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第六章:重要教法:帕亚西经,第1部分,解析(115)
6.15帕亚西经(长部23经/帕亚西经(大品[第二]))
"如是我闻。一时,尊者童寿迦叶与五百比丘大众在憍萨罗国游行,来到憍萨罗国的设多毗耶城。尊者童寿迦叶住在设多毗耶城北边的尸舍婆林中。当时,帕亚西王子住在设多毗耶城,这是一个富庶的地方,草木丰茂,水源充足,粮食丰富,是波斯匿王赐予他的王领封地。"
【帕亚西王子的观点:】
"当时,帕亚西王子持有这样的邪见:'没有他世,没有化生的众生,没有善恶业的果报。'设多毗耶城的婆罗门居士们听说:'沙门童寿迦叶,是沙门乔达摩的弟子,与五百比丘大众一起游行到设多毗耶城,住在城北的尸舍婆林中。关于这位尊者童寿迦叶,有这样的好评传开:他是智者,聪明,有智慧,多闻,善于言辞,善于应答,年长且是阿罗汉。能见这样的阿罗汉是好事。'于是设多毗耶城的婆罗门居士们成群结队地向北往尸舍婆林去。"
"当时,帕亚西王子正在上层阁楼休息。他看见设多毗耶城的婆罗门居士们成群结队地向北往尸舍婆林去,便问管家说:'管家啊,为什么设多毗耶城的婆罗门居士们成群结队地向北往尸舍婆林去?'
管家答道:'大人,有位沙门童寿迦叶,是沙门乔达摩的弟子,与五百比丘大众一起来到设多毗耶城,住在城北的尸舍婆林中。关于这位尊者童寿迦叶,有这样的好评传开:他是智者,聪明,有智慧,多闻,善于言辞,善于应答,年长且是阿罗汉。他们是去见这位童寿迦叶的。'
帕亚西王子说:'那么,管家啊,你去告诉那些设多毗耶城的婆罗门居士们说:帕亚西王子请你们稍等,他也要去见沙门童寿迦叶。不要让沙门童寿迦叶误导这些愚昧无知的设多毗耶城婆罗门居士们,让他们相信"有他世,有化生的众生,有善恶业的果报"。因为管家啊,实际上没有他世,没有化生的众生,没有善恶业的果报。'
管家答道:'遵命'之后,就去告诉设多毗耶城的婆罗门居士们说:'帕亚西王子请你们稍等,他也要去见沙门童寿迦叶。'"
【帕亚西王子与童寿迦叶的会面:】
"于是帕亚西王子在设多毗耶城婆罗门居士们的陪同下,来到尸舍婆林见童寿迦叶。他与童寿迦叶互相问候,寒暄完毕后,坐在一旁。
设多毗耶城的婆罗门居士们有的向童寿迦叶行礼后坐在一旁,有的与童寿迦叶互相问候后坐在一旁,有的向着童寿迦叶合掌后坐在一旁,有的报上姓名后坐在一旁,有的默默地坐在一旁。"
【无有论】
"坐在一旁的帕亚西王子对童寿迦叶说:'迦叶啊,我持这样的见解,这样的观点:"没有他世,没有化生的众生,没有善恶业的果报。"'
童寿迦叶回答说:'王子啊,我从未见过或听过有人持有这样的见解和观点。怎么会有人说"没有他世,没有化生的众生,没有善恶业的果报"呢?'
【日月的比喻:】
"那么王子啊,让我反问你,请你随意作答。你认为这日月是属于此世还是他世?是天神还是人类?"
帕亚西王子答道:"迦叶啊,这日月是属于他世,不属于此世;是天神,不是人类。"
"王子啊,就凭这个道理,你应当明白:'确实有他世,有化生的众生,有善恶业的果报。'"
帕亚西王子说:"虽然尊者迦叶这样说,但我仍然认为'没有他世,没有化生的众生,没有善恶业的果报。'"
"王子啊,你是否有什么理由让你认为'没有他世,没有化生的众生,没有善恶业的果报'?"
"是的,迦叶啊,我确实有理由认为'没有他世,没有化生的众生,没有善恶业的果报。'"
"请问是什么理由呢,王子?"
"迦叶啊,我有一些亲朋好友,他们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婪、嗔恨、邪见。后来他们生病,痛苦难忍,病重垂危。当我知道他们不会从这病中康复时,我就去对他们说:'有些沙门婆罗门持这样的见解,这样的说法:那些杀生、偷盗等恶行的人,死后会堕入恶趣、恶道、地狱。你们做了这些事,如果这些沙门婆罗门说的是真的,你们死后将会堕入恶趣、恶道、地狱。如果真是这样,请你们死后来告诉我"确实有他世,有化生的众生,有善恶业的果报。"你们是我信任的人,你们亲身经历的事就是真实的。'他们都答应了,但到现在没有一个人回来告诉我,也没有派使者来。这就是我认为'没有他世,没有化生的众生,没有善恶业的果报'的理由。'"
【盗贼的比喻:】
"那么,王子啊,让我反问你,请你随意作答。假如你的手下抓到一个盗贼,罪犯,带到你面前说:'大人,这是一个盗贼,罪犯,请您对他判处任何您认为适当的惩罚。'
你会说:'那么,把这个人用结实的绳子反绑双手,剃光头发,敲着刺耳的鼓,带他游街,从街道到街道,从广场到广场,然后从南门出城,在城南的刑场砍下他的头。'
他们回答'好的',就按你的命令把那个人用结实的绳子反绑双手,剃光头发,敲着刺耳的鼓,带他游街,从街道到街道,从广场到广场,然后从南门出城,让他在城南的刑场坐下。那个盗贼能否向行刑者请求:'请等一下,我要去某村某镇看看我的亲朋好友,等我回来再处决我'?或者行刑者会在他还在说话时就砍下他的头?"
