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第七章:重要事件:教化阿阇世王,第2部分,解析(124)
【富兰那·迦叶的教说】
"世尊,有一次我去拜访富兰那·迦叶。到达后与他互相问候,交谈愉快的话后,坐在一旁。我问他:'尊者迦叶,就像这些各种手艺人...能否也在现世就显示出沙门生活的成果呢?'
世尊,当我这样问时,富兰那·迦叶对我说:'大王,无论是自己行动还是教唆他人行动,无论是自己切割还是教唆他人切割,无论是自己烧煮还是教唆他人烧煮,无论是使人悲伤还是教唆他人使人悲伤,无论是使人疲惫还是教唆他人使人疲惫,无论是使人战栗还是教唆他人使人战栗,无论是杀生、偷盗、入室抢劫、抢夺、通奸、说谎,都不会造作恶业。即使用利剑把这地上的众生切成一堆肉,也不会因此造下恶业,也不会有恶报。即使在恒河南岸杀戮、屠宰、切割、教唆他人切割、烧煮、教唆他人烧煮,也不会造下恶业,不会有恶报。即使在恒河北岸布施、教唆他人布施、祭祀、教唆他人祭祀,也不会造下福业,不会有福报。通过布施、调伏诸根、持戒、说实语,都不会造下福业,不会有福报。'"
"世尊,这就是富兰那·迦叶在被问到现世沙门生活的成果时,却给我讲述了'无作论'。就好像被问到芒果却回答面包果,被问到面包果却回答芒果一样。我心想:'像我这样的人,怎么能对住在自己国土的沙门或婆罗门表示不满呢?'所以我对富兰那·迦叶的话既不赞同也不反对,内心虽不满意但没有表露出来,也没有接受他的话,也没有反驳。我从座位起身就离开了。
【末伽梨·瞿舍罗的教说】
"世尊,有一次我去拜访末伽梨·瞿舍罗。...我也问了同样的问题。
末伽梨·瞿舍罗回答说:'大王,众生污染是没有因缘的,没有条件的;众生清净也是没有因缘的,没有条件的。没有自作,没有他作,没有人作,没有力量,没有精进,没有人的努力,没有人的奋斗。所有众生、所有生命、所有生物、所有灵魂都无自主力,无力量,无精进,都随命运、境遇和自然而变化,在六种类别中经历苦乐。
有一百四十万种主要的生命起源,以及六千种和六百种业...有六十二种修行道,六十二种中劫,六种人种,八种人生阶段,四千九百种谋生方式,四千九百种游方者,四千九百种龙的住处,二千种根,三千种地狱,三十六种尘界,七种有想胎藏,七种无想胎藏,七种无结胎藏,七种天,七种人,七种毗舍遮,七种湖,七种结,七百种结,七种梦,七百种梦,八万四千大劫。
愚者和智者在其中轮回流转后,自会到达苦的尽头。不能说"我要通过戒律、誓言、苦行或梵行使未成熟的业成熟,或者要逐渐终止已成熟的业"。苦乐已经用斗量好了,轮回已经确定了,没有增减,没有超越。就像抛出的线团会逐渐松开一样,愚者和智者同样要轮回流转后才能到达苦的尽头。'"
"世尊,这就是末伽梨·瞿舍罗在被问到现世沙门生活的成果时,却给我讲述了关于'轮回清净'的理论。就好像被问到芒果却回答面包果,被问到面包果却回答芒果一样。我心想:'像我这样的人,怎么能对住在自己国土的沙门或婆罗门表示不满呢?'所以我对他的话既不赞同也不反对,内心虽不满意但没有表露出来,也没有接受他的话,也没有反驳。我从座位起身就离开了。
【阿耆多·翅舍钦婆罗的教说】
"世尊,有一次我去拜访阿耆多·翅舍钦婆罗。...我也问了同样的问题。
阿耆多·翅舍钦婆罗回答说:'大王,没有布施,没有供养,没有祭祀,没有善恶业的果报,没有今世,没有他世,没有母亲,没有父亲,没有化生的众生,在世间没有正直的沙门婆罗门能通过自己的智慧证知今世他世并宣说的。人由四大元素构成,当死亡时,地回归地界,水回归水界,火回归火界,风回归风界,诸根归于虚空。四人抬着床榻,抬着死者前进,一直到火葬场都能听到他们的脚步声。骨头变成灰白色,供奉变成灰烬。布施是愚人设立的教义。那些宣称有实在之说的人说的都是空虚、虚妄的戏论。愚者和智者在身坏命终后都会断灭、消失,死后什么都没有。'"
"世尊,这就是阿耆多·翅舍钦婆罗在被问到现世沙门生活的成果时,却给我讲述了'断灭论'。就好像被问到芒果却回答面包果,被问到面包果却回答芒果一样。我心想:'像我这样的人,怎么能对住在自己国土的沙门或婆罗门表示不满呢?'所以我对他的话既不赞同也不反对,内心虽不满意但没有表露出来,也没有接受他的话,也没有反驳。我从座位起身就离开了。
【波拘陀·迦旃延的教说】
"世尊,有一次我去拜访波拘陀·迦旃延。...我也问了同样的问题。
波拘陀·迦旃延回答说:'大王,有七种元素是不造作、不被造作、不创造、不被创造的,它们是不孕育的、坚固如山峰、稳立如柱子。它们不动摇、不改变、不互相妨碍,不能给对方带来苦乐。这七种是什么?地界、水界、火界、风界、苦、乐和命(灵魂),这是第七种。在这七种元素中,没有杀害者或使人杀害者,没有听闻者或使人听闻者,没有认知者或使人认知者。即使有人用利剑砍下别人的头,也没有人夺取任何人的生命,剑只是穿过这七种元素之间的空隙而已。'"
"世尊,这就是波拘陀·迦旃延在被问到现世沙门生活的成果时,却给我讲了完全不相关的事。就好像被问到芒果却回答面包果,被问到面包果却回答芒果一样。我心想:'像我这样的人,怎么能对住在自己国土的沙门或婆罗门表示不满呢?'所以我对他的话既不赞同也不反对,内心虽不满意但没有表露出来,也没有接受他的话,也没有反驳。我从座位起身就离开了。
【尼干陀·若提子的教说】
"世尊,有一次我去拜访尼干陀·若提子。...我也问了同样的问题。
