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相应部14相应12经 有因经(白话佛经)解说
[佛陀]住在舍卫城......"诸比丘,欲寻是有因而生,非无因而生;嗔恚寻是有因而生,非无因而生;害寻是有因而生,非无因而生。"
"诸比丘,何以说欲寻是有因而生,非无因而生;嗔恚寻是有因而生,非无因而生;害寻是有因而生,非无因而生呢?诸比丘,缘于欲界而生欲想,缘于欲想而生欲思维,缘于欲思维而生欲欲,缘于欲欲而生欲热恼,缘于欲热恼而生欲寻求。诸比丘,未闻法的凡夫在寻求欲时,以三处邪行 - 身、口、意。"
"诸比丘,缘于嗔恚界而生嗔恚想,缘于嗔恚想而生嗔恚思维...嗔恚欲...嗔恚热恼...嗔恚寻求...诸比丘,未闻法的凡夫在寻求嗔恚时,以三处邪行 - 身、口、意。"
"诸比丘,缘于害界而生害想,缘于害想而生害思维...害欲...害热恼...害寻求...诸比丘,未闻法的凡夫在寻求害时,以三处邪行 - 身、口、意。"
"诸比丘,譬如有人将燃烧的草把投入干草丛中,若不迅速用手脚扑灭,诸比丘,依草木而生的生物将遭遇不幸灾难。同样地,诸比丘,若任何沙门或婆罗门对已生起的不正想不迅速断除、驱逐、灭尽、令无,他们现世将住于苦、忧、恼、热恼中;身坏命终后,当预期恶趣。"
"诸比丘,出离寻是有因而生,非无因而生;无嗔寻是有因而生,非无因而生;无害寻是有因而生,非无因而生。"
"诸比丘,何以说出离寻是有因而生,非无因而生;无嗔寻是有因而生,非无因而生;无害寻是有因而生,非无因而生呢?诸比丘,缘于出离界而生出离想,缘于出离想而生出离思维,缘于出离思维而生出离欲,缘于出离欲而生出离热恼,缘于出离热恼而生出离寻求;诸比丘,已闻法的圣弟子在寻求出离时,以三处正行 - 身、口、意。"
"诸比丘,缘于无嗔界而生无嗔想,缘于无嗔想而生无嗔思维...无嗔欲...无嗔热恼...无嗔寻求;诸比丘,已闻法的圣弟子在寻求无嗔时,以三处正行 - 身、口、意。"
"诸比丘,缘于无害界而生无害想,缘于无害想而生无害思维,缘于无害思维而生无害欲,缘于无害欲而生无害热恼,缘于无害热恼而生无害寻求;诸比丘,已闻法的圣弟子在寻求无害时,以三处正行 - 身、口、意。"
"诸比丘,譬如有人将燃烧的草把投入干草丛中,迅速用手脚扑灭。如是,诸比丘,依草木而生的生物将不遭遇不幸灾难。同样地,诸比丘,若任何沙门或婆罗门对已生起的不正想迅速断除、驱逐、灭尽、令无,他们现世将住于乐、无忧、无恼、无热恼中;身坏命终后,当预期善趣。"
第二[经完]。
这篇经文主要讲述了善恶念头生起的因缘,以及如何对待这些念头。经文用了许多对比来说明:
1. 欲寻、嗔恚寻、害寻 与 出离寻、无嗔寻、无害寻
2. 未闻法的凡夫 与 已闻法的圣弟子
3. 不及时灭除烧草的譬喻 与 及时灭除烧草的譬喻
4. 现世苦与恶趣 与 现世乐与善趣
经文强调了及时觉察和断除不善念头的重要性。
让我为您深入解析这篇意义深邃的经文。
【详细解析】
1. 念头的因果链条
佛陀首先揭示了一个重要真理:我们的念头都是有因而生,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他详细阐述了念头形成的因果链条:
- 欲念链条:欲界→欲想→欲思维→欲欲→欲热恼→欲寻求
- 嗔恚链条:嗔恚界→嗔恚想→嗔恚思维→嗔恚欲→嗔恚热恼→嗔恚寻求
- 伤害链条:害界→害想→害思维→害欲→害热恼→害寻求
这揭示了念头的生起过程:从外在环境(界)→内心认知(想)→思维模式→欲望→烦恼→行为。
2. 对立统一的智慧
经文展现了三组对立而统一的修行智慧:
- 负面念头(欲、嗔、害)与正面念头(出离、无嗔、无害)
- 凡夫的邪行与圣者的正行
- 放任烦恼与及时断除
3. 生动的比喻
经文用"燃烧的草把"作比喻:
- 草把 = 不善念头
- 干草丛 = 我们的心田
- 生物 = 善法种子
- 及时扑灭 = 断除烦恼
【深刻启示】
1. 念头的觉知
这部经文启示我们要对念头保持警觉。每个念头都有其根源,了解这个根源,我们才能从源头上转化它。就像医生要找到病因才能治病一样。
2. 转化的契机
经文告诉我们,在念头生起的任何阶段都有转化的可能。比如当欲念生起时,我们可以:
- 转变环境(界)
- 调整认知(想)
- 改变思维方式
- 净化欲望
- 化解烦恼
- 止息寻求
3. 时间的重要性
经文特别强调"迅速"断除不善念头的重要性。就像火星落在干草上,越早扑灭损失越小。同样,不良念头越早觉察和转化,对心灵的伤害就越小。
4. 修行的终极目标
经文指出修行的目标是获得:
现世的利益:安乐、无忧、无恼、无热恼
来世的福报:善趣
【修行的启发】
1. 建立正念
我们要时时觉察自己的念头,了解它们的来源和发展过程。
2. 培养智慧
要学会分辨念头的性质,知道什么该保留,什么该放下。
3. 及时行动
发现不善念头要立即处理,不要拖延。
4. 全面转化
要在身、口、意三个层面都保持正行。
5. 持续修习
通过不断修习,从"未闻法的凡夫"逐渐转变为"已闻法的圣弟子"。
这篇经文揭示了心灵转化的重要智慧,教导我们如何从烦恼中解脱,获得真正的安乐。它不仅是一篇佛法开示,更是一份实用的心灵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