"迦叶啊,那个盗贼不可能获准去见他的亲朋好友,行刑者会在他还在说话时就砍下他的头。"
"王子啊,一个人类盗贼尚且不能向人类行刑者请求时间去见亲朋好友,那么你那些作恶多端的亲朋好友死后堕入地狱,怎么可能向地狱狱卒请求:'请等一下,让我们去告诉帕亚西王子:确实有他世,有化生的众生,有善恶业的果报'呢?以此理由,你也应该明白:'确实有他世,有化生的众生,有善恶业的果报。'"
帕亚西王子说:"虽然尊者迦叶这样说,但我仍然认为'没有他世,没有化生的众生,没有善恶业的果报。'"
"迦叶又问:'王子啊,你是否还有其他理由让你持这样的见解?'
'是的,迦叶啊,我确实还有理由。'
'请问是什么理由呢,王子?'
'迦叶啊,我有一些亲朋好友,他们远离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他们不贪婪,不嗔恨,持正见。后来他们生病,痛苦难忍,病重垂危。当我知道他们不会从这病中康复时,我就去对他们说:"有些沙门婆罗门持这样的见解,这样的说法:那些远离杀生等恶行,行善的人,死后会生天界。如果这些沙门婆罗门说的是真的,你们死后将会生天界。如果真是这样,请你们死后来告诉我'确实有他世,有化生的众生,有善恶业的果报。'你们是我信任的人,你们亲身经历的事就是真实的。"他们都答应了,但到现在没有一个人回来告诉我,也没有派使者来。这就是我认为'没有他世,没有化生的众生,没有善恶业的果报'的另一个理由。'"
【粪坑中人的比喻:】
"那么,王子啊,让我给你打个比喻。有智慧的人能通过比喻理解意义。假如有一个人头栽进粪坑里,你命令手下说:'把这个人从粪坑里拉出来。'他们就把那人拉了出来。你又说:'用竹片把他身上的粪便彻底刮干净。'他们就照做了。你又说:'用白土给他擦身三次。'他们就照做了。你又说:'给他抹上油,用细粉擦洗三次。'他们就照做了。你又说:'给他理发修面。'他们就照做了。你又说:'给他戴上贵重的花环,涂上贵重的香膏,穿上贵重的衣服。'他们就照做了。你又说:'带他到宫殿上,让他享受五欲之乐。'他们就照做了。"
"王子啊,你觉得这个人洗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头发修整得整整齐齐,戴着珠宝饰品,穿着白色衣服,住在宫殿上层,享受着五欲之乐,他还会想再跳回那个粪坑里吗?"
"不会的,迦叶啊。"
"为什么呢?"
"因为,迦叶啊,粪坑是不净的,被认为是不净的;臭气熏天,被认为是臭的;令人厌恶,被认为是可厌的;令人反感,被认为是可憎的。"
"同样的,王子啊,对于天神来说,人类是不净的,被认为是不净的;臭气熏天,被认为是臭的;令人厌恶,被认为是可厌的;令人反感,被认为是可憎的。人的气味能远达百由旬,令天神厌恶。那么,你那些远离恶行的亲朋好友,死后生天,怎么会想要回来告诉你'确实有他世,有化生的众生,有善恶业的果报'呢?由此你应当明白:'确实有他世,有化生的众生,有善恶业的果报。'"
帕亚西王子说:"虽然尊者迦叶这样说,但我仍然认为'没有他世,没有化生的众生,没有善恶业的果报。'"
"你是否还有其他理由,王子?"
"是的,迦叶啊,我有。"
"请问是什么理由呢,王子?"
"迦叶啊,我有一些亲朋好友,他们远离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他们不贪婪,不嗔恨,持正见,而且还远离饮酒。后来他们生病,痛苦难忍,病重垂危。当我知道他们不会从这病中康复时,我就去对他们说:'有些沙门婆罗门说,那些远离杀生等恶行,包括不饮酒的人,死后会生到三十三天。如果这是真的,你们死后就会生到三十三天。如果真是这样,请你们来告诉我"确实有他世,有化生的众生,有善恶业的果报。"你们是我信任的人,你们亲身经历的事就是真实的。'他们虽然答应了,但至今没有一个人回来告诉我,也没有派使者来。这就是我认为'没有他世,没有化生的众生,没有善恶业的果报'的另一个理由。"
【三十三天的比喻:】
"那么,王子啊,让我反问你。人间的一百年,相当于三十三天的一日一夜。三十个这样的日夜为一个月,十二个这样的月为一年。三十三天神的寿命是一千天年。你那些修善的亲朋好友死后生到三十三天,他们可能想:'让我们先享受两三天的天界五欲之乐,然后再去告诉帕亚西王子"确实有他世,有化生的众生,有善恶业的果报"。'他们会这样做吗?"
"不会的,迦叶啊。因为那时我们可能早已去世很久了。但是,谁告诉你'有三十三天'或'三十三天神的寿命那么长'?我们不相信有三十三天或三十三天神有那么长的寿命。"
【生盲者的比喻:】
"王子啊,就像一个生来就盲的人,他看不见黑白色,看不见蓝色,看不见黄色,看不见红色,看不见粉色,看不见平坦和不平坦,看不见星星,看不见日月。这个盲人说:'没有黑白色,也没有能见黑白色的人。没有蓝色,也没有能见蓝色的人。没有黄色,也没有能见黄色的人。没有红色,也没有能见红色的人。没有粉色,也没有能见粉色的人。没有平坦和不平坦,也没有能见平坦不平坦的人。没有星星,也没有能见星星的人。没有日月,也没有能见日月的人。因为我不知道这些,我没见过这些,所以这些都不存在。'这个盲人说的对吗?"
