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第七章:重要事件:提婆达多的破僧,第1部分,解析(118)

7.1提婆达多的破僧 (律藏·破僧犍度)


佛陀在安努皮耶住了一段时间后,往憍赏弥城游化,最后到达那里住在瞿师多园。这时提婆达多独处静坐时想:"我应该取悦谁,才能得到丰厚的供养和名声呢?"他想:"阿阇世王子年轻有为。我应该去取悦他,这样就能得到丰厚的供养和名声。"


于是提婆达多收拾好卧具和钵衣,前往王舍城。到达后他化现成小孩的样子,用一条小蛇做腰带,出现在阿阇世王子的膝上。阿阇世王子害怕得颤抖恐惧。提婆达多问:"王子,你怕我吗?""是的,我害怕。你是谁?""我是提婆达多。""如果你真的是尊者提婆达多,请现出本相。"提婆达多收回变化相,穿着袈裟持钵站在阿阇世王子面前。阿阇世王子对这个神通变化非常惊讶,每天派五百辆马车送供养品,每天送五百锅饭食。


提婆达多被这些供养和名声迷惑,心生邪念:"我要掌管比丘僧团。"一旦生起这个念头,他就失去了神通力。


那时,憍利族人迦休陀是大目犍连的侍者,刚去世转生到某个意生身天。他有这样的能力 相当于两三个摩揭陀国的村庄那么大。他用这个能力既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他人。迦休陀天子去见大目犍连说:"尊者,提婆达多被供养和名声迷惑,心生邪念想要掌管僧团。当他生起这个念头时就失去了神通力。"说完后,迦休陀天子顶礼右绕大目犍连后就消失了。


大目犍连去告诉佛陀这件事。佛陀说:"目犍连,你能用心来了知迦休陀天子的心吗?他说的每件事都是真实的,没有虚假吗?""世尊,我能用心了知迦休陀天子的心。他说的每件事都是真实的,没有虚假。""目犍连,要保密这件事。那个愚人很快就会自己显露出来。"


五类导师的故事


 "目犍连,世间有五类导师。是哪五类呢?"


"目犍连,有些导师不持戒清净却自称'我持戒清净,我的戒律清净无染'。他的弟子们知道'这位导师不持戒清净却自称持戒清净。如果我们告诉居士,他会不高兴。如果他不高兴,我们怎么能跟他相处?他因为得到衣服、食物、住处、医药等供养而有名声,他做什么事情都会被人知道。'这种导师需要弟子保护他的戒律,这种导师也期待弟子保护他的戒律。"


"还有些导师生活方式不清净...说法不清净...回答问题不清净...知见不清净却自称清净。他的弟子们知道实情,但为了维护供养关系而保护他。这种导师需要弟子保护,也期待弟子保护。这就是世间存在的五类导师。"


"但是目犍连,我是持戒清净的,我如实地说'我持戒清净'。我的弟子不需要保护我的戒律,我也不期待他们保护。我的生活方式清净...说法清净...回答问题清净...知见清净而且如实地说。我的弟子不需要保护我,我也不期待他们保护。"


然后佛陀从憍赏弥向王舍城游化,最后到达竹林精舍。有比丘告诉佛陀:"世尊,阿阇世王子每天派五百辆马车供养提婆达多,每天送五百锅饭食。"佛陀说:"比丘们,不要羡慕提婆达多的供养和名声。只要阿阇世王子这样供养他,他在善法上就会退失而不是增长。"


"就像有人在凶猛的狗鼻子上抹胆汁,狗会变得更凶猛。同样,只要阿阇世王子这样供养提婆达多,他在善法上就会退失而不是增长。"


"供养和名声会导致提婆达多自我毁灭,导致他的堕落。就像香蕉树、竹子、芦苇结果时会自我毁灭,骡子怀孕时会自我毁灭。同样,供养和名声会导致提婆达多自我毁灭,导致他的堕落。"


"香蕉因果实而死,竹芦因果实亡,


名誉毁灭恶人,如同骡怀胎亡。"


第一诵分结束。


第二诵分


公开谴责羯磨


那时佛陀坐在一大群人中说法,包括国王在内。提婆达多从座位起来,整理上衣,向佛陀合掌说:"世尊现在年老了,已经衰老,年迈,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请世尊安心享受现法乐住,把比丘僧团交给我,我来管理。"


佛陀说:"够了,提婆达多。你不要想要管理比丘僧团。"提婆达多第二次、第三次重复请求。佛陀说:"提婆达多,我连舍利弗和目犍连这样的大弟子都不会把僧团交给他们,更何况是你这个愚蠢的食唾者?"


提婆达多想:"佛陀在有国王在场的大众中用'食唾者'这样的话贬低我,却赞扬舍利弗和目犍连。"他生气不悦,向佛陀顶礼右绕后离去。这是提婆达多对佛陀的第一次怨恨。


于是佛陀对比丘们说:"现在僧团应该在王舍城对提婆达多作出公开谴责:'提婆达多以前的性格是一回事,现在又是另一回事。提婆达多的身口所作,不应归咎于佛、法、僧,只应归咎于他本人。'这样作羯磨:由一位有经验的能干比丘向僧团宣布:


 "大德僧团请听。如果僧团认为适时,就对提婆达多在王舍城作出公开谴责:'提婆达多以前的性格是一回事,现在又是另一回事。提婆达多的身口所作,不应归咎于佛、法、僧,只应归咎于他本人。'这是白羯磨。"


[以下重复完整的羯磨文...]


