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第六章:重要教法:帕亚西经,第2部分,解析(116)

【孕妇的比喻:】


"那么,王子啊,让我给你打个比喻。有智慧的人能通过比喻理解意义。从前,有个婆罗门有两个妻子。一个妻子有个十岁或十二岁的儿子,另一个妻子怀有身孕,快要生产了。后来这个婆罗门去世了。


这个少年对继母说:'夫人,凡是财产、谷物、金银,都是我的,你没有任何份额。请把我父亲的遗产交给我。'


那个婆罗门的遗孀回答说:'孩子,等我生下孩子再说。如果是男孩,他也应该得到一份;如果是女孩,她将来也可以为你服务。'"


"那个少年第二次又对继母说:'夫人,凡是财产、谷物、金银,都是我的,你没有任何份额。请把我父亲的遗产交给我。'


婆罗门遗孀又回答说:'孩子,等我生下孩子再说。如果是男孩,他也应该得到一份;如果是女孩,她将来也可以为你服务。'


少年第三次又提出同样的要求。


这时,那个婆罗门遗孀拿着刀进入内室,剖开腹部说:'让我看看是男孩还是女孩。'结果她不仅失去了自己的生命,还失去了胎儿和财产。就像这个愚蠢的妇人,因为不当地寻求遗产而导致灭亡。


同样地,王子啊,你也会因为不当地寻求他世而自取灭亡,就像那个愚蠢的婆罗门遗孀一样。有德行的沙门婆罗门不会强求未成熟的果实成熟,他们会等待其自然成熟。智者的生命对有德行的沙门婆罗门是有价值的。他们活得越久,积累的功德就越多,为众生谋福利,为世间带来安乐,为人天带来利益。由此你应当明白:'确实有他世,有化生的众生,有善恶业的果报。'"


"尽管尊者迦叶这样说,但我仍然认为'没有他世,没有化生的众生,没有善恶业的果报。'"


"王子啊,你是否还有其他理由?"


"是的,迦叶啊,我有。"


"请问是什么理由呢?"


"迦叶啊,我的手下抓到一个盗贼罪犯带到我面前说:'大人,这是一个盗贼,请您对他判处任何您认为适当的惩罚。'我就说:'把这个人活着放进大锅里,盖上盖子,用湿皮革密封,厚厚地涂上湿泥,放在火上烧。'他们就照做了。当我们知道那人已死时,就移开锅子,揭开盖子,慢慢地观察,想看看他的灵魂是否会出来。但我们没有看到他的灵魂出来。这就是我认为'没有他世,没有化生的众生,没有善恶业的果报'的另一个理由。"


【梦中的比喻:】


"那么,王子啊,让我反问你,请你随意作答。你是否记得自己午睡时梦见过美丽的园林、森林、平原和莲池?"


"是的,迦叶啊,我记得。"


"当时有驼背的、矮小的、年轻的女仆在看护你吗?"


"是的,迦叶啊,有。"


"她们能看见你的灵魂进入或离开你的身体吗?"


"不能,迦叶啊。"


"这样看来,她们在你活着时就看不见你的灵魂进出,那么你怎么能看见死者的灵魂进出呢?由此你应当明白:'确实有他世,有化生的众生,有善恶业的果报。'"


"尽管尊者迦叶这样说,但我仍然认为'没有他世,没有化生的众生,没有善恶业的果报。'"


"你是否还有其他理由,王子?"


"是的,迦叶啊,我有。"


"请问是什么理由呢?"


"迦叶啊,我的手下抓到一个盗贼罪犯带到我面前说:'大人,这是一个盗贼,请您对他判处任何您认为适当的惩罚。'我就命令他们用绳子勒死这个还活着的人,看看能否见到他的灵魂出来。我们命令他们从不同方向拉绳子,但看不到灵魂出来。然后我们命令他们做不同的尝试:放倒他,仰面朝上...侧卧...另一侧...站立...倒立...用手打他...用土块打他...用棍棒打他...用刀砍他...摇动他,但我们仍然看不到灵魂出来。他的眼睛还在那里,看得见的形色也在那里,但感官已经不起作用了。他的耳朵还在那里,声音也在那里,但已听不到了。他的鼻子还在那里,气味也在那里,但已闻不到了。他的舌头还在那里,味道也在那里,但已尝不到了。他的身体还在那里,触感也在那里,但已感觉不到了。这就是我认为'没有他世,没有化生的众生,没有善恶业的果报'的另一个理由。"


【贝壳吹手的比喻:】


"那么,王子啊,让我给你打个比喻。有智慧的人能通过比喻理解意义。从前有一个吹贝壳的人带着贝壳去了边远地区。他来到一个村子,站在村子中间吹了三次贝壳,然后把贝壳放在地上,坐在一旁。"


"那些边远地区的人从未听过这种声音,他们想:'这是什么声音,如此迷人,如此动听,如此令人陶醉,如此吸引人,如此令人着迷?'他们聚集在一起问那个吹贝壳的人:'这是什么声音,如此迷人,如此动听,如此令人陶醉,如此吸引人,如此令人着迷?'


他回答说:'诸位,这是贝壳发出的声音。'


他们把贝壳仰面放下说:'说话啊,贝壳!说话啊,贝壳!'但贝壳没有发出声音。他们把贝壳倒过来放...侧放...另一侧放...竖立...倒立...用手打...用土块打...用棍棒打...用刀砍...摇动它,说:'说话啊,贝壳!说话啊,贝壳!'但贝壳还是没有发出声音。


那个吹贝壳的人心想:'这些边远地区的人真是愚蠢,他们怎么会这样不当地寻找贝壳的声音呢?'于是在他们面前拿起贝壳,吹了三下,然后带着贝壳离开了。


那些边远地区的人这才明白:'原来这贝壳要配合人力、努力和风,才能发出声音。当没有这些条件时,它就不会发出声音。'


同样的,王子啊,当这个身体有寿命、体温和意识时,它才能行走、站立、坐下、躺卧,能用眼睛看见形色,用耳朵听见声音,用鼻子闻到气味,用舌头尝到味道,用身体感觉触感,用意识了知法尘。当身体失去寿命、体温和意识时,就不能做这些事情了。由此你应当明白:'确实有他世,有化生的众生,有善恶业的果报。'"


"尽管尊者迦叶这样说,但我仍然认为'没有他世,没有化生的众生,没有善恶业的果报。'"


"你是否还有其他理由,王子?"


"是的,迦叶啊,我有。"


"请问是什么理由呢?"