尼干陀·若提子回答说:'大王,尼干子在此修行四种约束。怎样的四种约束呢?他防护一切水,持守一切水,除遣一切水,遍摄一切水。正是这样,尼干子修行四种约束。当尼干子这样修行四种约束时,他就被称为自我调御者、自我防护者、自我约束者。'"
"世尊,这就是尼干陀·若提子在被问到现世沙门生活的成果时,却给我讲述了'四种约束'。就好像被问到芒果却回答面包果,被问到面包果却回答芒果一样。我心想:'像我这样的人,怎么能对住在自己国土的沙门或婆罗门表示不满呢?'所以我对他的话既不赞同也不反对,内心虽不满意但没有表露出来,也没有接受他的话,也没有反驳。我从座位起身就离开了。
【散若耶·毗罗梨子的教说】
"世尊,有一次我去拜访散若耶·毗罗梨子。...我也问了同样的问题。散若耶·毗罗梨子回答说:'如果你问我"有他世吗?",如果我认为有他世,我就会回答你"有他世"。但我不这样认为,不那样认为,也不认为是其他方式,我不说"不是",也不说"不是不是"。同样地,如果问到"没有他世吗?"..."既有他世又没有他世吗?"..."既非有他世也非没有他世吗?"..."有化生的众生吗?"..."没有化生的众生吗?"..."既有化生的众生又没有化生的众生吗?"..."既非有化生的众生也非没有化生的众生吗?"..."有善恶业的果报吗?"..."没有善恶业的果报吗?"..."既有善恶业的果报又没有善恶业的果报吗?"..."既非有善恶业的果报也非没有善恶业的果报吗?"..."如来死后存在吗?"..."如来死后不存在吗?"..."如来死后既存在又不存在吗?"..."如来死后既非存在又非不存在吗?"我都是这样回答。'"
"世尊,这就是散若耶·毗罗梨子在被问到现世沙门生活的成果时,却给我讲述了'诡辩论'。就好像被问到芒果却回答面包果,被问到面包果却回答芒果一样。我心想:'在这些沙门婆罗门中,此人是最愚痴、最迷惑的。为什么在被问到现世沙门生活的成果时,却用诡辩来回答?'然后又想:'像我这样的人,怎么能对住在自己国土的沙门或婆罗门表示不满呢?'所以我对他的话既不赞同也不反对,内心虽不满意但没有表露出来,也没有接受他的话,也没有反驳。我从座位起身就离开了。
这段经文的重要佛教词语和句子解释:
六师外道教说详解
1. 富兰那·迦叶的"无作论"
历史背景:富兰那·迦叶是佛陀同时代的六大外道师之一,他的思想代表了当时印度的一种极端道德虚无主义。
核心教义:
无业无报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无论善恶都不会产生业力后果
道德虚无主义:否认道德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行为免责论:主张杀生、偷盗等恶行或布施、持戒等善行都不会产生相应的业报
业力解释
业力是什么?
业力就是"因果法则"在道德和行为领域的体现。简单说,你做什么,就会得到相应的结果。
业力如何运作?
1. 种什么因,得什么果:就像种下苹果种子会长出苹果树,不会长出橘子树。
2. 心念和行为都算:不仅是你的行动产生业力,你的想法和意图也会。
3. 果报有早有晚:有些结果很快显现,有些可能要很长时间才显现。
用日常例子理解:
如果你对人友善、诚实,长期下来,别人通常也会对你友善诚实
如果你欺骗他人,即使一时得利,最终会失去信任和机会
一个人长期努力学习,虽然过程辛苦,但最终获得知识和能力
业力并非惩罚或奖励:
业力不是某个外在力量的判决,而是自然规律,就像物理定律一样客观。没有人在"惩罚"你,只是每个行为都有其自然后果。
改变是可能的:
过去的业已种下,但未来的业可以由现在的选择创造。无论过去做过什么,从现在开始,你都可以通过正确的行动创造新的、更好的业力。
记住:你的每一个选择,都在塑造你的未来。
与佛教的对比:
这种思想完全否定了佛教的业力因果论。佛教认为每个行为都有其相应果报,富兰那的教说则否认这一点,认为行为与结果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这从根本上动摇了道德责任的基础。
现代意义:这种思想类似于现代的某些道德虚无主义或极端相对主义,认为道德标准是虚构的,行为没有内在的善恶之分。
2. 末伽梨·瞿舍罗的"轮回清净论"
历史背景:末伽梨是阿耆维迦派的创始人,该派与佛教、耆那教同时期,但后来在印度逐渐消亡。
核心教义:
宿命论:认为一切都由命运和自然规律决定,没有自由意志
无因论:众生的清净与污染没有因缘,不由行为决定
定数轮回:所有众生必须经过固定数量的轮回才能自动解脱
复杂宇宙论:提出了详细的生命分类和宇宙周期的复杂体系
末伽梨的"复杂宇宙论"可以这样理解:
1. 生命分类:他将所有生命分为固定的类别(据说有1,406,600种不同的"生源"),每个生命都必须按照固定顺序经历这些存在形式。
2. 宇宙周期:整个宇宙按照严格的时间周期运行,这些周期是固定的,不可改变。
3. 定数轮回:每个生命必须经历确切的8,400,000次生死轮回,就像线团自然展开一样,不多不少。
简单来说:想象整个宇宙就像一台巨大的时钟,所有生命都在按照预设路线移动。不管你做什么选择,你都会按照命运安排的路线前进,最终在完成固定次数的轮回后自动解脱。就像河流必然流向大海,所有灵魂最终都会到达解脱,不需要也无法通过个人努力改变这一进程。
这与佛教的"因果业力决定未来"的观点完全相反。
六种类别的解释
根据佛教文献和历史记载,末伽梨·瞿舍罗所说的"六种类别"(六种人种)通常被理解为:
1. 黑色:指最低等的生命形态或最不幸的众生,指杀手、盗贼、作恶者等行为恶劣的人
2. 蓝色:稍高于黑色的生命形态,指普通居家生活的世俗人
3. 红色:中等的生命形态,指一些有特定宗教信仰的修行者,如耆那教的白衣信徒
4. 黄色:较好的生命形态,指出家但未达高境界的修行者
5. 白色:高等的生命形态,指高级修行者,如一些成就较高的苦行者
6. 极白色:最高等或最纯净的生命形态,指已达最高境界的圣者,如大师级人物
末伽梨·瞿舍罗认为,所有众生都必须在这六种类别中经历苦乐,且这一过程完全由命运安排,个人努力无法改变。这与佛陀教导的因果业报和个人努力可以改变命运的理念完全相反。
根据末伽梨的宿命论,众生会在这六种类别中轮回转生,但这过程完全不受个人行为或努力影响。他认为每个生命必须经历固定数量的轮回,就像线团必须完全展开一样,才能最终解脱。
这种分类可能与古印度的种姓制度或传统宇宙观有关,但末伽梨的教义将其融入了一个严格的宿命论体系中,否认个人努力的价值和因果报应的原理。
教义特点:
末伽梨详细列举了各种生命类别、轮回方式和宇宙周期,构建了一个看似复杂精密但实际否认个人努力意义的宇宙观。他用"抛出的线团"比喻来说明轮回是一个自然展开的过程,不受个人努力影响。
与佛教的对比:
佛教强调个人行为(业)决定未来,而末伽梨则认为一切都预先确定。佛教认为通过正确修行可以解脱,而末伽梨认为只能等待轮回自然完成。
3. 阿耆多·翅舍钦婆罗的"断灭论"
历史背景:阿耆多代表了古印度的唯物主义思想流派,类似于后来印度的顺世派。
核心教义:
唯物主义:人仅由物质元素(四大)组成,没有灵魂或精神实体
四大解释
四大是佛教和传统东方哲学中对构成物质世界的四种基本元素的称呼:
1. 地大:代表固体性质,如硬度、重量、稳定性
例如:骨骼、肌肉、固体食物
2. 水大:代表液体性质,如流动性、湿润性、凝聚性
例如:血液、唾液、汗水、饮料
3. 火大:代表热能和温度,如温暖性、成熟性、转化性
例如:体温、消化功能、新陈代谢
4. 风大:代表运动性质,如流动性、轻盈性、支持性
例如:呼吸、肠胃蠕动、身体各种运动
四大不仅仅是具体物质,更是表示物质的基本特性。佛教认为,所有物质(包括我们的身体)都由这四大元素以不同比例组合而成,它们不断变化、不断流转,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
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认为:
死后断灭:死亡即彻底终结,没有轮回或来世
否定超自然:否认善恶业报、轮回、解脱等宗教概念
元素论:人死后各元素回归到各自源头,不再有意识存在
教说特点:
阿耆多使用了具体的火葬描述("骨头变成灰白色,供奉变成灰烬")来强调死亡的终结性,认为人死如灯灭,没有任何延续。
与佛教的对比:
佛教接受轮回和业报的存在,而阿耆多完全否认;佛教认为人有五蕴(色受想行识)组成,而非仅有物质元素;佛教承认超越感官的实相,而阿耆多仅认可感官可知的物质世界。
4. 波拘陀·迦旃延的"元素不变论"
历史背景:波拘陀提出了一种早期的原子论或元素论哲学体系,试图解释世界的本质构成。
核心教义:
七元素论:世界由七种基本元素构成(地、水、火、风、苦、乐、命)
七元素论解释
七元素论是古印度哲学中的一种宇宙观,认为整个世界由七种基本元素构成:
1. 地元素: 代表固体物质,具有坚硬、稳定的特性
例如:岩石、骨骼、固体物质
2. 水元素: 代表液体物质,具有流动、湿润的特性
例如:江河、体液、各种液体
3. 火元素: 代表能量和热量,具有温暖、变化的特性
例如:阳光、体温、消化能量
4. 风元素: 代表气体和运动,具有流动、轻盈的特性
例如:空气、呼吸、各种动力
5. 苦元素: 代表痛苦和不悦的感受
不仅是肉体痛苦,也包括精神上的不满和忧愁
6. 乐元素: 代表快乐和愉悦的感受
包括身体的舒适感和精神上的喜悦
7. 命元素: 代表生命原理或灵魂
被认为是赋予生命体生命的本质能量
这一理论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包含构成物质世界的四大元素(地水火风),还包括了感受(苦乐)和生命本质(命),从而同时解释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构成。
元素永恒:这些元素永恒不变,不被创造也不被销毁
无实质伤害:由于元素不变,实际上没有真正的杀害或死亡
道德虚无主义:否认行为的道德意义,因为元素本身不受影响
教说特点:
波拘陀用"剑穿过元素空隙"的比喻来说明杀生并非真正的伤害,因为基本元素无法被毁灭。这一观点否认了行为的道德责任。
与佛教的对比:
佛教强调无常,认为一切都在变化;而波拘陀主张元素永恒不变。佛教承认行为的因果关系,而波拘陀则认为基本元素不受行为影响。
5. 尼干陀·若提子的"四种约束"
历史背景:尼干陀(即摩诃毗罗)是耆那教的创始人,耆那教至今仍在印度存续。
核心教义:
严格不杀生:极度重视不伤害任何生命形式
四种约束:对所有行为的严格控制("防护水、持守水、除遣水、遍摄水")
尼干陀·若提子的"四种约束"解释
"四种约束"是耆那教创始人尼干陀(摩诃毗罗)提出的行为控制系统,用水作为隐喻来表示对行为的全面管理。简单解释如下:
四种水的含义