然后佛陀对舍利弗说:"去吧,舍利弗,在王舍城公开谴责提婆达多。"舍利弗说:"世尊,我以前在王舍城赞扬过提婆达多,说他神通广大,威力巨大。我现在怎么能去谴责他呢?"佛陀说:"你以前说的是事实吗?""是的,世尊。""那么你现在也只要说事实就行了。""好的,世尊。"


然后佛陀对比丘们说:"僧团应该指派舍利弗在王舍城谴责提婆达多......"[重复完整的羯磨文]。


舍利弗带领一些比丘进入王舍城,公开宣布谴责提婆达多。那些没有信仰、没有净信、愚钝的人说:"这些释迦族的沙门嫉妒提婆达多的供养。"但那些有信仰、有净信、有智慧的人说:"这不是小事,佛陀让人公开谴责提婆达多。"


阿阇世王子的故事


提婆达多去见阿阇世王子说:"王子,以前人的寿命很长,现在寿命短暂。你可能还年轻就死去。你杀了你父亲做国王,我杀了佛陀做佛陀。"


阿阇世王子想"提婆达多神通广大,威力巨大,他一定知道。"于是把一把刀绑在大腿上,白天就惊恐不安地突然闯入内宫。内宫的大臣们看到他这样,抓住他检查,发现绑着刀。他们问:"王子,你想做什么?""我要杀我父亲。""是谁教唆你的?""提婆达多尊者。"


有些大臣建议:"应该杀王子、提婆达多和所有比丘。"有些大臣说:"不应该杀比丘,比丘没有过错。只应该杀王子和提婆达多。"有些大臣说:"不应该杀任何人,应该告诉国王,按国王的意思处理。"


那些大臣带着阿阇世王子去见频婆娑罗王,告诉他这件事。国王问:"大臣们有什么意见?"大臣们说出了三种不同意见。国王说:"佛、法、僧有什么过错?佛陀早就预见提婆达多会变坏。凡是建议杀所有人的大臣,撤职。建议只杀王子和提婆达多的,降职。建议不杀任何人的,升职。"然后国王问阿阇世:"你为什么要杀我?""我想要王位。""如果你想要王位,这就是你的王位。"说着就把王位让给阿阇世。


派人行刺的故事


然后提婆达多去见阿阇世王子说:"大王,派人去杀害沙门乔达摩。"于是阿阇世派人说:"按提婆达多尊者说的去做。"


提婆达多命令一个人说:"朋友,佛陀住在某处,你去那里杀了他,然后从这条路回来。"在那条路上他又安排两个人说:"会有一个人从这条路来,你们杀了他,然后从这条路走。"在那条路上他又安排四个人...八个人...十六个人说:"杀了来人后从这条路走。"


第一个人拿着剑和盾牌,背着弓箭去见佛陀,但走近时却吓得发抖站在那里。佛陀看到他害怕的样子说:"来吧,朋友,不要害怕。"那人放下武器,走到佛陀面前顶礼说:"世尊,我愚痴、迷惑、不善,带着杀心来见您。请世尊原谅我的过错,我以后不敢了。"


佛陀说:"是的,朋友,你确实因为愚痴、迷惑、不善而带着杀心来。但既然你认识到过错并愿意改正,我接受你的忏悔。这正是圣者之律的增上:当一个人认识到过错并改正时,他会在未来约束自己。"


然后佛陀为他循序渐进地说法,讲布施、持戒、生天的功德,讲欲望的过患、轮回的污秽,讲出离的利益。当佛陀见到他的心调柔、欢喜、无障碍、升起、净信时,就为他讲诸佛特有的法要—苦、集、灭、道。就像干净的白布容易染上颜色,他就在座位上生起了清净的法眼—凡是有生起的,都必然会灭去。


他见法、得法、知法、证法,越过疑惑,不用靠他人而对佛陀的教导生起决心,对佛陀说:"太殊胜了!世尊,就像扶起倒下的,揭露隐藏的,为迷路者指路,在黑暗中举灯,让有眼者能见色。同样地,世尊以种种方便开示正法。我归依佛、法、僧,请接受我为优婆塞,从今天起乃至命终归依。"佛陀让他从另一条路离开。


(其他被派去杀人的也类似地被佛陀度化...)