"不对,迦叶啊。确实有黑白色,也有能见黑白色的人。有蓝色...有黄色...有红色...有粉色...有平坦和不平坦...有星星...有日月,也有能见这些的人。他说'我不知道这些,我没见过这些,所以这些都不存在',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王子啊,你就像那个生盲的人一样,当你说'谁告诉你有三十三天或三十三天神的寿命那么长?我们不相信有三十三天或三十三天神有那么长的寿命'时。
王子啊,他世不是用肉眼可以看见的,像你想的那样。那些住在森林、偏僻处所的沙门婆罗门,他们勤勉精进,修行不懈,能清净天眼。以清净超人的天眼,他们能见此世他世,以及化生的众生。这才是见到他世的方法,而不是像你用肉眼想看那样。由此你应当明白:'确实有他世,有化生的众生,有善恶业的果报。'"
"尽管尊者迦叶这样说,但我仍然认为'没有他世,没有化生的众生,没有善恶业的果报。'"
"你是否还有其他理由,王子?"
"是的,迦叶啊,我有。"
"请问是什么理由呢?"
"迦叶啊,我见到一些有德行、品性善良的沙门婆罗门,他们爱惜生命,不愿死亡,喜欢快乐,厌恶痛苦。我想,如果这些有德行的沙门婆罗门知道死后会更好,他们现在就会服毒、自刎、上吊或跳崖。正因为这些有德行的沙门婆罗门不知道死后会更好,所以他们才爱惜生命,不愿死亡,喜欢快乐,厌恶痛苦。这就是我认为'没有他世,没有化生的众生,没有善恶业的果报'的另一个理由。"
这段经文的重要佛教词语和句子解释:
《帕亚西经》
经文背景与开头
"如是我闻":佛经标准开头,意为"我是这样听说的",通常由阿难尊者在结集经典时所说,表明所记录的是亲耳所闻的佛陀或弟子的教导。
童寿迦叶:佛陀的重要弟子之一,被赞誉为"智者,聪明,有智慧,多闻,善于言辞,善于应答"的阿罗汉。在佛教传统中,他善于辩论和说法。"童寿"意为"年轻的尊者"或"童子相的尊者"。
帕亚西王子:憍萨罗国设多毗耶城的统治者,波斯匿王赐予他的封地。他持有"无有论"的观点,否认来世、化生众生和业报因果的存在。
"憍萨罗国":古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佛陀时代的重要王国,由波斯匿王统治。
"设多毗耶城":憍萨罗国的一座城市,帕亚西王子的封地。
"尸舍婆林":城北的一处林园,为修行者提供住处的园林。
"王领封地":国王赐予的领土,表明帕亚西王子拥有一定统治权的区域。
帕亚西王子的观点
"邪见":在佛教中指错误的见解,特别是否认因果、轮回等根本教义的观点。
"没有他世":否认死后世界的存在,即断灭见,认为死亡即终结。
"没有化生的众生":否认有不经胎、卵、湿等方式而直接出生的众生。化生是佛教中描述某些众生(如天神、地狱众生)出生方式的术语。
"没有善恶业的果报":否认行为有相应后果,即否认业力法则。
"沙门乔达摩":对佛陀的一种称呼,沙门意为"修行者",乔达摩是佛陀的姓。
"阿罗汉":佛教中最高修行成就之一,指已断尽一切烦恼、解脱生死轮回的圣者。
会面场景描述
"互相问候,寒暄完毕后":描述古印度礼节,表示相互尊重的问候仪式。
"婆罗门居士":前者指祭司阶层,后者指有产阶层的在家信众。
"行礼"、"互相问候"、"合掌"、"报上姓名":不同礼仪形式,反映古印度社会阶层和礼节差异。
无有论
"无有论":否定来世、善恶报应的断灭论,是佛教认为的邪见之一。
日月的比喻
"日月是属于他世,不属于此世;是天神,不是人类":童寿迦叶巧妙利用帕亚西已接受的观念(日月为天界存在)来说明他世的存在。"此世"指人间世界,"他世"指人间以外的世界。
盗贼的比喻
"用结实的绳子反绑双手,剃光头发":古印度处决犯人前的准备程序。
"敲着刺耳的鼓,带他游街":公开示众的惩罚方式。
"砍下他的头":死刑执行方式。
这个比喻说明:如同人间的囚犯无法获准离开刑场,堕入地狱的众生也无法自由离开返回人间。
粪坑中人的比喻
"用竹片把粪便彻底刮干净"、"用白土给他擦身"、"给他抹上油,用细粉擦洗":古印度的清洁与装扮程序。
"五欲之乐":指色、声、香、味、触五种感官享受,形容天界或王宫的丰富享乐。
"五欲之乐"解释:指通过我们的五种感官获得的所有享乐:
1. 眼睛看到的美丽景象(如美人、华服、豪宅)
2. 耳朵听到的动听声音(如音乐、赞美之词)
3. 鼻子闻到的香气(如香水、美食香气)
4. 舌头尝到的美味(如佳肴美酒)
5. 身体感受的舒适触感(如丝绸衣物、按摩、性欲)
简单来说,就是"看好、听好、闻好、吃好、摸好"这五种感官享受的总称。在佛教中,这些被视为世俗的享乐,在王宫贵族生活或天界中特别丰富。
"百由旬":古印度长度单位,一由旬约12-15公里,百由旬表示极远距离。
这个比喻说明:如同洗净后的人不愿回到污秽的粪坑,天神也不愿返回被视为不净的人间。对天神而言,人间充满不净与臭气,所以生天后的众生不会返回人间告知帕亚西。
三十三天的比喻
"三十三天":佛教宇宙观中的欲界六天之一,又称"忉利天",位于须弥山顶。
"人间的一百年,相当于三十三天的一日一夜":说明不同界域时间流速的差异,这是佛教宇宙观的重要概念。