1. 防护水:预防性约束,指修行者谨慎行动,避免伤害任何生命。就像在行走前先观察道路,确保不会踩踏小生物。
2. 持守水:自我控制,指保持感官和心灵的纯净。类似于保持一杯水不受污染,修行者需保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不受负面影响。
3. 除遣水:净化行为,通过忏悔和苦行清除已经积累的业力。就像用水洗去污垢,修行者通过苦行洗去过去行为带来的业力。
4. 遍摄水:全面观照,对一切行动保持高度警觉,确保不会无意中伤害生命。如同水能渗透到每个角落,修行者的觉知也要遍及每个行为细节。
这套系统旨在通过极度的自我约束达到完全的不伤害,最终获得业力清净和解脱,体现了耆那教比佛教更为严格的苦行传统。
水在耆那教中的意义
1. 生命关联:水中充满微小生物,耆那教徒极其重视不杀生,因此对水的使用特别谨慎。使用水时必须注意不伤害水中的生命。
2. 净化象征:水在印度传统中是净化的象征,就像水能洗去污垢,这些约束能洗去业力。
3. 日常修行:这四种"水"约束直接影响耆那教徒如何获取、储存、使用和处理水的日常行为。
4. 全面渗透:水能流动并渗透到各处,象征着约束需要遍及修行者生活的每个方面。
这些约束具体反映在耆那教徒的实际生活中,如过滤饮用水以避免误杀微生物、在特定时间使用水以减少伤害、以及对使用后的水如何处理的严格规定。
这套系统展示了耆那教对"不伤害"(不杀生)原则的极度重视,甚至扩展到了人们通常不会考虑的微小生命层面。
耆那教"四种水"的比喻解释
四种水的比喻与教义对应
1. 防护水:
比喻:就像人们小心防止水溢出或污染
教义:预防产生新的业力,通过自我控制防止任何可能伤害生命的行为
2. 持守水:
比喻:如同保持一池清水不受外界干扰
教义:严格遵守戒律,维持心灵纯净,远离贪欲和执着
3. 除遣水:
比喻:水能洗去污垢
教义:通过苦行和忏悔清除已经积累的业力,洗净过去的罪业
4. 遍摄水:
比喻:水能流向各处,无所不在
教义:全面觉知一切行为,对世间万物保持警觉,同时放弃对世俗事物的执着
这套比喻体系巧妙地用水的特性来表达耆那教对行为控制、业力清净和解脱之道的核心教义,使抽象的教理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极端苦行:通过严格的自我约束和苦行达到解脱
业力清净:认为通过苦行可以消除过去的业力
教说的特点:
"四种约束"中的"水"可能是对生命或业力的隐喻,表示对一切行为的全面控制。尼干陀强调通过极端的自我约束和苦行来达到解脱。
与佛教的对比:
佛教主张"中道",反对极端苦行;耆那教则主张通过严格的苦行和自我约束达到解脱。两者都强调不杀生,但耆那教对此更为极端。
6. 散若耶·毗罗梨子的"诡辩论"
历史背景:散若耶代表了古印度的怀疑主义和不可知论传统。
核心教义:
不可知论:对终极问题持怀疑态度,认为无法确知
四句否定:对任何问题既不肯定也不否定
回避立场:对形而上问题不持任何明确立场
模糊应对:使用模棱两可的语言回避直接回答
教说特点:
散若耶对每个问题都用四种方式回避:不肯定、不否定、不肯定也不否定、不是不肯定也不是不否定。这种回答模式被称为"四句否定"或"四句不答",表示对真理的无法把握。
与佛教的对比:
佛教虽然也使用"四句否定"的辩证方法,但目的是超越概念思维的局限,而非回避真理;佛陀明确表示修行可以带来解脱,而散若耶则完全回避立场。
就好像被问到芒果却回答面包果,被问到面包果却回答芒果一样。
这个比喻是在说答非所问的情况。
这就像:
你问别人"这是芒果吗?"但对方回答"这是面包果"
你问"这是面包果吗?"对方却说"这是芒果"
简单来说,这个比喻表达的是:你问A,对方却回答B;问的是具体的,回答的却是不相关的东西。提问者感到对方完全没有回答自己关心的问题,但出于礼貌没有当面表示不满,只是默默离开了。
面包果和芒果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热带水果:
芒果:
椭圆形,有光滑的皮,成熟时呈黄色、橙色或红色
果肉多汁甜美,有浓郁香气
通常直接生食
有一个大而扁平的核
面包果:
较大的圆形或椭圆形水果,表面有网格状纹理
果肉淀粉质,类似土豆或面包
通常需要烹饪后食用,是许多热带地区的主食
味道中性,质地绵密
在比喻中,用这两种明显不同的水果来强调问题和回答之间的不相关性,就像一个人认不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水果一样荒谬。
总体意义:这六种教说代表了佛陀时代印度思想界的主要流派,佛陀的中道教法正是在批判和超越这些观点的基础上建立的。《沙门果经》通过阿阇世王的问答,展示了这些外道教义的局限性,并为佛陀介绍正确修行方法做了铺垫。
上下文关系:文中阿阇世王反复提到"被问到芒果却回答面包果",意味着这些外道师都没有直接回答他关于"沙门生活现世成果"的问题,而是各自阐述了自己的哲学体系,未能满足他的实际需求。
这段经文的简明翻译:
富兰那·迦叶等六位古印度思想家的教义简述
富兰那·迦叶的教说
"世尊,有一次我去拜访富兰那·迦叶。见面后我们互相问候,聊了些愉快的话,然后我坐在一旁。我问他:'尊敬的迦叶,就像各种工匠技师...能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就展示出修行的成果呢?'