那第一个人回去告诉提婆达多:"我不能杀害世尊,他有大神通力、大威德。"提婆达多说:"够了,朋友,你不用杀沙门乔达摩,我自己去杀他。"



这段经文的重要佛教词语和句子解释:


提婆达多的破僧解释


提婆达多的破僧


"提婆达多的破僧"是记载在《律藏·破僧犍度》中的重要事件,描述了佛陀的堂兄弟提婆达多如何试图分裂僧团的过程。


关键人物解释


提婆达多:佛陀的堂兄弟,同为释迦族王子,原为佛教僧团成员,后因贪著名利而背叛佛陀,试图分裂僧团


阿阇世王子: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的儿子,被提婆达多诱惑谋害父亲夺取王位。


大目犍连:佛陀的主要弟子之一,神通第一,本故事中发现并报告提婆达多的恶念。


舍利弗:佛陀的首席弟子,智慧第一,被指派在王舍城公开谴责提婆达多。


重要佛教术语解释


1. 破僧:指分裂和谐的僧团,在佛教中被视为最严重的罪行之一。破僧分为"法轮破僧"(破坏教义)和"羯磨破僧"(破坏僧团和合)。


2. 羯磨:僧团的正式法事程序,包括议决和执行僧团事务的方式。本故事中的"公开谴责羯磨"是僧团对提婆达多违背戒律行为的正式处分。


3. 白羯磨:羯磨的一种形式,先宣告(白)事情,再进行议决。


4. 意生身天:一种天界众生,可以随意变化身形。


5. 顶礼右绕:表示恭敬的礼仪,顶礼是以头触地表示敬意,右绕是以对方为中心,向右方向绕行。


6. 现法乐住:指在今生中获得的安乐住处或状态。


7. 优婆塞:在家男性佛教信徒,受持五戒并归依三宝。


故事要点与教义意义


1. 名利的危害:故事展示了提婆达多如何被供养和名声迷惑,导致他失去神通力并走向堕落的过程,说明了贪求名利的危害。


2. 五类导师的教导:佛陀通过五类导师的对比,展示了真正清净的导师与需要弟子掩护的不清净导师的区别,强调了正法的重要性。


3. 慈悲与智慧的力量:佛陀面对提婆达多派来的刺客时,不是用武力回应,而是用慈悲和智慧将他们度化,展现了佛法的无上威力。


4. 因果教义:故事通过香蕉树、竹子、芦苇结果而死,骡子怀胎而亡的比喻,说明恶行最终会导致自我毁灭,体现了佛教因果报应的教义。


5. 清净的戒律:通过公开谴责羯磨的过程,展示了佛教僧团处理违犯戒律事件的方式,强调了僧团纪律的重要性及保持清净戒律的必要性。


6. 忍辱与宽恕:频婆娑罗王面对儿子的谋反,不但不惩罚,反而让位给他,展示了佛教中忍辱与宽恕的美德。


7. 业力转化:佛陀度化前来刺杀自己的人,使他们从带着杀心而来,到最后皈依三宝,展现了佛法如何转化负面业力为正向修行的可能性。


更多佛教概念解释


1. 游化:指佛陀和僧众在各地游历弘法。佛陀时代的修行者常常不固定住所,而是在各地游行传法度众。


2. 食唾者:佛陀对提婆达多的贬称,暗示他只会依赖、消耗他人供养,没有真正的修行与功德。


3. 法眼:修行者获得的智慧之眼,能够看清诸法实相,特别是"凡是有生起的,都必然会灭去"的无常真理。


4. 苦、集、灭、道:即四圣谛,佛教的核心教义,分别指人生的苦难本质、苦的原因、苦的止息以及通往苦灭的八正道。


佛教核心概念简要解释


法眼

法眼是修行者通过修持而获得的一种特殊智慧视角,属于佛教"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之一。当修行者证得法眼时,能直接洞见诸法的真实本质,特别是理解和亲证"诸行无常"的真理——即一切有为法(有生起的现象)必然会灭去。法眼的开启通常标志着修行者已达到"入流"(须陀洹)的初果位,开始确实进入解脱之道。


四圣谛

四圣谛是佛陀悟道后在鹿野苑初转法轮时宣说的核心教义,被视为佛教思想的基础框架:


1. 苦谛:揭示人生本质充满各种不满足和痛苦,包括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等。


2. 集谛:解释苦的根源是贪爱和执着,这些渴望导致我们不断轮回。


3. 灭谛:指出苦可以止息,通过断除贪爱可以达到涅槃,解脱轮回。


4. 道谛:提供通往苦灭的具体方法,即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四圣谛是佛教修行的理论基础,也是诊断、找出病因、确认可治愈和提供治疗方案的完整体系,类似于医疗过程。


更加易懂的解释:


法眼

法眼就是修行者获得的一种特殊洞察力,就像戴上了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镜。有了法眼,就能真正看清这个世界的真相:所有事物都是不永恒的,有开始就有结束,有生起就会消失。


四圣谛

四圣谛是佛教最基本的道理,像四步解决问题的方法:


1. 苦:生活中有各种不如意和痛苦

2. 集:这些痛苦是由我们的欲望和执着引起的

3. 灭:可以通过放下欲望来结束痛苦

4. 道:有一条具体的生活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


就像医生先确认病情,找出病因,告诉你可以治好,然后给你具体的治疗方案。


故事的更深层意义


1. 破僧的严重性:在佛教中,破僧被视为五逆重罪之一(其他四项是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这个故事显示了为何破僧如此严重—它威胁到整个佛法传承的完整性和纯净性。


