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六十七章 波吒婆罗经
长部9经/波吒婆罗经(戒蕴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当时,游行者波吒婆罗与众多游行者一同住在马利迦夫人的单堂鸟林辩论堂。那时世尊在清晨时分着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
世尊心想:'现在去舍卫城乞食还太早,不如我先去马利迦夫人的单堂鸟林辩论堂,去见波吒婆罗游行者。'于是世尊就往那里走去。
当时,波吒婆罗游行者正与大众游行者坐在一起,高声喧哗,谈论各种世俗之事,如:谈论国王、盗贼、大臣、军队、恐怖、战争、饮食、衣服、床具、花环、香料、亲属、车乘、村庄、市镇、城市、地方、妇女、英雄、街道、井边、先人、杂谈、世界论、海洋论、有无论等。
波吒婆罗游行者远远看见世尊走来,就安抚自己的会众说:'请诸位安静,不要出声。这位沙门乔达摩来了。这位尊者喜欢安静,赞叹安静。如果他见到我们会众安静,也许会想要过来。'听后,众游行者都保持沉默。"
"世尊走近波吒婆罗游行者。波吒婆罗对世尊说:'请世尊光临,欢迎世尊。世尊已很久没来这里了。请世尊就座,这里已备好座位。'
世尊坐在准备好的座位上。波吒婆罗游行者则取一低座,坐在一旁。世尊对坐在一旁的波吒婆罗游行者说:'波吒婆罗,你们刚才坐在这里讨论什么?你们谈话的内容是什么?'
【关于心识灭尽的讨论:】
波吒婆罗游行者回答说:'世尊,且不说我们刚才的谈话,世尊以后随时都可以听到。前些日子,各种外道沙门婆罗门聚集在辩论堂,谈论起高级心识的灭尽问题,说:'心识是如何灭尽的?'
其中有人这样说:'人的心识无因无缘地生起和消失。当心识生起时,人就有知觉;当心识消失时,人就无知觉。'这是一种关于心识灭尽的主张。
另有人反驳说:'事情不是这样的。心识是人的自我,它来来去去。当它来时,人有知觉;当它去时,人无知觉。'这是另一种主张。
又有人说:'不对,有些沙门婆罗门有大神通力,能使人的心识或出或入。当他们使心识进入时,人就有知觉;当他们使心识出去时,人就无知觉。'这是又一种主张。
还有人说:'不,是天神们有大神通力,能使人的心识或出或入。当他们使心识进入时,人就有知觉;当他们使心识出去时,人就无知觉。'这也是一种主张。
世尊,这时我就想起了世尊:'啊,应该是世尊,应该是善逝最善于理解这些法。'世尊确实精通并且深知心识灭尽之道。世尊,心识究竟是如何灭尽的呢?'"
"世尊说:'波吒婆罗,那些说心识无因无缘生灭的沙门婆罗门,从一开始就错了。为什么?因为人的心识是有因有缘地生起和消失的。通过修习,一种心识生起,通过修习,另一种心识消失。'
'什么是修习?'世尊说道:'在此,波吒婆罗,如来出现于世,是阿罗汉、正等正觉者....(此处省略详细的戒定慧修行过程)。比丘具足戒行...当他去除五盖,内心感到欢喜,欢喜生起后生起喜悦,内心喜悦则身体轻安,身体轻安则感受快乐,快乐则心得定。
他远离感官欲望,远离不善法,进入并安住于具有寻、伺及由离生喜、乐的初禅。这时,他之前的欲界心识消失,微细的离生喜乐心识生起,他在那时具有这种心识。这就是通过修习,一种心识生起,另一种心识消失。这是修习。
更进一步,比丘止息寻、伺,内心安静,心一境性,进入并安住于无寻无伺,定生喜、乐的第二禅。这时,他之前的离生喜乐心识消失,更微细的定生喜乐心识生起,他在那时具有这种心识。这也是通过修习。