"迦叶啊,我的手下抓到一个盗贼罪犯带到我面前说:'大人,这是一个盗贼,请您对他判处任何您认为适当的惩罚。'我就命令他们剥去那人的皮,看看能否见到他的灵魂。然后我们剥去他的肉...切断他的筋...砍断他的骨头...劈开他的骨髓,但还是看不到灵魂。这就是我认为'没有他世,没有化生的众生,没有善恶业的果报'的另一个理由。"


【火祭祀者的比喻:】


"那么,王子啊,让我给你打个比喻。从前有一个火祭祀者,一个结发修行的婆罗门,住在森林中的叶屋里。有一个商队在他的庵舍附近过夜,第二天早晨就离开了。这个火祭祀者想:'我去看看商队宿营的地方,也许能找到一些有用的东西。'当他到那里时,看见一个被遗弃的小男孩。看到这个情况,他想:'如果我眼睁睁看着一个人类死去,那是不对的。不如我把这个孩子带回庵舍,抚养他,让他长大。'于是他就这样做了。"


"当这个男孩长到十岁或十二岁时,火祭祀者有事要到邻近的村落去。他就对男孩说:'孩子,我要去村子办事。你要照看圣火,不要让它熄灭。如果火不小心熄灭了,这里有斧头、木柴和钻木取火的工具,你可以重新点燃圣火。'火祭祀者这样嘱咐完就去了村子。


但这个男孩玩得太入迷,火就熄灭了。他想:'父亲对我说:"要照看圣火,不要让它熄灭。如果火不小心熄灭了,这里有斧头、木柴和钻木取火的工具,你可以重新点燃圣火。"不如我现在就重新生火吧。'


于是他用斧头劈开钻木取火的工具,想:'也许这样能得到火。'但是得不到火。他把工具劈成两半、三半、四半、五半、十半、百半,把它劈成小片,然后捣成粉末,再把粉末扬在大风中,想:'也许这样能得到火。'但还是得不到火。


当火祭祀者办完事回来,问道:'孩子,火没有熄灭吧?'


男孩就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他:'父亲,我玩得太入迷,火熄灭了。我想起父亲说要照看圣火,如果熄灭了可以用工具重新点燃。于是我用斧头把工具劈开...但是得不到火。'


火祭祀者心想:'这孩子多么愚蠢无知啊,怎么会这样不当地寻找火呢?'于是在孩子面前拿起钻木取火的工具,生起火来,对孩子说:'这才是正确生火的方法,不是像你这样愚蠢无知地寻找火。'


同样地,王子啊,你也是愚蠢无知地寻找他世。放弃这种邪见吧,王子,放弃这种邪见吧,不要让它长期带给你不利与痛苦。"


"尽管尊者迦叶这样说,但我还是不能放弃这种邪见。波斯匿王和其他国王都知道:'帕亚西王子持这样的见解,这样的观点—没有他世,没有化生的众生,没有善恶业的果报。'如果我放弃这种见解,人们会说:'帕亚西王子多么愚蠢无知,轻易就相信了。'因此,我会因愤怒、轻蔑和固执而坚持这个观点。"



这段经文的重要佛教词语和句子解释:


详解佛教《帕亚西经》中的比喻


【孕妇的比喻】


核心寓意:不当的方法会导致毁灭性后果,正确认识真相需要适当的方法。


详细解释:

1. 婆罗门家庭情境:故事中的婆罗门有两个妻子,一个已有子嗣,另一个怀孕。婆罗门死后,前妻的儿子急于继承遗产,而怀孕的继母请求等待胎儿出生。


2. 孕妇的错误行为:继母因急于知道胎儿性别而剖腹自杀,结果导致三重损失——自己的生命、胎儿的生命和财产权益。


3. 对帕亚西王子的批判:迦叶尊者以此比喻指出,帕亚西王子通过杀人并观察尸体来否定来世的方法,就像孕妇通过剖腹来确定胎儿性别一样荒谬和自取灭亡。


4. 佛教智慧教导

"有德行的沙门婆罗门不会强求未成熟的果实成熟"——暗示真理需要通过正确的修行和因缘成熟才能理解。

"智者的生命有价值"——在巴利经典中,这强调持有正见的修行者即使在现世也过着有意义的生活。迦叶尊者向帕亚西说明,持戒修行者不论来世如何,在现世已经获得清净无悔的生活,这本身就是宝贵的。


"为众生谋福利"——反映了早期佛教中的慈悲理念,修行者通过实践慈、悲、喜、舍等功德,为众生带来实际的福祉。这表明佛陀的教导同时关注个人解脱与利益他人。


这些教导强调了佛教修行的完整性:既需要正确的方法和时机,也需要正确的生活态度和对众生的关怀。通过这些比喻,迦叶尊者向帕亚西王子展示了佛教修行不仅关乎来世与否的哲学辩论,更关乎如何在当下活出有意义的生活。


5. 对"他世"的论证:通过反面例子,说明错误的实验方法不能得出正确结论,尤其在探索精神领域时。


【梦中的比喻】


核心寓意:精神现象无法用物质观察方法直接感知。


详细解释:

1. 梦境体验:迦叶尊者提问帕亚西王子是否曾梦见园林、森林等景象,王子承认确有此经历。


2. 无形的心识活动:尊者指出,即使王子睡觉时有侍女在旁,她们也看不到王子的"灵魂"(意识)如何进出身体产生梦境。


3. 类比推理:如果连活人在做梦时,外人都无法观察到意识活动,那么期望通过肉眼观察死者的"灵魂"离开更是不合理。


4. 佛教认识论:这个比喻说明了佛教对意识的理解——意识不是物质实体,不能用感官直接感知,而需要通过内观和禅修等方法来体验。


5. 对帕亚西实验的批判:王子通过勒死犯人并观察是否有灵魂出来的实验,是从根本上错误的,因为他用物质手段试图观察非物质现象。


【贝壳吹手的比喻】


核心寓意:生命现象是多种因缘条件和合的结果,非单一实体可解释。


详细解释:

1. 贝壳发声的条件:贝壳需要吹奏者、正确的技巧和气息才能发出美妙声音。边远地区的人不理解这点,试图让贝壳自己发声。


2. 身体功能的缘起性:同样,人体能看、能听、能感知是因为"寿命、体温和意识"三者具足。缺少任何一个条件,身体就无法正常运作。


3. 佛教缘起观:这个比喻完美展示了佛教的缘起思想——现象的产生依赖多种条件的聚合,而非独立自存的单一实体。


4. 对机械唯物主义的批判:帕亚西王子认为剥开身体各部分应该能找到"灵魂",但这种机械式理解无法解释生命现象,就像有人检查、转动、敲打海螺却无法找到声音的源头一样。


