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相应部14相应18经 无信根经(白话佛经)解说

[佛陀]住在舍卫城......"诸比丘,众生依据自己的性质而相互结合、相互亲近。无信者与无信者相结合、相亲近;无惭者与无惭者相结合、相亲近;愚钝者与愚钝者相结合、相亲近;有信者与有信者相结合、相亲近;有惭者与有惭者相结合、相亲近;智者与智者相结合、相亲近。诸比丘,过去时众生也是依据性质而相结合、相亲近...未来时众生也将依据性质而相结合、相亲近..."


"诸比丘,现在此时此刻,众生也是依据性质而相结合、相亲近。无信者与无信者相结合、相亲近;无惭者与无惭者相结合、相亲近;愚钝者与愚钝者相结合、相亲近;有信者与有信者相结合、相亲近;有惭者与有惭者相结合、相亲近;智者与智者相结合、相亲近。" 


"诸比丘,众生依据性质而相结合、相亲近。无信者与无信者相结合、相亲近;无愧者与无愧者相结合、相亲近;愚钝者与愚钝者相结合、相亲近;有信者与有信者相结合、相亲近;有愧者与有愧者相结合、相亲近;智者与智者相结合、相亲近...如第一段所述应广说。" 


"诸比丘,[众生依据性质]...无信者与无信者相结合、相亲近;少闻者与少闻者相结合、相亲近;愚钝者与愚钝者相结合、相亲近;有信者与有信者相结合、相亲近;多闻者与多闻者相结合、相亲近;智者与智者相结合、相亲近..." 


"诸比丘,[众生依据性质]...无信者与无信者相结合、相亲近;懈怠者与懈怠者相结合、相亲近;愚钝者与愚钝者相结合、相亲近;有信者与有信者相结合、相亲近;精进者与精进者相结合、相亲近;智者与智者相结合、相亲近..." 


"诸比丘,[众生依据性质]...无信者与无信者相结合、相亲近;失念者与失念者相结合、相亲近;愚钝者与愚钝者相结合、相亲近;有信者与有信者相结合、相亲近;具念者与具念者相结合、相亲近;智者与智者相结合、相亲近..." 第八经完。


这篇经文的主旨是说明众生会依据相似的性质和品格而自然地聚集在一起,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经文列举了多对相对的品格特征:

- 有信 与 无信

- 有惭 与 无惭  

- 有愧 与 无愧

- 多闻 与 少闻

- 精进 与 懈怠

- 具念 与 失念

- 智慧 与 愚钝


这表明具有相似性格和道德品质的人往往会互相吸引,形成群体。这种现象在三世(过去、现在、未来)都是如此。


让我为您深入解析这篇充满智慧的经文:


一、核心主题解析

这篇经文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性真理 ——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佛陀以其深邃的智慧,洞察到众生之间的相互吸引和结合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各自的内在品性。这种规律贯穿过去、现在与未来,是一个永恒的真理。


二、品性对立的深层启示

经文通过七对对立的品性特征,展现了人性的光明面与阴暗面:


1. 信与不信:反映了人对真理、善法的态度

- 有信者能开启智慧之门,走向光明

- 无信者困于疑惑,难见真理


2. 惭愧与无惭愧:体现了道德自觉

- 有惭愧者能自省自律,向善而行

- 无惭愧者放纵自我,无所顾忌


3. 多闻与少闻:展示了求知态度

- 多闻者勤于学习,广积知识

- 少闻者安于现状,固步自封


4. 精进与懈怠:反映了生命态度

- 精进者积极向上,不断进取

- 懈怠者随波逐流,虚度光阴


5. 正念与失念:体现了心性修养

- 具念者心清明,觉知当下

- 失念者迷失自我,随境流转


三、深刻启示


1. 自我觉察

这部经文如同一面明镜,让我们能够照见自己属于哪种品性,促使我们深入自省:我们是否具备正信?是否有惭愧心?是否精进求法?


