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晚年与涅槃(长部16经/般涅槃大经(大品[第二]),第14部分,解析(71)

【舍利分配】


摩揭陀国阿阇世王韦提希子听说:"据说世尊在拘尸那罗般涅槃了。"于是摩揭陀国阿阇世王韦提希子派使者到拘尸那罗的末罗人那里说:"世尊是刹帝利,我也是刹帝利,我也应该得到世尊舍利的一份,我也要为世尊的舍利建造佛塔和举行大庆典。"


毗舍离的离车人听说:"据说世尊在拘尸那罗般涅槃了。"于是毗舍离的离车人派使者到拘尸那罗的末罗人那里说:"世尊是刹帝利,我们也是刹帝利,我们也应该得到世尊舍利的一份,我们也要为世尊的舍利建造佛塔和举行大庆典。"


迦毗罗卫的释迦族人听说:"据说世尊在拘尸那罗般涅槃了。"于是迦毗罗卫的释迦族人派使者到拘尸那罗的末罗人那里说:"世尊是我们最尊贵的亲族,我们也应该得到世尊舍利的一份,我们也要为世尊的舍利建造佛塔和举行大庆典。"


阿拉卡帕的布利族人听说:"据说世尊在拘尸那罗般涅槃了。"于是阿拉卡帕的布利族人派使者到拘尸那罗的末罗人那里说:"世尊是刹帝利,我们也是刹帝利,我们也应该得到世尊舍利的一份,我们也要为世尊的舍利建造佛塔和举行大庆典。"


罗摩村的拘利族人听说:"据说世尊在拘尸那罗般涅槃了。"于是罗摩村的拘利族人派使者到拘尸那罗的末罗人那里说:"世尊是刹帝利,我们也是刹帝利,我们也应该得到世尊舍利的一份,我们也要为世尊的舍利建造佛塔和举行大庆典。"


毗迭他岛的婆罗门听说:"据说世尊在拘尸那罗般涅槃了。"于是毗迭他岛的婆罗门派使者到拘尸那罗的末罗人那里说:"世尊是刹帝利,我是婆罗门,我也应该得到世尊舍利的一份,我也要为世尊的舍利建造佛塔和举行大庆典。"


波婆城的末罗人听说:"据说世尊在拘尸那罗般涅槃了。"于是波婆城的末罗人派使者到拘尸那罗的末罗人那里说:"世尊是刹帝利,我们也是刹帝利,我们也应该得到世尊舍利的一份,我们也要为世尊的舍利建造佛塔和举行大庆典。"


当这样说时,拘尸那罗的末罗人对这些团体说:"世尊在我们的领地般涅槃,我们不会给出世尊舍利的任何部分。"


当这样说时,婆罗门东那对这些团体说:


"请听我说一句话,


我们的佛陀教导忍辱,


为了最尊贵的人的舍利而争斗,


这是不好的。


让我们大家一起和谐团结,


欢喜地将舍利分成八份。


让佛塔广布于各方,


让众多的人对具眼者生起信心。"


"那么,婆罗门,请你将世尊的舍利平等地分成八份。"


"是的,好的。"婆罗门东那答应了这些团体的请求,将世尊的舍利平等地分成八份,然后对这些团体说:"请把这个量器给我,我也要为这量器建造佛塔和举行大庆典。"他们就把量器给了婆罗门东那。


毗婆利伐那的摩利耶人听说:"据说世尊在拘尸那罗般涅槃了。"于是毗婆利伐那的摩利耶人派使者到拘尸那罗的末罗人那里说:"世尊是刹帝利,我们也是刹帝利,我们也应该得到世尊舍利的一份,我们也要为世尊的舍利建造佛塔和举行大庆典。"


"已经没有世尊舍利的份额了,世尊的舍利已经分完了。你们可以从这里带走火葬堆的余烬。"于是他们就带走了火葬堆的余烬。


【舍利塔的供养】


然后摩揭陀国阿阇世王韦提希子在王舍城为世尊的舍利建造佛塔和举行大庆典。毗舍离的离车人在毗舍离为世尊的舍利建造佛塔和举行大庆典。迦毗罗卫的释迦族人在迦毗罗卫为世尊的舍利建造佛塔和举行大庆典。