在原经文中,迦叶尊者以海螺为例说明:如同一个人想知道海螺的声音从何处来,于是检查、转动、敲打海螺,却找不到声音。因为声音只在特定条件齐备时才产生——需要有人、正确的气息、适当的吹奏方式与完整的海螺。


这个比喻有力地批判了帕亚西的唯物观点,表明生命现象是依赖多种条件共同运作的缘起过程,而非可在物质部分中找到的独立实体。


5. 佛教生命观:这个比喻暗示了佛教对生命的理解——生命不是简单的物质集合,也不是由永恒灵魂主宰,而是由多种因缘条件(五蕴)相互依存而形成的过程。


6. 他世存在的逻辑:比喻说明了身体停止运作不意味着意识消灭,而是构成生命的条件发生了变化,这为轮回转世提供了理论基础。


【火祭祀者的比喻】


核心寓意:探求真理需要正确的方法,错误的方法只会徒劳无功。


详细解释:

1. 男孩的错误尝试:男孩试图通过劈开钻木工具寻找火,结果当然一无所获。这象征着用错误的方法探寻精神真理。


2. 火的本质:火不存在于工具之中,而是通过正确使用工具产生的。同样,精神真理不是通过劈开钻木取火的工具,可以找到的物质存在。


3. 佛教修行方法论:火祭祀者教男孩正确生火的方法,象征着佛陀教导弟子正确的修行方法(八正道)来体证真理。


4. 知识传承的重要性:男孩没有老师指导就无法自己发现正确方法,这突显了在精神探索中善知识(导师)的重要性。


5. 邪见的危害:迦叶尊者直接指出帕亚西的见解是"邪见"(错误的观点),并警告这会"长期带给你不利与痛苦",强调了正见对修行的重要性。


6. 面子与真理的冲突:帕亚西承认即使被说服也不愿改变立场,因为害怕失去面子,这揭示了我们常因自我执着而拒绝接受真理。


《帕亚西经》中重要佛教概念解释


1. 他世:指死后的世界或来世,是佛教轮回说的重要概念。佛教认为意识不会随肉体死亡而完全消失,而是依据业力在六道中继续轮回。


2. 化生众生:指不通过胎生、卵生或湿生等常规生殖方式出生的众生,直接出现的众生。在佛教宇宙观中,天界、地狱众生以及一些饿鬼、阿修罗都属于化生众生。


3. 业与果报:指行为及其后果。佛教认为一切有意识的行为都会产生相应的果报,这是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而非神的审判。


4. 邪见:指错误的见解,尤其是否认因果、轮回等基本佛教原理的观点。断见(认为死后一切消灭)和常见(认为有永恒不变的灵魂)都被佛教视为邪见。


5. 寿命、体温和意识:佛教传统认为这三者是维持生命的基本要素。寿命是生命的持续力,体温是身体的热量,意识是感知和认知能力。


这些比喻的共同主题与当代意义


1. 认识论的局限性:这些比喻共同指出了感官认识的局限性,提醒我们有些真相可能超出常规感官经验的范围,需要通过特殊方法才能体验。这对当代科学主义的局限性提供了一种反思。


2. 方法论的适用性:所有比喻都强调探索真理需要正确的方法。错误的方法不仅无法得到真相,还可能造成伤害。这提醒我们在探索任何领域时,方法的选择与适用性至关重要。


3. 缘起与系统思维:特别是贝壳比喻展示了佛教缘起思想,强调现象是多种条件互相依存的结果,而非孤立存在。这与当代系统理论和生态思维高度契合,提供了解决复杂问题的思路。


4. 直接经验的价值:比喻暗示某些真理需要直接体验而非理论分析。佛教强调禅修体验,这与现代心理学中的正念实践和体验学习理论相呼应。


5. 执着与开放性:帕亚西最后承认因面子问题而不愿改变观点,这提醒我们自我执着如何阻碍真理的接受,启发我们保持思想开放性的重要性。


《帕亚西经》的深层意义与佛教思想


1. 中道思想:经文既批判了帕亚西的唯物断见,也没有提倡永恒灵魂的常见,体现了佛教避免两种极端的中道思想。这种平衡的态度可以帮助现代人避免落入过度唯物或非理性信仰的极端。


2. 佛教认识论:这些比喻揭示了佛教特有的认识论——某些真相超出理性分析范畴,需要通过修行实践来体证。这种知行合一的认识方法补充了现代科学的实证方法。


3. 生死观:经文讨论的核心是关于死后世界的存在问题,展现了佛教对生死的独特理解——既不是完全消灭,也不是永恒不变,而是一种因缘和合的转变过程。


4. 人性反思:帕亚西为维护自尊而拒绝真理的心态,反映了人性的普遍弱点。佛教认为这种自我执着(我执)是痛苦的根源之一,需要通过修行来超越。


现代学术与实践应用


1. 跨学科对话:这些古老比喻为现代科学与宗教、物质与意识的对话提供了有益视角,特别在意识科学、量子物理等前沿领域,佛教的缘起观念提供了有益参考。


2. 伦理反思:帕亚西为验证自己的观点而残忍处死犯人的做法,引发我们对科学实验伦理边界的思考,提醒科学研究应当尊重生命尊严。


3. 教育启示:这些比喻表明,教育不仅需要传授知识内容,更需要教导学习者正确的探究方法。教师应如迦叶一样,通过适当的比喻引导学生理解复杂概念。


4. 心理健康视角:经文暗示,固执己见可能源于对社会评价的恐惧和面子问题,这与现代心理学对社会焦虑的研究相呼应,提示我们需要超越这些限制以获得心灵的真正自由。


结语


《帕亚西经》中的这些比喻不仅是佛教思想的精妙表达,也是跨越时空的智慧结晶。它们提醒我们,在探索生命奥秘和宇宙真相时,方法的正确性与探索者的心态同样重要。无论是古代的帕亚西王子还是现代的科学家,如果受限于错误的方法或者固执的成见,都可能错失对真相的把握。


这些比喻通过简单生动的故事,传达了深刻的哲学思想,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这种通过比喻传达智慧的教学方式仍然具有强大的教育价值,帮助我们理解复杂的生命议题。


《帕亚西经》故事的最终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所引用的文本中帕亚西王子仍然坚持自己的断见,但在完整的《帕亚西经》中,故事并未就此结束。经文继续记载,迦叶尊者又讲述了更多比喻,最终帕亚西王子被说服,放弃了"没有他世"的错误见解,皈依了佛法。


这一转变象征着理性与智慧的胜利,表明即使是最顽固的怀疑论者,在面对真理和善巧引导时也能开启智慧之门。帕亚西最终的转变也给我们带来希望——无论我们当前持有何种观点,只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和求真的态度,都有可能超越自我限制,获得更高的智慧。



