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相应部12相应41经 五怖畏经(白话佛经)解说
佛陀住在舍卫城。这时,给孤独长者来到佛陀那里,向佛陀礼敬后坐在一旁。佛陀对坐在一旁的给孤独长者说:
"居士,当圣弟子的五种怖畏和怨恨平息,具足四种入流支,并且以智慧清楚地见到、通达圣理时,他想要的话,就可以自己宣说自己:'我已断尽地狱、畜生、饿鬼,已断尽恶趣、苦趣、堕处,我是入流者,不会堕落,必定趣向正觉。'"
"什么是五种已平息的怖畏和怨恨?居士,杀生者因为杀生,会在现世引生怖畏和怨恨,在来世引生怖畏和怨恨,内心感受痛苦和忧愁。对于远离杀生的人,这种怖畏和怨恨就平息了。"
"居士,偷盗者因为偷盗,会在现世引生怖畏和怨恨,在来世引生怖畏和怨恨,内心感受痛苦和忧愁。对于远离偷盗的人,这种怖畏和怨恨就平息了。"
"居士,邪淫者因为邪淫,会在现世引生怖畏和怨恨,在来世引生怖畏和怨恨,内心感受痛苦和忧愁。对于远离邪淫的人,这种怖畏和怨恨就平息了。"
"居士,妄语者因为妄语,会在现世引生怖畏和怨恨,在来世引生怖畏和怨恨,内心感受痛苦和忧愁。对于远离妄语的人,这种怖畏和怨恨就平息了。"
"居士,饮酒者因为饮酒放逸,会在现世引生怖畏和怨恨,在来世引生怖畏和怨恨,内心感受痛苦和忧愁。对于远离饮酒放逸的人,这种怖畏和怨恨就平息了。这就是五种已平息的怖畏和怨恨。"
"具足哪四种入流支呢?在此,居士,圣弟子对佛具足不动信心:'世尊是阿罗汉、正等正觉者、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对法具足不动信心:'法是世尊善说的,是现见的、无时的、来见的、引导的、智者自知的。'"
"对僧具足不动信心:'世尊的声闻僧众是善行道者,正直行道者,如理行道者,正当行道者,即四双八士,这世尊的声闻僧众是应供养、应供奉、应施与、应合掌,是世间无上福田。'"
"具足圣者所爱戒,即无破、无穿、无杂、无污、自在、智者称赞、无执取、导向定。这就是具足的四种入流支。"
"什么是他以智慧清楚见到、通达的圣理呢?在此,居士,圣弟子善正思维缘起:'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即无明缘行,行缘识...如是这整个苦蕴的集起。由无明的完全离贪灭故行灭,由行灭故识灭...如是这整个苦蕴的灭去。'这就是他以智慧清楚见到、通达的圣理。"
"居士,当圣弟子具足这些已平息的五种怖畏和怨恨,这四种入流支,以及以智慧清楚见到、通达此圣理时,他想要的话,就可以自己宣说自己:'我已断尽地狱、畜生、饿鬼,已断尽恶趣、苦趣、堕处,我是入流者,不会堕落,必定趣向正觉。'"
让我们深入解析这篇重要的佛法开示:
1. 经文背景解析:
舍卫城是佛陀常住说法之地,给孤独长者是一位虔诚的在家居士。这个场景展示了一个典型的居士向佛陀请法的情境,反映了佛法既面向出家众,也关怀在家修行者的特点。
2. 五种怖畏和怨恨的深层含义:
佛陀详细阐述了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的深层意义。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行为规范,而是直指人心的智慧:
让我基于这篇经文,深入解释五戒的深层含义:
1. 不杀生戒
经文原文:"居士,杀生者因为杀生,会在现世引生怖畏和怨恨,在来世引生怖畏和怨恨,内心感受痛苦和忧愁。"
深层含义:
- 现世果报:
内心恐惧:害怕报复,害怕被发现