阿拉卡帕的布利族人在阿拉卡帕为世尊的舍利建造佛塔和举行大庆典。罗摩村的拘利族人在罗摩村为世尊的舍利建造佛塔和举行大庆典。毗迭他岛的婆罗门在毗迭他岛为世尊的舍利建造佛塔和举行大庆典。波婆城的末罗人在波婆城为世尊的舍利建造佛塔和举行大庆典。拘尸那罗的末罗人在拘尸那罗为世尊的舍利建造佛塔和举行大庆典。婆罗门东那为量器建造佛塔和举行大庆典。毗婆利伐那的摩利耶人在毗婆利伐那为余烬建造佛塔和举行大庆典。这样,有八座舍利塔,第九座是量器塔,第十座是余烬塔。这就是过去所发生的事。


具眼者的舍利共八斗,七斗在阎浮提受供养,


最上士的一斗,在罗摩村为龙王所供养。


一颗牙齿在三十三天受供养,一颗在健陀罗城受供养,


一颗在迦陵伽王国受供养,另一颗为龙王所供养。


由于他的威德,这大地上


以殊胜的供养之处而庄严。


如此这具眼者的舍利,


受到尊重者的善加尊重。


受到天王、龙王、人王的供养,


同样也受到最胜人王的供养。


你们应当合掌礼敬,


因为佛陀实在百劫难遇啊!


四十颗牙齿,以及所有的毛发,


天神们各取一份,遍布于轮围世界。


《般涅槃大经》第三篇完。



这段经文的佛教重要词语和句子解释:


舍利分配:解释


这段佛教经文描述了佛陀(世尊)涅槃后,各国和部族如何分配他的舍利的历史事件。


主要词语解释


舍利: 佛陀火化后留下的遗骨或遗物。在佛教传统中,这些舍利被高度尊崇,安奉在佛塔中。


般涅槃: 指佛陀最终圆寂,进入完全解脱状态,超越生死轮回。


佛塔: 为安放舍利而建造的纪念建筑。建造佛塔并供奉佛陀舍利被认为是积累功德的行为。


刹帝利: 古印度社会四种传统阶级之一,代表武士和统治阶级。佛陀出生于此阶级,许多索取舍利的人也属于此阶级。


婆罗门: 古印度最高种姓,主要职责是研习经典、传授知识和主持祭祀。


东那:一位智慧的婆罗门,调解了舍利分配争端。


量器: 用来分配舍利的容器,后也成为珍贵的纪念物,事件概要


这段文字讲述了佛陀在拘尸那罗般涅槃后,八个不同的部族和国家派使者前来索取舍利的故事。最初,拘尸那罗的末罗人拒绝分享,但婆罗门东那调解了争端,提醒大家争夺舍利违背了佛陀教导的忍辱和和谐精神。


各方索取: 七个不同的国家和部族(摩揭陀国、毗舍离的离车人、迦毗罗卫的释迦族人、阿拉卡帕的布利族人、罗摩村的拘利族人、毗迭他岛的婆罗门、波婆城的末罗人)派使者向拘尸那罗的末罗人索取舍利。大多以"同为刹帝利"为由,唯有释迦族人以亲族关系为由。


初始冲突: 拘尸那罗的末罗人拒绝分享,认为佛陀在他们领地涅槃,舍利应归他们所有。


智慧调解: 婆罗门东那以诗偈劝解各方,指出争夺舍利违背佛陀教导的忍辱精神,提议和平分配。


圆满解决: 舍利被平等分为八份,东那本人获得用来测量的器皿。后来的毗婆利伐那摩利耶人则获得了火葬堆的余烬。


在东那的建议下,舍利被平等地分成八份,分给了以下群体:

1. 摩揭陀国阿阇世王

2. 毗舍离的离车人

3. 迦毗罗卫的释迦族人(佛陀的亲族)