更进一步,比丘离喜,住于舍心,正念正知,以身感受乐,进入并安住于圣者所说的'舍念乐住'的第三禅。这时,他之前的定生喜乐心识消失,更微细的舍乐心识生起。
更进一步,比丘断乐断苦,先前的喜忧已灭,进入并安住于不苦不乐,舍念清净的第四禅。这时,他之前的舍乐心识消失,更微细的不苦不乐心识生起。"
"更进一步,比丘完全超越色想,灭有对想,不作意种种想,进入并安住于'虚空无边'的空无边处定。这时,他之前的色界心识消失,更微细的空无边处心识生起。这也是通过修习。
更进一步,比丘完全超越空无边处,进入并安住于'识无边'的识无边处定。这时,他之前的空无边处心识消失,更微细的识无边处心识生起。
更进一步,比丘完全超越识无边处,进入并安住于'无所有'的无所有处定。这时,他之前的识无边处心识消失,更微细的无所有处心识生起。这也是通过修习。
波吒婆罗,当比丘在此修习中能够自主心识时,他会逐步达到心识的最高境界。当他住于心识最高境界时,他会这样思维:'思虑对我不善,不思虑对我更好。如果我继续思虑造作,这些心识会消失,其他粗糙的心识会生起。让我不再思虑造作。'于是他不再思虑造作。当他不思虑不造作时,那些心识消失,其他粗糙的心识也不生起。他触证灭尽。波吒婆罗,这就是次第成就心识灭尽定的方法。
波吒婆罗,你觉得如何?你以前是否听说过这样的次第成就心识灭尽定?"
"没有,世尊。我现在是这样理解世尊所说的:'当比丘能够自主心识时...他触证灭尽。这就是次第成就心识灭尽定的方法。'"
"正是如此,波吒婆罗。"
"波吒婆罗问:'世尊是宣说一个心识最高境界,还是多个心识最高境界?'
'波吒婆罗,我既说一个心识最高境界,也说多个心识最高境界。'
'世尊是如何既说一个又说多个心识最高境界的呢?'
'波吒婆罗,就是随着每一次触证灭尽,我就说那是一个心识最高境界。这样我既说一个也说多个心识最高境界。'
波吒婆罗又问:'世尊,是先生起心识后生起智慧,还是先生起智慧后生起心识,还是心识和智慧同时生起?'
'波吒婆罗,是先生起心识后生起智慧。心识的生起是智慧生起的条件。由此可知:先生起心识,后生起智慧,而智慧的生起是以心识的生起为缘。'
【关于自我的讨论:】
波吒婆罗问:'世尊,心识是人的自我,还是心识与自我是不同的?'
'波吒婆罗,你认为自我是什么?'
'世尊,我认为自我是粗大的,由四大组成,依赖段食而活。'
'波吒婆罗,如果自我真是粗大的,由四大组成,依赖段食而活,那么你的心识就会与自我不同。让我解释为什么:即使存在这样粗大的自我,一个人的心识仍会有生有灭。由此可知心识与自我是不同的。'"
"波吒婆罗又说:'世尊,我认为自我是意生的,具有一切肢节,诸根完具。'
'波吒婆罗,即使自我是意生的,具有一切肢节,诸根完具,你的心识仍与自我不同。让我解释为什么:即使存在这样意生的自我,一个人的心识仍会有生有灭。由此可知心识与自我是不同的。'
波吒婆罗又说:'世尊,我认为自我是无色的,由想组成的。'
'波吒婆罗,即使自我是无色的,由想组成的,你的心识仍与自我不同。让我解释为什么:即使存在这样无色的自我,一个人的心识仍会有生有灭。由此可知心识与自我是不同的。'
波吒婆罗问:'世尊,我能否知道"心识是人的自我"或"心识与自我不同"?'
'波吒婆罗,对于持有不同见解、不同信仰、不同倾向、不同修行方法、追随不同导师的你来说,这是很难理解的。'
'世尊,如果这对我来说很难理解,那么请告诉我:世界是常住的,这是真实的,其他都是虚妄的吗?'