这段经文的简明翻译:


《帕亚西经》


孕妇的比喻


"那么,王子,让我给你讲个故事吧。聪明人可以通过故事明白道理。很久以前,有个婆罗门(古印度高种姓祭司)有两个妻子。一个妻子有个十来岁的儿子,另一个妻子怀孕了,快要生产。后来这个婆罗门死了。


这个男孩对他的继母说:'夫人,所有的财产、粮食、金银都应该是我的,你没有份。请把我爸爸的遗产都给我。'


那个怀孕的寡妇回答说:'孩子,等我把孩子生下来再说吧。如果是个男孩,他也应该有一份遗产;如果是个女孩,将来她也可以照顾你。'"


"那个男孩又第二次对继母说:'夫人,所有的财产、粮食、金银都应该是我的,你没有份。请把我爸爸的遗产都给我。'


寡妇还是回答:'孩子,等我把孩子生下来再说吧。如果是个男孩,他也应该有一份;如果是个女孩,将来她也可以照顾你。'


男孩第三次又提出同样的要求。


这时,那个寡妇拿着刀进入内室,割开自己的肚子说:'我要看看肚子里是男孩还是女孩。'结果她不仅丢了性命,也失去了腹中的孩子和财产权。就像这个愚蠢的女人,因为用错误的方法想知道胎儿性别而导致悲剧。


同样的,王子啊,你也会因为用错误的方法寻找来世(死后的世界)而害了自己,就像那个愚蠢的寡妇一样。有道德的修行人不会强求未成熟的果子变熟,他们会耐心等待果子自然成熟。智者的生命对修行人来说很宝贵。他们活得越久,积累的善行就越多,能为众生带来幸福,为世界带来安宁,为人间天上带来好处。通过这个比喻你应该明白:'确实有来世,有不通过父母生育而出生的众生,善恶行为确实有报应。'"


"虽然您这么说,迦叶尊者,但我还是认为'没有来世,没有化生的众生,没有善恶的报应。'"


"王子,你还有其他理由吗?"


"是的,迦叶尊者,我有。"


"请问是什么理由呢?"


"迦叶尊者,我的手下抓到一个小偷带到我面前说:'大人,这是个小偷,请您给他适当的处罚。'我就下令:'把这个人活着放进大锅里,盖上盖子,用湿皮革封好,再厚厚地涂上湿泥,然后生火烧。'他们照我说的做了。当我们确定那人死了,就移开锅子,揭开盖子,仔细观察,想看看他的灵魂是否会出来。但我们什么也没看到。这就是我认为'没有来世,没有化生众生,没有善恶报应'的另一个理由。"


梦中的比喻


"那么,王子,让我反过来问你,请随意回答。你记得自己午睡时梦见过美丽的花园、森林、草原和池塘吗?"


"是的,迦叶尊者,我记得。"


"当时有驼背的、矮小的年轻女仆在照顾你吗?"


"是的,迦叶尊者,有。"


"她们能看见你的灵魂进入或离开你的身体吗?"


"不能,迦叶尊者。"


"所以说,连在你活着的时候,旁人都看不见你的灵魂进出身体,那么你怎么能期望看到死人的灵魂出来呢?从这一点你应该明白:'确实有来世,有化生的众生,有善恶的报应。'"


"虽然您这么说,迦叶尊者,但我还是认为'没有来世,没有化生的众生,没有善恶的报应'。"


"你还有其他理由吗,王子?"


"是的,迦叶尊者,我有。"


"请问是什么理由呢?"


"迦叶尊者,我的手下抓到一个小偷带到我面前说:'大人,这是个小偷,请您给他适当的处罚。'我就命令他们用绳子勒死这个活人,看能不能看到他的灵魂出来。我们命令从不同方向拉绳子,但看不到灵魂出来。然后我们尝试不同方法:把他放倒,仰面朝上...侧卧...换另一侧...站立...倒立...用手打他...用土块打他...用棍子打他...用刀砍他...摇晃他,但我们还是看不到灵魂出来。他的眼睛还在那里,能被看见的东西也在那里,但眼睛已经不能看了。他的耳朵还在那里,声音也在那里,但已听不见了。他的鼻子还在那里,气味也在那里,但已闻不到了。他的舌头还在那里,味道也在那里,但已尝不到了。他的身体还在那里,触感也在那里,但已感觉不到了。这就是我认为'没有来世,没有化生的众生,没有善恶报应'的另一个理由。"


贝壳吹手的比喻


"那么,王子,让我给你讲个故事。聪明人能通过故事明白道理。从前有个吹贝壳的人带着贝壳去了边远的地方。他来到一个村子,站在村子中间吹了三次贝壳,然后把贝壳放在地上,坐在一旁休息。"


"那些从来没听过这种声音的村民想:'这是什么声音,这么好听,这么悦耳,这么令人陶醉,这么吸引人,这么迷人?'他们聚在一起问那个吹贝壳的人:'这是什么声音,这么好听,这么悦耳,这么令人陶醉,这么吸引人,这么迷人?'


他回答说:'各位,这是贝壳发出的声音。'


村民们把贝壳仰面放在地上说:'说话啊,贝壳!说话啊,贝壳!'但贝壳没出声。他们把贝壳倒过来放...侧放...换另一边放...竖着放...倒着放...用手打它...用土块打它...用棍子打它...用刀砍它...摇晃它,还是说:'说话啊,贝壳!说话啊,贝壳!'但贝壳还是没出声。


那个吹贝壳的人心想:'这些乡下人真是太傻了,他们怎么会这样错误地想让贝壳出声呢?'于是他当着村民的面拿起贝壳,吹了三次,然后带着贝壳走了。


村民们这才明白:'原来贝壳要靠人力、努力和风一起作用,才能发出声音。缺少这些条件,它就不会出声。'


"同样的道理,王子,当身体有生命力、体温和意识时,它才能走动、站立、坐下、躺卧,能用眼睛看东西,用耳朵听声音,用鼻子闻气味,用舌头尝味道,用身体感觉触碰,用大脑思考各种事情。当身体失去生命力、体温和意识时,就不能做这些事情了。从这一点你应该明白:'确实有来世,有化生的众生,有善恶的报应。'"


"虽然您这么说,迦叶尊者,但我还是认为'没有来世,没有化生的众生,没有善恶的报应。'"


"你还有其他理由吗,王子?"


"是的,迦叶尊者,我有。"


"请问是什么理由呢?"