2. 权威的传承:故事强调了佛教僧团领导权的正当传承必须基于清净的戒律和真正的证悟,而非世俗的权力欲望或个人野心。


3. 警示意义:对后世的佛教徒,尤其是出家人来说,这个故事是强有力的警示,提醒他们警惕名闻利养的诱惑,不要重蹈提婆达多的覆辙。


4. 对立与和合:整个故事展现了佛教对僧团和合的重视,以及面对威胁和合的行为时所采取的措施,体现了佛教强调集体和谐而非个人崇拜的特点。


5. 教化与救赎:即使是前来行刺的人,佛陀也能以慈悲心接纳并教化他们,展示了佛教认为任何人都有获得解脱的潜能,无论其过去曾犯何等错误。


这个故事不仅是佛教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包含丰富教义和伦理启示的教材,对理解佛教的僧团组织、戒律体系、以及佛陀处理冲突的智慧方法都有极大帮助。



这段经文的简明翻译:


提婆达多破坏僧团的故事


7.1 提婆达多想分裂僧团


佛陀在安努皮耶住了一段时间后,去了憍赏弥城,最后住在了瞿师多花园。这时,提婆达多一个人静静思考:"我该讨好谁,才能得到丰富的供养和出名呢?"他想到:"阿阇世王子年轻有为,我应该去讨好他,这样就能得到很多供养和名气。"


于是提婆达多收拾好自己的东西,前往王舍城。到了那里,他使用神通变成一个小孩子,用一条小蛇做腰带,突然出现在阿阇世王子的膝盖上。王子吓得发抖。提婆达多问:"王子,你怕我吗?""是的,我很害怕。你是谁?""我是提婆达多。""如果你真的是提婆达多大师,请变回原来的样子。"提婆达多立即变回原形,穿着僧袍站在王子面前。阿阇世王子对这个神通变化非常惊讶,开始每天派500辆马车送礼物,每天送500锅食物。


提婆达多被这些供养和名声冲昏了头脑,心里起了坏念头:"我要接管僧团。"一旦有了这个想法,他立刻失去了神通能力。


当时,一位名叫迦休陀的天神(他曾是目犍连的随从,死后转生为天神)拥有能覆盖两三个摩揭陀村庄那么大的能力。这位天神去告诉目犍连:"大师,提婆达多被供养和名声迷惑了,想要接管僧团。当他有这个想法时就失去了神通力。"说完后,天神向目犍连行礼后就消失了。


目犍连去把这事告诉了佛陀。佛陀说:"目犍连,你能用你的心读懂这个天神的心吗?他说的每件事都是真的吗?""佛陀,我能读懂他的心。他说的全是真的。""目犍连,先别说这事。那个愚人很快就会自己露馅。"


五类老师的故事


佛陀接着说:"目犍连,世上有五种老师。是哪五种呢?"


"目犍连,有些老师自己不持守戒律却假装说'我持守戒律,我的戒行很清净'。他的学生们知道'这位老师不持戒却假装持戒。如果我们告诉居士们真相,他会生气。如果他生气了,我们怎么和他相处?他因为得到衣服、食物、住所、药物等供养而出名,他做的事情大家都会知道。'这种老师需要学生来保护他的戒行,这种老师也期望学生这样做。"


"还有些老师生活方式不清净...说法不清净...回答问题不清净...见解不清净却假装清净。他的学生们知道真相,但为了继续得到供养而帮他遮掩。这种老师需要学生保护,也期望学生保护。这就是世上存在的五种老师。"


"但是目犍连,我是真正持戒清净的,我实话实说'我持戒清净'。我的学生不需要保护我的戒律,我也不期望他们保护。我的生活方式清净...说法清净...回答问题清净...见解清净,而且我如实地这样说。我的学生不需要保护我,我也不期望他们保护。"


然后佛陀从憍赏弥前往王舍城,最后住在竹林精舍。有僧人告诉佛陀:"佛陀,阿阇世王子每天派500辆马车给提婆达多送礼物,每天送500锅食物。"佛陀说:"僧人们,不要羡慕提婆达多得到的这些供养和名声。只要阿阇世王子这样供养他,他在好的品质上就会越来越差,而不是进步。"


"就像有人在凶猛的狗鼻子上涂胆汁,狗会变得更凶猛。同样,只要阿阇世王子这样供养提婆达多,他就会在好的品质上退步,而不是进步。"


"供养和名声会让提婆达多毁掉自己,导致他堕落。就像香蕉树、竹子、芦苇结果时会死亡,母骡怀孕时会死掉。同样,供养和名声会让提婆达多自我毁灭,导致他堕落。"


"香蕉因结果而死,竹芦也因果实而亡,

名誉会毁灭坏人,就像母骡怀孕必死无疑。"


公开批评提婆达多


有一天,佛陀坐在一大群人中讲课,连国王都在场。提婆达多站起来,整理好衣服,向佛陀合掌说:"佛陀现在年纪大了,已经老了。请您安心享受晚年,把僧团交给我来管理。"


佛陀说:"够了,提婆达多。你不要想着管理僧团。"提婆达多第二次、第三次重复请求。佛陀说:"提婆达多,我连舍利弗和目犍连这样的大弟子都不会把僧团交给他们,更何况是你这个愚蠢的'食唾者'?"