"三十三天神的寿命是一千天年":指三十三天神的寿命是按天界时间计算的一千年,按人间时间则是数千万年。
这个比喻解释了为何生天的人无法回来作证:即使他们想回来,当他们在天界享乐几天后,人间已过去数百年,帕亚西早已不在。
生盲者的比喻
"生来就盲的人":先天性失明者,用来比喻无法直接感知某些实相的状态。
"黑白色...蓝色...黄色...红色...粉色":代表肉眼可见的各种色彩。
"平坦和不平坦":地形的特征,盲人通过触觉而非视觉感知。
"星星...日月":天体,只能通过视觉感知,盲人无法直接体验。
这个比喻说明:否认自己无法直接感知的事物存在是不合理的。帕亚西因无法亲眼见到天界而否认其存在,就像盲人否认色彩存在一样不合理。
修行与天眼
"住在森林、偏僻处所的沙门婆罗门":指远离尘嚣,专心修行的修行者。
"勤勉精进,修行不懈":描述修行者持续不断的努力。
"清净天眼":通过禅修获得的超自然能力之一,能见常人所不能见之物,包括众生死后转生的去处。
"超人的":超越普通人能力的,指神通力。
这段解释了佛教认为的证知他世的方法:不是通过肉眼或普通理性,而是通过修行获得特殊智慧。
沙门不自杀的理由
"有德行、品性善良的沙门婆罗门":指道德高尚的修行者。
"爱惜生命,不愿死亡":指修行者珍视当前生命的态度。
"服毒、自刎、上吊或跳崖":各种自杀方式。
帕亚西认为:如果来世真的更好,修行人就会自杀早日前往。这反映了他对修行本质的误解。
佛教认为:生命是修行的宝贵机会,自杀不仅无法获得更好的来世,反而因破坏生命而造下恶业。修行者珍惜生命是为了完成解脱,而非执著生命。
其他重要佛教概念
佛教不善行为简明解释
"身业不善行为"(身体的坏行为):
杀生:故意伤害或结束任何生命,从杀人到踩死蚂蚁
偷盗:未经允许拿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包括小到借用不还
邪淫:不适当的性行为,如出轨、欺骗配偶等
"语业不善行为"(嘴巴的坏行为):
妄语:说谎话,不论大谎还是小谎
两舌:挑拨离间的话,如"张三在背后说你坏话"这类搬弄是非
恶口:粗暴伤人的话,如辱骂、讽刺、嘲笑他人
绮语:无意义的闲聊,如整天八卦、闲扯,或说引起欲望的不正经话
这些行为在佛教中被认为会带来不好的果报,影响未来生活的幸福。
"贪婪、嗔恨、邪见":佛教中的意业不善行为。
贪婪(贪):过度渴求和执著
嗔恨(嗔):愤怒、憎恨之心
邪见:错误的见解,尤其是否认因果业报
佛教中的痛苦境界解释
恶趣:佛教认为做坏事的人死后会去的痛苦地方,包括三种主要的苦难处所:
地狱(最痛苦的地方)
饿鬼道(永远饥渴的地方)
畜生道(以动物形态存在)
恶道:与善良、快乐相反的生存状态,就像一条通向痛苦的"坏路",在这里很难接触到任何好的教导或快乐。
地狱:所有轮回处中最痛苦的地方,佛教认为在这里要遭受极端的痛苦和折磨,直到恶业消耗完毕。就像是"宇宙的监狱",关押犯下最严重恶行的人。
简单说:这三个都是佛教中描述的"做坏事的后果"——死后去的不好地方,程度从重到轻分别是地狱、饿鬼和动物。
"远离饮酒":佛教五戒之一,认为饮酒会导致失去正念,进而引发其他不善行为。
"持正见":具有符合实相的正确见解,特别是对因果、轮回的正确理解。
"天界五欲之乐":天界中比人间更精妙的五种感官享受。
天界五欲之乐解释
"天界五欲之乐"指佛教认为天神享受的五种超级感官享受,比人间的享乐更强烈、更持久、更纯净:
1. 视觉享受:天界景色完美无瑕,天神可见极美的宫殿、花园和永不凋谢的奇花异草。比人间最美的景色还要美100倍。
2. 听觉享受:天界音乐自然响起,不需乐器也能听到完美和声,比人间最好的音乐会还动听。
3. 嗅觉享受:天界充满自然芬芳,远胜人间最贵香水,且香气不会减弱。
4. 味觉享受:天界食物滋味极佳,一口能尝百味,不会导致消化不良或肥胖。
5. 触觉享受:天神身体接触到的一切都极其舒适,天衣轻如无物却保暖美观,天床柔软完美。
简言之:就是人间所有享乐的"升级豪华版",不仅强度更高,还没有人间享乐的副作用(如疲劳、厌倦、后悔)。
这段经文的简明翻译:
帕亚西经(长部23经)
开篇
我是这样听说的:有一次,一位名叫童寿迦叶的高僧带着500名出家人在憍萨罗国行脚弘法,来到了设多毗耶城。童寿迦叶住在城北的尸舍婆林里。那时,帕亚西王子统治着设多毗耶城,这是个非常富饶的地方,草木茂盛,水源充足,粮食丰富,是波斯匿国王赏赐给他管理的领地。
帕亚西王子的错误观点
当时,帕亚西王子持有一种错误看法,他认为:"死后没有来世,没有无父母而自然出生的生命,做好事坏事没有任何报应。"
设多毗耶城的婆罗门和居民们听说:"有位叫童寿迦叶的出家人,是佛陀的弟子,带着500名出家人来到了设多毗耶城,住在城北的尸舍婆林。大家都说这位高僧很聪明,很有智慧,学识丰富,口才很好,善于回答问题,年纪大了,而且已经成为阿罗汉(修行成就者)。能见到这样的大师是很幸运的事。"于是,城里的居民们成群结队地向北前往尸舍婆林。
当时,帕亚西王子正在高楼上休息。他看见城里人成群结队地向北走,就问管家:"为什么城里人都成群结队地往北走啊?"