4. 阿拉卡帕的布利族人

5. 罗摩村的拘利族人

6. 毗迭他岛的婆罗门

7. 波婆城的末罗人

8. 拘尸那罗的末罗人


东那本人获得了用来测量舍利的器皿,而后来的毗婆利伐那的摩利耶人则获得了火葬堆的余烬。


这个故事在佛教历史上很重要,因为它解释了佛陀的舍利如何被供奉在印度次大陆各地的佛塔中,从而促进了佛教的传播。舍利的分配也反映了佛陀教法对不同王国和社会阶层的普遍吸引力,以及佛教和平与和谐的价值观。


这个舍利分配事件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促进了佛教在印度次大陆的广泛传播,因为各国建造的佛塔成为信仰中心

    体现了佛教调和冲突、促进和平的核心价值观

    展示了佛陀教法对不同社会阶层和政治实体的普遍吸引力

    后来这些佛塔成为重要的朝圣地,影响了佛教建筑艺术的发展


这个故事记载于《长部·大般涅槃经》,是了解早期佛教历史的重要文献。


【舍利塔的供养】词语与句子解释


关键词语解释


舍利塔: 为安奉佛陀舍利而建造的佛教纪念建筑,呈圆锥或钟形,象征佛陀的智慧和慈悲。


供养: 向佛陀或其舍利表达崇敬的宗教仪式,包括献花、点灯、烧香等。


大庆典: 为庆祝和纪念舍利安奉而举行的大型仪式和庆祝活动。


八斗: 古印度容量单位,此处指佛陀舍利的总量。


阎浮提: 佛教宇宙观中指人类居住的大陆,通常指印度次大陆。


具眼者: 佛陀的尊称之一,意为"具有智慧之眼者"。


三十三天: 佛教宇宙观中的一个天界,位于须弥山顶。


健陀罗: 古代位于现今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地区的王国。


迦陵伽:古印度东部的一个王国,位于现今奥里萨邦一带。


龙王: 佛教神话中的蛇神,掌管水域和地下世界。


轮围世界 解释


根据巴利文大藏经的宇宙观,轮围世界是指一个完整的宇宙单位或世界系统。这是佛教宇宙论中的基本概念,具有以下特点:


1. 宇宙基本单元: 轮围世界是佛教宇宙论中的基本单位,每个系统都有相同的结构,以须弥山为中心点。


2. 世界系统: 每个轮围世界包含一个完整的世界系统,包括人间、天界、地狱等各种众生居住的领域。


3. 多元宇宙观: 佛教认为存在无量无数的轮围世界,这些世界系统在宇宙空间中并存,形成了无边无际的宇宙观。


4. 光明照射: 每个轮围世界有自己的日月星辰,一个太阳和月亮只能照亮一个轮围世界,而佛陀的智慧光明则可照耀无数轮围世界。


5. 生死流转: 众生在轮围世界中流转轮回,受业力影响在不同世界系统中投生。


轮围世界的概念展现了佛教对宇宙的宏大认识,强调了佛法教义的普遍适用性,无论在哪个世界系统中,佛法的真理都是相同的。这种宇宙观对于理解佛教的缘起法则和众生轮回的教义具有重要意义。


经文解释


这段经文是《大般涅槃经》的结尾部分,描述了佛陀舍利分配后的历史发展:


1. 舍利塔的建立: 经文首先记载了八个国家和部族如何在各自的地域为获得的佛陀舍利建造佛塔并举行庆典。这些建造者包括:

摩揭陀国阿阇世王在王舍城

毗舍离的离车人在毗舍离

迦毗罗卫的释迦族人在迦毗罗卫

阿拉卡帕的布利族人在阿拉卡帕

罗摩村的拘利族人在罗摩村

毗迭他岛的婆罗门在毗迭他岛

波婆城的末罗人在波婆城

拘尸那罗的末罗人在拘尸那罗


2. 特殊纪念物: 除了八座舍利塔外,还有两座特殊的塔:

第九座是婆罗门东那为分舍利的量器所建的塔

第十座是毗婆利伐那的摩利耶人为火葬余烬所建的塔


3. 舍利的流传: 经文以诗偈形式记载了佛陀舍利后来的流传:

八斗舍利中,七斗在人间(阎浮提)受供养

一斗由罗摩村的龙王供养

佛陀的四颗牙齿分别由三十三天(天界)、健陀罗城、迦陵伽王国和龙王供养


供养的普遍性:

经文强调舍利受到各界的供养,包括:

    天王(天界的统治者)

    龙王(神话中的水族神灵)

    人王(人间的统治者)

    最胜人王(最尊贵的人间国王)


4. 结语与劝勉: 经文最后赞颂佛陀舍利受到天神、龙王和人王的广泛供养,并劝勉信众应当合掌礼敬,因为"佛陀实在百劫难遇"。同时提到佛陀的四十颗牙齿和毛发也被天神们分取,遍布于整个宇宙。


这段经文具有重要的历史和宗教意义,记录了早期佛教圣物崇拜的发展,以及佛陀舍利如何成为佛教传播的重要媒介。舍利塔的建立和供养使佛陀的精神遗产在他涅槃后继续影响世人,并促进了佛教艺术和建筑的发展。


历史与文化意义


舍利塔的建立和供养对佛教发展有深远影响:


1. 信仰中心的形成: 各地舍利塔成为佛教信仰的中心,促进了佛教的传播与发展。


2. 佛教艺术的起源: 早期佛教艺术围绕舍利塔发展,催生了佛教建筑、雕塑等艺术形式。


3. 跨界崇拜: 经文提到天界、龙宫和人间都有舍利供养,表明佛法超越了不同存在层面,具有普遍性。


4. 功德观念: 供养舍利被视为积累功德的重要方式,影响了佛教徒的宗教实践。


5. 遗骸崇拜的典范: 舍利供养成为佛教中圣物崇拜的核心,强调通过物质媒介连接精神层面。


这段经文不仅是历史记载,也体现了佛教中的重要理念——通过对舍利的恭敬供养,表达对佛陀教法的尊重,并以此激发修行者的精进心,继承和弘扬佛陀的智慧。《般涅槃大经》通过这一记载,确立了早期佛教中舍利崇拜的重要地位,为后世佛教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段经文的简明翻译:


【佛陀遗骨的分配】


摩揭陀国的国王阿阇世(韦提希王后的儿子)听说:"据说佛陀在拘尸那罗涅槃了。"于是摩揭陀国的国王派使者到拘尸那罗的末罗族人那里说:"佛陀是贵族,我也是贵族,我也应该得到佛陀遗骨的一部分,我也要为佛陀的遗骨建造纪念塔和举办盛大的纪念活动。"


毗舍离城的离车族人听说:"据说佛陀在拘尸那罗涅槃了。"于是毗舍离的离车族人派使者到拘尸那罗的末罗族人那里说:"佛陀是贵族,我们也是贵族,我们也应该得到佛陀遗骨的一部分,我们也要为佛陀的遗骨建造纪念塔和举办盛大的纪念活动。"


迦毗罗卫城的释迦族人(佛陀的亲族)听说:"据说佛陀在拘尸那罗涅槃了。"于是释迦族人派使者到拘尸那罗的末罗族人那里说:"佛陀是我们最尊贵的亲人,我们也应该得到佛陀遗骨的一部分,我们也要为佛陀的遗骨建造纪念塔和举办盛大的纪念活动。"


阿拉卡帕的布利族人听说:"据说佛陀在拘尸那罗涅槃了。"于是布利族人派使者到拘尸那罗的末罗族人那里说:"佛陀是贵族,我们也是贵族,我们也应该得到佛陀遗骨的一部分,我们也要为佛陀的遗骨建造纪念塔和举办盛大的纪念活动。"


罗摩村的拘利族人听说:"据说佛陀在拘尸那罗涅槃了。"于是拘利族人派使者到拘尸那罗的末罗族人那里说:"佛陀是贵族,我们也是贵族,我们也应该得到佛陀遗骨的一部分,我们也要为佛陀的遗骨建造纪念塔和举办盛大的纪念活动。"


