种不退步的方法,请认真听,集中注意力。"
"好的,尊者。"僧人们回答。佛陀说:
"僧人们,只要你们:
不贪爱杂务、不喜欢杂务、不专注于杂务
不贪爱闲谈、不喜欢闲谈、不专注于闲谈
不贪爱睡眠、不喜欢睡眠、不专注于睡眠
不贪爱群体聚会、不喜欢群体聚会、不专注于群体聚会
不产生不良的欲望、不跟随不良的欲望
不与品行不好的朋友交往、不与品行不好的伙伴来往、不与品行不好的人结交
不因为获得一点小成就就半途而废
你们就只会兴盛,不会衰落。
僧人们,只要这七种不退步的方法在你们中间存在,而且你们遵循这七种方法,那么你们就只会兴盛,不会衰落。"
"僧人们,我还要给你们讲另外七种不退步的方法...只要僧人们有信仰...有羞耻心...有畏惧做错事的心...博学多闻...精进努力...具有正念...有智慧,他们就只会兴盛,不会衰落。
只要这七种不退步的方法在你们中间存在,而且你们遵循这七种方法,那么你们就只会兴盛,不会衰落。"
"僧人们,我还要给你们讲另外七种不退步的方法,请认真听,集中注意力。"
"好的,尊者。"僧人们回答。佛陀说:
"僧人们,只要你们修习:
念觉支(保持觉知的能力)
择法觉支(分辨善恶真假的能力)
精进觉支(努力不懈的能力)
喜觉支(感受快乐的能力)
轻安觉支(身心轻松平静的能力)
定觉支(专注集中的能力)
舍觉支(保持平等心的能力)
你们就只会兴盛,不会衰落。"
"僧人们,我还要给你们讲另外七种不退步的方法,请认真听,集中注意力。"
"好的,尊者。"僧人们回答。佛陀说:
"僧人们,只要你们修习:
无常想(理解一切事物都是变化的)
无我想(理解没有永恒不变的自我)
不净想(理解身体的不清净本质)
过患想(理解执着带来的危害)
断想(理解断除贪欲的重要性)
离贪想(理解远离贪爱的重要性)
灭想(理解止息一切烦恼的重要性)
你们就只会兴盛,不会衰落。"
"僧人们,我要给你们讲六种不退步的方法,请认真听,集中注意力。"
"好的,尊者。"僧人们回答。佛陀说:
"僧人们:
只要你们在同修面前或背后表现出慈爱的身体行为
只要你们在同修面前或背后表现出慈爱的言语
只要你们在同修面前或背后表现出慈爱的心意
只要你们与持戒的同修分享合法获得的供养,甚至包括钵里的食物
只要你们与同修共同遵守完美无缺、无污点、自在、智者称赞、不执著、导向禅定的戒律
只要你们与同修共同持有能正确引导到达苦的止息的正确见解
你们就只会兴盛,不会衰落。只要这六种不退步的方法在你们中间存在,而且你们遵循这六种方法,那么你们就只会兴盛,不会衰落。"
那时,佛陀住在王舍城灵鹫山时,经常对僧人们这样说法:"这就是戒律,这就是禅定,这就是智慧。具备完善戒律的禅定会带来巨大的成果和功德。具备完善禅定的智慧会带来巨大的成果和功德。具备完善智慧的心完全从各种漏洞中解脱出来,也就是:欲望的漏洞、存在的漏洞、无明的漏洞。"
后来,佛陀在王舍城住了适当的时间后,对阿难说:"来吧,阿难,我们去安巴拉提卡。"
"好的,尊者。"阿难回答。于是佛陀与众多僧人一起去了安巴拉提卡,住在王家园林。在那里,佛陀也常常对僧人们作同样的说法。
然后佛陀在安巴拉提卡住了适当时间后,对阿难说:"来吧,阿难,我们去那烂陀。"
"好的,尊者。"阿难回答。于是佛陀与众多僧人一起去了那烂陀,住在波婆利芒果园。
此时,舍利弗来见佛陀,恭敬行礼后坐在一旁,说:"尊者,我如此深信您:过去、现在、未来没有任何修行人或婆罗门在觉悟方面能超过您。"
"舍利弗,你说了很大的话,做了肯定的狮子吼:'我如此深信世尊:过去、现在、未来没有任何修行人或婆罗门在觉悟方面能超过世尊。'
舍利弗,你是否能用你的心完全了解过去所有的阿罗汉、正等正觉者:'这些佛陀有这样的戒律,这样的法,这样的智慧,这样的生活方式,这样的解脱'?"