良心谴责:内心不安,噩梦缠身
社会影响:失去他人信任,害怕面对他人
- 来世果报:
短命报:因剥夺他人生命而感受短命
多病报:因伤害他人而自受伤害
- 心理影响:
慈悲心减弱:逐渐麻木,失去对生命的敬畏
暴力倾向增加:容易以暴力解决问题
2. 不偷盗戒
经文原文:"居士,偷盗者因为偷盗,会在现世引生怖畏和怨恨,在来世引生怖畏和怨恨,内心感受痛苦和忧愁。"
深层含义:
- 现世果报:
常怀恐惧:害怕被发现和惩罚
信用丧失:失去社会信任
人际关系受损:难以建立真诚关系
- 来世果报:
贫穷报:财物不聚集
失财报:难以保有财富
- 心理影响:
贪欲增长:越偷越贪
正直品性受损:诚信缺失
3. 不邪淫戒
经文原文:"居士,邪淫者因为邪淫,会在现世引生怖畏和怨恨,在来世引生怖畏和怨恨,内心感受痛苦和忧愁。"
基于佛教经典的观点,让我深入解释"邪淫"的含义及其危害:
邪淫的定义:
1. 不当的性行为对象:
- 有配偶者(已婚人士)
- 有家庭约束者
- 有监护人保护者
- 违背伦理道德关系者
2. 不当的时间:
- 斋戒期间
- 怀孕期间
- 哺乳期间
- 疾病期间
3. 不当的处所:
- 寺院等宗教场所
- 父母住处
- 公共场所
- 不适合的环境
邪淫的危害:
1. 个人层面:
- 身体危害:
可能感染疾病
身体耗损
精力衰退
- 心理危害:
内心不安
良心愧疚
情绪波动
自尊受损
2. 家庭层面:
- 家庭破裂:
婚姻关系受损
家庭和谐丧失
子女教育受影响
- 信任崩塌:
配偶间信任破裂
亲子关系紧张
家庭责任缺失
3. 社会层面:
- 社会影响:
破坏社会秩序
引发社会矛盾
败坏社会风气
- 道德沦丧:
伦理观念淡化
道德标准降低
4. 业力影响:
- 现世果报:
名誉受损
遭受报复
财务损失
事业受阻
- 来世果报:
感情不顺
家庭不和
难得善缘
避免邪淫的方法:
1. 培养正念:
- 观察欲望的本质
- 保持清醒的意识
- 时刻警惕身心
2. 修习不净观:
- 思维身体的不净
- 了解欲望的虚幻
- 超越表象的迷惑
3. 增强道德修养:
- 培养责任感
- 强化道德意识
- 建立正确价值观
4. 调伏欲望:
- 节制欲望
- 转移注意力
- 培养高尚情操
5. 建立正确的家庭观:
- 珍惜家庭关系
- 维护婚姻价值
- 尊重伴侣感受
正面的性观念:
1. 合乎伦理:
- 遵守婚姻关系
- 尊重对方意愿
- 保持道德底线
2. 负责任的态度:
- 承担责任
- 关爱家庭
- 珍惜缘分
3. 健康的关系:
- 建立平等关系
- 保持感情真诚
- 互相尊重理解
修行者的建议:
1. 心理调适:
- 认识欲望本质
- 培养智慧观照
- 保持正念正知
2. 行为规范:
- 远离诱惑环境
- 避免不当交往
- 保持适度距离
3. 精神升华:
- 培养高尚志趣
- 发展智慧人生
- 追求精神境界
结语:
邪淫不仅是行为上的过失,更是对个人品德、家庭和谐、社会道德的严重损害。通过理解其危害,培养正念,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我们才能真正维护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健康发展,走向更高的精神境界。这不是简单的禁欲,而是对生命更深层次的尊重和珍惜。
深层含义:
- 现世果报:
家庭破裂:婚姻不和谐
社会指责:名誉受损
人身安全威胁:遭受报复
- 来世果报:
眷属不和:难以维持良好关系
感情不顺:难以获得真诚感情
- 心理影响:
欲望增长:欲望无法满足
