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地味的出现】......第一章,世界的起源【长部27经/世界起源经(波梨品[第三])】第2部分,解析(73)
【地味的出现】
"婆舍咤,那时世界是一片水域,黑暗无光。没有日月,没有星辰,没有昼夜,没有月份季节,没有年岁,没有男女之分,众生只以'众生'来称呼。经过很长时间后,地味出现在水面上,就像热牛奶冷却时表面会结一层膜一样。这地味具有色、香、味,就像精纯的酥油或上等的奶油那样的颜色,如同纯净的蜂蜜那样甘美。这时,有一个贪性重的众生用手指尝了尝地味,想知道是什么。尝过之后,他喜欢上了这味道,渴爱生起。其他众生见他这样做,也跟着用手指去尝,他们也喜欢上了这味道,渴爱生起。"
【日月等的出现】
"于是,这些众生开始用手抓取地味来吃。当他们这样做时,他们的自身光明就消失了。自身光明消失后,日月就出现了。日月出现后,星辰就出现了。星辰出现后,就有了昼夜。有了昼夜后,就有了月份和季节。有了月份和季节后,就有了年岁。就这样,这个世界重新形成了。"
"这些众生继续食用地味,以此为食,长期生存。随着他们不断食用地味,他们的身体逐渐变得粗糙,容貌也开始有了差异。有些众生容貌好看,有些众生容貌丑陋。那些容貌好看的就轻视容貌丑陋的,说:'我们比他们好看,他们比我们丑陋。'由于他们的这种傲慢,地味就消失了。地味消失后,他们聚集在一起,叹息说:'啊!美味啊!啊!美味啊!'现在人们得到什么美味的东西时也会说:'啊!美味啊!啊!美味啊!'他们只是沿用古老的词语,却不明白其中的含义。"
【地皮的出现】
"婆舍咤,地味消失后,地皮出现了,像蘑菇一样。它具有色、香、味,如同精纯的酥油或上等的奶油那样的颜色,如同纯净的蜂蜜那样甘美。"
"这些众生开始食用地皮,以此为食,长期生存。他们越是食用地皮,身体就变得越发粗糙,容貌差异也越来越大。有些众生容貌好看,有些众生容貌丑陋。那些容貌好看的就轻视容貌丑陋的,说:'我们比他们好看,他们比我们丑陋。'由于他们的这种傲慢,地皮也消失了。"
【蔓藤的出现】
"地皮消失后,蔓藤出现了,像竹笋一样。它具有色、香、味,如同精纯的酥油或上等的奶油那样的颜色,如同纯净的蜂蜜那样甘美。"
"这些众生开始食用蔓藤,以此为食,长期生存。他们越是食用蔓藤,身体就变得越发粗糙,容貌差异也越来越大。有些众生容貌好看,有些众生容貌丑陋。那些容貌好看的就轻视容貌丑陋的,说:'我们比他们好看,他们比我们丑陋。'由于他们的这种傲慢,蔓藤也消失了。"
"蔓藤消失后,他们聚集在一起,叹息说:'啊!我们失去了什么!啊!我们失去了蔓藤!'现在人们遭遇不幸时也会说:'啊!我们失去了什么!啊!我们失去了什么!'他们只是沿用古老的词语,却不明白其中的含义。"
【无耕而熟的稻米出现】
"蔓藤消失后,无需耕种的稻米出现了,没有糠秕和粗皮,香气清净,颗粒饱满。晚上收割的,早上就会长出新的;早上收割的,晚上就会长出新的;收割处看不出减少。于是这些众生开始食用这无需耕种的稻米,以此为食,长期生存。"
【男女相的出现】
"随着这些众生食用无需耕种的稻米,他们的身体变得更加粗糙,容貌差异更加明显,女性出现了女性特征,男性出现了男性特征。女性过分注视男性,男性过分注视女性。因为他们相互过分注视,欲望生起,身体产生热恼。由于热恼,他们开始从事淫欲之事。"
"当时的众生看到他们从事淫欲之事,有的投掷泥土,有的投掷灰尘,有的投掷牛粪,说:'去污秽!去污秽!怎能众生对众生做出这样的事!'现在人们在某些地方举行婚礼时,也有人投掷泥土、灰尘和牛粪。他们只是沿用古老的习俗,却不明白其中的含义。"
【淫欲的行为】
"婆舍咤,那时这种行为被认为是不当的,而现在却被认为是正当的。当时从事淫欲的众生,一两个月都不能进入村落或市镇。当这些众生过分沉溺于这种不当的行为时,他们开始建造房屋来遮掩这种不当的行为。"