毗迭他岛的婆罗门听说:"据说佛陀在拘尸那罗涅槃了。"于是毗迭他岛的婆罗门派使者到拘尸那罗的末罗族人那里说:"佛陀是贵族,我是婆罗门,我也应该得到佛陀遗骨的一部分,我也要为佛陀的遗骨建造纪念塔和举办盛大的纪念活动。"


波婆城的末罗族人听说:"据说佛陀在拘尸那罗涅槃了。"于是波婆城的末罗族人派使者到拘尸那罗的末罗族人那里说:"佛陀是贵族,我们也是贵族,我们也应该得到佛陀遗骨的一部分,我们也要为佛陀的遗骨建造纪念塔和举办盛大的纪念活动。"


当听到这些请求后,拘尸那罗的末罗族人对这些来访者说:"佛陀是在我们的土地上涅槃的,我们不会给出佛陀遗骨的任何部分。"


这时,一位名叫东那的婆罗门对所有人说:


"请听我说一句话,

我们的佛陀教导我们要忍耐包容,

为了这位伟大的人的遗骨而争吵,

这是不好的。


让我们大家一起和睦相处,

高兴地将遗骨分成八份。

让纪念塔建在各个地方,

让更多的人对佛陀生起信仰。"


大家说道:"那么,婆罗门,请你将佛陀的遗骨平均分成八份吧。"


"好的,没问题。"婆罗门东那答应了大家的请求,将佛陀的遗骨平均分成八份,然后对大家说:"请把这个用来分骨的容器给我,我也要为这容器建造纪念塔和举办盛大的纪念活动。"他们就把容器给了婆罗门东那。


毗婆利伐那的摩利耶族人听说:"据说佛陀在拘尸那罗涅槃了。"于是摩利耶族人派使者到拘尸那罗的末罗族人那里说:"佛陀是贵族,我们也是贵族,我们也应该得到佛陀遗骨的一部分,我们也要为佛陀的遗骨建造纪念塔和举办盛大的纪念活动。"


末罗族人回答说:"已经没有佛陀遗骨的份额了,佛陀的遗骨已经分完了。你们可以从这里带走火化后的灰烬。"于是摩利耶族人就带走了火化后的灰烬。


【纪念塔的建造】


接着,摩揭陀国的国王阿阇世在王舍城为佛陀的遗骨建造了纪念塔并举办了盛大的庆典。毗舍离的离车族人在毗舍离为佛陀的遗骨建造了纪念塔并举办了盛大的庆典。迦毗罗卫的释迦族人在迦毗罗卫为佛陀的遗骨建造了纪念塔并举办了盛大的庆典。


阿拉卡帕的布利族人在阿拉卡帕为佛陀的遗骨建造了纪念塔并举办了盛大的庆典。罗摩村的拘利族人在罗摩村为佛陀的遗骨建造了纪念塔并举办了盛大的庆典。毗迭他岛的婆罗门在毗迭他岛为佛陀的遗骨建造了纪念塔并举办了盛大的庆典。波婆城的末罗族人在波婆城为佛陀的遗骨建造了纪念塔并举办了盛大的庆典。拘尸那罗的末罗族人在拘尸那罗为佛陀的遗骨建造了纪念塔并举办了盛大的庆典。婆罗门东那为分骨的容器建造了纪念塔并举办了盛大的庆典。毗婆利伐那的摩利耶族人在毗婆利伐那为灰烬建造了纪念塔并举办了盛大的庆典。这样,总共有八座遗骨纪念塔,第九座是容器纪念塔,第十座是灰烬纪念塔。这就是当时发生的事情。


佛陀的遗骨总共有八大份,其中七份在人类世界受到供奉,

佛陀的一份遗骨,在罗摩村被龙王供奉。


一颗牙齿在天界受到供奉,一颗在健陀罗城受到供奉,

一颗在迦陵伽王国受到供奉,另一颗被龙王供奉。


因为佛陀的伟大德行,这大地上

建起了很多神圣的供奉场所。


这样,佛陀的遗骨,

受到尊敬的人们的真诚尊敬。


受到天界之王、龙族之王、人类国王的供奉,

同样也受到最伟大的人类国王的供奉。


你们应当双手合十表示敬意,

因为佛陀真的是千百年难得一遇啊!