世尊,当我这样问时,富兰那·迦叶对我说:'大王,不管一个人自己做还是指使别人做,不管自己切割还是让别人切割,不管自己煮东西还是让别人煮,不管使人伤心还是让别人使人伤心,不管使人疲惫还是让别人使人疲惫,不管使人害怕还是让别人使人害怕,不管杀生、偷盗、抢劫、偷窃、通奸、说谎,都不会产生恶业。即使用锋利的刀把地上所有生物切成一堆肉,也不会因此造恶业,也不会有恶果。即使在恒河南岸杀戮、屠宰、切割、指使别人切割、煮食、指使别人煮食,也不会造恶业,不会有恶果。同样,即使在恒河北岸布施、指使别人布施、祭祀、指使别人祭祀,也不会造善业,不会有善果。通过布施、控制感官、持守戒律、说真话,都不会造善业,不会有善果。'"
"世尊,这就是富兰那·迦叶在被问到现实生活中修行成果时,却给我讲述了'无作论'(认为行为没有道德后果)。就像有人问芒果却回答面包果,问面包果却回答芒果一样牛头不对马嘴。我想:'像我这样的人,怎么能对住在我国土上的修行者或婆罗门表示不满呢?'所以我对他的话既不赞同也不反对,虽然内心不满但没有表现出来,也没有接受或反驳他的观点。我就起身离开了。
末伽梨·瞿舍罗的教说
"世尊,有一次我去拜访末伽梨·瞿舍罗...我问了同样的问题。
末伽梨·瞿舍罗回答说:'大王,生命的污染没有原因也没有条件;生命的净化也没有原因没有条件。没有自己的行为,没有他人的行为,没有人的作为,没有力量,没有努力,没有人的奋斗。所有生命、所有存在、所有生物、所有灵魂都没有自主能力,没有力量,没有努力,都只是按照命运、环境和自然规律变化,在六种类别中经历苦乐。
有一百四十万种主要的生命起源,六千种和六百种不同的业...六十二种修行方法,六十二种世界周期,六种人类,八种人生阶段,四千九百种谋生方式,四千九百种游方者,四千九百种龙的居所,两千种感官,三千种地狱,三十六种尘埃世界,七种有思想的胎,七种无思想的胎,七种不系结的胎,七种天,七种人,七种鬼怪,七个湖,七种结,七百种结,七种梦,七百种梦,八万四千大劫。
无论愚人还是智者,都必须在这系统中轮回后,才能结束痛苦。没有人能说'我要通过戒律、誓言、苦行或梵行使未成熟的业成熟,或者逐渐消除已成熟的业'。苦乐已经被精确地测量好了,轮回已经被固定了,没有增减,没有超越。就像抛出的线团会逐渐松开一样,愚人和智者同样需要经过轮回才能到达苦的尽头。'"
"世尊,这就是末伽梨·瞿舍罗在被问到现实修行成果时,却给我讲述了关于'命运决定论'的理论。这完全不是我问的问题,就像问芒果却回答面包果一样。我心想:'我怎么能对居住在我国土上的修行者表示不满呢?'所以我既不赞同也不反对,虽然不满但没有表现出来,也没有接受或反驳他的话。我就起身离开了。
阿耆多·翅舍钦婆罗的教说
"世尊,有一次我去拜访阿耆多·翅舍钦婆罗...我问了同样的问题。
阿耆多·翅舍钦婆罗回答说:'大王,没有布施,没有供养,没有祭祀,没有善恶行为的结果,没有今生,没有来世,没有母亲,没有父亲,没有自然出生的众生,世上没有通过自己的智慧了解今生来世并向他人宣说的正直修行者。人只是由四种基本元素构成,死后,地回归地,水回归水,火回归火,风回归风,感官归于虚空。四个人抬着床,抬着死者前进,一直到火葬场都能听到他们的脚步声。骨头变成灰白色,供品变成灰烬。布施只是愚人编造的教义。那些声称有真实存在的人只是在说空洞、虚假的言论。愚人和智者在身体死亡后都会完全消失,死后什么都不存在。'"
"世尊,这就是阿耆多·翅舍钦婆罗在被问到现实修行成果时,却给我讲述了'断灭论'(认为死后一切都不存在)。这完全文不对题,就像问芒果却答面包果一样。我想:'我怎么能对居住在我国土上的修行者表示不满呢?'所以我既不赞同也不反对,虽然不满但没有表现出来,也没有接受或反驳他的话。我就起身离开了。
波拘陀·迦旃延的教说
"世尊,有一次我去拜访波拘陀·迦旃延...我问了同样的问题。
波拘陀·迦旃延回答说:'大王,有七种基本元素,它们不是被创造的,也不能创造,它们不生育、坚固如山峰、稳定如柱子。它们不动摇、不改变、不相互干扰,不能给对方带来快乐或痛苦。这七种是什么?地、水、火、风、苦、乐和生命(灵魂),这是第七种。在这七种元素中,没有杀害者或使人杀害者,没有听者或使人听者,没有知者或使人知者。即使有人用利剑砍下别人的头,也没有人真正夺取任何人的生命,剑只是穿过这七种元素之间的空隙而已。'"
"世尊,这就是波拘陀·迦旃延在被问到现实修行成果时,却给我讲了完全不相关的元素理论。这就像问芒果却答面包果一样风马牛不相及。我想:'我怎么能对居住在我国土上的修行者表示不满呢?'所以我既不赞同也不反对,虽然不满但没有表现出来,也没有接受或反驳他的话。我就起身离开了。
尼干陀·若提子的教说