"迦叶尊者,我的手下抓到一个小偷带到我面前说:'大人,这是个小偷,请您给他适当的处罚。'我就命令他们剥下那人的皮,看能不能看到他的灵魂。然后我们又剥掉他的肉...切断他的筋...砍断他的骨头...劈开他的骨髓,但还是看不到灵魂。这就是我认为'没有来世,没有化生的众生,没有善恶报应'的另一个理由。"


火祭祀者的比喻


"那么,王子,让我给你讲个故事。从前有个祭祀火的人,是个留着发髻的婆罗门,住在森林里的草屋中。有一队商人在他的草屋附近过夜,第二天早上就离开了。这个祭火人想:'我去看看商队住过的地方,也许能找到些有用的东西。'当他到那里时,看到一个被遗弃的小男孩。看到这情况,他想:'如果我眼睁睁看着一个孩子死掉,那太不应该了。不如我把这孩子带回草屋,养大他吧。'于是他就这样做了。"


"当这个男孩长到十来岁时,祭火人有事要到附近的村子去。他对男孩说:'孩子,我要去村里办事。你要照看好圣火,别让它熄灭。如果火不小心灭了,这里有斧头、木柴和生火的工具,你可以重新点燃圣火。'祭火人交代完就去了村子。


但这男孩玩得太入迷,火灭了。他想:'父亲对我说:"要照看好圣火,别让它灭了。如果不小心灭了,这里有斧头、木柴和生火的工具,你可以重新点燃。"我现在就重新生火吧。'


于是他用斧头劈开钻木取火的工具,想:'也许这样能得到火。'但没有得到火。他把工具劈成两半、三半、四半、五半、十半、一百半,把它劈成小片,然后捣成粉末,再把粉末扬在大风中,想:'也许这样能得到火。'但还是得不到火。


当祭火人办完事回来,问道:'孩子,火没灭吧?'


男孩就把事情经过告诉了他:'父亲,我玩得太入迷,火灭了。我记得父亲说要照看好圣火,如果灭了可以用工具重新点燃。于是我用斧头把工具劈开...但没有得到火。'


祭火人心想:'这孩子太笨了,怎么会这样错误地找火呢?'于是他当着男孩的面拿起生火工具,钻出了火,对男孩说:'这才是正确生火的方法,不是像你那样愚蠢地找火。'


同样地,王子啊,你也是愚蠢地寻找来世的。请放弃这种错误的想法吧,王子,放弃这种错误的想法吧,不要让它长期给你带来伤害和痛苦。"


"虽然迦叶尊者这么说,但我还是不能放弃这种想法。波斯匿王和其他国王都知道:'帕亚西王子持有这样的观点—没有来世,没有化生的众生,没有善恶的报应。'如果我放弃这种观点,人们会说:'帕亚西王子真是个愚蠢的人,轻易就被说服了。'因为害怕被人指责,因为面子问题,因为固执,我只能继续坚持这个观点。"


简释


这段经文通过四个生动的比喻展示了帕亚西王子错误观点的荒谬性:


1. 孕妇比喻:就像那位愚蠢的婆罗门寡妇用错误的方法想知道胎儿性别而丧命,帕亚西用错误的方法寻找灵魂也不会有结果。


2. 梦的比喻:正如梦中的意识活动不被外人看见,灵魂的离去也不是用肉眼能看到的。


3. 贝壳比喻:就像贝壳发声需要适当条件,生命现象也需要多种因缘和合才能存在,不能简单割裂看待。


4. 火的比喻:如同那个男孩用错误方法找火,帕亚西王子也在用错误方法寻找灵魂和来世证据。


最后,帕亚西王子承认自己坚持错误观点主要是因为面子问题和固执,这反映了人们常常因为自尊心和面子而拒绝接受真理的心理现象。这段经文通过简单明了的故事,深刻揭示了正确方法论的重要性和执着己见的危害。



这段经文的深入解析:


生命的奥秘:《帕亚西经》的四重启示


隐藏在古老对话中的智慧明珠


《帕亚西经》中的这段对话,看似只是一场关于来世存在与否的辩论,实则蕴含着关于认知方法、生命本质和智慧寻求的深刻哲理。这四个比喻如同四面棱镜,从不同角度折射出同一束真理之光,照亮了人类探索未知时常陷入的认知误区。


孕妇比喻:尊重生命的自然规律


第一个比喻讲述了一位婆罗门遗孀因急于知道胎儿性别而剖腹自杀的悲剧。这个故事深刻揭示了人类在认知过程中常犯的一个致命错误:不尊重事物发展的自然节奏,强行干预其自然进程。


这位遗孀的错误不仅在于她的行为残忍,更在于她的方法本质上违背了生命的基本规律。生命有其自然展开的进程,就像种子需要时间发芽、开花、结果一样,某些真相只能在适当的时机自然显现,而非通过暴力手段强行揭露。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表现出类似的急躁:期望即时的结果,追求立竿见影的解决方案,无法忍受等待和不确定性。这种心态导致我们在教育中急于求成,在环境中过度开发,在人际关系中缺乏耐心。迦叶尊者温和而坚定地提醒我们:真正的智者懂得等待,尊重事物的自然成熟过程。


梦中比喻:认知的多层次维度


第二个比喻关于梦境的讨论极其精妙。迦叶尊者指出:即使在帕亚西王子活着时,他的侍女也无法看见他的"灵魂"进出身体,尽管王子确实经历了梦中的意识活动。这个比喻揭示了一个深刻的认识论问题:某些现象无法通过纯粹的外部观察来把握。


意识经验有其主观维度,这一维度对第三人称的观察者而言本质上是不可见的。王子可以确认自己做梦的体验,但这体验对外部观察者却不可见。这启示我们:存在的某些层面需要通过恰当的方式——例如第一人称体验——才能被认知,而非简单的物理观察。


这一智见对当代讨论尤为重要。在科学主导的世界观中,我们倾向于认为只有可观察、可测量的事物才真正存在。然而,梦的比喻提醒我们:意识体验的真实性不取决于它的外部可观察性。这对于理解意识、主观体验乃至精神领域的探索都具有重要意义。


贝壳比喻:条件和合的缘起智慧


第三个比喻讲述边远地区的人不理解贝壳发声需要特定条件的故事。这个比喻传递了一个核心智慧:现象的产生依赖于多种条件的和合,缺少任何一个条件,现象就无法显现。


边远地区的人之所以无法让贝壳发声,是因为他们不理解声音产生的因缘机制。贝壳本身并不"包含"声音,声音是多种条件(人的努力、气息和贝壳特定形状)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个比喻揭示了佛法中深刻的缘起智慧:现象不是自主独立存在的,而是因缘和合的产物。


