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相应部12相应32经 卡拉拉经(白话佛经)解说
佛陀住在舍卫城。那时,卡拉拉剎帝利比丘来到尊者舍利弗处。来到后,与尊者舍利弗互相问候。寒暄完毕后,坐在一旁。坐下后,卡拉拉剎帝利比丘对尊者舍利弗说:"朋友舍利弗,比丘莫利亚法古纳放弃了学处,回到低级生活。他在这法与律中显然没有获得安慰。那么,尊者舍利弗在这法与律中获得安慰了吗?"
"朋友,我没有怀疑。"
"那么,朋友,对将来呢?"
"朋友,我也没有疑惑。"
然后,卡拉拉剎帝利比丘从座位上起身,走向世尊。来到后,向世尊顶礼,然后坐在一旁。坐下后,卡拉拉剎帝利比丘对世尊说:"尊者,尊者舍利弗已经宣称阿罗汉果:'我知道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于是世尊叫来一位比丘:"比丘,你去以我的名义告诉舍利弗:'朋友舍利弗,老师叫你'。"
"是,尊者。"那位比丘回答世尊后,走向尊者舍利弗。来到后,对尊者舍利弗说:"朋友舍利弗,老师叫你。"
"好的,朋友。"尊者舍利弗回答那位比丘后,走向世尊。来到后,向世尊顶礼,然后坐在一旁。世尊对坐在一旁的尊者舍利弗说:"舍利弗,你真的宣称阿罗汉果:'我知道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吗?"
"尊者,我没有用这些词句表达这个意思。"
"舍利弗,无论用什么方式,一个善男子宣称阿罗汉果,都应该被理解为宣称了阿罗汉果。"
"尊者,但我也是这样说的:'我没有用这些词句表达这个意思'。"
"舍利弗,如果他们这样问你:'朋友舍利弗,你如何知道,如何见到,而宣称阿罗汉果:"我知道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被这样问到时,你会如何回答?"
"尊者,如果他们这样问我:'朋友舍利弗,你如何知道,如何见到,而宣称阿罗汉果:"我知道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被这样问到时,我会这样回答:'朋友们,生的根源已灭尽,我知道已灭尽。知道已灭尽后,我了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尊者,被这样问到时,我会这样回答。"
"舍利弗,如果他们又这样问你:'朋友舍利弗,生以什么为因,以什么为集,以什么为生,以什么为源?'被这样问到时,你会如何回答?"
"尊者,如果他们这样问我:'朋友舍利弗,生以什么为因,以什么为集,以什么为生,以什么为源?'被这样问到时,我会这样回答:'朋友们,生以有为因,以有为集,以有为生,以有为源。'尊者,被这样问到时,我会这样回答。"
"舍利弗,如果他们又这样问你:'朋友舍利弗,有以什么为因,以什么为集,以什么为生,以什么为源?'被这样问到时,你会如何回答?"
"尊者,如果他们这样问我:'朋友舍利弗,有以什么为因,以什么为集,以什么为生,以什么为源?'被这样问到时,我会这样回答:'朋友们,有以取为因,以取为集,以取为生,以取为源。'尊者,被这样问到时,我会这样回答。"
"舍利弗,如果他们又这样问你:'朋友舍利弗,取以什么为因......爱以什么为因,以什么为集,以什么为生,以什么为源?'被这样问到时,你会如何回答?"
"尊者,如果他们这样问我:'朋友舍利弗,爱以什么为因,以什么为集,以什么为生,以什么为源?'被这样问到时,我会这样回答:'朋友们,爱以受为因,以受为集,以受为生,以受为源。'尊者,被这样问到时,我会这样回答。"
"舍利弗,如果他们又这样问你:'朋友舍利弗,你如何知道,如何见到,使得对受的欢喜不再生起?'被这样问到时,你会如何回答?"
"尊者,如果他们这样问我:'朋友舍利弗,你如何知道,如何见到,使得对受的欢喜不再生起?'被这样问到时,我会这样回答:'朋友们,有这三种受。哪三种?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朋友们,这三种受是无常的。凡是无常的,都是苦的。这样知道后,对受的欢喜就不再生起。'尊者,被这样问到时,我会这样回答。"
"很好,很好,舍利弗。舍利弗,这也是简要解释这个意思的一种方式:'凡是被感受的,都在苦中'。"
"舍利弗,如果他们又这样问你:'朋友舍利弗,你通过什么样的解脱而宣称阿罗汉果:"我知道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被这样问到时,你会如何回答?"