佛陀的四十颗牙齿,以及佛陀身上的所有毛发,

天神们各自分享,散布在整个宇宙中。


《佛陀最后旅程经》第三篇完。



这段经文的深入解析:


【舍利分配】经文的深层解析与启示


历史背景与经文解读


《大般涅槃经》中的舍利分配章节记载了一段意义非凡的历史时刻。当佛陀在拘尸那罗圆寂后,古印度七个强大的国家和部族竞相要求获取佛陀的舍利:摩揭陀国的阿阇世王、毗舍离的离车人、迦毗罗卫的释迦族人、阿拉卡帕的布利族人、罗摩村的拘利族人、毗迭他岛的婆罗门和波婆城的末罗人。


最初,拘尸那罗的末罗人拒绝分享舍利,坚持由于佛陀在他们的领土上圆寂,舍利应当归他们所有。这场争端在婆罗门东那的智慧调解下得到解决。他通过一首简短有力的偈语,唤醒各方对佛陀教导的记忆:"我们的佛陀教导忍辱,为了最尊贵的人的舍利而争斗,这是不好的。"


在东那的建议下,舍利被平等地分成八份,后来赶到的摩利耶人则获得了火葬堆的余烬。最终,十座佛塔拔地而起:八座舍利塔、一座量器塔和一座余烬塔,标志着佛教圣物崇拜传统的开端。


深层智慧的揭示


这段看似简单的历史记载蕴含着丰富的智慧:


1. 冲突与和平的智慧


当七国争夺舍利时,我们看到了人性中对珍贵物品的执着。这种争夺本可能导致武装冲突,但婆罗门东那引用佛陀的教导,将潜在的战争转化为和平分享。这一转变本身就是对佛陀教法最好的实践——用智慧和慈悲化解冲突。


2. 象征与实质的辩证


舍利作为佛陀肉身的遗留,成为佛法的物质象征。人们争夺舍利的热情似乎与佛陀教导"不执着于物质"的核心理念相矛盾。然而,这恰恰揭示了修行的辩证过程:通过有形的象征引导人们走向无形的真理,对普通信众而言,舍利成为连接现实与超越的桥梁。


3. 平等与普遍的精神


舍利的平等分配象征着佛法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无论是强大的摩揭陀国王,还是普通的婆罗门,都获得了相同份额的舍利。佛陀的教法不属于特定阶层或国家,而是普遍适用于所有众生。


4. 传播与传承的策略


从历史视角看,舍利的分配与佛塔的建立成为佛教从印度次大陆向外传播的关键策略。每座佛塔都成为一个教法中心,吸引朝圣者并传播佛陀的教导。这一事件标志着佛教从小范围的僧伽团体转变为广泛的社会宗教运动。


发人深思的反思


真正的纪念


舍利分配的故事引发我们思考:如何真正纪念一位伟大的导师?是通过争夺他的遗物,还是通过实践他的教导?婆罗门东那的调解正是佛陀教法的活生生体现,展示了"忍辱"不仅是一个概念,而是解决实际冲突的方法。真正的纪念也许不在于拥有物质象征,而在于将导师的智慧融入生活。


执着与放下的矛盾


各国对舍利的执着反映了人类深层的心理需求——通过有形之物连接无形之境。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提醒我们:修行之路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从依赖物质象征逐渐过渡到超越物质执着的漫长旅程。即使是高度开悟的人,也理解普通人需要阶梯而非直接面对无垠的虚空。


和平解决冲突的典范


在当今充满分歧与争端的世界,婆罗门东那的调解提供了一个永恒的典范:通过唤起共同价值观,找到各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将竞争转化为合作。这一智慧不仅适用于宗教圣物的分配,也适用于现代社会中的资源分配和国际冲突。


超越时空的连接


佛陀舍利的传播——从人间到天界,从王宫到龙宫——象征着佛法超越物理和文化边界的普遍性。这提醒我们,真理不受时空限制,能够跨越各种界限触动人心。在当今全球化世界,这一理念具有特殊的启示意义。


现代启示


这段古老经文对现代人有何启示?