管家回答:"大人,有位叫童寿迦叶的出家人,是佛陀的弟子,带着500名出家人来到了设多毗耶城,住在城北的尸舍婆林。大家都说他很聪明,很有智慧,学识丰富,口才很好,善于回答问题,年纪大了,而且已经成为阿罗汉。他们都是去见这位高僧的。"
帕亚西王子说:"那么,管家,你去告诉城里那些人:请稍等一下,帕亚西王子也要去见童寿迦叶。千万别让那个出家人误导这些单纯的城里人,让他们相信'死后有来世,有无父母而自然出生的生命,做好事坏事有报应'这种说法。因为事实上,没有来世,没有无父母自然出生的生命,做好事坏事也没有报应。"
管家答道:"是,大人。"然后就去告诉城里人:"帕亚西王子请你们稍等,他也要去见童寿迦叶。"
帕亚西王子与童寿迦叶的会面
于是帕亚西王子在城里人的陪同下,来到尸舍婆林见童寿迦叶。他与童寿迦叶互相问候,寒暄完后,坐在一边。
城里的居民们有的向童寿迦叶鞠躬后坐在一边,有的与他互相问候后坐在一边,有的向他合掌后坐在一边,有的报上自己名字后坐在一边,还有的默默地坐在一边。
无有论辩论
坐好后,帕亚西王子对童寿迦叶说:"迦叶先生,我的观点是:'死后没有来世,没有无父母而自然出生的生命,做好事坏事没有报应。'"
童寿迦叶回答说:"王子,我从没见过或听说过有人持这种观点。怎么会有人说'没有来世,没有无父母而自然出生的生命,做好事坏事没有报应'呢?"
日月的比喻
"那么王子,让我问你一个问题,请随意回答。你认为太阳和月亮是属于这个世界还是另一个世界?是神明还是人类?"
帕亚西王子回答:"迦叶先生,太阳和月亮是属于另一个世界,不是这个世界;是神明,不是人类。"
"王子,就凭这一点,你应该明白:'确实有来世,有无父母而自然出生的生命,做好事坏事有报应。'"
帕亚西王子说:"虽然迦叶先生这么说,但我还是认为'没有来世,没有无父母而自然出生的生命,做好事坏事没有报应。'"
"王子,你有什么理由这么认为呢?"
"有的,迦叶先生,我确实有理由这么认为。"
"是什么理由呢,王子?"
"迦叶先生,我有一些亲戚朋友,他们杀生、偷盗、有不正当的男女关系、说谎、挑拨离间、说粗话、说废话、贪心、生气、持错误观点。后来他们病了,非常痛苦,病得很重。当我知道他们活不长了,我就去对他们说:'有些修行人说,做坏事的人死后会下地狱。如果他们说的是真的,你们做了这些坏事,死后会下地狱。如果真是这样,请你们死后来告诉我"确实有来世,有无父母而自然出生的生命,做好事坏事有报应"。你们是我信任的人,你们亲身经历的事情就是真的。'他们都答应了,但到现在没有一个人回来告诉我,也没有派人来传话。所以我认为'没有来世,没有无父母而自然出生的生命,做好事坏事没有报应'。"
盗贼的比喻
"那么,王子,让我再问你一个问题。假如你的手下抓到一个小偷,带到你面前说:'大人,这是个小偷,请您判他应得的惩罚。'
你会说:'那就把他用结实的绳子绑起来,剃光头发,敲着刺耳的鼓带他游街,从一条街到另一条街,从一个广场到另一个广场,然后从南门出城,在城南的刑场砍下他的头。'
你的手下会回答'好的',然后按你的命令把那个人绑起来,剃光头发,敲着刺耳的鼓带他游街,从一条街到另一条街,从一个广场到另一个广场,然后从南门出城,让他在城南的刑场坐下。那个小偷能否向行刑者请求:'请等一下,让我先去某个村子看看我的亲戚朋友,等我回来再处决我'?或者行刑者会在他话还没说完就砍下他的头?"
"迦叶先生,那个小偷绝不可能获准去见他的亲戚朋友,行刑者会在他话还没说完就砍下他的头。"
"王子,一个人类小偷尚且不能向人类行刑者请假去见亲戚朋友,那么你那些做了坏事的亲戚朋友死后下了地狱,怎么可能向地狱管理者请求:'请等一下,让我们去告诉帕亚西王子:确实有来世,有无父母而自然出生的生命,做好事坏事有报应'呢?基于这个道理,你应该明白:'确实有来世,有无父母而自然出生的生命,做好事坏事有报应。'"
帕亚西王子说:"虽然迦叶先生这么说,但我还是认为'没有来世,没有无父母而自然出生的生命,做好事坏事没有报应。'"
迦叶又问:"王子,你还有其他理由这么认为吗?"
"有的,迦叶先生,我确实还有理由。"
"是什么理由呢,王子?"
