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第一章,世界的起源【长部27经/世界起源经(波梨品[第三])】第1部分,解析(72)

各位学友,佛陀传记前面的经文,我感觉解析的不怎么详细,所以准备再次解析,我会尽自己的力量,解析到我能力范围的最好,佛陀传记其实非常重要,其中有佛陀的修行经历和37道品的解析,还有一些重要的教导,解析多少遍都不为过的,学习明白了佛陀传记,佛陀的教导就弄明白了90%,如果学习完佛陀传记,以后阅读巴利文大藏经就非常的轻松了,不用借助词典解释了,一般都能看明白的。如果您们已经明白了这些经文,可以作为查缺补漏,阅读一下,如果还对这些经文有疑问可以继续学习。寻找到佛陀最初的正法并发扬光大,是我的初心,也是佛陀弟子们的初心,也是大众的愿望,我会保持这颗初心,并坚持不懈的!感谢您们的支持!


补充:第一章,世界的起源【长部27经/世界起源经(波梨品[第三])】第1部分,解析(72)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舍卫城东园鹿母讲堂。当时,婆舍咤和婆罗堕阇两位婆罗门青年正在僧团中修行,希望成为比丘。


这时,傍晚时分,世尊从禅思中起身,下得讲堂,在讲堂阴影处露地经行。婆舍咤见到世尊从禅思中起身,下得讲堂,在讲堂阴影处露地经行。看见后,他对婆罗堕阇说:"贤友婆罗堕阇,世尊现在从禅思中起身,正在讲堂阴影处露地经行。贤友,让我们一起去见世尊,或许能听闻法义。"婆罗堕阇回答说:"好的,贤友。"


于是婆舍咤和婆罗堕阇两人走向世尊。到达后,向世尊行礼,然后随同世尊一起经行。这时世尊对婆舍咤说:"婆舍咤,你们本是婆罗门种姓,来自婆罗门家族,从在家转为出家。婆罗门们是否因此辱骂、责备你们?"


"确实如此,世尊。婆罗门们用最严厉的言语辱骂我们,毫不留情。"


"他们是如何辱骂你们的?"


"世尊,婆罗门们这样说:'婆罗门是最高贵的种姓,其他种姓都低劣。婆罗门是白净种姓,其他种姓都黑暗。只有婆罗门才能得到净化,非婆罗门不能。婆罗门是梵天之子,从梵天口中生出,为梵天所造,是梵天的继承人。你们却抛弃了最高贵的种姓,加入了这些卑贱的秃头沙门,这些低下、黑暗、从他人脚下生出的人。这是不好的,这是不恰当的。'"


"婆舍咤,这些婆罗门忘记了古老的传统,才会这样说:'婆罗门是最高贵的种姓,其他种姓都低劣。婆罗门是白净种姓,其他种姓都黑暗。只有婆罗门才能得到净化,非婆罗门不能。婆罗门是梵天之子,从梵天口中生出,为梵天所造,是梵天的继承人。'婆舍咤,我们可以看到婆罗门的妻子们也有月经、怀孕、生产、哺乳,但这些婆罗门虽然是从母胎所生,却说这样的话。他们不仅诽谤梵天,还说妄语,造作许多恶业。


【四种姓的清净】


"婆舍咤,有四种姓:刹帝利、婆罗门、吠舍、首陀罗。婆舍咤,刹帝利中有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这些不善法、被称为不善的、应受呵责的、不应修习的、非圣者所行的、黑暗的、有黑暗果报的、为智者所谴责的行为,在刹帝利中也能看到。婆罗门也是如此...吠舍也是如此...首陀罗也是如此。


"同样地,刹帝利中也有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具正见。这些善法、被称为善的、无可呵责的、应当修习的、圣者所行的、清净的、有清净果报的、为智者所赞叹的行为,在刹帝利中也能看到。婆罗门也是如此...吠舍也是如此...首陀罗也是如此。


"婆舍咤,在这四种姓中都同时存在着这些黑暗与清净的法,有智者谴责的和智者赞叹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婆罗门却说:'婆罗门是最高贵的种姓,其他种姓都低劣。婆罗门是白净种姓,其他种姓都黑暗。只有婆罗门才能得到净化,非婆罗门不能。婆罗门是梵天之子,从梵天口中生出,为梵天所造,是梵天的继承人。'智者是不会同意这种说法的。为什么呢?婆舍咤,因为在这四种姓中,无论是谁,若成为比丘,证得阿罗汉果,断尽烦恼,完成梵行,做了应做之事,放下重担,达到目标,断尽有结,正确理解而得解脱,他就被称为最上等的。这是依法而非非法。因为法是人间最上等的,现世如此,来世亦然。"


