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相应部12相应41经 五怖畏经(白话佛经)解说

佛陀住在舍卫城。这时,给孤独长者来到佛陀那里,向佛陀礼敬后坐在一旁。佛陀对坐在一旁的给孤独长者说:


"居士,当圣弟子的五种怖畏和怨恨平息,具足四种入流支,并且以智慧清楚地见到、通达圣理时,他想要的话,就可以自己宣说自己:'我已断尽地狱、畜生、饿鬼,已断尽恶趣、苦趣、堕处,我是入流者,不会堕落,必定趣向正觉。'"


"什么是五种已平息的怖畏和怨恨?居士,杀生者因为杀生,会在现世引生怖畏和怨恨,在来世引生怖畏和怨恨,内心感受痛苦和忧愁。对于远离杀生的人,这种怖畏和怨恨就平息了。"


"居士,偷盗者因为偷盗,会在现世引生怖畏和怨恨,在来世引生怖畏和怨恨,内心感受痛苦和忧愁。对于远离偷盗的人,这种怖畏和怨恨就平息了。"


"居士,邪淫者因为邪淫,会在现世引生怖畏和怨恨,在来世引生怖畏和怨恨,内心感受痛苦和忧愁。对于远离邪淫的人,这种怖畏和怨恨就平息了。"


"居士,妄语者因为妄语,会在现世引生怖畏和怨恨,在来世引生怖畏和怨恨,内心感受痛苦和忧愁。对于远离妄语的人,这种怖畏和怨恨就平息了。"


"居士,饮酒者因为饮酒放逸,会在现世引生怖畏和怨恨,在来世引生怖畏和怨恨,内心感受痛苦和忧愁。对于远离饮酒放逸的人,这种怖畏和怨恨就平息了。这就是五种已平息的怖畏和怨恨。"


"具足哪四种入流支呢?在此,居士,圣弟子对佛具足不动信心:'世尊是阿罗汉、正等正觉者、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对法具足不动信心:'法是世尊善说的,是现见的、无时的、来见的、引导的、智者自知的。'"


"对僧具足不动信心:'世尊的声闻僧众是善行道者,正直行道者,如理行道者,正当行道者,即四双八士,这世尊的声闻僧众是应供养、应供奉、应施与、应合掌,是世间无上福田。'"


"具足圣者所爱戒,即无破、无穿、无杂、无污、自在、智者称赞、无执取、导向定。这就是具足的四种入流支。"


"什么是他以智慧清楚见到、通达的圣理呢?在此,居士,圣弟子善正思维缘起:'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即无明缘行,行缘识...如是这整个苦蕴的集起。由无明的完全离贪灭故行灭,由行灭故识灭...如是这整个苦蕴的灭去。'这就是他以智慧清楚见到、通达的圣理。"


"居士,当圣弟子具足这些已平息的五种怖畏和怨恨,这四种入流支,以及以智慧清楚见到、通达此圣理时,他想要的话,就可以自己宣说自己:'我已断尽地狱、畜生、饿鬼,已断尽恶趣、苦趣、堕处,我是入流者,不会堕落,必定趣向正觉。'"


让我们深入解析这篇重要的佛法开示:


1. 经文背景解析:

舍卫城是佛陀常住说法之地,给孤独长者是一位虔诚的在家居士。这个场景展示了一个典型的居士向佛陀请法的情境,反映了佛法既面向出家众,也关怀在家修行者的特点。


2. 五种怖畏和怨恨的深层含义:

佛陀详细阐述了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的深层意义。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行为规范,而是直指人心的智慧:


让我基于这篇经文,深入解释五戒的深层含义:


1. 不杀生戒

经文原文:"居士,杀生者因为杀生,会在现世引生怖畏和怨恨,在来世引生怖畏和怨恨,内心感受痛苦和忧愁。"


深层含义:

- 现世果报:

  内心恐惧:害怕报复,害怕被发现

  良心谴责:内心不安,噩梦缠身

  社会影响:失去他人信任,害怕面对他人

- 来世果报:

  短命报:因剥夺他人生命而感受短命

  多病报:因伤害他人而自受伤害

- 心理影响:

  慈悲心减弱:逐渐麻木,失去对生命的敬畏

  暴力倾向增加:容易以暴力解决问题


2. 不偷盗戒

经文原文:"居士,偷盗者因为偷盗,会在现世引生怖畏和怨恨,在来世引生怖畏和怨恨,内心感受痛苦和忧愁。"


深层含义:

- 现世果报:

  常怀恐惧:害怕被发现和惩罚

  信用丧失:失去社会信任

  人际关系受损:难以建立真诚关系

- 来世果报:

  贫穷报:财物不聚集

  失财报:难以保有财富

- 心理影响:

  贪欲增长:越偷越贪

  正直品性受损:诚信缺失


3. 不邪淫戒

经文原文:"居士,邪淫者因为邪淫,会在现世引生怖畏和怨恨,在来世引生怖畏和怨恨,内心感受痛苦和忧愁。"


基于佛教经典的观点,让我深入解释"邪淫"的含义及其危害:


邪淫的定义:

1. 不当的性行为对象:

- 有配偶者(已婚人士)

- 有家庭约束者

- 有监护人保护者

- 违背伦理道德关系者


2. 不当的时间:

- 斋戒期间

- 怀孕期间

- 哺乳期间

- 疾病期间


3. 不当的处所:

- 寺院等宗教场所

- 父母住处

- 公共场所

- 不适合的环境


邪淫的危害:


1. 个人层面:

- 身体危害:

  可能感染疾病

  身体耗损

  精力衰退

- 心理危害:

  内心不安

  良心愧疚

  情绪波动

  自尊受损


2. 家庭层面:

- 家庭破裂:

  婚姻关系受损

  家庭和谐丧失

  子女教育受影响

- 信任崩塌:

  配偶间信任破裂

  亲子关系紧张

  家庭责任缺失


3. 社会层面:

- 社会影响:

  破坏社会秩序

  引发社会矛盾

  败坏社会风气

- 道德沦丧:

  伦理观念淡化

  道德标准降低


4. 业力影响:

- 现世果报:

  名誉受损

  遭受报复

  财务损失

  事业受阻

- 来世果报:

  感情不顺

  家庭不和

  难得善缘


避免邪淫的方法:


1. 培养正念:

- 观察欲望的本质

- 保持清醒的意识

- 时刻警惕身心


2. 修习不净观:

- 思维身体的不净

- 了解欲望的虚幻

- 超越表象的迷惑


3. 增强道德修养:

- 培养责任感

- 强化道德意识

- 建立正确价值观


4. 调伏欲望:

- 节制欲望

- 转移注意力

- 培养高尚情操


5. 建立正确的家庭观:

- 珍惜家庭关系

- 维护婚姻价值

- 尊重伴侣感受


正面的性观念:


1. 合乎伦理:

- 遵守婚姻关系

- 尊重对方意愿

- 保持道德底线


2. 负责任的态度:

- 承担责任

- 关爱家庭

- 珍惜缘分


3. 健康的关系:

- 建立平等关系

- 保持感情真诚

- 互相尊重理解


修行者的建议:


1. 心理调适:

- 认识欲望本质

- 培养智慧观照

- 保持正念正知


2. 行为规范:

- 远离诱惑环境

- 避免不当交往

- 保持适度距离


3. 精神升华:

- 培养高尚志趣

- 发展智慧人生

- 追求精神境界


结语:

邪淫不仅是行为上的过失,更是对个人品德、家庭和谐、社会道德的严重损害。通过理解其危害,培养正念,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我们才能真正维护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健康发展,走向更高的精神境界。这不是简单的禁欲,而是对生命更深层次的尊重和珍惜。


深层含义:

- 现世果报:

  家庭破裂:婚姻不和谐

  社会指责:名誉受损

  人身安全威胁:遭受报复

- 来世果报:

  眷属不和:难以维持良好关系

  感情不顺:难以获得真诚感情

- 心理影响:

  欲望增长:欲望无法满足

  内心不安:愧疚与恐惧并存


4. 不妄语戒

经文原文:"居士,妄语者因为妄语,会在现世引生怖畏和怨恨,在来世引生怖畏和怨恨,内心感受痛苦和忧愁。"


让我深入解析"妄语"的本质与危害:


一、妄语的定义:


1. 基本概念:

- 明知故说不实之语

- 欺骗他人的言语

- 违背事实的表述

- 不真实的承诺


2. 妄语的类型:

- 直接妄语:直接说假话

- 间接妄语:暗示性的欺骗

- 沉默妄语:保持沉默以误导他人

- 方便妄语:所谓善意的谎言


二、妄语的危害:


1. 对自己的影响:

- 心理层面:

  良心不安

  内心恐惧

  记忆混乱

  精神压力

- 行为层面:

  说谎成习惯

  真假难分

  行为失据


2. 对他人的影响:

- 直接伤害:

  误导他人决策

  损害他人利益

  浪费他人时间

- 间接伤害:

  破坏信任关系

  影响他人判断

  导致连锁反应


3. 对社会的影响:

- 社会信任:

  破坏社会诚信

  增加社会成本

  扰乱社会秩序

- 道德风气:

  败坏社会风气

  降低道德标准

  影响下一代


三、妄语的果报:


1. 现世果报:

- 信用丧失:

  失去他人信任

  话语失去力量

  难以取信于人

- 人际关系:

  朋友疏远

  合作困难

  人际关系紧张


2. 来世果报:

- 业报现前:

  常被诽谤

  言语无力

  真话不被信任


四、断除妄语的方法:


1. 培养正念:

- 说话前三思

- 保持清醒意识

- 观察语言动机


2. 修习正语:

- 说真实语

- 说和合语

- 说利益语

- 说适时语


3. 建立正见:

- 理解因果

- 明白真实的重要性

- 认识妄语的危害


五、说话的智慧:


1. 说话的原则:

- 真实性:符合事实

- 有益性:对人有益

- 适时性:恰当时机

- 和善性:语气柔和


2. 说话的技巧:

- 选择适当措辞

- 考虑听者感受

- 把握说话时机

- 注意语气语调


3. 沟通的艺术:

- 倾听为先

- 理解对方

- 清晰表达

- 善意回应


六、修行者的建议:


1. 日常修持:

- 保持觉知

- 观察语言

- 反思改进

- 时时警惕


2. 生活实践:

- 说话负责

- 注意分寸

- 谨慎承诺

- 言行一致


3. 心性培养:

- 培养慈悲心

- 发展智慧

- 增长善念

- 减少烦恼


总结启示:


1. 深层意义:

- 妄语不仅是简单的说谎

- 而是对真实的背离

- 是对自性的伤害


2. 修行指导:

- 从小事做起

- 持续保持正念

- 培养诚实品德

- 建立清净心


3. 生活应用:

- 诚实待人

- 真诚做事

- 言行一致

- 培养正直


4. 解脱之道:

- 净化语业

- 提升心性

- 增长智慧

- 趋向解脱


结语:

妄语看似小事,实则关系重大。它不仅影响个人品格,也损害社会信任,阻碍修行进步。通过理解妄语的危害,培养正直诚实的品格,我们能够提升自己的人格修养,净化心灵,最终走向真理与解脱之路。记住:一个人的话语就是他修行的明镜,从持守不妄语开始,我们就在迈向更高的精神境界。


深层含义:

- 现世果报:

  信用丧失:人们不再相信

  说话无力:即使说真话也不被信任

  人际关系障碍:难以维持真诚友谊

- 来世果报:

  诽谤报:常被他人误解

  口业报:言语难以表达真实

- 心理影响:

  真实性丧失:习惯性说谎

  记忆混乱:真假难辨


5. 不饮酒戒

经文原文:"居士,饮酒者因为饮酒放逸,会在现世引生怖畏和怨恨,在来世引生怖畏和怨恨,内心感受痛苦和忧愁。"


深层含义:

- 现世果报:

  失去理智:做出错误判断

  损害健康:身体受损

  家庭破裂:无法尽责

- 来世果报:

  愚痴报:智慧不开

  心性散乱:难以专注

- 心理影响:

  意志力减弱:难以自控

  修行障碍:无法保持正念


总结与启示:


1. 因果关联

- 每个戒律都与特定的因果关系相连

- 违犯戒律会带来即时和长远的负面影响

- 持守戒律能带来现世和来世的安乐


2. 三世轮回

- 现世的行为影响未来的果报

- 持戒是改变命运的关键

- 解脱需要从当下持戒开始


3. 心理层面

- 持戒不仅是行为规范

- 更是内心的净化过程

- 能带来心理的安宁与快乐


4. 修行意义

- 五戒是修行的基础

- 持戒能帮助积累功德

- 是达到解脱的必要条件


5. 实践建议

- 从理解因果开始持戒

- 持戒要循序渐进

- 保持正念观照行为

- 培养慈悲心和智慧


这些戒律不是简单的禁止,而是佛陀对生命的深刻洞见,帮助我们避免痛苦,获得真正的快乐。持戒不是限制自由,而是获得更高层次的自由,是通往解脱的重要基石。


- 每个不善行为都会在"现世"和"来世"产生后果

- "现世"的怖畏:指行为带来的即时心理负担和社会压力

- "来世"的怖畏:指业力带来的长远果报

- "内心感受痛苦和忧愁":说明不善行为首先伤害的是行为者自己


3. 四种入流支的智慧:

这部分阐述了成为入流者(初果)的四个基础:

- 对佛的信心:认识到觉者的品质和功德

- 对法的信心:理解佛法的实用性和普遍性

- 对僧的信心:认识到修行共同体的重要性

- 持守清净戒律:作为实践的基础


4. 缘起法的深刻洞见: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这个著名的缘起法则,揭示了:

- 宇宙万物相互关联的真理

- 苦的根源在于无明

- 解脱的可能在于打破因果链条


十二因缘,缘起法详细形象的解释请参看相应部12相应1经和2经,在这里不再解释。


深刻思考:


1. 心灵的革命

这篇经文实际上在讲述一场内在的革命。五戒不是简单的规范,而是帮助我们从根本上转化内心的工具。当我们持戒时,不是在限制自由,而是在获得更深层的自由。


2. 因果的智慧

佛陀教导我们看到行为的全部维度:不仅是行为本身,还有它对自己心理、他人和整个生命旅程的影响。这种全方位的观照,才是真正的智慧。


3. 解脱的路径

经文展示了一条清晰的解脱道路:从持戒开始,通过对三宝的信心培养正见,最后达到对缘起法的深刻理解。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4. 修行的意义

成为"入流者"不是终点,而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一个人已经确定无疑地踏上了觉悟之路。这给所有真诚修行的人莫大的鼓励。


启发:


1. 行为的力量

每一个行为都像投入水中的石子,会激起涟漪。持戒不是消极的禁止,而是积极的心灵培育。


2. 信心的重要

对三宝的信心不是盲目的迷信,而是建立在理性理解基础上的坚定。这种信心会引导我们走向更深的智慧。


3. 实践的指导

经文为我们提供了清晰的修行地图:从持戒开始,培养正信,最终达到智慧的证悟。每个人都可以循着这条路径前进。


4. 希望的明灯

佛陀明确指出,通过努力修行,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入流者,这给予我们极大的希望和勇气。


结语:

这篇经文不仅是教理的阐述,更是一份实用的人生指南。它告诉我们,通过持守正确的行为准则,培养对真理的信心,最终可以达到内心的完全解脱。这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智慧的教导,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实践。


“83.相应部12相应41经 五怖畏经(白话佛经)解说” 的相关文章

口口相传的奇迹:巴利圣典如何成为佛教史上的传奇

巴利文大藏经,又称巴利圣典,是佛教史上极其重要的一部经典集。想象一下,我们回到2300多年前的印度。佛陀刚刚圆寂,他的弟子们面临一个重大挑战:如何保存和传播佛陀的教导?在那个没有纸张和印刷术的时代,口耳相传成为最可靠的方式。于是,佛陀的弟子们开始背诵和传诵他的教导。这些口口相传的教导,就像一颗智慧的...

1.相应部3相应1经 年轻经(白话佛经)解说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那时,拘萨罗国王波斯匿来到世尊处。来到后,与世尊互相问候。寒暄已毕,坐在一旁。坐在一旁的拘萨罗国王波斯匿对世尊如是说:"乔达摩先生也自称已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吗?""大王,若有人如实所言'已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那就是...

3.相应部3相应3经 衰老与死亡经(白话佛经)解说

起因于舍卫城。拘萨罗国王波斯匿坐在一旁,对世尊说道:"尊者,对于已出生的人,除了衰老和死亡,还有其他结果吗?"世尊回答说:"大王啊,对于已出生的人,除了衰老和死亡,没有其他结果。大王啊,即使是那些富有的刹帝利大族,拥有大量财富、巨额收入、大量的金银财宝、丰富的生活用品和...

4.相应部3相应4经 可爱经(白话佛经)解说

舍卫城缘起。坐在一旁的拘萨罗国波斯匿王对世尊说道:"尊者,当我独处静坐时,心中生起这样的思考:'对谁来说自己是可爱的,对谁来说自己是不可爱的?'尊者,我想到:'凡是身体行为不善、语言行为不善、心意行为不善的人,对他们来说,自己是不可爱的。即使他们会这样说:'...

5.相应部3相应5经 自我保护经(白话佛经)解说

这是在舍卫城所说的。憍萨罗国波斯匿王坐在一旁,对世尊说道:"尊者,当我独处静坐时,心中生起这样的想法:'谁是自我受保护的?谁是自我不受保护的?'尊者,我想到:'凡是身行不善、语行不善、意行不善的人,他们的自我是不受保护的。即使他们有象兵、马兵、车兵或步兵保护,他们的...

6.相应部3相应6经 少数经(白话佛经)解说

这是舍卫城的缘起。拘萨罗国王波斯匿坐在一旁,对世尊说道:"尊者,当我独处静坐时,心中生起这样的想法:'在这个世界上,那些获得高贵财富后既不骄傲,也不放逸,不贪恋欲乐,不虐待他人的众生很少。相反,那些获得高贵财富后变得骄傲、放逸、贪恋欲乐,并虐待他人的众生才是大多数。'&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