"这时,有一个懒惰的众生想:'为什么我要早晚辛苦地去收割稻米呢?不如我一次收割够早晚两餐的。'于是他就一次收割够早晚两餐的稻米。"
"另一个众生走到他那里说:'来吧,我们去收割稻米。''不用了,我已经收割够早晚两餐的了。'那个众生效仿他的做法,也一次收割够两天的稻米,说:'这样也很好啊。'"
"然后又有一个众生走到他那里说:'来吧,我们去收割稻米。''不用了,我已经收割够两天的了。'那个众生效仿他的做法,一次收割够四天的稻米,说:'这样也很好啊。'"
"又有一个众生走到他那里说:'来吧,我们去收割稻米。''不用了,我已经收割够四天的了。'那个众生效仿他的做法,一次收割够八天的稻米,说:'这样也很好啊。'"
"当这些众生开始储存稻米时,稻米就开始长出糠皮,收割后也不再重新生长,收割处开始显现缺损,稻米开始成片生长。"
【稻米的分配】
"于是这些众生聚集在一起,悲叹道:'众生中出现了恶法。我们以前是意生的,以喜悦为食,自身发光,在空中飞行,住在清净之处,长期安住。后来地味出现,我们开始用手抓取食用,因此失去了自身的光明。失去光明后,日月出现,继而有了星辰、昼夜、月份季节和年岁。我们食用地味,后来又食用地皮、蔓藤,现在是这无需耕种的稻米。但由于恶法的出现,稻米长出了糠皮,收割后不再重新生长,收割处显现缺损,稻米成片生长。让我们来分配稻米,划定界限吧。'于是他们就分配了稻米,划定了界限。"
"这时,有一个贪欲重的众生,在看守自己的份额时,偷取了他人未给予的份额来食用。其他人抓住他说:'你做了恶事,竟然偷取他人未给予的份额。不要再这样做了。'那个众生回答说:'好的。'但他第二次、第三次又做了同样的事。其他人再次抓住他说:'你做了恶事,竟然偷取他人未给予的份额。不要再这样做了。'有人用手打他,有人用土块打他,有人用棍棒打他。从那时起,就有了偷盗、谴责、妄语和惩罚。"
【大众选举的国王】
"于是这些众生再次聚集,哀叹道:'恶法在众生中出现了,现在有了偷盗、谴责、妄语和惩罚。让我们选出一个人,他能适当地谴责应受谴责者,适当地驱逐应受驱逐者。我们每人都给他一份稻米作为报酬。'"
"'他被大众认可'所以称为'大众认可者',这是第一个称号的由来。'他是田地的主人'所以称为'刹帝利',这是第二个称号的由来。'他以法令他人欢喜'所以称为'王',这是第三个称号的由来。这就是刹帝利阶级根据古老传统而来的称号的起源,是这些众生中产生的,不是别的众生,是相同的而不是不同的,是依法而不是非法。因为法是人间最上等的,现世如此,来世亦然。"
【婆罗门阶级】
"这时,有些众生想:'恶法在众生中出现了,现在有了偷盗、谴责、妄语、惩罚和驱逐。让我们远离恶不善法。'于是他们远离恶不善法。'远离恶不善法'所以称为'婆罗门',这是第一个称号的由来。他们在森林中搭建茅屋修习禅定,不生火,不冒烟,不用杵臼,早晚到村镇城邑乞食。得到食物后,他们又回到森林中的茅屋修习禅定。人们看到这种情况就说:'这些众生在森林中搭建茅屋修习禅定,不生火,不冒烟,不用杵臼,早晚到村镇城邑乞食。得到食物后,又回到森林中的茅屋修习禅定。'因为'他们修习禅定'所以称为'修习者',这是第二个称号的由来。"
"有些众生不能在森林茅屋中持续禅修,就来到村镇附近编写经典。人们看到就说:'这些人不能在森林茅屋中持续禅修,来到村镇附近编写经典,现在他们不修禅了。''现在不修禅了'所以称为'不修禅者',这是第三个称号的由来。当时这被认为是低下的,而现在却被认为是高贵的。这就是婆罗门阶级根据古老传统而来的称号的起源,是这些众生中产生的,不是别的众生,是相同的而不是不同的,是依法而不是非法。因为法是人间最上等的,现世如此,来世亦然。"
【吠舍阶级】
