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相应部12相应31经 已生经(白话佛经)解说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在那里,世尊对尊者舍利弗说:"舍利弗,在《彼岸道品》的阿耆多问中说:
'那些已知法的人,和许多在此修学的人,
智者啊,被问到时请告诉我他们的行为。'
舍利弗,这简短说的话,应该如何详细理解其意义?"
当这样说时,尊者舍利弗保持沉默。
世尊第二次对尊者舍利弗说...舍利弗第二次保持沉默。
世尊第三次对尊者舍利弗说:"舍利弗,在《彼岸道品》的阿耆多问中说:
'那些已知法的人,和许多在此修学的人,
智者啊,被问到时请告诉我他们的行为。'
舍利弗,这简短说的话,应该如何详细理解其意义?"
舍利弗第三次保持沉默。
"舍利弗,你是否看到'这是已生的'?"
"尊者,我以如实正慧看到'这是已生的'。看到'这是已生的'后,为了厌离、离欲、灭尽已生的而修行。我以如实正慧看到'这是由食而生的'。看到'这是由食而生的'后,为了厌离、离欲、灭尽由食而生的而修行。我以如实正慧看到'由于食的灭尽,已生的会灭'。看到'由于食的灭尽,已生的会灭'后,为了厌离、离欲、灭尽灭法而修行。尊者,这就是学人。"
"舍利弗,如何是已知法的人?他以如实正慧看到'这是已生的'。看到'这是已生的'后,通过厌离、离欲、灭尽已生的而解脱,不再执取。他以如实正慧看到'这是由食而生的'。看到'这是由食而生的'后,通过厌离、离欲、灭尽由食而生的而解脱,不再执取。他以如实正慧看到'由于食的灭尽,已生的会灭'。看到'由于食的灭尽,已生的会灭'后,通过厌离、离欲、灭尽灭法而解脱,不再执取。尊者,这就是已知法的人。
因此,尊者,关于《彼岸道品》中阿耆多问所说的:
'那些已知法的人,和许多在此修学的人,
智者啊,被问到时请告诉我他们的行为。'
我是这样详细理解这简短说的话的意思。"
"很好,很好,舍利弗。"世尊接着重复了舍利弗的解释,确认了他的理解是正确的。
这段经文主要讨论了学人(还在修学阶段的人)和已知法的人(已完成修学的阿罗汉)在面对"已生"、"食"和"灭"这些概念时的不同态度和理解程度。学人正在为了解脱而修行,而已知法的人已经完全解脱,不再执取。
这段经文蕴含了深刻的佛法智慧,让我们深入解析:
1. 沉默的智慧:
舍利弗三次保持沉默,这不是无知,而是深刻的智慧。有时,语言无法完全表达真理,沉默反而能传达更深的意义。这提醒我们,在面对深奥问题时,不要急于回答,而应深思熟虑。
2. 修行的层次:
经文区分了"学人"和"已知法的人",展示了修行的不同阶段。这告诉我们,修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持续的努力和深入的理解。
3. "已生"的观念:
理解"已生"的本质是修行的关键。这涉及到对现实的如实观察,认识到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
4. "食"的概念:
这里的"食"不仅指物质食物,还包括维持生命和意识的一切因素。理解"食"的本质,有助于我们认识到生命的依赖性和无常性。
5. 灭的智慧:
认识到"由于食的灭尽,已生的会灭",是通向解脱的关键。这揭示了一切现象的无常本质,以及解脱的可能性。
6. 修行的目标:
经文强调"厌离、离欲、灭尽",这不是消极的态度,而是对真实本性的觉醒,是走向解脱的必经之路。
7. 执取与解脱:
"已知法的人"不再执取,这是修行的最高境界。它启示我们,真正的自由来自于放下执着,而不是获得更多。
这段经文深刻地揭示了佛教修行的核心:通过如实观察现实,理解生命的本质,最终达到不执着、完全解脱的境界。它鼓励我们反思自己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觉知,不被表象迷惑。
这种智慧不仅适用于宗教修行,也能应用于日常生活。它教导我们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变化和挑战,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智慧。通过理解"已生"、"食"和"灭"的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接受生命的无常,减少执着,增加对生命的珍惜和感恩。
最终,这段经文引导我们思考生命的本质和意义,鼓励我们走上一条通向内心自由和智慧的道路。它不仅是一种宗教教义,更是一种生活哲学,能够帮助我们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