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相应部14相应10经 第十外触差别经(白话佛经)解说
在舍卫城...
"诸比丘,缘于界的差别而生起想的差别,缘于想的差别而生起寻的差别,触...受...欲...热恼...寻求的差别,缘于寻求的差别而生起得的差别。不是缘于得的差别而生起寻求的差别,不是缘于寻求的差别而生起热恼的差别,不是缘于热恼的差别而生起...欲...受...触...寻...想的差别,不是缘于想的差别而生起界的差别。
诸比丘,什么是界的差别?色界...法界 - 诸比丘,这称为界的差别。
诸比丘,如何缘于界的差别而生起想的差别,缘于想的差别而生起寻的差别?触...受...欲...热恼...寻求...得...不是缘于得的差别而生起寻求的差别,不是缘于寻求的差别而生起热恼...欲...受...触...不是缘于寻的差别而生起想的差别,不是缘于想的差别而生起界的差别?
诸比丘,缘于色界而生起色想...缘于法界而生起法想,缘于法想而生起...法寻求,缘于法寻求而生起法得;不是缘于法得而生起法寻求,不是缘于法寻求而生起法热恼,不是缘于法热恼而生起法欲,不是缘于法欲而生起法触所生受,不是缘于法触所生受而生起法触,不是缘于法触而生起法寻,不是缘于法寻而生起法想,不是缘于法想而生起法界。
诸比丘,如是缘于界的差别而生起想的差别,缘于想的差别而生起...寻...触...受...欲...热恼...寻求...得...不是缘于得的差别而生起寻求的差别,不是缘于寻求的差别而生起热恼的差别,不是缘于热恼的差别而生起欲的差别,不是缘于欲的差别而生起受的差别,不是缘于受的差别而生起触的差别,不是缘于触的差别而生起寻的差别,不是缘于寻的差别而生起想的差别,不是缘于想的差别而生起界的差别。"
这篇经文主要讲述了界、想、寻、触、受、欲、热恼、寻求等心理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特别强调了它们之间的单向性质 - 某些要素会导致其他要素的产生,但反过来则不会。这种关系的理解对于佛教修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让我为您深入解析这篇意义深远的经文:
【核心概念解析】
1. 心理要素的链条:
- 界:基本元素或领域
- 想:认知、感知
- 寻:思维、意图
- 触:感官接触
- 受:感受
- 欲:欲望
- 热恼:烦恼、焦虑
- 寻求:追寻
- 得:获得
【因果关系解析】
这篇经文揭示了一个重要的心理运作规律:
正向链条:
界 → 想 → 寻 → 触 → 受 → 欲 → 热恼 → 寻求 → 得
这表明:
1. 一切始于"界"的差别,即我们所处的环境和接触到的事物
2. 环境引发不同的认知(想)
3. 认知引发思维(寻)
4. 最终导向追求和获得
但经文特别强调: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
获得(得)不会反过来引发寻求,
寻求不会引发热恼,
如此往复。
【智慧启示】
这个教导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
1. 源头意识:
我们的烦恼和追求,往往可以追溯到最初的接触和认知。这提醒我们要留意生活环境对心灵的影响。
2. 断链智慧:
既然这是单向链条,我们就可以通过切断某个环节来停止不必要的追求和烦恼。比如:
- 调整环境(界的差别)
- 转变认知(想的差别)
- 改变思维模式(寻的差别)
3. 解脱启示:
理解了这个链条,我们就明白:
- 得到并不必然带来满足
- 追求并不一定源于真实需要
- 烦恼可能来自错误的认知
【修行指引】
这篇经文为修行者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1. 观察:密切关注自己的心理活动链条
2. 觉察:认识到各种心理状态的因果关联
3. 转化:从源头改变,而不是试图逆转已经形成的结果
【现代启示】
在当今社会中,这个教导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消费主义时代:
了解欲望的形成链条,可以帮助我们摆脱无止境的物质追求
2. 信息爆炸时代:
理解"界"对心理的影响,提醒我们要注意信息环境的选择
3. 压力社会:
知道烦恼的形成机制,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化解压力
【结语】
这篇经文不仅是佛教心理学的精髓,也是一份珍贵的人生指南。它告诉我们:改变不必从结果着手,而应从源头开始;解脱不在于得失,而在于认知的转变。通过理解并运用这个智慧,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控自己的心理状态,过上更加觉醒和自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