这个比喻直指人体与意识的关系。身体的活动并非由某个独立的"灵魂"驱动,而是由寿命、体温和意识等条件共同支持。当这些条件不再具备时,身体也就不再具有相应的功能,就像贝壳离开了吹奏者便无法发声一样。


这种缘起的智慧对当代世界有着深远启示。在面对复杂系统——无论是生态环境、社会经济还是人类健康——时,我们需要超越简单的线性思维,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气候变化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心理健康不仅仅取决于大脑化学;社会和谐也不能通过孤立的政策实现。万事万物都在相互作用的网络中存在,离开这个网络,任何事物都无法独立存在。


火祭祀者比喻:方法的重要性与认知匹配


第四个比喻讲述了一个不懂得正确生火方法的男孩的故事。这个男孩把钻木取火的工具劈碎,甚至研成粉末,却无法生出火来。这个比喻揭示了一个关键的认知原则:探索真相需要恰当的方法,方法与对象必须相匹配。


男孩的错误在于采用了不适合生火的方法。同样,帕亚西王子试图通过物理手段观察"灵魂"的方法也是不恰当的。正如生火需要特定的方法一样,探索不同层次的真相也需要与之相应的认知工具和方法。


这一智慧对当代知识探索尤为重要。现代科学虽然强大,但并非解决所有问题的通用工具。道德问题需要伦理推理,审美体验需要艺术感受,精神探索可能需要冥想和内省。智慧不仅在于知道答案,更在于知道如何恰当地提问和寻找答案。


认知的桎梏:帕亚西的执着与面子


故事的结局令人深思。尽管面对迦叶尊者提出的充分理由,帕亚西王子仍然坚持己见,理由竟然是为了保全面子!这揭示了人类认知的一个普遍障碍:我们对信念的坚持往往不是基于证据的力量,而是基于社会认同和自我形象。


帕亚西承认,如果放弃自己的观点,他担心会被视为"愚蠢"和"轻易相信"。这种担忧反映了一个深刻的心理现实:我们的信念常常成为自我认同的一部分,放弃它们意味着面临社会地位和自尊的威胁。这比面对真相更加令人恐惧。


这一心理机制在当今社会依然普遍存在。在政治立场、宗教信仰甚至科学讨论中,人们经常因为面子问题而无法承认错误或调整立场。这种心理桎梏阻碍了真理的寻求和社会的进步。


走向整合的智慧:超越认知的局限


通过这四个比喻,《帕亚西经》向我们展示了一条超越认知局限的智慧之路。这些比喻不仅揭示了错误的认知方法,更指向了一种更为整合、多维度的认识论:


首先,真正的智慧需要尊重事物的自然规律和发展节奏,避免孕妇比喻中的强行干预;


其次,我们需要承认认知具有多重维度,某些真相可能需要直接体验而非外部观察,正如梦境比喻所示;


再次,我们应当理解事物的相互依存和条件关系,超越简单的线性因果思维,如贝壳比喻所启示;


最后,我们必须选择与探索对象相匹配的认知方法,就像火祭祀者教导男孩正确生火的方法那样。


这四个层面共同构成了一种整合性的认知智慧,引导我们避开认识论的陷阱,走向更为全面、平衡的真理理解。


现代启示:古老智慧的当代意义


这些两千多年前的比喻对今天的我们仍然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在科学与宗教的对话中:《帕亚西经》提供了一种超越简单二元对立的思考框架。科学的经验实证方法有其强大的解释力,但并非唯一有效的认知途径。正如梦的比喻所示,第一人称的主观体验具有其独特的认知价值,不能被简单还原或忽视。


在技术发展与人文关怀中:贝壳比喻启示我们,生命的奥秘不在单一因素,而在于复杂条件的和合。随着人工智能和生命科学的发展,我们需要警惕简化生命和意识的倾向,保持对生命整体性和神秘性的敬畏。


在教育与成长中:火祭祀者比喻提醒教育工作者和父母,知识的传递不只是内容的灌输,更是方法的引导。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比教会他们"学什么"更为重要。


在社会交流与沟通中:帕亚西的固执提醒我们,有效沟通不仅需要逻辑论证,还需要考虑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帮助他人改变观点,可能需要创造一个让他们不失面子的环境。


内在革命:从认知转变到生命智慧


《帕亚西经》的深层价值不仅在于提供认知方法论,更在于指向一种生命的整体智慧。这四个比喻虽然表面上讨论的是认知问题,实则指向人类存在的核心挑战:


如何面对不确定性?孕妇比喻教导我们接受生命中的未知和不可控,培养等待和信任的智慧。


如何理解自我?梦的比喻揭示意识的复杂性,暗示自我不仅仅是一个物理实体,而是包含多层次体验的复杂存在。


如何与万物共存?贝壳比喻展现了相互依存的宇宙观,引导我们从隔离的个体意识走向关联的整体意识。


如何获得转化?火祭祀者比喻指出,生命的真正转化需要正确的方法和实践,而非盲目的努力或单纯的理论思考。


开启智慧之门:超越二元对立的中道


《帕亚西经》最终指向的是一种"中道"智慧——既不陷入极端唯物主义,也不滑向盲目信仰;既不否认科学的价值,也不将科学方法视为探索一切真相的唯一途径;既承认理性分析的重要性,也尊重直接体验的独特价值;既看重个体认知的自主性,也理解社会文化对认知过程的深远影响。


这种中道智慧特别适合我们这个两极分化的时代。当今世界,我们常常被迫在非此即彼的选择中站队:科学主义还是宗教信仰?理性还是情感?物质还是精神?个人还是集体?《帕亚西经》启示我们:真正的智慧不在任何极端立场,而在于能够整合看似对立的视角,在张力中找到平衡与和谐。


从认知到存在:智慧的转化力量


帕亚西王子的故事令人深思的一点是:即使面对完美的逻辑论证和生动的比喻,他仍然拒绝改变自己的立场。这揭示了纯粹知识层面的理解与实存层面的转化之间的巨大鸿沟。真正的智慧不仅是头脑中的概念,更是生命的转化。


迦叶尊者的教导不仅仅是为了赢得辩论,而是希望帕亚西能够经历一次内在的觉醒。这种觉醒不只关乎他世的存在与否,更关乎当下生活的质量和深度。当我们以适当的方式探索生命的奥秘,不仅能获得更准确的认知,还能培养更深刻的生存智慧——如何面对不确定性,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如何面对生死等根本问题。


实践的邀请:从理解到行动


《帕亚西经》的四个比喻不仅是理论探讨,更是实践的邀请:


耐心等待的实践:像智者等待果实成熟一样,在生活中培养耐心和信任,不急于求成,不强行干预自然过程。


内省觉察的实践:像意识到自己的梦境一样,通过冥想、反思或艺术创作等方式,培养对内在体验的敏感度和觉察力。


关联思维的实践:像理解贝壳发声需要多种条件一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系统思维,看见事物间的相互联系,超越简单的二元思考。