"不是的,尊者。"
"那么,舍利弗,你是否能用你的心完全了解未来所有的阿罗汉、正等正觉者:'这些佛陀将会有这样的戒律,这样的法,这样的智慧,这样的生活方式,这样的解脱'?"
"不是的,尊者。"
"那么,舍利弗,你是否能用你的心完全了解现在的我这个阿罗汉、正等正觉者:'世尊有这样的戒律,这样的法,这样的智慧,这样的生活方式,这样的解脱'?"
"不是的,尊者。"
"舍利弗,既然你不能用你的心完全了解过去、未来、现在所有的阿罗汉、正等正觉者,为什么你说了这样大胆的话,做了肯定的狮子吼呢?"
"尊者,虽然我不能用我的心完全了解过去、未来、现在所有的阿罗汉、正等正觉者,但我知道法的道理。尊者,就像国王的边境城市,城墙坚固,城门坚固,只有一个城门。那里有一个聪明、能干、有智慧的守门人,阻止陌生人进入,让熟悉的人进入。他在城四周巡逻时看不到城墙有任何缝隙或洞口,甚至连猫能钻出的洞都没有。他想:'凡是身体较大的生物要进出这座城市,都必须从这个城门进出。'
同样的,尊者,我知道法的道理:过去所有的阿罗汉、正等正觉者都是通过除去五种障碍、心的烦恼、智慧的减损,把心安住在四种念处上,如实修习七种觉支而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未来所有的阿罗汉、正等正觉者也将如此。现在您也是通过除去五种障碍、心的烦恼、智慧的减损,把心安住在四种念处上,如实修习七种觉支而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那时,佛陀住在那烂陀波婆利芒果园时,也常常对僧人们这样说法:"这就是戒律,这就是禅定,这就是智慧。具备完善戒律的禅定会带来巨大的成果和功德。具备完善禅定的智慧会带来巨大的成果和功德。具备完善智慧的心完全从各种漏洞中解脱出来,也就是:欲望的漏洞、存在的漏洞、无明的漏洞。"
佛陀在那烂陀住了适当时间后,对阿难说:"来吧,阿难,我们去巴陀离村。"
"好的,尊者。"阿难回答。于是佛陀与众多僧人一起去了巴陀离村。
巴陀离村的在家信徒们听说:"佛陀来到了巴陀离村。"他们就去见佛陀,恭敬行礼后坐在一旁,说:"请世尊慈悲接受我们准备的休息处。"佛陀保持沉默表示接受。
在家信徒们知道佛陀接受后,起身恭敬行礼,右绕佛陀后离开。他们去到休息处,将整个地方铺设好座位,放好水罐,点亮油灯,然后去见佛陀,说:"休息处已经全部准备好了,请世尊认为合适时就过来。"
这段经文的深入解析:
不退法的智慧之光:古老教诲中的永恒真理
缘起的智慧:从国家治理到心灵修行
《大般涅槃经》中的这段经文,记录了佛陀在生命最后旅程中留给世人的珍贵教导。故事从一个政治咨询开始:摩揭陀国王阿阇世派遣雨势婆罗门向佛陀咨询如何征服跋耆国。佛陀并未直接回答战争的问题,而是转而谈论跋耆人保持兴盛的原则——"不退法"。
这一幕充满深意:当权者寻求征服之道,智者却指明和谐与发展之路。雨势婆罗门敏锐地意识到,只有通过离间计或内部瓦解才能征服遵循不退法的跋耆人。这一场景揭示了佛陀教法的第一层智慧:团结和谐的力量远胜于外在武力的威胁。
在婆罗门离去后,佛陀随即将这一原则转化为僧团修行的指南,展现了佛法的灵活性与普适性:从国家治理到个人修行,同样的原则可以带来兴盛与发展。
七重法宝:不退法的多维智慧体系
佛陀在集会堂中宣讲的不退法,实际上构建了一个完整而精妙的修行体系,它们如同七层宝塔,层层递进,互相支撑:
第一组:集体和谐的基础
经常集会、和合处理事务、尊重戒律、尊敬长老、不受后有之爱的影响、乐住寂静处、确立正念——这些原则确立了修行团体的基础架构。我们看到,真正的集体智慧不在于否定传统,而在于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和谐发展。现代社会中,许多组织忽视了这些基本原则,导致内耗不断、传承断裂。
第二组:远离懈怠的警醒
不贪爱世俗事务、闲谈、睡眠、群聚,不生恶欲,不与恶友交往,不因小成就而停止——这组不退法如明灯照亮了修行路上的陷阱。当我们审视现代生活,是否常被手机、社交媒体、闲聊、聚会所消耗?是否因小小成就而停滞不前?佛陀的教诲穿越时空,直指现代人心灵的痛点。
第三组:内在品质的培养