"迦叶先生,我有一些亲戚朋友,他们不杀生、不偷盗、远离不正当的男女关系、不说谎、不挑拨离间、不说粗话、不说废话,他们不贪心,不生气,持正确观点。后来他们病了,非常痛苦,病得很重。当我知道他们活不长了,我就去对他们说:'有些修行人说,做好事的人死后会上天界。如果他们说的是真的,你们做了这些好事,死后会上天界。如果真是这样,请你们死后来告诉我"确实有来世,有无父母而自然出生的生命,做好事坏事有报应"。你们是我信任的人,你们亲身经历的事情就是真的。'他们都答应了,但到现在没有一个人回来告诉我,也没有派人来传话。所以我认为'没有来世,没有无父母而自然出生的生命,做好事坏事没有报应'。"
粪坑中人的比喻
"那么,王子,让我给你打个比方。聪明人能通过比方理解意思。假如有个人头栽进粪坑里,你命令手下说:'把这个人从粪坑里拉出来。'他们就把那人拉出来了。你又说:'用竹片把他身上的粪便彻底刮干净。'他们就照做了。你又说:'用白土给他全身擦洗三次。'他们就照做了。你又说:'给他抹上油,用细粉擦洗三次。'他们就照做了。你又说:'给他理发修面。'他们就照做了。你又说:'给他戴上名贵的花环,涂上名贵的香水,穿上名贵的衣服。'他们就照做了。你又说:'带他到宫殿顶层,让他享受各种感官快乐。'他们就照做了。"
"王子,你觉得这个人洗得干干净净,理了发,穿着漂亮衣服,戴着珠宝,住在宫殿顶层,享受着各种感官快乐,他还会想再跳回那个粪坑里吗?"
"不会的,迦叶先生。"
"为什么不会呢?"
"因为,迦叶先生,粪坑是脏的,被认为是脏的;臭气熏天,被认为是臭的;令人恶心,被认为是恶心的;令人讨厌,被认为是讨厌的。"
"同样地,王子,对于天神来说,人类是脏的,被认为是脏的;臭气熏天,被认为是臭的;令人恶心,被认为是恶心的;令人讨厌,被认为是讨厌的。人的气味能传百里远,让天神感到恶心。那么,你那些做好事的亲戚朋友,死后上了天界,怎么会想要回到这臭烘烘的人间来告诉你'确实有来世,有无父母而自然出生的生命,做好事坏事有报应'呢?基于这个道理,你应该明白:'确实有来世,有无父母而自然出生的生命,做好事坏事有报应。'"
帕亚西王子说:"虽然迦叶先生这么说,但我还是认为'没有来世,没有无父母而自然出生的生命,做好事坏事没有报应。'"
"你还有其他理由这么认为吗,王子?"
"有的,迦叶先生,我有。"
"是什么理由呢,王子?"
"迦叶先生,我有一些亲戚朋友,他们不杀生、不偷盗、远离不正当的男女关系、不说谎、不挑拨离间、不说粗话、不说废话,他们不贪心,不生气,持正确观点,而且还不喝酒。后来他们病了,非常痛苦,病得很重。当我知道他们活不长了,我就去对他们说:'有些修行人说,那些做好事而且不喝酒的人,死后会生到三十三天(一种天界)。如果这是真的,你们死后就会生到三十三天。如果真是这样,请你们来告诉我"确实有来世,有无父母而自然出生的生命,做好事坏事有报应"。你们是我信任的人,你们亲身经历的事情就是真的。'他们虽然答应了,但到现在没有一个人回来告诉我,也没有派人来传话。所以我认为'没有来世,没有无父母而自然出生的生命,做好事坏事没有报应'。"
三十三天的比喻
"那么,王子,让我再问你一个问题。人间的一百年,相当于三十三天的一天一夜。三十个这样的日夜为一个月,十二个这样的月为一年。三十三天神的寿命是一千天年。你那些行善的亲戚朋友死后生到三十三天,他们可能会想:'让我们先好好享受两三天的天界快乐,然后再去告诉帕亚西王子说确实有来世,有无父母而自然出生的生命,做好事坏事有报应。'他们会这样做吗?"
"不会的,迦叶先生。因为那时候我们可能早就死了很久了。不过,迦叶先生,谁告诉你'有三十三天'或'三十三天神的寿命那么长'?我们不相信有三十三天或三十三天神的寿命那么长。"
生盲者的比喻
"王子,就像一个天生眼睛看不见的人,他看不见黑白颜色,看不见蓝色,看不见黄色,看不见红色,看不见粉色,看不见平坦和不平坦的地方,看不见星星,看不见太阳和月亮。这个盲人说:'没有黑白颜色,也没有能看见黑白颜色的人。没有蓝色,也没有能看见蓝色的人。没有黄色,也没有能看见黄色的人。没有红色,也没有能看见红色的人。没有粉色,也没有能看见粉色的人。没有平坦和不平坦的地方,也没有能看见平坦不平坦地方的人。没有星星,也没有能看见星星的人。没有太阳和月亮,也没有能看见太阳和月亮的人。因为我不知道这些,我没见过这些,所以这些都不存在。'这个盲人说的对吗?"
"不对,迦叶先生。确实有黑白颜色,也有能看见黑白颜色的人。有蓝色...有黄色...有红色...有粉色...有平坦和不平坦的地方...有星星...有太阳和月亮,也有能看见这些的人。他说'我不知道这些,我没见过这些,所以这些都不存在',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王子,你就像那个天生看不见的盲人一样,当你说'谁告诉你有三十三天或三十三天神的寿命那么长?我们不相信有三十三天或三十三天神有那么长的寿命'时。
王子,来世不是用肉眼能看见的,不像你想的那样。那些住在森林里、偏远地方的修行人,他们努力修行,不懈怠,能够获得'天眼通'。有了这种超越常人的天眼,他们能看见这个世界和来世,以及无父母而自然出生的生命。这才是看见来世的方法,而不是像你用普通眼睛想看那样。基于这个道理,你应该明白:'确实有来世,有无父母而自然出生的生命,做好事坏事有报应。'"
"尽管迦叶先生这样说,但我还是认为'没有来世,没有无父母而自然出生的生命,做好事坏事没有报应。'"
"你还有其他理由这么认为吗,王子?"
"有的,迦叶先生,我有。"
"是什么理由呢,王子?"