"有些众生沉迷于淫欲,从事各种职业。'从事各种职业'所以称为'吠舍',这就是吠舍阶级称号的由来,是这些众生中产生的,不是别的众生,是相同的而不是不同的,是依法而不是非法。因为法是人间最上等的,现世如此,来世亦然。"
【首陀罗阶级】
"剩下的那些众生以打猎和低下的职业为生。'以低下的职业为生'所以称为'首陀罗',这就是首陀罗阶级称号的由来,是这些众生中产生的,不是别的众生,是相同的而不是不同的,是依法而不是非法。因为法是人间最上等的,现世如此,来世亦然。"
"婆舍咤,有时刹帝利厌弃自己的生活方式,从在家出家为沙门。婆罗门、吠舍、首陀罗也是如此。这四个阶级中产生了沙门阶级,是这些众生中产生的,不是别的众生,是相同的而不是不同的,是依法而不是非法。因为法是人间最上等的,现世如此,来世亦然。"
【不善行与善行的论述】
"婆舍咤,刹帝利若身行不善、口行不善、意行不善,持邪见,因邪见而行动,由于这些原因,身坏命终后,会堕入恶道、苦界、地狱。婆罗门也是如此...吠舍也是如此...首陀罗也是如此...沙门也是如此,若行不善、持邪见,身坏命终后,会堕入恶道、苦界、地狱。"
"相反地,刹帝利若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持正见,因正见而行动,由于这些原因,身坏命终后,会生到善处、天界。婆罗门也是如此...吠舍也是如此...首陀罗也是如此...沙门也是如此,若行善、持正见,身坏命终后,会生到善处、天界。"
"婆舍咤,刹帝利若身口意有善有恶,持杂染见,因杂染见而行动,由于这些原因,身坏命终后,会感受苦乐。婆罗门也是如此...吠舍也是如此...首陀罗也是如此...沙门也是如此,若行为有善有恶,身坏命终后,会感受苦乐。"
【菩提分法的修习】
"婆舍咤,刹帝利若身口意清净,修习七觉支,现世就能证得涅槃。婆罗门也是如此...吠舍也是如此...首陀罗也是如此...沙门也是如此,若身口意清净,修习七觉支,现世就能证得涅槃。"
"婆舍咤,在这四种姓中,任何人若成为比丘,证得阿罗汉果,断尽烦恼,完成梵行,做了应做之事,放下重担,达到目标,断尽有结,正确理解而得解脱,他就被称为最上等的。这是依法而非非法。因为法是人间最上等的,现世如此,来世亦然。"
"婆舍咤,青年梵天曾说过这个偈颂:
'在以血统为依归的人中,
刹帝利最为殊胜;
具足明行(智慧与德行)者,
在天人中最为殊胜。'"
"婆舍咤,青年梵天所说的这个偈颂是善说而非恶说,是善语而非恶语,是有意义而非无意义的,我也认可它。我也这样说:
'在以血统为依归的人中,
刹帝利最为殊胜;
具足明行者,
在天人中最为殊胜。'"
世尊说完这番话后,婆舍咤和婆罗堕阇欢喜地接受了世尊的教导。
第四《起源经》完。
这段经文的佛教重要词语和句子解释:
佛教《起源经》解析
这段文字来自佛教《长部》中的《起源经》,是佛陀向婆舍咤和婆罗堕阇两位婆罗门青年解释世界起源、人类社会发展及四姓阶级形成的重要经典。
主要佛教概念解释
【地味的出现】
这描述了宇宙周期中世界初始形成阶段。佛教宇宙观认为世界经历"成住坏空"循环,此处描述的是"成"的开始。"地味"是最初出现在原始水面上的物质,甜美可口,象征物质世界的初始形态。这是众生从光明精神状态向物质依赖转变的开始。
【日月等的出现】
经文将天体形成与众生的贪欲联系起来,表明物质世界的具体化与众生道德堕落相关。众生因贪食地味而失去自身光明,外在光源(日月星辰)及时间概念(昼夜、月份、季节、年岁)随之出现。这象征从无形向有形、从无时间向有时间的转变。
【地皮】【蔓藤】【无耕而熟的稻米】的出现
这三个阶段展示了食物形态的演变,每次转变都伴随着:
1. 众生贪欲增加
2. 身体变得更加粗糙
3. 容貌差异扩大
4. 傲慢情绪产生
5. 食物形态恶化
这表明众生逐渐失去精神纯净性,越来越依赖物质世界。
【男女相的出现】