在个人层面,它提醒我们平衡物质象征与精神实质,不要执着于形式而忽视内涵。正如各国最终不是只满足于拥有舍利,而是建造佛塔并举行庆典,我们也应将精神追求转化为具体行动。


在社会层面,它展示了和平解决冲突的可能性,即使面对稀缺资源的分配。当今世界的许多冲突也源于资源争夺,婆罗门东那的智慧调解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范例。


在文化传承层面,它揭示了物质象征在维持精神传统中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宗教圣物还是文化遗产,这些有形之物都承载着无形的价值和智慧,帮助一代代人与先辈的智慧对话。


结语


佛陀舍利分配的故事不仅是佛教史上的重要事件,更是一面智慧的明镜,映照出人性的复杂、和平的可能性、传承的智慧以及象征与实质的辩证关系。当我们读到"因为佛陀实在百劫难遇啊"这句感叹时,不禁思考:我们如何才能真正珍视那些照亮人类心灵的智慧,并使之在我们的生活中结出果实?


或许答案就在经文本身:不是通过争夺和独占,而是通过分享和传播;不仅通过建造纪念碑,更要通过活出教导的精神。舍利分散各处,却让佛法更加广布;佛陀肉身消逝,却使其精神跨越时空永恒存在。这也许是这段古老经文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启示。


“第八章:晚年与涅槃(长部16经/般涅槃大经(大品[第二]),第14部分,解析(71)” 的相关文章

第一章,世界的起源【长部27经/世界起源经(波梨品[第三])】解析(1)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舍卫城东园鹿母讲堂。当时,婆舍咤和婆罗堕阇两位婆罗门青年正在僧团中修行,希望成为比丘。这时,傍晚时分,世尊从禅思中起身,下得讲堂,在讲堂阴影处露地经行。婆舍咤见到世尊从禅思中起身,下得讲堂,在讲堂阴影处露地经行。看见后,他对婆罗堕阇说:"贤友婆罗堕阇,世尊现在从禅思...

【地味的出现】......第一章,世界的起源【长部27经/世界起源经(波梨品[第三])】解析(2)

【地味的出现】"婆舍咤,那时世界是一片水域,黑暗无光。没有日月,没有星辰,没有昼夜,没有月份季节,没有年岁,没有男女之分,众生只以'众生'来称呼。经过很长时间后,地味出现在水面上,就像热牛奶冷却时表面会结一层膜一样。这地味具有色、香、味,就像精纯的酥油或上等的奶油那样的颜色...

【老年人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4)

【老年人品】"比丘们,过了许多年、许多百年、许多千年后,毗婆尸王子召唤车夫说:'善友车夫啊,准备好最好的车辆,我们要去花园游玩,观赏美景。'车夫回答说:'是的,殿下。'于是准备好最好的车辆后,通知毗婆尸王子说:'殿下,最好的车辆已准备好,请您决定是否...

【梵天请法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5)

【梵天请法品】"比丘们,这时毗婆尸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想到:'我应该说法。'比丘们,这时毗婆尸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又想:'我所证得的这法甚深、难见、难悟,寂静、殊胜、超越寻思、微妙、为智者所能知。但是这众生乐着执著,喜欢执著,安住于执著。对于乐着执著、喜欢执著、...

【大众出家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6)

【大众出家品】"比丘们,班都马蒂王城的八万四千人听说:'毗婆尸世尊已到达班都马蒂王城,住在鹿野苑,正在说法。'康达王子和提沙祭司子已在毗婆尸世尊座下剃除须发,披上袈裟,从家出家。听到这些后他们想:'这一定不是平凡的法与律,这一定不是平凡的出家,因为康达王子和提沙祭司...

第三章 离开王宫证悟成佛,解析(7)

3.1【出家前的思考】中部26经/圣求经)佛陀说:"比丘们,有两种追求 圣者的追求和非圣者的追求。什么是非圣者的追求?就是一个人自己会生老病死,却去追求同样会生老病死的事物;一个人自己会悲伤污染,却去追求同样会带来悲伤污染的事物。什么是会生的事物呢?妻子儿女、奴仆婢女、山羊羔羊、鸡猪、象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