"婆舍咤,通过这个例子也可以理解,法才是人间最上等的,现世如此,来世亦然。"


"婆舍咤,拘萨罗国王波斯匿知道:'沙门乔达摩是从释迦族出家的。'而释迦族是臣属于拘萨罗国王波斯匿的。释迦族对波斯匿王行臣服、敬礼、起立、合掌、恭敬之礼。而波斯匿王对如来也同样行臣服、敬礼、起立、合掌、恭敬之礼。他这样做,并非因为认为:'沙门乔达摩出身高贵,我出身低贱;沙门乔达摩有力,我软弱;沙门乔达摩容貌庄严,我丑陋;沙门乔达摩有大威德,我微不足道。'而是因为他尊重法、恭敬法、尊崇法、供养法、礼敬法。通过这个例子也可以理解,法才是人间最上等的,现世如此,来世亦然。"


"婆舍咤,你们虽然出身不同、名字不同、族姓不同、家族不同,但都从在家出家为沙门。若有人问:'你们是什么人?'你们会回答:'我们是释迦子沙门。'婆舍咤,谁对如来有坚定不移的信心,深深植根,不能被沙门、婆罗门、天神、魔罗、梵天或世间任何人动摇,他就可以说:'我是世尊之子,从法生、为法造、是法的继承人。'为什么?因为如来有'法身'、'梵身'、'法性'、'梵性'等称号。"


"婆舍咤,经过很长时间后,会有世界毁灭的时候。当世界毁灭时,大多数众生会生到光音天。他们住在那里,以喜悦为食,自身发光,在空中飞行,住在清净之处,如此长久安住。"


"婆舍咤,经过很长时间后,又会有世界形成的时候。当世界形成时,大多数众生从光音天死后来到这里。他们仍以喜悦为食,自身发光,在空中飞行,住在清净之处,如此长久安住。"



这段经文的佛教重要词语和句子解释:


佛教经文词语与句子解释


开篇术语解释


如是我闻:佛经开场常用语,意为"我(通常是阿难尊者)是这样听到的",表明内容来自佛陀亲口所说。


一时:某个特定时刻,不确定具体日期的时间表述。


世尊:佛陀十大尊号之一,表示受世间尊敬的圣者。


舍卫城:古印度憍萨罗国首都,佛陀常在此弘法的地方。


鹿子母讲堂(或鹿母讲堂):是由富有的女居士毗舍佉(又称鹿子母或鹿母)所建造的讲堂。"佛陀住世时,在舍卫城有一位女信徒名叫毗舍佉母,她家里很富有,建了一座鹿子母讲堂,作为弘扬佛法的道场。"


人物与修行术语


婆舍咤和婆罗堕阇:两位出身婆罗门种姓的青年,正在佛陀僧团中修行。


比丘:受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修行者。


禅思:禅定修行,心专注于一境的状态。


经行:一种行走式的禅修方法,缓慢行走以保持正念。


贤友:指"善知识":具有智慧和德行,能够引导他人在修行道路上进步的精神导师或良师益友。在佛教中,这是一个重要概念,不仅是简单的称呼,而是指那些能够促进他人精神成长的人。佛陀被视为最卓越的"贤友",因能使众生从生死中解脱。这个词在汉语佛教文献中也常被译为"善知识"。


婆舍咤称呼婆罗堕阇为"贤友",表达的是对其作为修行伙伴的尊重,同时也暗示他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修行的关系,远超一般友谊的含义。


法义:佛法的义理,佛陀的教导内容。


种姓制度相关术语


四种姓:古印度的社会阶层制度,包括:

1. 刹帝利:王族和武士阶级

2. 婆罗门:祭司和学者阶级

3. 吠舍:商人和农民阶级

4. 首陀罗:仆役和劳工阶级


沙门:出家修行者的总称,放弃世俗生活追求解脱的人。


释迦子沙门:佛陀释迦牟尼的弟子,追随佛陀修行的出家人。


佛教伦理与修行成就


巴利文大藏经中的善法与不善法详解


根据巴利文大藏经的教导,善法与不善法的解释如下:


不善法


巴利经典中,不善法指源于贪、嗔、痴三不善根的行为和心态。《法集经》指出:"心为法本",一切不善始于心的染污。


十不善业道


1. 杀生:

巴利经典定义为"有意图地结束有情生命"