性别差异被描述为身体粗糙化过程中的一部分。随着众生对物质食物的依赖,欲望增长,男女之别形成,性欲产生。这里也解释了某些婚礼习俗的起源。
【淫欲的行为】
描述了私人住宅起源于掩盖淫欲行为的需要,以及人们开始储存食物导致物产衰减。这象征着从共享向私有、从当下满足向未来贪婪的转变。
【稻米的分配】与【大众选举的国王】
这两部分解释了私有财产制度和政治统治的起源。当财产被划分后,偷盗、谎言和惩罚随之出现,社会需要选举统治者维持秩序。这也解释了"刹帝利"(王族)称号的由来:
"大众认可者":由民众选出
"田地的主人":管理土地
"王":以法令他人欢喜
【四姓阶级的形成】
经文解释了印度四姓阶级的起源:
刹帝利:统治者阶级,起源于被选来维持秩序的人
婆罗门:祭司阶级,起源于选择远离恶行、修习禅定的人
吠舍:商人农民阶级,从事各种职业的人
首陀罗:工人仆役阶级,从事被视为低下职业的人
【沙门阶级的形成】
沙门阶级是超越传统四姓制度的修行群体。经文说明,不论是统治者(刹帝利)、祭司(婆罗门)、商人农民(吠舍)还是工人仆役(首陀罗),任何人都可以"厌弃自己的生活方式"而出家为沙门。
这一概念具有革命性意义:沙门代表了一种基于个人选择而非出生的身份,强调精神追求高于世俗地位。沙门放弃家庭和社会义务,过着简朴的修行生活,专注于解脱之道。
佛陀通过沙门制度挑战了婆罗门教的血统决定论,确立了"德行胜于血统"的原则。任何人,无论出身如何,都能通过正确修行获得解脱,这为印度社会提供了超越世俗阶级的精神出路。
这也体现了佛教的核心平等思想:众生平等,解脱之道人人可行,成就圣果不在于出身而在于个人努力与修行。
【不善行与善行的论述】
《起源经》在此处强调了佛教业力理论的核心原则:一个人的未来命运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而非社会阶级或出身。
这段经文特意重复四次"刹帝利也是如此...婆罗门也是如此...吠舍也是如此...首陀罗也是如此",明确指出业力法则对所有人一视同仁。佛陀详细解释了三种可能结果:
1. 不善行者:无论身份高贵与否,若"身行不善、口行不善、意行不善"(即三业不善),将堕入恶道
2. 善行者:无论出身如何,若行为清净,将获得善报
3. 善恶混杂者:行为有善有恶,将感受苦乐相杂的果报
这一教导直接挑战了婆罗门教认为命运由出生决定的观念,建立了基于个人道德行为的因果体系,为所有阶级提供了改变命运的可能性。
【菩提分法的修习】
七觉支(七菩提分)是佛教核心修行法门,指向最高解脱目标。《起源经》特别强调,无论哪个阶级的人,只要"身口意清净,修习七觉支",皆可证得涅槃。
七觉支包括:
1. 念觉支(正念):清晰觉知当下
2. 择法觉支:分辨善恶法、真妄法
3. 精进觉支:持续不懈地修行
4. 喜觉支:体验修行中的喜悦
5. 轻安觉支:身心轻松安稳
6. 定觉支:心一境性
7. 舍觉支:平等、不偏不倚的心态
经文特别强调这一修行是所有阶级平等可行的,直接挑战了婆罗门教认为只有特定阶级才能获得解脱的观点。这表明佛陀建立了一套基于个人努力而非血统的解脱之道,任何人通过自身修行都能获得最高成就:阿罗汉果。
这一段落与前面的业力论述一起,构成了佛教平等思想的两大支柱:行为决定命运,修行决定解脱。
经文核心思想
《起源经》的核心思想是挑战婆罗门教声称婆罗门阶级天生优越的观念。佛陀通过这个宇宙发展史论证:
1. 所有阶级都有共同起源,本质上平等
2. 阶级区分是社会发展的结果,而非神圣创造
3. 真正的高贵来自个人道德和修行,而非出身
4. 任何阶级的人都可以通过修行证得解脱
5. "具足明行者"(具备智慧与德行的人)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