"世尊,有一次我去拜访尼干陀·若提子...我问了同样的问题。
尼干陀·若提子回答说:'大王,尼干子(耆那教修行者)在这里修行四种约束。什么是四种约束呢?他防护一切水,持守一切水,除去一切水,全面控制一切水。就是这样,尼干子修行四种约束。当尼干子这样修行四种约束时,他就被称为自我调御者、自我防护者、自我约束者。'"
"世尊,这就是尼干陀·若提子在被问到现实修行成果时,却给我讲述了'四种约束'的理论。这也是答非所问,就像问芒果却答面包果一样。我想:'我怎么能对居住在我国土上的修行者表示不满呢?'所以我既不赞同也不反对,虽然不满但没有表现出来,也没有接受或反驳他的话。我就起身离开了。
散若耶·毗罗梨子的教说
"世尊,有一次我去拜访散若耶·毗罗梨子...我问了同样的问题。散若耶·毗罗梨子回答说:'如果你问我"有来世吗?",如果我认为有来世,我就会回答你"有来世"。但我不这样认为,不那样认为,也不认为是其他方式,我不说"不是",也不说"不是不是"。同样地,如果问到"没有来世吗?"..."既有来世又没有来世吗?"..."既不是有来世也不是没有来世吗?"..."有自然出生的众生吗?"..."没有自然出生的众生吗?"..."既有自然出生的众生又没有自然出生的众生吗?"..."既不是有自然出生的众生也不是没有自然出生的众生吗?"..."有善恶行为的果报吗?"..."没有善恶行为的果报吗?"..."既有善恶行为的果报又没有善恶行为的果报吗?"..."既不是有善恶行为的果报也不是没有善恶行为的果报吗?"..."如来(佛陀)死后存在吗?"..."如来死后不存在吗?"..."如来死后既存在又不存在吗?"..."如来死后既不存在又不是不存在吗?"我都是这样回答。'"
"世尊,这就是散若耶·毗罗梨子在被问到现实修行成果时,却给我讲述了'诡辩论'(回避直接回答问题)。这也是答非所问,就像问芒果却答面包果一样。我想:'在这些修行者和婆罗门中,此人是最愚蠢、最迷惑的。为什么在被问到现实修行成果时,却用诡辩来回答?'然后又想:'我怎么能对居住在我国土上的修行者表示不满呢?'所以我既不赞同也不反对,虽然不满但没有表现出来,也没有接受或反驳他的话。我就起身离开了。
这段经文的深入解析:
《沙门果经》六师外道思想解析:古印度哲学百花园的启示
这段文字出自佛教经典《沙门果经》,记录了阿阇世王向六位非佛教宗教导师请教"沙门生活的成果"时得到的回答。这六种思想代表了佛陀时代印度的主要哲学流派,反映了古印度思想的丰富多元。
六种哲学思想的核心解析
富兰那·迦叶的无作论:这是一种道德虚无主义,认为善恶行为不会产生任何业力后果。在他看来,无论杀生或布施,都不会产生恶报或福报,彻底否定了道德因果。这种思想实质上解除了人类行为的道德责任,使道德成为无意义的概念。
末伽梨·瞿舍罗的宿命论:他提出一种复杂的宇宙结构和轮回理论,核心是否认个人努力的价值。在他的理论中,众生如同被抛出的线团,必须经历固定的轮回次数才能到达苦的尽头,个人的修行和努力对此毫无影响。这是对人类主体性和自由意志的彻底否定。
阿耆多·翅舍钦婆罗的唯物论:他否认灵魂、来世和道德因果,认为人只是四大元素的组合,死后完全消灭。这种彻底的物质主义将人类存在简化为纯粹的物质现象,否认了生命的超越维度。
波拘陀·迦旃延的元素论:他主张世界由七种永恒不变的元素组成,认为这些元素不被创造也不被破坏。在这种观点下,甚至死亡也只是元素间关系的变化,没有真正的伤害或毁灭。这否认了变化的真实性和个体的整体性。
尼干陀·若提子的苦行主义:代表耆那教思想,强调通过严格的自我控制和苦行达到解脱。他的"四种约束"体现了对身体和行为的极端控制,但未能说明这种苦行的实际成果。
散若耶·毗罗梨子的诡辩论:对任何形而上学问题都拒绝明确表态,采取模糊、回避的态度。这种极端怀疑主义否认了知识的可能性,使思想沦为无意义的游戏。
思想的深层启示
这六种思想展现了人类在面对终极问题时的不同回应方式:有人否认道德,有人否认自由意志,有人否认灵魂,有人否认变化,有人强调苦行,有人回避立场。阿阇世王的不满正反映了这些思想的局限性——它们都未能真正回答人生实践的根本问题:"修行的真正价值是什么?"
这些思想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人类思考的多种可能路径。它们不仅是古代印度的思想产物,更是人类面对生死、善恶、意义等永恒问题时的典型思维模式。即使在今天,我们仍能在现代哲学中看到这些思想的影子:道德相对主义、决定论、物质主义、怀疑主义等。
阿阇世王的困惑也是我们的困惑:在众多思想中,哪一种能真正回答我们对生活意义的追问?哪一种能既符合理性又满足心灵需求?哪一种能真正改变我们的生活?