方法匹配的实践:像火祭祀者教导正确生火方法一样,在面对不同类型的问题时,学会选择适当的方法和工具,避免用单一方法应对所有挑战。


永恒的对话:古老智慧与现代探索


《帕亚西经》中的对话虽发生在两千多年前,却与当代人类面临的根本问题产生了奇妙的共鸣。帕亚西的疑问是每个思考者都曾面对的疑问;迦叶的比喻是跨越时空的智慧结晶。这种对话不是一次性的事件,而是人类意识发展中永恒的内在对话。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帕亚西,质疑传统、挑战权威;每个时代也需要自己的迦叶,不是通过教条施加影响,而是以智慧和比喻启迪心灵。在今天这个科技发达却精神困惑的时代,我们或许更需要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将古老智慧与现代知识融合,创造出适合我们时代的整合性智慧。


佛陀时代面临的许多根本问题——关于意识的本质、生命的意义、认知的局限、道德的基础——在今天依然悬而未决。科技的进步并没有解答这些根本问题,有时反而使它们更加复杂。人工智能的发展让我们重新思考意识的本质;基因编辑技术让我们重新审视生命的边界;信息爆炸让我们重新评估知识的意义。在这些挑战面前,《帕亚西经》提供了一种思考方式,不是简单给出答案,而是引导我们思考如何提问,如何寻找。


认知谦卑:智慧的基础


帕亚西王子最大的障碍不是逻辑推理能力不足,而是缺乏认知谦卑。他对自己的方法和结论过度自信,无法看到其局限性。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迦叶尊者的方法——通过生动的比喻启发对方自己思考,而非强加观点。


在当代信息环境中,认知谦卑显得尤为珍贵。面对复杂问题,我们常常倾向于快速判断、二元思维和过度自信。社交媒体的回音室效应和算法推荐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倾向。《帕亚西经》提醒我们:真正的智慧始于认识到自己认知的局限,始于愿意倾听不同的声音,始于对复杂性的尊重。


正如火祭祀者比喻所示,认知的突破不在于更加用力地坚持错误的方法,而在于开放地学习新的方法。这种开放不是没有原则的相对主义,而是建立在深刻理解认知过程的智慧基础上。


整合的视野:超越割裂的知识


现代教育和研究体系倾向于将知识分割成相互隔离的学科和领域,使我们难以看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帕亚西经》中的比喻启示我们一种整合的认知视野,将物质与精神、理性与直觉、科学与人文、个体与整体联系起来。


贝壳比喻特别揭示了这种整合思维的重要性——声音不是来自贝壳本身,也不是来自吹奏者,而是多种条件和合的结果。同样,我们面对的大多数重要问题——从气候变化到心理健康,从教育改革到社会和谐——都需要这种整合的视野,需要我们看见表面现象背后复杂的条件网络。


生命的艺术:从智慧到幸福


《帕亚西经》最终关心的不仅是认知真相,更是如何活出有意义的生命。迦叶尊者在开篇就指出,智者等待果实自然成熟,不会强行干预。这不仅是一种认识论立场,更是一种生活艺术——懂得什么时候行动,什么时候等待;什么时候坚持,什么时候放手;什么时候分析,什么时候整合。


这种生活艺术建立在对生命节奏的深刻理解上。就像孕育新生命需要时间,思想的成熟、关系的深化、智慧的增长同样需要适当的时间和空间。在这个追求即时满足的时代,《帕亚西经》提醒我们回归生命的自然节奏,尊重成长的有机过程。


真正的幸福不来自外在成就或物质积累,而来自对生命奥秘的领悟和与之和谐共处的能力。当我们理解了梦的比喻所揭示的意识多维性,我们的内在体验变得更加丰富;当我们领会了贝壳比喻所展现的相互依存,我们与他人和自然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当我们掌握了火祭祀者比喻所教导的方法智慧,我们面对挑战时更加从容有效。


当代实践:古老智慧的现代应用


这些古老的智慧如何在现代生活中得到应用?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实践路径:


在教育领域:我们可以从孕妇比喻中汲取灵感,创建尊重儿童自然发展节奏的教育模式,而非强制灌输和过早专业化。我们可以借鉴火祭祀者比喻的智慧,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类型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元认知能力。


在心理健康方面:梦的比喻启发我们重视内在体验和主观现实,发展整合身心的疗愈方法;贝壳比喻引导我们采用系统思维看待心理健康,理解个人、家庭和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


在环境保护中:贝壳比喻的缘起智慧为生态思维提供了基础,帮助我们理解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脆弱性,发展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


在技术伦理上:这些比喻提醒我们在技术发展中保持谦卑和智慧,认识到技术工具的局限性,不将技术视为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钥匙。


在冲突解决方面:迦叶尊者的对话方法——通过比喻引导思考而非强制说服——为当代冲突解决和跨文化沟通提供了宝贵模式。


走向深度:智慧的生态系统


如果说现代社会构建了一个信息的生态系统,那么我们同样需要建立一个智慧的生态系统。信息不等于知识,知识也不等于智慧。信息需要转化为知识,知识需要升华为智慧,而智慧最终需要体现为有意义的行动和丰富的存在。


在这个智慧生态系统中,《帕亚西经》的四个比喻代表了不同的营养元素:孕妇比喻教导我们耐心和尊重;梦的比喻开启我们对内在世界的觉察;贝壳比喻培养我们的系统思维;火祭祀者比喻指导我们方法的适用性。这些元素共同滋养着一种平衡、整合的生命实践。


结语:永恒探索的邀请


《帕亚西经》的故事没有一个简单的结局——帕亚西王子继续坚持他的观点,对话似乎没有达成共识。这种开放性结局本身就包含深意:智慧的道路不是终点而是旅程,不是结论而是探索。


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之旅的帕亚西,带着疑问和固执;每个人也可能成为自己的迦叶,通过反思和智慧超越认知的局限。这种内在对话构成了灵性成长的本质。


《帕亚西经》最终教导我们:智慧不在于掌握绝对真理,而在于不断调整和完善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它邀请我们保持开放的心态,既尊重科学的力量,也珍视直觉的洞见;既重视客观观察,也尊重主观体验;既看重逻辑推理,也不忽视故事和比喻的力量。这种整合性的认知方式不仅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世界,也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和有意义。


当我们从《帕亚西经》中走出,回到当代生活的复杂性中,这四个古老的比喻如同明灯,照亮我们思考的道路。它们提醒我们:在急于寻找答案之前,先问自己是否在问正确的问题;在急于改变他人之前,先反思自己的认知局限;在急于判断和批评之前,先尝试理解不同视角的价值。