《增支部》指出杀业由五因素构成:生命存在、知道是生命、杀意、付诸行动、因此行动而死


2. 不与取:

《分别论》解释为"他人珍视之物,以盗心取走"

包括盗取、欺骗、强夺等各种形式


3. 欲邪行:

巴利经典指"不适当的性行为",非单纯指婚外情

《增支部》列举不应亲近的对象:受保护者、已婚者、犯法者等


4. 妄语:

《分别论》定义为"欺骗言语,目的在欺瞒他人"

《相应部》说:"故意说谎者,无恶不能为"


5. 两舌:

《分别论》解释为"听此处话,为分裂彼处而说;或听彼处话,为分裂此处而说"

目的在破坏和谐,制造分裂


6. 恶口:

巴利文字面意思为"粗糙语言"

《分别论》描述为"粗暴、刺耳、针对他人、激怒他人、不导向定心的言语"


7. 绮语:

字面意思为"无益之谈"

《增支部》解释为"非时语、非实语、非义语、非法语、非律语"


8. 贪欲:

《分别论》定义为"贪图他人所有:'啊,愿他人之物属于我'"

根本是对感官对象的执著


9. 瞋恚:

《分别论》解释为"心中生起的恶意和憎恨:'愿这些众生被杀、被毁、被消灭、不存在'"

与慈心直接相反


10. 邪见:

 巴利经典列举多种邪见,主要有:

 断见:否认业果

 无作见:否认道德责任

 无因见:否认因果


善法


善法源于无贪、无嗔和无痴三善根。《法句经》中佛陀教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十善业道


1. 离杀生:

不仅是不杀,还包括保护生命

《增支部》赞扬"放下棒杖、放下武器、有羞耻心、有慈悲心、对一切生命有同情心"


2. 离不与取:

《相应部》描述为"给予而非索取"

以正当方式获取所需,尊重他人财产


3. 离欲邪行:

《增支部》称赞"远离不当性行为,行为端正"

尊重关系界限,减少执著


4. 离妄语:

《法句经》说:"真实是不死之语"

巴利经典中,佛陀将实语作为修行的基础


5. 离两舌:

《长部》描述为"促成和合,欢喜和合,喜爱和合,说导致和合的话"

积极调解分歧,促进团结


6. 离恶口:

《增支部》描述为"说温和、悦耳、亲切、入心、礼貌、令多人喜爱、令多人愉悦的话"

选择善巧语言,考虑他人感受


7. 离绮语:

说有意义、有目的的话

《中部》赞扬"适时语、真实语、有义语、法语、律语"


8. 无贪:

《增支部》描述为"不贪图他人所有,不想:'啊,愿他人之物属于我'"

发展知足和舍离


9. 无瞋:

《法句经》教导:"于此世界,非以怨止怨,唯以慈止怨"

修习慈心对治瞋恚


10. 正见:

 巴利经典中正见指"业果正见"

 《中部》解释为"有布施,有供养,有祭祀;有善恶业,有善恶业的果报;有此世,有他世;有母亲,有父亲;有众生化生;有沙门、婆罗门在世间正行、正修行,自证知此世他世而宣说"


根据《相应部》的教导,这些善法既有现世利益也有来世利益,最终导向究竟解脱。


阿罗汉果:佛教修行的最高成就之一,指已断尽烦恼、完成修行的圣者。


断尽烦恼:完全消除贪、嗔、痴等困扰心灵的负面情绪。


梵行:清净的修行生活。


放下重担:比喻放下生死轮回的负担。


断尽有结:断除导致生死轮回的各种束缚。


宇宙观与哲学概念


法身:佛陀的真理之身,代表终极真理和实相。


梵身:与清净法相应的身。


法性:事物的本质、真如。


梵性:清净无染的本性。


光音天详解


根据巴利文大藏经的记载,光音天是佛教宇宙观中的一个重要天界,位于色界第二禅天,具有丰富的特征和宇宙学意义。


宇宙体系中的位置


《长部·梵网经》和《长阿含经》中,佛陀详细描述了光音天在三界二十八天中的位置:

属于色界天(非欲界,也非无色界)

具体位于第二禅天,共有三层: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光音天是第二禅天的最高层)

在梵天之上

层级高于初禅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


光音天特性


《长部·起世因本经》详细记载了光音天的特性:

1. 自身发光:天人身体发出强烈光芒,照亮四周,不依赖外在光源

2. 以喜悦为食:不需物质食物,以禅悦、喜乐为滋养

3. 意生身:拥有由意念形成的微妙身体,非血肉之躯

4. 飞行自在:能随意飞行,不受障碍

5. 长寿:《阿毗达摩》记载光音天寿命长达八大劫

6. 无男女相:超越性别差异

7. 化生:无需父母,直接从意念中化生


宇宙生灭与光音天


《长部·起世经》和《阿含经》中记载了光音天与宇宙周期的关系:

1. 宇宙毁灭时的去处:当宇宙被火灾毁灭时,低于光音天的众生若有禅定成就,可往生到光音天

2. 宇宙新生的源头:新的宇宙形成时,多数是从光音天下生到新形成的世界

3. 轮回的重要站点:光音天是大宇宙循环中的重要中转处


《长部·起世因本经》记载:"当此世界再生起时,多数众生从光音天下生。他们那时是意生身,以喜悦为食,自身发光,在空中飞行,住于净妙色中,长久安住。"


修行与往生


《清净道论》和《中部》多处经文提到:

1. 禅修关系:成就第二禅(具足喜、乐、一心)者可往生光音天

2. 天眼通境界:修得天眼通的禅修者能见到光音天

3. 非究竟解脱:虽然寿命极长,仍属于轮回范畴,非究竟解脱


《增支部》佛陀教导:"即使生于光音天,享受长久喜乐,仍未脱离无常、苦、无我的本质,仍会随业轮回。"


历史典故


《长部·大本经》记载了一个著名的事例:

当世界开始形成时,第一个下生的光音天天人因孤独而希望有其他众生陪伴

当其他光音天众生也下生后,这位第一个下生的天人自认为是创造了其他众生

因此产生了"我是造物主"的错误见解,成为婆罗门教创造神话的起源


《相应部》佛陀解释:"彼光音天寿命极长,久远难计,后来下生人间者忘失前际,误认为永恒不灭,实则仍在生死轮回之中。"


光音天虽是高级天界,但佛陀教导究竟解脱才是修行真正目标,不应以往生天界为满足。


世界毁灭与形成:佛教宇宙观的周期详解


根据巴利文大藏经,特别是《长部》中的《起世经》和《起世因本经》,宇宙经历着"成、住、坏、空"四个阶段的循环。这一宏大周期被称为"大劫"。


四个阶段详解


1. 坏劫:世界毁灭期


《长部·起世经》详述了三种毁灭方式:

火灾:最常见的毁灭方式,七个太阳出现,大地和须弥山燃烧,直至初禅天

水灾:毁灭范围更广,酸性雨水溶解一切,直至二禅天

风灾:最具破坏力,强风吹散一切物质,直至三禅天


《阿毗达摩》记载:"毁灭始于地狱空无,众生业报尽后转生较高处,最后人间空无,依次到达毁灭界限。"


《增支部》中佛陀解释:"众生皆因自业所感,非天神所罚。临近毁灭时,众生普遍获得禅定,得生更高天界。"


2. 空劫:世界空无期


《长部·起世因本经》描述:

世界毁灭后,处于空无状态

低于毁灭界限的众生全部往生至更高天界(主要是光音天)

持续一个中劫的时间

此时宇宙为"水、火或风"所充满,无任何物质结构


《相应部》形容:"此时唯有黑暗笼罩,无日月星辰,无昼夜四季之分,唯有微细元素游离。"


3. 成劫:世界形成期


《长部·起世经》详细描述了世界重新形成的过程:

首先出现"空居梵天",即色界天的形成

物质元素凝聚,形成新的宇宙结构

大地、海洋、山脉逐渐形成

日月星辰出现,昼夜、月份、季节确立

《长部》明确记载:"当下界形成时,多数众生从光音天命终后转生到此新形成的世界"


《增支部》补充:"众生初下生时,身体轻盈,自身发光,飞行自在,以喜悦为食。后因尝地味,逐渐粗重化,失去神通,需食物维生。"


4. 住劫:世界稳定期


《长部》和《中部》多处经文描述住劫特征:

人寿从无量岁开始递减至十岁(第一个中劫)

然后从十岁递增至八万四千岁(第二个中劫)

接着再从八万四千岁递减至十岁(第三个中劫)

最后从十岁递增至八万岁时,弥勒佛出世(第四个中劫)

共计二十小劫,构成一个大劫的"住"阶段


《相应部》中佛陀解释:"此住劫中,有情众生依各自业力于六道中轮回,善业增长时人寿增长,恶业增长时人寿减少。"


时间尺度


《阿毗达摩》和《清净道论》给出了惊人的时间跨度:

一个完整大劫(成住坏空)相当于四个无数劫

以比喻说明其长度:"有一座方圆一由旬(约12-15公里)的岩石山,每百年用一块细软的布轻拂一次,当此山被磨平时,一劫仍未终了。"

《相应部》记载佛陀说:"众生轮回时间之长,所流泪水比四大海水还多。"


这一宇宙观揭示了佛教对时间和存在的深刻洞见:一切有为法皆无常,即使是宇宙本身也处于生灭循环中,唯有涅槃超越这一切。


其他重要词语


拘萨罗国王波斯匿:佛陀时代北印度最重要的国王之一,与佛陀同龄,最初怀疑后成为虔诚的在家弟子。他在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支持佛陀弘法,经常向佛陀请教治国与人生哲理,在《相应部·拘萨罗相应》中记载了他与佛陀的多次重要对话。


乔达摩:佛陀的族姓,出生于公元前6世纪北印度迦毗罗卫国(现尼泊尔境内)的释迦族王室,本名悉达多。他是净饭王的太子,享有荣华富贵,但29岁时,亲睹生老病死的痛苦后,毅然放弃王位与家庭出家修行。作为王子出身的修行者,他最初被人称为"乔达摩沙门"。经过六年苦行后,在菩提树下证悟成佛。乔达摩氏族源自古印度七大圣仙之一,在佛教经典中,非佛教徒常以"乔达摩尊者"相称,而"释迦牟尼乔达摩"全名中,"释迦"表示族群,"牟尼"意为"圣者","乔达摩"标明其贵族血统。


如来:佛陀的十大尊号之一,意为"如实行,如实说",强调言行一致。在巴利文大藏经中,(如来)体现了佛陀依真实法性而行、依真实法性而教的特质,表明佛陀不仅自身如实修行,也如实教导众生,没有丝毫虚妄。


梵天:印度传统信仰中的创造神,婆罗门教徒自称是从梵天口中生出。


梵天:根据巴利文大藏经(特别是《长部》和《中部》)的记载,梵天不是创世神,而是色界初禅天的高级天神。在《长部》的《大本经》和《起世因本经》中,佛陀明确驳斥了梵天是创世主的观念。


《起世因本经》详细描述了宇宙周期性成住坏空的过程,其中提到当世界重新形成时,首先出生在梵天界的众生因寿命长久而产生错觉,自以为是创造者。后来其他众生死后也转生到此界,便认为最初那位梵天是他们的创造主。这解释了婆罗门传统中梵天创世说的起源。


《梵网经》中,佛陀分析了六十二种错误见解的来源,其中包括梵天创世论。佛陀指出,某些修行人通过禅定获得宿命通,能回忆起在梵天界的经历,但仅限于该界的记忆,因此错误地认为梵天是永恒不变的创造者。


尽管如此,巴利经典中也记载了梵天尊敬佛陀的情节。《中部》的《梵请经》描述了佛陀与大梵天王的对话,佛陀以智慧降服了梵天的傲慢。而在《转法轮经》中,是大梵天王请求佛陀为众生说法。


在佛教修行体系中,梵天所住的初禅天与修行者证得初禅的境界相对应,表明梵天的境界虽然殊胜但仍在轮回之中,远非究竟解脱。


魔罗:代表诱惑和障碍的存在。


魔罗:根据巴利文大藏经,特别是《相应部·魔相应》的记载,魔罗是一位强大的天神,名为"波旬"(意为"恶者")。他居住在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掌控着欲界的权力。在《经集》的《波罗延品》中,魔罗被描述为"黑暗的亲戚"。


巴利经典中记载了魔罗多次试图阻碍佛陀的事迹:在菩提树下,魔罗率领军队前来干扰悉达多太子的最后冥想(《经集》中的《精进经》);在佛陀成道后,魔罗劝说佛陀不要传法,独自享受涅槃(《中部》的《圣求经》);魔罗还曾化现可怕形象或美丽女子试图扰乱佛陀和弟子们的心智。


《增支部》和《相应部》中多次提到,魔罗能看到大多数人的心念,但无法见到具足正念者的心。经典强调,了解魔罗的存在和策略是修行者战胜诱惑的关键一步。



经文主旨


这段经文出自《起世因本经》,主要阐述:


1. 批判婆罗门种姓优越论,强调真正的高贵在于道德行为而非出身


2. 强调"法"(真理、教法)才是世间最高的原则


3. 超越社会身份,成为佛法修行者的意义


4. 佛教的宇宙循环观念


这是佛陀对种姓制度的批判,展现了佛教平等思想的核心理念。



这段经文的简明翻译:


我听说是这样的: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城东面的鹿母讲堂。当时,有两个叫婆舍咤和婆罗堕阇的年轻婆罗门正在佛教僧团中学习,希望成为出家僧人。


一天傍晚,佛陀结束了打坐冥想,走出讲堂,在讲堂外面阴凉处散步。婆舍咤看到佛陀出来散步,就对他的朋友婆罗堕阇说:"朋友,佛陀刚刚结束冥想,正在讲堂外面散步。我们一起去见佛陀吧,也许能听到一些教导。"婆罗堕阇回答说:"好的,朋友。"


于是两人一起去见佛陀。见到佛陀后,他们恭敬地行礼,然后跟着佛陀一起散步。这时佛陀问婆舍咤:"婆舍咤,你们本来是婆罗门种姓,来自婆罗门家庭,现在却放弃在家生活成为出家人。其他婆罗门是不是因此辱骂、批评你们?"


"确实如此,佛陀。那些婆罗门用非常严厉的话骂我们,一点情面都不留。"


"他们是怎么骂你们的?"


"佛陀,那些婆罗门这样说:'婆罗门是最高贵的种姓,其他种姓都低贱。婆罗门是纯洁的种姓,其他种姓都肮脏。只有婆罗门才能得到净化,非婆罗门不能。婆罗门是梵天之子,从梵天口中生出,由梵天创造,是梵天的继承人。你们却抛弃了最高贵的种姓,加入了这些卑贱的光头修行人,这些低等、肮脏、从别人脚下生出的人。这是不好的,这是不应该的。'"


"婆舍咤,这些婆罗门忘记了古老的传统,才会这样说:'婆罗门是最高贵的种姓,其他种姓都低贱。婆罗门是纯洁的种姓,其他种姓都肮脏。只有婆罗门才能得到净化,非婆罗门不能。婆罗门是梵天之子,从梵天口中生出,由梵天创造,是梵天的继承人。'婆舍咤,我们都知道婆罗门的妻子们也会有月经、怀孕、生孩子、喂奶,但这些婆罗门虽然也是从母亲肚子里生出来的,却说这种话。他们不仅在侮辱梵天,还在撒谎,做了很多坏事。


【四个种姓的清净】


"婆舍咤,社会上有四个种姓:贵族(刹帝利)、祭司(婆罗门)、商人(吠舍)和工人(首陀罗)。婆舍咤,在贵族中有人杀生、偷盗、乱搞男女关系、说谎、挑拨离间、说粗话、说无益处的言语、贪心、生气、有错误观念。这些不好的行为、被称为不好的、应该被批评的、不应该做的、不是高尚人应该做的、黑暗的、会带来不好结果的、被聪明人谴责的行为,在贵族中也能看到。祭司也是这样...商人也是这样...工人也是这样。


"同样地,在贵族中也有人不杀生、不偷盗、不乱搞男女关系、不说谎、不挑拨离间、不说粗话、不说无益处的言语、不贪心、不生气、有正确的观念。这些好的行为、被称为好的、不会被批评的、应该做的、高尚人会做的、纯洁的、会带来好结果的、被聪明人称赞的行为,在贵族中也能看到。祭司也是这样...商人也是这样...工人也是这样。


"婆舍咤,在这四个种姓中都同时存在着好的和不好的行为,聪明人会批评的和会称赞的行为。但在这种情况下,婆罗门却说:'婆罗门是最高贵的种姓,其他种姓都低贱。婆罗门是纯洁的种姓,其他种姓都肮脏。只有婆罗门才能得到净化,非婆罗门不能。婆罗门是梵天之子,从梵天口中生出,由梵天创造,是梵天的继承人。'有智慧的人不会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呢?婆舍咤,因为在这四个种姓中,无论是谁,如果成为僧人,达到最高的修行境界,断除了所有烦恼,完成了修行,做了应该做的事,放下了重担,达到了目标,断除了轮回的束缚,通过正确理解而获得解脱,他就被称为最优秀的人。这是根据真理而不是违背真理。因为真理是人间最高的标准,现在如此,将来也是如此。"


"婆舍咤,通过这个例子也可以理解,真理才是人间最高的标准,现在如此,将来也是如此。"


