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相应部12相应43经 苦经(白话佛经)解说
在舍卫城居住...世尊说:"比丘们,我要给你们讲解苦的产生和消失。请仔细听,认真思考,我现在要讲了。"
比丘们回答说:"好的,世尊。"世尊就开始讲:
"比丘们,什么是苦的产生呢?
因为眼睛看到物体,就产生了眼识。这三个结合就产生了接触。因为接触就产生了感受,因为感受就产生了欲望。比丘们,这就是苦的产生。
还有:
- 因为耳朵听到声音,就产生了耳识...
- 因为鼻子闻到气味,就产生了鼻识...
- 因为舌头尝到味道,就产生了舌识...
- 因为身体接触事物,就产生了身识...
- 因为意识接触法,就产生了意识。
这三个结合就产生了接触。因为接触就产生了感受,因为感受就产生了欲望。比丘们,这就是苦的产生。
"比丘们,什么是苦的消失呢?
因为眼睛看到物体,就产生了眼识。这三个结合就产生了接触。因为接触就产生了感受,因为感受就产生了欲望。当这种欲望完全消失时,执着就消失了;执着消失就没有了存在;存在消失就没有了出生;没有出生就没有了衰老死亡、忧愁悲伤痛苦烦恼。这样整个苦就消失了。比丘们,这就是苦的消失。
还有:
- 因为耳朵听到声音,就产生了耳识...
- 因为鼻子闻到气味,就产生了鼻识...
- 因为舌头尝到味道,就产生了舌识...
- 因为身体接触事物,就产生了身识...
- 因为意识接触法,就产生了意识。
这三个结合就产生了接触。因为接触就产生了感受,因为感受就产生了欲望。当这种欲望完全消失时,执着就消失了;执着消失就没有了存在;存在消失就没有了出生;没有出生就没有了衰老死亡、忧愁悲伤痛苦烦恼。这样整个苦就消失了。比丘们,这就是苦的消失。"
第三经完。
这篇经文深刻阐述了苦的本质和解脱之道,让我为您详细解析:
1. 苦的根源解析:
这篇经文揭示了苦产生的完整链条:
- 首先是感官与对象的接触(六根对六尘)
- 接着产生识别(六识)
- 然后有了感受
- 最后生起欲望
- 欲望导致执着
- 执着引发痛苦
就像一个人看到一件漂亮的衣服(眼识),觉得很好看(感受),想要拥有(欲望),执着于得到它(执着),如果买不到就会痛苦,买到后又怕损坏或过时。
2. 解脱之道解析:
经文同时指出了断除痛苦的方法:
- 关键在于打破欲望这个环节
- 当欲望消失,执着自然消散
- 执着消失,痛苦就无处安立
- 最终达到完全的解脱
就像湖面的波浪,风(欲望)停了,水自然平静。
3. 深刻启示:
生命的真相:
这部经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真理:我们的痛苦不是从外部强加的,而是源于我们自己的反应模式。每当我们的感官接触外界时,不是外界的事物本身造成痛苦,而是我们对它的执着和欲望。
实践的指引:
- 培养觉知:对自己的感官、感受和欲望保持清晰的觉察
- 保持正念:在接触外境时保持清明的觉知
- 放下执着:认识到一切现象的无常本质
- 超越欲望:不被感官欲望所控制
现代启示:
在这个充满诱惑的现代社会,这篇经文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 社交媒体带来的攀比和焦虑
- 消费主义导致的永无止境的欲望
- 现代人内心的空虚与不安
这些都可以通过经文所教导的智慧得到化解。
生活实践:
1. 培养对欲望的觉察力
2.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正念
3. 学会适度知足
4. 培养内在的平静
总结:
这篇经文不仅仅是一个宗教教义,而是一份关于人类心智运作的深刻洞察。它告诉我们:痛苦不是命运,而是可以通过智慧来超越的。当我们真正理解并实践这些教导时,就能找到通向内心平静的道路。
这不是要我们完全放弃生活,而是教导我们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智慧,找到真正的快乐与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