提婆达多心想:"佛陀当着国王和这么多人的面骂我'食唾者',却赞美舍利弗和目犍连。"他生气地离开了。这是提婆达多第一次对佛陀怀恨在心。


于是佛陀对僧人们说:"现在僧团应该在王舍城公开宣布:'提婆达多以前是一种人,现在变成了另一种人。提婆达多做的事和说的话,不代表佛、法、僧,只代表他自己。'"佛陀解释了如何正式进行这个宣布。


然后佛陀对舍利弗说:"去吧,舍利弗,在王舍城公开批评提婆达多。"舍利弗说:"佛陀,我以前在王舍城赞美过提婆达多,说他有神通和能力。我现在怎么能去批评他呢?"佛陀问:"你以前说的是真的吗?""是的,佛陀。""那你现在只要说真话就行了。""好的,佛陀。"


佛陀命令僧团指派舍利弗去做这件事。舍利弗带着一些僧人进入王舍城,公开宣布批评提婆达多。那些没信仰、愚蠢的人说:"这些释迦族出家人嫉妒提婆达多得到的供养。"但有信仰、有智慧的人说:"这不是小事,佛陀命令公开批评提婆达多。"


阿阇世王子的故事


提婆达多去见阿阇世王子说:"王子,现在人的寿命比以前短多了。你可能还年轻就死去。你杀了你爸爸做国王吧,我杀了佛陀做佛陀。"


阿阇世王子想:"提婆达多有神通能力,他肯定知道这是对的。"于是他把一把刀绑在大腿上,白天就紧张不安地闯入王宫内院。卫兵们看到他这样奇怪的行为,就抓住他检查,发现了那把刀。他们问:"王子,你想做什么?""我要杀我父亲。""是谁叫你这么做的?""提婆达多大师。"


有些大臣建议:"应该杀掉王子、提婆达多和所有僧人。"有些大臣说:"不应该杀僧人,僧人没做错什么。只应该杀王子和提婆达多。"还有些大臣说:"谁都不要杀,应该告诉国王,按国王的意思处理。"


大臣们带着阿阇世王子去见频婆娑罗王,告诉了他这件事。国王问:"大臣们有什么意见?"大臣们说出了三种不同意见。国王说:"佛陀、佛法和僧团有什么错?佛陀早就预见提婆达多会变坏。建议杀所有人的大臣,撤职。建议杀王子和提婆达多的,降职。建议谁都不杀的,升职。"然后国王问阿阇世:"你为什么要杀我?""我想要当国王。""如果你想当国王,这王位就给你吧。"说完就把王位让给了阿阇世。


派人刺杀佛陀的故事


后来提婆达多去见新国王阿阇世说:"大王,派人去杀沙门乔达摩(佛陀的俗名)。"于是阿阇世派人说:"按提婆达多大师说的去做。"


提婆达多命令一个人说:"朋友,佛陀住在那边,你去把他杀了,然后从这条路回来。"在那条路上他又安排两个人说:"会有一个人从这条路来,你们杀了他,然后从另一条路走。"在那条路上他又安排四个人...八个人...十六个人,都是为了杀掉前面的人灭口。


第一个杀手拿着武器去见佛陀,但走近时却吓得发抖站在原地。佛陀看到他害怕的样子说:"来吧,朋友,别害怕。"那人扔下武器,走到佛陀面前下跪说:"佛陀,我太糊涂了,居然想来杀您。请您原谅我,我以后再也不敢了。"


佛陀说:"是的,朋友,你确实糊涂了才会有杀心。但既然你认识到错误并愿意改正,我接受你的道歉。这就是修行人的规矩:认识到错误并改正,以后就不再犯。"


然后佛陀给他讲了浅显到深入的道理,讲布施、讲道德、讲生天界的好处,讲欲望的坏处、轮回的痛苦,讲摆脱这些的好处。当佛陀看到他的心已经准备好了,就给他讲了佛陀特有的教导——苦、集、灭、道(四圣谛)。就像干净的白布容易染上颜色,这个人当场就明白了真理——任何有开始的东西,最终都会结束。


他理解了佛法,不再怀疑,不用依靠别人就对佛陀的教导有了信心。他对佛陀说:"太神奇了!佛陀,您就像扶起摔倒的人,揭开遮盖的东西,为迷路的人指路,在黑暗中点灯,让有眼睛的人能看见东西。我皈依佛陀、佛法和僧团,请接受我成为您的在家弟子,从今天起直到生命结束我都归依您。"佛陀让他从另一条路离开。


其他被派去杀人的杀手们也都被佛陀用类似的方式教化了。


第一个杀手回去告诉提婆达多:"我不能杀佛陀,他有很强的神通力量。"提婆达多说:"算了,你不用杀沙门乔达摩了,我自己去杀他。"



这段经文的深入解析:


《提婆达多破僧》的智慧启示:权力、欲望与觉悟之路


欲望之网:从神通到堕落的警示


《提婆达多破僧》这个佛教经典故事,揭示了一个关于人性、欲望和权力的深刻教诲。提婆达多原本是佛陀的堂兄弟,具有神通能力,本应是修行路上的典范。然而,他的堕落过程却成为了佛教史上最有力的警示。


故事开始时,提婆达多独自静坐时的思考已经埋下了悲剧的种子:"我应该取悦谁,才能得到丰厚的供养和名声呢?"这一念头看似普通,却暴露了修行中的根本偏差——他不是思考如何精进修行、弘扬佛法,而是谋划如何获取个人利益和声望。


提婆达多运用神通力变现小孩形象,用小蛇作腰带吓唬阿阇世王子,这个行为表面上是在展示神通,实质上却是神通的误用。在佛法中,神通不是用来吓唬、控制他人或谋取私利的工具,而应是修行成就的自然显现,是为了度化众生的辅助手段。提婆达多却将其作为获取世俗利益的工具,这是修行上的第一步偏离。


供养与名声:修行路上的无形陷阱


当提婆达多每天获得五百辆马车的供养和五百锅饭食时,佛陀的警语意味深长:"比丘们,不要羡慕提婆达多的供养和名声。只要阿阇世王子这样供养他,他在善法上就会退失而不是增长。"这句话揭示了一个修行的重要真理:外在的荣华富贵往往是修行路上的陷阱,而非助力。


佛陀以生动的比喻进一步阐述这个道理:"就像有人在凶猛的狗鼻子上抹胆汁,狗会变得更凶猛。"过多的供养和名声不会使人安定、谦逊,反而会激发更多的欲望和野心。这些外在条件不但不能帮助修行,反而会成为障碍,使人更加执著于世俗的功名利禄。


"香蕉因果实而死,竹芦因果实亡,名誉毁灭恶人,如同骡怀胎亡。"这首偈语深刻指出,某些事物在达到表面的"丰硕"状态时,恰恰是其毁灭的开始。香蕉树、竹子和芦苇结果后便会枯萎死亡,骡子怀孕必然导致自身死亡。同样,对名誉和供养的执著,最终会导致修行者的精神死亡。


五类导师的启示:真假师道的明辨


佛陀对五类导师的讲解,为我们提供了辨别真假导师的智慧标准。这五类导师分别在戒律、生活方式、说法、回答问题和知见上有所不足,却假装清净。更关键的是,这五类导师的共同特点是,他们依靠弟子来"保护"自己的缺陷,掩饰自己的不足。真正的导师与这些假导师的区别在于自我认知的诚实和透明。当佛陀说"我的弟子不需要保护我,我也不期待他们保护"时,展现了真正导师的风范——无需隐瞒,无需伪装,真实面对自己的一切。


这个教导在当代社会尤其重要,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但真相常被混淆的时代。人们经常面临各种自封的"大师"和"导师",他们利用信息不对称和心理操控来获取追随者。佛陀的教导提醒我们,真正的智慧不需要刻意包装,不需要弟子的"保护",它在阳光下愈发闪耀。


权力的诱惑与破坏性


提婆达多对佛陀说:"世尊现在年老了,已经衰老,年迈,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请世尊安心享受现法乐住,把比丘僧团交给我,我来管理。"这句表面上看似关心的话语,实则暴露了他对权力的赤裸渴望。


权力的诱惑是人性中最强大的引力之一。提婆达多不仅想要控制僧团,甚至想要取代佛陀的位置。他教唆阿阇世王子弑父自立为王,自己则计划杀死佛陀成为新的"佛陀"。这种对权力的病态追求扭曲了他的心智,使他丧失了道德底线和人性尊严。


佛陀对提婆达多的回应——"我连舍利弗和目犍连这样的大弟子都不会把僧团交给他们,更何况是你这个愚蠢的食唾者"——表面看是严厉的拒绝,实则包含了深刻的教导:僧团不是个人的资产,不是可以交接的权力。佛法的核心在于解脱和觉悟,而非权力的占有和传递。


恶行的阶梯:从贪婪到弑师的堕落轨迹


提婆达多的堕落过程呈现出一种可怕的连锁反应:最初只是追求供养和名声,随后产生掌控僧团的欲望,接着教唆弑父谋权,最终亲自策划杀害佛陀。这种恶行的层层加深展示了未经控制的欲望如何逐渐吞噬一个人的道德底线。


从心理学角度看,这是一个经典的道德滑坡案例——一旦踏上不正之路,每一步堕落都会使下一步变得更加容易。最初的小妥协削弱了道德防线,使更严重的违背成为可能。提婆达多从神通具足的修行者沦为谋划弑师的恶人,正是这种道德滑坡的典型体现。


佛陀的慈悲与智慧:化敌为友的超凡境界


面对提婆达多派来的刺客,佛陀没有展现愤怒或恐惧,而是平静地说:"来吧,朋友,不要害怕。"这简单的一句话展现了佛陀内心的强大定力和无限慈悲。


更加惊人的是佛陀随后为这位刺客讲法的举动。他没有指责或惩罚这个带着杀意而来的人,而是通过智慧的言教,帮助他看清自己行为的本质:"你确实因为愚痴、迷惑、不善而带着杀心来。"佛陀既没有回避事实,也没有将其妖魔化,而是客观指出问题的根源——无明与迷惑。