"婆舍咤,拘萨罗国王波斯匿知道:'沙门乔达摩是从释迦族出家的。'而释迦族是臣服于拘萨罗国王波斯匿的。释迦族对波斯匿王行臣民的礼节,敬礼、起立、合掌、表示尊敬。而波斯匿王对佛陀也同样行臣服、敬礼、起立、合掌、表示尊敬的礼节。他这样做,不是因为他认为:'沙门乔达摩出身高贵,我出身低贱;沙门乔达摩有力量,我软弱;沙门乔达摩长得好看,我丑陋;沙门乔达摩有大威德,我微不足道。'而是因为他尊重真理、恭敬真理、尊崇真理、供养真理、礼敬真理。通过这个例子也可以理解,真理才是人间最高的标准,现在如此,将来也是如此。"


"婆舍咤,你们虽然出身不同、名字不同、姓氏不同、家族不同,但都放弃了在家生活成为修行人。如果有人问:'你们是什么人?'你们会回答:'我们是释迦子修行人。'婆舍咤,谁对佛陀有坚定不移的信心,深深扎根,不能被任何修行人、祭司、神、魔、梵天或世间任何人动摇,他就可以说:'我是佛陀的儿子,从真理而生、由真理创造、是真理的继承人。'为什么?因为如来被尊称为'真理的化身'、'清净的本体'、'法的本质'、'圆满的体现'等称号。"


"婆舍咤,经过很长时间后,世界会毁灭。当世界毁灭时,大多数生命会转生到光音天。他们住在那里,以喜悦为食物,自己发光,在空中飞行,住在清净的地方,这样长久地安住。"


"婆舍咤,经过很长时间后,世界又会重新形成。当世界形成时,大多数生命从光音天死后会来到这个世界。他们仍然以喜悦为食物,自己发光,在空中飞行,住在清净的地方,这样长久地安住。"



这段经文的深入解析:


《世界起源经》的智慧之光:超越种姓的平等法义


历史背景与社会革命


这段经文源自佛陀在舍卫城东园鹿母讲堂的一次开示,记载于《长部》中的《世界起源经》。在古印度严格的种姓制度背景下,佛陀的这番教导无异于一场社会革命。当时,婆罗门教将社会划分为刹帝利(贵族)、婆罗门(祭司)、吠舍(商人)和首陀罗(工人)四个等级,并认为这些等级是神圣不可逾越的界限。


婆舍咤和婆罗堕阇两位年轻的婆罗门,冒着被族人唾弃的风险,离开"高贵"的婆罗门阶层,加入了佛陀的僧团。这一举动在当时被视为对整个社会秩序的叛逆和挑战。正是在这种情境下,佛陀开示了这段关于真正平等的深刻教导。


超越血统的智慧洞见


佛陀的论证极具智慧,首先他以最简单的生物学事实揭露婆罗门自称"从梵天口中生出"的荒谬性:"婆罗门的妻子们也有月经、怀孕、生产、哺乳"——所有婆罗门都是从母亲子宫中出生的,这一朴素事实直接瓦解了种姓神圣起源的神话。


这种以自然现象为依据的论证方式展现了佛陀理性、实证的思维方式,不依赖神秘主义或权威论证,而是引导人们观察现实。这种思维方式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实属罕见,甚至在今天看来仍然鲜明而现代。


行为决定品质:道德平等主义的先声


佛陀进一步指出,在所有种姓中都同时存在着善与不善的行为。无论贵族、婆罗门、商人还是工人,都有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同样地,每个阶层也都有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这一观察彻底颠覆了种姓与道德优劣的关联。


佛陀的核心论点是:人的价值不在于出身,而在于行为与修为。这种以个人行为为评判标准的观念,是道德平等主义的先声,蕴含着现代"人人平等"理念的种子。


"法"高于一切:超越血统的精神尊严


佛陀以拘萨罗国王波斯匿对自己的恭敬为例,指出王者对修行者的礼敬不是基于家世、容貌或力量,而是因为"尊重法、恭敬法"。"法"在此处既指宇宙真理,也指道德法则,是超越世俗地位的最高原则。


这一观念深刻揭示了佛陀对精神价值高于世俗权力的认识,以及真正的尊严来源于对真理的追求而非社会地位。当佛陀说"法是人间最上等的,现世如此,来世亦然"时,他确立了一种全新的价值标准,为人类平等提供了终极依据。


超越身份的法脉:从分离到融合


最令人动容的是佛陀对僧团本质的阐述。当这些来自不同背景的修行者被问及身份时,他们不再以种姓自称,而是回答:"我们是释迦子沙门。"这不仅是身份的转变,更是意识的革命,展现了佛陀如何创建了一个超越血统与出身的精神法脉。