也许,这正是古老智慧对现代世界最珍贵的礼物——不是提供确定的答案,而是教导我们如何明智地生活在不确定性中;不是消除所有疑问,而是引导我们提出更好的问题;不是简化复杂性,而是帮助我们在复杂性中找到意义和平衡。


在这个信息过载但智慧匮乏的时代,《帕亚西经》的比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导航工具,引导我们穿越知识的海洋,抵达智慧的彼岸。这趟旅程没有捷径,需要耐心、开放、整合思维和适当的方法。每当我们发现自己像帕亚西一样固执于某种观点,或者像孕妇比喻中的急躁之人一样想要强行获取结果时,这些比喻就会唤醒我们,引导我们回到中道的智慧。


最终,《帕亚西经》不只是一部古老的经典,而是一面永恒的镜子,映照出我们自己认知的模式和局限。每次阅读,我们都可能发现自己既是质疑的帕亚西,也是探索的迦叶;既是急于求成的愚者,也是懂得等待的智者;既是困在梦中的做梦者,也是觉知梦境的观察者;既是不懂贝壳奥秘的边远之人,也是理解声音缘起的智者;既是错误使用工具的男孩,也是指导正确方法的火祭祀者。


在这种自我认知和不断超越的过程中,真正的智慧之花悄然绽放。这,或许正是《帕亚西经》对我们最深刻的教导——智慧不是外在的知识积累,而是内在的认知转化;不是抵达的终点,而是永恒探索的旅程。


在这趟旅程中,古老的比喻与现代的思考相遇,东方的智慧与西方的科学对话,理性的分析与直觉的体验交融,构成了一幅更为完整的生命图景,引导我们走向更加平衡、整合、有意义的存在方式。


结语:智慧之旅的新起点


至此,我们已经完成了对《帕亚西经》四个比喻的深入探索,从认知方法论到生命实践,从古老智慧到现代应用。这篇分析试图展现这部经典如何以简单而深刻的比喻,揭示认知的复杂性和智慧的多维性。


在探索的终点,我们发现自己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帕亚西经》的价值不在于提供终极答案,而在于开启持续的思考和实践。它邀请我们: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重新发现等待和自然成熟的价值

在注重外在世界的科技时代,重新探索内在意识的广阔维度

在分析还原的思维模式中,重新学习关联和整体的视角

在方法单一化的趋势下,重新审视工具与目标的适用匹配


这些智慧不仅适用于哲学思考,更是日常生活的实用指南。它们帮助我们在面对个人挑战、人际关系、职业选择和社会参与时,做出更加明智和平衡的决策。


每一代人都需要重新诠释古老智慧,使之与当代处境对话。这不是简单的传承,而是创造性的转化。正如迦叶尊者通过生动比喻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图像,我们也需要将古老智慧转化为当代语言和实践,使之在新的语境中焕发生机。


《帕亚西经》最终教导我们:智慧不是一个人独自拥有的珍宝,而是在对话中共同创造的礼物;不是一次性获得的成就,而是终身培养的品质;不是为了战胜他人的武器,而是为了超越自我的阶梯。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世界,这些古老比喻所蕴含的智慧,如同黑暗中的灯塔,指引我们航行的方向;如同沙漠中的绿洲,滋养我们精神的旅程;如同跨越时空的对话,连接过去的智者与当代的探索者。


让我们带着这些比喻继续前行,在日常生活的每一步中,实践等待的耐心,培养内观的敏锐,发展关联的视野,选择适用的方法,逐渐将智慧融入生命的织锦,创造更加平衡、和谐、有意义的存在方式。


在智慧的旅程上,终点即是起点,每一个答案都是新问题的开始。正是在这不断探索和超越的过程中,我们找到了生命最深刻的意义和最持久的满足。


“补充:第六章:重要教法:帕亚西经,第2部分,解析(116)” 的相关文章

第一章,世界的起源【长部27经/世界起源经(波梨品[第三])】解析(1)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舍卫城东园鹿母讲堂。当时,婆舍咤和婆罗堕阇两位婆罗门青年正在僧团中修行,希望成为比丘。这时,傍晚时分,世尊从禅思中起身,下得讲堂,在讲堂阴影处露地经行。婆舍咤见到世尊从禅思中起身,下得讲堂,在讲堂阴影处露地经行。看见后,他对婆罗堕阇说:"贤友婆罗堕阇,世尊现在从禅思...

【地味的出现】......第一章,世界的起源【长部27经/世界起源经(波梨品[第三])】解析(2)

【地味的出现】"婆舍咤,那时世界是一片水域,黑暗无光。没有日月,没有星辰,没有昼夜,没有月份季节,没有年岁,没有男女之分,众生只以'众生'来称呼。经过很长时间后,地味出现在水面上,就像热牛奶冷却时表面会结一层膜一样。这地味具有色、香、味,就像精纯的酥油或上等的奶油那样的颜色...

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3)

向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致敬。【关于前生的讨论】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迦梨园中。当时,众多比丘在午餐后从托钵返回,集聚在迦梨圆形讲堂中,谈论关于前生的法义:"如是前生,如是前生。"世尊以清净超人的天耳闻知了这些比丘的谈话。于是世尊从座起,往迦梨圆形讲堂走去。到...

【老年人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4)

【老年人品】"比丘们,过了许多年、许多百年、许多千年后,毗婆尸王子召唤车夫说:'善友车夫啊,准备好最好的车辆,我们要去花园游玩,观赏美景。'车夫回答说:'是的,殿下。'于是准备好最好的车辆后,通知毗婆尸王子说:'殿下,最好的车辆已准备好,请您决定是否...

【大众出家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6)

【大众出家品】"比丘们,班都马蒂王城的八万四千人听说:'毗婆尸世尊已到达班都马蒂王城,住在鹿野苑,正在说法。'康达王子和提沙祭司子已在毗婆尸世尊座下剃除须发,披上袈裟,从家出家。听到这些后他们想:'这一定不是平凡的法与律,这一定不是平凡的出家,因为康达王子和提沙祭司...

第三章 离开王宫证悟成佛,解析(7)

3.1【出家前的思考】中部26经/圣求经)佛陀说:"比丘们,有两种追求 圣者的追求和非圣者的追求。什么是非圣者的追求?就是一个人自己会生老病死,却去追求同样会生老病死的事物;一个人自己会悲伤污染,却去追求同样会带来悲伤污染的事物。什么是会生的事物呢?妻子儿女、奴仆婢女、山羊羔羊、鸡猪、象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