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相应部14相应11经 七界经(白话佛经)解说

佛陀住在舍卫城......"比丘们,有七种界。是哪七种呢?光明界、净妙界、空无边处界、识无边处界、无所有处界、非想非非想处界、想受灭界 - 比丘们,这就是七界。"


[比丘的第一个提问]

当这么说时,一位比丘对世尊如是问道:"世尊,这光明界、净妙界、空无边处界、识无边处界、无所有处界、非想非非想处界、想受灭界 - 世尊,这些界是缘于什么而被认知的呢?"


[佛陀的第一个回答]

"比丘,这光明界是缘于黑暗而被认知;

这净妙界是缘于不净而被认知;

这空无边处界是缘于色而被认知;

这识无边处界是缘于空无边处而被认知;

这无所有处界是缘于识无边处而被认知;

这非想非非想处界是缘于无所有处而被认知;

这想受灭界是缘于灭而被认知。"


[比丘的第二个提问]

"世尊,这光明界、净妙界、空无边处界、识无边处界、无所有处界、非想非非想处界、想受灭界 - 世尊,应当如何证得这些界的定境呢?"


[佛陀的第二个回答]

"比丘,这光明界、净妙界、空无边处界、识无边处界、无所有处界 - 这些界应当通过想定而证得;

这非想非非想处界应当通过余行定而证得;

这想受灭界应当通过灭尽定而证得。"


第一经终


这段经文主要讲述了七种境界(界)的性质、它们各自的缘起条件,以及证得这些境界的修行方法。经文采用问答形式,通过比丘的提问和佛陀的回答,系统地阐述了这些深奥的修行境界。


让我来为您深入解析这段意蕴深远的经文:


一、七界的层次解析


1. 光明界与黑暗的关系

- 这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光明的认知建立在对黑暗的体验之上。就像我们无法理解快乐若不曾经历痛苦,光明的真正意义要在经历黑暗后才能体悟。这暗示了修行道路上的第一步觉醒。


2. 净妙界对应不净

- 这说明了修行中的转化过程。通过观察世间的不净,反而能引导我们认识到更高层次的清净。这是一种超越性的认知。


3. 空间维度的超越

- 从"空无边处界"到"识无边处界",表现出心识逐层超越物质世界的过程。这启示我们:修行是一个不断拓展心灵边界的过程。


4. 意识的递进

- 从"无所有处界"到"非想非非想处界",展现了意识状态的精细递进。这是对意识最微妙状态的探索。


5. 最终的寂灭

- "想受灭界"作为最高境界,显示了超越一切概念和感受的究竟解脱状态。


二、证得方法的深意


1. 想定的运用

- 前五种界通过"想定"证得,说明在初期修行中,有意识的观想和引导是必要的。


2. 余行定的特殊性

- 对于"非想非非想处界"需要特殊的"余行定",这暗示了在接近究竟解脱时的微妙转变。


3. 灭尽定的究竟

- "想受灭界"需要通过"灭尽定"证得,这是对最高境界的指引。


三、启发性思考


1. 修行的递进性

- 这七种界的排列显示了修行的自然递进过程,从粗到细,从表面到深入。


2. 对立统一的智慧

- 每个界的认知都建立在其对立面之上,这揭示了世间的相对性,以及超越对立的必要性。


3. 实践的重要性

- 经文不仅讲述境界,更重要的是指出了具体的修证方法,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四、现代意义


1. 心理成长的启示

- 这七种界的递进,也可以理解为心理成长和自我超越的路径。


2. 意识探索的指南

- 对现代人探索意识状态提供了系统的参考框架。


3. 生活智慧的应用

- 教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通过对立面的认知来提升自己的境界。


结语:

这段经文不仅是修行的指南,更是一份探索心灵深处的地图。它告诉我们,觉悟不是突然的顿悟,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个人都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一步步提升自己的心灵境界,最终达到真正的解脱。这种智慧对于现代人追求心灵成长和寻找人生意义,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138.相应部14相应11经 七界经(白话佛经)解说” 的相关文章

口口相传的奇迹:巴利圣典如何成为佛教史上的传奇

巴利文大藏经,又称巴利圣典,是佛教史上极其重要的一部经典集。想象一下,我们回到2300多年前的印度。佛陀刚刚圆寂,他的弟子们面临一个重大挑战:如何保存和传播佛陀的教导?在那个没有纸张和印刷术的时代,口耳相传成为最可靠的方式。于是,佛陀的弟子们开始背诵和传诵他的教导。这些口口相传的教导,就像一颗智慧的...

3.相应部3相应3经 衰老与死亡经(白话佛经)解说

起因于舍卫城。拘萨罗国王波斯匿坐在一旁,对世尊说道:"尊者,对于已出生的人,除了衰老和死亡,还有其他结果吗?"世尊回答说:"大王啊,对于已出生的人,除了衰老和死亡,没有其他结果。大王啊,即使是那些富有的刹帝利大族,拥有大量财富、巨额收入、大量的金银财宝、丰富的生活用品和...

4.相应部3相应4经 可爱经(白话佛经)解说

舍卫城缘起。坐在一旁的拘萨罗国波斯匿王对世尊说道:"尊者,当我独处静坐时,心中生起这样的思考:'对谁来说自己是可爱的,对谁来说自己是不可爱的?'尊者,我想到:'凡是身体行为不善、语言行为不善、心意行为不善的人,对他们来说,自己是不可爱的。即使他们会这样说:'...

5.相应部3相应5经 自我保护经(白话佛经)解说

这是在舍卫城所说的。憍萨罗国波斯匿王坐在一旁,对世尊说道:"尊者,当我独处静坐时,心中生起这样的想法:'谁是自我受保护的?谁是自我不受保护的?'尊者,我想到:'凡是身行不善、语行不善、意行不善的人,他们的自我是不受保护的。即使他们有象兵、马兵、车兵或步兵保护,他们的...

6.相应部3相应6经 少数经(白话佛经)解说

这是舍卫城的缘起。拘萨罗国王波斯匿坐在一旁,对世尊说道:"尊者,当我独处静坐时,心中生起这样的想法:'在这个世界上,那些获得高贵财富后既不骄傲,也不放逸,不贪恋欲乐,不虐待他人的众生很少。相反,那些获得高贵财富后变得骄傲、放逸、贪恋欲乐,并虐待他人的众生才是大多数。'&qu...

7.相应部3相应7经 审判经(白话佛经)解说

起源于舍卫城。拘萨罗国王波斯匿坐在一旁,对世尊说道:"尊者,我在这里坐在审判席上,看到刹帝利大族、婆罗门大族和居士大族的人们,他们富有、大富、巨富,拥有大量的金银、大量的财物和用品、大量的财富和谷物,却因为欲望、由于欲望、以欲望为理由而故意说谎。尊者,我因此想到:'我已经受够了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