当佛陀说"我是世尊之子,从法生、为法造、是法的继承人"时,他确立了一种基于共同理想而非血缘的连接方式,这种连接方式至今仍然启发着人类对平等与法脉的思考。


宇宙视角:从执着到开放


经文最后提及世界的成住坏空,描述了众生在宇宙周期中的流转。这种宏大视角使人类的种姓分别显得如此渺小与短暂。佛陀以这种宇宙观提醒我们,在浩瀚的时空长河中,执着于短暂的社会身份是多么不智。


当代启示:打破新的"种姓"


在今天的世界,虽然传统的种姓制度已经衰落,但我们仍在不断创造新的"种姓"——国籍、阶级、教育背景、职业、财富等。佛陀的教导提醒我们审视这些新的分别心,反思我们是否仍在用这些标签来判断一个人的价值。


当代社会的偏见、歧视与冲突,是否正是这种"新种姓思维"的产物?佛陀告诉我们,真正的价值不在于你出生在何处、属于哪个群体,而在于你如何行动、如何修行、如何实践真理。


结语:永恒的解放之声


佛陀这段教导犹如黑暗中的明灯,照亮了人类平等的道路。在一个被各种分别与对立撕裂的世界里,这种基于行为而非出身的价值观,依然是人类最需要的智慧之一。


当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超越表面的差异,看到彼此内在的平等本质时,佛陀两千五百年前的声音就在我们心中回响:"法是人间最上等的,现世如此,来世亦然。"


这不仅是一段经文的解析,更是一次对人类最根本价值的反思——我们因何而贵?因德行而非血统;因智慧而非权力;因对真理的追求而非社会地位。这才是佛陀留给人类的永恒智慧。


“补充:第一章,世界的起源【长部27经/世界起源经(波梨品[第三])】第1部分,解析(72)” 的相关文章

第一章,世界的起源【长部27经/世界起源经(波梨品[第三])】解析(1)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舍卫城东园鹿母讲堂。当时,婆舍咤和婆罗堕阇两位婆罗门青年正在僧团中修行,希望成为比丘。这时,傍晚时分,世尊从禅思中起身,下得讲堂,在讲堂阴影处露地经行。婆舍咤见到世尊从禅思中起身,下得讲堂,在讲堂阴影处露地经行。看见后,他对婆罗堕阇说:"贤友婆罗堕阇,世尊现在从禅思...

【地味的出现】......第一章,世界的起源【长部27经/世界起源经(波梨品[第三])】解析(2)

【地味的出现】"婆舍咤,那时世界是一片水域,黑暗无光。没有日月,没有星辰,没有昼夜,没有月份季节,没有年岁,没有男女之分,众生只以'众生'来称呼。经过很长时间后,地味出现在水面上,就像热牛奶冷却时表面会结一层膜一样。这地味具有色、香、味,就像精纯的酥油或上等的奶油那样的颜色...

【老年人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4)

【老年人品】"比丘们,过了许多年、许多百年、许多千年后,毗婆尸王子召唤车夫说:'善友车夫啊,准备好最好的车辆,我们要去花园游玩,观赏美景。'车夫回答说:'是的,殿下。'于是准备好最好的车辆后,通知毗婆尸王子说:'殿下,最好的车辆已准备好,请您决定是否...

【梵天请法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5)

【梵天请法品】"比丘们,这时毗婆尸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想到:'我应该说法。'比丘们,这时毗婆尸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又想:'我所证得的这法甚深、难见、难悟,寂静、殊胜、超越寻思、微妙、为智者所能知。但是这众生乐着执著,喜欢执著,安住于执著。对于乐着执著、喜欢执著、...

【大众出家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6)

【大众出家品】"比丘们,班都马蒂王城的八万四千人听说:'毗婆尸世尊已到达班都马蒂王城,住在鹿野苑,正在说法。'康达王子和提沙祭司子已在毗婆尸世尊座下剃除须发,披上袈裟,从家出家。听到这些后他们想:'这一定不是平凡的法与律,这一定不是平凡的出家,因为康达王子和提沙祭司...

第三章 离开王宫证悟成佛,解析(7)

3.1【出家前的思考】中部26经/圣求经)佛陀说:"比丘们,有两种追求 圣者的追求和非圣者的追求。什么是非圣者的追求?就是一个人自己会生老病死,却去追求同样会生老病死的事物;一个人自己会悲伤污染,却去追求同样会带来悲伤污染的事物。什么是会生的事物呢?妻子儿女、奴仆婢女、山羊羔羊、鸡猪、象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