佛陀为刺客循序渐进地讲法,先讲布施、持戒的基础修行,再讲欲望的过患、轮回的污秽,最后才讲出离的利益和四圣谛的核心教义。这种教学方法体现了佛陀的智慧——他明白心灵的转变需要次第,需要根据听者的状态逐步引导,而非一蹴而就。


经文描述刺客的心"调柔、欢喜、无障碍、升起、净信",如同"干净的白布容易染上颜色",最终生起了"清净的法眼"。这个过程展示了人心转变的微妙过程,也揭示了佛法教化的本质——不是强制压服,而是帮助人们自我觉醒,看清事物的真相。


权力与宽恕:频婆娑罗王的智慧选择


频婆娑罗王面对意图弑父的儿子阿阇世,展现了超凡的智慧和宽容。当大臣们提出各种惩罚建议时,国王的回应令人深思:"佛、法、僧有什么过错?佛陀早就预见提婆达多会变坏。"他明确区分了过错的责任,不让无辜者受牵连。


更令人震撼的是,当阿阇世坦承想要王位时,频婆娑罗王二话不说就将王位让给了他。这一行为展现了世间至高的宽恕与放下——即使面对最亲近的人的背叛,他也能不执著于权力和生命,选择宽恕和放手。


这个片段对当代人有着深刻启示:在权力和亲情的冲突中,选择宽恕而非报复,选择放下而非执著,往往能打破仇恨的恶性循环。国王的智慧选择不仅救了他自己的心灵,也给了阿阇世王子一次成长的机会。


自食其果:业报的必然运作


提婆达多策划了精密的"杀人灭口"计划,安排层层刺客相互杀害以掩盖真相。然而,这个精心设计的计划却彻底失败了,因为他低估了佛陀的智慧和慈悲的力量。最终,他不得不亲自出手,推石块伤害佛陀,这一行为成为了他"导致来世堕落地狱、无法救药的重罪"。


这个过程展示了业报运作的必然性——恶念和恶行最终会回到始作俑者身上。提婆达多试图用神通和计谋获取不应得的权力和地位,最终却失去了神通,失去了尊严,甚至失去了正法中的地位。


今日社会的镜鉴:自我觉察的重要性


提婆达多的故事在今天仍具有强大的警示意义。在这个追求成功、名利和影响力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类似的诱惑:


1. 对权力和声望的执著:在社交媒体时代,人们追求关注、点赞和影响力,有时甚至不择手段。提婆达多的故事提醒我们,当我们将外在认可置于内在成长之上时,我们已经踏上了危险之路。


2. 利用特殊能力谋取私利:现代社会中,许多人利用自己的特殊技能、知识或地位来获取不当利益。提婆达多将神通用于吓唬他人、获取供养的行为,与今天一些人利用专业知识或权威地位操纵他人的行为如出一辙。


3. 自我膨胀的危险:提婆达多因为得到供养和赞誉而逐渐膨胀,最终妄想取代佛陀的位置。这种"成功综合征"在当今社会比比皆是——当一个人获得一定成功后,便开始高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最终做出错误决策。


4. 责任推卸与自我欺骗:提婆达多不断为自己的恶行寻找理由,甚至设计复杂的杀人灭口计划来掩盖真相。这提醒我们警惕自己的心理防御机制,避免用谎言掩盖谎言,陷入自我欺骗的漩涡。


内在觉醒与自我超越:避免提婆达多式的错误


提婆达多的悲剧并非注定,如果他能在关键时刻实现自我觉醒,或许能够避免最终的堕落。这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修行指引:


1. 定期自我反思:修行不只是外在的仪式和形式,更是内心的持续觉察。我们需要经常审视自己的动机和行为:我们追求什么?为什么追求?这些追求是否与真正的解脱和智慧相符?


2. 警惕成功的陷阱:当我们获得一定的成就和认可时,尤其需要保持警醒。正如佛陀所警示的,供养和名声可能成为最大的障碍,因为它们会强化我们的自我感,让我们远离真正的修行道路。


3. 理解真正的力量:提婆达多迷恋于对他人的控制和支配,而佛陀展现的却是通过慈悲和智慧转化他人的能力。真正的力量不在于控制,而在于转化;不在于支配,而在于启发。


4. 培养感恩和知足:提婆达多的堕落始于对更多供养和声誉的贪婪。培养对已有条件的感恩和知足,是防止贪婪滋长的有效方法。知足者虽贫亦富,贪婪者虽富亦贫。


5. 珍视真诚的批评:当佛陀公开谴责提婆达多时,他选择了愤怒和报复,而非自我反省。真正的修行者应当视批评为明镜,而非威胁,因为唯有面对自己的不足,我们才能真正成长。