经文最后用偈颂总结:"具足明行者,在天人中最为殊胜",强调修行的重要性超越了血统和阶级。
这段经文的简明翻译:
《起源经》
【地味的出现】
"婆舍咤,很久很久以前,世界只是一片黑暗的水。那时候没有太阳,没有月亮,没有星星,也没有白天黑夜的区分,没有月份和季节,没有年份,甚至没有男女之别,所有的生命都只是被称为'众生'。
过了很长时间后,水面上出现了一种物质,就像热牛奶冷却后表面形成的奶皮一样。这种物质有颜色、有香气、有味道,颜色像纯净的奶油,味道像甜美的蜂蜜。
有一个贪心的众生用手指尝了尝这种物质,想知道它是什么。尝过之后,他非常喜欢这个味道,于是产生了强烈的欲望。其他众生看到后也跟着尝,他们也都喜欢上了这个味道,都产生了强烈的欲望。"
【日月等的出现】
"接着,这些众生开始用手抓这种物质来吃。当他们这样做时,他们身体原本发出的光芒就消失了。当他们的光芒消失后,太阳和月亮就出现了。太阳月亮出现后,星星也出现了。有了星星后,就有了白天和黑夜。有了白天黑夜后,就有了月份和季节。有了月份和季节后,就有了年份。这样,世界的形态就逐渐形成了。
这些众生继续吃这种物质,以此为食物,生活了很长时间。随着他们不断地吃这种物质,他们的身体逐渐变得粗糙,外表也开始有了差异。有些众生长得好看,有些众生长得丑。那些长得好看的就开始看不起长得丑的,说:'我们比他们好看,他们比我们丑。'因为他们这种骄傲自大的态度,这种物质就消失了。
物质消失后,他们聚在一起叹息说:'啊!真是太美味了!啊!真是太美味了!'现在人们得到美味食物时也会说:'啊!真是太美味了!'人们只是沿用了古老的说法,却不知道这句话的真正来历。"
【地皮的出现】
"婆舍咤,当那种物质消失后,地皮出现了,形状像蘑菇。它有颜色、有香气、有味道,颜色像纯净的奶油,味道像甜美的蜂蜜。
众生们开始吃这种地皮,以此为食物,生活了很长时间。他们越吃这种地皮,身体就变得越粗糙,外表差异也越来越明显。有些众生长得好看,有些众生长得丑。长得好看的就看不起长得丑的,说:'我们比他们好看,他们比我们丑。'因为他们这种骄傲自大的态度,地皮也消失了。"
【蔓藤的出现】
"地皮消失后,蔓藤出现了,形状像竹笋。它有颜色、有香气、有味道,颜色像纯净的奶油,味道像甜美的蜂蜜。
众生们开始吃这种蔓藤,以此为食物,生活了很长时间。他们越吃这种蔓藤,身体就变得越粗糙,外表差异也越来越明显。有些众生长得好看,有些众生长得丑。长得好看的就看不起长得丑的,说:'我们比他们好看,他们比我们丑。'因为他们这种骄傲自大的态度,蔓藤也消失了。
蔓藤消失后,他们聚在一起叹息说:'哎呀!我们失去了什么!哎呀!我们失去了蔓藤!'现在人们遇到不幸时也会说:'哎呀!我们失去了什么!'人们只是沿用了古老的说法,却不知道这句话的真正来历。"
【无需耕种的稻米出现】
"蔓藤消失后,出现了不用种植就能生长的稻米,没有糠皮,非常干净,香气宜人,颗粒饱满。晚上收割的,第二天早上就长出新的;早上收割的,晚上就长出新的;收割过的地方看不出有减少。于是众生们开始吃这种不用种植的稻米,以此为食物,生活了很长时间。"
【男女相的出现】
"随着众生们吃这种稻米,他们的身体变得更加粗糙,外表差异更加明显,女性开始有了女性特征,男性开始有了男性特征。女性开始过分注视男性,男性也开始过分注视女性。因为他们相互过分注视,欲望产生了,身体开始感到燥热。因为这种燥热,他们开始有了性行为。
当时的其他众生看到他们有性行为,有的扔泥巴,有的扔灰尘,有的扔牛粪,说:'走开,肮脏的东西!走开,肮脏的东西!一个众生怎么能对另一个众生做这种事!'现在在某些地方举行婚礼时,人们还会扔泥巴、灰尘和牛粪。人们只是沿用了古老的习俗,却不知道这个习俗的真正来历。"
【淫欲的行为】