'波吒婆罗,这个问题我没有作答。'
'那么世界是无常的吗?....世界是有边的吗?....世界是无边的吗?....命与身是一样的吗?....命与身是不同的吗?....如来死后存在吗?....如来死后不存在吗?....如来死后既存在又不存在吗?....如来死后既非存在又非不存在吗?'
'波吒婆罗,这些问题我都没有作答。'"
"波吒婆罗问:'那为什么世尊不回答这些问题呢?'
'波吒婆罗,因为这些问题与义利无关,与法无关,不是梵行的基础,不能导向厌离、离欲、寂灭、寂静、证知、正觉、涅槃。因此我不回答这些问题。'
'那么世尊到底回答了什么?'
'波吒婆罗,我回答了"这是苦"、"这是苦的生起"、"这是苦的灭尽"、"这是导向苦灭的道路"。'
'世尊为什么回答这些问题?'
'波吒婆罗,因为这些与义利有关,与法有关,是梵行的基础,能导向厌离、离欲、寂灭、寂静、证知、正觉、涅槃。因此我回答这些问题。'
'确实如此,世尊,确实如此,善逝。世尊,现在请自行决定时间。'
于是世尊起座离去。
在世尊离去后不久,那些游行者就开始责备波吒婆罗说:'这位波吒婆罗真是这样,沙门乔达摩说什么他就赞同什么,说"确实如此,世尊,确实如此,善逝。"但是我们却没有听到沙门乔达摩明确地教导:"世界是常住的"或"世界是无常的"...等等这些问题。'
听到这些话,波吒婆罗对那些游行者说:'我也确实没有听到沙门乔达摩明确地教导这些问题。但是沙门乔达摩却指出了真实、正确、如实的修行道路,说明了法的安住性和必然性。当他这样说明真实、正确、如实的修行道路时,像我这样有智慧的人,怎么能不赞同他的善说呢?'"
"过了两三天后,车匿象主和波吒婆罗游行者一起去拜见世尊。车匿象主向世尊顶礼后坐在一旁。波吒婆罗游行者与世尊互相问候,寒暄后坐在一旁。
坐下后,波吒婆罗对世尊说:'世尊,在您离开后,那些游行者责备我说:"波吒婆罗真是这样,沙门乔达摩说什么他就赞同什么,说'确实如此,世尊,确实如此,善逝。'但我们却没有听到沙门乔达摩明确地教导'世界是常住的'或'世界是无常的'等等这些问题。"
我就对他们说:"我也确实没有听到沙门乔达摩明确地教导这些问题。但是沙门乔达摩却指出了真实、正确、如实的修行道路,说明了法的安住性和必然性。当他这样说明真实、正确、如实的修行道路时,像我这样有智慧的人,怎么能不赞同他的善说呢?"'
世尊说:'波吒婆罗,那些游行者都是盲目无眼的,只有你在他们中间是有眼的。有些法我确实明确地教导和宣说,有些法我是不明确地教导和宣说。
什么是我不明确教导的法?波吒婆罗,'世界是常住的'、'世界是无常的'、'世界有边'、'世界无边'等等这些问题,我都不明确教导。为什么不明确教导这些法?因为这些与义利无关,与法无关,不是梵行的基础,不能导向厌离、离欲、寂灭、寂静、证知、正觉、涅槃。所以我不明确教导这些法。'"
"那什么是我明确教导的法?波吒婆罗,我明确教导'这是苦'、'这是苦的生起'、'这是苦的灭尽'、'这是导向苦灭的道路'。
为什么我要明确教导这些法?因为这些与义利有关,与法有关,是梵行的基础,能导向厌离、离欲、寂灭、寂静、证知、正觉、涅槃。所以我明确教导这些法。
波吒婆罗,有些沙门婆罗门持这样的见解:'死后我的自我将完全快乐,没有病苦。'我去见他们并问:'你们真的持有这样的见解吗?'如果他们承认,我就问:'你们是否经历过或住于完全快乐的世界?'他们回答'没有'。
我又问:'你们是否有过一昼夜或半昼夜感受完全的快乐?'他们回答'没有'。我又问:'你们是否知道通往完全快乐世界的道路和方法?'他们回答'没有'。
我又问:'你们是否听到那些已经生在完全快乐世界的天神们说:"贤者们,你们要善修行,要正直修行,以便往生完全快乐的世界。我们就是这样修行而往生完全快乐世界的"?'他们回答'没有'。
波吒婆罗,你觉得如何?这样看来,这些沙门婆罗门的说法不是很荒谬吗?'"