结语:永恒的智慧之光


《提婆达多破僧》这个古老故事,穿越时空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叛逆和背叛的历史记载,更是一面照见人性深处的明镜,揭示了欲望、权力、嫉妒如何吞噬一个人的灵魂,也展示了慈悲、智慧、宽恕如何转化最黑暗的处境。


这个故事之所以能够历经千年而不衰,正是因为它触及了人类永恒的心理和精神困境。每个时代的人都可能成为提婆达多,也都有机会成为佛陀。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应对成功和挫折,如何处理欲望和诱惑,如何面对权力和地位。


提婆达多的错误不在于他有野心,而在于他将野心指向了错误的方向——追求对他人的控制,而非自我的超越;追求外在的权位,而非内在的觉醒;追求被人崇拜,而非真正地帮助他人。这些错误的取向注定了他的悲剧结局。


反观佛陀,他面对提婆达多的挑战和谋害时所展现的平静与慈悲,正是他内在修行的真实体现。佛陀不需要通过神通或权力来证明自己,他的力量来自于对真理的彻见,来自于对一切众生的平等慈悲。


在我们这个充满竞争、比较和物质追求的时代,提婆达多的故事提醒我们:


真正的成功不是超越他人,而是超越自己;

真正的力量不是控制外界,而是掌握内心;

真正的智慧不是满足欲望,而是了解欲望的本质,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


当我们站在历史的长河中回望这个故事,我们能看到人类反复犯下的相似错误——为了权力、名声和利益而背叛信任,伤害他人。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到人性中永恒的光芒——慈悲、智慧、宽恕和自我超越的可能性。


提婆达多的故事最终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失败和堕落的警示,更是一个关于人类可能性的提醒:即使是最黑暗的处境,也蕴含着转化和超越的种子;即使是最深的迷惑,也包含着觉醒的潜能。每一个提婆达多都有可能觉醒,每一次堕落都可能成为通往解脱的转折点。


这或许就是这个古老故事最深刻的启示:无论我们曾经做过什么,无论我们已经走了多远的错路,只要我们愿意正视自己内心的真相,认识到欲望和执著的本质,我们依然有可能转化命运,重新踏上觉醒之路。


在这个充满变化和挑战的时代,让我们从提婆达多的错误中学习,从佛陀的智慧中获取力量,开启内在的觉知之眼,照见自己行为背后的真实动机,从而避免重蹈覆辙,走向真正的自由与觉醒。


"知过即改,善莫大焉。"这或许是《提婆达多破僧》故事给予我们最珍贵的礼物——一次自我审视的机会,一条走向真正智慧的道路。


“补充:第七章:重要事件:提婆达多的破僧,第1部分,解析(118)” 的相关文章

第一章,世界的起源【长部27经/世界起源经(波梨品[第三])】解析(1)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舍卫城东园鹿母讲堂。当时,婆舍咤和婆罗堕阇两位婆罗门青年正在僧团中修行,希望成为比丘。这时,傍晚时分,世尊从禅思中起身,下得讲堂,在讲堂阴影处露地经行。婆舍咤见到世尊从禅思中起身,下得讲堂,在讲堂阴影处露地经行。看见后,他对婆罗堕阇说:"贤友婆罗堕阇,世尊现在从禅思...

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3)

向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致敬。【关于前生的讨论】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迦梨园中。当时,众多比丘在午餐后从托钵返回,集聚在迦梨圆形讲堂中,谈论关于前生的法义:"如是前生,如是前生。"世尊以清净超人的天耳闻知了这些比丘的谈话。于是世尊从座起,往迦梨圆形讲堂走去。到...

【老年人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4)

【老年人品】"比丘们,过了许多年、许多百年、许多千年后,毗婆尸王子召唤车夫说:'善友车夫啊,准备好最好的车辆,我们要去花园游玩,观赏美景。'车夫回答说:'是的,殿下。'于是准备好最好的车辆后,通知毗婆尸王子说:'殿下,最好的车辆已准备好,请您决定是否...

【梵天请法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5)

【梵天请法品】"比丘们,这时毗婆尸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想到:'我应该说法。'比丘们,这时毗婆尸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又想:'我所证得的这法甚深、难见、难悟,寂静、殊胜、超越寻思、微妙、为智者所能知。但是这众生乐着执著,喜欢执著,安住于执著。对于乐着执著、喜欢执著、...

【大众出家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6)

【大众出家品】"比丘们,班都马蒂王城的八万四千人听说:'毗婆尸世尊已到达班都马蒂王城,住在鹿野苑,正在说法。'康达王子和提沙祭司子已在毗婆尸世尊座下剃除须发,披上袈裟,从家出家。听到这些后他们想:'这一定不是平凡的法与律,这一定不是平凡的出家,因为康达王子和提沙祭司...

第三章 离开王宫证悟成佛,解析(7)

3.1【出家前的思考】中部26经/圣求经)佛陀说:"比丘们,有两种追求 圣者的追求和非圣者的追求。什么是非圣者的追求?就是一个人自己会生老病死,却去追求同样会生老病死的事物;一个人自己会悲伤污染,却去追求同样会带来悲伤污染的事物。什么是会生的事物呢?妻子儿女、奴仆婢女、山羊羔羊、鸡猪、象马...