"婆舍咤,那时候,性行为被认为是不对的,但现在却被认为是正常的。当时有性行为的众生,一两个月都不能进入村子或城镇。当这些众生过分沉迷于这种行为时,他们开始建造房屋来隐藏这种行为。
这时,有一个懒惰的众生想:'为什么我要早晚辛苦地去收割稻米呢?不如我一次收割够吃两顿的。'于是他就一次收割了够吃两顿的稻米。
另一个众生走过来说:'来吧,我们去收割稻米。'第一个众生说:'不用了,我已经收割了够吃两顿的。'第二个众生学他的做法,也一次收割了够吃两天的稻米,说:'这样做也挺好的。'
然后又有众生开始一次收割四天的,然后是八天的。当众生们开始储存稻米时,稻米就开始长出糠皮,收割后不再重新生长,收割的地方开始出现明显的缺口,稻米开始成片生长。"
【稻米的分配】
"于是众生们聚在一起,伤心地说:'我们中间出现了坏事。以前我们是靠意念而生,以快乐为食,自己会发光,能在空中飞行,生活在美好的地方,长期安稳地生活。后来出现了那种物质,我们开始用手去抓来吃,因此失去了自己的光芒。失去光芒后,太阳月亮出现了,然后有了星星、白天黑夜、月份季节和年份。我们吃了那种物质,后来又吃地皮、蔓藤,现在吃这种不用种植的稻米。但因为坏事的出现,稻米长出了糠皮,收割后不再重新生长,收割的地方有明显缺口,稻米成片生长。我们应该分配稻米,划定界限。'于是他们就分配了稻米,划定了界限。
这时,有个贪心的众生,在看管自己那份稻米时,偷取了别人的份额来吃。其他人抓住他说:'你做了坏事,偷了别人的东西。不要再这样做了。'那个众生回答说:'好的。'但他又做了第二次、第三次同样的事。其他人再次抓住他说:'你做了坏事,偷了别人的东西。不要再这样做了。'有人用手打他,有人用土块打他,有人用棍子打他。从那时起,偷盗、责骂、说谎和惩罚就开始了。"
【大众选举的国王】
"于是众生们再次聚在一起,伤心地说:'坏事在我们中间出现了,现在有了偷盗、责骂、说谎和惩罚。我们应该选出一个人,他能适当地责骂该责骂的人,适当地驱逐该驱逐的人。我们每个人都给他一份稻米作为报酬。'
'他被大家认可'所以叫'大众认可者',这是第一个称号的由来。'他是田地的主人'所以叫'刹帝利',这是第二个称号的由来。'他依正法使民众安泰,故称为'王',这是第三个称号的由来。这就是刹帝利阶级名称的来源,是从这些众生中产生的,不是从别的地方来的。应当依法而行,不可非法。因为法是人间最高的准则,现在如此,将来也是如此。"
【婆罗门阶级】
"这时,有些众生想:'坏事在众生中出现了,现在有了偷盗、责骂、说谎、惩罚和驱逐。我们应该远离这些坏事。'于是他们远离了坏事。'远离坏事'所以叫'婆罗门',这是第一个称号的由来。
他们在森林里搭建简陋的房子修行打坐,不生火做饭,不用工具加工食物,早晚到村庄城镇化缘乞食。得到食物后,他们又回到森林里的房子修行打坐。人们看到这种情况就说:'这些人在森林里搭建房子修行打坐,不生火做饭,不用工具加工食物,早晚到村庄城镇化缘乞食。得到食物后,又回到森林里的房子修行打坐。'因为'他们修行打坐'所以叫'修行者',这是第二个称号的由来。
有些人不能一直在森林里修行打坐,就来到村庄附近编写经书。人们看到就说:'这些人不能一直在森林里修行打坐,来到村庄附近编写经书,现在他们不修行打坐了。''不修行打坐了'所以叫'不修行者',这是第三个称号的由来。当时这被认为是低下的行为,但现在却被认为是高贵的。这就是婆罗门阶级名称的来源,是从这些众生中产生的,不是从别的地方来的,应当依法而行,不可非法。因为法是人间最高的准则,现在如此,将来也是如此。"
【吠舍阶级】
"有些众生喜欢男女之事,从事各种职业。'从事各种职业'所以叫'吠舍',这就是吠舍阶级名称的来源,是从这些众生中产生的,不是从别的地方来的,应当依法而行,不可非法。因为法是人间最高的准则,现在如此,将来也是如此。"
【首陀罗阶级】