这段经文邀请我们不仅思考各种哲学主张的合理性,更要思考它们对实际生活的指导价值。真正的智慧不仅是理论的正确,更是能在现实生活中带来转化的力量。
当我们面对各种思想主张时,也许应该像阿阇世王一样保持开放而审慎的态度:既不轻易否定,也不盲目接受,而是通过自身的理性和经验来检验其价值。
阿阇世王的心灵困境
阿阇世王的反应值得我们深思。他面对六位导师时的态度——"既不赞同也不反对,内心虽不满意但没有表露出来"——揭示了一种普遍的人类处境:在真理探索中的迷失与坚持。
阿阇世王代表着一个真诚寻道者的典型:他不轻易满足于表面解释,却也不随意否定他人的思想。他的疑惑不是出于傲慢,而是源于这些教说未能触及他内心的真正疑问。这种理性的怀疑精神恰恰是智慧的前提。
他重复提到的比喻——"被问到芒果却回答面包果"——生动地表达了一种思想交流的失败:当我们的灵魂发问时,却得到了与之无关的答案。这正是许多形而上学讨论的困境——华丽的理论可能完全错过了问题的核心。
六师外道思想的历史意义
这六种思想不仅是佛教文献中的"对立面",更代表了古印度思想的多元传统,展现了人类思维的多种可能性:
1. 无因果的自由与道德虚无的危险:富兰那的无作论挑战了我们对道德责任的基本理解。如果行为没有后果,道德就失去了基础。然而,这也提出了一个深刻问题:道德的意义究竟来自外在的奖惩,还是内在的价值?
2. 宿命与自由的矛盾:末伽梨的宿命论与现代决定论有惊人相似之处。面对看似不可抗拒的命运,人类自由的可能性在哪里?这一思想邀请我们思考:在受限的条件下,我们仍能拥有怎样的选择空间?
3.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阿耆多的唯物论触及了心物关系这一永恒哲学难题。意识是否仅是物质的产物?如果是,我们对超越和意义的追求又从何而来?
4. 永恒与变化的辩证:波拘陀的元素论提出了关于永恒本质的思考。在不断变化的现象背后,是否存在不变的实体?这一问题至今仍是形而上学的核心议题。
5. 修行的目的与方法:尼干陀的苦行主义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严格的自我控制是否真的通向解脱?自我否定是否是自我实现的必经之路?
6. 知识的可能性与限度:散若耶的不可知论触及了认识论的根本问题。面对终极真理,人类认知能力的界限在哪里?沉默是无知的表现,还是超越言语的智慧?
从古代智慧到现代启示
这些古老思想与现代生活有着惊人的关联:
当我们讨论自由意志与神经科学的关系时,我们重复着末伽梨与阿阇世王的对话;当我们面对道德相对主义时,我们回到了富兰那的问题;当我们质疑生命意义时,我们触及了阿耆多的唯物论;当我们寻求不变的真理时,我们重走波拘陀的思路;当我们探索身心修炼时,我们重访尼干陀的道路;当我们承认知识的局限时,我们回到了散若耶的怀疑主义。
知识与生活的桥梁
阿阇世王不仅仅是寻求理论解释,他更在寻找能指导实际生活的智慧。他的问题本质上是:修行如何在此生此世中产生实际的转化?哲学如何不仅是思想的游戏,而是生活的指南?
这提醒我们:真正的智慧必须能够连接思想与生活,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纯粹抽象的思辨若不能指导生活,则如同画饼充饥;而不经反思的实践则如同盲人摸象。
多元思想中的反思
在思想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常常面临与阿阇世王相似的困境:在众多令人眼花缭乱的理论和主张中,如何辨别真伪、取舍抉择?
这段经文给我们的启示是:
1. 保持开放而不盲从:面对各种思想,既不轻易全盘接受,也不轻率全盘否定。
2. 关注实践价值:检验思想的标准不仅是其逻辑自洽性,更是其能否在实际生活中产生积极转化。
3. 超越二元对立:注意到各种极端立场往往只抓住了真理的一个侧面,而错过了整体。
4. 重视个人体验:最终,对思想的判断必须基于个人的深入思考和亲身体验,而非仅仅依赖权威。
结语:从困惑到明晰的旅程
阿阇世王的困惑是智慧旅程的起点,而非终点。真正的智慧往往始于疑问,经过探索,最终达到明晰。
这段经文不仅展现了古印度思想的丰富多彩,更反映了人类永恒的智慧追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不同的概念和语言,我们始终在问着相似的问题:我们是谁?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无限的价值?
或许,阿阇世王的真正智慧不在于他得到了什么答案,而在于他保持了提问的勇气,以及在面对不满意答案时继续寻求的坚韧。在这个意义上,他的困惑之旅本身就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因为只有勇于直面疑问的心灵,才能最终抵达真理的彼岸。
在我们自己的思想旅程中,或许也需要这样的态度:既有怀疑的勇气,又有探索的坚持;既能尊重多元,又不失批判;既重视理论的精确,又不忘实践的检验。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思想的迷宫中找到通往智慧的道路。
六师外道与佛陀中道的对照
这段经文的更深层意义在于,它实际上为佛陀的中道思想作了一个完美的铺垫。六师外道各自代表了一种走向极端的思想方式:
走向极端的哲学陷阱:
富兰那走向了道德虚无主义的极端(一切行为无善恶)
末伽梨走向了宿命论的极端(一切皆由命定)
阿耆多走向了物质主义的极端(死后断灭无余)
波拘陀走向了本体论的极端(元素永恒不变)
尼干陀走向了苦行主义的极端(通过极度自律获解脱)
散若耶走向了不可知论的极端(拒绝任何确定立场)
这六种思想恰好展示了印度哲学中的主要"偏离",它们或者过度肯定某一方面(如物质、宿命、永恒元素),或者过度否定某一方面(如道德责任、知识可能性)。佛陀的中道恰恰在这些极端中寻找平衡点,既不落入虚无主义,也不陷入实体论;既不否认因果,也不陷入宿命;既承认变化,也指出解脱之道。
知识寻求的心理学
阿阇世王的求知过程揭示了知识寻求的深刻心理学:
真理寻求的阶段:
1. 初始好奇 带着问题向权威请教
2. 受阻困惑 发现答案与问题不相契合
3. 礼貌保留 "既不赞同也不反对"的中立态度
4. 内在不满 直觉地感到这些解答不足
5. 继续探索 不因失望而停止寻求
6. 辨别能力 能识别出"问芒果答面包果"的不相关性
这一过程揭示了真理探索中的重要心理素质:耐心、开放性、批判思维和坚持不懈。阿阇世王没有在第一次失望后就放弃,而是不断寻访不同导师,这种精神本身就有深刻启示。
问题的重要性胜过答案
这段经文暗示了一个深刻道理:提出正确问题比获得答案更为重要。阿阇世王的问题——"沙门生活的现世成果是什么?"——本身就反映了一种实践智慧的追求。他不满足于抽象的形而上学,而是关心修行如何转化现实生活。
在六师外道的回答中,我们看到了不同层次的错失:
有人提供了与问题无关的形而上学体系
有人用教条代替了经验回答
有人逃避直接面对问题
有人用模糊的诡辩掩盖了自己的无知
这提醒我们:智慧的第一步是学会提出正确的问题,第二步是认出无关的答案,第三步才是寻找真正的解答。
对话形式的智慧传递
《沙门果经》采用对话形式传递智慧,这种形式本身就有深意。它不是教条式宣讲,而是通过人物互动展现思想冲突与融合。这种方式:
1. 尊重受众的自主思考:让读者自己判断各种思想的优劣
2. 展现思想在具体情境中的限制:思想不是抽象存在的,而是在人际交流中被检验
3. 揭示知识寻求的真实过程:知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对话、质疑和反思中逐渐形成
这种对话式教学法提醒我们:真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在互动中主动构建的。每个人都必须亲自走过思考的道路,才能真正获得智慧。
知识与解脱的辩证关系
阿阇世王寻求的"沙门生活的成果"触及了一个根本问题:知识与解脱的关系。六师外道各自提供了不同形式的"知识",却未能满足国王的追问,这揭示了纯粹理论知识的局限性。
真正的智慧应该是:
转化性的:能改变人的存在方式,而非仅增加信息
整合性的:连接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行动
解放性的:帮助人摆脱痛苦与束缚,而非制造新的执着
明晰性的:带来清晰而非混淆,确定而非诡辩
六师外道的学说恰恰暴露了知识可能陷入的各种陷阱:
知识可能成为逃避道德责任的借口(如富兰那)
知识可能变成否定人类能动性的工具(如末伽梨)
知识可能沦为单维度的还原论(如阿耆多)
知识可能成为脱离现实的抽象体系(如波拘陀)
知识可能导向极端的实践而失去平衡(如尼干陀)
知识可能堕入不确定的迷宫而失去方向(如散若耶)
现代社会的思想映照
这六种古代思想在现代社会仍有惊人的对应:
1. 富兰那的无作论 → 现代道德相对主义与后现代伦理危机
2. 末伽梨的宿命论 → 现代生物决定论与神经科学中的自由意志争论
3. 阿耆多的唯物论 → 现代科学还原论与意识研究中的"困难问题"
4. 波拘陀的元素论 → 物理学基本粒子理论与对统一场论的追求
5. 尼干陀的苦行主义 → 现代极端健身文化与自我提升的执迷
6. 散若耶的诡辩论 → 现代价值多元主义与对确定性的普遍怀疑
这种映照提醒我们:尽管科技发展迅速,人类面对的根本哲学问题却变化不大。古老智慧对现代困境仍有启示意义。
超越二元的综合智慧
《沙门果经》最终指向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综合智慧:
既不是道德虚无主义,也不是道德教条主义
既不是完全决定论,也不是无限自由论
既不是纯粹唯物主义,也不是无根据的灵魂论
既不是元素永恒论,也不是完全无常论
既不是极端苦行主义,也不是放纵享乐主义
既不是武断的独断论,也不是无立场的怀疑论
这种综合智慧认识到:
行为有其因果,但非机械式宿命
物质有其规律,但不能还原全部实在
生命有其变化,也有其相续之理
修行需要努力,但非极端自虐
知识有其可能,也有其限度
知行合一的实践智慧
阿阇世王的不满提醒我们,真正的智慧不是理论的堆砌,而是能指导实际生活的实践性知识。智慧必须通过以下方式与生活连接:
1. 可检验性:智慧主张应允许经验检验,而非纯粹信仰
2. 可应用性:应能转化为具体行动指南
3. 内在一致性:言行应相符,理论与实践不应分裂
4. 转化潜能:应能带来个人生命的实质转变
5. 普遍相关性:应与所有人的生活相关,而非仅适用于特定人群
智慧寻求者的道德责任
阿阇世王的故事也暗示了知识寻求与道德责任的深刻关联。据佛教传统,阿阇世王曾弑父夺位,他寻求沙门生活成果的背后,可能隐藏着对个人罪业的忧虑与救赎的渴望。
这提醒我们:
知识寻求不是中立的学术活动,而常常与我们的道德困境相关
真正的智慧必须面对我们生命中的阴暗面,而非回避它
最深刻的哲学问题往往源于个人最深的道德忧虑
智慧的最终目的是帮助我们获得内在和平,而非赢得论辩
结语:从经典智慧到现代生活
《沙门果经》中阿阇世王的求法历程与六师外道的各种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面反思现代生活的镜子。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接触到各种思想,却也更容易迷失在理论的迷宫中。
这段经文教导我们:
面对知识的汪洋,需要保持清醒的批判意识;
面对各种主义的吸引,需要警惕走向极端的倾向;
面对理论与实践的张力,需要追求知行合一的整合;
面对真理探索的困难,需要保持谦卑而坚韧的态度。
最终,智慧不在于我们积累了多少知识,而在于这些知识如何转化我们的生命。正如阿阇世王所问的"沙门生活的成果",真正的智慧应当在此生此世中结出具体的果实——带来内心的和平、行为的正直、与他人的和谐,以及面对生死的勇气与安宁。
在这个意义上,古老经典中的智慧探索,与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中的智慧追求,原本就是一体两面,相隔千年却心心相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