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相应部14相应17经 不信者相同经(白话佛经)解说

在舍卫城...


[佛陀开示]

"诸比丘,众生因界性而相聚、和合。不信者与不信者相聚、和合;无惭者与无惭者相聚、和合;无愧者与无愧者相聚、和合;少闻者与少闻者相聚、和合;懈怠者与懈怠者相聚、和合;失念者与失念者相聚、和合;愚痴者与愚痴者相聚、和合。"


"诸比丘,过去世时,众生也是因界性而相聚、和合。不信者与不信者相聚、和合;无惭者与无惭者相聚、和合;无愧者与无愧者相聚、和合;少闻者与少闻者相聚、和合;懈怠者与懈怠者相聚、和合;失念者与失念者相聚、和合;愚痴者与愚痴者相聚、和合。"


"诸比丘,未来世时,众生也将因界性而相聚、和合。不信者将与不信者相聚、和合;无惭者将与无惭者相聚、和合;无愧者将与无愧者相聚、和合;少闻者将与少闻者相聚、和合;懈怠者将与懈怠者相聚、和合;失念者将与失念者相聚、和合;愚痴者将与愚痴者相聚、和合。"


"诸比丘,现在此时,众生也是因界性而相聚、和合。不信者与不信者相聚、和合;无惭者与无惭者相聚、和合;无愧者与无愧者相聚、和合;少闻者与少闻者相聚、和合;懈怠者与懈怠者相聚、和合;失念者与失念者相聚、和合;愚痴者与愚痴者相聚、和合。"


"诸比丘,众生因界性而相聚、和合。有信者与有信者相聚、和合;有惭者与有惭者相聚、和合;有愧者与有愧者相聚、和合;多闻者与多闻者相聚、和合;精进者与精进者相聚、和合;具念者与具念者相聚、和合;智者与智者相聚、和合。过去世时...未来世时...现在此时,众生也是因界性而相聚、和合。有信者与有信者相聚、和合;智者与智者相聚、和合。"


第七经终。


这部经主要讲述了"同类相聚"的道理,说明具有相似性格和品质的人会自然聚在一起。经文分别从不善品质(不信、无惭等)和善品质(有信、有惭等)两个方面,强调这种现象在过去、现在、未来都普遍存在。


让我深入解析这篇意蕴深远的经文:


1. 环境与背景解析

经文开篇提到"舍卫城",这是佛陀常驻说法的地方,也是古印度著名的文化中心。这个地理位置的选择本身就具有重要意义 - 它象征着智慧与教化的传播中心。


2. "界性"的深层含义

- "界性"在此可理解为人的本质特征或内在倾向

- 这种特质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吸引或排斥

- 它不是表面的、短暂的特征,而是深层的、本质的属性


3. 对偶关系的智慧启示

经文通过对比展示了两组品质:

善的品质:

- 有信:对真理具有坚定信念

- 有惭有愧:具有道德感与责任心

- 多闻:勤于学习,广博知识

- 精进:持续不懈地努力

- 具念:心念清明,觉知当下

- 智慧:透彻理解事物本质


不善的品质:

- 不信:怀疑、不相信

- 无惭无愧:缺乏道德感

- 少闻:知识贫乏

- 懈怠:懒惰放逸

- 失念:迷失、糊涂

- 愚痴:无明、不知


4. 时空维度的延伸

经文特别强调这种"物以类聚"的现象横跨三世:

- 过去:历史印证

- 现在:当下体现

- 未来:必然延续

这种跨时空的阐述表明这是一个永恒的规律。


5. 深刻启示:

- 自我觉察:我们应该审视自己属于哪类人群,与什么样的人为伍

- 主动选择:了解到这个规律后,我们可以主动选择改变自己,从而改变自己的社交圈

- 积极转化:通过亲近智者、善人,提升自己的品质

- 因果循环:好的交友圈会促进个人成长,个人成长又会吸引更好的朋友


6. 现代意义:

- 这个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同质性吸引理论"不谋而合

- 对职场发展、个人成长、人际关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启示我们要慎重选择社交环境,因为环境会深刻影响一个人的发展


思考与实践建议:

1. 定期审视自己的交友圈,评估其对自己的影响

2. 主动寻找和接近具有积极品质的人

3. 培养自身的善良品质,以吸引同样优秀的人

4. 警惕负面影响,适时调整社交距离

5. 成为别人愿意亲近的那类人


这部经文虽然简短,但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真理:我们与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它不仅是一种现象的描述,更是一种生活的指引,告诉我们如何主动创造更好的人生。


“143.相应部14相应17经 不信者相同经(白话佛经)解说” 的相关文章

口口相传的奇迹:巴利圣典如何成为佛教史上的传奇

巴利文大藏经,又称巴利圣典,是佛教史上极其重要的一部经典集。想象一下,我们回到2300多年前的印度。佛陀刚刚圆寂,他的弟子们面临一个重大挑战:如何保存和传播佛陀的教导?在那个没有纸张和印刷术的时代,口耳相传成为最可靠的方式。于是,佛陀的弟子们开始背诵和传诵他的教导。这些口口相传的教导,就像一颗智慧的...

1.相应部3相应1经 年轻经(白话佛经)解说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那时,拘萨罗国王波斯匿来到世尊处。来到后,与世尊互相问候。寒暄已毕,坐在一旁。坐在一旁的拘萨罗国王波斯匿对世尊如是说:"乔达摩先生也自称已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吗?""大王,若有人如实所言'已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那就是...

3.相应部3相应3经 衰老与死亡经(白话佛经)解说

起因于舍卫城。拘萨罗国王波斯匿坐在一旁,对世尊说道:"尊者,对于已出生的人,除了衰老和死亡,还有其他结果吗?"世尊回答说:"大王啊,对于已出生的人,除了衰老和死亡,没有其他结果。大王啊,即使是那些富有的刹帝利大族,拥有大量财富、巨额收入、大量的金银财宝、丰富的生活用品和...

4.相应部3相应4经 可爱经(白话佛经)解说

舍卫城缘起。坐在一旁的拘萨罗国波斯匿王对世尊说道:"尊者,当我独处静坐时,心中生起这样的思考:'对谁来说自己是可爱的,对谁来说自己是不可爱的?'尊者,我想到:'凡是身体行为不善、语言行为不善、心意行为不善的人,对他们来说,自己是不可爱的。即使他们会这样说:'...

5.相应部3相应5经 自我保护经(白话佛经)解说

这是在舍卫城所说的。憍萨罗国波斯匿王坐在一旁,对世尊说道:"尊者,当我独处静坐时,心中生起这样的想法:'谁是自我受保护的?谁是自我不受保护的?'尊者,我想到:'凡是身行不善、语行不善、意行不善的人,他们的自我是不受保护的。即使他们有象兵、马兵、车兵或步兵保护,他们的...

7.相应部3相应7经 审判经(白话佛经)解说

起源于舍卫城。拘萨罗国王波斯匿坐在一旁,对世尊说道:"尊者,我在这里坐在审判席上,看到刹帝利大族、婆罗门大族和居士大族的人们,他们富有、大富、巨富,拥有大量的金银、大量的财物和用品、大量的财富和谷物,却因为欲望、由于欲望、以欲望为理由而故意说谎。尊者,我因此想到:'我已经受够了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