"剩下的那些众生以打猎和低贱的职业为生。'以低贱的职业为生'所以叫'首陀罗',这就是首陀罗阶级名称的来源,是从这些众生中产生的,不是从别的地方来的,应当依法而行,不可非法。因为法是人间最高的准则,现在如此,将来也是如此。
婆舍咤,有时候刹帝利厌倦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从家庭生活中出家成为修行人。婆罗门、吠舍、首陀罗也是如此。这四个阶级中产生了修行人阶级,是从这些众生中产生的,不是从别的地方来的,应当依法而行,不可非法。因为法是人间最高的准则,现在如此,将来也是如此。"
【不善行与善行的论述】
"婆舍咤,如果刹帝利做坏事、说坏话、想坏事,持有错误的观念,因为错误的观念而行动,由于这些原因,死后会去到痛苦的地方、地狱。婆罗门也是这样...吠舍也是这样...首陀罗也是这样...修行人也是这样,如果做坏事、持有错误的观念,死后会去到痛苦的地方、地狱。
相反地,如果刹帝利做好事、说好话、想好事,持有正确的观念,因为正确的观念而行动,由于这些原因,死后会去到快乐的地方、天界。婆罗门也是这样...吠舍也是这样...首陀罗也是这样...修行人也是这样,如果做好事、持有正确的观念,死后会去到快乐的地方、天界。
婆舍咤,如果刹帝利行为有好有坏,持有混杂的观念,因为混杂的观念而行动,由于这些原因,死后会同时感受痛苦和快乐。婆罗门也是这样...吠舍也是这样...首陀罗也是这样...修行人也是这样,如果行为有好有坏,死后会同时感受痛苦和快乐。"
【菩提分法的修习】
"婆舍咤,如果刹帝利身口意清净,修习七种觉悟的方法,就能在现世获得解脱。婆罗门也是这样...吠舍也是这样...首陀罗也是这样...修行人也是这样,如果身口意清净,修习七种觉悟的方法,就能在现世获得解脱。
"婆舍咤,在这四种阶级中,无论任何人成为修行僧侣,达到最高境界,断除了一切烦恼,完成了修行,做了应该做的事,放下了重担,达到了目标,断除了轮回的束缚,通过正确的理解而获得解脱,他就被称为最上等的人,这是依法而不是非法。因为法是人间最高的准则,现在如此,将来也是如此。"
婆舍咤,青年梵天曾经说过这样的偈语:
'在以血统为荣的人中,
刹帝利最为尊贵;
但具备智慧和德行的人,
在天人中最为尊贵。'
婆舍咤,青年梵天所说的这个偈语是说得好的,不是说得不好的,是有意义的而不是没有意义的,我也赞同它。我也这样说:
'在以血统为荣的人中,
刹帝利最为尊贵;
但具备智慧和德行的人,
在天人中最为尊贵。'"
世尊说完这番话后,婆舍咤和婆罗堕阇高兴地接受了世尊的教导。
第四《起源经》完。
这段经文的深入解析:
《起源经》的智慧之光:从宇宙演化到人类文明的深刻启示
宇宙与人性的起源之谜
《起源经》以一种超越时代的宇宙创生叙事开篇,描绘了一个从纯净意识到物质世界的退化过程。这并非简单的神话故事,而是借由宇宙演化揭示人类心灵堕落的象征性描述。
初始世界的黑暗水域象征着未分化的纯粹意识状态,众生处于"意生"、"自身发光"的境界,无分别、无时间、无欲望。这正是佛教所指的最初纯净心灵状态:没有执着,没有对立,没有"我"与"他者"的区分。
当第一个具有"贪性"的众生尝试地味时,一个深刻的转折点出现了:欲望的初始萌芽导致了意识向物质的坠落。这一刻在哲学上可比拟为从"纯粹存在"到"有限存在"的转变,从"合一"到"分离"的第一步。
欲望链条与自我陷落的悲剧
随着地味、地皮、蔓藤到无耕而熟的稻米的逐步出现,我们看到一个令人深思的规律:
1. 众生尝试新的物质形态
2. 产生渴爱与执着
3. 身体变得粗糙
4. 容貌差异出现
5. 傲慢心生起
6. 现有资源消失
7. 新的更低级形态出现
