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相应部14相应17经 不信者相同经(白话佛经)解说
在舍卫城...
[佛陀开示]
"诸比丘,众生因界性而相聚、和合。不信者与不信者相聚、和合;无惭者与无惭者相聚、和合;无愧者与无愧者相聚、和合;少闻者与少闻者相聚、和合;懈怠者与懈怠者相聚、和合;失念者与失念者相聚、和合;愚痴者与愚痴者相聚、和合。"
"诸比丘,过去世时,众生也是因界性而相聚、和合。不信者与不信者相聚、和合;无惭者与无惭者相聚、和合;无愧者与无愧者相聚、和合;少闻者与少闻者相聚、和合;懈怠者与懈怠者相聚、和合;失念者与失念者相聚、和合;愚痴者与愚痴者相聚、和合。"
"诸比丘,未来世时,众生也将因界性而相聚、和合。不信者将与不信者相聚、和合;无惭者将与无惭者相聚、和合;无愧者将与无愧者相聚、和合;少闻者将与少闻者相聚、和合;懈怠者将与懈怠者相聚、和合;失念者将与失念者相聚、和合;愚痴者将与愚痴者相聚、和合。"
"诸比丘,现在此时,众生也是因界性而相聚、和合。不信者与不信者相聚、和合;无惭者与无惭者相聚、和合;无愧者与无愧者相聚、和合;少闻者与少闻者相聚、和合;懈怠者与懈怠者相聚、和合;失念者与失念者相聚、和合;愚痴者与愚痴者相聚、和合。"
"诸比丘,众生因界性而相聚、和合。有信者与有信者相聚、和合;有惭者与有惭者相聚、和合;有愧者与有愧者相聚、和合;多闻者与多闻者相聚、和合;精进者与精进者相聚、和合;具念者与具念者相聚、和合;智者与智者相聚、和合。过去世时...未来世时...现在此时,众生也是因界性而相聚、和合。有信者与有信者相聚、和合;智者与智者相聚、和合。"
第七经终。
这部经主要讲述了"同类相聚"的道理,说明具有相似性格和品质的人会自然聚在一起。经文分别从不善品质(不信、无惭等)和善品质(有信、有惭等)两个方面,强调这种现象在过去、现在、未来都普遍存在。
让我深入解析这篇意蕴深远的经文:
1. 环境与背景解析
经文开篇提到"舍卫城",这是佛陀常驻说法的地方,也是古印度著名的文化中心。这个地理位置的选择本身就具有重要意义 - 它象征着智慧与教化的传播中心。
2. "界性"的深层含义
- "界性"在此可理解为人的本质特征或内在倾向
- 这种特质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吸引或排斥
- 它不是表面的、短暂的特征,而是深层的、本质的属性
3. 对偶关系的智慧启示
经文通过对比展示了两组品质:
善的品质:
- 有信:对真理具有坚定信念
- 有惭有愧:具有道德感与责任心
- 多闻:勤于学习,广博知识
- 精进:持续不懈地努力
- 具念:心念清明,觉知当下
- 智慧:透彻理解事物本质
不善的品质:
- 不信:怀疑、不相信
- 无惭无愧:缺乏道德感
- 少闻:知识贫乏
- 懈怠:懒惰放逸
- 失念:迷失、糊涂
- 愚痴:无明、不知
4. 时空维度的延伸
经文特别强调这种"物以类聚"的现象横跨三世:
- 过去:历史印证
- 现在:当下体现
- 未来:必然延续
这种跨时空的阐述表明这是一个永恒的规律。
5. 深刻启示:
- 自我觉察:我们应该审视自己属于哪类人群,与什么样的人为伍
- 主动选择:了解到这个规律后,我们可以主动选择改变自己,从而改变自己的社交圈
- 积极转化:通过亲近智者、善人,提升自己的品质
- 因果循环:好的交友圈会促进个人成长,个人成长又会吸引更好的朋友
6. 现代意义:
- 这个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同质性吸引理论"不谋而合
- 对职场发展、个人成长、人际关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启示我们要慎重选择社交环境,因为环境会深刻影响一个人的发展
思考与实践建议:
1. 定期审视自己的交友圈,评估其对自己的影响
2. 主动寻找和接近具有积极品质的人
3. 培养自身的善良品质,以吸引同样优秀的人
4. 警惕负面影响,适时调整社交距离
5. 成为别人愿意亲近的那类人
这部经文虽然简短,但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真理:我们与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它不仅是一种现象的描述,更是一种生活的指引,告诉我们如何主动创造更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