"尊者,如果他们这样问我:'朋友舍利弗,你通过什么样的解脱而宣称阿罗汉果:"我知道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被这样问到时,我会这样回答:'朋友们,我通过内在的解脱,灭尽一切执取,如此正念而住,以至于漏不再生起,我也不轻视自己。'尊者,被这样问到时,我会这样回答。"
"很好,很好,舍利弗。舍利弗,这也是简要解释这个意思的一种方式:'沙门所说的那些漏,我对它们不再怀疑;它们已被我断除,我对此不再疑惑'。"
世尊说完这番话。说完后,善逝从座位起身,进入精舍。
这时,在世尊离开不久,尊者舍利弗对比丘们说:"朋友们,世尊先前问我第一个问题时,我没有准备好。但当世尊认可了我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后,我想:'如果世尊整天用不同的词句、不同的方式问我这个意思,我也能整天用不同的词句、不同的方式回答世尊这个意思。如果世尊整夜用不同的词句、不同的方式问我这个意思,我也能整夜用不同的词句、不同的方式回答世尊这个意思。如果世尊整天整夜用不同的词句、不同的方式问我这个意思,我也能整天整夜用不同的词句、不同的方式回答世尊这个意思。如果世尊连续两天两夜用不同的词句、不同的方式问我这个意思,我也能连续两天两夜用不同的词句、不同的方式回答世尊这个意思。如果世尊连续三天三夜...四天四夜...五天五夜...六天六夜...七天七夜用不同的词句、不同的方式问我这个意思,我也能连续七天七夜用不同的词句、不同的方式回答世尊这个意思。'"
然后,卡拉拉剎帝利比丘从座位上起身,走向世尊。来到后,向世尊顶礼,然后坐在一旁。坐下后,卡拉拉剎帝利比丘对世尊说:"尊者,尊者舍利弗已经发出狮子吼:'朋友们,世尊先前问我第一个问题时,我没有准备好。但当世尊认可了我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后,我想:如果世尊整天用不同的词句、不同的方式问我这个意思,我也能整天用不同的词句、不同的方式回答世尊这个意思;如果世尊整夜...整天整夜...连续两天两夜...三天三夜...四天四夜...五天五夜...六天六夜...七天七夜用不同的词句、不同的方式问我这个意思,我也能连续七天七夜用不同的词句、不同的方式回答世尊这个意思。'"
"比丘,舍利弗已经很好地通达法界。正是因为通达法界,如果我整天用不同的词句、不同的方式问舍利弗这个意思,舍利弗也能整天用不同的词句、不同的方式回答我这个意思。如果我整夜...整天整夜...连续两天两夜...三天三夜...四天四夜...五天五夜...六天六夜...七天七夜用不同的词句、不同的方式问舍利弗这个意思,舍利弗也能连续七天七夜用不同的词句、不同的方式回答我这个意思。"
第二经完。
这篇经文深刻阐述了佛教修行的核心理念和智慧。让我们详细解析其中的关键点:
1. 修行的挑战与坚持:
经文开头提到一位比丘放弃了学处,回到低级生活。这反映了修行路上的艰难,也突出了坚持的重要性。舍利弗的回答"我没有怀疑"和"我也没有疑惑",展示了他对修行道路的坚定信念。
2. 证悟的本质:
舍利弗被误解为宣称阿罗汉果,但他澄清说并未用特定词句表达。这揭示了证悟的本质不在于言语表达,而在于内在的实证。
3. 因果链的深入理解:
佛陀引导舍利弗解释生、有、取、爱等概念的因果关系。这体现了佛教对现象本质的深入洞察,揭示了存在的根本原理。
十二因缘,缘起法详细形象的解释请参看相应部12相应1经和2经,在这里不再解释。
4. 对苦的洞见:
舍利弗指出三种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都是无常的,因此都是苦的。这种认识能够消除对感受的执着,是解脱的关键。
5. 真正的解脱:
舍利弗描述的解脱状态是"通过内在的解脱,灭尽一切执取",这体现了佛教解脱观的核心——不是逃避现实,而是从内心根本上转化对现实的认知和态度。
6. 智慧的深度与广度:
舍利弗表示能够用无数方式回答佛陀的问题,这展示了真正的智慧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对真理的灵活运用和全面理解。
这篇经文启发我们思考:
1. 在面对挫折和怀疑时,如何保持对修行的信心?
2. 真正的证悟与言语表达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理解因果链?
4. 对"一切都是苦"的认识如何帮助我们减少执着?
5. 我们应如何理解和追求真正的内在解脱?
6. 如何培养像舍利弗那样深广的智慧?
这篇经文不仅展现了佛教思想的深度,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自己生活和修行的镜子。它邀请我们深入思考存在的本质,挑战我们对快乐、痛苦和解脱的固有观念,引导我们走向更深层的自我认知和精神自由。在这个充满变化和挑战的世界中,这种智慧可以成为我们内心的明灯,指引我们找到真正的平静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