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相应部14相应13经 砖屋经(白话佛经)解说
有一时,世尊住在那提迦的砖屋中。在那里,世尊召集比丘们说:"诸比丘。"那些比丘回应世尊说:"尊者。"世尊如是说:
"诸比丘,缘于界而生起想,生起见,生起寻。"当这么说时,尊者迦旃延对世尊如是说:"尊者,对于'非正等觉者是正等觉者'这样的见解,这种见解是缘于什么而显现的呢?"
"迦旃延,这是大界,也就是无明界。迦旃延,缘于低劣界而生起低劣想,低劣见,低劣寻,低劣思,低劣愿,低劣志,低劣补特伽罗(人),低劣语;宣说、开示、安立、建立、开显、分别、显明低劣法;我说他会投生低劣处。"
"迦旃延,缘于中等界而生起中等想,中等见,中等寻,中等思,中等愿,中等志,中等补特伽罗,中等语;宣说、开示、安立、建立、开显、分别、显明中等法;我说他会投生中等处。"
"迦旃延,缘于殊胜界而生起殊胜想,殊胜见,殊胜寻,殊胜思,殊胜愿,殊胜志,殊胜补特伽罗,殊胜语;宣说、开示、安立、建立、开显、分别、显明殊胜法;我说他会投生殊胜处。"
这是第三经。
这篇经文主要讲述了众生的认知、见解和思维都是由所依靠的"界"(基本性质)所决定的。根据所依靠的界的品质(低劣、中等或殊胜),相应地会产生相同品质的认知、见解、思维等,并最终导致相应品质的投生结果。
让我为您深入解析这篇意蕴深邃的佛经:
1. 场景与背景解析:
佛陀在砖屋中说法,这个简单的场景描绘出一个宁静而庄重的教学氛围。砖屋代表着朴素与坚固,正如佛法的本质 - 简单而永恒。世尊召集比丘们的这个细节,展现了传法的庄严与师徒间的亲切互动。
2. 核心教义阐释:
"缘于界而生起想,生起见,生起寻" - 这句话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因果链条:
- "界"是最基础的元素,可理解为人的根本性质或倾向
- "想"是认知和感知
- "见"是观点和见解
- "寻"是思维和探索
3. 三个层次的详细解析:
低劣界:
- 代表无明和执着
- 导致错误的认知和判断
- 引发不善的思维和行为
- 最终导致痛苦的果报
中等界:
- 显示一般的世间善行
- 产生正常的世间见解
- 带来普通的生命体验
- 获得一般的投生结果
殊胜界:
- 体现高尚的修行境界
- 生发智慧的见解
- 引导向解脱的道路
- 带来殊胜的解脱果位
深刻启示:
1. 因果的深层运作:
这部经典揭示了一个重要真理 - 我们的每一个想法、见解和行为,都不是偶然的,而是源于我们内心最基本的品质。这启示我们要从根本上提升自己的心性。
2. 自我觉察的重要性:
了解了这个原理,我们就能更清楚地观察自己的心念。当我们产生某个想法时,应该追问:这是源于什么样的"界"?这种觉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
3. 改变的可能性:
经文揭示了从低劣到殊胜的进阶可能。这给我们希望 - 通过修行和努力,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品质,最终达到殊胜的境界。
4. 整体提升的必要性:
经文中提到的想、见、寻、思、愿、志等诸多方面都是相互关联的。这提醒我们,修行要全面发展,不能顾此失彼。
人生启示:
这篇经文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每个人当下的处境和未来的命运,都是由自己内心的品质决定的。它告诉我们:
- 要时常反省自己的心念品质
- 持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境界
- 培养高尚的志向和行为
- 朝着觉悟的方向精进努力
这是一篇充满智慧的教导,它不仅揭示了生命的运作规律,更为我们指明了提升自我的明确方向。通过理解和实践这些教导,我们能够逐步提升自己的生命品质,最终达到真正的解脱和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