2. 择伴而处

佛陀告诉我们,我们与什么样的人相处,往往会影响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启示我们要:

- 慎重选择朋友圈

- 亲近善知识

- 远离恶友

- 创造良善的成长环境


3. 改善自身

经文暗示了提升自己的方向:

- 培养正信,破除疑惑

- 发展惭愧心,增长道德自觉

- 广学多闻,增长智慧

- 精进不懈,突破懈怠

- 保持正念,避免迷失


四、现代意义


在当今社会,这篇经文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1. 提醒我们在社交媒体时代,更要留意自己的交友圈

2. 启示我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要培养择法眼,明辨是非

3. 指导我们在浮躁的社会中,保持正念,不随波逐流


五、终极智慧


这篇经文最深刻的智慧在于:

1. 认识到外在的群体形成,源于内在的品性相应

2. 了解到改变外在环境,必须从改善内在品性开始

3. 明白要提升自己,就要选择正确的方向和良善的伙伴


这个智慧告诉我们:想要改变命运,首先要提升品性;想要获得好的交友圈,先要培养自己的善良品格。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创造者,通过提升自己的品性,我们就能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善缘,创造更美好的人生。


“144.相应部14相应18经 无信根经(白话佛经)解说” 的相关文章

2.相应部3相应2经 人经(白话佛经)解说

这是舍卫城的因缘。当时,拘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来到世尊所在之处。来到后,向世尊致敬,然后坐在一旁。坐在一旁的波斯匿王对世尊如是说:"尊者,有多少法生起于人内心时,会导致不利、痛苦和不安?"世尊回答说:"大王,有三法生起于人内心时,会导致不利、痛苦和不安。哪三法呢?大王,贪欲...

4.相应部3相应4经 可爱经(白话佛经)解说

舍卫城缘起。坐在一旁的拘萨罗国波斯匿王对世尊说道:"尊者,当我独处静坐时,心中生起这样的思考:'对谁来说自己是可爱的,对谁来说自己是不可爱的?'尊者,我想到:'凡是身体行为不善、语言行为不善、心意行为不善的人,对他们来说,自己是不可爱的。即使他们会这样说:'...

5.相应部3相应5经 自我保护经(白话佛经)解说

这是在舍卫城所说的。憍萨罗国波斯匿王坐在一旁,对世尊说道:"尊者,当我独处静坐时,心中生起这样的想法:'谁是自我受保护的?谁是自我不受保护的?'尊者,我想到:'凡是身行不善、语行不善、意行不善的人,他们的自我是不受保护的。即使他们有象兵、马兵、车兵或步兵保护,他们的...

6.相应部3相应6经 少数经(白话佛经)解说

这是舍卫城的缘起。拘萨罗国王波斯匿坐在一旁,对世尊说道:"尊者,当我独处静坐时,心中生起这样的想法:'在这个世界上,那些获得高贵财富后既不骄傲,也不放逸,不贪恋欲乐,不虐待他人的众生很少。相反,那些获得高贵财富后变得骄傲、放逸、贪恋欲乐,并虐待他人的众生才是大多数。'&qu...

7.相应部3相应7经 审判经(白话佛经)解说

起源于舍卫城。拘萨罗国王波斯匿坐在一旁,对世尊说道:"尊者,我在这里坐在审判席上,看到刹帝利大族、婆罗门大族和居士大族的人们,他们富有、大富、巨富,拥有大量的金银、大量的财物和用品、大量的财富和谷物,却因为欲望、由于欲望、以欲望为理由而故意说谎。尊者,我因此想到:'我已经受够了审判...

8.相应部3相应8经 摩利迦经(白话佛经)解说

[这是]起源于舍卫城的[经]。那时,憍萨罗国王波斯匿与王后摩利迦一起在宫殿顶层。于是,憍萨罗国王波斯匿对王后摩利迦说:"摩利迦,对你来说,有没有比自己更爱的人?"[摩利迦回答说:]"大王,对我来说,没有比自己更爱的人。那么,大王,对您来说,有没有比自己更爱的人呢?&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