"迦叶先生,我见到一些有道德、品行良好的修行人,他们珍惜生命,不想死,喜欢快乐,讨厌痛苦。我想,如果这些好人知道死后会变得更好,他们现在就会吃毒药、用刀自杀、上吊或跳崖。正是因为这些好人不知道死后会更好,所以他们才珍惜生命,不想死,喜欢快乐,讨厌痛苦。这就是我认为'没有来世,没有无父母而自然出生的生命,做好事坏事没有报应'的另一个理由。"
这段经文的深入解析:
《帕亚西经》的智慧解析:超越唯物思维的哲学对话
经文的历史背景与深层意义
《帕亚西经》是佛教长部经典中一篇极富哲学深度的对话录,记载了佛陀弟子童寿迦叶与持有唯物论观点的帕亚西王子之间的辩论。这篇经文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宗教辩论,而是一次穿越时空的知识探索,探讨了人类最根本的存在问题:死后世界是否存在?因果报应是否真实?
在佛陀时代的古印度,各种哲学思想百家争鸣,其中包括类似现代唯物主义的"断灭论"或"无有论"。帕亚西王子正是这种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坚持认为"没有他世,没有化生的众生,没有善恶业的果报"——这与当今许多持唯物观点的人思维方式惊人地相似,显示了这种思想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恒久存在。
思维模式的对决:经验主义与智慧洞见
帕亚西王子的论点建立在一种原始的经验主义基础上:他要求直接的、感官可验证的证据。他的逻辑看似合理——既然没有人从死后回来告诉我们来世存在,那么来世很可能不存在。这种思维模式在当代科学思想中仍然有其影响力。
童寿迦叶的回应则展现了佛教智慧的精髓,他通过一系列巧妙的比喻,揭示了帕亚西思维中的盲点:
1. 日月比喻:认知的矛盾性
当帕亚西承认日月是"他世"而非"此世"时,他实际上已经接受了某种超越直接经验的存在。这个比喻揭示了我们思维中的潜在矛盾——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接受某些我们无法直接验证的事物,同时又对其他类似性质的事物持怀疑态度。
2. 盗贼比喻:认知的限制性
这个比喻深刻揭示了帕亚西期望死者返回告知来世情况的不合理性。正如被处决的犯人无法获准离开刑场,死亡后的存在可能遵循着完全不同的规则,不可能按照生者的期望行事。这提醒我们:用此生的逻辑和期待去判断可能完全不同的存在维度是多么不合理。
3. 粪坑比喻:存在层次的差异性
这个生动比喻表明,高层次的存在不会倾向于回到低层次的状态,正如洁净的人不会重返粪坑。这一观点提出了一个深刻思考:各种存在状态之间可能存在质的差异,而非简单的可逆关系。这暗示了佛教中对不同生命境界的理解——从地狱到天界,各有其不同的存在品质。
4. 三十三天的比喻:时间维度的相对性
这一比喻引入了一个现代物理学中也被认可的概念:时间的相对性。在不同的存在层次中,时间流逝的速度可能截然不同。这种对时空概念的深刻洞察,在古代思想中显得尤为超前,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为何没有天界使者回来"的另一个视角。
5. 生盲者的比喻:认知能力的局限性
这可能是整部经文中最富哲学深度的比喻。它揭示了一个根本问题:我们的认知能力决定了我们所能感知的实相范围。正如盲人无法通过自身经验证明颜色的存在,普通人也无法仅凭感官经验来证明或否定超感官实相的存在。这一比喻不仅挑战了帕亚西的认识论基础,也为人类理解认知局限提供了一个永恒的隐喻。
现代意义与反思
《帕亚西经》虽然成书于两千多年前,但其中探讨的议题与当代人类的思考惊人地相似。在科学主导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往往倾向于只相信可测量、可验证的事物,而对超越感官经验的维度持怀疑态度。
这部经文并非简单地要求我们接受宗教信条,而是邀请我们反思自身认知的局限性。它启示我们:
1. 认知谦卑:承认我们的感官和思维有其固有局限,对未知保持开放态度;
2. 方法多元:认识到不同层次的实相可能需要不同的认知方法,感官经验并非唯一的知识来源;
3. 智慧探索:通过心灵的训练和净化(如经中提到的"清净天眼"),可能开启认识更广阔实相的能力;
4. 伦理实践:无论来世是否存在,培养正向品质和道德行为对当下生活都有益处。
生命的更深层意义
帕亚西最后的论点——"如果来世更好,为何修行人不自杀"——触及了生命价值的核心问题。虽然经文在节选中没有给出迦叶的回答,但从佛教整体思想来看,答案可能是: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逃离此世,而在于通过此生的修行和觉醒来转化我们的存在质量。自杀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会因暴力中断生命而带来更多业力后果。真正的修行者珍视当下的每一刻,将其视为走向觉醒的珍贵机会,而非逃避的对象。
《帕亚西经》以其深刻的哲学洞见和生动的比喻,不仅回应了古代的唯物主义质疑,也为现代人提供了一面智慧之镜,让我们得以反思自己的认知局限,探索超越表象的实相,最终开启内在智慧的大门,走向更广阔的生命理解。
在这个信息爆炸但智慧稀缺的时代,《帕亚西经》对认知局限、存在层次和生命意义的探讨,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通往更深刻理解和觉知的道路。
《帕亚西经》的智慧探索:从怀疑到觉醒的旅程
生死之谜与存在的价值
帕亚西王子最后提出的问题触及了生命伦理的核心:"如果死后世界更好,为何善良的修行人不主动结束生命?"这个问题在古今中外的哲学讨论中反复出现,反映了人类对生命意义的永恒困惑。
虽然经文节选中没有完整展示迦叶的回答,但根据佛教完整的教义,这一问题有着深刻的解答:
1. 业力的完成需要时间:佛教认为,每个生命都带着前世的业力而来,提前结束生命不会消除这些业力,反而会因自杀行为产生新的负面业力。
2. 此生是修行的宝贵机会:人身难得,正是因为人类具有既能体验苦难又能追求解脱的特殊条件,才使得灵性成长成为可能。天界享乐太多,反而不易精进;地狱痛苦太甚,难以修行。
3. 生命的目的不是逃避而是超越:佛教追求的不是简单地从一个存在状态逃到另一个,而是通过觉悟彻底超越轮回的束缚。自杀只是换一种形式的存在,无法真正解脱。
4. 对生命的尊重是修行的基础:不杀生是佛教第一戒,对自己生命的尊重同样重要。真正的修行者了解生命的珍贵性,无论顺境逆境都视为成长的良机。
知识获取的多元路径
经文中最具哲学深度的部分是关于认识论的讨论。童寿迦叶通过生盲者的比喻,揭示了一个革命性的认识论观点:
"王子啊,他世不是用肉眼可以看见的...那些住在森林、偏僻处所的沙门婆罗门,他们勤勉精进,修行不懈,能清净天眼。以清净超人的天眼,他们能见此世他世,以及化生的众生。这才是见到他世的方法..."