这是一个向下螺旋的过程,映照了佛教所说的"十二因缘"中的核心环节: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每一次转变都使众生离其光明本性更远,更深地陷入物质依赖。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容貌差异出现后,"好看"的众生开始轻视"丑陋"的众生,这标志着比较心、分别心与自我中心的出现。这种对立与傲慢恰恰导致了资源的进一步恶化:这是对"因果报应"的生动描述,也预示了现代生态危机的根源。
社会结构的形成与权力的起源
当无耕而熟的稻米开始需要储存时,我们看到了人类文明中几个决定性的转折点:
1. 私有财产的出现:"让我们来分配稻米,划定界限"
2. 犯罪的产生:偷盗他人未给予的份额
3. 惩罚制度的建立:谴责、打击违规者
4. 政治权力的形成:选举一人管理社会秩序
这一演变序列惊人地类似于现代政治哲学家如霍布斯、洛克和卢梭对社会契约起源的推测,表明佛陀对人类社会本质的洞察先于西方思想数千年。
刹帝利(统治者)的三重称号:"大众认可者"、"田地的主人"、"令人欢喜者(王)":精确概括了政治权力的三个层面:民主授权、经济基础和精神影响力。
四姓阶级的起源与平等思想的革命
《起源经》对婆罗门、吠舍和首陀罗阶级起源的解释,彻底颠覆了当时印度社会"婆罗门天生优越"的观念。佛陀明确指出:
1. 每个阶级都是"从这些众生中产生的,不是别的众生":强调共同起源
2. 阶级区分是"依法而不是非法":基于社会需要而非神圣意志
3. 各阶级形成是基于职能与选择,而非神圣血统
尤其重要的是,佛陀通过"沙门阶级"的描述提供了超越阶级系统的道路:任何阶级的人都可以选择出家修行,通过个人努力而非血统获得精神成就。
行为决定命运:普遍因果律的体现
经文的后半部分表明,无论出身如何,一个人的未来取决于其行为质量:
1. 不善行导致痛苦
2. 善行导致快乐
3. 混合行为导致混合结果
4. 完全清净且修习七觉支则能证得涅槃
这一教导建立了一个基于个人责任而非出身特权的道德宇宙观,是对当时社会结构的根本挑战。
开启当代智慧的深刻启示
《起源经》向现代人类提出了几个发人深省的问题:
1. 欲望与满足的悖论:经文描述的每一次物质享受都导致更大的渴求和更多的不满,这难道不正是现代消费主义社会的写照吗?
2. 身份认同与傲慢的危险:当众生因外表而产生优越感时,资源就开始恶化。在一个充斥着身份政治的世界中,这提醒我们分别心的危害。
3. 社会契约的脆弱性:社会秩序建立在共同协议上,而非神圣法则。这启示我们重新思考:什么是维系社会的真正基础?
4. 超越血统的平等可能:在一个仍然充满各种不平等的世界,佛陀的教导提醒我们:真正的价值在于个人的道德品质和精神成就,而非外在标签。
5. 生态与道德的关联:经文中,众生的贪婪和傲慢直接导致环境恶化,这对面临气候危机的现代社会有何启示?
超越时空的永恒智慧
《起源经》最引人深思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个宗教文本,更是一部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和哲学的综合著作。佛陀以非常规的宇宙起源叙事,挑战了以血统为基础的社会阶级体系,确立了一个基于行为和修行的新价值观。
在最后的偈颂中,佛陀既承认世俗秩序("在以血统为依归的人中,刹帝利最为殊胜"),又超越它("具足明行者,在天人中最为殊胜")。这种既接受现实又指向超越的双重视角,正是佛教智慧的精髓所在。
当我们面对身份认同碎片化、社会不平等加剧、生态系统崩溃风险的现代世界,《起源经》古老而深刻的智慧,或许能为我们提供重新审视人类处境的独特视角:提醒我们超越表面差异,回归共同的人性根基,最终实现内在的觉醒与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