"就好比,波吒婆罗,有一个人说:'我爱慕这个国中最美丽的女子,我渴望她。'人们问他:'你所爱慕渴望的那个最美丽的女子,你知道她是刹帝利、婆罗门、吠舍还是首陀罗种姓吗?'他说'不知道'。
人们又问他:'你知道那个最美丽的女子叫什么名字、属于哪个家族吗?她是高个子、矮个子还是中等身材?她是黑皮肤、褐色还是金黄色皮肤?她住在哪个村庄、市镇或城市?'他都回答'不知道'。
人们就问他:'这么说,你爱慕渴望的是一个你完全不认识、从未见过的人?'他说'是的'。
波吒婆罗,你觉得如何?这样看来,这个人的话不是很荒谬吗?'
'确实如此,世尊。'
'同样地,波吒婆罗,那些沙门婆罗门说"死后我的自我将完全快乐,没有病苦",我问他们是否经历过完全快乐的世界,他们说没有;我问他们是否知道通往完全快乐世界的道路,他们说不知道;我问他们是否听过已经生在那里的天神的话,他们也说没有。波吒婆罗,你觉得如何?这些沙门婆罗门的说法不是很荒谬吗?'
'确实如此,世尊。'"
"波吒婆罗,就好比有人在四衢道口建造一座楼梯要登上大厦。人们问他:'喂,你要建楼梯登上的那座大厦,你知道它在东方、南方、西方还是北方吗?它是高的、矮的还是中等高度的?'他回答说'不知道'。
人们又问他:'这么说,你是在为一座你完全不知道、没见过的大厦建造楼梯?'他说'是的'。
波吒婆罗,你觉得如何?这样看来,这个人的话不是很荒谬吗?'
'确实如此,世尊。'
'同样地,那些沙门婆罗门也是如此...(重复前面的论证)
【三种获得自我:】
波吒婆罗,有三种获得自我:粗大的获得自我、意生的获得自我、无色的获得自我。
什么是粗大的获得自我?就是有色身的,由四大组成,依赖段食的,这是粗大的获得自我。
什么是意生的获得自我?就是有色身的,由意念所生,具足一切大小肢节,诸根完具,这是意生的获得自我。
什么是无色的获得自我?就是无色的,由想蕴组成的,这是无色的获得自我。
波吒婆罗,我教导断除这些获得自我的法门,依此修行,污染法将被断除,清净法将增长,在现法中将由自己的智慧证得圆满与广大。'"
"波吒婆罗,你可能会想:'污染法将被断除,清净法将增长,在现法中将证得智慧的圆满与广大,但这样的生活会是痛苦的。'但不应该这样看。污染法被断除,清净法增长,在现法中证得智慧的圆满与广大时,会有欢喜、喜悦、轻安、正念、正知和安乐住。
对于意生的获得自我,我也教导断除的法门...(同上,重复相似内容)
对于无色的获得自我,我也教导断除的法门...(同上,重复相似内容)
如果他人这样问我们:'什么是你们所说要断除的那个粗大的获得自我?'我们会这样回答:'这就是我们所说要断除的粗大的获得自我,为此我们教导法,使人断除污染法,增长清净法,在现法中证得智慧的圆满与广大。'
如果问及意生的获得自我...(同上)
如果问及无色的获得自我...(同上)
波吒婆罗,你觉得如何?这样说来,我们的教说不是有确实的根据吗?"
"确实如此,世尊。"
"波吒婆罗,就好像有人要建造楼梯登上宫殿,这楼梯就在宫殿下面。有人问他:'你要建楼梯登上的那座宫殿,你知道它是在东方、南方、西方还是北方吗?它是高的、矮的还是中等的?'他会回答:'这就是我要登上的宫殿,我正是在它的下面建造楼梯。'"
"波吒婆罗,你觉得如何?这样看来,这个人的话不是很有根据吗?"