内心不安:愧疚与恐惧并存
4. 不妄语戒
经文原文:"居士,妄语者因为妄语,会在现世引生怖畏和怨恨,在来世引生怖畏和怨恨,内心感受痛苦和忧愁。"
让我深入解析"妄语"的本质与危害:
一、妄语的定义:
1. 基本概念:
- 明知故说不实之语
- 欺骗他人的言语
- 违背事实的表述
- 不真实的承诺
2. 妄语的类型:
- 直接妄语:直接说假话
- 间接妄语:暗示性的欺骗
- 沉默妄语:保持沉默以误导他人
- 方便妄语:所谓善意的谎言
二、妄语的危害:
1. 对自己的影响:
- 心理层面:
良心不安
内心恐惧
记忆混乱
精神压力
- 行为层面:
说谎成习惯
真假难分
行为失据
2. 对他人的影响:
- 直接伤害:
误导他人决策
损害他人利益
浪费他人时间
- 间接伤害:
破坏信任关系
影响他人判断
导致连锁反应
3. 对社会的影响:
- 社会信任:
破坏社会诚信
增加社会成本
扰乱社会秩序
- 道德风气:
败坏社会风气
降低道德标准
影响下一代
三、妄语的果报:
1. 现世果报:
- 信用丧失:
失去他人信任
话语失去力量
难以取信于人
- 人际关系:
朋友疏远
合作困难
人际关系紧张
2. 来世果报:
- 业报现前:
常被诽谤
言语无力
真话不被信任
四、断除妄语的方法:
1. 培养正念:
- 说话前三思
- 保持清醒意识
- 观察语言动机
2. 修习正语:
- 说真实语
- 说和合语
- 说利益语
- 说适时语
3. 建立正见:
- 理解因果
- 明白真实的重要性
- 认识妄语的危害
五、说话的智慧:
1. 说话的原则:
- 真实性:符合事实
- 有益性:对人有益
- 适时性:恰当时机
- 和善性:语气柔和
2. 说话的技巧:
- 选择适当措辞
- 考虑听者感受
- 把握说话时机
- 注意语气语调
3. 沟通的艺术:
- 倾听为先
- 理解对方
- 清晰表达
- 善意回应
六、修行者的建议:
1. 日常修持:
- 保持觉知
- 观察语言
- 反思改进
- 时时警惕
2. 生活实践:
- 说话负责
- 注意分寸
- 谨慎承诺
- 言行一致
3. 心性培养:
- 培养慈悲心
- 发展智慧
- 增长善念
- 减少烦恼
总结启示:
1. 深层意义:
- 妄语不仅是简单的说谎
- 而是对真实的背离
- 是对自性的伤害
2. 修行指导:
- 从小事做起
- 持续保持正念
- 培养诚实品德
- 建立清净心
3. 生活应用:
- 诚实待人
- 真诚做事
- 言行一致
- 培养正直
4. 解脱之道:
- 净化语业
- 提升心性
- 增长智慧
- 趋向解脱
结语:
妄语看似小事,实则关系重大。它不仅影响个人品格,也损害社会信任,阻碍修行进步。通过理解妄语的危害,培养正直诚实的品格,我们能够提升自己的人格修养,净化心灵,最终走向真理与解脱之路。记住:一个人的话语就是他修行的明镜,从持守不妄语开始,我们就在迈向更高的精神境界。
深层含义:
- 现世果报:
信用丧失:人们不再相信
说话无力:即使说真话也不被信任
人际关系障碍:难以维持真诚友谊
- 来世果报:
诽谤报:常被他人误解
口业报:言语难以表达真实
- 心理影响:
真实性丧失:习惯性说谎
记忆混乱:真假难辨
5. 不饮酒戒
经文原文:"居士,饮酒者因为饮酒放逸,会在现世引生怖畏和怨恨,在来世引生怖畏和怨恨,内心感受痛苦和忧愁。"
深层含义:
- 现世果报:
失去理智:做出错误判断
损害健康:身体受损
家庭破裂:无法尽责
- 来世果报:
愚痴报:智慧不开
心性散乱:难以专注
- 心理影响:
意志力减弱:难以自控
修行障碍:无法保持正念
总结与启示:
1. 因果关联