信仰、惭愧心、愧惧心、多闻、精进、正念、智慧——这些是内在的宝藏,是修行者必不可少的素质。没有羞耻心的社会必然道德沦丧;缺乏精进的人生注定平庸无为。在追求物质的时代,这些内在品质的培养尤为珍贵。
第四组:七觉支的修行方法
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这是通向觉悟的七把钥匙。正念让我们看清当下,智慧让我们辨别真伪,精进让我们不断前行,喜悦给予我们力量,轻安使身心平静,禅定让心专注如聚光灯,平等心让我们超越二元对立。现代心理学正在重新发现这些古老智慧的价值。
第五组:七种禅观的深刻洞察
无常想、无我想、不净想、过患想、断想、离贪想、灭想——这七种观想方法引导我们透视现象背后的实相。当我们真正理解一切都在变化,没有永恒的自我,执著带来痛苦,放下带来自由时,生活的重负便会转化为生命的舞蹈。
第六组:和谐相处的艺术
慈爱的身业、语业、意业,共享资源,共同持戒,共同持有正见——这些原则建立了真正的和谐人际关系。在行为、言语和心意上都充满慈爱,愿意分享而非独占,共同遵守规则而非各行其是,分享共同的价值观而非价值对立,这样的关系才能长久稳固。
戒定慧:通向解脱的黄金阶梯
贯穿整部经文的是佛陀反复强调的"戒定慧"三学:戒律是基础,禅定是方法,智慧是目标。这三者形成一个完整的修行体系:戒律的遵守为心灵创造了宁静的环境,宁静的心才能进入深度禅定,而深度禅定又是智慧生起的土壤。最终,圆满的智慧带来从一切烦恼(欲漏、有漏、无明漏)中的彻底解脱。
这一过程如同植树:戒律是肥沃的土壤,禅定是浇灌的过程,智慧是最终开花结果。没有土壤,种子无法生根;没有浇灌,幼苗无法成长;而土壤和浇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果实的成熟。
舍利弗的狮子吼:修行道路的普遍性
经文中,舍利弗向佛陀表达了他的深信: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觉悟者都无法超越佛陀。当佛陀质疑他怎能做出如此大胆的断言时,舍利弗以"城门守卫"的比喻回答:虽然他不能直接了知所有觉悟者的状态,但他理解觉悟的必经之路——断除五盖、建立四念处、修习七觉支。
这一精彩对话揭示了修行道路的普遍性:无论是谁,无论在什么时代,觉悟的道路都有其基本规律。这就像物理定律一样,不因时代变迁而改变。这一认识给予我们极大的信心:古人走过的道路,今人同样可以走;圣者证得的境界,凡夫也有可能证得。
现代启示:古老智慧的当代价值
这些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教诲,对现代人有何启示?
1. 在碎片化的时代,我们更需要系统性的修行方法。不退法提供了从道德品质到禅修技巧的完整体系,而非零散的心灵鸡汤。
2. 在个人主义盛行的社会,集体和谐的智慧尤为珍贵。经常集会、和合处理事务、尊敬长老的原则,对现代组织和家庭都有深刻启示。
3. 在注意力经济的今天,不贪爱闲谈、不贪爱群聚的教导直指现代人的精神困境。我们是否被社交媒体和娱乐所消耗?是否因忙于回应他人而失去了自我?
4. 在急功近利的环境中,"不因证得小小殊胜而中途停止"的警醒尤为重要。真正的成就需要持之以恒,不被小成就所满足。
5. 在物质丰富但精神匮乏的时代,七觉支和七种禅观提供了丰富的心灵资源。正念、慈悲、平等心的修习,正是现代人最需要的内在财富。
结语:不退之道,人生之道
不退法不仅是僧团兴盛的原则,也是个人成长的指南,更是组织发展的智慧。它既是修行之道,也是人生之道。在这个变化迅速的时代,这些古老的原则提醒我们:真正的进步不在于抛弃传统,而在于从传统中汲取智慧;真正的自由不在于放纵欲望,而在于超越欲望;真正的幸福不在于无尽的追求,而在于内心的清明与平静。
当我们站在历史的长河中回望这些教诲,会惊讶地发现:越是古老的智慧,越有永恒的价值;越是简朴的教导,越有深刻的内涵。佛陀的不退法,是照亮人类心灵的永恒明灯,穿越时空,指引我们走向真正的兴盛与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