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相应部12相应42经 第二五怖畏经(白话佛经)解说

佛陀住在舍卫城......"比丘们,当圣弟子的五种怖畏与怨敌平息,具足四种预流支,以及以智慧善见、善通达圣理时,他若愿意,可以自己记说自己:'我已尽地狱趣,已尽畜生趣,已尽饿鬼趣,已尽诸恶趣、堕处、恶道。我是预流者,必不堕恶趣,决定趣向正觉。'"


"什么是已平息的五种怖畏与怨敌?比丘们,即是:

- 杀生者...

- 不与取者[偷盗者]...

- 欲邪行者[邪淫者]...

- 妄语者...

- 饮酒、迷醉放逸者...

这就是已平息的五种怖畏与怨敌。"


"什么是具足的四种预流支?在此,比丘们,圣弟子:

- 于佛具足不坏信...

- 于法具足不坏信...

- 于僧具足不坏信...

- 具足圣者所爱戒。

这就是具足的四种预流支。"


"什么是他以智慧善见、善通达的圣理?在此,比丘们,圣弟子善正思维缘起...这就是他以智慧善见、善通达的圣理。"


"比丘们,当圣弟子的这五种怖畏与怨敌平息,具足这四种预流支,并且以智慧善见、善通达这圣理时,他若愿意,可以自己记说自己:'我已尽地狱趣,已尽畜生趣,已尽饿鬼趣,已尽诸恶趣、堕处、恶道。我是预流者,必不堕恶趣,决定趣向正觉。'"


第二经完。


这篇经文主要讲述了成为预流果位(入流)的三个条件:

1. 远离五种恶行(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

2. 具足四预流支(信佛、信法、信僧、持戒)

3. 通达缘起的圣理


当具足这些条件时,行者就可以确信自己已经是预流果位的圣者,不会再堕入恶趣。


让我为您深入解析这段充满智慧的经文:


1. 开篇意境解析

佛陀在舍卫城说法,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场景。舍卫城是古印度最繁华的城市之一,象征着世间的纷扰与诱惑。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佛陀教导弟子们如何超越轮回、获得解脱。


2. 五种怖畏与怨敌的深层含义


让我为您简要解释这五种基本戒律的深层含义:


1. 杀生

- 表面含义:故意夺取生命

- 更深层次:

  伤害生命的各种形式

  包括暴力、虐待、伤害

  违背慈悲心的行为

- 现代意义:培养尊重生命、关爱他人的品德


2. 不与取(偷盗)

- 表面含义:未经允许取走他人财物

- 更深层次:

  各种形式的侵占他人利益

  欺诈、诈骗等不正当行为

  贪婪心的表现

- 现代意义:培养正直、诚信的品格


3. 邪淫

- 表面含义:不正当的性行为

- 更深层次:

  破坏家庭和社会关系

  放纵欲望的表现

  对他人的不尊重

- 现代意义:维护社会道德和家庭和谐


4. 妄语

- 表面含义:说谎、欺骗

- 更深层次:

  不诚实的各种表现

  破坏信任关系

  扰乱人际和谐

- 现代意义:建立诚信、正直的处世态度


5. 饮酒、迷醉放逸

- 表面含义:饮酒和其他致醉行为

- 更深层次:

  失去正念的行为

  导致其他过错的根源

  放纵自我的表现

- 现代意义:保持清醒的心智,避免沉迷


这五戒的核心价值:

- 培养慈悲心与智慧

- 维护社会和谐

- 净化身心

- 为更高层次的修行打基础

- 创造幸福安乐的人生


遵守这些戒律不是束缚,而是获得真正自由和快乐的基础。它们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生活方式,获得内心的平安与喜乐。


"五种怖畏与怨敌"不仅是行为上的约束,更蕴含深刻的因果智慧:

- 杀生:破坏生命,造成恐惧,结下怨仇

- 偷盗:侵犯他人财物,制造不安与戒心

- 邪淫:破坏伦理,带来家庭与社会的动荡

- 妄语:损害信任,导致人际关系的崩溃

- 饮酒放逸:迷失正念,是其他过错的温床


这五者被称为"怖畏与怨敌",是因为:

行为本身会带来恐惧

造作时会产生内心的不安

后果会招致报应的恐惧

会与他人结下怨恨


3. 四种预流支的智慧启示

四预流支体现了修行的完整体系:

- 信佛:确立人生的终极目标

- 信法:掌握达到目标的方法

- 信僧:获得修行的榜样与支持

- 持戒:树立行为的根本准则


这四者形成了一个相互支持的整体:

- 正信支撑持戒的决心

- 持戒培养更深的信心

- 信心和戒行互相增上


4. 缘起圣理的超越智慧

善见、善通达缘起,意味着:

- 了知一切现象皆由因缘生起

- 看清烦恼与解脱的根源

- 明白改变命运的正确方法

- 获得超越轮回的智慧之眼


5. 深刻启示

这篇经文告诉我们:

- 解脱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有清晰路径的修行

- 预流果位是每个人都可以实现的第一个证悟境界

- 通过持戒、正信与智慧的完美结合,可以永远超越恶趣

- 修行要同时照顾行为、信仰与智慧这三个层面


6. 现代意义

对现代人而言,这篇经文提供了:

- 安身立命的根本准则

- 化解内心恐惧的方法

- 建立正确人生观的指引

- 获得真实安乐的明确路径


这部经文不仅是佛教修行的指南,更是一份现代人的生命教科书。它告诉我们,通过净化行为、坚定信仰、开启智慧,每个人都能从恐惧、怨恨中解脱,迈向光明的人生。真正的解脱不在远方,就在当下的觉醒之中。


“84.相应部12相应42经 第二五怖畏经(白话佛经)解说” 的相关文章

1.相应部3相应1经 年轻经(白话佛经)解说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那时,拘萨罗国王波斯匿来到世尊处。来到后,与世尊互相问候。寒暄已毕,坐在一旁。坐在一旁的拘萨罗国王波斯匿对世尊如是说:"乔达摩先生也自称已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吗?""大王,若有人如实所言'已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那就是...

2.相应部3相应2经 人经(白话佛经)解说

这是舍卫城的因缘。当时,拘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来到世尊所在之处。来到后,向世尊致敬,然后坐在一旁。坐在一旁的波斯匿王对世尊如是说:"尊者,有多少法生起于人内心时,会导致不利、痛苦和不安?"世尊回答说:"大王,有三法生起于人内心时,会导致不利、痛苦和不安。哪三法呢?大王,贪欲...

3.相应部3相应3经 衰老与死亡经(白话佛经)解说

起因于舍卫城。拘萨罗国王波斯匿坐在一旁,对世尊说道:"尊者,对于已出生的人,除了衰老和死亡,还有其他结果吗?"世尊回答说:"大王啊,对于已出生的人,除了衰老和死亡,没有其他结果。大王啊,即使是那些富有的刹帝利大族,拥有大量财富、巨额收入、大量的金银财宝、丰富的生活用品和...

5.相应部3相应5经 自我保护经(白话佛经)解说

这是在舍卫城所说的。憍萨罗国波斯匿王坐在一旁,对世尊说道:"尊者,当我独处静坐时,心中生起这样的想法:'谁是自我受保护的?谁是自我不受保护的?'尊者,我想到:'凡是身行不善、语行不善、意行不善的人,他们的自我是不受保护的。即使他们有象兵、马兵、车兵或步兵保护,他们的...

6.相应部3相应6经 少数经(白话佛经)解说

这是舍卫城的缘起。拘萨罗国王波斯匿坐在一旁,对世尊说道:"尊者,当我独处静坐时,心中生起这样的想法:'在这个世界上,那些获得高贵财富后既不骄傲,也不放逸,不贪恋欲乐,不虐待他人的众生很少。相反,那些获得高贵财富后变得骄傲、放逸、贪恋欲乐,并虐待他人的众生才是大多数。'&qu...

7.相应部3相应7经 审判经(白话佛经)解说

起源于舍卫城。拘萨罗国王波斯匿坐在一旁,对世尊说道:"尊者,我在这里坐在审判席上,看到刹帝利大族、婆罗门大族和居士大族的人们,他们富有、大富、巨富,拥有大量的金银、大量的财物和用品、大量的财富和谷物,却因为欲望、由于欲望、以欲望为理由而故意说谎。尊者,我因此想到:'我已经受够了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