"确实如此,世尊。"
"同样地,波吒婆罗,如果他人这样问我们:'什么是你们所说要断除的粗大的获得自我、意生的获得自我、无色的获得自我?'我们会这样回答:'这就是我们所说要断除的获得自我,为此我们教导法,使人断除污染法,增长清净法,在现法中证得智慧的圆满与广大。'
波吒婆罗,你觉得如何?这样说来,我们的教说不是有确实的根据吗?"
"确实如此,世尊。"
这时,车匿象主对世尊说:"世尊,当有粗大的获得自我时,那时的意生获得自我和无色获得自我是虚妄的吗?那时只有粗大获得自我才是真实的吗?同样地,当有意生获得自我时...当有无色获得自我时,其他的获得自我是虚妄的,只有当时的获得自我才是真实的吗?"
世尊回答说:"车匿,当有粗大获得自我时,我们不说那时有意生获得自我,也不说有无色获得自我,我们只说有粗大获得自我。当有意生获得自我时...当有无色获得自我时也是如此。"
"车匿,如果有人问你:'你在过去是否存在?你在未来是否将存在?你现在是否存在?'面对这些问题,你会如何回答?"
"世尊,如果有人这样问我,我会这样回答:'我在过去确实存在,不是不存在;我在未来将会存在,不是不会存在;我现在存在,不是不存在。'世尊,这就是我会如何回答。"
"车匿,如果他们又问你:'你过去的获得自我是唯一真实的,未来和现在的是虚妄的吗?你未来的获得自我是唯一真实的,过去和现在的是虚妄的吗?你现在的获得自我是唯一真实的,过去和未来的是虚妄的吗?'你会如何回答?"
"世尊,如果有人这样问我,我会这样回答:'我过去的获得自我在那时是真实的,未来和现在的在那时是虚妄的。我未来的获得自我在那时将是真实的,过去和现在的在那时将是虚妄的。我现在的获得自我此时是真实的,过去和未来的此时是虚妄的。'世尊,这就是我会如何回答。"
"很好,车匿。就像从牛奶有酪,从酪有生酥,从生酥有熟酥,从熟酥有酥精。当是牛奶时,不能说它是酪、生酥、熟酥或酥精,它那时就只是牛奶。当是酪时...当是生酥时...当是熟酥时...当是酥精时,不能说它是其他东西,它那时就只是酥精。"
"同样地,车匿,当有粗大的获得自我时,不能说是其他的获得自我...当有意生的获得自我时...当有无色的获得自我时,不能说是其他的获得自我。
车匿,这些只是世间的名称、世间的用语、世间的表述、世间的施设,如来使用这些但不执着它们。"
听完这些话后,波吒婆罗游行者对世尊说:"殊胜啊,世尊!殊胜啊,世尊!就像有人扶起摔倒的,揭示被遮蔽的,为迷路者指明道路,在黑暗中举起明灯,让有眼之人得见诸色。同样地,世尊以种种方便开示教法。我归依世尊,归依法,归依比丘僧。愿世尊接受我为优婆塞,从今日起乃至命终归依。"
而车匿象主则对世尊说:"殊胜啊,世尊!殊胜啊,世尊!...我归依世尊,归依法,归依比丘僧。愿我能在世尊座下出家,受具足戒。"
车匿象主随即在世尊座下获准出家,受具足戒。受戒不久,尊者车匿独处、远离、精进、热心、专注地修行,不久就证得了梵行的究竟目标——为了这个目标,族姓子正确地从在家出家过着无家的生活——他就在现法中自己证知、实现和成就了。他知道:"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办,不受后有。"这样,车匿象主成为阿罗汉之一。
《波吒婆罗经》终。"
这就是整部《波吒婆罗经》的完整内容。这部经主要讨论了心识的转变、自我的本质以及修行的次第等重要教法。最后以两位听众不同程度的证悟作为圆满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