- 每个戒律都与特定的因果关系相连
- 违犯戒律会带来即时和长远的负面影响
- 持守戒律能带来现世和来世的安乐
2. 三世轮回
- 现世的行为影响未来的果报
- 持戒是改变命运的关键
- 解脱需要从当下持戒开始
3. 心理层面
- 持戒不仅是行为规范
- 更是内心的净化过程
- 能带来心理的安宁与快乐
4. 修行意义
- 五戒是修行的基础
- 持戒能帮助积累功德
- 是达到解脱的必要条件
5. 实践建议
- 从理解因果开始持戒
- 持戒要循序渐进
- 保持正念观照行为
- 培养慈悲心和智慧
这些戒律不是简单的禁止,而是佛陀对生命的深刻洞见,帮助我们避免痛苦,获得真正的快乐。持戒不是限制自由,而是获得更高层次的自由,是通往解脱的重要基石。
- 每个不善行为都会在"现世"和"来世"产生后果
- "现世"的怖畏:指行为带来的即时心理负担和社会压力
- "来世"的怖畏:指业力带来的长远果报
- "内心感受痛苦和忧愁":说明不善行为首先伤害的是行为者自己
3. 四种入流支的智慧:
这部分阐述了成为入流者(初果)的四个基础:
- 对佛的信心:认识到觉者的品质和功德
- 对法的信心:理解佛法的实用性和普遍性
- 对僧的信心:认识到修行共同体的重要性
- 持守清净戒律:作为实践的基础
4. 缘起法的深刻洞见: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这个著名的缘起法则,揭示了:
- 宇宙万物相互关联的真理
- 苦的根源在于无明
- 解脱的可能在于打破因果链条
十二因缘,缘起法详细形象的解释请参看相应部12相应1经和2经,在这里不再解释。
深刻思考:
1. 心灵的革命
这篇经文实际上在讲述一场内在的革命。五戒不是简单的规范,而是帮助我们从根本上转化内心的工具。当我们持戒时,不是在限制自由,而是在获得更深层的自由。
2. 因果的智慧
佛陀教导我们看到行为的全部维度:不仅是行为本身,还有它对自己心理、他人和整个生命旅程的影响。这种全方位的观照,才是真正的智慧。
3. 解脱的路径
经文展示了一条清晰的解脱道路:从持戒开始,通过对三宝的信心培养正见,最后达到对缘起法的深刻理解。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4. 修行的意义
成为"入流者"不是终点,而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一个人已经确定无疑地踏上了觉悟之路。这给所有真诚修行的人莫大的鼓励。
启发:
1. 行为的力量
每一个行为都像投入水中的石子,会激起涟漪。持戒不是消极的禁止,而是积极的心灵培育。
2. 信心的重要
对三宝的信心不是盲目的迷信,而是建立在理性理解基础上的坚定。这种信心会引导我们走向更深的智慧。
3. 实践的指导
经文为我们提供了清晰的修行地图:从持戒开始,培养正信,最终达到智慧的证悟。每个人都可以循着这条路径前进。
4. 希望的明灯
佛陀明确指出,通过努力修行,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入流者,这给予我们极大的希望和勇气。
结语:
这篇经文不仅是教理的阐述,更是一份实用的人生指南。它告诉我们,通过持守正确的行为准则,培养对真理的信心,最终可以达到内心的完全解脱。这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智慧的教导,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