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相应部12相应33经 智事经(白话佛经)解说

在舍卫城……“比丘们,我将为你们讲说四十四种智事。请认真倾听,仔细思考,我将开始讲述。”  

“是的,尊者。”比丘们回答道。佛陀接着说:

“那么,比丘们,什么是这四十四种智事呢?

- 关于老死的智,关于老死的因缘,关于老死的灭,关于导向老死灭的道路的智;

- 关于生的智,关于生的因缘,关于生的灭,关于导向生灭的道路的智;

- 关于有的智,关于有的因缘,关于有的灭,关于导向有灭的道路的智;

- 关于取的智,关于取的因缘,关于取的灭,关于导向取灭的道路的智;

- 关于爱的智,关于爱的因缘,关于爱的灭,关于导向爱灭的道路的智;

- 关于受的智,关于受的因缘,关于受的灭,关于导向受灭的道路的智;

- 关于触的智……关于六处的智……关于名色的智……关于识的智……关于行的智,关于行的因缘,关于行的灭,关于导向行灭的道路的智。

这些被称为,比丘们,四十四种智事。

“那么,比丘们,什么是老死?在那些众生中,衰老、朽烂、牙齿脱落、头发变白、皮肤皱缩、寿命减少、感官衰退,这称之为老。那些众生从生到死、消失、分离、消散、命终、五蕴分解、身体被舍弃,这称之为死。这就是老与死,这就是被称为老死的。

“因生而有老死的因缘;因生灭而有老死的灭;八正道正是导向老死灭的道路,具体来说,就是:正见……正定。

“因此,比丘们,当圣弟子如是了知老死,如是了知老死的因缘,如是了知老死的灭,如是了知导向老死灭的道路时,他对此法的智是这样的。他以此法的眼光、已知、即时、已得到、已深入的法观察过去和未来。

“过去的任何沙门或婆罗门都如实了知老死、老死的因缘、老死的灭、导向老死灭的道路,他们都是这样知道的,正如我现在所说的。

未来的任何沙门或婆罗门也将如实了知老死、老死的因缘、老死的灭、导向老死灭的道路,他们也将如是知道,正如我现在所说的。这就是他的类智。

“比丘们,当圣弟子的这两种智——法智和类智——清净明晰时,他就被称为‘具足见’、‘具足观’、‘已得正法’、‘见此正法’、‘具学智’、‘具学明’、‘已入法流’、‘具择法慧的圣者’、‘站在不死之门’。”

“那么,比丘们,什么是生……什么是有……什么是取……什么是爱……什么是受……什么是触……什么是六处……什么是名色……什么是识……什么是行?这三种是行:身行、语行、意行。这些被称为,比丘们,行。

“因无明而有行的因缘;因无明灭而有行的灭;八正道正是导向行灭的道路,具体来说,就是:正见……正定。

“因此,比丘们,当圣弟子如是了知行,如是了知行的因缘,如是了知行的灭,如是了知导向行灭的道路时,他对此法的智是这样的。他以此法的眼光、已知、即时、已得到、已深入的法观察过去和未来。

“过去的任何沙门或婆罗门都如实了知行、行的因缘、行的灭、导向行灭的道路,他们都是这样知道的,正如我现在所说的。

未来的任何沙门或婆罗门也将如实了知行、行的因缘、行的灭、导向行灭的道路,他们也将如是知道,正如我现在所说的。这就是他的类智。

“比丘们,当圣弟子的这两种智——法智和类智——清净明晰时,他就被称为‘具足见’、‘具足观’、‘已得正法’、‘见此正法’、‘具学智’、‘具学明’、‘已入法流’、‘具择法慧的圣者’、‘站在不死之门’。”

这篇经文详细阐述了关于老死、生、有、取、爱、受、触、名色、识、行等的智慧,以及如何通过理解这些概念来获得解脱的智慧。


这篇经文深入阐述了佛教的核心教义——缘起法,通过四十四种智事的详细解析,揭示了生命存在的本质及其解脱之道。让我们深入探讨其中的智慧:


十二因缘,缘起法详细形象的解释请参看相应部12相应1经和2经,在这里不再解释。


1. 四十四智事的结构:

这些智事围绕十一个关键概念展开:老死、生、有、取、爱、受、触、六处、名色、识、行。每个概念都有四个方面的智慧:对现象本身的了解,对其因缘的了解,对其灭的了解,以及导向其灭的道路的了解。这种结构揭示了佛教对现象的全面分析方法,不仅观察现象,还探究其根源、灭除方法和解脱之道。


2. 缘起链的深度剖析:

经文详细解释了老死的定义,展示了生命衰败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老死与生之间的因果关系,指出生是老死的根源。这种洞察打破了生命永恒的幻想,引导我们思考生命的本质。


3. 八正道作为普遍解脱之道:

对于每个环节,佛陀都指出八正道是导向其灭的道路。这强调了八正道作为佛教核心修行方法的重要性,也表明无论面对何种烦恼或苦难,八正道都是通向解脱的关键。


4. 法智与类智的重要性:

经文强调了两种智慧:对当下法的直接了知(法智)和对过去未来同理的推知(类智)。这种智慧不仅局限于个人经验,还包括对普遍真理的洞察。这启示我们,真正的智慧既是直观的,也是具有普遍性的。


5. 修行成就的标志:

经文最后列举了一系列修行成就的描述,如"具足见"、"已入法流"等。这些描述不仅是对修行成果的肯定,也为修行者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深刻思考:


1. 生命的本质:通过对老死的详细描述,我们被迫面对生命无常的事实。这是否能帮助我们更珍惜当下,活出更有意义的人生?


2. 因果关系的普遍性:缘起法揭示了现象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应用这种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


3. 智慧的本质:法智和类智的概念启示我们,真正的智慧不仅来自直接经验,还包括对普遍规律的理解。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如何平衡个人经验和普遍知识?


4. 解脱之道的普遍性:八正道被描述为解决所有问题的方法。这种统一的解决方案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是否仍然适用?我们如何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


5. 修行的目标:经文描述的各种修行成就为我们提供了精神成长的蓝图。在物质主义盛行的今天,这些精神目标对我们有何启示?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追求这些目标?


这篇经文不仅是一篇哲学论述,更是一份生命的指南。它邀请我们深入思考生命的本质,挑战我们对现实的固有看法,并为我们指明了一条通向智慧和解脱的道路。通过理解和实践这些教导,我们可以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平静,活出更有意义和觉知的人生。


“75.相应部12相应33经 智事经(白话佛经)解说” 的相关文章

口口相传的奇迹:巴利圣典如何成为佛教史上的传奇

巴利文大藏经,又称巴利圣典,是佛教史上极其重要的一部经典集。想象一下,我们回到2300多年前的印度。佛陀刚刚圆寂,他的弟子们面临一个重大挑战:如何保存和传播佛陀的教导?在那个没有纸张和印刷术的时代,口耳相传成为最可靠的方式。于是,佛陀的弟子们开始背诵和传诵他的教导。这些口口相传的教导,就像一颗智慧的...

1.相应部3相应1经 年轻经(白话佛经)解说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那时,拘萨罗国王波斯匿来到世尊处。来到后,与世尊互相问候。寒暄已毕,坐在一旁。坐在一旁的拘萨罗国王波斯匿对世尊如是说:"乔达摩先生也自称已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吗?""大王,若有人如实所言'已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那就是...

4.相应部3相应4经 可爱经(白话佛经)解说

舍卫城缘起。坐在一旁的拘萨罗国波斯匿王对世尊说道:"尊者,当我独处静坐时,心中生起这样的思考:'对谁来说自己是可爱的,对谁来说自己是不可爱的?'尊者,我想到:'凡是身体行为不善、语言行为不善、心意行为不善的人,对他们来说,自己是不可爱的。即使他们会这样说:'...

5.相应部3相应5经 自我保护经(白话佛经)解说

这是在舍卫城所说的。憍萨罗国波斯匿王坐在一旁,对世尊说道:"尊者,当我独处静坐时,心中生起这样的想法:'谁是自我受保护的?谁是自我不受保护的?'尊者,我想到:'凡是身行不善、语行不善、意行不善的人,他们的自我是不受保护的。即使他们有象兵、马兵、车兵或步兵保护,他们的...

6.相应部3相应6经 少数经(白话佛经)解说

这是舍卫城的缘起。拘萨罗国王波斯匿坐在一旁,对世尊说道:"尊者,当我独处静坐时,心中生起这样的想法:'在这个世界上,那些获得高贵财富后既不骄傲,也不放逸,不贪恋欲乐,不虐待他人的众生很少。相反,那些获得高贵财富后变得骄傲、放逸、贪恋欲乐,并虐待他人的众生才是大多数。'&qu...

7.相应部3相应7经 审判经(白话佛经)解说

起源于舍卫城。拘萨罗国王波斯匿坐在一旁,对世尊说道:"尊者,我在这里坐在审判席上,看到刹帝利大族、婆罗门大族和居士大族的人们,他们富有、大富、巨富,拥有大量的金银、大量的财物和用品、大量的财富和谷物,却因为欲望、由于欲望、以欲望为理由而故意说谎。尊者,我因此想到:'我已经受够了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