这段话提出了一个在现代认识论中仍然具有挑战性的观点:不同的认知对象可能需要不同的认知工具。这打破了将感官经验视为唯一有效知识来源的局限,开启了认识方法的多元可能性:
1. 内在认知工具的开发:佛教提出,通过特定的修行方法(如禅修),可以开发出超越常态的认知能力,就像科学家发明显微镜扩展了视觉能力一样。
2. 直觉和智慧的认知价值:除了逻辑推理和感官经验外,某些真理可能通过直觉和智慧的顿悟来把握,这在现代哲学中被称为"非概念性认知"。
3. 经验的层次性:经文暗示,随着意识的净化和提升,人类可以体验到日常意识状态无法触及的实相层面,这与现代意识研究中关于"非常态意识状态"的探索相呼应。
从怀疑到信仰:思想转变的心理学
《帕亚西经》的完整版本中记载,经过长时间的辩论,帕亚西王子最终被童寿迦叶的智慧所折服,放弃了自己的无有论观点,皈依了佛法。这一转变过程本身具有深刻的心理学意义:
1. 认知失调与调和:当面对挑战自己核心信念的有力证据时,人类思维往往经历认知失调,然后寻求新的平衡。帕亚西的转变展示了思想开放的重要性。
2. 怀疑作为通向真理的桥梁:帕亚西并非简单地接受权威,而是通过不断质疑和反思,最终抵达更高层次的理解。这表明,真正的信仰不是盲从,而是经过理性思考后的觉悟。
3. 辩论的转化力量:经文中的辩论不是为了胜利,而是为了共同寻求真理。迦叶不断尊重帕亚西的质疑,用比喻而非教条回应,这种对话方式本身就是佛教中道思想的体现。
现代科学视角下的《帕亚西经》
在量子物理学、意识研究和多维宇宙理论蓬勃发展的今天,《帕亚西经》中的许多观点显得尤为前瞻:
1. 观察者效应:量子物理学表明,观察者与被观察对象不可分割,这与经文中关于认知能力决定认知范围的观点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2. 时间的相对性: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证实了时间并非绝对,这与经文中关于不同世界时间流速不同的描述不谋而合。
3. 意识的未解之谜:现代脑科学尽管取得了巨大进展,但对意识本质和死后意识可能性的问题仍无定论,这使得经文中关于意识可能超越肉体的讨论仍具现代意义。
4. 多维宇宙与平行世界:现代物理学中的多维宇宙理论提出,可能存在我们感知不到的其他维度空间,这与佛教中关于多种生存境界的描述有着概念上的共鸣。
生活实践与社会伦理的启示
《帕亚西经》不仅是一篇哲学文本,也是一份生活指南,为现代人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智慧:
1. 批判性思维与开放心态的平衡:像帕亚西一样保持质疑精神,但同时也要像他最终那样保持开放的心态,准备接受新的可能性。
2. 跨越认知障碍的方法:经文提供了超越认知局限的方法论——通过比喻思考、类比推理、禅修实践等多种途径拓展认知边界。
3. 伦理行为的内在价值:无论是否相信来世,伦理行为本身就具有内在价值。帕亚西描述的那些"远离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的朋友们,即使没有来世奖励,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内心平静也必然优于作恶多端者。
4. 死亡态度的智慧:经文启示我们既不应恐惧死亡,也不应轻视生命;既不执着于此世,也不盲目追求来世。这种平衡的死亡观有助于我们更充分地活在当下。
结语:穿越时空的哲学对话
《帕亚西经》记录的这场发生在2500多年前的哲学对话,其思想深度和广度至今仍然令人惊叹。它向我们展示了,人类对存在本质、认知局限、生死意义的探索是一条贯穿历史的永恒之路。
在这个科技发达但精神困惑的时代,《帕亚西经》提醒我们:真正的智慧不仅来自外在的知识积累,更来自内在的观照和觉醒。当我们像童寿迦叶那样学会用巧妙的比喻思考问题,像帕亚西那样勇于质疑但也勇于接受新思想时,我们就能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找到更为稳固的立足点,活出更有意义、更有智慧的人生。
无论我们持有何种世界观,《帕亚西经》都邀请我们进行一次深度思考之旅,探索那些表面之下的实相,开启内在智慧的宝藏,最终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真正的觉悟。这部经典告诉我们,质疑与信仰并不矛盾,理性与灵性可以并行,重要的是保持开放的心态和不懈的探索精神。正是这种对话与思辨的传统,使人类文明得以不断超越自身的局限,朝向更高的理解与和谐迈进。
在帕亚西与迦叶的对话中,我们看到了人类思想史上永恒的张力与融合,也看到了通过理性对话解决分歧的可能性。这一古老智慧的火花,穿越时空的阻隔,依然能够照亮我们当代人的心灵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